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的存档

“飞虫”画像

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飞虫”【注】画像(The Portrait of Chinese Fakers)
—— 论有功与无功兼为某类人画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hsy6.html

作者:天路客

英美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可谓是个“老油条”,出生在纽约,长期旅欧最后成了英国人,以至让后人无从判断其国籍,经历丰富见解也深刻,写起小说来也独成一家,他写过一本小说《一个妇人的肖像》【亦有译做《贵妇画像》者】(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81)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从美国移居英国。在一次意大利之行中,她认识了一位长期侨居欧洲的美国人,感到他趣味高雅、修养良好,就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婚后发现丈夫爱的是她的财产。伊莎贝尔在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思索之后,还是决定维持和他的婚姻。据说,小说表现的是美国资产者同欧洲封建贵族相处时相互吸引又相互抵触的主题。

看到中国青年报“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调查(XYS20100324),感觉好笑但并不感到奇怪。

这只是几条“小鱼”,因为“大鱼”已经见的多了,所谓“少见多怪”,见多了自然不怪了,但类似这几条“小鱼”的表演也很说明问题,在这“鱼儿”“虫儿”们的世界里,就是没有人儿。该例事件还只是冰山一角,偶然机会才被曝光的,实际上大家心照不宣的此类表演天天上演着,就在你我周围。按:所谓“连环抄袭”,是指一篇A医生于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论文,10多年来被不同的医生反复抄袭。结果出现B抄袭了A,C又抄袭了B,D抄袭C,最终E不仅抄袭了C和D,同时,还把A列为参考文献的情况。署名“中大学子”的举报者通过比对认为,仅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就遭遇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其他学科学术造假,要么是扰乱学术研究,要么造成经济损失,而医学领域造假,则可能会危害生命。”“中大学子”在举报材料中写道。犹豫再三,“他们”最终决定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截至目前,在这份不断更新的举报材料中,涉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余人。【《“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调查》本报记者蒋昕捷中国青年报 2010-03-24】(XYS20100324))

我今天也为某一类人画张像,当然是用文字,有兴趣的有绘画功底的朋友们当然也可以以画画的方式为这类人画像。

有这么一类人,喜欢造假,因为他们认为造假有好处,实际上在中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确实也得到了诸多好处,由于这一种病态的”正反馈”(这”正反馈”的电路图也只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能画出来且变成实物),有些造假者越造越猛越造越大,有的甚至造成了“大鱼”(cf.英国北海的石油钻井平台旁边由于石油工人经常往下面倾倒一些吃剩下的食物、垃圾啥的,以至于使一些本来体型很小的鱼长得不是一般的大且体壮生猛,成了“生猛海鲜”只是这些“海鲜”没人吃,因为不好吃),这些“大鱼”实际上就是废物、垃圾。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造假又为什么沉迷于造假且练就成了“飞虫”呢?

对发电机原理有些了解的朋友知道,发电机要出力(有功功率,单位瓦)就必须先发无功功率(单位乏),如果发不满无功,有功就免谈,打个比喻,就像一个水缸,要水能够流出来你得先把水缸填满,如果想沽名钓誉肚里又没货,那只好造假了,肚里没货硬拉屎还有可能憋个屁出来,造假者则是连屁都没有的,屁都不如臭也不臭的,搞的“著作等身”状,原来都是屁话。人都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所谓慎独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大学》),不知这样的人在面对内心时是怎样的纠结与分裂,当然,也许没有,因为,不说科学精神了,这类“虫儿”是连起码的诚实也没有的,诚实都没有,遑论其他!我替他们多虑了,因为做到慎独毕竟还需要点良心与道德感。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人是对科研对学问有兴趣,他(她)们感兴趣的是这些意外的东西,是孔方兄,是沽名钓誉,就像亨利·詹姆斯笔下那个侨居欧洲的美国人,爱上的不是伊莎贝尔而是她的钱。这些“虫儿”们吃惯了这一口,且“功夫”日日精进,终于成了“虫儿”。只要目的能够达到,良心道德算什么。所不同的是,那个美国人害的只是伊莎贝尔一个人,而这些“飞虫”们还得缺失广大老百姓,还的是国家,浪费的是国家资源,与那些蛀虫贪官污吏并无二致,虽然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中国但那境界是连欧洲封建社会的土财主也不如的。

