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路客 确实我疏忽了,是我“忽悠”了大家。 《庄子·应帝王》原文中“儵”这个字我是知道的但我没有打出来,引用部分是凭记忆背出来的。“倏”与“悠”太像,我没有注意(当然这不是理由)。 感谢sosilent网友不吝指正,在这里对大家深表歉意。(XYS20090829)http://xys3.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huntun3.txt附:“忽悠”被忽悠了? 作者:sosilent 新语丝090825新到天路客《浑沌之死–目前医学生物科研现状浅析》(http://xys3.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huntun.txt)开篇有谈及“忽悠”一词的来源 初看一下,觉得又学到了新知识,好奇心使然,上网查了下《庄子·应帝王》,其末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儵同倏) 到底《庄子·应帝王》中谈到的是“忽悠”二帝还是“倏忽”二帝,没有时间去图书馆考证,凭个人对词义的理解加上经验直觉应该是后者,不过,新语丝多年的教育告诉我,个人直觉只是个案,不足以作为判断,所以还请新语丝 ...
古今中国之我见
2009年8月29日
作者: 天路客 说实话,历史上号称诸子百家,流传下来有些影响的无非孔孟老庄而已。中国儒(学、家、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上层统治者以及下层民众的内心,以致即使你不识字不知道孔子是谁也宿命似地接受着他的影响。道佛等等即使再怎么努力不是被同化就是被吸收,在民众中更是“三教合一”,和尚念经道士念咒儒生喊礼在丧事活动中甚至可以并行不悖。 但由于儒家哲学(当然并非特指原始的孔子思想但包括之)特有的情理解构,使得他并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思辨哲学,理的部分始终得不到真正发展,导致形式逻辑并不发达,非但没有发育完好的形式逻辑,连神们都被阉割了,所以中国并没有完整的成系统的神话传说,也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没有神在彼岸看着,也就没有惧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惬易于被狂热,不但缺乏浮士德的追求精神,也缺乏堂吉诃德似地勇敢情怀但其好处是进化出来了进取精神,能够积极地入世,入世入则入矣,因为没有神的帮助,就只能强颜欢笑百倍悲情的悲苦的前行。因为没有神,没有惧怕,天子们便扛着天理天道的大旗,旗上俨然书写着伦理宗教和政治的符号,此三者合理的被道完美的捆绑起来,支撑着天子们行驶绝对权力,殊不知天子们率领的是一盘散沙似地苟且偷安和自私自利的刁民而已。 这样的系统发展不出完美高贵的民族性格,现代国际条件下只能培养出市侩,哪怕做的官再大,究其源市侩而已,这样的系统只能培养出刁民,始终上不的台面的,更不会发展出科学与民主,哪怕再来十次五四运动。 福泽谕吉说得好,“纵令达摩大师面壁九十年也不能发明出蒸汽机和电报,哪怕读破了中国的万卷经书,掌握了 ...
论关于“《春秋》笔法”
2009年8月29日
作者:天路客 何祚庥院士给方舟子书《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写的推荐评论:一本饶有趣味,继承《春秋》笔法——“不溢美,不虚饰,不为贤者讳”的好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何祚庥http://xys3.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blog/einstein_preface.txt 何院士似乎对所谓“春秋笔法”的理解有误。 所谓春秋笔法是指用字上的选择,对叙述对象的善恶好坏尽在文字中了,所以,春秋笔法又叫“微言大义”。 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不明显的骂人”解释有些极端了呵呵。 先说春秋笔法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再举一个实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不用多说,《左传》里面交代的很清楚,《春秋》里面则仅仅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对于这句话《公羊专》是这样解释的:“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 ...
解读邓拓的文章《燕山夜话(一集)·一个鸡蛋的家当》
2009年8月29日
文/天路客 马南邨先生在《燕山夜话(一集)·一个鸡蛋的家当》中说,家当的”当”字,本来应该写成”帑”字。帑是货币贮藏的意思,读音如”荡”字,北方人读成”当”字的同音,所以口语变成了”家当”。可是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12月第一版第1120页),对这个”帑”字的解释却是读作tang(三声),意思为:<书>国库里的钱财;公款:国~|公~。<古>又同“孥”(nu二声)。不知是邓拓先生搞错了还是怎么回事?请有关专家不吝解释。 另,从邓拓先生文章中引用的江盈科的《雪涛小说》里的故事可以看出,有些穷人,穷则穷矣,却并不一定老实。就像一些人骂贪官污吏,岂不知他自己有了机会说不定还不如他们骂的那些人,我在这里只是指出,这些人只是一味骂厕所臭不会去意识臭的原因。一方面呼吁着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且苦大仇深状一方面自己就不负责任的制造着不公正,起码是想了或者说动了坏心眼儿。恰如邓拓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江盈科描写的这个”市人”,虽然”贫甚”,却不是劳苦的人民,大概是属于中世纪城市里破产的商人之流,他满脑子都是欺诈剥削的想法,没有老老实实地努力生产劳动的念头。这样的人即便挣到了一份家当,也不可能经营什么生产事业,而只会想找个小老婆等等,终于引起夫妻打架,不欢而散,那是必然的结果。 历来只有真正老实的劳动者,才懂得劳动产生财富的道理,才能够抿除一切想入非非的发财思想,而踏踏 ...
