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的存档

开始调查刘菊花之后,中国社科院九成毕业生要人人自危了吗?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朱学勤的问题,按照鸿飞兄的意思,那就是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99%的人就这水平,你还能单独要求朱学勤国际化?那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朱学勤先生当时能够在所引用或翻译的东西上加了相当多的注释,已经不容易了,有些确实没加,也许是出于投机的想法,想让人误以为那是自己的观点;也许就是真不懂学术规范。
 
  今天的中国整个学术界,即便是被方舟子不断用曝光的方式来科普科研规范这么多年之后,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很多人的论文经不得推敲。
 
  当然,理学的论文要好一些,比如数学,你毕竟要证明几个定理,有意义没意义那是另外一回事,总不能再把别人证明过的定理重新证明一遍吧?当然,极端地说,你也可以证明人家早就证明过的定理,但是要用你自己发明的新方法,且这个新方法是对未来证明其他结果有价值的。
 
  但是,更多观点类的论文,也就是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你敢保证里面没有一句是直接来自其他人的著述?或者说,你论文里有来自其他人的原话,你全部用了引号(“”)来引用,确实非常规范,而不是在后面胡噜一堆参考文献就算完了?
 
  被反方者们对照着亮出来的刘菊花的论文,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些曝光内容基本是以综合他人工作为主,然后有了那么一星半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参杂在全部文字里。这里再次赞同一些鸿飞兄的观点,刘菊花只是这类研究生中的一个罢了。
 
  而刘菊花论文的评审专家组组长,陈力丹教授,在反方者对他话语的引用中,选择性地扔掉了最后一段话,只是选择了他要“举报”给中国社科院这样的强烈表达,这个也很有意思。
 
  我们看看陈力丹教授的简历:
 
  1979年以来发表的各类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包括著作、论文、一般文章、词条及少量译文等600万字,其中独著8本(有两本处于付锌【明显的错别字:Blog主人按】阶段),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600多篇。另外独编著3本,合著、合编的书约十几种,主持过10本大型工具书中新闻学部分的编写工作。
  主要代表性著作:
  《精神交往论》(45万字,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
  《舆论学》(22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新闻传播史》(36万字,上海交大出版社,2001年)。
   

  一个拥有如此多的文字的教授,如果在著作(可以把编著和合著的那些除外)每一行字都没有引用,经过了改写,完全是自己的语言,我真的很佩服他。

  其实,方学家们不妨分析一下他们赖以为强援的陈力丹教授的某部作品,再将结果和刘菊花比较一下,看看有何差异,也许会有有趣的发现呢。

  这段的意思在于想说,那些把打到方舟子的希望寄托在陈力丹教授的所谓“举报刘菊花”上,怕是找错了对象。

试论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科学界从批判到歌颂之转变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Blog主人按:各位看完此文,请不要跟我要直接证据】
 
  杨振宁先生是我尊敬的科学家,他生于中国而成长于中国,但是在学术上却最终成熟于美国,并随后在尚算年纪轻轻的时候和同胞李政道合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值得整个华人界都为之骄傲的人物。
  他自己长得很帅,除了物理之外,人文功底也很扎实,会写诗。
  物理学家一般同时都是哲学家,你只看科学网上那多位来自物理学界的才子才女就知道这个领域会出多少人才,而杨振宁先生自然更是物理学界的佼佼者,他的视野、眼光也同样是一流的。
 
  他的很多跨界的观点和论断,比如对于周易对中国科学影响的看法,再比如对于教育的看法,都是很有科学批判精神的。我作为一后生小子也非常赞同。
 
  对于我个人来说,到现在为止仅仅听过杨先生的两次报告,这样了解他也就只能通过阅读这样的渠道。不过,这足以让我产生尊敬之情了。
————————————————————————————————————————
  本文其实不是谈杨先生的科学成就,而是希望探讨一下他为什么总是对我们的祖国和各项政策乃至未来充满颂扬之情。这些颂扬具体包括不断预测中国何时能得诺贝尔奖(当然是指科学奖,否则他的预测算是已经应验了),中国科学界在哪些方面已经和美国相提并论了,等等等等。
 