更可悲的是,“虫儿”们总是有理由,譬如什么本人不知道了,都是学生干得了,疏于管理了,晋职称没办法了林林总总,有一句话叫做“借口比谎言更可怕,因为借口是设了谎的谎言”,这表明不但不思悔改还百般抵赖,从其危害与认识水平上可谓不仁不义无理无信之徒,“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有良心的人们耻于与之为伍。写的很罗嗦,会画画的千万不要把这类人画成怪胎。

必须要把消灭“飞虫”作为一个紧要的工程来抓,否则会“亡党、亡国”、丢人丢命,丢向全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英文faker一般译做骗子、造假者、伪装者,音译为“飞客”。“俗话说,人要是精,成不了龙,也能成个“虫儿”。“虫儿”指的就是在一个行当里成了行家里手的人”,鉴于我描绘的这类人既是骗子又是“虫儿”,姑且称呼之为“飞虫”。

2010、3、25

关于“美女翻译”事件的解释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关于“美女翻译”事件的解释

作者:天路客

看到新到里面Loyd网友对我的批评【“何况批评者中也有人犯“低级”错误,比如“翻译无非是音译意译或者音意结合”(实为直译和意译,把good morning译为古得毛宁,这才叫音
译),我是不是也可以因此放大放大,上升上升,以显自己博学、别人无知呢?”(《美女翻译事件中双方的心态》XYS20100322)】,虽然没有点名我还是自觉点,出来解释一下。

首先,我没有如Loyd网友所说参与到“最近温家宝的美女翻译被炒得很火,有人把她捧上天,有人抓住她翻译的错误不放,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方居然互掐起来。”这个活动中去,对这位“美女翻译”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她参加的温总理的传译工作(确切的说是那个报告【这个报告我从头到尾听了,说实话我对她的评家价错】),并且对她谈不上个人好恶,但我反对所谓“美女翻译”的说法(主要是针对网上炒作)是有微词,翻译嘛,就是个工作,与美女否无关。

我之所以出来说了两句是因为看到了“网友费向东18日的文章《外事翻译张璐的低级错误》提到在全国人大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旁边的翻译张璐在翻译中出现的一个错误。”(天路客《说说翻译的标准》XYS20100320),并且我对他的关于这错误的一些意见还算赞同,就写了那篇文章,实在与所谓心态无关(双方这种对非自己专业领域毫无来由的真理在握的心态,是我这几年最常见到的东西,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或许这是整个社会的氛围造成的,又或许得意忘形是人类的通病,我时常自问,是不是不经意间我也染上了。作为个体,真正还在修身养性的人,应该引以为戒,努力和这种心态斗争。 )。

另外,Lyod网友说的“…实为直译和意译,把good morning译为古得毛宁,这才叫音
译)”我承认这是我的疏忽,实际上我写完后就已经发现不妥(还发现了两个错别字:“综上几点,对翻译的要求无非“忠实、通顺”而已,做不到重视通顺的基本要求,即使再“美女翻译”也是白搭,更是扯淡。”< 天路客《说说翻译的标准》XYS20100320>),但稿件发出去了,就没有修改再发,事实上,我发现有错的话一般是修改好再发一遍的,这一点老方可以作证,类似情况发生过不止一次,给工作人员带来不便,伸为歉意。

最后,感谢Loyd网友的关注,你的意见我基本同意,希望关于“美女翻译”的话题大家到此为止吧。

附:
Loyd: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zhanglu3.txt

2010、3、22.

Zhuangbility

2010年3月21日星期日

Zhuangbility

这个词很好,也很符合英文的构词法,可谓中西合璧了,有感于了解到的一些事,说个提纲:

有些人是做了孙子后装老爷,有些人是做了孙子也装不成老爷。

有些人是做了孙子再做老爷,有些人是做了孙子也做不了老爷。

装孙子时咱没看见,老爷倒是天天有各种表演。

怎么这么喜欢Zhuangbility?

