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书发现《牛虻》贴书中插图一幅
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罗素曾评价说,在用英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中,《牛虻》是他读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部小说。
罗素曾评价说,在用英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中,《牛虻》是他读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部小说。
岳飞批判
——岳飞同志一根筋,死得冤啊!
·天路客·
惟有此刻,真话才从心底涌出,
面具揭开,露出了真相。
————卢克莱修
北宋被灭,徽钦二(宗)帝被掳走。
康王赵构南渡(所谓“泥马渡康王”)杭州称帝,是为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
宋朝从赵匡胤(也算上他的弟弟赵光义)很不仁意地篡夺了人家后周柴家孤儿寡母的天下“黄袍加身”后,一直缺乏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气魄,致使整个宋朝三百多年实乃一个实质上的第二个南北朝。加上南方诸小国和北方的胡人,实际上小朝廷无数,南宋只不过其中的一个而已,基本是一个分裂局面。
岳飞同志不识时务,非要和辽金开战,天天咋呼着要迎请二帝还朝。他也不想想,赵构这小子本来就缺乏统一天下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祖先一个德行,本来就不是一个大气量的人,你把二帝整回来,救他们于坐井观天之苦,你这个同志让赵构干啥去啊?不杀你杀谁?!
杀岳飞者非秦桧也,实乃赵构。
岳飞身为镇守边关的大将,秦桧凭一个“莫须有”(或许有吧)就能把岳飞杀了,实在不可想象也令人难以信服。
作者:天路客
何祚庥院士给方舟子书《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写的推荐评论:
一本饶有趣味,继承《春秋》笔法——“不溢美,不虚饰,不为贤者讳”的好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何祚庥
http://xys3.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blog/einstein_preface.txt
何院士似乎对所谓“春秋笔法”的理解有误。
所谓春秋笔法是指用字上的选择,对叙述对象的善恶好坏尽在文字中了,所以,春秋笔法又叫“微言大义”。
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不明显的骂人”解释有些极端了呵呵。
先说春秋笔法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再举一个实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不用多说,《左传》里面交代的很清楚,《春秋》里面则仅仅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对于这句话《公羊专》是这样解释的:“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谷梁传》的解释是:“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通常意义上,“克”字本是用于敌对双方的,一个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叫克克。克是什么意思?是杀的意思。杀为什么把它说成是克?是强调郑庄公的恶。为什么强调郑庄公的恶?母亲是想要立段,自己却把段杀了,不如不给他地盘算了。段是什么人?是郑庄公的弟弟。为什么不称弟弟?是因为他与国为敌。写明地点是为什么?是因为与国为敌。齐人杀公孙无知,为什么不写明地点?因为发生在国都之内。发生在国都之内,虽然与国为敌,也不写明地点。不与国为敌,虽然在国都之外,也不写明地点。一个“克”字,反映了孔子的善恶是非观,着墨不多,立场分明。
我们做学术打假,就是要揭露丑恶,弘扬真诚,要稳、准、狠。不但不应该要春秋笔法,相反,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与何院士共勉。
天路客按:有位博友说扶桑是日本,可能还有不少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在这里我提供一种意见。
“扶桑”小考 马南邨
“为什么你把扶桑说成墨西哥?难道过去我们把扶桑当做日本真的是错了吗?”
有人看了前次的《夜话》以后,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我想把扶桑做一个小小的考证。
扶桑决不是日本,这是可以肯定的。几乎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史籍中,对日本的正式称呼都是“倭国”。如《山海经》的《海内北经》早就写着:“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当时所谓“带方”即今之朝鲜平壤西南地区,汉代为带方郡。后来的史籍,包括我前次引述的《梁书》、《南史》等都在内,也一概称日本为“倭国”,与“扶桑国”区别得非常清楚,不相混淆。在这些史书的《东夷列传》中,“倭国”和“扶桑国”都分开立传,显然是两个国家。
从地理位置上说,这两个国家的距离也很远。倭国的位置,只是“在带方东大海内”;而扶桑国的位置,则是“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查《南史》载,大汉国是“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而文身国又是“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这样算来,扶桑国距离中国共有三万多里,比日本远得多了。
了。
写到这里,报社的同志给我送来了许多有关的材料。其中有一个材料说,早在一七六一年,有一个学者名叫金勒,大概是法国人,他已经根据《梁书》的记载,指出扶桑国是北美洲的墨西哥,并且认为发现新大陆的可能以中国人为最早。一八七二年又有一个学者名叫威宁,完全支持金勒的主张,认为扶桑必是墨西哥。一九○一年七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弗雷尔也发表论文,提出与威宁相同的主张。但是在帝国主义国家,这种意见当然不能流传,而逐渐被淹没了。
看了这些材料之后,我更加相信这个判断是可以站住脚的。因为那些外国人也证明《梁书》记载的扶桑国物产和风俗,大体上与古代的墨西哥很相似。
据说,所谓扶桑木,就是古代墨西哥人所谓“龙舌兰”。它到处生长,高达三十六尺。墨西哥人日常饮食和衣料等,无不仰给于这种植物。在墨西哥北部地区,古代有巨大的野牛,角很长。这同样符合于《梁书》的记载。
至于有人说,古代墨西哥没有葡萄,只是后来欧洲人到达了美洲,葡萄的种子才从欧洲输入美洲。威宁等人却证明,在欧洲人未到美洲以前,美洲已经有野生的葡萄,就是《梁书》说的蒲桃。法国人房龙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世界地理》中,也说欧洲人初到美洲时,称美洲为“外因兰”,意思就是“葡萄洲”,因为那里出产一种葡萄,可以用来酿造美酒。
还有的人说,美洲没有马,后来西班牙人才把马运到美洲去。但是,动物学家根据地下挖掘的动物骨骼,证明美洲在远古时期曾有马类生存。可能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一千年的慧深时代,墨西哥一带仍然有马也未可知。
在墨西哥出土的许多碑刻中,有一些人像与我国南京明陵的大石像相似。还有的石碑有一个大龟,高八英尺,重二十吨以上,雕着许多象形文字。据考古家判断,这些显然都受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苏联科学院出版的《美洲印第安人》一书,还证明古代的墨西哥和秘鲁等地,“会熔炼金、银、白金、铜以及铜和铅的合金——青铜,却没有发现任何地方会炼铁的”。这一点与《梁书》的记载也完全相符。
《梁书》上面本来还有一段文字写道:“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贵人有罪,国乃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前次我删节了这一段文字。现在看了威宁的材料,才知道墨西哥的风俗恰恰也是这样。
最后恐怕有人会问,当时人们往来到底是走哪一条路呢?这正如房龙说的:“他们是由太平洋北部窄狭的地方航行来的呢?还是由白令海峡的冰上走过来的呢?还是远在美亚两洲间尚有陆地相连的时代便过来的呢?——这些我们全不知道。”然而,他实际上做了三种可能的假设。或许古代的中国和扶桑国之间的交通是三种情形都有,这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