  事实上,杨先生尽管自己有着政治家的基本素质,但是更是一个科学家,所以,并不只是会颂扬的。在早之前,他也会对我国科学界的一些政策和做法进行批评,尽管表达方式也许是委婉的,但是肯定是持有批评态度的。
 
  但是,中国的事情有自己的逻辑和特殊性,中国科学界虽然最应该和国际科学界有一致的逻辑,但不可否认地是,在人事问题上,在关系问题上,中国毕竟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所以,如果国际学术界人士,包括杨振宁先生这样文化跨越中国和西方的科学大师,也会因为使用国际标准来苛求国内实情而出现一些困扰和问题。
 
  事实上,因为杨振宁先生的外籍身份,在最开始接触中国科学界而进行批评的时候是有点无所顾忌的,但是,此时总会有人友好地劝说他“还是要注意环境和影响”,既然你只想做一个客人,那就尽可能地对着主人家还不豪华高档的陋室说一声“还挺干净的嘛”,或者顶多在不经意的时候拿出自己在美国的照片说“我们家是这样的”,从侧面告知主人其实你的家还非常简陋,对于幸福的追求标准还可以再高一点。
 
  一旦批评,就会跟来老朋友或者对自己充满尊重者的友好劝告;而一旦赞扬或者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建设性的劝告,就会迎来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后面这种表达方式。
 
  还记得当时在进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就在现在玉泉路的高等物理研究所院内)的论证时,杨振宁先生就持了反对的态度,也许反对和李政道先生对这个项目的支持有关系,但是不管怎样,杨先生提出的几条反对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这个项目是通天的,大家也许知道,动工时邓小平先生参加了这个项目的开工仪式,不知道还能否查到他当年填上第一锨土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持有自己感觉很理直气壮的理由,杨先生也没有进行更广泛范围内的表达,没有坚持,事情就这样继续下去了。这是广为科学界所知的一个有关批评的故事,所以我才敢在这里讲出来。其他故事也有,不过还是算了,不在这里说了吧。
 
  科学网上的著名博主王鸿飞博士讲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希望中国的学术界能够尽量和国际接轨,对于那些国际化的人才要采取更加正面积极的引进态度,虽然他提这些建议的方式有点偏激,但是拳拳之心是能够感觉得到的。但是,他其实也应该知道,别说一个小小的王鸿飞,即便是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华人首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大师,提这类意见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本文上面所讲到过的反复和拉锯。而妥协的结果就是,杨先生在公开场合再也不会提及任何负面的东西,而是以赞颂好的东西为主,或者干脆就连并不特别好的东西也尽量赞扬起来。他的用意可能是为了让中国科学家们产生一定的自信心,另外一个方面也许有“即便批评也没有意义,又何必做无用功弄得大家全都不痛快”的隐情。
 
  我想,对于一个九旬老人,只要能够在晚年不是睁着眼说瞎说,我们还是应该体谅他老人家,让他在中国幸福地读过这灿烂一生的夕阳红时光。
 
  以下的引用内容来自何祚庥院士的文章,因为有一点相关,就放在文后吧。
  
  “中国的院士们,极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土地上有较大较多贡献的人士。在国家困难时期,他们和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和影响。现在如果有一位外来的有国际地位的科学人士,回到国内指手画脚,一定认为他坚持的理念,就是正确,那一定会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感和反对的。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是:阁下只对国际学术有重大贡献,却对中国的学术贡献甚微,当然如果阁下毅然决然,回国定居,那么按照中国科学院条例,就立刻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身份,并且自动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一切待遇和权利。

  据我所知,在物理学领域内,三个有影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教授,他们从来只是对中国的物理学如何发展,提出建议,甚而也参与直接推动某些具体工作,但却很少过问人事问题。他们这种做法,得到物理学界的一致好评。当然,在个别问题上,也有超越合理界限的地方,他们的办法,一有反映,立即纠正。‘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外来和尚却当不好方丈’!

