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的存档

【代写】陈热闹:飞机里没有速度的流动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我的爸爸非但是个暴君,同时也是个很大的吝啬鬼。

  在去巴塞罗那的瑞安航班上,他竟然不给我买吃的东西,还大言不惭地说了三条所谓的理由,什么已经在家吃过饭了,去了巴塞罗那再吃大饭店了之类的,其实不就是想节约几个钱嘛。

  这次出发的时间有点早,所以我还穿上了很厚的夹衣,昨天晚上做的稀饭也没喝多少,因为我那时候还没觉得饿。

  通过安检进入机场后发现我们的飞机在一楼,当看到有穿制服的人站到了柜台边,一副要检票的架势,大家就开始排队。结果我跟着爸爸还排错了队,后来才发现这一队是提前登机VIP队,每人多交5欧元的那种才有资格排在这里。

  爸爸讪讪地带我又换了一队,就看着VIP队检票后先出了门,我们就陆陆续续地也跟了过去,轮到检我们票的时候,就见我们自己打印的两张票以柜台边为工具被撕掉三分之一,然后就出门了。

  可是出门后还是等待,5点多的时辰,机场里只有飞机发动机隐隐的轰鸣,天色还黑着,倒是灯光挺亮。

  我和爸爸随着队伍慢慢移动,到达飞机跟前的时候,还犹豫了一下是从飞机尾巴上上还是机头这边上飞机,后来还是选择了机头。

  上得飞机,发现头几排排的座位都被分别一张纸给占了座,听说瑞安的飞机是不按座位的,我本来还想坐到头排,被空姐阿姨微笑着拦住了,我们就只好继续往后走。

  终于到得一排空位前,我坐到了最里面,爸爸安置了行李后就拿了好丽友的派给我吃,味道还不错,我一直都爱吃这个东西。

  飞机坐满人后,有葡萄牙语和英语的广播,我反正听不懂,就认真地吃我的东西,爸爸却立刻蔫了,眼看着就要睡着。

  飞机拉起来的时间很短,呼啸着冲向依然未亮的天空,此时也只是早晨6点。

  我吃了一阵子东西,也喝了水,对了,水是从机场打的,有点凉,就没有多喝。

  飞机平稳了后,空姐阿姨们就开始推着小车来送货,在以前坐飞机的时候我总是可以得到一个礼物,饭也热乎乎的很好吃,可是这次没有礼物,饭还是要钱的,真够呛。

  我吵吵着要吃饭,被爸爸断然否决,我也只好息声。看着外面微曦的晨霭,觉得飞机好像静止了似的。

  我就说了一句很哲理的话:从外面看,飞机飞得很快;可是,进到飞机里来,却感觉不到速度的流动。

  看上去,爸爸用很赞赏的目光表扬了我的思考,不知道他会不会给我讲相对运动,看他似乎想了下,又把话咽回去了。

  飞翔的感觉真是奇怪。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去海南,那时候还不到三岁,还没到机场,就大吐了起来,奶奶就开始责怪爸爸不该这么小就带我出门,可是我想出门嘛,所以,我倒是没有跟着奶奶埋怨爸爸。

  在去海口美兰机场的飞机上没有吐,可是,在海南的5天时间里,我却吐了两回,一次是在汽车上,一次是刚下汽车,上车前喝的那只新鲜椰子的椰汁全部喷薄而出,有一些还吐到了我们的箱子上,可是我实在忍不住了。

  再一次去成都双流机场,飞机开始挺平稳,可是到降落的时候,速度突然降低,我本来胃里没有不舒服,可是一下子没忍住,吃的饭就全出来了。这些飞机员怎么回事?不会好好开啊。

  于是,在从成都回北京的飞机上,一进舱门,我就挣脱爸爸的怀抱奔向空姐阿姨,严正地对她们说:“这次开得慢点,好吐。”那几个空姐相互对视了一下,笑了,难道说她们没听懂我的话吗?此时爸爸抓紧把我拉走了。后来一路上还算平稳,我没吐,说明飞行员还能虚心接受乘客的意见,特此提出表扬。

  而后来在前往法兰克福的空客380上,平稳的就像没有飞翔一样,如果不看外面的云彩,就会觉得飞机还没起飞,飞机降落时耳朵也没有特别的不舒服。

  瑞安的飞机就有点猛了,上升的过程需要吃糖,下降的时候又需要吞咽,看来是飞行设备真的不行啊!

