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的存档

也说一句关于核电站的事情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尽管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依然没有散去,福岛核辐射的气息越发地紧张,可是,如同旗帜鲜明地赞成转基因食品一样,我也依然赞同核电站。
   
  当然,如何安全地使用核能,这确实是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但是,任何技术都不是万无一失的,都是有条件安全。
 
  可能有朋友会说,那你去住核电站周围好了。
  或者说,在你家楼下建个核电站好吗?
 
  我的回答是:可以啊,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不过,如果有朋友说那你去切尔诺贝利好了,或者现在就给你一个签证,去福岛买套房子吧。
  那我不干!即便是白送我一套房子我都不去,因为那是事故已经发生了的地方,已经确证不再安全,此时,住那边去,得带上多少袋加碘盐呀,太沉,带不动。
  
  技术在带来进步的同时,利用不当一定会有风险。
  但是,这和我们经常举的那个著名例子一样,有一个应用安全的问题,对了,那个例子说的是菜刀,菜刀本来是切菜的,可是有时候操作不小心就会掉在地上,或者干脆有人拿来去杀人也未可知。
  
  核电站也相当于一把菜刀,99%的时候是用来切菜的,而且很安全。
  
  当然,俺们也不是说不赞成更安全,谁不喜欢安全啊?!不过,如何确保安全是另外一个问题,有赖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尽最大的努力去确保它,可以再提高标准,比如这次出现了九级地震,那就研究在9.1级地震之下如何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好了,建设标准高于现在发现的最厉害的灾害事件。
  
  肯定有朋友会忧虑如果万一下次发生的是9.2级地震呢,你弄的这个9.1级地震安全设防标准不是还不够吗?
  
  那又要争执所谓绝对安全问题,那么,任何一门技术能否有绝对安全呢?,就如菜刀,能否加个保护套,使得你一旦用刀,双手就一定会在刀的上方,而绝不会放在刀的下面,万一一个不小心还是会出现问题。这是一个机制设计的问题,不过如果要这样的一个标准,就一定会增加刀的成本,此时也许就可以考虑经济因素了。你还可以要求这样的刀即便突然落地,也因为有套的保护而绝对不会伤及脚丫子,这也涉及到所谓的机制设计的标准问题,如果一定需要,我个人相信应该会有这样的巧妙机制存在,可以被设计出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可能原来一把刀10块钱,加了这样一个绝对安全套的刀,就卖150元了。
  
  而你还得在用刀的过程中,保证套不会被破坏。不会因为环境的原因造成腐蚀或磨损,减少其使用寿命。
  
  中国目前看到日本的核辐射泄露问题,会进一步加强对于核电站建设的审批,这当然希望能够保证安全,不过,完全废止核电而重新使用火电的意义不大。而另外我们知道的是,水电目前还无法满足需求。

在九级大地震面前……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2011311日,这个春天来得不同寻常。

  不过,这却不是一个“寂静的春天”,反而是太过喧闹的春天了!只是那喧闹并没有带来春天的暖意,反是愈发春寒料峭,乃至一下子让人感觉似乎又回到了冬天,本应咏唱《北国之春》的日本则是多地再次降雪了。

  反常的季节总是和灾难如影随形,就如汶川地震之后,那随后漫天的乌云和暴雨,淹没了暮春的绿色,把人的心也放置于无尽的滂沱中。

  是的,是这场震级达到历史罕见的9级日本地震!把仙台周边的几个地区重新带回了一个冬天的氛围,而随后在福岛的核电站,却内热外冷,反应芯难以正常降温,只好用直升机去海里取水然后再去浇泼,而那里的核辐射值一定超出正常值很多了,这就使得这样的任务更带来悲壮的味道。