对杨振宁先生的话发表一句不同见解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杨振宁先生再度发言,其实他真应该来科学网博客上发言。
  不过,这次的话我有点不同看法。
  杨先生说“把前途放在中国是绝对有利的选择”。
  其实,他这句话的适用对象不太对,应该是“对于那些在国外已经功成名就的学者,即便已经在海外退休多年,把前途重新放在中国那肯定是绝对有利的选择。”
  对于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把前途放在目前的中国肯定是错误的选择,当然,如果有人帮忙,也许把“钱途”放在中国还有点道理,银子也许比国外还多,但是说“前”途则肯定没道理了,俺们老觉得前途是对于人类发展有点积极正面的东西。
  杨先生如果现在依然在美国,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给本科生上课。
 
引用:
“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回国,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长足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虽然和欧美相比我们还有差距,但和美国抢人才,我们差不多已经能平起平坐了。现在抢的人才多半是30~40岁的年轻人,他们都看得很清楚,把前途放在中国是绝对有利的选择。”这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在参观“世纪清华 院士寄语”作品展时,与清华学子们交谈时说的一番话。

看语言,还是看行动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我老爸有个老朋友,是个对新现象持坚决反对态度的老顽固。
 
  他到我们家,谈话的一个主题就是现在的人真不行,如何如何不行。
 
  比如,他一个论断是:“中国人,穿什么西装!”后面骂人的话就不引用了。
 
  我爸爸等他走后就会告诉我们:“其实,你刘大爷的儿子就天天穿西装。”
 
  我就顿时觉得有趣起来。看来,脾气大的刘大爷即便是自己儿子在做自己坚决反对的事情上,也一点辙都没有。
 
  不知道后来我这位刘大爷自己穿没穿西装,但是不管怎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有人留恋过去而停止。
 
  除此之外,最近还有些有趣的事情,科学网上很多人也提到过,那就是那些得益于中国政策并最后挣大钱于中国的富人们,很多选择了到国外去生活,甚至做投资移民。
 
  更有趣的是,也许正是他们,在致富的过程中天天咒骂美帝国主义腐朽的资本主义呢。可是,这不影响他们在西方才感到安全这一很纠结的矛盾。
 
  还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以《中国可以说“不”》一书高唱民族主义大歌而赚去大家眼球和银子的作者和策划,在论证了一阵子中国人比外国人强,中国的环境比外国不差之后,带着赚了的大把银子到被他在书中臭损的国家去了。
 
  听到这个消息,估计买过那本书的人除了沮丧之情外就是无语了——说的那么好,咋做起来和说的完全是两码事呢!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到底要看行动还是看语言呢?看到如此多的不解现象,大家顿时会有些迷糊了。

某年某月的今天,耶稣同学“gei(3)er pi(4)”了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北京话说人呜呼哀哉,用“gei(3)er pi(4)”两个字,后面那个,估计就是“屁”字,前面那个,加了一个儿话音的“gei”,俺们找不到那个字,就只好一起拼音表达了。
 
  天主教徒看到我用这个北京土语来说耶稣牺牲的事情,肯定打心里就来气,其实,也就是一个说法而已,人人都有“gei(3)er pi(4)”的那一天,所以,也没啥。
 
  综合《圣经》的各个版本,耶稣同学都算得上是个伟大的人。
  耶稣同学同样也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个以医疗人间疾病(生理上的)和痛苦(心理上的)为双重目标的有追求的人。
 
  他,三十三岁“gei(3)er pi(4)”,却通过所带的十几个研究生,留下了一本厚厚的论文集《新约》,作为该论文集的征集者和主编,他却没有在在世的时候看到它的正式出版,更不知道该本论文集是世界上发行最大的论文集,心中其实应该还是很遗憾的。
  如果他再知道这本影响最大的论文集竟然没有被SCI收录,想来心里会更加郁闷的。
 
  他,苦行;
  他,不禁欲;

  他,生活简朴;
  他,爱护弟弟;

  他,继承老娘玛丽亚传下的衣钵,并事母至孝;
  他,以赤脚大仙的沉入进入社会最底层;
  他,喜欢用故事来引导研究生学习;

  他,带研究生也不要指导经费却依然有优秀学子跟随学习;