  到得巴塞罗那机场,是个圆形的候机厅,好像是专门停瑞安飞机的,好在我们是在廊桥上出来的,不用在梯子上爬上爬下,有意思的是,从巴塞罗那离开候机也还是这里。我已经注意到有一个儿童游乐场,等回来时好好玩玩。

风险的和不应急的安道尔城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当我一进到安道尔山谷,立刻就有了一种应急管理的直觉。

或者这样说——

当我一看到安道尔周边的山,就想起风险控制与应急管理来。

整个安道尔城就是被群山围绕着,这里的所谓群山都算的是比利牛斯山脉的中间一段,如果取从起点到终点的尺度观察,会发现在山脉的无尽连绵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空档,就是这片小小的山谷了。

尽管往来安道尔公国的道路上满布了青草、绿树,可是到得安道尔城,我还是发现那群山并不让人放心,因为太多的未被植被所覆盖的区域了。

第一天因为忙着带陈热闹尽量低走过首都所有的主要道路、以及那唯一的穿城而过的河流,就没有过于留意安道尔存在的风险问题,到了第二天,当我们打开宾馆窗户,准备好好地体验下开窗见山的感觉时,才猛然发现风险迫在眉睫。

而当我们来到通过高高的电梯连接山间和山下的城市广场时,发现安道尔人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一个横幅赫然横亘在广场与群山之间,上面画了一架直升机,机翼下就是山坡落石的图标,那意思当然就很明显了,即便你不懂横幅上的西班牙语,读图也还是能明白的。

请看图一

请看图二



从图二中可以明显看得到,山尽管不是童山秃岭,但是,山石还是明显可见,而且糟糕的是,山石并非是整块整块的,而是碎石,就像已经被石子儿机器处理过的一,加之坡陡屋近,怎能不让人顿生恐惧之感呢。当然,横幅上面还有一个专门的网站来告知大家,名字取得有趣“patapou”,我们可以翻译成“怕打破”,或者“怕头破”,音庶几近之。

安道尔并没有机场,看着四处是山的模样,也无法建立什么机场,也所以,来这里旅游的人都是从法国火车或飞机可达的最近城市图卢兹乘坐汽车前往,西班牙这边则是从巴塞罗那乘坐汽车到达,如果没有天上来的飞机,按说这个危险也就来自小鸟啥的,但是,安道尔却有一个私人的直升机场,也许这就是必须拉这道横幅的缘故了。

安道尔山谷因为狭小,所以,能盖房子的地方都盖上了,包括能够开门见山的地方,事实上,在我们觉得山峰只压头皮的宾馆并非是离山最近的房屋,往山那方去,还有好几层的楼房呢,也所以,不知道当时建房的时候是怎么做的风险评估,我想既然安道尔人一直生活的如此安逸,风险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泥石流之类也不会有致命的威胁。

如果要做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这几个方面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1,安道尔的气候数据,每年下雨、下雪的大致情况
2,山石附着在山上是否稳定,需要的话应该做一个扰动实验。【如果按照警示横幅上的说法,直升机一过都能激起落石,那还是很危险的。】
3,山上植被的分布状态,在怎样的程度上可以“抓牢”碎石?或者能否起到阻止碎石在受力情况下下落的作用?
4,山脚下的建筑物状况,抗冲击性怎样?
5,山脚下的人员分布情况,有无疏散的快速通道。
6,山脚下的落石挡板,作为重要的一道防线,其高度、健壮程度。

我们从图三和图四看一下安道尔的挡板建设的情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风险是正常的,如果防范风险的能力足够,则即便有风险,依然是可以放心居住,这终于让我想起汶川北川的情况了,从地震的角度看,正好处在断裂带上,上面的人确实应该心怀恐惧,如安道尔的人一般,事实上,好像安道尔的人因为危险就在眼前,可能比汶川北川的人更有恐惧感才是。

以音乐为乐趣的家伙和以音乐为职业的家伙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一个交响乐队,小提琴有无穷多把,于是得分首席和非首席。
 
  昨晚的音乐会,首席小提琴应该叫刘霄,是个个子高高的小姑娘,虽然整个嘴型有点前凸,算不得漂亮,可是看上去气质还真是音乐家的气质。
 
  俺们大大地审视了乐队里所有女乐手的样子,发现有俺认为的所谓“艺术气质”的不到三分之一,在这方面甚至远远不如科学家杨晓虹同学的艺术气质。大、小提琴手们多数还显“呆”,不过,好在首席小提琴的高挑与气质很有气场,也就使真个乐队的精神面貌还算积极。
 
  当然,最有气质和气场的还是站着演奏的33岁的李传韵先生,看介绍,他在11岁就在国外拿过16岁以下组的小提琴演奏冠军,这样的孩子基本可以认为就是天才了。
 
  整场音乐会其实几乎是他一个人的表演。在演奏的高潮处,他大致踅摸了一个恰当的位置,整个人向后完全地倒下,引来一阵爆发性的掌声。
 
  实际上,昨晚的观众并不多,上座率不到四分之三,被赠票的估计有不少,应该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时间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管怎样,作为主角的他,够卖力了,也确实激情四射,我喜欢。
 
  不知道那些在乐队自己位置上循规蹈矩演奏着的演员们被放置在李传韵先生同样的主角位置上,会不会引发一样的激情四射,我个人猜测,还是不能够的,以音乐为职业以及以音乐为乐趣,这两种人很容易区分,正如我做应急管理纯为兴趣,经费金钱方面的收益只是附带品,而更多的科学家做应急管理100%是应景以及为求拿到经费,这样的不同情况其间的区分度特别大,我一眼就能看出以此为职业的那些科学家的样子——内心疲惫不堪、只是充满金钱方面的欲望等待最后结账走人、但是却又在现场伪装成能有高潮的模样。这样的人和从事皮肉生涯只为混口饭的特殊女士人群是一个类型。
 