不做孙子不装老爷咋就这么难,

做个人不好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hqhk.html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故君子远庖厨

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故君子远庖厨
——神奇的动物世界&.zhuangbility

作者:天路客

天路客评论:最差的都是海乙那,就没个温顺点的,都是吃肉喝血的。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君子远庖厨。
不过也有好现象,我发在新语丝的几篇文章居然有被高中生转载,这些学生也会浏览新语丝,看来方舟子也算小有成就,让人看到希望。

Zhuangbility

这个词很好,也很符合英文的构词法,可谓中西合璧了,有感于了解到的一些事,说个提纲:

有些人是做了孙子后装老爷,有些人是做了孙子也装不成老爷。

有些人是做了孙子再做老爷,有些人是做了孙子也做不了老爷。

装孙子时咱没看见,老爷倒是天天有各种表演。

怎么这么喜欢Zhuangbility?

学生、教授、院士,“个个”zhuangbility。

假、大、空,Zhuangbility,很好。

不做孙子不装老爷咋就这么难,

就是不好好做个人,做个人不好吗?

以下文字来自一个国内论坛的两个帖子:

1. 关于我工作环境的一个比喻 就是个动物世界

“我在一个小地方二级医院,我们科就像个动物世界,正负主任拿床,就像两个雄狮,各拥有一个庞大师群【医托和患者群】,权利大,为所欲为,来者不拒,大小通吃。三个主治,一个像花豹,独来独往,不管其他,自己吃饱不饿,偶尔有些大餐,与狮王井水不犯河水。另两个像流浪雄狮,到处闲逛拉患者【门诊病房】,将来有后来居上的架势【貌合神离】,但现在还不敢造次,上台还要狮王把关。我就像一个流浪财狗,捡一些残羹冷炙有时他们还来分一杯羹【这个是我朋友我管吧。用补片我联系。他我介绍到上级医院去了】偶尔有顿大餐【夜班急诊】,还能果腹,时刻笑脸相迎,连个屁都不敢放,真不知道这种情况何时能改变,时时用 “荣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来安慰自己。”

2.小弟 明白了 ,那就给导师准备个大大 的红包,也不在乎那个钱了,过了再说了。小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有一个叫什么学术论文检测系统,说功能非常强大,能把你引用的东西全查出来,小弟的论文是造的,好像自己的东西不多,怕被检测出来,请问各位大虾,这个系统真那么厉害吗,谢过。有碰到类似情况的吗?

说说翻译的标准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说说翻译的标准

作者:天路客

网友费向东18日的文章《外事翻译张璐的低级错误》提到在全国人大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旁边的翻译张璐在翻译中出现的一个错误。

“全国人大闭幕后,温总理的记者发布会多次引用古语,以极具文彩的回答,迷倒了中外记者,坐在总理旁边的外事翻译张璐,在现场流利地翻译总理引用的古语,由此受到热捧,走红网络。”

我听说这个人是在一个电视上的小节目中,说还被众多网友冠以“美女翻译”之名堂,说句题外话:我很纳闷,翻译就翻译,冠以美女却是为何?难道美女了翻译就准确了?这使我想起了前不久的那一名“最美女中医”,女中医最美了,医术就高了?中医就神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确如费向东网友所说,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说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话已被已被编入2010中考语文说明常用俗语中。

张美女翻译的译文:“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不但错了,即使字面意思也没有翻译出来,“九十”哪去了?可能确如作者所说“关于该古语的理解,我记得在高中语文中是有的。张璐在高中阶段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外语上,放松了高中语文的学习,从而导致现在犯了低级错误。”

大抵翻译无非音译意译或者音译意译结合,古今中外很多专家都有过论述: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20世纪60年代末给翻译所下的定义: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first in term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A. Nida &.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tice of Translation.1969).

