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1 09 2010年【按:本来要为《中国青年报》的专栏写一篇关于小龙虾恐慌的文章,突然觉得这个时候写这种文章有些无聊。想起两年多以前写的一篇旧文,略作修改。】
分类 : 文化杂谈
【按:本来要为《中国青年报》的专栏写一篇关于小龙虾恐慌的文章,突然觉得这个时候写这种文章有些无聊。想起两年多以前写的一篇旧文,略作修改。】
2000年我由于路见不平开始所谓的“学术打假”,到现在恰好十年。在这期间接受了许多中美媒体的访谈,内容大同小异,无非都是:当时怎么会想到要揭露中国的学术造假?怎么发现了造假的?怎么核实的?有没有受到什么压力?中国的学术造假为什么这么泛滥?你认为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中国的记者有时会对我这个人更感兴趣,要追问一下:你是不是在炒作?是不是为了出名?为什么这么极端这么不厚道呢?不能用心平气和的讨论方式吗?为什么非要把造假者一棍子打死呢?觉得自己的性格有什么缺陷吗?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不愉快的经历?……
提这些问题的记者,有的是抱着恶意,有泄露出来的采访策划书为证。有的则不过是当了传声筒,因为在网上这类质疑之声也不少。正如有人义务抓了骗子,围观的人们对骗子干了什么坏事未必都感兴趣,反而纷纷议论起抓骗子的人为何要多管闲事,是否抱着什么不良动机。
鲁迅曾说他“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其实许多中国人都是如此,这是在中国社会的生存之道。所以偶尔见到有人义务做了什么好事,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习惯于往坏的方面想。如果没有发现有什么猫腻,就成了多么了不起的传奇人物,虽然做的事情其实很平常。国内媒体曾经报过“西点军校学雷锋”的假新闻,却不知在美国人看来,雷锋的那些好人好事实在是不值一提,许多美国人做得更多更好。
初到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往往觉得美国人很傻很天真,没有那么多小聪明。一般美国人对陌生人往往显得过于友善,因此也容易被人利用。这种对他人的信任不是由于美国人天生就比较善良,也不是由于像某些人说的他们有“信仰”,而是有符合博弈论的严厉反击为基础的:如果有谁辜负了这种信任,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从此很难再获得人们的信任。这个时候美国人又显得非常不厚道。
这才是一个社会能有诚信的原因。一个诚信的社会不是没有不诚信的人,但是不诚信的人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中国社会虽然自古以来也在讲诚信,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现实中,不诚信的人很容易得到宽容,甚至让人羡慕。如果有人上当受骗,很多人会怪罪乃至嘲笑受骗的人太傻,而不是谴责骗子太可恶。很多人痛恨造假,不过是在遗憾自己没有获得靠造假发财的机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造假的泛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现在大家关注的假文凭问题,有些学者将其原因归咎于中国现在太看重文凭,这种逻辑和将假货的泛滥归咎于大家太喜欢真货一样。其实发达国家更看重文凭,但是没有多少人敢用假文凭,因为一旦被发现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从此身败名裂且不说,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中国则不然,不仅假文凭很容易买到,而且使用假文凭的人容易蒙混过关,即使暴露了也基本上不会受到处罚,还会有很多人替他辩护说:文凭不重要,能力更重要。
在诚信社会中做一个诚实的人,可以生活得很轻松很快活,也可以很成功。坏处是一旦习惯了这种生活,警戒能力会退化,缺乏戒备心,到了一个不那么诚信的社会,就会显得很傻很天真,经常要受骗挨宰,当了骗子“成功”的垫脚石。就像我这种人称“打假斗士”的,回到中国生活,也时不时地会上点小当,让亲友戏称“在美国学傻了”。
在现在的中国大都市,物质生活与美国的差距已很小。大到住房私家车,小到日常用品,都没有什么不同。美国电影、电视、音乐、报刊都能在网上看到。时髦的高科技产品(例如iphone,ipad)在美国上市后,在中国也能很快买到。连在美国用惯的洗漱用品、吃惯的小吃零食,在中国商场也能买到相同的品牌,而不必再从美国带来。但是精神生活的差距仍然很大。让一个留学归国人员怀念美国的,不再是富裕的物质生活,而是清洁的空气,以及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单纯的人际关系。人说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不知诚信体系的建设何时动工?
2010.7.27
(《SOHO小报》2010.7.)
还在写诗的年轻时候,有一些情诗有意识地写成14行,但除了最后两行写成警句,并无任何格律,故称为“伪十四行诗”。有一首写完后发现多了一行,竟舍不得改,更伪了。
琴三章
一、听琴
是旅途中一次不经意的短暂驻足
为你凝视一种遗忘已久的声音
自四面八方不绝涌来
峨峨若高山
一座新的诱惑是新的转机
洋洋若江河
缓缓地消蚀铁石心肠
一声声在你我心间流淌
用一生的等候去倾听
这一刻知音的共鸣
让这一夜梦幻的倾听
从此伴我走遍天涯
我终于听出了你是谁来自何处
而我是谁将去何方?
二、抚琴
你抚琴如抚我
我抚你如抚琴
让同一种温柔在两双手下不绝流出
一点一点淹没一个没有记忆的夜晚
从一双手流向另一双手
从一个音符流向另一个音符
流进我们的血液永不消逝
远离听众的演奏是随心所欲的游戏
乐谱就写在你我的内心
肉体的美丽只是一段和弦
一呼一吸之间化为余音袅袅
最后一声是一次短暂的休止
这是宿命中无法躲避的一次合奏
在黑暗中我们一起倾听将临的高潮滚滚
三、焚琴
你用琴声点燃的火焰
在我轻柔的扫拂下升腾
如花似锦开放在指尖
美丽得就象一片迷途的帆
满载如血的欲望飘向天堂
断一根弦是绝一条路
终点在音符和休止之间轮回
唯一的解脱是烟的方向
奇迹焚毁了
白鹤失去影踪
我们是自身的殉葬者
在火光中静听永生的最后一响
我知道最后的时刻没有声音
那响亮着的是灰烬
(1996.6.)
默祷
当一个人走向一个人
请以如山的胸怀展示如水的路途
让迷路的浪子走入永远的庭院
把路过的每一处风景悬挂窗前
用路边的小花编织秘密的花园
当一个人看着一个人
请以如火的目光化解如石的心肠
让每一片心灵的碎片折射外面的阳光
让我陶醉在这一块小小的光明天地
用昨夜的梦想建造明日的围墙
当一个人默想一个人
请以如神的预言告慰如痴的等候
请给我毁灭的力量
请给我创生的欲望
(1996.9.28.)