  在演奏改编的《嘿,朱棣》这著名流行歌曲的时候,李传韵是一副调皮的样子,而在演奏《We are the world》的时候,则是很郑重很神圣的样子,其他的曲子他也都表情沉浸,很享受的模样。期间两次系鞋带,也许仅仅是为了噱头,但是也很好玩,音乐不是音乐家的盛宴,它只是音乐家的游戏罢了。
 
  看着他的投入,我也就跟着享受着,期间自己屡屡感觉到热血上冲,我发现内心中冲动的内核要爆发的样子,只是环顾四周,还是深深地压抑下去。
 
  世界上的人还是以谋生为主吧,即便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为生活的重担所压,兴趣之为兴趣也难得很畅快淋漓地表达。而这个人群,其实是中国相对富裕的一类了。
 
  也许我们为吃饭而存在的时间实在太久了,就无法体会吃饭之外的其他快感的获取之更重要。而富人们在一起说话,所言及之事除了坐头等舱,也许就是吃了多少万的饭,或者竟然是自己在不同的地域拥有几座别墅,大致如此,总是无法完全摆脱那时常挨饿受冻的不久前的场景。
 
  我们现在是想处处学,可是处处学不象,于是有时候就说还是追求“特色”嘛,中国特色。

管理机制失效分析及其应急应用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在我的研究生刘同学进入研究组之前,我就告诉她说“你的研究方向已经确定”,就做“管理机制失效分析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就行,陈老师保证这是一个有趣且有新颖性有很大社会价值的研究方向,且目前管理学界罕有人在研究它。

  当然,说罕有,也不能说没有,按照经济和管理有交叉的认知,经济学界里面一直在研究的“市场失灵”这样的现象,所谓失灵,就是“失效”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此外,还有很多具体到“激励机制失效”问题的刻画和研究。

  “失效现象”在物理中常见,甚至有“失效物理学”这个学科方向存在,科学网上有博主写过这方面的综述文章,而我们会听到的“某种材料失效了”、“某药品失效”这样的表达更是常有,所以,失效本身是自然界和社会学界的常有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并不是什么新思路。

  在管理学界,机制失效的问题也经常可以看到,学者们也会论及到,但是,管理机制失效方面的研究却一直不怎么系统,我在检索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个如此有趣有用的问题居然研究者甚少,顿起“觊觎”之心,加之我刚好在研究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正好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可以相得益彰一些。

  ————————————————————————————

  说了以上一通,大家可能不见得有兴趣,科普嘛,当然得95%以上的人很容易理解它才是,这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我在“机制的故事”系列博文中曾经讲过。

  2008年汶川地震时,当救灾的重要物资——帐篷——到来前需要大家排队,以便到来后领取,但是,每次有秩序的排队都会在帐篷到来的那一刻变得混乱不堪,整个全乱,以往的有序排队机制怎么都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处此时可谓“排队”“机制失效”了。

  而在管理中,实践可以启发理论,有些实践先于理论,正是地震的应急管理者们的“排队”实践给了我启发,在多轮帐篷被“先排队后乱队”的人群疯抢的情况下,他们就不再组织大家按照什么“老弱病残孕”优先的原则排队,而是在无序疯抢过后,再拉住已经取得帐篷的人,问清楚其家庭情况后,将还可以共享这个帐篷的“老弱病残孕”分配给这位帐篷的拥有者。而因为此时——

  1,帐篷已经在己手

  2,道德感还没有完全丧失

  3,救灾物资具备一定的分配和共享强制性

  拿到帐篷的人还能愿意与人分享,于是,帐篷这一特殊的救灾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于是,这个先疯抢后谈话的做法解决了“排队机制失效”带来的秩序混乱问题,而达到了让尽可能多的人群来共享帐篷这一救灾资源的基本管理目标。

————————————————————————————————————

  在进行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几个角度入手:

  A:管理机制的参与者在哪种意义上有所改变?

  比如在上例中,参与者虽然还是以前那个在正常状态下愿意排队的人,但是此时的心态却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见到帐篷如同见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前后基本属于两类完全不同的人了。

  B:环境有何变化?尤其是,同一机制因为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而产生了了多大的差别?

  C:动力与约束规制有何不同?之前的动力有一点点的强制性,但是大家会有更强的道德约束;而新的状态下管理的强制性大大增强,但是随着道德感的大大减弱,反而会降低秩序维持的约束,使得状态向着混乱化发展。

  D: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之前甚至我们都可以认为是服务与被服务者,但是此时却不一样了。

  ——————————————————————————————————————

  通过一个例子和我简单的解释,大家应该大致了解了管理机制失效研究的问题所在,那么,接下来就是分析方法。在之前机械等物理领域,有一些方法。The failure analysis methods involve the follow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Cause-Consequence Analysis,

  Checklist,

  Event Tree Analysis,

  Failure Modes & Effects Analysis (FMEA),

  Failure Modes,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

  Fault Tree Analysis (FTA),

  Hazard & Operability Analysis (HAZOP),

  Human Reliability,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

  Relative Ranking,

  Safety Review,

  What-If Analysis etc.

