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中国”的存档

【鄂游记】试爬喻家山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因为周一是第一个工作日,周二要忙于下午的第一次沙龙活动,所以我们就把爬华中科技大学背后的喻家山的安排定在了周三,上午起床后,我们就在路上问了两个打扫落叶的清洁工,就来到了登山处。

登山处有一块石头,上面写了喻家山三个字,再看石头左面的铭文,却让我有点失望,因为写完一句“喻家山本太行余脉”之后,就立刻开始介绍起华中科技大学的辉煌来,并无任何掩饰,华中的人也很可爱了,夸自己的时候一点不愿意使用点策略,而是直接说我很好,而且在不太应该说这样的话的地方说起,有趣。

我听到喻家山几个字的时候还以为是和珞珈山一样的“珈”,因为字很少见,所以也就显得很有股浪漫的气息,但是却是寻常可见的“家”字,就失望了些。

记得乾隆还是康熙某次为哪里题字,直接写了“真有趣”,部下觉得不够雅致,但是又不好直接说,就说“臣家里很穷,能否请陛下御赐这个“有”字给臣呢?”皇帝一听,知道臣子为自己考虑,留下“真趣”确实很雅,就欣然同意了。

这样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情还有很多,觉得喻家山作为武汉的最高处,也算一大神奇之处了,可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把神奇化为腐朽了。之前的该校校长杨叔子院士在天天说学理工科的人要有人文素养,都说到天上去了,我到了这里才发现,他这么说可能有两个完全相斥的背景,一个可能是自己从华中科技大学的身上确实感到整体太过实际,特别需要人文素养,因此他才大声疾呼;第二个可能则是他宣扬了那么久的所谓人文素养,而他老人家本身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人文素养,所以,他的行动也就完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了。所以结果就很尴尬,从如此神奇的一座山被华工浪费很容易给人如此深切的感受。

在登山的路上,感觉到的大抵验证了我的想法。

中途还有碑,一看内容也是近几年才建起来的,糟糕的是,碑上的字模糊不清,应该选择碑身的时候用的材质有问题,或者刻石的技术太不高明所致。

也会有亭子,不过也许冬天的缘故,显得落寞而破败。

沿途开始有些台阶,可以拾级而上,路两旁则是或绿或黄的树,茂密而错落,应该上自然形成的,也还好看,秋天或春天在树下小栖,应该有文人墨客的情怀了。

但是,台阶到了一半的时候就断了,就是土路,这山基本属于土山一类,也许正因为此,才会有那么多的树,毕竟,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树还是少见。南方山的品格和北方的不同也就可以从这里看到具体而形微的表现了。

我们20分钟左右就到了山顶,和铭禄预测的基本不差,他是个杀风景者,看到路上有未修建好的房子,中间横了两道突起的水泥栏,中间不知道为什么建成了圆形,他说,“就象一个大茅坑。”让我大笑不已,其实我也是想到了,不过开始更以为是个修车的房子呢,后来觉得山上没有公路,车上来都不可能,更不可能拿这里当修车铺了,于是也想到了茅坑,不过,得两个姚明那么高的人估计才能伸展来双腿蹲下方便。

这样的大茅坑我们在上山的路上还见过一个,确实很难想象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或者后来不完善它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山顶还有没有完成的建筑物,也许最初是修来做小商店的,后来看鲜有人来,生意肯定不好做,也就算了。

【陕游记】我把心和行李都留在了西安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西安,当我没去的时候,感觉那里是都如兵马俑一般带了泥土的黄色的,带了漫天黄沙的颜色,让人无法躲避的古城气息会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内心。

到了西安,我发现我错了,我很容易地爱上了这个城市,就象我看到成都时一下子爱上一样。

也许,更多的原因是那里的朋友吧,带了微微的笑意,带了经意不经意的热情,而人是感情动物,物质的东西总是很难形成一个具体的喜好理由的,而人则能够。

我的朋友李红是从2003年开始在网上聊天的朋友,她和我年龄相仿,也结婚有段时间了,也有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看法,也有坦荡和赤诚的心。

第一次和李红吃饭是她做东,因为毕竟西安是她的地盘,但是去的地方却是连她自己都没有去过的一家叫做茶马古道的藏秘烤鱼饭店。

她在我们来西安之前,就再次前往考察了西安的小吃街,因为此而自己摔了一跤——这是我们回到北京很久之后她才告诉我的。我相信藏秘烤鱼也一定是她反复考察之下才决定带我们去吃的一家饭店。

我在北京吃过成都的孔明烤鱼,或者叫蜀相烤鱼,都是一个意思了,在成都的时候则吃过重庆小天鹅火锅,都是在异地吃第三地的特色食品。西安的藏秘烤鱼和北京的蜀相烤鱼有些接近的地方,都是在厨房里把雨烤差不多然后再端到客人桌上俩,当然,是带了火的,可以一边加热一边吃鱼;此外,都有辣椒,而且很多,倒和水煮鱼有些类似,但是这个烤鱼却是干锅的,没有那么多的明油。

烤鱼上来是一般是从中间片了两段的,这样剖分更加会进味,而且在吃的过程中,上面的各色调料也可以不断地涌进鱼的肉内,更显过瘾。

烤鱼的下面可以加菜、豆腐等其他素食,李红请我们吃饭的时候还特意要了一瓶酒,也是西藏特有的酒,味道与寻常不同,这样,一边喝酒一边吃热气腾腾辛辣的烤鱼,也是人生之一乐事了。

我们的前往碑林,李红全程跟随,这是她竭力推荐给我的一个景点,所以,我无论如何也是要去的,也因此,第一篇关于西安的文章就写了碑林,人并不多,我们或走或坐,在历史中漫步,在现实中闲聊,顿时有古往今来尽收眼底的感觉。美妙而塌实……

然后的大雁塔也是必去的一个地方,李红陪到大雁塔喷泉随音乐起伏的尾声,我的心也就时起时伏,有澎湃的感觉了。

这样,因为李红,因为殷凤妍,因为种种,而并非是因为景色迷人,我的心才在离开西安的时候感觉有一些留下了。

诗翁泰戈尔在北京访问离开前,有人问:“还落下什么东西没有?”泰戈尔说:“没有了,除了我的心。”这话别人说来也许会显得肉麻,但是对于诗人来说,是很正常的表示了,可惜我不是诗人,所以,说到心留在了西安总会觉得很忸怩的样子。

所以,我加了两个字:行李。

在西安的最后一天,我也确实把行李留在了西安。

原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堵车。而这里的堵车并非是在西安城内,而是发生在从秦始皇兵马俑回西安的路上。

本来,我们是计划看完兵马俑直接去火车站的,结果,后来一个犹豫使得我的决策发生了变化,还是决定把行李放在宾馆,到时候从兵马俑回来后先回宾馆再去火车站。

按照送我们前往兵马俑的司机的说法,取行李时间绰绰有余,既然他有这样的经验,我也就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样,慢慢悠悠地从兵马俑里出来,就走上了返回西安的归程。没有想到的是,突发事件出现了,前面因为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使得本来就最多容三车出入的乡间小道变得一场拥挤,而此时一定有车要从侧面前行准备讨个近道的,于是,拥堵加剧,所有的车都动弹不得。

