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ie@新语丝

Recent News

Archives

存档:6月, 2009

6月 28, 2009 @ 10:05 pm

在美国出书:即时印刷

除了纯粹的电子版本以外,无论如何出版一本新书,书总是需要经过印刷厂印制、然后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到达读者手中。一般出版社出版新书,第一次印刷总会在几千本左右,以后再按照实际销售量决定是否加印。一次印刷这么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出版社希望能在全国各地的书店里同时推出以造成一定的市场效应,这样必须有足够的数量来提供给书店。其二是在传统的印刷操作中,一次印刷数量越多,成本就越低。这种印刷方式叫做胶版印刷(offset printing),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胶版印刷需要为每页书制版,所以一次制版之后,印数越多越值得。因此印刷的报价也随着印数而变。

比如说,一本176页的书的单本印价可以是:

Quantity 200 500 1000 2000 5000 10000
Price $5.26 $4.50 $2.60 $1.63 $1.04

$0.83

可以看出,这样如果一次印上千本,印价是极其便宜的,但如果只是几百本,则很不值得。

 

但正如前面所说,除了少数畅销书外,绝大部分的书其实卖不出几百本,最后会因为滞销而被书店退回出版社。出版社无奈之下只能将印好的书回炉打成纸浆重新造纸,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同时,上面表格里的价格只是印刷费用,不包括印好的书在库房里储存和在批发商、零售商(书店)之间的运输费用。如果把这些因素都算进去,每本书的成本就会增加不少,这个剩余的成本通常全是由出版社承担。

即使在印刷几千本时单本印刷价格很便宜,总的投资也超过几千美元,成为出版新书的一个入门关卡。这对于试图自费或自行出书的人尤其困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拿出几千美元赌一赌的。但在胶版印刷技术已经实行了一个世纪的今天,新的技术正在逐渐改变这个格局,其中之一就是近年来兴起的即时印刷(也可以叫做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 (POD)。

 

即时印刷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大家在公司里上班都有这个经历。自己在计算机里写一个文档文件,按下“印刷”键,文件就被传送到一个公用的打印机印出来。高级的打印机有自己的内存,可以同时接受来自不同计算机用户的打印需求,按部就班地印出各自所需的文件。即使印刷的技术就是这个模式的扩展,只不过打印机更加庞大而高级。每一本可以印刷的书就是一个电子文件,存储在连接在印刷机的数据库里。一旦需要印制某一本书,计算机便从数据库里提出该文件而直接付印,然后自动通过切割、装订、粘帖、装封面等步骤而成为一本新书。

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平常在打印机上印文件一样直接、方便。而且整个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且印刷不需要制版,不需要换模,不需要储存模板等等,成本也可以降到足够低。除了刚开始检验文件是否符合标准以外,印一本书和印一百本书是同样的过程,同样的成本。

用上面那本不到200页的书来作例子,采用即时印刷技术每本书的印费大约在3美元左右,比一次印1000本的胶版印刷稍微贵一些。但如果加上上面所说的种种附加花费,这样印刷的成本反而会小一些。而即时印刷是读者每订购一本就当时付印一本,不需要先期投资,因此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另外,因为印刷厂的数据库可以同时储存极大量的电子版书籍,这样的书不会因为一次印刷出来的书被卖完或毁掉后脱销而可以细水长流地慢慢卖。

 

如果追究起细节来,这样电子印刷出来的质量还没有完全能赶上胶版印刷,但对于普通黑白版的文字书籍来说,一般读者是很难看出区别的。即时印刷技术现在正在被广泛接受。很多出版社在出版市场比较小的专业或冷僻书籍时也开始采用这一技术。而对于希望自费或自行出版书籍的作者来说,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发表于 出版业 · 6 Comments »

6月 10, 2009 @ 10:02 pm

在美国出书:作者的预订金

前面大致介绍了一下一本书的盈利分成,其中作者所得是极小的一部分,作为版税只有书价的百分之十左右。但实际上作者并不是直接从书的销售过程中分账,而是通过出版社拿钱。出版社在和作者(或其经纪人)签订出版合同时就明文规定作者的收入项目,包括版税率、支付时间和条件等等。

作者最关心的往往不是版税率,而是合同规定中的预订金的大小。这个预订金(Advance)是出版业又一个传统的怪胎。顾名思义,Advance就是提前支付的报酬。作者和出版社签订合同的时候,书或者还没有开写(非虚构类)或者写了初稿还有待多次修改(虚构类),离书的正式出版还有好几年的功夫。在这段时间里为了保证作者衣食有着能够按期交货,出版社必须预先支付作者稿酬,这就是预订金的来源。新闻报道中每每说起某人的一本书被某出版社以多少多少美元的高价买下,这里的“价格”一般指的就是预订金的数目。