如果
如果你是我的奇迹
悄然出现在错误的时刻
在我即将远行的时候
寄一纸带血的信笺
邀我重返家园
如果我是你的道路
指引一个不可改变的方向
那是永世长存的墓地
迎接每一个过客的回归
如果我们相信永生的预言
一次的相遇犹如朝圣
在午夜的祭坛上点燃自己
照亮一种顽固的信念
那么让我们面对一身的灰烬
虔诚地创造千年后复活的神话
(1996.10.)
温柔的部分
你偶然触及了我温柔的部分
就象碰到了一个糜烂的伤口
已经淡忘的痛苦刹那间复苏
美丽的脸上洋溢着平凡生活的诱惑
几乎使我抛弃信守多年的誓言
痛苦与激动、回忆与憧憬
都使我泪眼朦胧
朦胧中把你看成心心相印的旅伴
其实我依旧还只是一个孤独的过客
流浪的路途从未改变
多少年来的符咒屡试不爽
证道的心情只有宁静没有悲伤
你偶然触及了我温柔的部分
我因此变得更加坚刚
(1999.10.3.)
复活
当我从四月的坟地破土而出
萌发的欲望就像早熟的春天
当我从彼岸的天堂踏步而来
幻灭的脸庞就像残缺的月亮
当我从被我抛弃的城市飘过
身影就像一面面无敌的战旗
当我向你描绘一幅虚拟美景
道路在我的指尖隐约地延伸
虔诚的圣女赤裸着长跪床前
最后的诱惑在眼里闪闪烁烁
一记冰凉长吻破除千年符咒
失传的经书正在对视中流传
我像天神一般死去
却以一位俗人复活
(2002.2.15.)
11年前新语丝的网友讨论莎诗时顺手译的,忽然想起,在电脑里搜索了半天竟然没找到,最后还是在“新语丝之友”的存档里翻了出来。十几年来换了太多台的电脑,有的文件可能就丢了,还是放到网上比较保险。以前还译过叶芝的名诗When You Are Old,因没在网上贴过,就找不到了。
原诗每行10个音节、5个音步,交叉押韵。按梁宗岱译法译成每行12个汉字(原想译成每行10个汉字,有几处改不动,汉语没法象英语那样耍赖省略音节),交叉押韵。梁译胜过屠译,但也有几处不准。
我应否把你与夏之一日比较?
你可是比它更为可爱和温婉:
狂风把五月宝贝的蓓蕾吹掉,
夏季给予的良辰又过于短暂:
上苍之眼有时太炽热地闪耀,
它金色容颜常遭遮掩而黯淡:
尤物终将衰减其每一处美貌,
因意外或被天道沧桑所摧残:
但你永恒的夏天绝不会凋零,
你也不会失去拥有美丽资材,
死神不该夸口你踯躅其影中,
当你在不朽的诗行与时同在。
只要人类能呼吸,眼睛能看清,
此诗就将存留,并赐予你生命。
(方舟子译于1999.4.3)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梁宗岱译:
18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屠岸译:
18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收到《SOHO小报》今年第1期,其中有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泳的一篇短文《英国旧书店给张申府的一封信》,里面有一段话让我觉得奇怪:
“从信中的日期可以判断,这封旧书店的回函恰好在信发出的一个月内,虽然张申府要的书没有了,但他们很快为张申府复制副本寄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个速度应当说不慢,今天中国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个人要在英国旧书店里买几本自己想要的书,不敢说在一个月内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后面还有一些今不如昔的感慨,不抄了。为什么这段话让我觉得奇怪呢?因为那是1932年2月啊,可不像现在有复印机可用,要复制一本书得用影印,成本该有多高!英国旧书店就为了一个中国教授专门影印旧书,而且不只一本,而是三本,真是不可思议。
幸而谢教授在文中抄录了信件的原文。一读之下,才知道原来谢教授没有看懂这封简单的英文信件,导致整篇文章从标题一直错到底。
首先,那不是一家旧书店,从信笺抬头看,是“时报(通译泰晤士报)图书俱乐部”(The Times Book
Club),通过邮购,卖新书给世界各地的读者的。谢教授将其误会为旧书店,是因为张申府买的书:“张申府向这家旧书店买三本书,那三本书中有两本我知道,一本是帕斯卡的《思想录》,还有一本是奥格登的《意义之意义》,都是现代哲学界很有名的书,还有一本我不懂,不知道是不是一本传记,作者也没有听说过。”《思想录》和《意义之意义》(出版于1923年)虽然不是新著,但不能因此认定是旧书,因为它们是名著,一直在出新版本。至于第三本,的确是一本传记,谢教授没有听说过作者Bowman,却肯定听说过传主——《查理·卓别林》是也!只不过谢教授不知道卓别林名字的英文写法。那是一本刚出的新书,是1931年才出版的卓别林传记。这本传记很出名,现在还可以买到它的再版新书。
其次,从信的内容,这件事其实很简单:图书俱乐部获悉张申府没有收到他购买的这三本书,于是就给补寄了。服务固然周到,但也很平常,不像谢教授想像的那么夸张。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一直强调学生、学者必须掌握英语,有时未免矫枉过正,引起了反弹:搞自然科学研究的要能看懂国外论文,固然要懂英语,但一些文科研究是国内关起门来搞的,也要懂英语干什么呢?几年前还闹过清华美术教授陈丹青因为抗议校方要求其画家研究生考英语,愤而辞职。要求画家必须懂英语,似乎有些过分,但是再细看,陈丹青招的研究生原来是要研究西方现代派美术理论的,如果不懂英语就说不过去了。
即使研究的课题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也说不定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英语。谢教授研究的是民国文人掌故,似乎不需要去读英语文献。即便如此,还是应该懂点英语的,否则连一封英语短信都没看懂,依据错误的理解大作文章,那就闹笑话了。
谢教授声称他看三十年代的杂志《新月》和《学文》,常有关于西方读书界的情况介绍,主要由当时清华的学生钱钟书等人完成,“所介绍的西方新学术书,确实非常及时,好像多数是在一两个月内,这个速度,应当说比今天快。今天我们缺乏的不是交流的技术,而是一种自由交流的习惯。”也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在上个世纪30年代,没有空邮,没有互联网,信件、图书的邮寄要靠海邮、陆邮,从收到图书信息、去函邮购、收到书、把书读完写介绍、杂志编辑出版,这一切是一两个月内能完成的吗?现在国内研究民国学界、文人,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把那个时代当成了过去好时光,把那些文人当成了高不可攀的高人,缺乏起码的客观、严谨,夸大其词,借昔讽今,做政治文章倒也罢了,能算什么学术研究呢?
附信件原文:
Dear Sir,
We have
your letter of 22nd January, for which we thank you. We greatly
regret to hear that the three books you mention, PENSEES, Pascal,
CHARLIE CHAPLIN, Bowman and MEANING OF MEANING, Ogden, have failed
to reach you.