  他,对于准备换导师的徒弟犹大都心怀宽松,没置之死地;
  他,和老婆感情也很好。
 
  可是,由于所带的几个不多的研究生们也在四处传播他的光辉思想,终于还是被罗马当局“盯上”了,并最终在某年某月的今天被“钉上”十字架。
 
  我们相聚在这里,还是应该感谢2000年前的耶稣同学,为了探寻人间的正道而付出的艰辛代价。他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各地的教堂都已经高插入云端,很多国家的很多人一到周末就团聚在一起,共同缅怀那2000年前的岁月,并阅读着那本论文集中的某些篇章,思考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贡献,自己心灵的栖息地。这样每周一个周期的纪念活动是所有人物所不具备的,所以也是特别值得耶稣同学骄傲的。
 
  本来,世人都是“来自尘土,必将归于尘土”
  但是,牺牲了很多的耶稣同学,归去的那个小区叫做“天堂”,那一直是他爸爸居住的地方,水电齐全,装修豪华,没有迫害,言论自由。
 
 
  由于关注基督教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所以,我也认真研读了耶稣主编的这本论文集,发现其实里面也孕育了很多科学思想,虽然只能算是原始的、初级的,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够有点科学思想,那就相当不容易了。
 
  在关注论文集里的核心主要内容时,我同时也关注里面的八卦故事,其中一个经典的就是“出卖了导师的犹大是怎么gei(3)er pi(4)的”,后来发现,耶稣的其他弟子也对犹大充满怨恨,尽管耶稣本人可以原谅他,所以,在不同署名作者的论文中,犹大的死法各有不同,自杀说有之,他杀说亦有之,但是,不管怎样,似乎都有点不太宽恕。看起来,即便最讲宽容的教会,其实也喜欢“报应说”,这就和我们远东中国的哲学体系对接起来了。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代既是一个帅小伙,也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
  
  他的一首诗一度入选过中学课本,当然,是1970年代末的中学课本,我哥哥读书时有,我读中学时就给去掉了。
  在我哥哥的课本里,我读到过这首诗:
 
  诗曰: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青年周恩来的心里,把science(natural and social)作为救国的一个东西,看来是早就有了的。事实上,这是救国的一个根本出路,但是却是相对慢些的出路。
  比较快的出路还是武装斗争,后来中国的革命革新道路基本沿了这条稍微快些的路子,也所以,从现在的角度看,那就是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甚至,连蒋中正先生都是迷信科学救国的,他一度弄了很多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做他的内阁成员,其中最著名者就是翁文灏和胡适之了。而国民党在离开大陆奔台湾前,对于留守不去的竺可桢等科学家也都放了一马。
 
  但是,对于这个不知科学为何物的祖国,也不乏有绝望之士,如陈天华,因为实在看不到希望所在,就干脆投海自尽了。
 
  这也正是周总理该诗最后两句的主要来历。
 
  具备浪漫情怀的革命者或者叫做先行者,被现实吞没的情况很多。
 
  比如,刺杀过晚清摄政王的青年帅小伙(比周恩来先生的帅气程度应该不差)汪精卫先生最后竟然干脆去做了汉奸。

领袖们的私生子们为何不为公众所广知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领袖,一般特指马恩列斯这样的人,丘吉尔、罗斯福、希特勒也都各是一个范围内的领袖】
 
  朋友的孩子从中国到外国,编班,按照ABC排队,结果,他是B开头的名(不是姓),结果同班里几乎全是女生,因为Anna太多了。
 
  Anna多见,夏娃也多见,希特勒和黑格尔的女人都叫爱娃,当然,这是德语的读法,对其进行伯来语溯源,就是夏娃。
 
  这个希特勒的夏娃好像和老希没有结婚,算是情人关系吧。
 
  欧洲和中国也有类似的地方,总会有人猛地跳出来说“俺爹是希特勒”,说的时候还挺光荣。俄罗斯末代就有公主失踪的事情,还拍了很多电影动画片啥的,当然,得记得当年在宫里的一些细节故事。
  今天验证起来就简单多了,DNA一把解决问题,不过说实在的,挺无聊的,所以也就没人去弄这事。即便你爹是老希,又能如何,德国人也不听你的呀。
 
