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易中天拟文:我没有批余秋雨,也不会批

30 06 2009年

【拟文二则】

易中天:我没有批余秋雨,也不会批

刚才上网,看见许多网站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易中天批余秋雨:算账不必秋后,莫待秋雨时分》。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谁贴的,只知道这事与我无关。截至目前为止,我对余秋雨先生的任何言行,都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也就是说,我从来就没有批过余秋雨,也不会批。不批的原因是:一,余秋雨先生说什么也好,做什么也好,对也好,错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我为什么要批?奇怪!二,我和余秋雨先生,同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都履行了公民的义务,我又不高人一等,有什么资格批判他?在此国难当头之时,难道谁还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吗?笑话!三,四川受灾,世界震惊;国际社会,纷纷援手。当此之时,凡我国人,都应该同心同德,共赴国难。即便做不了什么,安安静静呆在家里,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给灾区添乱,不给别人添堵,不给政府添麻烦,也是救灾。这点道理,我好歹还懂,又哪有闲心在网上转悠,今天批这个,明天骂那个?荒唐!至于前面提到的文章,观点是对是错,我也不会发表意见,甚至看都不会看,理由同上。因此,我恳请各网站撤下《易中天批余秋雨》的标题。文章尽可保留,但希望原作者尽快“认领”自己的“孩子”,以免让我无端背上“拐卖人口”的罪名。谢谢!

易中天:我没有批李辉,也不会批

刚才上网,看见许多网站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易中天批李辉:李辉先生,请勿“飙车”》。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谁贴的,只知道这事与我无关。截至目前为止,我对李辉先生的任何言行,都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也就是说,我从来就没有批过李辉,也不会批。不批的原因是:一,李辉先生说什么也好,做什么也好,对也好,错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我为什么要批?奇怪!二,我和李辉先生,同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都履行了公民的义务,我又不高人一等,有什么资格批判他?在此国难当头之时,难道谁还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吗?笑话!三,四川受灾,世界震惊;国际社会,纷纷援手。当此之时,凡我国人,都应该同心同德,共赴国难。即便做不了什么,安安静静呆在家里,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给灾区添乱,不给别人添堵,不给政府添麻烦,也是救灾。这点道理,我好歹还懂,又哪有闲心在网上转悠,今天批这个,明天骂那个?荒唐!至于前面提到的文章,观点是对是错,我也不会发表意见,甚至看都不会看,理由同上。因此,我恳请各网站撤下《易中天批李辉》的标题。文章尽可保留,但希望原作者尽快“认领”自己的“孩子”,以免让我无端背上“拐卖人口”的罪名。谢谢!

【参考文献】

易中天:我没有批王石,也不会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0958o.html

刚才上网,看见许多网站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易中天批王石:高明绝顶的纠错》。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谁贴的,只知道这事与我无关。截至目前为止,我对王石先生的任何言行,都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也就是说,我从来就没有批过王石,也不会批。不批的原因是:一,王石先生说什么也好,做什么也好,对也好,错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我为什么要批?奇怪!二,我和王石先生,同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都履行了公民的义务,我又不高人一等,有什么资格批判他?在此国难当头之时,难道谁还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吗?笑话!三,四川受灾,世界震惊;国际社会,纷纷援手。当此之时,凡我国人,都应该同心同德,共赴国难。即便做不了什么,安安静静呆在家里,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给灾区添乱,不给别人添堵,不给政府添麻烦,也是救灾。这点道理,我好歹还懂,又哪有闲心在网上转悠,今天批这个,明天骂那个?荒唐!至于前面提到的文章,观点是对是错,我也不会发表意见,甚至看都不会看,理由同上。因此,我恳请各网站撤下《易中天批王石》的标题。文章尽可保留,但希望原作者尽快“认领”自己的“孩子”,以免让我无端背上“拐卖人口”的罪名。谢谢!



易中天对文怀沙的“道德吹捧”

29 06 2009年

【方舟子按:易中天不许别人对文怀沙做“道德批评”,原来是因为他不久前对文怀沙做过“道德吹捧”。一个有“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情怀”,一个是“我最喜欢的学者”,俨然德艺之双馨。牌坊互相立起来,就不容别人来拆。文化的背后是私心,文化的前面装纯情。不知易中天是否也会为我等小民再颁布“道德吹捧的四项基本原则”?】

文怀沙 上海讲座(2008-11)——题:文化的背后是良心

http://www.china.com.cn/book/zhuanti/dsm/2009-03/16/content_17451776.htm

主持人易中天:刚才我们已经听到了文怀老精彩的开场白,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他的演讲,也希望我赶紧从这里下去。(全场笑)文怀老风趣幽默,依我看,他也是一个孩子。我们从这位永远年轻的长者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情怀,因为他相信在文化的背后是良心,而这也是他今天要演讲的主题。(全场鼓掌)