Duplicate
copies have at once been dispatched, and we trust that these will
arrive in safety.
The rest of
your order is having our careful attention.
Your faithfully,
ASSISTANT MANAGER
【按:新奥尔良又遇飓风了,想起以前写的一篇文章。】
有笔名“林达”的“美国通”,近来在中国报刊上连篇累牍发表时事评论,有关美国政治、法律、文化、历史、社会等等,无所不谈,而且常常有标新立异的见解。比如卡特里娜飓风为何给新奥尔良造成如此惨重的出乎意料的损害呢?美国舆论一般把矛头指向美国政府救灾工作的不力,但林达认为这是“简单化和政治化的指责,并不利于真正吸取教训”。那么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林达归咎为“黑人表现不佳”,声称这是“自律的美国媒体不会提到的问题,那就是一部分黑人暴露出来的自身问题”,事前不服从撤离命令,事后不做任何事情,甚至在市区抢劫云云。由此又扯到长期以来黑人社区自身的问题,单亲家庭多,忽略子女教育的家庭多,依靠福利生活的多,对社会救济依赖性强,犯罪率高,等等。“黑人的这些问题,在这次新奥尔良市的灾难中暴露得十分充分”,使得“这次的新奥尔良表现出的不是一个城市的平均水平,而是这个城市水平最差的部分”。
这种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言论,在“自律的美国媒体”上当然是见不到的,所以只好拿到“不自律”的中国小报上宣扬。但是这些问题,究竟是黑人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是种族因素导致的,还是贫穷、缺乏教育导致的?是黑人社区特有的问题,还是穷人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难道贫穷的白人就没有这些问题?在指责有人“事前不服从撤离命令”时,有没有想过他们可能是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撤离?
这次受灾的恰好是美国比较贫穷、落后的南方地区,受灾最严重的,又是最贫穷的人群,这使得美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的问题,一时又成为舆论的热点,甚至涉及到以前极少有人提及的“阶级问题”。至于把受害者拿来当替罪羊,把“黑人自身的问题”做为祸害的根源,只有不屑“自律”的华人“美国通”才说得出口。
灾后不久,联合国在9月7日发布《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报告中首次批评美国做为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国内发展不平衡现象非常严重,有一页专门讨论“美国的不平等和健康”问题。根据这份报告,美国是在医疗方面耗费最多的国家,占了其收入的13%,然而美国却并不是最健康的国家。美国婴儿死亡率与马来西亚的相当,而首都华盛顿黑人婴儿的死亡率,比印度喀拉拉邦的还高。在健康问题上,种族差异非常明显。黑人母亲生下体重偏低婴儿的可能性是白人母亲的两倍,她们的小孩在满周岁前的死亡率也是白人的两倍。这是“黑人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经济的问题?收入的差异和健康的差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收入位于美国前5%的家庭出生的男孩,其预期寿命要比收入在后5%的家庭所生的男孩长25%。
许多因素导致了美国健康状况的不平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医疗保障系统。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全民医疗保险系统的国家。一半以上的美国人由其雇主提供医疗保险,几乎所有的老年人由政府提供医疗保障,但是在2003年,还是有超过六分之一的美国人(4千5百万人)没有医疗保险。收入在贫困线之下的家庭中36%没有保险。13%的白人家庭没有保险,而黑人家庭和拉美裔家庭的比例分别高达21%和34%。如果没有医疗保险,就很难得到及时的、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在去年,没有医疗保险的家庭中,有三分之一由于费用问题而没有接受必要的治疗。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消除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医疗保障的差异,每年可以多拯救近8万5千美国人的生命。而医学技术的进步不过是每年多拯救约2万美国人而已。
如果让林达来评论这一现象,不知是不是也要怪罪到黑人(或拉美裔美国人)的“自身问题”,天生就容易生病、死亡,或者由于素质差,不愿买医疗保险,有病不愿治呢?
在其他国家生活的人,不太容易想像在这个世界首富的国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穷人。十几年前我初到美国,去首都华盛顿旅游时,很惊讶地发现竟有那么多的无家可归者在讨钱。即使到了美国,如果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地区,也很难接触到美国的穷人,很容易就忘了,在富裕美国的另一面,还存在着另一个美国。飓风把这一个美国暴露在了世人面前,如果从中只看到了“肤色”,这样的人,肯定是带了有色眼镜的。
2005.10.4.
【按:有关裸体沙滩的话题在国内媒体上突然热起来,贴一篇旧作凑凑热闹。】
索尔克研究院位于海滨的悬崖上,下面就是一大片被悬崖峭壁所隔绝的沙滩,近在咫尺,但要下去却不怎么方便。几条去沙滩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又陡又险,往下走怕一不小心滚下去,往回爬则得累出一身汗来。那并非人迹罕至的荒郊僻野,一到周末,沙滩上总能聚集起几百上千人来。市政当局向来热心这种热闹场所的公益以拉选票,为何却不在此处开凿一条路呢?原来这个沙滩,乃是大名鼎鼎的布莱克沙滩,加州最大的“衣服随意”沙滩之一,当局乐得让它这么与世隔绝,至少就会较少有小孩下得去了,虽然偶尔也能见到拖家带口的在沙滩上玩耍。
美国以清教徒立国,视裸体为罪恶,相沿至今,在公共场合全身裸露--女性甚至只要裸露上身--几乎在所有的州都算犯了有伤风化之罪,据说是最多的一宗性犯罪。但对一些特定的场所,警察却也睁只眼闭只眼,并不去干涉。比如在各大、中城市遍地开花的脱衣酒吧,似乎也没听说有警察去围剿。那里的小姐脱到最后剩下一双鞋是绝对不脱的,以表示还没有“全身裸露”,不犯法;或者扭几下做跳舞状,以表示这是艺术,也在豁免之列。最近爱阿华州通过法律禁止在酒吧跳脱衣舞,脱衣酒吧也并没有因此停业,他们改办美术培训班了,来客每人发一块画板一只铅笔,参加人体美术大赛。总不能学咱们的孙传芳大帅连人体美术也禁吧?
