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肿脸充胖子的伪专业科普——评科学松鼠会的公开信
9 06 2009年“松鼠不是神,当然会犯错误”,但这不是掩饰错误的借口。把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的根本性错误,掩饰成在科普时难免会出现的“表述不严谨”,为了维护自己的专业形象,通过拉扯一些无关的术语和文献,误导不懂行的读者,这种文过饰非的“认错”,并不比死不认错更可取,在某种程度上比死不认错还要恶劣。我们就来看看这封以“科学松鼠会”的名义发出的公开信中,“不是神”的松鼠是如何掩饰自己的低级错误。
对于第一个错误,“不是神”是这么答复的:
“在少数情况下,精子的线粒体确实能进入卵母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子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仍然有部分的精子线粒体残存在分裂球(最早期的胚胎)中;直到第三次分裂后,分裂球的细胞中再无法检测到精子线粒体的存在(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刚刚形成的受精卵,在有些情况下,是含有一些精子线粒体的,但是随着受精卵的发育,精子线粒体会彻底丢失。考虑到原文上下文的含义,‘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改为‘发育后胚胎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更为准确。”
在松鼠会发出这封公开信之前,我已在我的新语丝博客、新浪博客和新语丝论坛上登了一则小更正:
“以前普遍认为,精子中的线粒体DNA之所以没能遗传下来,是因为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进入卵子,而含线粒体的中部(称为线粒体鞘)被排除在外。1996年有两项研究发现这种曾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并不准确。在受精时,精子的线粒体鞘也进入了卵子,但是在随后的两次细胞分裂中,精子线粒体消失。所以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完全来自卵子,但我前面说的‘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是过时观点,应该删去。”
我引用了两篇文献(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6 Nov 26;93(24):13859-63. 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不是神”引用的文献就是其中的一篇。但是从“不是神”原文的上下文很容易判断,他指的并非受精早期的情况,而是指遗传的结果,误以为线粒体遗传不是百分之百的母系遗传。受精卵分裂的早期是否残存精子线粒体,根本就是无关的问题,并不能就让他的错误变成了相对正确。所以这不是准确程度的问题,而是准确与否的问题。当然,我此前已说过,这处错误不太重要,但是如此文过饰非,甚至让读者误以为犯了根本错误的是我,就使得这处错误显得重要。另外,“不是神”临时抱佛脚,显然没有好好读读他引用的那篇文献。那篇文献可不认为精子的线粒体进入卵母细胞是“在少数情况下”,而是普遍情况,对精子线粒体鞘的摧毁是一系列精确控制的过程。
对于第二个错误,“不是神”是这么为自己辩护并反驳我的:
“组成线粒体的3000中蛋白质中,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因此方舟子先生认为:‘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这段话用了很多术语,引用了4篇文献,显得很专业,很容易把读者绕晕,我就一一剖析一下“不是神”是如何打扮自己的专业形象的:
一、“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
我何时否认过这个事实,还用得着你来指出?这个事实和话题有什么关系?“不是神”原文说“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这是针对线粒体的功能而言的,误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但是,参与线粒体功能的染色体基因数量是线粒体基因的几百倍,就算“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难道染色体基因就不存在基因多态性?要比影响,比得过吗?而且,线粒体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不等于这些多态性就都能影响到线粒体功能。有的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的基因,由于涉及的是基本的生命过程,是高度保守的,不要说在正常人之间差异很小甚至没有差异,连人与相近物种之间的差异也都很小。
二、“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
如果是在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那不是遗传来的,也不能遗传下去,和线粒体遗传没有关系。如果是发生在卵细胞的基因突变,那倒是可以遗传下去了,但是既然出现了突变,也就意味着子女和母亲本身的情况是不同的,你却要人根据母亲的情况做选择,那不是胡搞吗?何况线粒体遗传和染色体遗传不同,是多拷贝遗传,所有或大部分线粒体DNA都发生同样的突变的概率能有多大?更何况能影响功能的基因突变一般是有害的,不能简单地根据有害突变导致的疾病来反推基因对正常功能差异的作用。线粒体基因出现有害突变会出现代谢疾病,不等于正常人中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就与代谢功能的差异有关。打一个比方,如果汽车的蓄电池坏了,汽车肯定是要出故障,但是你能因此说,汽车性能的差异取决于其蓄电池性能的差异吗?所以去扯什么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影响,仍然是在胡搅蛮缠。
三、“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不是神”的原文谈的是线粒体基因对“力气和精力”重要影响,和对“衰老、寿命、生殖力、精子功能”的重要影响有什么关系?把“力气和精力”改成“衰老与寿命”,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问题,居然还好意思说只是“词句的确不严谨”,难道在松鼠会的词汇中,“力气和精力”是不严谨地等同于“衰老与寿命”的?如果我一开始声称“不是神”是大力士,后来发现他其实手无缚鸡之力,就可以说原来的“词句的确不严谨”,说他是老寿星才“更为准确”?