  这些方法也可以借鉴来用于进行管理机制失效的分析,当然需要根据管理的不同情况进行改进和修正。

  我们认为,根据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内核,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分析方法:

  I,“参与人”及其关系分析。对参与人的状态、心理与行为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对不同参与人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研究,从。

  II,“管理目标与机制的匹配性”分析,对管理的既定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确定机制失效对于管理目标的影响,并从逻辑上研究管理机制所以失效的基本路径。

  III,管理机制失效的全生命周期与空间分异分析

  IV,管理机制失效的动力规制分析

  V,管理机制失效的约束性规制分析

偌大一个清华,应该容得下一个程曜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有朋友说:“我觉得个人和组织斗,挺好的!”

  也有朋友说:“要我反对我的饭碗,这个勇气我还没有。”

 

  其实,这个表达之前中国早就有,那就是“民不与官斗”。

  说实话,我也没有这个勇气。

  道理大家心里都明白,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力量过于有限,如果和自己当前的饭碗过不去,那就很可能端不好未来的饭碗。

  也因此,科学届每每群意汹汹,可是真要让某人指责自己的上级或者上级的上级,那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从个人的生存权上说,这样的作为也是不值得鼓励的,虽然我们大家都会齐齐敬佩这样的人。但是,对于很多国人(包括环境相对宽松的科学家)来说,生存依然是近几十年来最大的问题,而发展,可能到了我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一代的下一代才可能真正实现。

  个人对于组织,极端者如爱因斯坦对于德国——你老爱牛吧,我就是不用你,还组织100篇论文论证你的相对论错误,此外,因为你是犹太人,没等你惹事国家就主动迫害你,你能怎地?

 

  爱因斯坦也不能怎地,他只能悄没声息溜之乎也,并在未来的岁月里以一个国际主义者的形式在美国存在下去,操着有德国口音的英文存在着,无法回头。

 

  科学家里,老爱已然如此,其他人又能如何?!

 

  事实就是,每个个体都不能如何!

 

  作为一个组织,德国难以容纳一个或者多个犹太人的存在,也只会在整体上在未来的岁月里大大地后悔罢了,对于希特勒本人,他当时完全可以不后悔的,而他和爱娃最后的自杀也是迫于军事压力,而与爱因斯坦连间接的关系都没有。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说,二战初期以犹太人为敌的德国是愚蠢的,它甚至都容不下一个并不惹是生非的爱因斯坦。

 

  而对于美国来说,“海纳百川”正是它到今天依然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墨西哥的农民,印度的软件工程师,俄罗斯、中国以及更多国家的科学家或做小买卖的,每一个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清华也是如此,硕大一个清华,对于略显异类的某个台湾人程曜而言,是完全应该容忍得下来的,即便他过于较真和执着,尽管他本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缺陷,乃至把自己逼到绝食抗争的地步。

 

  事实上,今天的清华也完全有能力容纳下一个程曜,他的个人隐私,他的招生权,又是多大的事情嘛?!作为一个组织,为了一个异类的继续存在,道个歉又能如何?我很难相信,程曜绝食而亡之后,清华大学的相关领导们会因此而弹冠相庆?觉得终于少了一个祸害?

 

  李宁的博文给了我们一个事实提示,我的博文,则希望能够给清华大学一个危机处理的策略提醒。虽然我也知道,对于清华大学这个大到无边的组织(超过十万人在里面生存吧),任何个人(包括杨振宁先生)相对于这个组织都是无助的孤单的可忽略的,即便有建议,也是完全可以被组织置之不理的,且不理的后果也真的没啥了不起的。

  但是,硕大一个清华,俺还是敬请您勉强自己容下一个程曜吧!

成立“穷教授傻博士”演唱团以赢取科研经费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我一直想和娱乐界的人接洽,把俺的歌声推荐出去,以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现在的状况实在是让人心力交瘁,每每为几个臭钱而发愁。

 

  其实不少机构倒是不断出台更新的政策,希望做理论的各位学者别再为五斗米忧愁,但是,阳光依然是过于聚焦,还是难以打在更多有才华的学者脸上。

 

  俺看到了杨正瓴这家伙的高声呼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20620.html),内容颇有荒谬之处,但是倒是能给人以启示。受他的影响,我们觉得——为什么不能成立一个“穷教授傻博士”演唱团(简称“穷傻传奇”),通过自己的文艺才能赢得一些费用支持科学研究事业呢?