另外一种这类特别的场所,就是“衣服随意”沙滩--或换个通俗的说法,裸体沙滩--了。虽然在这种地方赤身裸体与在别的沙滩一样属于违法,但约定俗成,人人如此,警察也就眼不见为净,干脆不来巡逻。这样的沙滩在东西两岸都有几处,虽说是衣服随意,也没有人来强制执行,但一进了人家的地盘,也只能入乡随俗,否则只有你一人衣冠楚楚更令人尴尬,这就足以使那些只想去看看风景的人止步了。但布莱克沙滩却是真正的衣服随意,那里的人大约有一半至少还穿着泳装,甚至还能见到衣冠楚楚的旅游者在拍照,只要不对着人来个特写镜头,也没有人来干涉。
没去过的人总觉得这种地方很神秘。曾经在香港某大报上看到报道说天体营的主要活动是“比凸比大”,实在是以己心度人腹,想入非非了。其实只要去走一遭,就会发现那里人们的活动跟在别的沙滩也没什么不同,无非是游泳、玩沙、晒太阳、扔飞盘,甚至也打沙滩排球,扑倒救球的滋味想必不太好受。
在众人面前赤身裸体,很需要勇气,不仅要不害羞,更重要的还得不怕出丑。那又不是百里挑一的脱衣表演,普通群众而已,大多数的人也就是男的大腹便便、毛浓如猿,女的乳房耷拉、腰肥腿粗,为风景起见,我是诚心诚意希望他们能把衣服穿上的。衣服的最大功用,不在遮羞,倒在藏丑,所谓人要衣装是也,即使是美人儿也不例外。明人卫咏编过一部美人教科书《枕中秘》,里面就教美人们该如何穿戴,什么“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艳。见客宜庄服,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等等,却也没有说“临水宜裸裎”,倒是在别处把“入夏好风南来,香肌半裸,轻挥纨扇”当成一岁快意时,看来半裸是强于全裸了。其实衣服的另一功用是在突出诱惑,所谓三点式突出的是三点,新几内亚男性土著全身裸露却偏要套上一个硕大的阴茎鞘作勃然翘然状,突出的是一点。倘要勾引异性,香肌半裸更有效用吧。只有到了上手入轨,灯前月下,独对红妆,朦胧之际,心醉之时,赤身相对才有了另一番别趣。
1997.9.13.
今年(1999年)是老舍诞辰一百周年,国内的文坛免不了轰轰烈烈地纪念。老舍是被称为语言大师的,而其实他不过是像一台录音机,忠实地记录北京口语。他的叙述、议论文字,并无鲜明的个性。文字具有鲜明的个性,即使是断章残片让人一读之下就知非他莫属,因而真正称得上语言大师的,近世以来,鲁迅、张爱玲、钱钟书三人而已。
现代白话文以北方口语为母语,这三位大师却都是南方人。人人都讲着相同的口语,写作如果受口语影响太深,也就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所以,如果书面语与自己所用的口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未必是坏事。
我曾经在异国他乡,在一个阴暗的房间,在朋友的床上,随手抽出一本张爱玲文集阅读,越读越感到彻骨的阴冷。有人说鲁迅的文字刻薄,而其实先生用刀笔冷峻地刻画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无限的救世热情,读之只让人觉得沉重而奋发。也有人说钱钟书的文字刻薄,而其实他已把人情的丑态化为玩世不恭的幽默一笑,读之只让人觉得轻松。只有张爱玲的文字才真正是从外到里阴森森凉嗖嗖的刻薄。所以鲁迅救世,钱钟书玩世,而张爱玲虐世。所以鲁迅是宗师,钱钟书是学者,而张爱玲则是纯粹的作家。
我看到涉世不深的女孩喜读张爱玲,就像看到涉世不深的男孩喜读鲁迅,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当然,思想过分早熟如张爱玲者除外。
一个创作者很难始终保有玩世不恭的心态,否则就只有沦落成毁灭者。三位大师之中,钱钟书的作品最少,创作生命最短,理所当然。
玩世不恭者难免要向世人卖弄他能够玩世不恭的本钱,所以与另两位大师相比,钱钟书的文字,有时未免造作。
文学的原则是以我手写我心,文学的道德是真挚自然,文学大师的境界是收发由心,从容不迫。但人们往往误把周作人式的平庸文字当成从容,也往往误把鲁迅式的从容文字当成匠心。
1999.2.20.
莲舟唱和集
(1995年)
鹧鸪天
莲波
放眼江山终是空
吟诗举酒意无穷
琴心三叠初弹后
悲喜宛如袖底风
心未淡,血犹浓
清歌一阏梦千重
回眸暗夜愁何限
魂在故园明月中
鹧鸪天
——和莲波
方舟子
歌罢大江万事空
天涯孤旅路途穷
阑珊灯灭人归后
剩有绵绵昨夜风
情已淡,恨犹浓
河山回首几千重
不堪说尽思无限
枉作英雄噩梦中
蝶恋花
--元宵赠友
莲波
去日匆匆浑不记
元夜他乡
灯影留残迹
犹忆小园花满地
西风难会相思意
故国东徊三万里
浅笑深颦
抛却怎容易
万爱千愁只一偈
与君闲话勘悲喜
蝶恋花
--和莲波
方舟子
灯火楼台心底记
极目归途
骤雪销行迹
身寄苍茫胡北地
何人可诉漂零意
相约一生春梦里
事了无痕
总聚难离易
呓语滔滔千百偈
因缘勘破空悲喜
浣溪沙
--一夜读词
莲波
拍遍词书已五更
敛眉扼手韵初成
情深语浅诉平生
苔砌渐堆昨夜月
萤窗空点隔年灯
卧听来日江潮声
浣溪沙
--和莲波
方舟子
雪夜无书待五更
高歌一曲醉时成
闭门论道太狂生
千古兴亡今夜事
几经昏晓永明灯
杯中已尽发先声
临江仙
--本意
方舟子
对影凌波心已碎
少年秀色如冰
临风独立自多情
江流香暗暗
月落影冥冥
一缕幽魂无寄处
几经风雨浮萍
情深命薄与君盟
风流清梦断
万恨伴余生
临江仙
--和舟子,亦用原意
莲波
评点百花不了意
春寒何事凝冰
红尘契阔几番情
来时心切切
归去亦冥冥
我自横波人莫笑
倩魂化作飘萍
罗浮山下忆深盟
孤芳携独影
后世慰前生
临江仙
--情人节
方舟子
今夜魂飞千里外
灯前浅笑盈盈
芳樽频进索山盟
呢喃千万语
梦醒不闻声
多少相思无写处
缠绵遥寄荧屏
人生最苦是多情
新愁听旧曲
独坐望天明
临江仙
--和舟子同酸 :)
莲波
回首清波人已去
远山珠泪虚盈
此生不解千年盟
笙歌寻梦影
岁月载风声
何事空题肠断句
香笺彩袖云屏
多情更苦是痴情
拈花相对望
亦醉亦澄明
浪淘沙
--赠舟子
莲波
故国水空流
难解深愁
心词有韵史无头
扼腕浩歌风雨夜
墨影诗眸
何事苦夷犹
谁系归舟
你如迷梦也烦忧
书剑情怀欢与恨
独上高楼
浪淘沙
--和莲波
方舟子
一样月华流
两样情愁
泪滴明珠湿心头
寂寞高丘堪对酒
无语凝眸
将去总犹犹
无处行舟
三生堪破更多忧
一剑空怀今世恨
梦锁红楼
回赠莲波
方舟子
夜雨潇潇入苦肠
自君别后欠思量
高歌相对风声里
低语同行怒水旁
四海为家寻古梦
孤灯伴我理新狂
重逢细算知何日
笑指西风旧战场
七律和舟子
莲波
酒入冰心易断肠
三杯两盏已无量
焚诗小院珠帘内
葬我高丘锦瑟旁
剑影犹添前世恨
书香不灭此生狂
回眸欲觅当时事
竟是天凉梦一场
后记:
芝城暑气渐退,是夕始得安眠。眠熟,忽见我着白
衣,卧高丘,长剑当胸,不知生死。