  一次注定要来的地震,却把人们的目光扯向了核辐射泄漏事件,冥冥中的两个看上去如此不同的事件,似乎有着无法分开的联系。

  这样的联系恰恰是因果联系,“绝对”安全的核电站,全世界应对地震“最”有经验的日本,好像在这次灾难中显得那么无助,首相甚至在准备迎接着“东日本沉没”的最悲观结果。

  我们人类因为自己的格外强大,所以常常会有意或无意地造出很多新的灾害事件出来,如交通因为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的强大动力而变得方便而快捷,可是,各类与交通相关的事故灾难也相伴而至,好在,理性的人类并不会因噎废食,只是去用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力量去加强安全性,并研制出更多的事故防范措施;同样的,因为与动物植物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人在世界上不停穿梭,为各类原本蛰伏着的疾病因子提供了显露甚至爆发的机会,它们深藏于身体内部,慢慢地渗透和掳掠健康的细胞,而人的最后表现也许仅仅是发烧和莫名的死亡罢了,那活跃在身体更深处的病因却无法一时半会地参透,不过,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于世界奥秘的继续探寻,对于国际间频繁交往的更加努力。

  即便不去考虑因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而衍生出来新的人为和人因灾难,但只自然灾害也依然够人类受的,比如地震、海啸、酸雨、沙尘暴,都够对付一阵子的。

  其中,地震尤其如此,就只每年几厘米的不同板块间的相互碰撞、挤压、走滑、层叠,就会在几年几十年间突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那时,就是天崩地裂,就是飞沙走石,版图因之而改变,大地为之而变色。

  好在我们可以认知它,知道它所以出现的缘故,我们甚至可以感知它,因为有时候大震之前有小震,从那些微的摇晃中,我们也许可以知道很快就有更大的地壳震动,逃离、躲避、或者听天由命,都是我们无奈的选择,因为你无法消弭于地震于无形,只有接受它命定中的到来。

  在这样执着而无奈的等待中,1976年的唐山,崩溃了,2008年的汶川,呜咽了,2010年的新西兰,哭泣了,2011年的日本,无语了。

  无语不是因为地壳的变动,而是真的未曾想到过,地震没有震垮的建筑和意志,却会被海啸冲垮;地震没有倾覆的世界和心灵,却会被核辐射击伤。

  从开始的8.8级到8.9级再到最后的确认为9级,核辐射级别由4级懂啊5级,正如汶川地震由开始的7.8级到8级,震级不断上升的过程是悲伤的过程,是显示人类力量依然不够强大的节点,是昭示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依然很有空间的时刻。面对8级地震时,发现中国人是如此的无助,而面对9级地震,无助的群体却不仅仅是日本人,而是天下人。

  美国人会去药房疯抢碘片吗?也许不会,也许也会,他们的内心一定会关注那日本四岛上的风向,究竟是在向哪一个方向吹,你还会在梦里吗?在梦的清波里依洄,恐惧是梦里的光辉。

  中国人会去超市的食盐货架上寻觅吗?是的,已经去过,那心在黄昏里关注着从日本海四散漂泊的洋流,看它在向哪片海域流浪?你会在天边的黑雾下,看那大海正在为地震而泛起风浪,此时,是否还有兴趣如海鸥般飞翔?慌乱高吟着清冷的光芒。 

  灾难啊,灾难!只要你的脚步不停息,就会让人类进入命运的拐角。

盐铁论、大粒盐、中国人,以及小姨妈的算盘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最近发生的抢购盐的事情几乎是一天左右就乱遍全国,真是让人咋舌。
  
  盐究竟有多重要?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特别重要,因为人不吃盐那是绝对活不下去的。潘冬子为了给红军送盐还湿了自己的衣服,唯恐藏得不够机密而被白军发现。
  当然,盐之外,铁也一样重要,没有铁那是没法造反的,因为没法造冷兵器,更别说热兵器了。
  
  《盐铁论》乃千古奇书,这本书记录了关于盐铁如何经营问题的激烈争论,对垒双方,当朝的知识分子——桑弘羊之属,和清流知识分子——文学、贤良之属。其重大区别在于:前者主张集权,后者主张分权。

  最后当然是桑弘羊们获得了胜利,国家专营盐铁,管住你的嘴,给你盐吃算是恩赐,这就让人不得不感恩了。此外,即便有个把不懂感恩的人,想干坏事,除了斧头镰刀也不能大规模地造兵器,这样,造反推翻封建王朝的可能就很小。孙中山之所以革命接近成功,也许从“盐铁”这个视角审视,那主要是从海外募捐了不少钱和武器。