 

  在此隆重呼吁一下有特长的各位教授博士留言评论,把我们的整个目标为科研的演唱事业推动一下,同时,高声呼吁科学网上有个一官半职的各位博主在各位方便的时候和地盘里提供足够便利,哪怕听众一人5块钱的门票呢,哪怕一个月只有2次小剧场演出呢,每积累几场演出也说不定能给各位教授带来1万-2万的经费,对于一些社会科学的学者,一年10万元可能就很够用的了。

 

  等这个“穷教授傻博士”演唱团获得了更大的认可,取得了更大的收益,还可以资助没有文艺才能但是研究上很有才华的穷学者专心于自己的科研。

 

  当然,训练时间和演出时间均以周末为宜。嘿嘿……

 

  【俺们也建议海龟们参加,比如贾伟、李宁这等自以为歌声也还优美的教授报名,但是,和国家政策格外优待海龟有极大不同的是,他们回国演出的机票等各类费用需自行筹措,每次演出结束只有盒饭两份招待(其中一份可带回家留作下一顿的粮食),不参与分钱。】

 

  【报名即日开始,欲来从速。】

 

  征求意见:我做“穷傻传奇”的主唱,大家有意见没?

我们的最新研究为何要以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内容为参照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Blog主人按1:迎着诺贝尔各类奖正在颁发的东风,俺们也再度科普一下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工作。】

【Blog主人按2:俺们当然从来木有想过有可能和诺贝尔奖有啥关系,毕竟俺们做的管理科学(包括应急管理)与理、化、生、医都无任何关系,即便和经济学稍微能扯得上边,也还是相异性更大。哦,对了,说不定俺们和和平奖还真能有点关系呢,毕竟,应急嘛,应该属于“以和平为目标”的内容范畴。】

 

 

  尽管在所有的学科里面,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各门社会科学相近,与严谨的逻辑为核心的科学之间是有一定偏离,但是,经济学因为可以描述虽宏观但是大家都能感知到的现象以及微观操作层面上的内容,还是会引发大家对于这个方向最高成就的关注。

  

  在所有的学科中,就所谓“科学性”而言,我个人认为大家口中常说的以下这个顺序能够基本反应出内在排名——1数、2理、3化、4天、5地、6生,排名最后的生物学的科学性虽然比我们管理科学还是要强一点,但是和数学一比可谓天壤之别了,属于科学界六大传统学科门派中具备科学性学科中的高阶无穷小。

 

  有趣的是,所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他各个自然科学奖项之间关系并不大,这是因为诺贝尔经济奖是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以“瑞典银行的名义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经济学奖”,据说这个奖诺贝尔家族成员是不承认的,但是,因为里面内藏有诺贝尔的名字,所以,大家也就将其简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不去追究其背后的更具体的说法。

 

  另外说了,一个奖励所以能够站得住脚丫子,与被它授奖的人也有关系,如果那些人都确是经济学中的名家高人,也就是说在同行评议里都是属于高山仰止的人物,而不是类似我们国家院士这类半数左右都属于沐猴而冠的人,自然就能权威得起来,甚至这个奖叫“王小六与狗剩子联合经济学奖”也不耽误它的权威性。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来一个系列奖项——“古老的远东国家——中国为纪念诺贝尔而设立的XXXX奖”,即便是由拥有最高权力的人颁发,也很难得到承认。

 

 

  2007年给赫维奇、马斯金、迈尔斯等三人颁发的这个貌似“诺贝尔”的经济学奖其实有点古怪,因为这个奖的得奖内容和其他经济学奖有较大不同,它过于数学化了,或者说,过于理论化了,大量过深(当然,对于大数学家们来说还属于过浅)的博弈论模型用于其间,有时候会损害理论本身的经济学实质。

 

  而本身就围绕“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敝帚自珍,甚至会觉得这已经超越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本身,而完全可以成为所有的机制设计的指导或至少是参考。也就是说,它们是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都能(或以一定概率)普适的一种理论,只要存在机制选择问题的领域,就可以采用这一理论框架进行相应的机制设计,并得到接近最佳的设计思路与策略。

 

  我们看到的另外一个说法则是:应用这套理论,完全可以选择出对你最好的机制与模式,以达到机制使用者的最终目标。

 

  我个人倾向于相信,这个说法有点言过其实了,我和自己的弟子们有段时间每次都研讨这个理论的所谓“精髓”和可能的应用,我做质疑的反方,让学生们做这套理论的拥趸和辩护者,我问:既然这套理论真的可以帮你选择出最好的经济模式,那么,请告诉我,究竟谁拿这套理论做过这样的选择,而且效果确实很好。哪怕你告诉我一个很小的案例,也可以。

 

  争论来争论去,大家觉得如果真的有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理论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话,那么,迈尔斯研究的招投标的那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例子说——我们让投标的第一名中标,但是,中标金额却用第二名提出的。

  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可实现可操作的例子使得迈尔斯也位列得奖人之中(俺的陈氏猜想),否则,其他两位老兄的东西还是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现实中根本没法使用,乃至理解起来都有难度。 

   

  

 

  因为我在和学生们的论辩过程中自我选择了做“机制设计理论”的反方角色,所以使得我必然会考虑这个理论的缺陷和问题之所在,也从而引发我们考虑自己关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体系和框架时必须异于并优于这套东西。