我就开始在车里数时间,十分钟车没动,二十分钟没动,半个小时没动,我终于开始惊慌了,惊慌也没有办法,而且后来知道了前面有警察在疏导,自己只好看起报纸来,以掩饰心里的紧张。或者说,知道紧张也没有作用,干脆就悠闲悠闲好了。

此时,我第一操心的事情已经不是行李而是能不能离开西安返回北京的问题了,本来火车的卧铺票就特别难买,李红差一点是用以身相许的办法来弄来的票,我领情不已,如果再把这票浪费了,那可太辜负她的一片心了。

于是,紧张中等待,等待中心里越发地紧张。就不断地想当年指挥作战的将军们的一些战时行为了,比如,前方作战,将军下棋,等等。下棋时的悠闲是可以看的出来的,但是,内心里的紧张总还是会通过一个出口体现出来

在淝水大决战晋军打败秦军后,家人给谢安送上谢石谢玄的手书(里面自然是报捷的消息),他略瞟了一眼,就随手把它放在旁边,继续下棋。可是,等棋下完了送走客人之后,谢安转身过门时,一脚踢在门坎上,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

这就是所谓的临阵不慌了吧,其实,心里的紧张根本是无法消除的。

对于我,这次事故也一样,手上拿的报纸上说的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得有个事情分神,不管什么事都可以,中间我还悠哉悠哉地出去溜达了两圈,但是看着望不到头的车队以及乱七八糟的排列,也只能望而兴叹。

这样,一个小时过去了,前方采取了一段时间内只让一边车辆通过的措施,车队才开始动起来,我们捱呀捱,总算在漫长地显得无边无际的等待中过了卡脖子路段,司机好像还挺乐,告诉我们说最好直接奔向火车站而不是宾馆,因为去到西安城里,正是堵车的时候,去宾馆后再去火车站肯定来得及,此时,我只好无奈地答应了。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做最后的努力,而帮我实现这个努力的,只能是李红了。

于是,打电话给她,看能否帮我把行李取出来,然后和我在火车站碰头,李红大约在西安活了这么久,都还从来没有办过类似的事情,我估计对于她,那情形应该是,抓紧时间找人找车,把手头的工作全部扔下,然后,奔向宾馆。

她到达宾馆的时候我还没有到达火车站,但是李红沮丧地告诉我,肯定赶不及了,此时,距离火车开还剩半个小时,除了乘直升飞机,其他交通工具都很难做到及时赶到了,感觉中,在宾馆已经取完我的行李的李红很无奈地提着我的行李叹气,就只能约好让她想办法解决我的行李回北京的问题了。

好在,火车票和钱包都在身上,而不是一部分放在行李里,但是,笔记本电脑是在行李里,好在回北京还暂时不会用到它,而且,按照我的“狡兔三窟”的文件备份原则,总还可以在其他机器里或邮箱里找到文件的另外所在,也就没有太大负面影响。

进入车站检票后,我心里已经彻底平静下来,一切都已经无法挽救,对于今天的返回北京,带行李返回的一切努力也都做了,李红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可挽救性”依然接近0,也就只好考虑之后的善后问题了,这多是应急管理中不断需要面对的尴尬局面。有时候是知不可为而为之,消耗了许多的成本却依然没有作用。

随后的事情其实对于李红也简单了,她说可以让一个开火车的朋友把行李带到北京,后来,殷凤妍给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让李红把我的行李交给她,然后由她再交给经常来北京出差的光机所的同事,最后在北京我去光机所的朋友住的宾馆取回。

两天后,我拿到了行李,事情才算最后结束,这也是我第一次出差如此显得狼狈,但是狼狈之中有很大的收获。心里一想到这一段就会感觉到温暖。人确实是不折不扣的感情动物,物质条件的改善不能让人心灵感受同样升级,倒是反而在困难中会更多地感受因为彼此的付出而带来的幸福感。也就是今天“和谐”的大致意思了。

在西安的整个形成中,殷凤妍且不说了,她原本就是个很周到的人,且和我早就相识有交往。我的初次谋面的朋友李红的表现让我之后无法不时时想起来。

从我们去之前的考察小吃,到特意选择了一个自己都没有去过的特色餐馆,再到一个不轻易张口求人总是自给自足的女人要请求别人买火车票、紧急调别人的车用,以及请假陪我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表现了一个北方人的不计得失的个性。

而对于我来说,甚至都没有想到要给她带个小小的礼物,这样的差距会时时在我的心里,直到我有机会在北京或者别的城市招待她为止,至于怎样招待,也许我也希望她来到北京,很难获得返回的票,那么,我愿意给她一双翅膀助她飞回西安,我也希望她的行李也能无奈地留在北京,我回第二天自己送到她的面前,以看到她嘴角轻轻的笑意流露。

是这样了,也许就真能有这样的一个未来日子。

那时,她的心也就会放一些在北京干燥的风里吧…..

【闽游记】福州人长瘦且长寿的秘诀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同行的一位教授在饭桌上对我们说,广州是一开始吃饭先上一大盆汤,而福建则是三盆汤。

果然见识了,而且是在每顿饭都在不断地见识,除了那次去吃川菜才算摆脱了汤的阴影,不过和教授讲的稍有不同的是,汤总是在吃饭的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端上来,不见得是在刚开始。从我们北方人的角度看,应该是在不该上汤的时候一大盆汤热腾腾地上来了。当然,对于福建人自己,什么时候上汤都是合适的时机。

但是,因为滋味偏淡的缘故,我喝的所有的汤都差不多一个味道,让我非常失望,此外,汤里多有海产品,和福州靠海比较近有着莫大的关系,我猜。

福州人少胖子应该和经常喝很淡的汤有关系,长瘦和长寿的秘诀都在于吃喝上了。北方人不断进行减肥锻炼的时候怎么就不能直接引进福建人的生活方式呢,这不痛苦而且很见效,且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在街上摆着呢,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北方人却不来学习,真是件遗憾的事情,说尖刻点,就是北方减肥的人太愚蠢了,宁肯吃那些让你以拉肚子为主要手段来减肥的药。

不过,有时候确实是橘生南方则为桎,有现成的例子,宁宁的爸爸就是福建人,而且是土生土长的,不过他在山东就胖了起来,和我们北方人胖得几乎一样,再看宁宁在福建的亲戚,一个赛一个地瘦,尤其是春雪,简直就是瘦得让我担心了。所以,要想瘦,最合适的办法是直接到福建生活,而且这是一个一竿子到低的选择。所谓的绝不反弹,呵呵。

太极拳是怎么走向全国的?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太极拳,如果我们说得本质化一些,其实是在陈家沟农村生活的认得几个字的乡绅因为强身健体而自创的一个武术套路。

  可是,咋成了中国最有名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呢?