另外,“不是神”引用的第二篇文章,仅仅是统计出“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推出这种影响就是因为线粒体基因导致的。在染色体遗传中,母亲对后代的影响同样大于父亲:如果生的是儿子,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要比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多出一千多个,对儿子的影响更大,色盲、血友病的遗传只是众所周知的明显例子。如果生的是女儿,虽然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数量相同,但在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细胞质中的因子会对基因进行化学修饰,影响到基因的表达,子宫的状况会影响到胚胎、胎儿的发育,母亲的影响仍然更大。“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是废话,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一个女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男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
最后顺便说一下,如果线粒体基因的多态性会对人体机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话,体细胞克隆就很难称得上是克隆,因为体细胞克隆中的线粒体基因是来自于卵细胞提供者的。
附:
致松鼠会读者的一封公开信
近日,松鼠会群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孩子》,作者是我们的成员DNA。随即有读者回帖,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昨日,方舟子先生也特意撰文指出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经作者和其他成员审核后,我们认定这篇文章的确存在硬伤。
在这篇文章的回复中,读者“蛙声一片”引用了方舟子先生的文章,回复如下:
“这段话(松鼠会按:第二段)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 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DNA很快发来了道歉信,全文如下:
这篇稿子最初是写给某时尚杂志的关于“未来生活的猜想”专题,为了迎合专题要求,文中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调侃句子,在逻辑上的确有不严谨之处。在此我向受此文误导的读者道歉,请读者切莫把此文当作“健康生育指南”来读。另外,此文尚未在传统平媒上发表,通过在科学松鼠会群博上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我也学习了很多。感谢科学松鼠会读者对此文的指正和批评。我对其中主要两个质疑答复如下:
1.这段话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
答复:在少数情况下,精子的线粒体确实能进入卵母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子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仍然有部分的精子线粒体残存在分裂球(最早期的胚胎)中;直到第三次分裂后,分裂球的细胞中再无法检测到精子线粒体的存在(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刚刚形成的受精卵,在有些情况下,是含有一些精子线粒体的,但是随着受精卵的发育,精子线粒体会彻底丢失。考虑到原文上下文的含义,“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改为“发育后胚胎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更为准确。
2.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 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答复:组成线粒体的3000中蛋白质中,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因此方舟子先生认为:“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 Fate of the sperm mitochondria, and the incorporation, conversion, and disassembly of the sperm tail structures during bovine fertilization. Sutovsky P, Navara CS, Schatten G.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
2. Genetic maternal effects on human life span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Korpelainen H. Hum Hered. 1999 Jul;49(4):183-5.
3. Mitochondrial DNA involvement in human longevity. Santoro A, Salvioli S, Raule N, Capri M, Sevini F, Valensin S, Monti D, Bellizzi D, Passarino G, Rose G, De Benedictis G, Franceschi C.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Sep-Oct;1757(9-10):1388-99. Epub 2006 Jun 7. Review.
4. Rol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longevity,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in humans: a reappraisal.Sevini F, Santoro A, Raule N, Lescai F, Franceschi C.Ital J Biochem. 2007 Dec;56(4):243-53. Review.
5. Mother’s curse: the effect of mtDNA on individual fitness and population viability. Gemmell NJ, Metcalf VJ, Allendorf FW. Trends Ecol Evol. 2004 May;19(5):238-44.
——————————————–
感谢读者对松鼠会文章的挑错,从错别字、术语的翻译错误直到文章的硬伤,你们从来不吝惜贡献智慧。爱之深,责之切,有些文章的回复甚至超过正文长度,还有些读者在自己博客上专门撰文指出。甚至有一位热心读者通读了松鼠会大部分的文章和评论,整理出一部《松鼠文硬伤Top10》(读者可以点击这里阅读)。正是在这种批评、反复争论中,我们战战兢兢成长。
松鼠们很年轻,我们深知自己的不完备,在科学写作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感激前辈们始终与我们同在。最初,选择群博这种内容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强互动性,在Web 2.0的模式下,作者和读者可以进行快速、有效、直接的交流。对于科学传播而言,这可能是较为合适的做法——科学也正是在不停的质疑、提问、反思、探讨中前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意见和建议,是松鼠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从来将之视若珍宝。
我们认为,每个人的所知和这个世界上知识的总和比起来,永远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松鼠不是神,当然会犯错误,但是群体的力量将帮助我们尽量避免这些错误。松鼠会希望做这智慧世界中一粒小小种子,在这里,众人的力量被聚合,分享每个人的所知、所想、所爱好,一同学习如何以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并永葆开放和宽容之心。
我们一直在努力。近期,松鼠会网站将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版,进一步增强互动性,建设更多定制化内容,对内容的审核和把关也会遵循更加严格的流程。我们将会进一步活跃论坛,让读者有更多的渠道与我们共同讨论。希望这些改进能让我们不断完善。
感谢你们关注松鼠会。这一年多,很辛苦,亦很欢乐。用力拥抱每一个人。
科学松鼠会
2009.06.09
松鼠会老鼠会
如果线粒体存在差异,那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科学松鼠会犯了根本性错误而死不承认,叫人怎么放心他们的科普?
