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蔟如是说

Recent News

Archives

12月 12, 2006 @ 12:00 am

眼睛向上的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最令国人中热血者气短的,就是革了
半天命也没革掉的眼睛向上的文化。

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儒家思想体系,其本质就是眼睛向上。

儒家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孔子那里初成体系;而孔子的思想根源,则可推
至中华传统文化玄虚之渊薮--《易经》。孔子在《易·系辞》中开篇明
义,奠定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公理总前提:“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相
陈,贵贱位矣。”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曾评论道:“孔子的哲学,象埃及人的司祭书
一样,在少数涉及物理自然时都很粗糙,几乎全是凡俗伦理,即由法律规
定人民应遵行的伦理。”孔子的关于物理自然的粗糙世界观,当然就是基
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不过孔子的兴趣,明显不在以天地乾坤为代
表的自然上,而在于“凡俗伦理”--人与人之间那点事。“卑高相陈,
贵贱位矣”,是他人生观的起点;而关于自然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不过是为他人伦体系中“天经地义”的高低贵贱做个铺垫、附会出个根据。
这附会,已经有了后来“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

有了公理,便可以演绎推理,于是便有了“洋洋乎”博大精深的儒家理论
体系。而这理论体系中的精髓,便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便是“贵以临贱,
贱以承贵”的宿命。

等级制度像棵倒挂的树,总得有个树根。儒家理论自有答案:“四海之广,
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该人就是“君”。既然是倒挂,那树根自是不
能植于卑贱的“地”,而只能伸向玄虚的上苍,受命于天,所以“君”也
叫“天子”。

在这样一棵树上,士庶人抬头望着卿大夫,卿大夫抬头望着诸侯,诸侯抬
头望着三公,三公抬头望着天子,而可怜的天子抬起头来,是无语的穹隆。
他们卑高相陈,贵贱位矣。在这样一棵冷森森的树上,“君臣之位犹天地
之不可易也”,“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小树叶、小树杈的荣枯,
自然不在树干和树根的视界之内。

这一望就是两千年,每隔几百年,树根被天命砍下、更换,大树抖上几抖,
大家接着仰望。小树叶、小树杈的荣枯,仍然不在树干和树根的视界之内。

革命了,民国了,正道沧桑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似乎树身应上下
扭转,树根应植入卑微的泥土中了。可是这似乎并没有发生,不过树根不
再是“天子”,而换成了“人民”、“国家”、“民族”和“主义”。人
们的眼睛依然向上,封疆大吏、知府、知县仍然是空降。

我们就这样眼睛向上,仰望着星空。星空无语,宿命般地俯瞰着我们。

发表于 历史与文化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

Categories

Links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