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蔟如是说

Recent News

Archives

11月 12, 2006 @ 12:00 am

中国人并不特色:中医现象背后人性反思

毛泽东曾在1940年为鲁迅盖棺论定,称他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这后来便是中国官方对鲁迅的正式评价。

其实,我们应该为鲁迅再加上几条:有意无意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

理学家,一个无心的科学家。这是因为,尽管他终其一生,致力于研究、

揭露、抨击、改造中国人特有的劣根性,却误打误撞地发现了许多人类普

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洋版的阿Q、祥林嫂、华老栓、闰土、赵老太

爷、孔乙己,在欧美亚非拉大陆上,也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戏从来

没有断过,尤其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传统与宗教仍

主宰着人们生活的国度。阿Q和堂吉珂德的比较研究,早已是严肃的学术

话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连鲁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隶属

于遍布全世界的人类这个物种的一个亚种的中国人的所谓特色,比起人类

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就如区分亚种的基因占整个物种共同基因的

比例一样,沧海一粟,微乎其微。

也许中华民族愿意成为一个独立的优秀物种,与其心必异的非我族类做一

个彻底的了断,可惜短短四、五千年的历史、几百年的闭关锁国,远远不

足以进化出一个新的物种。如果再与世隔绝个几百万年,或许可能,不过

那些番邦蛮夷、蕞尔小国、帝国主义野心狼并没有给我们机会,反而一次

又一次把我们推到最危险的时候,逼迫着我们不停地发出最后的吼声。

在这次中医废存大辩论中,中医信徒表现出来的人性,与以小布什为代表

的原教旨主义基督徒和以宾拉丁为代表的原教旨主义穆斯林,如出一辙。

那正是,非我族类,其心不二。经常被中医信徒数典的老祖宗们,又要在

坟墓里辗转反侧了。

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荷裔美国历史学者兼作家房龙,曾著《人类的故

事》和反映人类思想史的《宽容》,对人类颇有研究。在《宽容》(三联

书店,1986)的后记中,他写到:

“我不很精通动物学,但我学到了一点关于人类的知识。当我
研究人类在所谓历史时期(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人类记录了自
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行为记载时,我发现了什么呢?我发现从
开始到现在,人类从来就是‘群居动物’,只有当一个人感到
自己属于同路人结成的某种排他性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都苟
合于自己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希望和理想时,这
个人才真正感到幸福。

当然,经济上的需要偶尔可能迫使某些人群,包括互相对抗的
部落,按照某种政治方式行事。然而这种安排总不能持久。真
正使许多人不顾艰难险阻和危险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他
们有许多泾渭分明的共同信仰、共同偏见、共同偏爱、共同恐
惧、共同希望和理想。

看一下从乔普斯和哈姆拉比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记载。各个
时代各个地方的情况都一样——每个团体、每个部落、每个宗
派、几户每个家庭,都坚持与邻居们保持一定距离,因为自己
都大大优越于旁人,没有共同理解或共同行动的任何基础。”

……

“对于纯种族的概念促使大多数部落和民族认为自己是独一无
二值得被称为真正的人民的人,这一点我就谈这么多吧。但这
只是一个细节,因为伴随这种奇怪的排外和优越的种族意识的,
还有对宗教、道德、风俗这些不同但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特定的
信仰。结果,每个集团无论大小,都总是居住在壁垒森严的城
堡里,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

房龙在《宽容》中没有提到过中国,就“妄谈”人类和人类思想史,这对

许多中国人应是“大不敬”,很伤民族自尊心的。不过,即使房龙成了中

国通,遍读二十四史,再活到现在,历经民国、人民共和国加上网络中医

大辩论,他的归纳也不会有丝毫更改,证据反而又多了一条。知道我们具

有所谓“中国特色”的“偏见和固执”,不知他九泉之下(抑或天堂之上

),该是喜还是悲。

中医信徒的错误思想,其来源类型也无“中国特色”,早已被有洞见的科

学家概括。牛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著名科普作家道金斯在女儿10岁时

写给她一封信,题目为“相信(某一件事)的好理由和坏理由”。他教导

女儿,相信某一件事或说法的好理由之一,是基于直接和间接观察的证据,

以及严密的推理和假说验证;而相信任何东西的坏理由,则有三,一是“

传统”,二是“权威”,三是“神启”。

道金斯也没提到中国,大概是不想伤害中国人民的自尊,抑或是他那英国

人骨子里的更高傲的自尊,使得他没把这个东方古国放在眼里。不过,中

医信徒们在懵懵懂懂中,又把自己送到了人家的枪口上。“传统”:我们

有,祖宗宝贵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国粹,几千年前的经典;“权威”:

我们有,张仲景、李时珍、卫生部发言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员、八十

多岁学术权威老中医;“神启”,黄帝、神农,不是神启,《黄帝内经》

哪里来的神奇?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偏见、固执和盲信上,中医信徒们并不孤独,而是

充分反映了普遍的人性,一种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石器时代人的人性。无论

中医信徒们怎么不情愿,他们都是无法自绝于人类的。正像没有独立于现

代科学体系之外的所谓“科学”体系,就连那种“中国特色”、“民族特

色”的想法,都是毫无特色的。

孙猴子翻到无穷,也翻不出如来的手心。

发表于 中医批评

8条评论 »

  1. Posted by 铁牛

    11月 26, 2007 @ 1:25 am

    毛泽东曾在1940年为鲁迅盖棺论定,称他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这后来便是中国官方对鲁迅的正式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倒是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后世的人于是就开始崇拜鲁迅了,于是把他所有的话都当成真理,认为他的话全都对。于是经常看到有人拿鲁迅对中医的否定来说事。
    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缺乏独立思维能力。

  2. Posted by 铁牛

    11月 26, 2007 @ 1:26 am

    这种现象就象华国锋在毛死后教导全国人民说:“凡是毛主泽的话都要听,凡是毛泽东的指示都要执行”一样可笑。

  3. Posted by 没头脑不高兴

    11月 26, 2007 @ 1:34 am

    鲁迅只是反中医的人士之一,因为他学过医,才引起重视。铁牛兄信中医是有点中邪了。

  4. Posted by eng

    11月 26, 2007 @ 1:37 am

    我的“独立思维能力”告诉我,一个拿《易经》当令箭、用张衡的地动仪来证明今不如古的人谈什么独立思维能力就和华主席“一样可笑”。

  5. Posted by 铁牛

    11月 26, 2007 @ 1:50 am

    # engon 26 Nov 2007 at 1:37 am
    我的“独立思维能力”告诉我,一个拿《易经》当令箭、用张衡的地动仪来证明今不如古的人谈什么独立思维能力就和华主席“一样可笑”。
    ————————————————
    我恐怕没有说过今人样样都不如古人之类的话吧?
    我想表达的是现代人应该尊重古人,应该先去理解古人,起码在医学上,今人就不如古人,张仲景可以看出王仲宣20年后得病而死,扁鹊望齐侯之色而知生死,这样的水平,现在的人有几个可以做到?
    我一提这些,肯定又会有要跳出来说古人是吹的。呵呵,如果这样想问题,那没法谈。

  6. Posted by 铁牛

    11月 26, 2007 @ 1:52 am

    不要说古人了,就说李阳波吧,他能预测任应秋死期,冬天把脉可以预测病人夏天会死,这样的水平,很多人也估计不会信的。但是这些在中医看来一点不神。

  7. Posted by 没头脑不高兴

    11月 26, 2007 @ 1:57 am

    铁牛兄,实际上你谈的这些早就被别人谈滥了。不过我相信你如此喜欢读书,这个观念会转变过来的。实际无论相信什么,要使自己坚信,就必须能看到反对你相信这个东西的人的言论——说得越严密对你坚信或放弃有极大的好处。是不?不信可以试一试,常来新语丝看文章。
    这些翻来覆去的话就别说了。

  8. Posted by 铁牛

    11月 26, 2007 @ 2:25 am

    不是我想反复的提这些事,而是很多人根本不去面对这些事,不去求证这些事,抱着成见来看问题,自然处处都是错的。就象婆媳关系一样,如果婆媳之间有了隔阂,那么就会处处搞针对,这里看对方不顺眼,那也看对方不顺眼,却从不肯静心思考一样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说。
    我是从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医持否定态度到现在的坚定态度走过来的,我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我不仅有去认真学习,而且我有切身求医学医的经历,而在这里反对中医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求医经历的人,或者是被温病学派的那些中医误治过的人,所以才否定中医学。
    我在这里就是想纠正大家一个误区,让大家重新可以去思考去认识中医学——大家所理解的中医绝大多数都是理解歪了,这不仅是由于中医得道者少,而且也是由于先入为主,成见已成,自然不见树木只见树叶了。
    推荐大家去看《开启中医之门》这本书,里面收录了李阳波的研究以及讲座资料,李阳波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医家,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在他有生之年也努力的去统一中国文化论场。
    如果你非要以一种我就是很厉害,那些人都是忽悠的态度来看待,那也无话可说了,也没有必要争论了。就此别过。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 TrackBack URI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

Categories

Links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