大惊,醒,方知南柯一梦。
常谓己侠胆情心,疑前生必是江湖中客。今夜此梦,
想来应是前尘故事。
附:
这两首本与莲舟唱和无关,因是同期作品,一并录于此。
鹧鸪天
寄<最后的恋曲>
方舟子
百草无芳恶鸟鸣
难谋一面说飘零
共看残月思无限
独向群狼战不停
君莫苦,且倾听
高歌一曲隐衷情
为酬千里相知意
吐尽缠绵梦里盟
浪淘沙
方舟子
年少自轻狂
不费思量
凄风苦雨学彷徨
最是仓皇离国日
一样风光
往事已茫茫
梦醒愁长
江山无限苦情伤
芳草连天霜后绿
莫向残阳
据说中文网络诗词进入“黄金”时代了。不久前在北京开了一次中华诗词峰会,据报道就是网络诗词唱主角。因我在十四、五年前曾经在网上贴过几首游戏之作,并曾写过一篇在网上流行很广、成了许多人的入门教材的《诗律浅说》,被尊为网络诗词的前辈,盛情邀请我出席。我是从来不愿附庸风雅的,所以就没有去。
但惹不起却也躲不起。最近有一个网名“诗坛笑笑生”的诗词英雄,要考证网络诗词史前史,写了篇《网络诗词 石器时代(1993-1996)》,转来转去,今天转到了我这里,发现我原来成了首开网络诗词“梁山”的“白衣秀士”,不知一刀把我宰了的“豹子头”又是哪一位,也许就是这位“诗坛笑笑生”?他是这么宰我的:
“方舟子惯以‘求名’著称,虽然文章不少,但诗词不多,仅十几首,也不以诗词名,至少他本人也并不以诗词自诩。在他的各种网络文学追忆录里,也只提其现代诗。可见方对于自己的诗词水平也有自知之明。这两首七绝水准并不算差,当然从‘平水韵’的眼光来看,这两首作品都出韵了,或者算是以‘词韵当诗韵’,这在现在一些比较激进的诗词爱好者看来,当然不是毛病。不管怎样,在当时众多诗词好手都还不知网为何物的时代,这两首七绝的出现,起码可以说,标志着网络诗词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这段以己心度人腹的诛心之论的意思无非是:本来方舟子是削尖了脑袋也要出名的,却从来没有见过他在旧体诗词上自吹自擂,可见他也知道自己的旧体诗词水平不怎么的(不敢在诗词大会上露面,说不定也是怕当场露怯),连个韵都用不好。我们现在不得不尊他为网络诗词前辈,实在是因为当时我们这些英雄都还没上网,被“白衣秀士”先占山为王了。
我之所以从来不提自己写的旧体诗词,是因为觉得那上不了台面——不止是自己写的旧体诗词上不了台面,当代人写的旧体诗词都上不了台面。当代人写旧体诗词,偶一为之,玩玩可以,如果是一本正经当成了事业,那就像是把自己装扮成遗老遗少,精神上恐怕就有点问题。所以,说我对自己的诗词水平有自知之明,还不如说网络诗词英雄们对自己的诗词水平缺乏自知之明。我不去附庸风雅,他们还以为我心虚了。
即使附庸风雅,也要有点资本,不要懂了点皮毛,就做大师状。当代人写的旧体诗词偏要以“平水韵”的眼光来看,本来就遗老遗少得可以,连唐人写诗也未必用“平水韵”。即使非要用“平水韵”,多读点古典诗歌,也该知道在近体诗中“四支”“五微”通押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十一真”“十三元”通押虽然较少见,在唐诗中也不难找到(随手举一个与我那首游戏之作用韵相似的例子:片石陶真性,非为曲蘖昏。争如累月醉,不笑独醒人。积叠莓苔色,交加薜荔根。至今重九日,犹待白衣魂。——王贞白《书陶潜醉石》),唐人又如何“词韵当诗韵”?就那点三脚猫手艺,也配来指点我?
还有比这更无耻的。“诗坛笑笑生”在对莲波浮想联翩、意淫连连之后,突然冒出一句:
“方舟子虽动机不良、勾女未遂,幸而却也赖此保存了莲波的作品,也给后来很多专心于网上勾女的诗人‘狼友’一个榜样。”
当年我和莲波在网上一唱一和玩起诗词过家家,打翻了无数醋坛子,醋香一直飘到了现在,故事越传越离谱,莲波被意淫成了“百花仙子”,我当然就是“动机不良、勾女未遂”。如果诗词英雄知道当时莲波是有夫之妇,我也别有所恋,却光天化日之下当着数万网民的面喜新厌旧当第三者插足,岂不是要罪加一等?这样的诗词英雄,旧文人的风雅没学会,龌龊之心倒是无师自通的。
附:
网络诗词 石器时代(1993-1996)
作者:诗坛笑笑生
二.留名于ACT时代的网络诗词作者
1.方舟子
笑笑生集句方舟子诗词成七绝《英雄》一首,诗曰:
我欲哭之千载后,(《明史之二十写毕,有感而作》)
天涯孤旅路途穷。(《鹧鸪天——和莲波》)
因缘勘破空悲喜,(《蝶恋花——和莲波》)
枉作英雄噩梦中。(《鹧鸪天——和莲波》)
我所能找到并发现的最早发布在网上并一直保存在网上的旧体诗词(这里的概念是其创作水准可以称得上“旧体诗词”标准的作品)是方舟子于1993年9月写的两首七绝:
明史之二十写毕,有感而作,步《赠方金兄》韵
常于暗夜对明人,青史斑斑认血痕。
我欲哭之千载后,孤魂无处可容身。
1993年9月13日
评曰:我亦欲哭之,网络中自此始有诗词焉。
读某生物教授妙语
一位生物教授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纯属胡说八道!蚕吐完丝,就变成蛹,根本没死!”一位绅士再评:“学理工的人评诗,确属‘一窍不通’,科学知识抿灭浪漫思维。”读二君妙论,灵光忽现,遂以科学穿缀“丝方尽”与“蛾纷飞”两个浪漫意像,翻他义山旧案,慰我中秋情思。
浪漫诗人莫更疑,请听科学解君痴:
春蚕丝尽思难尽,破蛹追花款款飞。
1993年9月30日
评曰:“浪漫”“科学”语,启“以时语入诗词”之网络先声。翻案旧典,亦颇有巧思。
方舟子,原名方是民,1967年生,福建云霄县人,留美生物学博士,近来因专心致力于“学术打假”而声名毁誉参半,特别是“反中医”行为为世人所垢病。方的为人且不评说,至少在早期网络文学史上,方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方舟子惯以“求名”著称,虽然文章不少,但诗词不多,仅十几首,也不以诗词名,至少他本人也并不以诗词自诩。在他的各种网络文学追忆录里,也只提其现代诗。可见方对于自己的诗词水平也有自知之明。这两首七绝水准并不算差,当然从“平水韵”的眼光来看,这两首作品都出韵了,或者算是以“词韵当诗韵”,这在现在一些比较激进的诗词爱好者看来,当然不是毛病。不管怎样,在当时众多诗词好手都还不知网为何物的时代,这两首七绝的出现,起码可以说,标志着网络诗词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除了这两首七绝,方舟子另有九首诗词是与女诗人莲波的唱和之作,方舟子把这些作品编成了《莲舟唱和集》,成为网上最早的男女声唱和专集。
网上有一个叫“施耐庵”的,戏作《网络诗坛点将录》(网上流传之“水浒点将录”有苏无名版、梦家版、施耐庵版、燕垒生版等),评点水准虽多偏颇,但给方舟子冠以“白衣秀士”的称号,其肯定方舟子首开网络诗词“梁山”的功绩,还是比较贴切的。
故用其赞曰:观其风评,想其心情。噫於戏,断金亭!