 
  盐按照粒度划分,可以分为细盐和粗盐,粗盐当然可以加工成细盐,不过粗盐好像也有粗盐另外的左右,比如腌咸菜就不宜使用细盐,最好是大粒粗盐。我小时候肚子疼,我妈妈炒了粗盐用布包一下,放在肚子上,似乎还有治疗作用。
 
  细盐似乎也不是很远的事情,总觉得小时候家里买盐,还多是颗粒比较大的粗盐呢,是不是砸成细细的粉末倒是忘记了。
 
  盐虽然很重要,每家都需要,可是价格很便宜,不仅是中国便宜,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便宜。不过,很奇怪的是,一直都私盐这个东西,我每每疑惑:难道贩卖如此便宜的东西竟然还能赚钱?
  后来想想也理解了,毕竟是每天的消耗品,又没有替代品,所以,有利可图是完全正常的。
 
  之前因为盐铁官营,所以,贩卖私盐严重了是可以杀头的,因为破坏了所谓的国家经济秩序。说说在的,我觉得更是国家希望借此稳定统治的一个说辞,因为随时可以断了你的盐,菜都没法吃,你还造什么反,都没力气造反。
 
  应急管理里面,盐的作用也非常大,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说我国的军人去汶川抗震救灾,最感谢榨菜公司捐赠的榨菜这一特殊食品,因为老吃面包蛋糕啥的干活没有力气。我有个同学去埃及也是这样,埃及的食品甜得发腻,所以吃着非常不爽,有人出名,带了十几包小的榨菜,顿时他就成了全旅游团最欢迎的人。
  
  中国人就这样被盐管制着,一管就是一千多年,到今天还是这样。虽然我们看不到盐多么重要,可是一旦遇到日本地震这类事情,盐立刻就重要起来,非得大包小包地买回家存着才行,一家之主如果不去买,那就是对家人犯下了不负责任的罪行。
  
  我们家某些时候也曾经囤积过盐,好像是在1989年左近,是不是因为南方水灾的缘故我不太记得了,那次,好像突然一下子市面上满是盐马上就要短缺的传言,刚好我小姨妈自己开着一个商店,说到这事,就说没事,一定会给你们留一袋盐,放心。
    
  这样,那一年,我们家就拥有了一袋50斤的盐。
  真是可怕,最后还分送了邻居一些,就这一,好像也是吃了好几年才吃完。

核辐射、无碘盐、青岛人、以及丈母娘的烦恼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我丈母娘是一个“典型青岛人”。
 
  所谓典型,是有特别含义的,就想说典型的上海人一般,那就是一遇到机会就要说上海话,但是其实这些人的上两代都是江浙人,纯种的上海人现在在上海的乡下。可是,代表上海的却恰恰是这些原本不是上海人的上海人,我把他们定义为“典型”上海人。
 
  我丈母娘毕业后分配到泰安,就算离开了青岛,可是,心里的青岛情节到今天,都演变成了外婆多年之后,依然浓重得化不开。她家闺女研究生毕业没有去青岛工作而是去了北京继续读书,让她觉得很遗憾,因为可能就没有机会打回青岛了,好在大女儿嫁到了青岛,些许弥补了这一遗憾。
  
  还比如,她每次回青岛,返回泰安的时候会带上几包盐,说青岛的盐要纯正一些,我听了后就会使劲睁大了自己不大的眼睛。
 
  不过前段时间她也有了关于盐的烦恼,因为连青岛都没有无碘盐了,她听说吃碘太多不好,所以,在泰安买不到无碘盐,就想着也许青岛有,结果,竟然也没有!那个失望就别提了。
  
  不过,现在,丈母娘烦恼的事情应该转变了,看全国买盐这架势,如果有无碘盐,一定能剩下来。可惜的是,加碘盐却很难买到了,以至于杨玲买了20包榨菜当盐使。
  
  我的小朋友在我的博文后面留了一个笑话,讽刺咱们中国人真恰当:
  
  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界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辐射死了,盐还没用完。
   
  还有一位贡先生在王号的博文后提供一个对联,真是妙哉

  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
  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安在
  横批:核出此盐

   

  既然关于盐的事情这么多,那么再加一个笑话:

  人们在超市里不停询问销售员,还有没有盐?恐慌异常。只见一老太太淡定滴在选尿布。我问阿婆:“你咋不抢盐呢?”阿婆答道:“非典时候抢的还没吃完呢。”

我的“面貌”能不填群众不?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以前的表格里全部有一项“家庭成分”,当年我填起“贫农”来,很觉得理直气壮。

  每次回到老家,我奶奶每次和家里人说起我爷爷,就恨得咬牙切齿的,说你爷爷年青时不会过日子,多少年过去,地也没买下几顷,最后弄了个贫农,真丢人。
  我就很奇怪,贫农多光荣啊,怎么会丢人呢。
  
  我姥爷那边就比较会过日子,据说最后评定家庭成分,弄了一个“上中农”,顾名思义,那就是中农里偏富裕一点但是还没到富农层次的,有点象隋唐演义里第十三条好汉的上半条,中国大陆40岁以上的人应该都知道,大陆农村原来是都要以贫农和“下中农”为农村的领导阶层的,叫“贫下中农”这个特殊称谓,那个“下”就是修饰后面的名词“中农”的。因为上中农只属于被团结的对象,所以,明显不如贫农光荣,我每次填表都会不好意思提它,好在填表的时候可以只写父亲这一边的。
  
  而到了今天,如果谁的祖上曾经是贫农,那可真是感觉丢人了——看他家祖宗当年混得这个差呦。
  
  同样,我们的表格里还有一项“政治面貌”,今天一直还有。
  
  据说,这一项的标准填法是“党员”或“群众”这两类。
  
  可是,“群众”是个啥玩意儿呀?!费解。一乌合之?而且,党员和群众是对立的吗?或者,即便不是对立的,那是一个分类属性的名词吗?
  按说,如果要填党员,那不是党员的人应该填“非党员”才对。
  
  总之,老觉得自己想脱离群众,后来就干脆全填“无党派”了,觉得这个才能和党员们形成属性一致的对照组。

试着用乐府风格翻译莱昂内尔-里奇的《Hello》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我喜欢Lionel Richie的《Hello》,那还是1984年的歌,它在《Can’t slow down》这个专辑里,属于一首不是最惹眼的歌,也正如他的另外一张专辑《Dancing on the Ceiling》一样,我更喜欢里面的《Say You, Say Me》,也许在中国大陆后面这首反而更流行一些,原因莫非是旋律简单一些?

  去年看《怪物史莱克》的新续集,里面用了两首老歌,其中一首是卡朋特的《Top of the world》,表达史莱克带着老婆和三个孩子出门时幸福的情形,另外一首就是《Hello》,用于史莱克的朋友毛驴和爱人小龙见面时的感情宣泄。两首我都会唱,水平不比卡朋特和莱昂内尔-里奇两个人差。

  这里录《Hello》英文和翻译歌词如下,肯定还有不甚妥帖之处,欢迎大家指出并帮着修正。

  Hello Lionel Richie

 

  I’ve been alone with you inside my mind

  And in my dreams I’ve kissed your lips a thousand times

  I sometimes see you pass outside my door

  Hello, is it me you’re looking for?

  此心独念伊人久

  梦中与君唇长就

  见君偶过蓬屋门

  欲言又止羞探手

  

  I can see it in your eyes

  I can see it in your smile

  You’re all I’ve ever wanted, (and) my arms are open wide

  ’Cause you know just what to say

  And you know just what to do

  And I want to tell you so much, I love you …

  

  确见君心于君眸

  偶闻巧笑更消愁

  虽疑君心高难问

  心怀敞露待好逑

  

  起转皆为君操纵

  承合与否系君口

  千言万语汇洪流

  山岳虽崩爱不休

  

  I long to see the sunlight in your hair

  And tell you time and time again how much I care

  Sometimes I feel my heart will overflow

  Hello, I’ve just got to let you know

  惟愿长发流光影

  但请允妾一事求

  此身已决为君存

  哪惧心潮漫堤口

  

  ’Cause I wonder where you are

  And I wonder what you do

  Are you somewhere feeling lonely, or is someone loving you?