 

  得2007年奖的这套机制设计理论有几个基本假设: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和决策分散化。而前两个基本假设其实很经济学了,而且很市场经济学。

 

  在管理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恰恰缺乏自由选择权,自愿交换也往往难以实现,也就是说,经济学里的两个基本假设在管理学中恰恰是不适用的。自由和自愿在管理中从来没有纯粹地存在过,以后也不会存在。

 

  或者我们换句话说:管理总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我们定义奴隶制的管理强制性是100%的话,那么,今年即便是在民主国家,管理的强制性也绝对不是0,而且永远大于0。

 

  既然基本假设有巨大差异,2007那个得奖的“机制设计理论”其实只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而与管理的关系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爱讨论班上,学生们担心地对着陈老师劝告:“陈老师,我们是不是不应该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放在与人家诺贝尔奖内容对立的一面啊,那样,人家不会把我们当狂妄自大看吧?”

 

  陈老师笑道:“就我们(乃至我国)目前的科研状况,别人连看都不会看我们,更不会说我们狂妄了,就还没到那个份上。”

   

  陈老师继续笑道:“我们如果能够说清楚我们的研究出发点和人家的不同,而且是自洽的一套东西,这与站在谁的对面或者屁股后面都没有关系,要相信有能力做同行评议的人有自己的眼光——他们不会因为你的对面是牛人而选择蔑视你,也不会因为你一直跟在牛人后面距离很近而直接尊重你。真正的学者是什么?都是些只相信自己判断而对其他人的说法或介绍嗤之以鼻的家伙。”

 

  陈老师三笑道:“而且我们的研究已经准备以20年为时限,以应急管理为我们这套理论的实践领域,这个不着急获得大家的认可或反对。我相信,未来18年的研究一定能够给出一些漂亮的机制设计实践与应用来,让大家本质信服。陈老师一点都不着急。你们如此年轻,更不需要着急或慌张。”

 

 

  以上算是背景介绍吧,再说这个理论的大致内容。“管理机制设计”其实希图解决的是管理中的终极问题。而管理中的终极问题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你不是说我这样管不行吗?那好,你给出一套东西来,确实行!我就服你。”

 

  而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给出来的东西,就是“在别人的那一套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不行(不能适应环境或不能达到目标)的情况下,我们提出的东西能行”的策略与方法。

 

  如此,我们就可以称它可以解决管理中的终极问题。

 

  但是,管理中又究竟有哪些问题呢?在我们的理论体系里,把管理的目标分了六类(我之前的博文中介绍过)——

  1,秩序(例如:国家需要秩序,小小的银行排队也需要)

  2,创新(美国为什么能当老大,国际化以来(1400年后),历史上的老大为什么总是别人而不是我们,根源在于创新。诺贝尔奖也恰恰在鼓励最初的创新。)

  3,效益(你可以先简单地认为就是“挣钱”)

  4,效率(同等情况下,我们可以更快、更高、更强)

  5,公平(可以分为基本公平和高层次公平)

  6,公正(这里尤指程序公正)

 

  在我认真的多次思考之下,觉得管理的目标无外这六类了,其他的目标即便叫别的名字,也可以最终归结为这六类。

 

  当然,目标可以是多层次的、多阶段的、多重的,甚至目标之间可能会存在冲突,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单说。

 

  管理机制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以上的一个或多个目标,而管理机制设计的核心就在于怎么设定一套工具来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实现目标,当然,其间会考虑成本的付出和方式的选择。

 

  经济学的目标则相对单一一些,基本是效益为主,或者说一切围绕这个为中心展开。即便我们经常在经济学中看到兼顾公平之类的提法,但那实际上是管理的问题,并非是经济学的核心。只是因为之前管理学相对弱势,或者说现实中是个人就会觉得自己很懂管理,但是懂经济却显得有个门槛似的。

 

  在我看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假设都有差异,中间的具体问题更是差之万里。

 

  但是,怎么达到可以解决管理中的终极问题的困难目标,却一定是最大的问题。而且,我们希望提出的这套东西不是简单地解决一个或多个,而是为解决大多数的这类问题提供思路与策略甚至工具,其实是解决所谓“问题的问题——元问题”。这让我陷入接近2年的苦思冥想之中,而恰恰又这样的一个激发,我觉得自己好像想通了理论中最关键的部分。那就是遵照数学的基本逻辑,按照目标、概念、构成元、相邻关系等将这些进行层次化梳理,然后再从基本模式到递阶模式,给出解决方案,至少最后这套理论能否包括进来更漂亮的人人可用的“工具”,我想应该是10年之后的事情,我们有时间和耐心慢慢地解决它。

 

 

  当然,和数理化不同,对于“管理中的终极问题”,即便可以有一套新的思维模式协助解决,也不彻底可能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总会有一些问题是这套体系所无法涉及的,甚至有些已经被这个理论解决了的问题,换个环境问题还会卷土重来,或者按照学术的说法,叫做“管理机制失效”,这也正是我将去美国开会在大会报告中报告的内容:管理机制失效分析与应急应用。