5.莲波
笑笑生集句莲波诗词成七绝《高丘》一首,诗曰:
与君闲话勘悲喜,(《蝶恋花·元宵赠友》)
葬我高丘锦瑟旁。(《七律·和舟子》)
碧落黄泉人别处,(《江城子》)
且期来世鬓如霜。(《虞美人》)
提起莲波,首先就会想起下面两首广泛流传的“伪诗经体”译诗:
斯卡布罗集市 Scarborough Fair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勿用针砧,无隙无疵。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伊人何在,慰我相思。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伴唱:
彼山之阴,深林荒址。On the side of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冬寻毡毯,老雀燕子。Tracing of sparrow on snow crested brown
雪覆四野,高山迟滞。Blankets and bed clothers the child of maintain
眠而不觉,寒笳清嘶。Sleeps unawafe of the clarion call
嘱彼佳人,营我家室。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良田所修,大海之坻。Between the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
伊人应在,任我相视。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伴唱:
彼山之阴,叶疏苔蚀。On the side of hill a sprinkling of leaves
涤我孤冢,珠泪渐渍。Washes the grave with slivery tears
昔我长剑,日日拂拭。A 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寂而不觉,寒笳长嘶。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嘱彼佳人,收我秋实。Tell her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敛之集之,勿弃勿失。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伊人犹在,唯我相誓。Then she will be a ture love of mine
伴唱:
烽火印啸,浴血之师。War bellows 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s
将帅有令,勤王之事。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
争斗缘何,久忘其旨。They have long ago forgoten
痴而不觉,寒笳悲嘶。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再重复一遍第一段)
《橄榄树》/1995年第5期/《伪造〈诗经〉》
袖底风·绿袖 Greensleeve
我思断肠,伊人不臧。 Alas my love, you do me wrong
弃我远去,抑郁难当。 To cast me off discourteously
我心相属,日久月长。 I have loved you all so long
与卿相依,地老天荒。 Delighting in your company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我即相偎,柔荑纤香。 I have been ready at your hand
我自相许,舍身何妨。 To grant whatever you would crave
欲求永年,此生归偿。 I have both waged life and land
回首欢爱,四顾茫茫。 Your love and good will for to have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伊人隔尘,我亦无望。 Thou couldst desire no earthly thing
彼端箜篌,渐疏渐响。 But still thou hadst it readily
人既永绝,心自飘霜。 Thy music still to play and sing
斥欢斥爱,绿袖无常。 And yet thou wouldst not love me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绿袖去矣,付与流觞。 Greensleeves now farewell adieu
我燃心香,寄语上苍。 God I pray to prosper thee
我心犹炽,不灭不伤。 For I am still thy lover true
伫立垅间,待伊归乡。 Come once again and love me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1995年
“说起莲波,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经历,因为看到她的玩笑之作——诗经体的《绿袖》和《斯卡布罗集市》而惊为天人。在那个只有黑白两色的BBS时代,在女网人还不贴艺术照的时代,她只凭她的文字就让人倾倒,而且还将让后来的人继续倾倒。
莲波曾经说过:互联网就是GG们卖弄嘴皮和学问的地方。十五年前的中文BBS大有五四气象,她这一句就是很好的注脚。能让我记住只言片语的网友并不多,莲波就是其中一位。很难想象,中文互联网上曾经有过如此女子,如此绝世才情,如此绝世风华。”
和菜头/《槽边往事——比特海日志》
网络诗词史上,第一个广播声名的作者应推莲波。莲波,周氏。又名三公子、不寒,曾经当过中学教师。自云:“浙江宁波人,长于苏州。木命,所以耿直;命中有华盖,所以孤单,宿命,信佛,喜欢咬文嚼字。”她活跃于网络中的时间大约是在1994年到1996年留学美国芝加哥期间,据她的自述《我与新语丝》(1995年)一文云:
我的网中生涯,和《新语丝》的年岁相仿——快满周岁了。……
我是喜欢文字的,但因为懒惰,总是看得多写得少。要写正经文字,那更是一件让我敛眉低首,扼腕顿足的难事。若非有人拿枪在后面逼着,断不肯安安分分坐下来编文章。而现在《新YUSI》的编委诸公大体起了一个持枪歹徒的作用— —每个月底,我照例倾家荡产地如数上供。
最早“上供”是去年开春吧。和散宜讨论了一阵江南故乡,以及蒋捷的词,讨论当然是没有结果——他依旧“世界公民”,而我在文化与乡愁上还是个走投无路的爱国主义者——但散宜开始向我约稿了,借着一缕微酸的乡愁,居然还一气写了三篇一个系列的回忆苏州的散文——也没写什么,只是记了一些悠悠深巷里少为人知的古迹。
这三篇以后,因为生计问题紧迫,有一阵子远离文化。等我再回到网上,已是去年深秋。有一期恰好嚎兄主编,便命我写点风花雪月的文字填充“丝露集” 。连写了两期“老歌新唱”,主要是雕雕字句,本欲再唱下去,无奈莲心已经才尽。
后来又写了诗写了应景的散文,总的来说是自己不看。……
因为性情不定,笔名常常在换,用过“三公子”、“不寒”,一直想伪装成男生不被发现,然而太累了,终于放弃,还是叫“莲波”,算是接近本名。
《新语丝》/1995年增刊第3期
莲波其人其貌,据《新语丝》1995年电子采访称:“此女是鲁爷(周树人)本家,长于天堂,南人北相,刚烈执拗。”所谓南人北相,观其网络留照,我总不由地想起《红楼梦》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之类的形容,是绝对不类黛玉那种样子的,其着男装戏服的“三公子”照片,真的是很像一个风度翩翩地白面书生一样。
莲波应该是网络诗词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女诗人,也是第一个凭诗词就可以网络上声誉鹊起的作者。当然,她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味道十足的散文,特别是《莲波词话》,可称美文。网人鹤子曾经写过一篇追忆莲波的文章,较为全面的点评了莲波文字:
“她象一颗星隐到了云层后面”——莲波印象
这些日子慵倦之至而百无聊赖。百无聊赖中,却有件一想起来就特提神的事情,那就是读了莲波的文章——自然,这要感谢棋君肇始,渔君介绍,继以隐君追问。莲波实在是好!有一次侃侃而谈之下我对人说:莲波的好文章都够格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本来对网上文学有点成见,觉得那种茶余饭后的倾吐发泄,或因怀才不遇,或因有情难圆,求消愁释闷的多,真讲究文字的少。当然,后来也知道自己这是偏见。不过,读到莲波的文章,还是眼前一亮,心里不禁惊叹:网海竟有这样圆润的珍珠!