  “舍命”偷拳的杨露蝉功不可没。

  说“舍命”,其实并不确切,在杨露蝉之前,就有非陈家的人士参与练拳,当时也算不得独传之秘,而且陈家沟的其他人都忙得不得了,你让人家跟着学人家还不见得愿意呢。更不要指望外乡外地人来学了,这个和今天到处开花的武校,看着外地来的孩子就拉去上学有着本质化不同了。

  中国武术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我们愿意把各种东西神秘化,包括诸如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规矩。

  而杨露蝉却对于东家和东家的儿子们时常练练拳脚的事情很有些兴趣,作为一个长工,有这个兴趣也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我是长工,我也肯定特希望拥有不受别人欺负的基本能力,而武术对于一个文化层次不高的小伙子,是最好的选择。

  陈长兴对于太极拳的最大贡献不是他发展了什么,而是他把太极拳教给了一个合适的小伙子。所以,拥有这样的胸怀的行为,并最终通过杨露蝉将太极拳从陈家沟弄到了首都乃至全国,陈长兴先生绝对功不可没。

  杨露蝉自己学会乃至教给了自己的儿子孙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开始传播太极拳之前,他在陈家沟学习了18年,一个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按照一般情况的推论,杨露蝉会了这套拳脚,其实也就相当于多了一个会把式的庄稼人罢了。

  但是,恰巧这个出身于长工的杨露蝉不是个简单的长工,他带着太极拳的功夫到了京城,而且开始在王公贵族那里教授太极拳。

  因为需要让王公贵族们练着不累,甚至在向其他人炫耀的同时还挺舒服,显得自己会了花拳绣腿的功夫,杨露蝉不得不根据这些客户需求狠狠地改造了陈式太极拳,将一些跺脚之类的硬动作去掉,改成了柔和动作,按照需求定制是件了不起的创新,他最终一举获得成功。

  上有好之,下比效之。中国的事情一向如此,“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闹剧在中国从来都是会不断重复上演,而太极拳的传播也没有例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极拳才算走出了陈家沟,走向了宫廷,然后走向全国。

重庆留痕——两江雾锁、雾锁两江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一条江,又是一条江,于是,就“重”庆了吧。

这是个江的城市。

有了江,就容易起雾,于是,不管晨昏日落,重庆的天上总会有雾气环绕,也就因此而得名雾都了吧。

重庆的雾都是真正的雾都,和伦敦不同,尽管我并没有登临伦敦这个城市,可是它给我的感觉却是工业化过度后行程的茫茫雾都,潮湿的气息背后是各类污染物的张牙舞爪的模样。

而重庆则一定不同,因为在工业化之前,它就已经是雾都了。

这是个纯粹雾的城市,且因江而起,因江的永恒存在而永远不断。

晚上火锅之后,就去了山上看夜的重庆。

果然不同于任何我所见过的城市,缠绵的雨接缠绵的雾,雨时断时续,但潮湿的感觉却永不停息,雾在飘荡,从身后到眼前,从眼前再度飘走。

朋友说,重庆的夜景很漂亮,我说“是”,好像突然没有了更多的言语,不知道怎么描述,只是觉得夜景此时才成为一个很具体形象的说法,之前说到哪里哪里的夜景,只是礼貌地认为是夜里添置了些人工的景罢了。

任何景色,走入它和俯瞰它都是很不同的,后者一定更美丽。而重庆城中心区的夜景刚好从我们这里是俯瞰。

灯火璀璨,且十分集中,如童话般凸显,仿佛在暗夜行路时突如其来的光明降临,饥饿时闻见的温暖夜店包子笼屉里的蒸汽升腾。

此时,雾气移动,闪出夜重庆的不同面孔,时而遮住这个楼,时而盖住那个区,同一片天地就展现不同的美丽。身边的雾也在轮转,白色带子一样地变幻着身姿。

泰戈尔说:雾,象爱情一样,在山峰的心上流动,留下种种美丽的变幻。

这样的比拟当时还不多见,多以心情比自然,他的诗却以自然比心情,应该是见到确证美丽的雾才会难以用其他的自然景观比拟才想到爱情的吧。

真贴切。

雾带断了又连,依依不舍,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力量才使得这些水的另外一种形式能够演出如此欲走还留的状态。

主城区的上空刚好是航线,于是天上会偶尔有飞机经过,灯火在云里雾里闪动,轰鸣声似乎被潮湿的气息包裹了,并不大,飞机上的人看到地下的情景,不知道又是怎么的心情。

一会儿,又有丝般的雨经过,却不淋湿你,任你在轻歌曼舞一般的细雨里或漫步,或轻语,或简单的沉默。

也许已经夜深的缘故,没有多少车普遍的路上经过,安静的夜,偶尔飘动的雾和轻步移动的人是唯一的声响。

我醉了,如果能够选择,请让我离开吧,我的心实在无法承受如此的美丽……

一首老歌谭咏麟唱过的《雾之恋》,节选几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江边一颗小星星,山边一颗小星星

默默静卧着闪烁不停
似要暗暗告诉我与你
爱意也会象雾幻转眼间会失去

如雾起,暗暗盖掩身边你
象雾里面前幻化不定

每次我望着你每次我望着你
你那眼光中也都带泪

由泰安著名的煎饼说到莱芜更著名的羊汤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Shopping猫同学在泰安度过了她的大学前阶段,对泰安的某些东西情有独钟,比如豆腐干、豆腐丝,比如小米煎饼。

  为啥呢?

  因为泰安的水好,而且水还是泰安的三好之一。

  因为有这样的水,所以才可以出产这样的豆腐干,所以才能够做得出小米煎饼,换个地方,即便是同样的师傅来做,都是不可能原汁原味的。

  我还听我爸爸说,原属泰安的莱芜市有一家羊汤馆,更有传奇色彩。据说,有中央和省里的高官来泰安,想吃当地的名吃,都是派了车直接到莱芜的这家小馆子用器皿盛了来,一路保温,然后到达高官的住处。

  所以如此,而不是把厨子调来就是因为必须用那口井里的水熬出来的羊汤来出这个味道。

  据说,莱芜为了保护这个羊汤的品牌,还在闹市区给这家羊汤馆专门送了一块地方,可是,老板说,市里想树品牌我们一定支持,这个馆可以在闹市有一家门市,可是,我们的羊汤却必须在老地方做。

  据说,这家羊汤馆外面常停着很多名牌轿车,看来不少人就好这一口啊,汤好不怕巷子深。

  更有趣的事,羊汤馆的羊汤却不是买的,而是送的,这个送得在您买了羊肉准备吃的情况下才送,买多少羊肉给相应的羊汤。

  老板一般这样吆喝:给第五桌上5个人份的羊汤。里面的暗示就是他们买了够5个吃的羊肉。而实际上,人家根本就不想吃羊肉,而是冲着羊汤来的,可是,“本店规矩,羊汤只送不卖。”

  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了。

  山东的羊汤还有一家很有名,那就是单县的羊汤,现在北京也开了单县为抬头的羊汤制造的招牌了,哪天您不妨去尝尝。

学生们:第一次滑雪记(续1)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李季梅:第一次滑雪记

  话说很久前就看到同学身穿滑雪服,脚踩滑雪板,手握雪杖在蓝天雪地中的照片,甚感羡慕。一直都觉得滑雪是一项高难度、高享受的运动,对那种从高处滑翔的感觉尤为向往,却也心有恐惧,想想摔得手脚朝天的样子还是挺害怕的。如今又到岁末集体出行的时候了,而今年我们活动的主题便是滑雪。