…………

文怀沙:客观世界不能按照你的主观设计来运转。外头下雨,你出去碰到了,心里不舒服,就骂“这个死天”。易中天的优点就是不骂天,只怪自己没带伞。(全场笑)客观世界有它运转的规律,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来说就叫做唯物主义。杨利伟去的地方就是唯物的,他后来又回来了。(全场笑)他所能调查研究的空间是唯物的,是物质的。宇宙是无限的,所谓无限指的是两个无限: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因此我们所占领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或者说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包括我最喜欢的学者易中天,他的学问也是有限的。在这点上虽然我的有限不如他的有限,但是我们全是有限的。(全场笑)

易中天:您是小小的有限,我是大大的有限。(全场笑)

…………

文怀沙:“国学热”要有一个度,就是要弄清楚我们要继承什么东西。商品社会不能排斥文化,要有继承。继承就是继往开来。继什么往,开什么来,要有选择。易中天在讲诸子百家的时候,他有新的精神,他没有叫人家背这些东西。

易中天:我自己就背不来。(全场笑)



“最年轻市长”周森锋的两篇论文都是抄袭之作

26 06 2009年

29岁的宜城市市长周森锋原为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知,他总共发表过两篇论文:

1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商业研究 2005/14
2 购物中心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 城市开发 2004/09

这两篇论文都是他在清华读研期间发表的,显然是其获得硕士学位所必须的(第1篇登出时他已毕业,但是在毕业前投稿,作者单位也注明为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论文作者都是周森锋和谢岳来,周森锋是主要作者,谢岳来是博士生。

此前已有网友指出第1篇论文抄袭《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5期王宇等人发表的《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我比对了一下,周文分五个部分,前面两个部分是引言和基础知识介绍,最后部分为简短的总结,核心部分为第三、第四部分,而这两部分恰好基本上照抄王文。因此可以说,周市长的这篇论文基本剽窃自王文。

周市长的第2篇论文虽然未发现有大篇幅照抄某一篇论文,但也是东抄西凑起来的。以论文的第二部分“购物中心的开发建设管理”为例,主要是抄袭自这两篇论文:

王学军,发达国家购物中心的类型及其管理研究,现代财经,2002.10.
吴泽桐等,购物中心的开发与经营定位,商业研究,2002.2.

比对如下:

周文:

购物中心的地址选在何处,要根据商圈内居民的居住分布、消费水平、购物习惯、交通运输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购物中心选址无外乎城市近郊区、城内非商业中心区和城内商业中心区三种选择。其中,城市近郊区是国外大多数购物中心的首选地址,……随着小汽车的普及,消费者驱车购物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选址在近郊最有利于避免交通拥挤。

抄自王文:

购物中心的地址选在何处,要根据商圈内居民的消费水平、购物习惯、交通运输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有三类地区可供购物中心选择,即城市郊区、城内非商业中心区和城内商业中心区。其中,城市郊区是国外大多数购物中心的首选地址。……且随着小汽车的普及,消费者驱车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

(周文中间省略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抄自王文,但改了表述)

周文:

购物中心的规模究竟多大,并无绝对标准,总的原则是,根据购物中心商圈范围内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购物习惯及地理位置等来确定。但从目前来看,尚没有比较成熟的确定购物中心规模的理论模型,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或实际调查,并结合预测来确定的。

抄自王文:

各种类型购物中心的规模究竟多大,并无绝对标准,总的原则是,根据购物中心商圈范围内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购物习惯及地理位置等来确定。但从目前来看,尚没有比较成熟的确定购物中心规模的理论模型,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或实际调查和预测来确定的。

周文:

购物中心开发建设之前,必须对目标地点进行尽可能量化的商圈分析。调查一定商圈范围内的居民数量、家庭收入、家庭规模、购买力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年龄构成、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以及地区的城市规划、生命周期和未来发展前景。掌握详细的商圈数据,分析目标商圈的有效购买力是多少,目标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怎么样,这为是否建设购物中心和建什么样的购物中心提供了决策依据。

抄自吴文:

建立购物中心之前,必须对目标地点进行数字化商圈分析。调查该商圈内的居民数量、家庭收入、家庭规模、购买力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年龄构成、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以及地区的生命周期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掌握详细的商圈数据,分析目标商圈的有效购买力是多少,目标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怎么样,为决定建不建购物中心和建成什么样的购物中心提供依据。

周文:

进行准确的定位,购物中心要综合“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两种方法的优点,研究目标顾客的心理并了解竞争对手的现有优势和经营动向,在此基础上确定购物中心的定位策略。

抄自吴文:

为了进行准确的定位,购物中心要综合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两种方法的优点,即研究目标顾客的心理并了解竞争对手的现有优势和经营动向,在此基础上确定购物中心的定位策略。

周文虽然在文后把被抄袭的这两篇论文列为参考文献,但在文中并未注明引用,即使注明引用也不能这么照抄。而且周文在这些抄袭文字之前声称“以下我们对上述关键点择要展开论述。”即声称这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所以这无疑是抄袭,既抄袭文字,也剽窃观点。

据报道清华大学要调查这一抄袭案。不过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十之八九会不了了之。几年来,我们已揭露过许多起涉及清华大学师生的抄袭案,绝大部分都不了了之。我们不能指望清华大学这次就真的会对此做出处理。

我们也不能指望抄袭者会因此当不成市长。毕竟这个最年轻的市长不是选民选出来的,否则即使他不自己辞职,也会被选民赶下台。所以很不幸,估计宜城人民得让一位靠剽窃获得学位的市长领导几年了,下次如果他还在台上讲“以诚实守信为荣”,你们就在肚里嘘他一声吧。

2009.6.26.