 

  很多科学发现是问题驱动的,包括数学这样的学科也是,而管理对于现实问题的依赖更强,几乎每次管理思维的本质性进步又都是新的环境对于管理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但是,环境的太过多变恰恰又给管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大地不确定性,使得管理学的研究总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本质的规律性掩藏得更深,不过,我相信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我们的进步,这些问题总会显露出狡黠而美丽的真面目,成为科学家伙们终于“娶”回家的“新娘”。

【欧游记】父亲的烦恼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这个暑期带陈热闹出行,我主动选择了自订行程和宾馆,坚决拒绝了可能的旅行社旅游模式。

 

 

  这是因为在她三岁时候我们一次去海南,陈热闹一路上吐的次数达到了四次。

 

  其中的第一次是打车前往机场,临到机场的那一刻,还在出租车里没出来,陈热闹哇得一声,早餐和昨天晚上的晚餐全部倾泻而出,我对司机很不好意思,多给了司机20块还是30块钱(或者竟然是50?有点忘记了),给我们的初次离开北京外出旅行奠定了一个不好的基础。

 

  果然,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因为到了海南之后交通方式就全部是长途大巴,就在大巴上意料之中的来了第二次,此时实际上已经开始吃半片晕车药了,但是,起作用也没有那么快。

 

  我觉得,旅行车里应该弥漫了一股陈热闹呕吐的味道,我顿时觉得对全部的旅客不好意思了,尽管大家都谅解一个仅仅三岁的孩子,但是,俺还是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妈则对我的选择恨恨不已,一路上一直在假设如果不出来该多好。后来再吐第三次的时候,我妈都恨不得把我痛揍一顿的意思,我也只好沉默不语,尽管内心里还是觉得小孩需要认识世界,哪怕付出代价。

 

  第四次的吐稍微好了点,是下车之后,我们在其中的一站吃了一个椰子,水大半被陈热闹喝掉,我则啃吃了瓜皮内瓤,觉得也挺香。但是,这样的安排效果却是在下车的第一时间,陈热闹的小嘴喷薄而出,还带了些椰香的椰子汁一部分吐在了我们的行李箱上,一部分则到了地上。

 

  之后,一路顺风顺水了,我们一家子的紧张气氛也缓和下来。后来看到有严父在逼迫孩子超过能力地去训练锻炼,我就会想到自己的这次安排——好像也够“虎父”的。

 

 

  从此,我对旅行团就怕了,因为每每都是起早贪黑,休息时间完全无法保障,大人累点也就罢了,对于孩子绝对是折磨。之后带着陈热闹去太原、去成都、去山东老家,都是自己安排行程,没有再用过旅行团这种出行模式。当然,在前往成都的飞机上,还是吐了,但是这次的吐是和飞行过程有突然下沉和减速的影响,我爸爸妈妈都觉得有点点受不了,不算正常状态。而成都回北京的飞机上,陈热闹还一步跑到空姐面前,告诫她们“开得稳些,好吐!”把正迎候旅客们登记的漂亮空姐们给莫名其妙了一把,愣怔后才明白过来。好在返回的航班很稳当,没有出现来时的问题。

 

  这次的出行也一样,看着旅行团紧锣密鼓的安排,我就心里害怕起来,就怕一个不适应,把本来的美好行程给破坏得一塌糊涂。

 

  好在巴塞罗那是我去过的城市,安道尔也事先查过了怎么到达,汽车在哪里坐,总之,提前的工作做了个十足十。

 

  而到了巴塞罗那之后,我们坐地铁,上汽车,都没有任何问题,我就觉得也许陈热闹真的长大了。而上飞机前就没有吃晕机药,瑞安航空公司的廉价航班,为了省油,起飞和下降的速度都贼快,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就没有,可是,在前往安道尔的车上,陈热闹还是吐了。不过和小时候直接无预告地呕吐不同的是,这次是说爸爸我不舒服,然后我找了一个塑料袋才开始了喷薄而出的过程,几口出来,陈热闹自己说:“舒服多了。”

 

  然后,我就发现自己找了一个破了洞的塑料袋,把我郁闷地够呛——一个本来可控的应急事件还是演变出了其他问题。

 

  我就抓紧应急,用了纸、第二个塑料袋、湿纸巾等各种东西,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控制住呕吐物往地下的滴漏问题,旁边一位不知道是西班牙的还是安道尔的女士又给了我一包湿纸巾,才算是基本解决了地下的问题。俺们千恩万谢地表达了感激之情,女士笑笑,估计内心里也鄙视了这个当爹的人一把。如果她知道俺们居然是做应急管理的,估计笑的时候露出来的牙齿会更多一些。

 

 

  当爸爸的第一次应急做得不合格,第二次就坚决不能再如此狼狈,我在回程的路上贮备了五套防止呕吐以及呕吐后的应急方案,手边随处可以在超过3个地方拿出质量好的塑料袋,纸也随时候着,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在上车的前2个小时,吃下了半片晕车药。

 

  结果俺们发现,应急准备过度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陈热闹一上车很快就在我怀里睡着了,然后,一觉就睡到了巴塞罗那,下车的时候还感慨怎么这么快呢!