  集合地点定在了五道口附近,我们住在村里的同学也就有了地利之便,早上起来穿上准备好的厚厚的毛衣毛裤,带上手套,以防挨摔,只可惜啊,找来找出还是没找到戴帽子的羽绒服,只能准备好耳朵让风吹了。和黑猫走到站牌那已近八点,左等右等不见车,只好随便先上了一辆车往前走了两站,本来以为准备的时间十分充裕,没想到最后我们还是迟到了一点,看来还真是不能太轻信自己的估算能力,更不能自以为是的把天时地利划为计划之内啊。

  一路上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无趣,车子在高速上跑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样子就到了目的地。一条条雪道穿行在山上还是很壮观的,远远的望去一个个小黑点飞快的移动,很有意思。检票入门,今天虽不是周末但人还是挺多,有些看起来还蛮专业的样子,穿着专业的滑雪服,带着墨镜,而且老外很多,应该是热爱这项运动的外国人太多的缘故吧。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换上了笨重的滑雪靴,拖着滑雪板变上了“战场”。

  本来很兴奋的我,一站在雪道上便开始害怕了,只想往后退。看着“战友”们自愿或者不自愿的开始下滑,再自愿或者不自愿的摔得七歪八斜,我们大笑的同时也更害怕了,没一会,上面就剩下我和菁晶了。在寻找了一下滑下去的同学、小议了一下该怎么滑,想象了一下摔下去的惨象之后,我就大无畏的往后撑了一下雪杖,于是,悲惨的一幕开始了——前面是长长的雪道,穿着笨雪靴的脚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耳边的风呼呼作响,只觉的好快,好快,要倒了,要倒了,终于,啪的一声我就坐下了,而这绝不是结束,只是又一个开始,坐着滑雪的开始,想停也停不下来,总算被滑雪板刹住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站也是站不起来的,由于雪靴固定在滑雪板上,我根本就没办法动自己的脚,尝试了几次把雪靴拖下来还是以无果告终。我只能干坐在那,等着教练过来扶我起来。谁曾想,教练刚把我扶起来,我就明显的感觉到下滑的趋势,这也难怪啊,还在雪道中间呢,在我大叫之后教练帮我踩住滑雪板静止了一下,鼓励安慰之后,只能硬着头皮把剩下的滑完。噩梦又开始了,只觉得里前面的人越来越近,“快让开”还没出口,我已经撞上了,于是,我又趴下了。这摔了两次才从上面下来,真是不容易。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这滑雪真是“下去不易上去也难”。上去是一个牵引的索道,简单的说,就是用手拽着索道上的一个把手,脚在下面还是滑行往上,我由于滑就不会,所以一滑一顿的,拽着没走两步就又倒下了。唉~真是丢人。只好在从半截路上下来,重新往上走,反反复复了好几次才回到起点,而且已经满头大汗,丝毫不比往下滑轻松。上去的时候我已不敢再往下滑了,此时菁晶同学还在克服往右拐的路线,晓阳同学在改正往左偏的趋势,大家还真是各有各的特色。不过几位男士和赵老师已经可以保证手不着地的从坡顶到坡地了,进步神速。起起摔摔几次,手套已经挂着冰了。还好,午饭时间已到,不管会不会的先解决温饱问题吧。

  早就听说这里的饭很是物以稀为贵,但到了人家的地盘,也只能任人宰割了。众人吃了一餐35元的盒饭,稍作休整,重返战场。

  出了餐厅门,忽然发现一个比较缓的坡,几个小孩子在爸妈的指导下慢慢的滑行,我便也转移阵地,来到这里练习了。不过还真是不一样,这里的坡比较缓也比较短,让人没有怯意,许是上午也摔出一点经验了,我竟然也有了不倒的战绩。又尝试了几次顺利成功后我便回到了上午的场地,想着再挑战一下。果不其然,心里有了底气也就好了,纵然耳边的风还是呼呼作怪,我一直对自己说,没事没事,马上就到,哈哈,成功。有了这么一次后面也就轻松起来,看来人最大的敌人真的是自己,祖宗的话不信就是不行啊。

  由于大家基本都可以顺利从顶到底了,所以滑着滑着也真觉得这边没有多大意思了,和赵老师、晓阳商量了一下,三人决定去尝试一下对面的更长的雪道。话说此时我们的几位勇士们已经不见踪影,不知道去什么级别的雪道上去挑战了。慢悠悠的索道牵着我们走了有近十分钟的样子才到达顶端,也足可见其长度了。站在坡顶,才发现这里几乎没有平地,上来就有往下滑的趋势。而且不知是不是比较高的缘故,风也尤其大。唉~又上了贼船,不管横着还是竖着总要下去的,咬咬牙,噩梦重回。之前虽然不是很溜,我还是可以保持走直线的,谁曾想到了这里一个劲的往右拐,眼看要撞到索道了,我只能选择倒了,而且还是倒了好几次才到底。后来被大家怂恿了一下我又不知死活的上去,又摔着下来了。手脚已经开始酸软了,便先和赵老师走去休息去了。

  站在坡顶,看着下面的人或轻松自如的左右穿行,或笨笨的趴下、起来,别有一番乐趣。虽然是在雪地上,但有暖暖的阳光,竟也丝毫没有寒意。之前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喜欢刺激性运动的人,还想着可以去试试蹦极呢,不过有了这个经历,我真得慎重考虑一下了,我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呢?

张昊宇:第一次滑雪记

  早上八点半,去南山雪场的班车准时出发,自己终于踏上了注定充满新奇和挑战的滑雪“征途”,兴奋之余,不免有些忐忑,自己能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那些硕大的雪具,那些只在电视上或电影中见过的,五颜六色的东西?能不能像詹姆斯邦德一样驰骋于一座座高耸陡峭的雪山之间,安全逃离直升机和雪上汽艇的围追堵截?能不能……?

  “嗨,你好!”一个陌生的声音打断了我洋溢着自我陶醉气息的一连串的幻想。我转过头去一看,果然是个未曾蒙面的小伙,壮壮的,皮肤黑黑的,带着朝气十足的微笑。谁呢?一个大大的问号飘过。对,想起来了,是赵老师的公子。虽从未谋面,这个小伙子对我们来说早已不陌生:阳光,微笑,朝气四射,兴趣广泛……是个和我性格有几分相似的大大咧咧的北京小伙(嘿嘿,不光以上优点,还包括一些在老师、家长们看来桀骜不驯,但在我们心中属于新时代年轻男人标志的一些独特的品质和品位)。想到这里,心中不免大喜,因为好的旅伴意味着旅途将不再乏味,毕竟,马上将面对没带任何道具(如经典的iPod和《读者》组合)的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敏锐地发现了若干个足以聊的非常high的热点话题,从郑洁、李娜历史性闯入四强,麦蒂捉摸不定的赛季转会,皇马巴萨谁更有可能问鼎欧冠等体坛热点,到外企和国企孰优孰劣,实习对于研究生到底有多重要,博士找工作是不是比硕士容易等和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老生常谈……

