考研,考博,一个浪头跟一个浪头
大学生的扩招几乎一定会导致研究生的扩招。
对于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刚刚成年的年青人的引导,中国几代人一直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
在60-70年代的时间,开始让学生们集中起来全国各地乱转,也有因此转到外国的,去输出文化革命。后来这些年轻人实在是让人烦,就干脆下乡吧,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吧。
于是,广大的农村一下子接受了很多知识青年,所谓知识,也就是初中高中而已,也可见当时对于知识要求并不多高。
中国农村多,消耗几百万人跟玩似的,一个村接受几个都能够全部消化了。
再接着,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后,开始进行城市的工业企业改革,所谓痛苦的改革,一把出现了一大批人没有工作,那就鼓励大家从商吧,此为“下海”。开始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少每个人都有点事情干了,不至于闲在家里。
但是,做商业能消化多少人呢?又到了更大规模的产业工人下岗的时代,尤其是老国有企业,简直成了苦海。下岗后鼓励民营企业,外向型,于是一些浙江广东福建等比较有商业头脑的人吸纳了一批下岗人员,以及从农村不愿意继续留守而想出来认识世界并挣钱的新年轻人。
到了今天,因为海边的那些外向型企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年轻人问题,开始就用上学来解决年轻人的问题,至少延迟2年(专科或中专),有些还可以把问题延后4-5年(本科),还有一些由于会考研,所以自然会继续延后就业时间,如果再有博士来读读,那就更好了。
把问题交给未来,总是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想到解决办法。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来看,研究生扩招几乎就是必然的一个选择,所以,140万人是10年来的最高数字。好在录取率也还高,所以,解决这些人中约三分之一的问题,也总还是一个大数了。
原来看着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一路爬升,超过一个又一个国家,觉得还跟着挺光荣,后来再想就觉得这种大跃进似的思路值得思考。
我们的事情和别人不同的就是只要是人多能达到的效果,我们很快就能争取到第一,但是,数量第一之后呢?有没有真的改为追求其他的“量”?不知道。
人,人口,人才,人力资源,这些和人有关的概念我们的解释里都有中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