从方先生的评里,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指责。其实我想说,别人犯了错误,您可以指出,也可以纠正,实在没有必要如此强烈地去贬低别人。您说松鼠会是伪科普,但不可否认的是松鼠会确实对科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里都有“低级错误”。您对学术知识之精确的要求,当然是无可置否,但如果您热爱科普,真正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引导大家写出更精确的文章么?如果一味的批判指责和否定别人,那不如大家都不要写科普了,您一个人就够了,而这显然是不行的呀。您也许会说您并没有批判指责和否定,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您心高气傲,也许也不会对别人做出任何让步的行为吧,除了科学,您并不在乎别的事情吧。对于引导别人这样的行为,除非是您的信徒,您也大概是不会接受的吧。
虽然写了这么多,但鄙人一介草民,也并非松鼠会的成员,深知您根本不屑这样无关科普的评论吧。
你指出别人的错误是件好事,
但不必要用攻击性的言语吧.
人家都已经公开道歉了,
你还死咬着人家不放.
不看道理只看姿态,国人还是那个通病。就事论事,他真的道歉了?真的明白了?
道理很简单,错的科普应当修改或者撤下,而不是用不着边的解释越描越黑。摆个pose谁都会,只看pose可不算看到了道理。
松鼠会 :文盲中的科普 , 科普中的文盲 。
难以为继 : 给文盲看 ,只能看看热闹的词句 ;给科普精英看 , 又被劈头盖脸地说回来 。
这种道歉和解释再来上一两回 , 松鼠会的公信力何在啊 ?
就别再到平媒和电视上现去了 ,这哪是什么“成长”的事儿啊 ,长成以后再说吧 。
凑个热闹。据说在奥运冠军刘璇的牵线搭桥下,深圳市市长许宗衡曾经上过《小崔说事》。现在许宗衡倒台了,刘璇也跟着完蛋了。
所以上《小崔说事》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让我上我都不上。
错了就直截了当地承认 , 那松鼠会还有的救 。
写了这么华丽丽的一篇“美文”出来混淆视听 , 侃晕了LizzyG之流 ,就这做派 ,能指望他们有什么科学精神 ?
这跟“战战兢兢”和“永葆开放宽容之心”有什么关系 ?
姿态放得再低 , 落水狗还是落水狗 , 属鲁迅说的“痛打”之列 。
LizzyG. (05:01:00) :
从方先生的评里,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指责。其实我想说,别人犯了错误,您可以指出,也可以纠正,实在没有必要如此强烈地去贬低别人。您说松鼠会是伪科普,但不可否认的是松鼠会确实对科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里都有“低级错误”。您对学术知识之精确的要求,当然是无可置否,但如果您热爱科普,真正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引导大家写出更精确的文章么?如果一味的批判指责和否定别人,那不如大家都不要写科普了,您一个人就够了,而这显然是不行的呀。您也许会说您并没有批判指责和否定,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您心高气傲,也许也不会对别人做出任何让步的行为吧,除了科学,您并不在乎别的事情吧。对于引导别人这样的行为,除非是您的信徒,您也大概是不会接受的吧。
虽然写了这么多,但鄙人一介草民,也并非松鼠会的成员,深知您根本不屑这样无关科普的评论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实话,经常看到这种类型的话,站在裁判的角度,却不是裁定辩论的内容,而是挑语气,态度这些刺。 你说方舟子不该这么说话,那我认为方舟子就该这么说话,因为狠狠打击一次下次他们就会认真的仔细的写科普,难道我说的可能性不存在吗?你你说的有道理没,貌似有道理,我说的也有道理吧?孰是孰非? 没有标准。 我相信方舟子是不屑你这种和科普无关的评论,也该不屑。
先有刻薄,现在又出来情商了^_^
之所以如此的严厉的批评,是因为他们的错误太严重,而且不止这一篇的问题
你应该做的是让他们为这篇强词夺理的公开信再发一篇公开信,真正承认自己的错误
不过以他们的学术素养,此事并不乐观,科学和面子之间,科学常被排到第二位了
松鼠们及鼠粪(粉?)们的这种德行,和“用爱做科普”的口号倒是一脉相承的。科普可以没有“科”,有“爱”就行,就是“建设”,松鼠一旦出错,无论其认不认错,指出其错误就是“破坏”,然后立即有许多爱心泛滥的鼠粪出来给予“爱的声援”。
科普的基础是严谨,其次才是生动活泼。
松鼠会应该请方舟子当顾问。
之前在牛博网上看到松鼠会的时候,还颇为之眼前一亮,觉得总算有些写“实在”(比起牛博网上盛产的骂架或无原则的博爱文章)东西的了。
但是看了两期之后非常的失望。虽然松鼠会的内容更新很快,可是大多涉及到核心科技内容的时候总是言之不详,然后就是大篇大篇的人文关怀。松鼠会的文章很多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专用术语,使得阅读很不流畅。而且有些术语运用的又不符合题目或者讨论的内容,所以让人看的云里雾里。既然是科普就要写的浅显易懂,严谨又不失活泼。很多科学家写的科普都能让人读的轻松愉快,为什么标明为“科普”的松鼠会文章却更难读懂呢?专业与否不是用多少术语来评价的,就好像好的文章不会是由成语堆砌出来的一样。
态度决定一切。
你算什么玩意?你白上了一阵子科技大学,你算什么博士?你连起码的逻辑知识都不懂,你怎么知道黎鸣尚未公布的证明的“四色猜想”不对呢?????!!