  中国也是,不过中国不同。你看那么多清宫戏,每个女人和乾隆爷野合生下来的孩子,都跟公主一个待遇,甚至还有过之。你看《还珠格格》就知道了。
 
  所以,在中国,领袖的私生子是有待遇的,咱们按照清朝的那个做法,应该是副部级待遇。
 
  因为有这个副部级待遇,私生子们也很少出来声称,因为一旦出来闹事,很可能副部级待遇就没了。哪真像还珠里的小燕子们似的呀,好像要嚷嚷地全天下都知道:她娘被乾隆爷临幸过。
 
  加之,纨绔自古少伟男,这些另榜上的皇子公主,多数是没啥出息的,自己出去独立混,也许混上饭吃都难,就因为精子来源皇家正统,能给个副部级,那就是烧高香了,所以,一个一个都偷着乐呢,反正是纳税人的钱,不花白不花,不用白不用。
 
  其实,应该鼓励小燕子们出来指证乾隆爷当年的风流罪行,那得给八卦增加多少新鲜话题呀。

文科傻妞与理工科傻小子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可真兄最近有怨气,他的抱怨之一是:好像一把对方说成文科生,就直接站到了论辩的制高点上似的。
 
  是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看法呢?
  就想起一个流行于网上的名词来:文科傻妞!
  虽然有“文科傻妞”的说法,可是相对地好像没有理工科傻小子的称呼,或者即便有,也不如文科傻妞响亮。
 
  这是咋啦?
 
  其实,我在《梁启超先生的谦虚与不谦虚》一文中提到了梁先生这么一个全国著名的文科傻妞对历算学充满不自信的情节,引用了梁先生自己“极惶悚”的话。
  虽然说梁自称是不懂,但是看后面的评述,他还是下了功夫的。
  但是,尽管下了很大的功夫,对于历算学的评述依然不可能像他操纵其他人文学科方向那么得心应手,人对于不懂的东西充满不自信是应该的,值得赞赏的,也所以,有前面那话的铺垫,即便后面的评述(包括学科分类)出点错大家也是可以谅解的。
 
  比较可怕的是,虽然不懂,但是谈起来好似比理工科傻小子还要自信,而且觉得话语权还更大一些,那就不太对了。对于不懂的东西,第一先学梁启超先生那样尽量去学习了解,第二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梁先生在评述明末以来历算学(其实就是中国的数学物理学)发展时没有任何指点江山之意,大致是分门别类地介绍几个分支及其发展状况,仅此而已,有些评述也会集中于显得有点八卦的话题上,比如当时数学家的平均寿命不够长之类。
  
  记得之前有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学者(文科傻妞)提出“敬畏大自然”的说法,让理工科傻小子为主的自然科学学者不太感冒,大自然的规律如果现在不知道,慢慢地知道就是,敬畏从何而来呀?
  
  当然,也许“敬畏”一词还有别解,其实想表达的是“遵从自然规律不硬性去改造自然”,但是,敬畏本意却是尊敬畏惧的意思,对于一个无意识的自然界,尊敬和畏惧真是不太必要,还是尽量把它运行的规律全把握了比较好。如果今天的科学还不能够把握,那么就等待明天。
 
  梁启超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其实也不应该很自信,因为他不是中医,但是,事实上他是很自信地采取了全盘否定态度,我想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对于梁先生这样人的理解能力来说是件过于简单的事情,不具备进入门槛的缘故吧?这其实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之尴尬,弄些识字的人都能理解的所谓“理论”,这怕不会是真正的人体运行和疾病防治的真正规律吧?一些比喻再加一些比喻,或者比喻再高级点,再再高级点,而已。而物理化学之类,我们能简化到类似中国传统医学这样的理论上去吗?肯定不能,自然科学各门类都有基本的门槛,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才能进入。
 
  本人对梁启超这样的文科傻妞充满敬重,对于平素里交往的文科人士也充满尊敬和喜爱,自己做的应急管理现在也70%的文科傻妞了,也就是说,俺们正在进行从理工科傻小子向文科傻妞的过渡,所以,对于人文学科学者没有任何不敬之意,希望别被读出别样的意思来。

