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书发现《牛虻》贴书中插图一幅

2009年9月26日

4b44e2b1t7471eaa186ff690.jpg

罗素曾评价说,在用英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中,《牛虻》是他读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部小说。

令人郁闷的中医思维方式——取类比象

2009年9月25日
      令人郁闷的中医思维方式——取类比象

      作者:天路客

     今天查文献,居然碰上了这样的题目:“”取类比象”思维方式在细菌感染方面的临床运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开篇说:“传统中医思维方式指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运用“取类比象”方法去研究、思考人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并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取类比象”即对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性质、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作一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总结,以此为。。。 。。。”,没有继续看下去,虽然觉得好笑,却也并不奇怪,在这里说一说,权作一乐。

     中医有一种奇特的思维方法,叫做取类比像,本人感觉非常可笑。

     什么叫取类比像呢?     取类比象,是古代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而骨、肉、脏器之类药品能治疗人身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被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等等。 取类比象,虽然不免有唯心主义之嫌,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得到证实。近来有人对某专家有关&ldqu ...

中医放弃了最后一点道德底线

2009年9月23日
       中医放弃了最后一点道德底线

       作者:天路客

       现在中医的情况很多人都清楚,中医内人士更为清楚,这里不多说。       我想说的是,没想到他们不认真到如此程度,连仅有的一点传统都丢掉了, 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玩死了自己。

      众所周知。天花粉为瓜蒌根,中医的经典里面也是这么说的。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北京)在概论一节偏偏把该药归为花粉类药物,自己都如此不认真如此“不学无术”,还让别人怎么信任你?是无知还是别用用心?教材是拿来教育人的,是不是更要应该严谨一些呢?否则,岂不成了误人子弟?       天花粉为瓜蒌根,即使炮制成粉末状来用也不是花粉类药!真是‘想当然’得离谱了。      想当然了,就没有底线了,没有责任了,          现在的中医教材是越编越厚了,可是质量却是越来越差了,教材不应该是七凑八凑,胡编乱造出来的,编教材也不是为了挣钱,为了捞好处的,中医业内人士是否该反省一下呢?      钱花了不少,但是否也应该拿出点像样的东西 ...

Album(tianluke)

2009年9月23日

img0242a.jpg 4b44e2b1t73b12a690f05690.jpg

 4b44e2b1t73b12a599d8d690.jpg img0241a.jpg

中医的计量诊断没有出路

2009年9月23日
      中医的计量诊断没有出路

      作者:天路客

      中医吆喝现代化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      作为向现代化进军的的一个主要步骤就是追求所谓量化,追求统计学指标,甚至试探着向循证医学迈进。      据我了解,中医很多年以来一直在搞所谓的计量诊断的研究,所谓量化研究,也做了不少的量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进步,所谓研究是一套做起来就又是另一回事。

      正好到图书馆,顺便翻了几本中现在流行的中医教材,有本科生用的,七年制用的,也有研究生用的。大家知道中医获取病人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从所谓“望、闻、问、切”。具有关专家统计,通过这四诊获取的病人信息充其量也就20%左右。中医追求量化,追求统计学指标从四诊开始倒也正常,为节省篇幅,这里略举几例。      望诊:开始了所谓色色珍研究,如色差计测定、测色仪,光谱仪器、分管光度计、红外热像仪、舌象议等等,还有动物模型。      闻诊:声谱分析、空气动力学法、喉动态镜检法、、气相-液相色谱分析等等。      问诊:这就不用说了,一般无法直接运用现代仪器。      切诊:五花八门的各种所谓脉诊仪等。   &nbs ...

Donne与他的诗歌

2009年9月22日
         天路客

       写博客偶尔写写还行,每天都写,还得有内容就不是那么好玩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积累,会感觉有压力(当然,能力强博学多闻经历丰富者除外、愚乐明星也除外),如果是转别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的东西太多就是去了博客的意义,所以我还是原创为主,原创无论质量如何都应该受到鼓励。

     今天大体写写邓恩和他的诗歌,凭记忆、凭童子功随便写写,多年未接触他的诗歌了,近年来是否有新的研究进展还真是不了解,也懒得检索文献,唉,就是懒,很懒!

     约翰·邓恩是我挺喜欢的一个诗人,英国人,生活于16/17世纪,据说是一位神童,11岁进入牛津15岁进入剑桥,学法律做军人写讽刺诗,后来据说做牧师做到圣保罗教堂的教长一直到死。

     邓恩的诗是所谓“学人之诗”,特别运用了许多别具匠心的暗喻幻想隐喻之类描述,有时很新颖有时感觉牵强难解荒诞不经。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写请人相对凝视的句子。

                                    & ...