易中天的“道德飙车”

25 06 2009年

    李辉有根有据地还原了“国学大师”文怀沙的真面目,此后又有许多人提供了更多的证据,算得上铁案。但“国学大师”行走江湖多年,自然有众多的拥趸和同道,他们无力在证据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反驳,就转而攻击李辉的动机和做法,试图把水搅浑,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例如与文怀沙同为国学庸俗产业巨贾的易中天,“两位同样出生于楚地的学者,还不忘借机表达对彼此的敬意。”(《文怀沙易中天论道:中国文化就是让人心存敬畏》,《新闻午报》2008年11月18日)以前就互相抬过轿子,此时也不失时机地出来为同行两肋插刀,义正词严地对李辉进行道德批判。

    易中天口含天宪,为道德批评立了比检察院办案还要严格的“四项基本原则”,什么“真实原则”、“公平原则”、“隐私原则”、“人格原则”,据说这是人类文明的底线,又据说这些原则全都被李辉背弃了,文明底线被李辉给破了,现代文明因此远在天边了,李辉简直成了人类的罪人了。难怪易中天会觉得李辉比文怀沙“还要恐怖”。

    但是文怀沙并不是个普通老人,而是曾经以“国学大师”的身份频频在媒体上亮相,是名副其实的公共人物。在现代社会,对公共人物的批评可以较为随意,他们也更少有隐私权。李辉对文怀沙的质疑有物证,有人证,相当严谨,超出了对公共人物的批评标准。何况李辉又不是真的去挖文怀沙的隐私,他所针对的文怀沙的真实年龄、当年入狱的真正原因和国学真实水平,全都是文怀沙在媒体上津津乐道的卖点。文怀沙敢出来卖,别人就有权利去鉴定其货色的真假,和隐私有什么关系?和什么人权、人格又怎么扯得上关系?易中天质问李辉:“就算文怀沙是一个‘杀人犯’或‘强奸犯’,是不是也还有受到起码尊重的权利?”问得莫名其妙,如果文怀沙真的是一个“杀人犯”或“强奸犯”,却把自己打扮成圣人,李辉指出了他是一个“杀人犯”或“强奸犯”的事实,难道就是侵犯了文怀沙的人权?

    一方面是对造假者的宽宏大量,一方面是对打假者百般指责,造假容易打假难,这大概就是易中天想赐予我们的人类文明。如果我们战战兢兢地遵循了易中天为我们制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有了道德批评的权利了吗?仍然没有,因为易中天已经教训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力,可以自命为‘道德警察’或者‘道德检察官’,包括那些自以为道德高尚的人,也包括实际上道德高尚的人。因为真正的道德,一定是平等的。真正的道德,也一定是律己的。也就是说,你可以反感某个人,可以看不惯、瞧不起,这是你的权利。但是,你不能因此而产生‘道德霸气’,更没有权力在公共空间动用‘道德私刑’。”

    也就是说,在易中天看来,没有人有权力(似应为“权利”)在公共空间做道德批评,那么他还煞费苦心为我们建立道德批评的“四项基本原则”,莫非不是把我们当人看待?

    好吧,就算易中天不把我们当人,他总该把自己当人吧?那么他建立了道德批评的四项基本原则,声讨李辉突破了人类文明的底线,难道不是自命为“道德警察”或者“道德检察官”在指导人们如何做道德批评,充满“道德霸气”地在公共空间对李辉动用“道德私刑”吗?同样,易中天最近质疑余秋雨假捐款,不也是在对余秋雨动用“道德私刑”,不也一一背弃了他颁布的“真实原则”、“公平原则”、“隐私原则”和“人格原则”吗?

    李辉对文怀沙的批评,摆出了很多事实依据,而易中天对别人的批评,却空无一物,除了道德还是道德。易中天指责李辉在公共空间“道德飙车”,自己却飙得更欢。易中天虽然日进斗金,但是显然镜子对他来说却过于昂贵。

2009.6.25.