貌似很严谨,对一切伪科学进行绞杀,俨然一副学术斗士的样子。尖酸刻薄不算什么,如果真心为公众,真心为科普以及真正抱着一颗求真务实的心,那么无可挑剔。但是,我看到的却是作者的自以为是,一副不把别人比下去誓不罢休的学霸气势,可是你不要忘了,人都会犯错,认得认知也是有限的。你也“不是神”,不代表你就是句句真理。带着批判的精神是可取的,但是一味打击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有识”,不见得你就真正高明。松鼠会说的不错,“破坏”是容易的,“建设”才是困难的。非得咬文嚼字地较真,你随便写篇论文出来,给专家挑挑毛病,也得批得你体无完肤。当然,就“DNA
”自身来说,的确有问题,不过对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了,“杀人不过头点地”,你何苦还要“鞭尸”呢。这无关“姿态”,虽然国人是看“姿态”,不代表国人“不看道理”,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说的就是真理,所以,道理可以拿出来评判,也不是一家之言说了算的。
松鼠会支持者对批评松鼠会的意见进行的“评论”让我看到了红卫兵的影子。
也请方先生得理且饶人.如果没有”伪科普”、”死不认错”、“胡搅蛮缠”…这些词汇则更现方先生的大将风度.或许这也是方先生的硬伤吧.
支持方先生!
以前在央视“小崔说事”看到松鼠会露面,他们太稚嫩、太张扬、太没有底蕴了,根本就不是踏实做学问的人。
如果确实错了,老老实实承认一下,对指出错误的人感谢一下,很难吗 ?面子真的那么重要吗? 人都会犯错,但犯错之后的态度很重要。前段时间,方先生指出厦大那个教授在英文上犯了很低级的错误,按理说这也是很丢面子的事,但人家虚心接受,表示感谢后反而受到人们的尊重。
貌似很严谨【评:既然是“貌似”,那么请问方先生不严谨在何处?】,对一切伪科学进行绞杀【评:伪科学不该“绞杀”吗?】,俨然一副学术斗士的样子。尖酸刻薄不算什么,如果真心为公众,真心为科普以及真正抱着一颗求真务实的心,那么无可挑剔。但是,我看到的却是作者的自以为是【评:所谓的“你看到”,更是一千倍自以为是】,一副不把别人比下去誓不罢休的学霸气势,可是你不要忘了,人都会犯错,认得认知也是有限的【评:方先生如果错了,认错不就完了?方先生新近就认错了一回,这也是“学霸气势”?】。你也“不是神”,不代表你就是句句真理。带着批判的精神是可取的,但是一味打击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有识”,不见得你就真正高明【评:什么是“真正的高明”?】。松鼠会说的不错,“破坏”是容易的,“建设”才是困难的。非得咬文嚼字地较真,你随便写篇论文出来,给专家挑挑毛病,也得批得你体无完肤。当然,就“DNA”自身来说,的确有问题,不过对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了【评:DNA真的认识到错在哪里了?】,“杀人不过头点地”,你何苦还要“鞭尸”呢。这无关“姿态”,虽然国人是看“姿态”,不代表国人“不看道理”,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说的就是真理,所以,道理可以拿出来评判,也不是一家之言说了算的。 【评:不要自以为你在传授的“做人道理”就“真正高明”。】
松鼠年会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实何必呢!
大家普遍认为犯了错只要肯认错就行了,不要指责,因为建设比破坏更好。
是的,这就是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我们在对待科学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用这样的态度呢?科学就是科学,是与非没有可以转圜的余地,事实就是事实,不能因为感情而改变。就像我说 1 + 1 = 3,然后过几天我出来道个歉,说原来是我错了,1 + 1 原来等于 2。那么,大家会不会承认我的道歉而认为 1 + 1 = 3 这个错误其实是可以原谅的呢?
事实就是事实,是放在桌上的一个杯子,是日月星辰,是山河湖海。不会因为谁而改变,所以我们在描述事实的时候,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事实上犯错,无疑就是指鹿为马,那么他就不是科学,是宗教,是巫术,是中医。
看到的很有趣的一种观点是:你有什么资格批评别人,你不也会犯错误么?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攻击方式,但是却及其可笑,按照这种观点那么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厨师对顾客说:“你有什么资格评价饭菜好不好吃,你能做出来么?”
跳水运动员对裁判说:“你有什么资格来打分,你能跳得比我好么?”
奶牛对你说:“你有什么资格评价牛奶,你能挤出来么?”
是不是很搞笑,有的人的逻辑就是这么搞笑。
我只是一位普通讀者,根本看不出硬傷所在,對於有力指正者只感欣慰.任何人態度亦與是非對錯無干,但我不認為松鼠會犯錯就等於是偽科普.
在此事我看到松鼠會已經認錯,但松鼠會無權迫DNA認錯,入松鼠會又不是入黨.松鼠會成員未必都專攻生物學,他們承認已知認錯誤,並轉遞DNA道歉(及反駁),提供平台讓大家繼續討論,分辨是非,暫時而言松鼠會行動恰當亦足夠.若辯論過後,大家都認同方舟子皆對,松鼠會應該道歉,若DNA死不認錯,松鼠會應該好好考慮淘汰未符水平的成員.