 

预订金在一定程度上像是签订合同的奖金(signing bonus),出版社一旦允诺了预订金的数目,就必须支付这笔钱,无法打折扣或拖欠。即使出版社因种种原因取消了该书的出版,或者书出版后无人问津,作者都可以坐得这笔预订金。一般的合同会规定这个预订金分三次付给作者:签订合同时、作者提交初稿时以及书正式出版时。这样如果的确因为作者本人的原因致使计划泡汤的话,出版社还有可能拒付后面的部分。但一般来说,除非作者完全甩手不干了,出版社很难赖掉这笔钱。

预订金同时又是作者应该得到的版税中预付的部分。因此,书出版开始销售之后,作者的版税收入就首先用作抵消已经付出的预订金。只有在版税超过预订金以后,作者才能见到因为销量好而获得的额外版税收入。作者的版税收入达到或超过预付金在出版业叫做“赚出来”(earn out),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说明当初出版社给出的预订金数目是有眼光的行为,更保证了出版社没有因为已经支付了过量的预订金而吃亏。但不幸的是,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书能够做到赚出来。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作者通过预订金得到了超过他们应得的收入,而出版社则负担了相应的亏损。

 

也正因为如此,预订金的数目成为出版社和作者(经纪人)斤斤计较的必争之地。经纪人为作者想方设法提高预订金,出版社则试图将其压低。但因为在出版业中,真正盈利的书很少,基本上靠一些明星作者的畅销书支撑着,而为了获得这些明星书籍(blockbuster books),出版社不得不以抬高预订金的方式恶性竞争,使得预订金居高不下。

出版社当前面临着的危机也在迫使他们重新审视他们自己的经营方式。有些出版社准备推迟预订金的支付时间,将其一部分挪到书出版以后才付(这也就使得预订金这个称呼名不符实了)。也有新的出版社准备放弃预订金,通过给作者稍高一点的版税率来吸引作者。这些改革措施还在摸索阶段,鹿死谁手还有待观望。

发表于 出版业 · 5 Comments »

6月 8, 2009 @ 9:09 pm

在美国出书:利润分配

在美国买一般的书,硬皮的大概三四十美元一本,平装本从几块钱到十几二十块钱不等。买书的只管买到的书好不好看,值不值得保存,大体不会为书价的高低斤斤计较,也不会去琢磨买书花的钱会被如何分配。很多人以为既然作者写书千辛万苦,书卖出去了,作者总是能大赚一笔的。

大谬不然。在传统出版业出书的,如果不是大明星,一般作者的版税率只能在百分之十左右波动。也就是说,一本标价二十美元的书,作者大概能收成两美元左右。没有名声或基础的作者连这也拿不到,很多人卖一本书只拿到一美元左右。因此要想通过出书致富,得是那种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才行。

 

那么,读者买书时递上的那二十美元又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书店要拿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八美元。书店这部分钱用作开店的各种费用和他们自留的利润。其实,书店实际占有的份额还超过百分之四十,因为他们保留退书的权利。一本书如果销售不畅,他们会原包退回给出版社,出版社必须全额退款外带支付运输费用。书店也会经常削价售书,这时候的利润损失就由书店自己承担了。现在的出版界历史悠久,有一些极其不合理的制度。出版社对一本书的定价和对零售商让利的比例都是一视同仁的,无论是超级市场里捎带卖书,还是高档书店,他们拿到的是同样的利润率。在互相之间的削价竞争中,高档书店逐渐力所难支而奄奄一息。

Amazon当初建立时,更是瞄准了这个百分之四十的盈利空间。作为一个网上书店,它不需要遍布全国的店堂和维持费用,因此它完全不需要这么大的利润额。因此,同样一本书在书店里原价销售时,在Amazon往往会削价百分之三十左右。这样大的差价,加上网上买书不需要付销售税(但需要付寄送费,但一次多买一本通常那也免了),无怪乎读者趋之若骛,加速了传统书店的衰败。

 

出版社大约拿到大约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一部分便是出版社支付其编辑、市场推销、律师等等所有与书有关的工作人员的费用加上出版社的盈利。

在这些之外,一本书本身的印刷成本大约也在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两三美元而已。对出版业不熟悉的一般读者在高估作者的份额的同时往往也会高估印刷成本。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早已使得印书的成本日渐式微了。另外还有百分之十就归给批发商了。他们负责为书店(零售商)供应书籍。

 

从这样的利润分配看来,写书的作者的地位也就是与印书的机器差不多。;)

 

当然作者也并不都是坐收版税的。恰恰相反,大约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作者实际拿到的钱超过其版税份额。这是因为出版业的另一个有意思的老规矩:预订金。

发表于 出版业 · No Comments »

Categories

Links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