  “快看!滑雪场!”一个兴奋而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我们的谈话,看看窗外,南山雪场已经矗立在眼前了。今天天气格外的好,在阳光的照射下,煞白的雪道有些晃眼,但确实和想象中的一样壮观绚丽。大家下了车,在一处貌似咨询服务的小屋子里待了一段时间后便迫不及待的冲进雪场。我们大家基本都是“处子之旅”,对进入雪场后的若干程序摸不着头脑。打听了几个貌似工作人员的衣着花花绿绿的家伙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巨大的“更衣室”(更严格的说应该叫“更衣兼储藏室”),里面除了一排排的更衣柜外,还整齐的摆放着五颜六色的专业滑雪的行头:滑雪板、滑雪鞋、滑雪杖,以及各式各样的滑雪服。大约排了十几分钟队,大家终于领到了自己的道具:两个滑雪板、一双滑雪靴和两根滑雪杖。在短暂的合影留念后,每个人都迫不及待的冲向专门为滑雪盲们准备的初级雪道。

  略懂一点儿溜冰技巧的我,完全没把初级雪道放在眼里,还没等其他人准备好,便哧溜一下滑了下去。开始时的顺风顺水让我悠然自得起来,心想两种运动果然是想通的,滑雪也不过如此,甚至还想着如何向大家传授技巧。随着向下的速度逐渐加快,我猛然意识到自己已身处险境,因为有一项基本技能我还没有掌握,那就是如何让急速飞驰的滑雪板在撞上人之前停下来。上帝仿佛听到了我的祈求,在我思考的瞬间赐给了我达到此种目的最简单也是最为实用的方法:干脆利落的摔倒,用身体和雪道间的摩擦力来结束梦魇般的旅程。随着干脆利落的“啪”的一声,失去重心的我趴到了雪道上,成功“迫降”。拾起掉落在雪道上的滑板,穿着注了铁水般的滑雪靴,我一步一步地踱了回去。

  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回到出发点的我,不想在做无谓的“牺牲”,还是先掌握些技巧为好,而要得到技巧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便是找一位能把你领进门的老师。可向周围一打听,在这里随便找个教练都要七百元。此时,看到不远处有个教练在教一男一女两个六七岁的孩子,我脑海中猛地闪过一个念头:“何不搭个免费车?”。本着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我选择了在离授课地点五米外的地方旁听。约莫听了十几分钟,我便领悟到了成为一名滑雪高手的几项基本的技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刹车(事后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又陡又长的雪道中,学会如何“拐弯”更加重要,因为拐弯兼具“变向”和“减速”双重功效)。然后便是试验阶段。果不其然,在第三次试航中,我便成功实现了“不摔倒抵达终点”的目标。

  继续在初级滑到巩固了一下刹车和转弯的技巧后,我便不满足起来。扛起滑雪板便冲向了中级滑道。说是中级,其实在坡度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是场地更大、滑道更长一些罢了。刚准备大显身手,便被喊去吃传说中的“雪地餐”:35元一份的“东坡肉”套餐。在和大家兴奋的交流中,一大份套餐不知不觉下了肚。放下碗筷,我变直冲中级滑道,继续上午未竟的“事业”。下午的中级滑道之旅异常的顺利,本来打算在临走之前征服中级滑道的目标竟提前两个小时实现,不安分的我便又打起了高级滑道的主意。

  在长时间寻找李同学和梁同学(李季梅师姐的男友)共赴沙场未果的情况下,不得以用三寸不烂之舌把小武和菁晶骗上了“贼船”——一条可以把游客带到高高山顶的看起来很是危险和恐怖的索道。约莫过了七八分钟,索道成功的抵达峰顶。向下一探头,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这高级滑道果然名不虚传,坡度足足有五、六十度,单是看看就觉得两腿发软。小武和菁晶本就没打算“索道上,滑道下”,这陡峭的滑道更坚定了她们坐索道下去的决心。没办法,堂堂男子汉,既然上来了,总不能和小女子们一般胆识。我抖了抖身上的雪,摆出一副大义凌然、视死如归的神态,向着陡峭的雪道一头冲了下去。在如此陡峭的滑道上,单凭“直行+刹车”一招横行初中级滑道的我终于招架不住,在进入第二个陡坡之前我理智的选择战术性摔倒,第一次高级滑道之旅宣告夭折。

  在艰难的走回起点后,碰到了李铨。原来他也正四处找我,原因竟也是对初中级滑道已没兴趣。当听说我刚从高级滑道“成功“返航的英雄事迹后,便再次力邀我陪他前往。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踱进索道,向高级滑道发起第二次挑战。依然是“直行+刹车”,依然是坡度五、六十度的雪道,我却近乎神奇地完成了任务,看来,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果然是成功的一大利器。在滑到终点的一霎那,居然为小武和菁晶感到一丝惋惜,概叹她们错过了一道视觉、听觉和触觉盛宴。

  成功的征服初、中、高级雪道后,我的第一次滑雪之旅成功谢幕。

  晚上,车内出奇的安静,大家都选择让绷紧兴奋了一整天的神经放松一下,白天热火朝天的交流场景已经被东倒西歪可爱的睡姿所取代。在中关村下了车,赵老师请大家去呷哺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大家又来了兴致,又变成了那个充满生机、活力和欢笑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们。

  值得回忆的快乐的一天,期待着第二次滑雪。

学生们:第一次滑雪记

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周四,“应急管理创新团队”全体成员前往京郊某滑雪场滑雪,这是所有成员第一次涉足雪场,所以,大家都很兴奋,回来后我又给大家布置了作文题目《第一次滑雪记》,纷纷动手写作文,就有了几篇。

  都是理工科的研究生,可是,我一再希望并试图使他们增强文字表达能力,写纪要远远不够,也就逼着同学们写作文,初时大家还不太乐意,不过当发现驾驭文字并非难事时,就有了兴趣。

  其中一位同学,前年总结时谈到自己的进步,已经从开始的写几百字都避之唯恐不及到写上千字跟玩儿似的。让我很是感慨,这就是理工科同学不可偏废人文知识及能力的一个方面吧。