  Tell me how to win your heart

  For I haven’t got a clue

  But let me start by saying, I love you …

  却惧君身栖梧桐

  更忧高士为君友

  何日君心似我心

  红线隐于薄云后

对于大科学家:看主流,还是看瑕疵?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伟人(包括伟大科学家)的瑕疵让不让看?让不让人说?
  很多人说,你心理阴暗,干嘛非要看那不好的极少数极少数地方,你应该看主流。
 
  那么,如果有人喜欢看瑕疵呢?捍卫者就会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当然,这是在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只是,稍微糟糕一点的是,引用者自己往往是苍蝇,即便他捍卫的人确实是战士。捍卫者有时会因为捍卫对象是伟人而误以为自己的苍蝇身份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了“改良”“无公害”苍蝇。
 
  其实,不管是看主流还是看瑕疵,至少都得让人看让人说,这是民主的基本要义。
 
  我倒是不倾向于相信真有人天天看瑕疵,看那肮脏的玩意儿自己也不舒服。包括方舟子先生天天收到N多投诉信件的人,也不会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扔到新语丝主页上,总会有投稿被淘汰。
  
  之前,他的网站盯上了钱伟长先生,爆了不少主流媒体可劲宣传却并不符实的东西。最近,因为叶永烈写钱学森“万斤亩”事件的雄文,他的网站又连续放出来几篇反驳叶为钱辩护的文章。
  
  关于钱学森先生的万斤亩,我个人也写过一篇,算是为钱学森先生辩护的文章(一定有人把它看作是我藐视钱先生的文章,现在有些科学家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是不指望了),认为钱先生的亩产万斤是在“漫游未来”呢,而且他老人家这样的漫游是后半生经常做的事情,80年代后又“漫游”了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不过他做这些东西都并非是专意作恶。倒有点类似牛顿似的,玩遍了当时能玩的所有科学门类,玩到能和他对话的人基本都被他熬死了,最后牛先生没得玩了,就去和上帝他老人家对话去了。只是英国没有政治家玩大跃进就是了,否则也许“牛先知”也会在《泰晤士报》上讲讲怎么利用光合作用让粮食丰产,顺手再具体指导指导农民怎么种粮食。
  
  伟大领导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诚哉斯言!理解这个话,应该是——真有人非谈那一个小手指头,不谈九个指头,也没关系,让他说好了。
  自信的时候就让大家说说缺点又有啥。
 
  可是,伟大科学家或者他们的拥趸却一定要给你亮那九个指头,告诉你皮肤还是很洁白的,并一心要藏起那一个小手指头,不让你看,偷看到也不让你说,那就没意思了。真说了,天还真塌下来?至少我不相信。
 
  另外,说实在的,马屁话说多了,几十年来围绕着伟人的始终是马屁话,真也会腻,偶尔出来那么几句不太马屁的话也应该允许,就算是换换大家阅读物的风格好了。
 
  【对了,本文又是一篇题目和内文有偏离的文章。题目看上去是选择题,但是,文章里并没有做选择,准备来挑事的朋友不会看了那道选择题就认为俺们选了“看瑕疵”吧,如果是这样,提前给您一个鉴定:纯弱智!隶属度为100%!】

海龟的精确定义——如此看来,您老人家原来根本不是海龟呀!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顾名思义,那一定是从海外归来的才算得海龟。
 
  但是,没有在海外拿到博士学位,只有一个硕士学位的算海龟不?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却在海外大学待过的人算不?
  ——如果这样的人不算,那么华罗庚肯定不是海龟,他只是初中毕业,虽然在伊利诺伊大学当了教授后回国的。
  
  又问,公费出国访问一年两载(无学位)的算海龟不?
  ——在这批人里,很多人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海龟。
  
  要不,咱们就限制在学术界,认为在海外当了教授然后再归国的才算海龟?
  ——如此,鸿飞兄就肯定不是海龟。
  
  不知道谁能把“海龟”这个概念说清楚,然后讨论就很清楚了。别先自作多情地把自己列到海龟行列,你还真不一定是呢。
  
  既然海龟这样神圣,要不干脆入门条件再苛刻点:得是既在海外拿到了博士学位又得到了教授聘书之后回国供职的才算海龟。
  ——真要如此定义,你会有点沮丧地发现,正在为海龟问题而生气的你老人家连海龟资格都没有呢。
  