余云岫现象的重新审视

2009年9月20日
余云岫现象的重新审视余诞年

    1. “余云岫现象”是医学科学的学术之争

    自余云岫发表《灵枢商兑》(1917)以来,中西医学术之争已历时八十余年,但这场争论并没有导致在相关学术领域中,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思维,尊重科学以及讲求科学道德的预期结果。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该领域一些明确的科学问题,至今结论依然模棱两可,而通过传媒和广告,宣称治愈绝症“超”国际水平之类的宣传,却屡见不鲜,成了我国医药业界特有的现象。余氏发表《商兑》一书之目的,在余云岫《我国医学革命之破坏与建设》(1928)一文中说得很清楚,“从实事求是方面揭示其学说之错误、方法之伪诈”,批判所指是“旧医一切荒唐诞怪非科学之论”,批判的内容是针对的 “阴阳五行、十二经脉、五藏六府之妄”,从首开争论的目的和内容来看,显然是一场学术争论。正常情况下,学术之争应该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公平竞争,但在这场争论中,历史却没有按照学术争论正常的途径发展,其中科学的内容被不断地淡化,而与医学科学学术上正确与错误无关的人文内容,却被无限地强化,特别是以“反中医”作为政治划界,最后完全取代了科学的内容,从学术争论蜕变为阶级斗争,并得以纳入当时的社会潮流,对余云岫的片面评价,则藉以长期延续于一言堂式的舆论之中。然而即使如此,至今无人敢于正面承认这场争论就是阶级斗争,仍然不得不用“学术之争”掩饰其偷换争论内涵的实质,这样看来,至少从表面上,争论双方都认为或“承认”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也早就应恢复其学术之争的原貌,这是当前对这场争论的性 ...

少年时读柯勒律治有感

2009年9月19日

古舟子吟

作者/天路客  题目/柯勒律治  配图/网络搜集网络搜集+PS

                                 

结伴沧水若许年,
而今却落只等闲。

空有御风扬波志,
可怜船破老泪寒。

15.jpg

原来教学名师既不教也不名

2009年9月16日
原来教学名师既不教也不名作者:天路客

读研究生时浏览学校的网页,经常看到某领导的介绍里有所谓“教学名师”的称号,却不知是何时又是怎么评选出来的,身为学生也从未曾听说有评选的活动。昨天偶然间读了人大张鸣教授的一篇博客文章,豁然明白,原来所谓教学名师大部分是既不教也不名的货色。而且一路评下来已经评选了五年。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教学名师”们好好思量思量吧!

附:为何名师变名官?

张鸣

好像一个教师教学的好坏,只有从来没进过课堂的有关部门才知道,而教师的同事和学生,都不知道。眼下对民意似乎重视了起来,媒体的强调似乎很多。什么事,经网上嚷嚷起来,事情也许就会起变化。可是,很多有关部门办起事来,似乎却依然关着门自说自话。前几天给汉字整形,虽然荒唐,但至少还是说是征求意见,没有最后拍板。可是眼下这名师评选,关门评选,一评就评了五届。从第一届我就提出了质疑,可是没有人理会。在有关部门那里,道理算什么,民意又算什么,想都没想去要考虑一下。民意,根本就不在人家设计评选的方案里面。事情就是这样的吊诡。一方面,中央反复强调民意的重要性,一方面,有关部门做事,民意根本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连评选教学名师,似乎在常识看来,无论如何都应该让群众推选一下的事情,都是这样。因此,民意,还只能算个屁,屁都不如。教育部第五届国家教学名师评出,人们发现,名单上的人,九成左右是有官衔的,校级领导就占了两成。其实,这种状况,已经大体延续了五届。当然,这样的好事,也不是教育界独享的。好像现在各级人民代表,也大多是官员。很多的奖项,如果仔细查起来,就会发现,获奖者,也差不多尽是各行各业的领导。

我们的领导很辛苦,公务繁忙而且公而忘私,各种奖项,荣誉多拿点,也理所应当。但是,好像我记得各种奖项和荣誉, ...

朱家皇帝批判

2009年9月16日
 朱家皇帝批判

                             ·天路客·

   “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路加福音23:34)

    明朝三百来年来的政权之所以如此阴暗完全是朱元璋的前因后果,从小孤苦的原因,朱元璋看人看社会完全是一片悲惨残忍的心理。孤臣孽子之心昭然若揭,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有德惠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朱元璋既没有汉高祖刘邦的豁达大度也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更谈不上福国淑世了。

    明朝无论是比唐朝还是后来的清朝,其文治武功都黯然失色,但比宋朝强一些,因为明朝无论如何也属于一统山河的帝制政权,但三百年来,一直是朱家与宦官(太监)共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