莲波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古典文学的修养。好词,读得多,体味深,所写词话多有独到见地。又能填词,气韵流畅,多佳句。词话里印象最深的,是她把稼轩的一首菩萨蛮与小山的一首临江仙,一句句来比对辨析,令我这读词常只留意三两清词丽句的人大长见识。
能驾驭限制颇多的古诗词,再转来写较自由宽松的白话散文,我想人大概是有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之感的吧?特别是在遣词和谋篇上。就好比练过毛笔大楷会觉得比较容易写好钢笔字一样。因为我自己在词的鉴赏上很有限,而白话文好歹学了这些年,所以对她的散文感受更多一点。
有一篇叫《歌台留思》,是第一遍看下来我最欣赏的。这样开头:“我曾经在一年之中最圆最亮的一个月夜里,在城中最好的戏台下听过一台戏。”真有点“语不惊人不罢休”的气势,却全无造作夸张之感。“最圆最亮”的明月之夜自然是中秋,谁没有过呢?“最好的戏台”也不过是姑苏城里的,并没有怎样了不得的珍稀。那着力而叹的三个“最”字,烘托的其实全然是听戏人那难以忘怀的心情,一下子把读者的心也笼罩了。
那时候莲波还用着“三公子”的笔名,想掩盖女儿身份。她甚至有张秀才扮相的照片。削削的肩,令我想起戏里的英台,忍俊不禁。
据她自己说藏得有点累,后来就还了真面目。有一篇《老淳》,写她相知最深的女友。真是没法不赞叹!莲波象极高明的画手,看似随意描来,却一钩一抹都是胸中城府。结尾处,莲波要出国了,俩人分别前去了趟虎丘。握茶对坐,话不大多。然后莲波写道:“虎丘的后山多鸟类,常常有群鸟呼啸着从我们头上掠过。她便抬头去数鸟,数着数着,等数完了低了头,竟落下泪来。”我每读到此,都忍不住也含了满眶的泪。其情其景恍若就在眼前。
读莲波的文章,常使我联想那种不令人惊艳,却怡人而耐看的女孩子,真是该怎么长就怎么长了。恰到好处,不可增减;有章有韵,又似纯出自然。
莲波是温婉细致的,却毫无顾影自怜之态。现在好些女作者写什么总忘不了自己的性别,弄来弄去就是那点儿爱情的小浪漫,或没有爱情的小空虚。莲波的世界却要宽广得多,这也是她特别可爱的地方。脑袋大大,外号“小南瓜”的聪明学生;妙语连珠的爸爸;用绍兴官话文明而俏皮地骂人的奶奶;花店里一面之缘的女学生……都在她的文章和她善感的心里,占据着一份温暖的空间。
她当然也写过自己爱情上的欢欣与失意。情深,恒久,她从没有歇斯底里的渲染,可读着她的文章,却能替她疼到心里去。后来,莲波终于得到了那枝糖做的玫瑰,幻想着“六十个与他相守的年头”。这样古典的心情。
莲波是易感的,却不失于抑郁哀伤。她极能讲笑话,有《天堂骂声》一文为证。之所以叫《天堂骂声》,必是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骂声进了文章的人,头上却飘来一顶高帽子,真是不得羞愤不得喜。
有个笑话出自她那位“生死之交”老淳,太好玩,不忍不录。在饭桌上,老淳开侃《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是个和尚的俗名,愁眠是尼姑的法号……夜半钟声……嘿嘿,联络暗号!”绝倒,绝倒,简直错乱得象机器翻译!有这样的知交,莲波自己的性情也见出一斑了吧。
这姑苏女儿又很有豪气。自称母大虫,幼读水浒,长论金庸,连中共党史,国共纷争也能引经据典,讲谈论议一番,却从没有失于“咧”,不会没有分寸地浑不吝。
她偶尔要抱怨一下自己长得不美,象大和民族,过于平淡,但绝无自卑的意思。有一次找到她一篇文章,不期然竟附着照片,好像是刊物的要求。那时我还没见过反串的三公子。照片上的莲波盘腿坐在扬州瘦西湖畔,头微微偏着,淡淡而俏皮地笑;背后站着穿红衣的同游的小女孩,正在她头发上恶作剧;背景是夕阳里的白塔和莲花桥。真是人如其文!我叹道。绝没有张扬的亮丽,却是浅而秀。写出那样含敛内秀,浑成有致,极耐回味的文章的,似乎就该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子。
她那时大概是二十二三岁吧,还没出国,大学毕业后正在苏州的中学做着语文先生。
在那篇文章里,有这么一段对瘦西湖的描画:“我喜欢它那种骨肉匀停的纤巧模样,它是文化的,可又是自然的……它不是名门闺秀的样子,但也决不是贫家女子,它就恰好像是个秀才家的小女儿,没有锦衣玉食,但也不愁生计,整天衔着毛笔,坐在窗前对着梅花发呆的可爱样子。”在我眼里,这纯然是莲波自己的写照。
莲波停笔了,至少是不再刊登文章。看到的作品都是九五九六那两年间的,一二十篇散文,一二十首诗词,还有些零散的短章。我当然觉得遗憾,但又有一种情感,类似她对美丽女性早逝的感叹:在灿烂的时候离开,“我们记得她的美丽,也记得她的神秘,”“谁又能说一定是一种不幸呢?”