武艳南:第一次滑雪记

时间:2010年1月28日 地点:南山滑雪场 人物:八人,赵老师领队
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滑雪的分量似乎轻了很多。不过,如果有机会记下来,想象自己老来翻开的镜头,可能也会老泪纵横吧。呵呵,写这几句完全为了增加深度,见谅。
值得纪念的第一件事:早上6点起床
晓洋、菁晶、我住在玉海园,离集合的地点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或许还不够,因为不知道星期四早上堵车是什么样子。于是我跟菁晶前一天晚上就把汤圆做好放满了三个盘子,再约好谁早起就先烧水。果然是晓洋起得早,一切都比较顺利,大概6点40我们就吃得差不多了,结果我们还是7点多才出门。菁晶总结说,因为只有一个卫生间,呵呵。时间又变得紧张了,还好正点到达了。上车后,我和菁晶都睡了一路,也不知道窗外有什么好看的风景被错过了没。
值得纪念的第二件事:第1次没摔倒滑下坡
第一次滑雪不是我自愿开始的,是我不小心挪到了坡边,控制不住自己就滑下去了。当然是马上就摔了,而且起不来了。被驻扎的教练扶起来之后还是一摔再摔,最后还是脱了鞋走上来了。第二次滑就好一点了,不过还是摔了。第三次跟第二次之间隔了很长时间,遵照别人的经验,使劲蹲着,尽量保持着重心不变。速度越来越快,我心里也怕了起来很像坐下,不过为了鼓励旁边一直不动窝的菁晶同学,我就想象自己不是自己,克制自己,还真的就滑到底了。然后就顺了,一直就都可以顺顺利利地滑下去了。
值得纪念的第三件事:菁晶可以滑直线了
菁晶同学一直站在坡的顶端不动,后来看见她终于下来了,嘴里大叫着怎么办怎么办,马上就坐到地上了。然后就又不动了,我下去很久了回头了很多次就只看见她还坚持站在那里。就决定帮助一下后进同学,呵呵,结果在她旁边好说歹说还是不动。后来她说不是胆小,是觉得不会滑没意思。可在当时的我看来就是胆小。再后来终于又肯滑了,不过滑不远就拐弯了,不能滑直线,就又不动了。直到吃完饭以后,到了另一个缓和些的距离也短的坡练了一下,终于可以滑直线了。我觉得跟我的支持密不可分,哈哈,虽然我也就帮她搬搬滑板什么的。
值得纪念的第四件事:坐缆车
我跟菁晶正享受可以不摔倒一直滑下来的快感时,昊宇出现了。说在山的另一边有一个S型的缓坡专门为初学者练拐弯设置的,我们可以一起去。我俩经不住昊宇推销员般的说辞,就决定跟他一起去。要坐缆车上山,可以俯视这里的风景。但是其实没有这么多闲心,最恐怖的也不是缆车行进间,而是上缆车和下缆车的时候。因为缆车是被设定成固定路线固定时间到达的,要在它会到达的地点站好,在它到达的那一刻保证坐上去并且坐稳。上了山顶之后,果然有一个S型道,但是并不是为我们这么初级的初学者设计的。我和菁晶站在旁边观望,直到看见一个人滑进了旁边的护栏出不来才决定还是坐缆车坐回去,呵呵。也没看见别人回去,跟我们一起回去的只有空的缆车们。
值得纪念的第五件事:回来的路上
原因从略。天慢慢变黑了,有些事在想象中变得美好。
Over。

亓菁晶:第一次滑雪记

期盼已久的滑雪活动28日终于成行。虽然是第一次,心里并没有很激动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对这项运动了解太少,没什么概念吧。
失去控制的脚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都是往下面滑,而我总是向右拐弯,所以场地就变得不够宽了,眼看着就要冲出边界,只能赶紧摔在地上增大摩擦力,真担心衣服会被磨坏了。一个上午,滑出了好多向右的曲线。心里颇觉无趣。开始赵老师还安慰说可能是鞋子的问题,换上小武的鞋还是向右进行到底,看来是我的脚的问题。
午饭后去一个更初级的道滑了几趟,跟小武分析了一番脚和身体的用力方向问题,终于可以走直线了。于是去了更长更陡的坡,刷刷下去的感觉确实不错,可是后来发现只会走直线,不会拐弯了。
坐缆车上去,坐缆车下来
会走直线之后,在昊宇同学的鼓动下,我们决定坐缆车上去看看初级大S道。上去之后即被告之,不会刹车不会拐弯最好不要尝试。昊宇同学顺利地进去,很快不见踪影。我们继续观望,看见好几个人刚进道区就摔了一跤,决定还是稳妥的回去吧。于是又坐上缆车往下走。
 除我们之外,大概没有别人采用这种方式下山了。
上坡十分钟,下坡十秒钟
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滑雪,而是在爬坡。不知道运动员训练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先进的节省时间的方式。
各个不同的场地,有千奇百怪的帮助行动不便的人们爬上坡的工具。
最先尝试的是传送带,上下都很方便。上去的时候做好往前运动的准备,下来的时候用雪仗支着地面,靠传送带的力量就能很轻易的滑出来。要想在这里摔跤比较困难,也不知道昊宇同学怎么好好的就坐到传送带上了,半天爬不起来。
第二种是缆车。上车还好,瞅准两辆车之间的间隙滑到合适的地方等着。我们开始还担心位置不对或者座位太高坐不上去,结果车来的时候,座位沿一碰我们的膝盖弯,人就不由自主的往后倒,正好端端正正地坐上去。
途可以欣赏一下风景。想当年小学的时候坐缆车,都是新奇的感觉,会把头到处乱扭,现在在缆车上却有点不敢轻举妄动了,只紧紧地把雪杖攥在手里。
中途下车的时候有一点小慌乱,想站半天没站起来,就很担心缆车会升空了,好不容易挣扎起来,也没站稳,两个人叽里咕噜的滚到了地上。
还有两种都不知道名字。一种比较奇特,是像凳子一样卡在两腿之间又不能坐的东西。有一次太放松,在路上东张西望,结果两个脚叠到了一起,几乎摔到地上,到的时候又放开太早,差点倒着滑下去了,幸亏手里有雪杖可以固定一下。另一种跟这个差不多,只不过是用手拽着让它拖上去。
总之,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入口和出口都有工作人员守着,以防不测。
累的不是腿,是胳膊
场地里也不是处处都是斜面,在平坦的地方,想要移动就变得很困难,只能把手里的雪杖插在地上靠胳膊的力量一点一点的向前挪动。雪杖在我们手里的作用也就仅限于此了。没挪几步,胳膊就有了酸痛的感觉。第二天一早,哪里都不疼,只有胳膊疼。
第一次——如何知道爱与不爱
在一次又一次向右滑的时候,我想我大概不会喜欢这项运动了。可是在能滑直线的时候,我想,如果能较自如的拐弯,会不会更喜欢滑雪一些呢。
如果只接触一次,会不会错过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可是如果会喜欢这个东西,是不是接触一次就已经足够了?可以肯定的是,只接触了一次就很喜欢的东西大概是真的喜欢吧。如此说来,我确实喜欢肚皮舞。

【闽游记】长篙竹筏里的闽江源

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

散文谁写的最美?

对于我,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国外写散文最美的是泰戈尔,尽管很多人把那叫作诗或者散文诗,但是在我眼里,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散文,而且是天底下最美的散文。

那么中国的呢?当然是朱自清,而且,朱自清之外,那些所谓的作家们即使将自己脚下垫高5米,也达不到朱自清先生的腰间这个高度。

可是,我们的中学课本的编辑们对于散文的认识却没有这个智力,现在的课本也许还好了点,我上中学的1980年代,正是杨朔的散文在中学课本里到处乱串的时期,从《香山红叶》到《荔枝蜜》到《茶花赋》,基本思路是写景状物然后再因此抒发感情,最后一段必是从表象看到的闪光的灵魂。

也许嘲笑他并不太好,因为我在高中语文课的第一篇作文就写了游览凤山的散文,里面的基本结构完全因袭了这位作家的散文思路,并获得了刚从荷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语文老师韩其文“能够从景写到心灵的感受,并抒发情感,是难能可贵的。”我的天,你看,连称赞我作文的原话我都记得,可见杨朔式散文的深入人心啊。

我一度以为那就是最美的散文了呢?高中时代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得了,之后阅读量大大增加了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自以为是简直到了非常可笑的地步。

读朱自清其实小学就开始了,那时候是小学四年级,我高小毕业的妈妈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当时的第二课就是《梅雨潭》,我后来一直以为是哪位小朋友的看图作文呢,因为语文课本的前两页都是图,其中的第二页就是梅雨潭的画面。好在到了高中学到了文章的全文,就是那篇著名的《绿》了,和它同在一起的还有那篇更著名的《荷塘月色》。

但是,可怜的我们又被课本的编者给无耻的骗了,文章角注里倒是写明了是“编者有删节”,但是我一直以为删节是因为有错别字啥的呢,直到有一天,高中时代的邱朝喜同学突然说,“原来课本把这句话给改没了,哈哈,哈哈!”我们抓紧问是哪一句,邱朝喜同学得意洋洋地读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课本里删除的是“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其良苦用心真是让人鄙夷啊!