不科学松鼠会
科学也是在不断鞭打中成形的,写出来就希望有人出来纠错,让大家看错在哪里,比光看权威的收获更多。中国国内这样平易介绍科学的不多,所以松鼠会的逻辑不在完全正确而在使有个共同讨论,辩驳,分享的氛围。所以更希望像方舟子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多多指正。我不是松鼠会成员,但是我觉得在知识上可以更严格,在提供形式上可以有鞭打促进的宽容
鼎鼎,不能做伪科学猪猡,科学不是语焉不详不是闪烁其词不是混淆视听不能轻浮躁动
生命科学在不断地探索完善中,只要尊重科学以科学的手段来验证。对错都是为了发现真理。不必苛责,也不必强调谁正宗正确,人民内部,学术之争。别让中医听见就行。
中国人四平八稳惯了,什么事情都讲一团和气,都讲究不得罪人,这在生活上可以,在严肃的科学问题上就免了吧.
批评者不需担心得罪什么人,只需认真地对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受批评者不需计较批评者的语气,只需关注反对方的观点是否成立.否则二者都不配做科技人.都是大人了,还需要哄吗?
再者说中国的科技界,法律界乃至社会风气的确也需要若干个类似方舟子这样的技艺高超,只认死理,不讲情面的人来调剂一下了.你不感觉到因为有了新雨丝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名头的造假者多少有所顾忌了吗?我觉得方舟子很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很像.
我们几个朋友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松鼠会不是神,而是人;方舟子不是人,而是神。”理由如下: 1。人是会犯错误的,神不会。松鼠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而方舟子从不犯错误。 2。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语言的含义都有约定俗成的一致理解。(否则将无法交流思想、沟通看法。)松鼠会一直用大众认可的语言说话,而方舟子经常用自创的语词写文章——神,造物的主?“神”、“精”,造词的主。 3。人,不会咬狗。(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很正常。)神会惩罚恶人,会放出狗来咬恶人。但是,神,比如凶神和恶煞也会放出恶狗来咬好人。————上面三点,我们以后会一条一条来举证说明。
方舟子:
个人感觉这篇文章的标题和部分语句有点过了。
我不认识松鼠会的组织者,也不认识这篇文章里涉及的”DNA”,但恰巧今天刚知道几个有业务联系的年轻人也算是“松鼠会”的,他们在媒体里做科普工作,很敬业,也很有热情;我很欣赏他们的敬业和热情。再者说,你知道我也是搞科普的,虽然跟松鼠会没交情,在不知道你写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别的原因的情况下,我多少有点物伤其类,嘿嘿。
我们中国搞科普不容易。科学家你知道,所谓“科学共同体”,我相信他们应该是愿意科普的,但他们大多数很忙,课题啊,经费啊,论文啊,评奖啊,最重要的,很多科学家认为在媒体里露面是不务正业,或者是追名逐利。少数愿意科普的呢,恐怕也没几个有你这样的文笔。所以,在中国搞科普,很多从业者未必是自然科学专业出身。再加上搞科普,至少在新闻行当里是冷门行当,图名图利都不容易,采访的时候有时候还在一些专家那里热脸贴冷屁股,工作也不容易开展。
就算这样,我们现在科普队伍里还是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对科学充满好奇,对传播科学充满热情。我们目前的科普媒体,主要是靠这些年轻人支撑起来的。如果他们放弃科普,去忙别的媒体,没准收入更高,没准不小心一举成名,但他们还在坚持,其中一些人还在业余时间在网络上互相探讨,这就不容易。
我一向认为,搞科普的人,跟搞科研的人,知识背景可以不一样。搞科研需要扎扎实实的专业功底,搞科普更需要的是学习、理解科学的能力和传播能力。一个文科生,他很认真去学习、采访,把科学知识——需要公众理解的那部分——在专家的帮助下理解了,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往往比专业人士的语言更加容易让公众理解——再经过专家确认之后,只要知识没说错,换换表述方式,传播给公众,这样的科普过程应该是可以成功的。
但搞科普的人也因此容易犯错误。理解错了,没和专业人士沟通好,如果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更何况,我们要看大面,如果他们传播的大部分对了,如果他们的科普工作激起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那就功大于过,应该给予鼓励。如果因为几个错误,就打击一大片,那高兴的只能是那帮专业伪科学们。
上研究生的时候,教我们《说文解字》的老先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了许慎写的词条,最终作了个统计,他说:“《说文解字》至少有20%是错的。”我们都觉得愕然,《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辞书啊!没有它能有今天的文字研究成果吗?这么说不等于否定了它的伟大吗?
老先生接着又说:“但反过来看,《说文解字》还有接近80%是正确的,就凭这个,它就是一部伟大的辞书。”
仔细想想,真是这样。
刚又看了你的前两篇文章,如果DNA先生真是那么专业的博士后,那措辞和理论可就不应该在关键地方出硬伤了。专业人士在科普工作面前,应当是以自己的学识保障正确的科学知识得以传播。
@路过说两句 (09:48:27)
你真是逻辑混乱。为了证明谁是正确的而引用论文这是科普文吗?本来就是学术讨论!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在给学生讲知识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课本上语焉不详,学生们很难理解又很想知道的事情.那么,我个人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的知识,就不一定要追求完美的严谨.而松鼠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些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开阔眼界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想要了解这些知识.与他们提供的正确的知识相比,一些错误在所难免,毕竟很多文章只是一个年轻人的一家之言,年轻人的错误,长辈看出了,指出来就是了,何苦打击人家,完全否定人家呢?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看于丹读,可能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即使她有一半错误,却使中另外一半真理被大家所了解.
