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2, 2009 @ 8:36 pm
在美国出书: 出版社编辑
作者在找到经纪人之后,下一步的事情就是通过经纪人接触出版社编辑(editor)。在出版业中,这里所说的编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编辑”。通常所说的编辑指的是那些帮助作家改稿、纠正错别字病句、润色文字等等日常编辑工作的人。这样的角色是另一些人,也有专门的一个称呼叫做文字编辑(copy-editor)。这样的文字编辑现在大多是独立开业,或者替出版社工作,或者直接为作者服务,但不直接隶属于某出版社。
出版社的编辑则早已从那个低层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她们实际上是出版社的采购商(buyer)。经纪人将作者的手稿或者意向书向这些编辑投递,希望得到她们的亲睐而获取出版社的出版合同。这个过程其实与前面说的作者寻找经纪人的过程差不多。但因为大多数经纪人已经从业多年,门槛子精,与一些出版社和编辑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她们的投递过程不像菜鸟作者们那么盲目。比较好的经纪人会为作者修改手稿、意向书和递交信来针对具体的某位编辑投其所好。经纪人和编辑们也时常会有午餐会、新书发布会等社交机会直接接触,有一定私人关系。事实上,很多经纪人就是出版社编辑出身,取得一定成绩后发现外面的草长得比里面绿,便脱离出版社摇身一变成为独立的经纪人的。比如说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一书的编辑Susan Rabiner现在就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经纪人。
出版社编辑接到书稿或意向书后,自然也像经纪人当初从作者那里接到这些材料时一样衡量其价值和出版前景。与经纪人相比,她们需要更多地顾及该书稿是否符合出版社的传统风格和近期的出版计划。如果该编辑确实喜欢这个书稿,她会首先把材料转给她一两个同事,希望能得到一些共识和支持。如果这方面顺利,她会草拟一个推荐信,会同同事的支持意见,把书稿上送到出版社定期的编委会议。编委会议是出版社决定是否购买书稿的决策单位,绝大部分投进出版社的书稿不会见到编委会议的桌面,对于经纪人来说,能让一个书稿进入编委会议讨论,即使最终未能获取合同,也是可以夸耀的一大胜利。
编委会议由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和权势人物组成。他们对推荐上来的书稿逐一审查,在这里再一次枪毙其中的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幸存的佼佼者得到许可。一本书一旦得到了编委会议的批准,便正式开始成为该书编辑手上的项目。从这里开始直到新书面世(或不正常死亡)都由该编辑亲手操作。
编辑在得到编委会议的采购许可以后,便需要通过经纪人与作者签订合同。合同的条款中的绝大部分都早已定型,只有一些细节需要个别谈判。最重要的当然是报酬的数目和条件。出版社会运用其众多的市场调研人员进行评估定价,然后由律师们写成合同条文。在另一方,经纪人在接到合同后得逐条逐句审查,提出不同意见,为作者争取最大权益。经纪人还可以利用这个合同与其它出版社联系,如果有其它出版社也感兴趣,经纪人则会组织一场拍卖,由各出版社同时竞标,这样往往能获得非同寻常的报酬和条件。
合同签订以后,编辑便具体负责该书的出版过程,督促作者按时交货,雇人做具体的文字编辑工作,雇请艺术家设计封面,与律师合作梳理各种可能的版权问题,与市场专家合作做市场企划,与印刷厂交涉印书事宜等等。可以说这里的编辑就成了一个跑腿的人,如果不是对要出的这本书有一定感情投入的话,恐怕很难承担这个工作。
的确,出版社的编辑们做的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活,经常吃力不讨好。尽管她们多少掌握着新书的生杀大权,在本行业以外基本上没人知道她们。除了少数资深编辑,她们大多是年轻人,怀着对书籍的满腔热情投身这一行业。但现实也很快使得她们失落彷徨。她们频频跳槽,希望能争取到更好的待遇,但她们跳槽之时也为作者和经纪人带来说不尽的头疼。有些书稿甚至会因为编辑的跳槽落得个无疾而终的下场。更多的编辑则会摇身一变成为经纪人。
1条评论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Posted by 笑笑君
5月 23, 2009 @ 2:57 am
很有借鉴价值,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