莲波存诗词约二十余首,其整体水准已达到一个相当高度(可惜莲波仍不长于声律,部分作品有错韵之憾),开启后来网络才女诗人之一脉,为广大荷尔蒙分泌过剩的男才子们增添了无数功德,可谓善莫大焉。除上面这两首传布最广的“伪诗经体”译诗外,这里再选录4首:
鹧鸪天
未到身衰心已孤,文章江海苦沉浮。
几番分解人间事,化入诗声总不如。
长日尽,笑音疏,赋词犹在识君初。
十年笔墨云烟散,唯有此情字字珠。
《新语丝》/1995年6月“古典诗词增刊”卷首诗
评曰:浮字若依词韵应为十一尤,失韵。以今韵读之,不失为好词。
鹧鸪天
放眼江山终是空,吟诗举酒意无穷。
琴心三叠初弹后,悲喜宛如袖底风。
心未淡,血犹浓。清歌一阏梦千重。
回眸暗夜愁何限,魂在故园明月中。
《莲舟唱和集》/1995年
评曰:用阿瑟语,豪气干云,不让须眉。
浣溪沙·一夜读词
拍遍词书已五更,
敛眉扼手韵初成。
情深语浅诉平生。
苔砌渐堆昨夜月,
萤窗空点隔年灯。
卧听来日江潮声。
《橄榄树》/1995年3月创刊号
评曰:虽浅语而有味也。
鹧鸪天·赠鲤鱼
托钵西行笑傲游,河山依旧客空愁。
几番大国春秋梦,终是无声江水流。
歌曲子,漫回眸,天涯一处一神州。
今宵却话乡思意,铁板铜琶楼外楼。
1995年
评曰:此词虽本网人戏谑之作,“楼外楼”,隐“西湖醋鱼”意,刺鲤鱼也。然“几番大国春秋梦,终是无声江水流” 可称警句。
1996年7月20日,莲波贴出了离网告示,从此再不见踪迹,有骨灰级网友说她后来在浙江的一个小城教书。一个网友说:“她也基本是于ACT开始衰退的1996年底渐渐退出网络,之后,曾和另外几位早期的ACT才女一起办了个女子文学期刊《花招》月刊,但没过几期,就无疾而终。之后,她就似乎从网络上消失了。据说,是因为深陷情网,准备结婚。之前,她就在多篇文章里说过,她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一旦爱情有了归属,将不会再眷恋网络。看来,她说到做到了。”1997年7月诗人阿瑟在《花招》上撰文以发当时网人之惆怅:
春心桃李归不归
读了莲波的旧贴后,越发恨我生不逢时。
我活了这半辈子,颜未老,鬓先秋,女人见过不少,尽管相识的不多。佳人小姐我见过,夜叉大虫我见过,搽油吊药昏倒考场的女学生我见过,卷裤脚争抬二百斤大米的女共青团员我也见过。细细算来,唯有三种女人我未见过,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我未见过,台上高喊“打倒GONGCHANDANG”,台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喊死喊活的我未见过,还有就是会吟诗填词,风流潇洒的我未见过。
我命不好,出身穷苦人家,既无石崇之富,又无潘安之貌,见不着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我认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喊死喊活的不见也罢。就是那吟诗填词风流潇洒的则非见不可,可我却连她们的惊鸿也不曾一瞥,更不用说春树暮云远,高山流水长了。
古典诗词可说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毒品,中毒深了可令人沉湎不能自拔。现代的人绝大多数不是不敢高攀,就是不屑为之,总之,吟诗填词不是寻常人之所为。究其因,古典诗词的锻炼字句和整体结构,要比新诗难得多,诗人墨客又不愿流于世俗,写出来全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东东。诗人少,女诗人更少,宛如冰山雪莲,等闲寻她不着。好不容易在网上出了两位,若玫和莲波,都是中毒甚深的人。可恨我未及与她们唱和一联半阙,一位匆匆春归何处,一位又春无踪迹谁知。恨杀我也!
若玫的诗词读得不多,看来她比较爱写散文。她仅有的几首诗词亦能表现她的超尘的淡雅和灵性,尤其两首小诗,“绕雾烟山下,清流浣人家。相与闲说事,邻村好茶花。”“雨霏叶子红,风过山色青。花冷人独立,诗寒纸尤香。”尽管她的诗词仍不太成熟,特别是在格律和锻炼词句上的嫩,但她很有自己的特色,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诗句,不尽套用前人的熟词熟句,这就是她难能可贵的一面。
莲波与若玫比较不同。莲波比较入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慨也深沉得多。她擅填词,她在词上的功力是惊人的深厚,其造诣已超越许多同时代甚至前朝的词人。她的一首《鹧鸪天》笔锋犹劲,铿锵而深沉,可谓呕心沥血之作。“放眼江山终是空,吟诗举酒意无穷。琴心三叠初弹后,悲喜宛如袖底风。心未淡,血犹浓,清歌一阙梦千重。回眸暗夜愁何限,魂在故园明月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莲波的另一个特点:豪气干云,不让须眉,难怪她曾喜欢用“三公子”的笔名。
几百年前有一位李清照,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几代的诗人墨客给比下去了。几十年前有一位沈祖棼,一部《涉江词》也分担起几分时代的忧与恨。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中国的群芳谱里又会出一位百花仙子也未可知。可我们的时代呢?
……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阿瑟/《花招》/1997年7月
莲波去后,诗词散乱渐不存焉,后方舟子把他与莲舟唱和的诗集在一起成《莲舟唱和集》,保存在网络中,或许这是网络上第一部男女声唱和诗集。今录《莲舟唱和集》中方舟子情诗一首,亦一时诗缘佳话:
鹧鸪天·寄《最后的恋曲》
方舟子
百草无芳恶鸟鸣,难谋一面说飘零。
共看残月思无限,独向群狼战不停。
君莫苦,且倾听。高歌一曲隐衷情。
为酬千里相知意,吐尽缠绵梦里盟。
方舟子虽动机不良、勾女未遂,幸而却也赖此保存了莲波的作品,也给后来很多专心于网上勾女的诗人“狼友”一个榜样。
莲波有《临江仙·和舟子,亦用原意》云:“评点百花不了意,春寒何事凝冰。红尘契阔几番情,来时心切切,归去亦冥冥。 我自横波人莫笑,倩魂化作飘萍。罗浮山下忆深盟,孤芳携独影,后世慰前生。”观其词,真百花仙子中人也。
故赞曰:莲仙来后,波心吹皱。归去冥冥,噫,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