佛印看苏东坡,看到的是一尊佛:苏东坡看佛印,看到的是一坨屎.谁更高明些呢?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居然认为可以教给学生只有一半正确(其实是完全错误)的知识,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我打击这种博士后级别的年轻人,就是为了不让你把一坨屎看成一尊佛,还自以为高明地去误人子弟。
@路过说两句
方舟子第一次指出的正是文章立论根本性错误——原作者DNA让男人们如果想让后代力气大精力好,就应该去选力气大精力好的女人做老婆。
第二次指出的是耍赖的认错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和科学精神中的严谨相悖的。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一些旧理论的小漏洞中发现的,试想科学家们都学DNA这样见到问题就想忽悠过去,科普文章改改措辞,科学论文改改数据……
另外方舟子骂松鼠会,能够让读者以后读他们的文章时提个心眼,学着去怀疑辩证,又普及了科学精神:怀疑跟理性。
当然,方舟子的语气显得很不友好,这是因为方舟子本身就很反感松鼠会那批人,之前结有梁子(当然是指网络江湖上的),大家不是朋友,如果方舟子用谆谆善诱的语气,反而会显得奇怪了,对方可能还会以为方舟子在刻意讨好示弱呢,呵呵。作为读者,读科普的同时还能看到恩怨情仇刀光剑影,应该觉得赚到了才对吧。
不可否认,科学松鼠会在商业化操作上相当成功。但是我从来没有把他当成科普组织来看,其实就是一八卦写手。
1、的确,科普首先需要严谨、准确,其次才是文笔和所谓的“爱”,“用爱科普”听起来不错,但细想起来却有点怪怪的。
2、科普可以在细节上不精确,但大体上不能有错,如果自己的叙述不可靠,就会误人子弟。
3、科普必须使用可靠、公认的知识,而不能过多的使用先锋观点,否则就不是科普而是探索或者幻想了。
4、松鼠会的文章看了不少,感觉都是一些嘻哈风格,的确给人很不可靠的感觉,有点浪费表情的倾向。
5、记住:科普的关键就是准确、准确再准确,其它的都在其次,不可本末倒置。
蓝霖,你搞错了,那不是文科生做科普,是以专业人士自居的人写的科普。我对做科普的文科生还是比较宽容的,呵呵。你应该留意一下松鼠会为了炒作自己,是如何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像你这种做科普的文科生,和我这种据说心中无爱、写作无趣、早已过气之人,都只能当他们的垫脚的。
我觉得博客里怎么说是你的事,但是这个题目太哗众取宠了。你说打肿脸充胖子是可以的,但那是个定语,无论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是松鼠会做的是伪专业科普,拿一篇文章说事儿是论证不了这个问题的。
松鼠会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绝大部分成员是自愿无偿的,基本上也都不是以科研为生的,他们的意义主要在于把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对科学的理解讲出来,以个性化的角度,从而使科普时尚化。你一个以写字说话为生的人尚且不敢说自己的文章经得起推敲,一个久经世事的老油条还经常放炮,卖弄自己根本不懂的知识,怎么能指望这些年轻人说出话来别人问不倒。说真的,语言怎么样其实都没关系,但是松鼠会的态度,我不是说这个作者的态度,我说松鼠会传播的态度是正确的,而方舟子先生对松鼠会的态度是不对的,打击伪科学的态度我也觉得不是很正面,可能是媒体宣传的问题,也可能是您个人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年来一直给人一种欺软怕硬的感觉。总感觉跟一些退休老教授,无知民科,科学少年过不去。作为一个知名度这么高,而且有威望的打击伪科学的斗士,应该考虑一下,现在的形势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80年代的时候伪科学就是个气功,水变油,但现在伪科学的危害在上层,在科研和主管科研部门,在专业领域。针对那些大爷大妈的反伪科学知识,就交给电视台的生活栏目去做吧。
这个frank看来很不怕硬,能不能报一下真名实姓,下次再有人告我,你替我去应诉好不好?看来你也很懂,看得出我在卖弄自己根本不懂的知识,欢迎你有根有据地也来打击我是如何不懂装懂,让大家看看你的正确态度。
有方先生这样的挑刺者存在,科学松鼠会“以爱做科普”的模式会走得更远,离科学更近,离人群也更近。
但若要方先生来做科普,总觉得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太容易让人亲近哦。
唉,松鼠会固然会犯错,方舟子老师也可以尽情的指摘,但是,从双方的语气当中,方舟子老师的确有点儿气急败坏。回顾您这几年的是是非非,有一句话很适合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另外我想说,您的科学是:打肿别人的脸充胖子的“真科学”!