岂能根据错误的测量结果质疑婴儿配方奶粉的国际标准

19 06 2009年

郦韬珉在《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一文中,声称中国母乳的钙含量为77.5 mg/100g,磷含量为 215 mg/100g,钙磷比0.36。而国家标准钙≥300 mg/100g,磷≥220 mg/100g,钙磷比≥1.36,因此他认为国家标准(实际是根据国际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婴儿配方营养标准认为钙磷比应在1.2~2之间)错了,钙和钙磷比都高太多,是导致婴儿肾结石的原因云云。

他出示的这个母乳钙、磷含量测量值很奇怪,我向他要文献出处,他说我态度不好,不是向他请教,没有必要全告诉我。“但考虑到你还是一个学者,所以我就告诉你,以后要有礼貌,这样才能称为学者。文章的题目是‘母乳与婴儿奶粉中所含矿物质元素的分析’,它发表在《食品科学》2002年第8期的286页。”

我查了一下,这篇论文(《母乳与婴儿乳粉中所含矿物质元素的分析》)很奇怪,作者单位是上海水产大学和上海索迪斯有限公司,一个是搞水产的,一个是餐饮服务公司,不知为何研究起母乳的成分。论文的结论也很奇怪,是为了说明母乳中钙、铜等矿物质的含量太低,纯母乳喂养会导致婴儿营养不良,“因此我们认为:婴儿在哺乳期的喂养应以母乳为主,合适的婴儿乳粉为辅。”如此公然反对纯母乳喂养,令人怀疑其动机。当然,更关键的是,这个测量结果和国内外的其他研究都大相径庭。如果有人认为国内外母乳成分会不同,那我们就只看国内母乳的测量结果好了。国内测母乳钙、磷含量的论文不少,我只列举几个近年来的检测结果:

钙:28.30 mg/100g  磷:15.29 mg/100g 钙磷比:1.85
(出处:《上海地区母乳成分调查》,上海医学 2002/07,作者单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上海市儿科研究所,崇明县妇幼保健所,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钙:288.39 mg/L  磷:150.51 mg/L  钙磷比:1.92
(出处:《正常母乳中钙、磷、硒含量以及GPX活性比较》,中国公共卫生 2002/08,作者单位为华北煤炭医学院)

钙:303 mg/L    磷:117 mg/L  钙磷比:2.56
(出处:《母乳与牛乳中微量元素的比较》,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02,作者单位为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院西溪分院)

这些由不同的研究人员在中国不同地区做的测量结果,都很接近,也都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接近。

所以郦韬珉是根据一篇由不具有资质的人测量的、动机可疑、与其他人的测量结果全都不符合、明显是错误的论文,在那里胡思乱想、危言耸听、误导消费者、制造社会恐慌。就这样还敢来教训我如何当学者,他也知道什么叫学者?



评“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

10 06 2009年

【方舟子按:《光明日报》的记者也不查查这是什么“殊荣”。“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Telesio-Galilei Academy of Science),原来叫“桑蒂利—伽利略科学真理协会”,是国外搞伪科学的人士在2007年成立的民间机构,2008年改叫这个名称。桑蒂利就是那位一直在支持蒋春暄的“强子理论创建者”(此人的底细,参见我在2003年7月6日写的《“蒋春暄现象”究竟暴露出什么致命弱点?》一文)。蒋春暄在伪科学大本营“天地生人”的战友、北京长大的“英籍华人”、“孙中山秘书的孙子”陈一文是该“科学院”的“院士”(senior member)。有这两人的推荐,自称千百年来数学第一人、解决了所有数学重大难题却连高等数学常识都没有的蒋春暄获此“殊荣”,奇怪吗?这个“国际金奖”的含金量,连“愚人金”都不如,也就蒙蒙国内的记者。】

光明网: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

http://www.gmw.cn/content/2009-06/10/content_932284.htm

本报记者吴力田摄 刊发时间:2009-06-10 16:38:05 

右二为蒋春暄先生。

右四为
蒋春暄先生。

左二为蒋春暄先生。

原航空航天部高级工程师蒋春暄(左二)日前荣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公布的4项颁奖理由是:”开发了有助于解决数论领域知名基础性问题的新型数论工具”;”认为黎曼假设是错误的主张”;”对iso-数论做出了贡献”;”他的最伟大的成就在于首先证明费马大定理”。面对学术争论,蒋先生不妥协,不放弃,终获此殊荣。几十位已退休的科学界的朋友们昨日到机场祝贺他凯旋。大家说,这是献给祖国60岁生日的最好礼物。



打肿脸充胖子的伪专业科普——评科学松鼠会的公开信

9 06 2009年

“松鼠不是神,当然会犯错误”,但这不是掩饰错误的借口。把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的根本性错误,掩饰成在科普时难免会出现的“表述不严谨”,为了维护自己的专业形象,通过拉扯一些无关的术语和文献,误导不懂行的读者,这种文过饰非的“认错”,并不比死不认错更可取,在某种程度上比死不认错还要恶劣。我们就来看看这封以“科学松鼠会”的名义发出的公开信中,“不是神”的松鼠是如何掩饰自己的低级错误。

对于第一个错误,“不是神”是这么答复的:

“在少数情况下,精子的线粒体确实能进入卵母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子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仍然有部分的精子线粒体残存在分裂球(最早期的胚胎)中;直到第三次分裂后,分裂球的细胞中再无法检测到精子线粒体的存在(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刚刚形成的受精卵,在有些情况下,是含有一些精子线粒体的,但是随着受精卵的发育,精子线粒体会彻底丢失。考虑到原文上下文的含义,‘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改为‘发育后胚胎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更为准确。”