在我国,人才,究竟算个什么东西?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作为人才,自己说自己是还不行,得让人家用,用了都说好,才算。
  至于人家把你怎么用?是当个东西用,还是当个人用?这个得看是啥样的主子吧。
  我们的历史传统,基本都是把人才们当东西使用。也有当人使用的时候,那得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时候。
 
 
  传说中的80老翁姜尚就是原始奴隶社会交接时代把人才当人用的典型案例。
  也是有史以来的最佳案例,迄今为止都没有见到更佳的。
  文王扶车行808步,子牙帮周朝存在808年。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
  这个感觉很有趣。
  人才有价码,一般情况,你出得起的价码就是你最后能得到的那个结果的价值。
  但是,这个东西事先俺不告诉你,得特别地看看你拜人才时虔诚的程度。
 
 
  到了后来,就成了人才们拼命地卖力气干活,然后等待主子们最后给个好价钱。这个待价而沽,其实是没价的,因为等啥事结束之后才结账。
  而对于很多主子呢,比较好的情况,是结账时多给点钱。
  比如,袁世凯对杨度就是这样,知道杨度是知识分子里的官迷,可是就不想给他官做,可是给个名分,袁世凯亲自拿起毛笔,给写了四个大字:旷代逸才。
  然后,给了一大把银子,愿意找多少女人买多少书都还够用。
 
  不好的主子呢,那就等到啥事全齐活之后,结账时给人才们一把抹颈的钢刀,刃还是有点卷的,抹脖子的时候都不太舒服。这样的例子忒多,连列举都不需要,俯拾即是。
  中不溜的主子,则是把人才们赶走,根本不和你结账,比如,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就是这么干的。
 
 
  人才,出现一次不容易。
  刘基就是。人家算命的先生说刘基是诸葛亮在世,因为诸葛原来的时候太有智力了,所以,不能随便从地狱里出来给人干活,得在日月同辉的时候才行。
  日月同辉,那不就是“明”吗?如此一算,诸葛亮在地底下待了上千年,才熬到头。
  出来了,就玩命地干吧!
  干得还算不错,可以,和尚转眼就成流氓无产者了,不跟你结账。
  不过,和尚还算大方,他会送你一只鹅。
  
 
  啥时候把人才当人看,而不是当东西用呢?
  只有把不是人才的“人”,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人”,也当成人看的时候,才可能有这样的一天。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成手段。不过,这个得把眼睛使劲张开了向神州大地外面看,越过太平洋大西洋地看才行。
  可是,人才们自己从来都不这样想,他们的念头是:我是人才,所以至少是人,而那些不是人才的他们,最多也就是个人而已,其实也可以不把这些没用的家伙当人看。
  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最后也被当成了东西,连人都算不上,更不要说人才了。
  可是,他们想不明白这一点,老觉得自己一定例外。
 
 
  中国历史上看,作为一个在野的政权,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或者至少自己宣称对于人才的重视比对于其他任何东西的重视都强
  人才此时是最重要的东西
  可是,在朝的时候,人才就不太是东西了,弃之如破鞋的情况很多
  人才觉得委屈,其实,帮这在野的在了朝,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可是,怎么在没有用处的时候还把自己当人才呢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过程,不是工具。
  留言的朋友说得好!
  把这句当成本文的结尾吧。

梁启超在中国思想界算老几?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看了几部梁启超的书之后,我发现梁启超先生的思想被我们大大地低估了。
  他至少应该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重要的思想家(没有之一),如果不是古往今来最重要的一个的话。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牛,却没有把他的思想作为建国之基本思想和方法呢?
 
  其实,这和巴金被供起来但是他的作品却不让广泛传播一样,中学课本里巴金的作品极少。
 
  主要原因是,巴金和梁启超都鼓吹自由主义,鼓吹思想领域的民主和科学,这个东西极易进入政治领域,所以,不管是孙文也好,还是蒋介石也好,都不会把他们的东西纳入国家的思想体系中去。
 
  题目里问题的答案是,梁启超在中国思想界是不折不扣的老大,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