 

  俺们长舒了一口气,接下来的事情仅仅是吃饭和在巴塞罗那继续睡觉的问题,这个即便做不好,也没啥大关系了。

 

  于是,就果然没有做好。晚上睡觉的地方倒是不错,但是饭却没打理好,让我自己都觉得很失望。因为我们下午出去玩,中间的时候不断地吃零食,晚上开始的时候不饿,我也就没认真安排晚饭,想着也许就这么对付了也可以。

  可是陈热闹不干,大概在晚上9点半的时候,强烈建议出去吃晚饭,我说这么晚了,要不你别出门,爸爸出去看看能不能饭店里给你买回来饭,我回来的时候和你对暗号,别人叫门一定不能开。

  然后我就披挂整齐,出去看饭的情况,结果很失望——首先是下午还开着的一家咖啡馆面包店关了门,其次是附近的超市也没了人影,第三走远点后发现也没啥值得买的东西了,此时灯影瞳瞳,还偶尔闪过几个黑色的人影,再看街对面,一家闪着night club霓虹灯的小店下面站了一个可疑的女孩身影,俺们扫了一眼抓紧扭过头去,然后就这么落荒回了。

 

  满怀希望的陈热闹看到我手里啥都没有,非常失望,说了好几遍,俺们只好调集行李箱里所有能吃的东西,并许诺第二天给她吃非常好吃的西班牙海鲜饭,才算是安抚了那颗受伤的心。

 

 

  这次出行,尽管烦恼的事情很多,但是依然有最让我骄傲的事情,那就是每天都能让陈热闹睡到自然醒,9点半左右去餐厅懒洋洋地吃早餐,内容还算丰富,然后回到房间慢慢收拾,最后轻松地出发去玩,玩累了就随时休息,晚上也总是还算早地返回住处,看会电视或者上上网就入睡,而这样的享受如果没有自己安排,而是跟从旅行团,那是绝对不会有的。而以后我们也打算继续沿用这样的模式,好好把未来的世界之旅进行到底。

关于莫言与诺贝尔奖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很多朋友注意到莫言得奖后的这样一个现象——

  文学圈里很冷清,为何?

  科学界中特热闹,咋啦?

 

  很到位。

  其实,文学难得有公认的标准,即便《红楼梦》历经数百年的考验,还有很多人说写的不好呢,更不好说什么《红高粱》了。《蛙》就有好几处明显的漏洞,我看完后本来想写篇文章嘲讽一下作家的懒惰造成前后脱节呢,后来懒得写,再后来就发现有人写了,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就乐了。

  

  莫言的文字还不错,比王蒙强,不过说实在的,强也有限,我同意谢力的观点,觉得不如余华好,也比不上一部作品奠定地位的陈忠实。

  

  可是,人家就得奖了,你也没法说什么。

  其实,我们作为科学界的人士,祝贺下也倒是能够发自内心,文学界的不少大佬好像都没啥祝贺的文字发出,也有朋友分析道:“莫言得这么一回,中国作家20年就别想诺贝尔文学奖了。

  这句话说到了要害了,像王蒙这般,到呜呼哀哉的那一天怕都在这方面没戏了,即便祝贺下,言不由衷怕也是会有的。

  但是,好像科学家们的祝贺是言由衷的,难道是外行看内行的缘故?

  俺觉得不是!

  主要原因还是科学家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佩服人是正常的情感表达,别人在某些方向上就是行,你就是不行,不服不行。 

  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内心里还是有对作品或成果评价的客观标准的,即便不能定量化为SCI点数(也有愚蠢的人用这样的方式评价),也还是有强有弱,高下立盼的。

   于是,莫言诺贝尔了,大家也就能祝贺下,岂不知文学界里向来文无第一的,而理学界则好多了。要说杨振宁先生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弄了个诺贝尔奖金花花,到老来,82岁娶个28的,还是羡慕的人多于嫉妒的,就因为人家有个你不得不佩服的东西在那里搁着。

母校召集校友回去祝寿,去还是不去?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先问自己,回母校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本意是特别想见某个或某些老师,则可以先弄清楚老师这次能不能见到?

 

  ——如果本意是见同学,也要看想见的一位几位去不去?

 

  ——如果本意是显摆成功,这个这个,俺就不评述了。

 

  ——如果原本就没啥目标,只是收到群发的邀请信了,俺觉得不去也罢。

 

  有很多例子说明,很多校友回校活动变成了某些校友显摆巨大成功的舞台,而原来熟悉的平素就联系着的朋友这次依然熟悉在一桌子吃饭,其他本来就懒得理会的同学这次去还是懒得理会,即使一桌吃饭也还是懒得理会。

 

  而如果要找归属感,那么,参加这样的一次活动,是否能够找到呢?

 

  ——你想问我,我问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