在松鼠会发出这封公开信之前,我已在我的新语丝博客、新浪博客和新语丝论坛上登了一则小更正:

“以前普遍认为,精子中的线粒体DNA之所以没能遗传下来,是因为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进入卵子,而含线粒体的中部(称为线粒体鞘)被排除在外。1996年有两项研究发现这种曾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并不准确。在受精时,精子的线粒体鞘也进入了卵子,但是在随后的两次细胞分裂中,精子线粒体消失。所以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完全来自卵子,但我前面说的‘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是过时观点,应该删去。”

我引用了两篇文献(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6 Nov 26;93(24):13859-63. 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不是神”引用的文献就是其中的一篇。但是从“不是神”原文的上下文很容易判断,他指的并非受精早期的情况,而是指遗传的结果,误以为线粒体遗传不是百分之百的母系遗传。受精卵分裂的早期是否残存精子线粒体,根本就是无关的问题,并不能就让他的错误变成了相对正确。所以这不是准确程度的问题,而是准确与否的问题。当然,我此前已说过,这处错误不太重要,但是如此文过饰非,甚至让读者误以为犯了根本错误的是我,就使得这处错误显得重要。另外,“不是神”临时抱佛脚,显然没有好好读读他引用的那篇文献。那篇文献可不认为精子的线粒体进入卵母细胞是“在少数情况下”,而是普遍情况,对精子线粒体鞘的摧毁是一系列精确控制的过程。

对于第二个错误,“不是神”是这么为自己辩护并反驳我的:

“组成线粒体的3000中蛋白质中,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因此方舟子先生认为:‘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这段话用了很多术语,引用了4篇文献,显得很专业,很容易把读者绕晕,我就一一剖析一下“不是神”是如何打扮自己的专业形象的:

一、“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

我何时否认过这个事实,还用得着你来指出?这个事实和话题有什么关系?“不是神”原文说“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这是针对线粒体的功能而言的,误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但是,参与线粒体功能的染色体基因数量是线粒体基因的几百倍,就算“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难道染色体基因就不存在基因多态性?要比影响,比得过吗?而且,线粒体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不等于这些多态性就都能影响到线粒体功能。有的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的基因,由于涉及的是基本的生命过程,是高度保守的,不要说在正常人之间差异很小甚至没有差异,连人与相近物种之间的差异也都很小。

二、“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

如果是在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那不是遗传来的,也不能遗传下去,和线粒体遗传没有关系。如果是发生在卵细胞的基因突变,那倒是可以遗传下去了,但是既然出现了突变,也就意味着子女和母亲本身的情况是不同的,你却要人根据母亲的情况做选择,那不是胡搞吗?何况线粒体遗传和染色体遗传不同,是多拷贝遗传,所有或大部分线粒体DNA都发生同样的突变的概率能有多大?更何况能影响功能的基因突变一般是有害的,不能简单地根据有害突变导致的疾病来反推基因对正常功能差异的作用。线粒体基因出现有害突变会出现代谢疾病,不等于正常人中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就与代谢功能的差异有关。打一个比方,如果汽车的蓄电池坏了,汽车肯定是要出故障,但是你能因此说,汽车性能的差异取决于其蓄电池性能的差异吗?所以去扯什么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影响,仍然是在胡搅蛮缠。

三、“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不是神”的原文谈的是线粒体基因对“力气和精力”重要影响,和对“衰老、寿命、生殖力、精子功能”的重要影响有什么关系?把“力气和精力”改成“衰老与寿命”,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问题,居然还好意思说只是“词句的确不严谨”,难道在松鼠会的词汇中,“力气和精力”是不严谨地等同于“衰老与寿命”的?如果我一开始声称“不是神”是大力士,后来发现他其实手无缚鸡之力,就可以说原来的“词句的确不严谨”,说他是老寿星才“更为准确”?

另外,“不是神”引用的第二篇文章,仅仅是统计出“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推出这种影响就是因为线粒体基因导致的。在染色体遗传中,母亲对后代的影响同样大于父亲:如果生的是儿子,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要比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多出一千多个,对儿子的影响更大,色盲、血友病的遗传只是众所周知的明显例子。如果生的是女儿,虽然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数量相同,但在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细胞质中的因子会对基因进行化学修饰,影响到基因的表达,子宫的状况会影响到胚胎、胎儿的发育,母亲的影响仍然更大。“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是废话,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一个女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男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

最后顺便说一下,如果线粒体基因的多态性会对人体机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话,体细胞克隆就很难称得上是克隆,因为体细胞克隆中的线粒体基因是来自于卵细胞提供者的。

附:
致松鼠会读者的一封公开信

近日,松鼠会群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孩子》,作者是我们的成员DNA。随即有读者回帖,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昨日,方舟子先生也特意撰文指出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经作者和其他成员审核后,我们认定这篇文章的确存在硬伤。

在这篇文章的回复中,读者“蛙声一片”引用了方舟子先生的文章,回复如下:

“这段话(松鼠会按:第二段)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 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DNA很快发来了道歉信,全文如下:

这篇稿子最初是写给某时尚杂志的关于“未来生活的猜想”专题,为了迎合专题要求,文中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调侃句子,在逻辑上的确有不严谨之处。在此我向受此文误导的读者道歉,请读者切莫把此文当作“健康生育指南”来读。另外,此文尚未在传统平媒上发表,通过在科学松鼠会群博上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我也学习了很多。感谢科学松鼠会读者对此文的指正和批评。我对其中主要两个质疑答复如下:

1.这段话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

答复:在少数情况下,精子的线粒体确实能进入卵母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子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仍然有部分的精子线粒体残存在分裂球(最早期的胚胎)中;直到第三次分裂后,分裂球的细胞中再无法检测到精子线粒体的存在(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刚刚形成的受精卵,在有些情况下,是含有一些精子线粒体的,但是随着受精卵的发育,精子线粒体会彻底丢失。考虑到原文上下文的含义,“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改为“发育后胚胎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更为准确。

2.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 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答复:组成线粒体的3000中蛋白质中,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因此方舟子先生认为:“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 Fate of the sperm mitochondria, and the incorporation, conversion, and disassembly of the sperm tail structures during bovine fertilization. Sutovsky P, Navara CS, Schatten G.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
2. Genetic maternal effects on human life span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Korpelainen H. Hum Hered. 1999 Jul;49(4):183-5.
3. Mitochondrial DNA involvement in human longevity. Santoro A, Salvioli S, Raule N, Capri M, Sevini F, Valensin S, Monti D, Bellizzi D, Passarino G, Rose G, De Benedictis G, Franceschi C.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Sep-Oct;1757(9-10):1388-99. Epub 2006 Jun 7. Review.
4. Rol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longevity,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in humans: a reappraisal.Sevini F, Santoro A, Raule N, Lescai F, Franceschi C.Ital J Biochem. 2007 Dec;56(4):243-53. Review.
5. Mother’s curse: the effect of mtDNA on individual fitness and population viability. Gemmell NJ, Metcalf VJ, Allendorf FW. Trends Ecol Evol. 2004 May;19(5):238-44.

——————————————–

感谢读者对松鼠会文章的挑错,从错别字、术语的翻译错误直到文章的硬伤,你们从来不吝惜贡献智慧。爱之深,责之切,有些文章的回复甚至超过正文长度,还有些读者在自己博客上专门撰文指出。甚至有一位热心读者通读了松鼠会大部分的文章和评论,整理出一部《松鼠文硬伤Top10》(读者可以点击这里阅读)。正是在这种批评、反复争论中,我们战战兢兢成长。

松鼠们很年轻,我们深知自己的不完备,在科学写作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感激前辈们始终与我们同在。最初,选择群博这种内容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强互动性,在Web 2.0的模式下,作者和读者可以进行快速、有效、直接的交流。对于科学传播而言,这可能是较为合适的做法——科学也正是在不停的质疑、提问、反思、探讨中前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意见和建议,是松鼠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从来将之视若珍宝。

我们认为,每个人的所知和这个世界上知识的总和比起来,永远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松鼠不是神,当然会犯错误,但是群体的力量将帮助我们尽量避免这些错误。松鼠会希望做这智慧世界中一粒小小种子,在这里,众人的力量被聚合,分享每个人的所知、所想、所爱好,一同学习如何以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并永葆开放和宽容之心。

我们一直在努力。近期,松鼠会网站将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版,进一步增强互动性,建设更多定制化内容,对内容的审核和把关也会遵循更加严格的流程。我们将会进一步活跃论坛,让读者有更多的渠道与我们共同讨论。希望这些改进能让我们不断完善。

感谢你们关注松鼠会。这一年多,很辛苦,亦很欢乐。用力拥抱每一个人。
科学松鼠会
2009.06.09



更正一下:精子中线粒体的命运

8 06 2009年

以前普遍认为,精子中的线粒体DNA之所以没能遗传下来,是因为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进入卵子,而含线粒体的中部(称为线粒体鞘)被排除在外。1996年有两项研究发现这种曾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并不准确。在受精时,精子的线粒体鞘也进入了卵子,但是在随后的两次细胞分裂中,精子线粒体消失。所以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完全来自卵子,但我前面说的“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是过时观点,应该删去。

附文献: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6 Nov 26;93(24):13859-63.
Related Articles, Links
 
Misconceptions about mitochondria and mammalian ferti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n human evolution.

Ankel-Simons F, Cummins JM.

Duke University Primate Center, Durham, NC 27705, USA.

In vertebrates,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 is thought to be predominantly maternal,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has become a standard taxonomic too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vailing view of strict maternal inheritance, many sources assert that during fertilization, the sperm tail, with its mitochondria, gets excluded from the embryo. This is incorrect. In the majority of mammals-including humans-the midpiece mitochondria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embryo even though their ultimate fate is unknown. The “missing mitochondria” story seems to have survived–and proliferated-unchallenged in a time of contention between hypotheses of human origins, because it supports the “African Eve” model of recent radiation of Homo sapiens out of Africa. We will discuss the infiltration of this mistake into concepts of mitochondrial inheritance and human evolution.