本专业的事没出几个成果,专业的外的事倒事闹的热烘烘的,整一个垃圾教授,回国干什么,还是到国外去,让国内安静一些。
限于科学的发展,正确和错误是相对的,绝对确定的事情很少,正确的事情也可能有特例。
/**但是,参与线粒体功能的染色体基因数量是线粒体基因的几百倍,就算“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难道染色体基因就不存在基因多态性?要比影响,比得过吗?而且,线粒体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不等于这些多态性就都能影响到线粒体功能。有的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的基因,由于涉及的是基本的生命过程,是高度保守的,不要说在正常人之间差异很小甚至没有差异,连人与相近物种之间的差异也都很小。**/
评:线粒体蛋白中绝大多数由核基因编码,但不能说明任何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都是核基因大,数量并不是决定影响的唯一因素,一个碱基或氨基酸的差异可能就已经是天翻地覆了。
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积累速率是核基因组的几倍,要比保守程度,是核基因更保守。
/**如果是在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那不是遗传来的,也不能遗传下去,和线粒体遗传没有关系。如果是发生在卵细胞的基因突变,那倒是可以遗传下去了,但是既然出现了突变,也就意味着子女和母亲本身的情况是不同的,你却要人根据母亲的情况做选择,那不是胡搞吗?何况线粒体遗传和染色体遗传不同,是多拷贝遗传,所有或大部分线粒体DNA都发生同样的突变的概率能有多大?更何况能影响功能的基因突变一般是有害的,不能简单地根据有害突变导致的疾病来反推基因对正常功能差异的作用。线粒体基因出现有害突变会出现代谢疾病,不等于正常人中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就与代谢功能的差异有关。打一个比方,如果汽车的蓄电池坏了,汽车肯定是要出故障,但是你能因此说,汽车性能的差异取决于其蓄电池性能的差异吗?所以去扯什么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影响,仍然是在胡搅蛮缠。**/
评:方舟子说的这段才更像是胡搅蛮缠:线粒体是多拷贝的,所以同时发生同样突变是不可能的,因此,线粒体是不会突变的,变了也被多拷贝淹没,这是就方的理论的合理推断,事实显然相反,线粒体积累变异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蓄电池和汽车的比喻更加胡搅蛮缠:好的汽车和好的人体是一样的,需要所有的零件都好才行,在其它地方都一样的情况下,蓄电池就决定了汽车的性能。
/**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
评:“所以很显然”就显然了吗?“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你的结论由何而来,依据是什么。没有依据,那就是“信口开河”!
“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方一直认为线粒体基因高度保守,差异多大算保守?
以上评论,并非要论出个什么高低上下,因为很多事情现在也没有研究清楚,在这儿说破嘴皮子也没法给线粒体的事情有个定论。科普不是科研,精确度要求不同。方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可能也没做过什么科普,不要把标准混用。还是奉劝方先生(呵呵,不知是不是真的姓方),做点实际的事情,做点科研,或者做点你自己认为的精确、严格的科普也能造福苍生。别把精力放在这些上边,这不是正路。科普文章出一点错误,天塌不了,受众是完全不同的。不要妄想为天下科研,外加科普打假,当天下学霸的头,那才是打肿脸充胖子,您的水平恐怕在任何专业领域都霸不起来。
喜欢看科普的人当中也有这么多脑子乱的一塌糊涂的人啊, 没想到阿
我喜欢方舟子的风格。
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好好改正不久完了吗,
科学功底也不扎实, 还TM不诚恳,
就是脑子也不好, 心眼也大大地不怎么样。
不要一棍子打翻一船人,难道要把好不容易出现的科普热情给息了才高兴?!!!
你以为你是谁 (19:28:38) :
你以为你是谁?
他以为自己是谁跟对错有什么关心?
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你不敢肯定他做过多少科普, 但敢肯定他不是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
混用了什么标准?你说说科研标准和科普标准给我扫扫盲好不好?
科普文章出一点错误,没人说天会塌下来,但错了就是错了,还狡辩什么?
不要管方舟子什么动机,什么态度, 错就错了,下回他错了你也用一样的态度纠正不会说你什么。
《当天下学霸的头〉这帽子扣的,如果你是专业人员, 按你说的走你的正路,别搞这种文革把戏,2
hennt (20:50:30) :
不要一棍子打翻一船人,难道要把好不容易出现的科普热情给息了才高兴?!!!
挑错不是熄灭科普热情吧,反而对健康的科普发展更有利阿,为了数量可不能滥竽充数吧?