当然,我们那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兴致关注到更多的删节,后来才知道,删节不仅仅有洗澡的美人,还有一长段呢,如下: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想来,课本的编者们也是不会让我们为那个“妖童媛女”而费心思的,其他和暧昧相关的一些动作更是不可能分析给青春期的我们。

但是,美好的东西是遮盖不住的,经历了这么久的时光,这么美好的句子仍然是顽强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并因为被删节过的缘故让我更加在意。

和喜欢《荷塘月色》一样,我同样喜欢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尤其是那篇《背影》,陆文夫说过一句话“中国任何小说里的任务形象都没有背影里的父亲给我的印象深刻”,诚哉斯言!我几乎看过他的所有散文作品,包括那篇和俞平伯一起写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那么,模仿我最深爱的作家也就是一个不那么羞耻的事情了,我把我的武夷山的风光游取了一个类似的名字,《长篙竹筏里的闽江源》,希望能够写到他的十分之一那么美,我就满足了。

2004年11月11日的早晨,我们小小的七人旅游团就向着武夷山离闽江源不远处的码头进发了,这时候,天刚刚亮,天色因为云和雾的缘故泛着白色,空气里湿度很大,“不会有雨吧?”我担心着,尽管自己带了从宾馆楼下买的5块钱的雨衣,我还是有点希望能够让我在画一样美丽的武夷山度过潮湿却无小雨之虑的一天。

按照写景文章都有的惯例毛病:喜欢横向比较,我先介绍自己见到过的不同类型的山。

我见过山东的山,从老家、华北平原上那些100多米的山头到山东最著名的巍峨泰山,再到青岛因为临海而卓约的崂山,可以说这些山都各有各的美丽,老家的山虽小,但是我要因为那山上留下我和玩伴的童年痕迹而爱它,泰山尽管自然风光并不比黄山,但是因为它成为了中国人几乎此生中的必到之处而自豪着,我也因为当时是逃了登泰山的门票而窃笑地回味着,崂山则是借了那碧蓝碧蓝的东海之波而美丽着,我也发出过梅非斯特般“太美了,让它停住吧”的感慨。我还见过长白的山,片片的白桦林和北方特有的绿色植物把山的样子装饰成蜿蜒壮丽的美景,缱绻而清冷的山风让人怀念不已。这些山都并不因为山的本身而美丽着,是因为感情、人文、附加景色或气势而美丽。

而武夷山却是那么的不同,我为了看它,没有去搜索任何关于它的资料,就象心中藏着约会未曾谋面情人的秘密一样,希望真的到了它面前就是一个猛然的巨大惊喜。现在,我来了,而那惊喜啊,却不象万竣的雷霆一样,将注定会成为一个细细的绵绵的悠长的回味的影子,在所有的未来都显露出温和的样子。

有山有水其实在我一直以为是种奢侈,尤其在现在的年代,好象我们在不断和蓝天白云清山绿水道别,再见因为已经成为习惯而不再造成对心灵伤害。武夷的水却是和山紧紧相依,在我拍的武夷山的照片里,我不断使用“青山绕绿水”、“绿水映青山”、“青山绿水两相宜”这样的句子,所有的美景又都离不开这两个关键词,害得我为照片取名字都黔驴技穷了。

山的秀丽总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它是静止的,而水的碧柔却是因为它的流动而总让人感觉无法把握在手里,就觉得有点伤感,武夷的水尽管在初冬的季节里有点清冽的味道,但是因为它实在是太清了,又是那么浅浅的,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冷竣,却能从山和树的倒影里感到无比的亲切。

我家附近就是黄河,也曾经去南京的时候看到了长江,去长白的时候看到了鸭绿江,黄河尽管在冰凌时期气势万千,却已不复是昨天水长流时期的母亲河的样子了,长江已经是另一条黄河了,鸭绿江在我印象里则是平稳的,却有点深,我看不到江底的鹅卵石,心里也就不塌实着。我想,这些河在源头的时候其实都应该是清澈而浅近的吧,但是,在带了数不尽的污浊之后的样子却让我们看不出它们原来的样子。

尽管如此,闽江的源头也还是会有所不同的,它的水和身边青山几乎融为一体,作为南方山的代表之一,武夷山本来就够温柔的了,而闽江源头的水却还要更温柔,一定要让看到它的人彻底融化在它的眼波里。

因为石头而永久——西安碑林印象

2009年11月9日星期一

我未曾谋面的朋友李红说:“来了西安之后,我先陪你去碑林。”

就有些诧异了,碑林是什么?怎么值得我的朋友如此大力推荐。

尽管心存疑虑,但还是听了她的安排,在25日中午饭后,直奔碑林而去。

从西安交通大学打车到碑林并不多远,进了一道城门,看到明显文化味道很浓的几个商店,感觉出租车在寻找停车的地方,就知道碑林到了。在文化氛围浓烈的地方做文化生意也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情,北京的琉璃厂就散布了很多家以卖文卖画为生的店,或大如荣宝斋,或小如一间门面房,碑林附近这样的店看上去都不大,所以,看上去尽管墨味十足,却颇有旅游文化纪念品销售的意思。

到了碑林博物馆的门口,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门楣上的“碑林”二字,其中的碑是缺笔,右上方的一撇不见了。我虽不谙于书法,但是对于书法里的一些有趣现象还是很关注的,缺笔就是常会有的一种现象,我想书写者也许考虑的并非纯粹是美观,而一般应该是为了创新吧,既然人在书法本身上做到自成一家很困难,那么,在形式玩一点小小的花招总还是允许的吧。

山东济南著名的趵突泉“突”字上面一点就是缺笔,有趣的是,同在泉城的“大明湖”的明里的“日”旁则多了一笔,这多一笔的意思大约是类似的。穿凿附会的故事还说到那是因为“趵突泉”听说“大明湖”开张后,派了“突”字上的点去看看,结果却留恋不舍归去,便栖息在“明”字里面了。

中国字的缺笔还有更多的故事,红楼梦里林妹妹每写到“敏”字就缺笔,后来她的导师贾雨村知道原来她妈妈的名字就是“贾敏”,才明白怎么回事。

“碑林”题额自然没有这么多的避讳,我个人的想法,仅仅是为了形式创新而为之。

买了每人45元的门票入内,开始细细地端详这个著名的地方,看到后来也就知道了李红的推荐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评选有西安味道的地方,我猜测很多人会首选兵马俑,我也不例外,但是如果选择第二个地方的话,碑林应该是很多看过它的人的不二选择,毕竟,这里的东西是西安有而其他地方无法具备的,不象华清池这样的假古董,其他地方也完全可以建成类似的仿古建筑,并无特别希奇之处。至于挖到的皇帝以及杨贵妃们的洗澡池子,我个人觉得很难说那就一定是唐代的遗址。