PMID: 8943026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PMCID: PMC19448

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
Related Articles, Links
 
Fate of the sperm mitochondria, and the incorporation, conversion, and disassembly of the sperm tail structures during bovine fertilization.

Sutovsky P, Navara CS, Schatten G.

Department of Zoolog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53706, USA.

Sperm incorporation and the conversion of the sperm-derived components into zygotic structures dur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f bovine oocytes was explored by combining ultrastructural studies with observations of the fertilizing sperm tagged with a mitochondrion-specific vital dye MitoTracker green FM. The zygotes fertilized by the MitoTracker-labeled sperm were fixed at various times after fertilization and then processed for immunocytochemistry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DNA, microtubules, and sperm tail components, including the fibrous sheath and axonemal microtubules. We show here that the complete incorporation of the sperm, but not sperm-oocyte binding and oocyte activation, depends upon the integrity of oocyte microfilaments and is inhibited by the microfilament disrupter cytochalasin B. After sperm incorporation, the mitochondria are displaced from the sperm’s connecting piece, and the sperm centriole is exposed to the egg cytoplasm. This event i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microtubule-based sperm aster,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union of male and female pronuclei. Concomitantly, the major structure of the sperm principal piece, the fibrous sheath, disappears. After the first mitosis, the compact mitochondrial sheath can be seen in one of the blastomeres. An aggregate of the sperm mitochondria is observed at the entry of the second mitosis, although they remain in the vicinity of the nucleus and can later be seen at one pole of the metaphase spindle. The mitochondrial cluster is occasionally found in one of the blastomeres in the early-stage four-cell embryos, but it is no longer detected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third mitotic cycl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disassembly of the sperm tail during bovine fertilization occurs as a series of precisely orchestrated events involving the destruction (fibrous sheath and mitochondrial sheath) and transformation (DNA, sperm centriole) of particular sperm structures into zygotic and embryonic components.

Publication Types:
“    Research Support, U.S. Gov’t, Non-P.H.S.
“    Research Support, U.S. Gov’t, P.H.S.

PMID: 8949874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科学松鼠会上的专业伪科普

7 06 2009年

科学松鼠会曾经炒作自己是中国开天辟地第一家由科学专业人士组成,只科普本专业的知识的店铺,所以既有爱心又值得信赖。我以前指出过,其实他们的成员大部分很难称得上是科学专业人士,所写的内容也并不局限于其专业。当然,并没有规定说科普只能由科学专业人士来写,也并不是说只能写自己的专业。只要能确保知识基本准确,谁愿意写,写什么内容,都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写起本专业的科普,却硬伤累累,那就不仅可笑,而且容易误导读者。在我非常有限的阅读中,科学松鼠会的这些“专业科普”,很少有没有硬伤的。有的从头错到尾,惨不忍睹。比如一位笔名叫“DNA”的成员写的《当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孩子》一文。其作者简介称:“生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大农村的博士后一枚,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联系方式: jingliudna@gmail.com”,有这样的专业背景,指导男人如何生殖后代,那是专业得不能再专业了。那么他是如何指导的呢?请看:

“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生下一个孩子,他或许很自然的认为这个孩子有50%的基因是来自于他。但事实上,男人传给后代的基因要比女人少一点点。携带 23条染色体的精子与同样有着23条染色体的卵子相遇,融合形成有完整基因组的受精卵。但在卵子的细胞质中有一种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它有着自己单独的一套基因。线粒体是给细胞提供能量的发动机,是生命动力的来源,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寿命长短、衰老快慢、体力大小和精力多少。虽然精子也有一些线粒体,但是在拼命游向卵子的过程中消耗了绝大部分能量,大部分线粒体破碎,最后侥幸残存下来的线粒体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有的人一天工作5个小时就疲惫不堪,有的人每周工作60个小时却依然精力充沛;有的人不到40岁就老态横秋,有的人60岁还是神采奕奕。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而他们的母亲又是从他们的姥姥那里继承来的。不管男人服不服气,这就是母系遗传。所以男人找老婆,相貌择优倒不一定符合基因择优,而应该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

这段话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

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

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答复郦韬珉《关于对方舟子评郦韬珉PK奶业标准的回复》

2 06 2009年

    全世界婴儿奶粉参考的都是同一个标准,也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法典委员会在1981年制定的婴儿配方奶粉标准(CODEX STAN 72-1981)。郦韬珉在其文章《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中引用的中国国家标准GB10766-1997,第一句话就是“本标准的修订参考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CODEX STAN 72-1981《婴儿配方食品法规标准》等国际先进标准”。郦韬珉所在的机构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是该国家标准的负责起草单位之一,郦韬珉居然不知道婴儿配方奶粉有国际标准,在答复多美滋公司时声称“这种产品根本不存在国际标准”,岂非怪事?