“扶桑”小考
2009年8月29日
天路客按:有位博友说扶桑是日本,可能还有不少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在这里我提供一种意见。“扶桑”小考 马南邨“为什么你把扶桑说成墨西哥?难道过去我们把扶桑当做日本真的是错了吗?” 有人看了前次的《夜话》以后,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我想把扶桑做一个小小的考证。 扶桑决不是日本,这是可以肯定的。几乎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史籍中,对日本的正式称呼都是“倭国”。如《山海经》的《海内北经》早就写着:“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当时所谓“带方”即今之朝鲜平壤西南地区,汉代为带方郡。后来的史籍,包括我前次引述的《梁书》、《南史》等都在内,也一概称日本为“倭国”,与“扶桑国”区别得非常清楚,不相混淆。在这些史书的《东夷列传》中,“倭国”和“扶桑国”都分开立传,显然是两个国家。 从地理位置上说,这两个国家的距离也很远。倭国的位置,只是“在带方东大海内”;而扶桑国的位置,则是“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查《南史》载,大汉国是“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而文身国又是“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这样算来,扶桑国距离中国共有三万多里,比日本远得多了。 了。 写到这里,报社的同志给我送来了许多有关的材料。其中有一个材料说,早在一七六一年,有一个学者名叫金勒,大概是法国人,他已经根据《梁书》的记载,指出扶桑国是北美洲的墨西哥,并且认为发现新大陆的可能以中国人为最早。一八七二年又有一个学者名叫威宁,完全支持金勒的主张,认为扶桑必是墨西哥。一九○一年七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
评胡言《在职研究生的论文大多是低劣垃圾》
2009年8月29日作者:天路客
非在职研究生(所谓硕士博士)的论文也是大部分是垃圾。这些论文的制造程序与“新科最年轻市长”的方法如出一辙。国内的期刊全文数据库除了这些作假的学生几乎没有人看。外国人更加不会参考引用,因为实在是没有价值。文章作者自己都不会相信。
这些数据库作为一个垃圾场乃是为造假服务的,为提供平台的人们谋利的。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的意义从国人在国外的学术名声就可以判断是不是正确。
http://xys3.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usenfeng24.txt
解读康德
2009年8月29日天路客
康德(KANT)
大家都知道康德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柯尼斯堡,但这个没有离开过家乡半步的人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影响着全世界,尤其是他的著名的三部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更是以艰涩、冗长、难读闻名。 最近在重读《纯粹理性批判》,忽然想起了一个著名的笑话,与大家共享: 有人对康德诉苦,说读他的这本书苦于手指头太少了。康德惊异地问为什么?回答说曰我用每一个手指头按住一个子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你写的这一句还没完。 天路客建议:谁想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复杂就猛用从句吧! 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等哈哈可能的话再用动词形容动词加敬语。 从句太麻烦了!
浑沌之死——目前医学生物科研现状浅析
2009年8月29日
作者:天路客 《庄子·应帝王》一篇里说: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悠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前些日子,与一位知名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专家闲聊,他很无奈的告诉我说:这专业就是给人家打工的。他还就我国科研状况说了一些话,大意是他了解到,只要出钱,简直是如同量体裁衣,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做得出来。 经常可以见到,有人得意的问:“你能看出我的那些数据是假的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还有的人造些假数据,请人给他(她)设计一个比较高级的数学模型,找一个高级的统计方法,于是乎也大谈创新点,我用了多么好多么好的统计方法云云。 还有些年轻人在一些论坛上面发帖子:我一稿多投了好几家杂志,都采用了怎么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俨然不知被采用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好,而是因为他可以给杂志社版面费,更不能容忍的是一稿多投到了公然叫嚣的程度。 学循证医学的时候,讲到系统综述的Meta-Analysis时,讲到如果不注意数据的真实性那只能是Garbage in,garbage out!忘了是哪个专家说的了,但是印象很深,因为有一条来自计算机专家的定律,后来应用到了更宽的商业领域。就是这个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最初是关于计算机数据的描述:如果你输入计算机一些“垃圾”数据,你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没有用处的“垃圾”。 临床试验也好,流行病调查也好,且不说样本如何、基线如何、盲法运用的如何(国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