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于“《春秋》笔法”

  作者:天路客
    何祚庥院士给方舟子书《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写的推荐评论:
一本饶有趣味,继承《春秋》笔法——“不溢美,不虚饰,不为贤者讳”的好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何祚庥
http://xys3.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blog/einstein_preface.txt

    何院士似乎对所谓“春秋笔法”的理解有误。

    所谓春秋笔法是指用字上的选择,对叙述对象的善恶好坏尽在文字中了,所以,春秋笔法又叫“微言大义”。

    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不明显的骂人”解释有些极端了呵呵。

    先说春秋笔法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再举一个实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不用多说,《左传》里面交代的很清楚,《春秋》里面则仅仅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对于这句话《公羊专》是这样解释的:“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谷梁传》的解释是:“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通常意义上,“克”字本是用于敌对双方的,一个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叫克克。克是什么意思?是杀的意思。杀为什么把它说成是克?是强调郑庄公的恶。为什么强调郑庄公的恶?母亲是想要立段,自己却把段杀了,不如不给他地盘算了。段是什么人?是郑庄公的弟弟。为什么不称弟弟?是因为他与国为敌。写明地点是为什么?是因为与国为敌。齐人杀公孙无知,为什么不写明地点?因为发生在国都之内。发生在国都之内,虽然与国为敌,也不写明地点。不与国为敌,虽然在国都之外,也不写明地点。一个“克”字,反映了孔子的善恶是非观,着墨不多,立场分明。

     我们做学术打假,就是要揭露丑恶,弘扬真诚,要稳、准、狠。不但不应该要春秋笔法,相反,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与何院士共勉。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