碑林里则到处是国宝,我最熟悉的是柳公权《玄秘塔碑》,刚劲有骨的柳体字是我少小时习过的一种字体,写到酣处,还曾经为自己追求过的一个叫曙芸的女孩集过这样一副柳体书法送她,这副字是我自己做的对联“曙色蒸然 芸气馥郁”,嵌了她的名字在里面,而字则是我用了半透明的箔从字帖上仿下的。

那本字帖就写的是集柳公权《玄秘塔碑》而成,那时候我就一再迷惑于怎么把石头上的字分毫不差地弄到纸上的?也想到了如果自己见到这么一块刻石又会有怎样的感触。

在西安,我终于看到它了,少小时习字以及追求过的女孩形象便跃然呈现在眼前,兴奋之外,也还有淡淡的哀伤飘过。

碑林的国宝级文物还有很多,远可以追溯到李斯的《峄山刻石》,应该说,是秦代统一文字时也统一的书法形式了吧,介绍上说是并非他本人的真迹,而是宋代的摹本了,不过,临摹的人想必也是追求完全相似的,而我对于书法本身又无真正的了解掌握,也就感叹之后转向其他碑刻了。

颜体是很大气的一种书法体例,丰满而有型,属于四大字体之一,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始终喜欢不起来,一问李红,也说不太喜欢颜体,有点丰满到胖了,尤其是当字都很大的时候,这种略显拥挤的字体就更加露了一点俗气,而碑林藏了颜真卿的七块丰碑,他44岁时写的《多宝塔碑》、54岁前后的《臧怀恪碑》、55岁时写的《郭家庙碑》和《争座位帖》、70岁写的《颜勤礼碑》、71岁的《马磷残碑》、72岁时写的《颜家庙碑》。我总猜测这是因为唐代本来就崇尚丰满大气,连女人多是以胖为美,也许是和这个有关系,颜真卿也就依时而创字,造成颜体最后的模式了。当然,这属于胡乱猜测,唐代书法家很多,欧体也在唐代,却并不这样胖。而且,我喜欢的钢筋铁骨的柳体也是唐代出现的。

也许,更应该说,唐代的包容性才使如此多的书法家集体出现,风格各异了吧,而颜体则刚好从形象上合了唐代的时尚。

宋代书法家也很多,俗语常把“苏黄米蔡”并论,但是,由于宋都选在了开封,所以,在西安的宋代书法碑刻并不多见,只有黄庭坚、米芾和北宋末两代皇帝老儿(徽宗钦宗)的作品。

我在去吉林看高勾丽遗址的时候,就有同行的教授说到,挖出几个东西来来历史研究方面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只有挖出碑来才有意义,因为碑文里常会蕴涵了很多的内容,挖出缸啊婉啊什么的只能说明某个时期或时代的工艺水平怎样怎样,艺术表现形式如何如何,这些可以通过研究文物本身和历史知识去推断,可是有了碑文就不同了,上面会详细记录一些事情,这些并不会多长的碑文能够说明的就是具备确凿证据的历史了。

我当时就深以为然,对于古人来说,留下来一些对于当时社会的线索其实是很困难的事,在竹简上会很快淹没,在文帛上书写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很低,纸上的则更是难以保存了,如果世界太平,可以通过不断重复抄写出版而流传,但是,中国的历史充满了不确定性,皇帝老儿们对于文化的恐惧更使他们很容易做出焚书灭迹之事,秦始皇做了,后面的儒雅的皇帝如康熙、乾隆者也做了,近代不到30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则做得更多更彻底;所以,似乎唯有选择不那么容易被腐蚀的石头才能把记载下来的历史塌实地传给后世了。

我就理解起古人们的无奈了。

碑林的主要碑刻都在被保护的房子里,或者有个碑亭护着,里面多数是些珍贵的碑刻作品,而在户外还有一些,珍贵程度肯定会比屋里的差些,不过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比如,我就看到过砌在墙里的一副“小妻墓志铭”,上面应该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小老婆的简历。可惜我不是碑刻的研究者,也就没有时间在这样有趣的碑刻前多做停留。做了这样人家的小妾也有自己的幸福之处吧,毕竟,人生苦短,很多人岌岌无名就消失了,又不是影响历史和世界的什么人物,能够有个碑刻把自己在人世间的痕迹留下一点点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杭州西湖畔的苏小小墓前我也有如斯感慨,一个年轻女人柔弱的生命很轻易地消失,但是,因了她做的事,总会有人愿意延伸她的痕迹,于是会有碑刻,会有故事,秦淮八艳里的女人们多数就是做了文人们的妾了,但是,她们可能比那些文人更长久。

当然,对于更多的情况,很糟糕的是,碑刻上更多的还是那些皇帝老儿的名字,因为他们有“资格”有“金钱”有“下属”来完成对他们事迹的延展,或者,尽管没有谈及他们本身的事情,但是总会有纪年留下来,如“庆历四年春”,如“岁在癸丑”之类,这样,他们亮相的机会也就更多些,从这里看,历史依然不是老百姓书写创造的。

在碑刻里,提到皇帝老儿的时候,往往不是缺笔(他们的名字是提都不可以提的),而是直称年号,或者死后的谥号,但是,即便提到谥号,他们的待遇和普通人还是不同,在提到的时候,往往是在前面空几个字,我在字帖里看到的是空一个字,而当我在碑林里看的时候,发现实际的碑空了很长的一段,在那些没有被玻璃封起来的碑上,我还量了量,发现居然有一拶之多,我的老天爷,本来找块平整的石头就够不容易了,在上面刻字所费工夫怕不是以“天”计算,那些可恶的皇帝老儿,居然还得让人空出如此长的地方来对他们的出现表示敬意,该打!

这次来西安的碑林,我还有一个意外收获——看到了拓碑的整个过程。

一直很纳闷不知道如何在纸上再次还原碑上字体的神韵,看了拓碑我才有了点感性认识。因为在碑林博物馆的后面一间屋子里有几组人在同时拓碑,我才算基本了解了整个流程。

第一步:刷碑。把整个碑体用毛刷清理干净。

第二步:贴纸。将薄如蝉翼的宣纸展开,平铺在碑面上。用软毛刷从上到下、从中间向两边地,将纸铺平。如果一张纸不够用,则还可以再贴一张在剩余的碑面上,我见到了师傅把纸对折后撕下多余部分的过程,看来宣纸确实是质量好,不需要量,不需要用尖利的刀具,用手撕足可以撕到准确。

第三步:拓字(也可以是图)。用软毛刷的刷毛垂直敲击宣纸面,将其压实,确保宣纸紧贴在碑面上,尤其那些有字的地方,更要一点不差的敲击结实。这是一个比较费工的过程,等彻底敲打完毕的时候,碑上阴刻的文字、图案就完全表现在宣纸上了。

第四步:着墨。此时要使用两个锥形的拓包,用两块布分别包裹着适量的小米(或者麦麸),扎紧成圆饼形。两个拓包有不同的功用,一个用来盛墨,另一个用来蘸墨、着墨。一个拓包平面朝上,把适量的墨汁挤在上面,再以另一个拓包平面蘸、擦,以获得适量的墨汁,接着用蘸了墨的拓包轻拍在碑面的宣纸上着墨。这是个需要细心和技巧的工作,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全部着墨完毕,就等着宣纸完全晾干。

第五步:揭帖。最后一步,将晾干的碑帖接下来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