    郦韬珉在《关于对方舟子评郦韬珉PK奶业标准的回复》中举了7个品牌6个国家的同一阶段婴儿奶粉中的灰分、钠含量的标示值“差异非常大”,反问“说明全世界婴儿奶粉中实际标准都是一样的吗”,说明他根本就没有看过国家标准,不知道国家标准并不对所有的成分都规定一个确定值。中国国家标准GB10766-1997对婴儿奶粉中的灰分和钠含量都只规定了上限,灰分为≤4g/100g,钠为≤300 mg/100g,郦韬珉列举的这些品牌,除了三鹿的灰分5.0 g/100g略高于标准(如果用中国国家标准GB10765-1997,灰分为≤5g/100g,则符合),其他的,灰分含量为2.0~3.5g/100g,钠含量为120~300mg/100g,全都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这不恰恰说明全世界婴儿奶粉中实际标准都是一样的吗?何况,既然讨论的是钙、磷含量的问题,为什么不敢把这些品牌奶粉的钙、磷含量列出来,让大家看看是否“差异非常大”,却去比较无关的灰分、钠含量呢?

    郦韬珉称《人类营养学》给出的母乳中钙平均含量(15天以后的母乳)是0.43g/L,他自己根据《食品科学》上一篇论文的检测值折算出母乳中钙含量0.287g/L。我不知道他那么算来算去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两个数据并无实质区别。我们现在再来看多美滋奶粉中的钙含量,按郦韬珉在《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一文中引用的含量,是421.67mg/100g(标示值是450mg/100g)。看上起似乎比乳母的钙含量高很多,但是他忘了奶粉是要兑水喝的,按多美滋奶粉的说明,是一平量匙奶粉(4.4克)兑30毫升水,相当于稀释了大约8倍,那么最终多美滋奶粉的钙含量只不过略高于0.5g/L,接近于《人类营养学》给出的母乳中钙平均含量,大约是郦韬珉自己承认的母乳钙含量的2倍。那么他声称多美滋婴儿奶粉中的钙含量是母乳的5.44倍,又是从哪里来的?

    郦韬珉在《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一文中声称母乳的实际钙/磷是0.36,多美滋婴儿奶粉钙/磷是1.97(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由此可以说明,“中国现行国际中给出的钙含量及钙/磷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据联合国大学提供的母乳成分数据(http://www.unu.edu/unupress/food/8F174e/8F174E04.htm),钙含量为0.03mg/100ml,磷含量为0.014mg/100ml,二者的比值为2.14,与国家标准要求接近。国际标准更是注明不少于1.2,不多于2.0。那么郦韬珉那个耸人听闻的钙/磷比是哪里来的?

附:
关于对方舟子评郦韬珉PK奶业标准的回复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   郦韬珉

一、对标准问题回复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10年前部分国有婴儿奶粉(0-6个月)的灰分一钠含量的标示值。

品牌及国家         灰分(g/100g) 钠(mg/100g) 说明
 
S26(马来西亚生产)    2.0    120     美国惠氏公司
Premium(荷兰)         2.1     173
明治(日本)         2.3     140
森永(中国生产)         2.7     200
立多精(中国生产)     2.5     170
无达山             3.5     ≤300
三鹿(已死亡)         5.0     ≤300

    以上7个品牌6个国家的同一阶段婴儿奶粉的2基指标差异非常大,这能说明全世界婴儿奶粉中实际标准都是一样的吗?

《人类营养学》给出的母乳中钙平均含量(15天以后的母乳)是0.43g/L(何志谦编)。我引用的母乳含量值是发表在《食品科学》2002年第8期的287页上的检测值(折算成干基。因为这个值给出的是重量单位(77.5mg/100g),而不是容量单位(ml或L)。而且这个值是按母乳矿物质浓度0.2mg/100ml折算后能被我认可的(小于何教授给出的平均值33%)此值虽然没有给出数据来源和例数。但钙折算成浓度值后变成0.287g/L也是我能同意的,因此我承任这个值正确。

二、母乳与牛乳浓度比较及计算过程

牛奶平均浓度(常乳)12.2%;即100l中有12克固形物。这其中矿物质0.82g(钙占矿物质1/7);碳水化合物(90%以上是乳糖)4.7g;蛋白质3.0g;非蛋白氮0.15g(占总蛋白5%);脂肪3.3g;维生素0.23g。

母乳(常乳)平均浓度10.2%,即100ml中有10.2克固形物。其中矿物质0.2g(钙占矿物质1/10);碳水化合物6.9g;蛋白质1.05g非蛋白氮0.10g(占蛋白质9.0%);脂肪2.0g;维生素0.12g。

这样就可以知道母乳中钙含量0.287g/L(何志谦教授编著人类营养学中给出的是0.43g/L)。计算过程是根据“母乳与婴儿乳粉中所含矿物质元素的分析表中1的母乳钙含量77.5mg/100g还原以后算出来的。计算过程如下:

(1)   280:1000=77.5:X

X=270(ml)

(2)           270 :77.5=1000:Y

Y=287(mg)   即:钙:287mg/L=0.287g/L

此值小于书中给出(0.43g/L)33%         [(0.43-0.287)/0.43]×100%=33%.

                          20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