严复也提出过翻译的三字标准,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1935)一文中写道:“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也就是说,既要信,又要顺。

综上几点,对翻译的要求无非“忠实、通顺”而已,做不到重视通顺的基本要求,即使再“美女翻译”也是白搭,更是扯淡。

在翻译古诗词时,如果不懂或者字面意思不好理解,干脆不如意译干净利落,如果“强不能以为能”不但贻笑大方还会造成误会,在重要场合也许还会在成纠纷,为翻译者不可不慎。

此牙签非彼牙签——《百家讲坛》如此误人子弟

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

此牙签非彼牙签
——《百家讲坛》如此误人子弟

作者:天路客

今天中午偶尔打开收音机,听到一个广播节目,是讲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的事,声音嘶哑,像是说书人,感觉挺有趣就听了下去,可越听越不像话,在讲到纪晓岚在快编篡完《四库全书》时,心生感慨,写了一首四句诗:“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在解释第一句“检校牙签十万余”时,说书先生说了:“他也很高兴,他不管这叫书,他说有十万个牙签,他不说他读过十万本书,对他来讲不是书了,觉得自己就是天天玩弄牙签似的,看来这工作好像还不累哈”,。。。。。。

听到此处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关掉收音机了事,当时还想现在的说书人真敢讲,此牙签乃彼牙签乎?之所以心生疑问是源于有意无意间听过某位老先生说过书签的事,依稀记得他说古时的书签叫牙签,因为是象牙做的,所以叫牙签。

因为好奇,想搞清楚到底是哪位大侠在收音机里信口雌换,也许网上有视频资料,搜索引擎键入“四库全书”,果然有相关资料,找了一节停了一下,嗓音与收音机里的那位说书人颇像,于是找到刚才听过的章节,原来是CCTV的《百家讲坛》,讲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级教师纪连海老师,讲的题目叫《纪晓岚编篡四库全书之谜》。

果不其然,搜了一下书签的来历,得到如下资料:

书签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牙黎,即象牙制成的书签.唐韩愈《送诸葛往随州读书》诗云:’邺候家书多,插架三万轴.一一是牙签,新若手未触.’这诗里便提到了牙签.后来卷轴书改成折装,牙签变薄了,用骨片或纸板制成,有的还在薄片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于是原本插在卷轴内的牙签变成了夹在书内的书签。

宋朝以后书签式样基本定型,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由于过去物质生活的匮乏,市场上书签的数量极其有限.书签在市场上指甚至大量出现,只是近年来的事.但即便如此,书签的数量比起邮币票卡来,还是相对要少得多.而书签从某一角度而言更能准备、生动地记录生活、反映生活. 方寸书签,如一面镜子,窥千年文化,映百态人生.展卷读书之余欣赏这精美的艺术书签,不但平添了许多情致,变是读书的一大乐趣.(本段资料来源网络)

窃以为作为著书立说在大众媒体上“讲课”的“专家”切不可信口雌黄误导大众,如果让小朋友听了也许会产生一辈子的误会,如果不清楚,或查资料或请教高人,切不可随意臆测,还是认真一点好,以免害人害己。其实,纪晓岚在描写古代书市时还写过一首诗:《乌鲁木齐杂诗·贩书》,里面也提到过牙签:“山城是处有弦歌,锦帙牙签市上多。为报当年郑渔仲,儒书今过斡难河。”

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CCTV节目《百家讲台》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想也不该是纪连海老师一人的问题(虽然话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也不能一味的责怪纪连海老师“学艺不精,功夫不到”,作为媒体组织者的国家电视台CCTV也有责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作者:天路客

——————————————————————————–

前段时间与朋友吃饭闲谈,朋友偶然说到其科主任(某医院)拿到一课题,说让我这位朋友做,还对我朋友说晋高级职称时也用得上,我就问了:“多少钱?”朋友问曰:“什么多少钱?”我说:“经费啊。”朋友说没有,申请来的经费在主任那约七八、万,我对朋友说:”不做“,朋友曰:”然“。

这种事情在当今中国非常普遍,随便写个三流标书,申请点市级(或某级)课题,钱留下(基本是被贪污了),随便拼凑点文章交差。

虽是“小事”,反映的却是大事:科学精神缺失;道德缺失;求是精神的缺失;良心的缺失 … … 。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大医院“,单位,有多少这样的”科研“立项,有多少这样的七、八万打了水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古之人不余欺也,可惜,这样的江河却是脏河废河垃圾成堆被污染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