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科学界从批判到歌颂之转变
【Blog主人按:各位看完此文,请不要跟我要直接证据】
杨振宁先生是我尊敬的科学家,他生于中国而成长于中国,但是在学术上却最终成熟于美国,并随后在尚算年纪轻轻的时候和同胞李政道合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值得整个华人界都为之骄傲的人物。
他自己长得很帅,除了物理之外,人文功底也很扎实,会写诗。
物理学家一般同时都是哲学家,你只看科学网上那多位来自物理学界的才子才女就知道这个领域会出多少人才,而杨振宁先生自然更是物理学界的佼佼者,他的视野、眼光也同样是一流的。
他的很多跨界的观点和论断,比如对于周易对中国科学影响的看法,再比如对于教育的看法,都是很有科学批判精神的。我作为一后生小子也非常赞同。
对于我个人来说,到现在为止仅仅听过杨先生的两次报告,这样了解他也就只能通过阅读这样的渠道。不过,这足以让我产生尊敬之情了。
————————————————————————————————————————
本文其实不是谈杨先生的科学成就,而是希望探讨一下他为什么总是对我们的祖国和各项政策乃至未来充满颂扬之情。这些颂扬具体包括不断预测中国何时能得诺贝尔奖(当然是指科学奖,否则他的预测算是已经应验了),中国科学界在哪些方面已经和美国相提并论了,等等等等。
事实上,杨先生尽管自己有着政治家的基本素质,但是更是一个科学家,所以,并不只是会颂扬的。在早之前,他也会对我国科学界的一些政策和做法进行批评,尽管表达方式也许是委婉的,但是肯定是持有批评态度的。
但是,中国的事情有自己的逻辑和特殊性,中国科学界虽然最应该和国际科学界有一致的逻辑,但不可否认地是,在人事问题上,在关系问题上,中国毕竟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所以,如果国际学术界人士,包括杨振宁先生这样文化跨越中国和西方的科学大师,也会因为使用国际标准来苛求国内实情而出现一些困扰和问题。
事实上,因为杨振宁先生的外籍身份,在最开始接触中国科学界而进行批评的时候是有点无所顾忌的,但是,此时总会有人友好地劝说他“还是要注意环境和影响”,既然你只想做一个客人,那就尽可能地对着主人家还不豪华高档的陋室说一声“还挺干净的嘛”,或者顶多在不经意的时候拿出自己在美国的照片说“我们家是这样的”,从侧面告知主人其实你的家还非常简陋,对于幸福的追求标准还可以再高一点。
一旦批评,就会跟来老朋友或者对自己充满尊重者的友好劝告;而一旦赞扬或者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建设性的劝告,就会迎来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后面这种表达方式。
还记得当时在进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就在现在玉泉路的高等物理研究所院内)的论证时,杨振宁先生就持了反对的态度,也许反对和李政道先生对这个项目的支持有关系,但是不管怎样,杨先生提出的几条反对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这个项目是通天的,大家也许知道,动工时邓小平先生参加了这个项目的开工仪式,不知道还能否查到他当年填上第一锨土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持有自己感觉很理直气壮的理由,杨先生也没有进行更广泛范围内的表达,没有坚持,事情就这样继续下去了。这是广为科学界所知的一个有关批评的故事,所以我才敢在这里讲出来。其他故事也有,不过还是算了,不在这里说了吧。
科学网上的著名博主王鸿飞博士讲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希望中国的学术界能够尽量和国际接轨,对于那些国际化的人才要采取更加正面积极的引进态度,虽然他提这些建议的方式有点偏激,但是拳拳之心是能够感觉得到的。但是,他其实也应该知道,别说一个小小的王鸿飞,即便是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华人首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大师,提这类意见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本文上面所讲到过的反复和拉锯。而妥协的结果就是,杨先生在公开场合再也不会提及任何负面的东西,而是以赞颂好的东西为主,或者干脆就连并不特别好的东西也尽量赞扬起来。他的用意可能是为了让中国科学家们产生一定的自信心,另外一个方面也许有“即便批评也没有意义,又何必做无用功弄得大家全都不痛快”的隐情。
我想,对于一个九旬老人,只要能够在晚年不是睁着眼说瞎说,我们还是应该体谅他老人家,让他在中国幸福地读过这灿烂一生的夕阳红时光。
以下的引用内容来自何祚庥院士的文章,因为有一点相关,就放在文后吧。
“中国的院士们,极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土地上有较大较多贡献的人士。在国家困难时期,他们和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和影响。现在如果有一位外来的有国际地位的科学人士,回到国内指手画脚,一定认为他坚持的理念,就是正确,那一定会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感和反对的。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是:阁下只对国际学术有重大贡献,却对中国的学术贡献甚微,当然如果阁下毅然决然,回国定居,那么按照中国科学院条例,就立刻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身份,并且自动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一切待遇和权利。
据我所知,在物理学领域内,三个有影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教授,他们从来只是对中国的物理学如何发展,提出建议,甚而也参与直接推动某些具体工作,但却很少过问人事问题。他们这种做法,得到物理学界的一致好评。当然,在个别问题上,也有超越合理界限的地方,他们的办法,一有反映,立即纠正。‘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外来和尚却当不好方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