又来了一大堆鼠粪呢。与其他破口大骂的鼠粪相比,这位自以为高明的“你以为你是谁”似乎是来“讲道理”的,也算是鼠粪中的精华了。
(1)鼠粪说:【线粒体蛋白中绝大多数由核基因编码,但不能说明任何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都是核基因大】——这是偷换概念。方舟子的文中何时说过“任何”?方文只是要说明染色体基因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远远大于线粒体基因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这是一个整体判断,被鼠粪偷换成了“方文认为:对于任何(每一项)线粒体功能,都是染色体基因的影响比线粒体基因的影响大”,然后以“绝对确定的事情很少,正确的事情也可能有特例”来反驳方舟子,不知是鼠粪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还是有意为之。
(2)鼠粪说:【方舟子说的这段才更像是胡搅蛮缠:线粒体是多拷贝的,所以同时发生同样突变是不可能的,因此,线粒体是不会突变的,变了也被多拷贝淹没,这是就方的理论的合理推断,事实显然相反,线粒体积累变异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这又是篡改方舟子的原话然后加以批驳的惯用伎俩。方舟子原文是:“线粒体遗传和染色体遗传不同,是多拷贝遗传,所有或大部分线粒体DNA都发生同样的突变的概率能有多大?”被鼠粪篡改成“线粒体是多拷贝的,所以同时发生同样突变是不可能的,因此,线粒体是不会突变的”,然后自以为高明地批判方舟子“胡搅蛮缠”。
(3)方文已经很清楚地指出:“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鼠粪还要连声问“就很显然了吗”、“你的结论由何而来,依据是什么”,这么简单的论据都读不懂,那就简直是弱智了。
【“你以为你是谁”评:线粒体蛋白中绝大多数由核基因编码,但不能说明任何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都是核基因大。】
——这是偷换概念。方舟子文中说的是染色体基因远远比比线粒体基因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大得多,并没说染色体基因对任何一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都比线粒体基因大。评者还以为他抓住了方舟子的漏洞,实在可笑。
【“你以为你是谁”评:方舟子说的这段才更像是胡搅蛮缠:线粒体是多拷贝的,所以同时发生同样突变是不可能的,因此,线粒体是不会突变的,变了也被多拷贝淹没,这是就方的理论的合理推断……】
——这是篡改方舟子的原话再加以批驳。方文的原话是:“何况线粒体遗传和染色体遗传不同,是多拷贝遗传,所有或大部分线粒体DNA都发生同样的突变的概率能有多大?”被篡改成“线粒体是多拷贝的,所以同时发生同样突变是不可能的,因此,线粒体是不会突变的”以作为“方舟子胡搅蛮缠”的证据,如果评者不是阅读能力低下,就是有意诬陷。
关于“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的依据,方文已经说得很明白:“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而“你以为你是谁”还要连声问“你的结论由何而来,依据是什么”,简直是弱智!
对方先生表示尊重,支持您!
我好像没见过方先生您的“科普”大作?
靠无情地打击别人善意来赚眼球,你好意思么
用心行善,便是善
方舟子:
我同意你对以专业人士身份自居的人写的文章严挑毛病,所以后来第二次留言。我只是想对你说,不要批评一大片,因为松鼠会好像是网上注册的,有一部分人确实是纯真少年。
难怪贴个链接让大家来这里评论,原来这里是大本营,汗~
0000 (03:18:48) :
我好像没见过方先生您的“科普”大作?
==============================
有没有搞错?方舟子写了一大堆科普文章,并且出了好些科普书箱,你居然没见过!
怎么说你呢
科学松鼠会是一群无赖
同意frank
松鼠会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更不是一个人,所谓“专业科普”只是专业内作者的科普,不是专家的严谨的科普,本质上就是一个群博。一个松散组织中的一员犯了其他成员未认出的错误,这是很平常的,松鼠会也并没有避讳,并表示欢迎读者指出错误。只就这篇回复来看,松鼠会的态度是正确的,作为一个平台,刊登读者的指错文章和作者的解释文章,并且本身未对当事双方做出掺杂好恶感情的评述,这没什么好指责的。焦点在DNA,从他的文字来看,他基本是认错了,只是放不下脸来,做了一些多余的遮羞式的解释,到底大是大非上是认错了。如果说“鼠粪”(从那个粪字来看,这个网上的很多人是用恨来做反伪的)们是不看道理而重姿态,可以说,方舟子对DNA及至松鼠会的苛责也是某种程度的重姿态不重道理。如上某楼所说,方在本文中夹杂了过多超过客观论事的个人的恩怨情仇。
也许是很多人看不惯松鼠会的高姿态。要知道,在一个伪科学炽张、专业者失语,科者不普,普者不科的情境下,一个虽然仅是由不够专精的专业内人士组成的科普博客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高姿态,是情有可原的。你不能指望它是另一个方舟子,也不能以方舟子的标准去评判它。新语丝上也有不少人写科普,事实上其中不要说一两处硬伤,通篇胡扯的都不少,如果以方舟子标准去评判新语丝,很容易得出结论:新语丝(科普和反伪范畴内的)是伪科普和伪反伪。当然我们不会这样去推导,方舟子的力量已经强大到可以主导、同时鲜明地跳脱出 新语丝,而松鼠会的成员们终究是聚合而散漫的游勇。即使如方舟子罢,毕竟不是医生,涉及医学的文章中偶尔越过自已的知识范围,犯几个可以说是明显的错误,我们也并不抓住并扩大批判,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偶尔的细节上的疏漏,无关大是大非。近年来方舟子的文章较以往确是火气略大偶有失火,或许是总与伪科学宵小们斗,与他们是不能也不该平心静气娓娓道来的,因此也变得有些敏感。我向来是支持方先生的,作为一个中医学生也一直在反中医立场上说话,诚恳地说,方先生偶尔的言辞失当态度过激(并不是说偏激不好),常常毫无必要地平白给自已树了些敌人,而他们原本与方先生,是旨趣一致,所为类同的。
赞同 如是我闻 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