  要不,这样定义:在海外拿到学位或工作职位,然后又拿到国内机构聘书的才算海龟?
  ——如此,虽然一度在海外当了教授但是回来后却在海外驻中国企业工作的人好像也不是海龟。
  
  还是这样说——
  只要在海外的时间大于N年M月的人都算海龟,不管在海外做的是什么。
  那么,我们国家大量的输出劳工都是海龟,当年偷渡出去后又找到机会回家的也是。
  
  要不再宽松点,出过国又回国的人都算海龟?
  ——这么定义好像连自己都没法说服。
  
  当海龟真难!为海龟的事情生气更不值得,因为您老人家不是呢!
  
  也许,海龟只是个心理的概念,觉得自己是就是,觉得别人是也是!原本就没有什么判据。这样,当海龟挨骂时,您老就主动站到土鳖的行列里;当土鳖被看不起时,您在站到海龟的队伍中吧。
  如此甚好!妙哉妙哉!
 
  【搞笑的是,不是海龟的人的定义应该很清楚,那就是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人,一定是土鳖!】
 
  【有朋友说,海龟可以分为“学术界的海龟”和“工业界的海龟”,前者这样定义比较好:在海外待过至少3年以上,并拿到博士学位或者取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再回国工作的就是海龟。要是这么说的话……】

是引进人才的问题还是土壤问题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上上篇文章说到,我国引进来的人才相当一批属于劣质货,这个说法很刺激人,对此感到非常抱歉,其实我有不少学术界的朋友就是海外引进的,干得还不错,若是国家说他们劣质,那是很不好意思的,至少会伤一下心,好在国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给人如此盖章论定的。不过,俺们很小心地给了一个比例,中国的科学家一向自信,所以多数都会自动把自己放到非劣质货那个集合里面去,这样,博文的“伤人心”功能估计是可以消除到最低限度了,呵呵。
   
  但是,确实有很多真“牛”很难引进进来,他们自己可能也不去动这个心思。
 
  不说科学界,这个太敏感,还是聊聊无关紧要的中国足球界吧,这个“界”好像怎么骂也没人心慌。
  如果再过一百年,不知道当年从海外引进的大鼻子教练大人才们究竟谁才会被历史和球迷们记住?
  如果仅以成败论英雄,那只能是米卢了。
 
  米卢有一个零距离接触的中国记者朋友,也许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他离开中国后还在更新新浪博客,当然是翻译成中文的。
 
  其他教练呢?我们也有很多,可是,让我这个不太看足球的人来说,还能说出很久以前的一个施拉普纳,其他人物就全不在脑子里了。
  
  据说,米卢当年选拔球员,他没听足协领导的招呼,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偏好挑人,最后才领了大家冲出亚洲。
  又据说,其他引进的国家队教练都很快明白了中国国情,很谦恭地在国家队人选的问题上听了领导的话,于是,结果就是不停地铩羽而归。
  
  这样的事情原来都不知道,现在才可以随意说的,原来失败的时候,我们除了怪自己之外,也在怪国外的教练无能,有人甚至说如果改成请某某某某,那结果会好很多。
  
  当足球界的大佬们纷纷“进去”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教练即便是外国的,也一样在按照领导们的指挥棒行事呀!
  也许这才是失败的真正原因。
  
  也就是说,在足球界,不是球员不努力,不是外请的人才不管用,而是领导们在操纵背后的一切。
  
  那么,科学界呢?类似?或者完全不同?
  是研究生们太笨,还是科学家们不努力,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根本不让科学家和研究生们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好?

“为什么回国”的八个选择答案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先给出答案
  1,名
  2,利
  3,权
  4,人力
  5,老婆(老公) + 孩子
  6,父母 + 父母in law
  7,以上的部分或全部累加
  8,国家
  
  先说第2个:利。
  这是标准答案中需要先说的一个,并不是因为它比别的重要。实际上,它比别的相对不重要,因为在海外的工资要比国内高,在美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和中国即便按照可比价格计算,还是要高。
  如果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利的话,就是其他国家很少有“福利分房”的,多数是自己买,顶多学校在你贷款的时候帮帮忙罢了。清华顾校长兴致勃勃地说清华还有6000套房子(价格是同等地段的三分之一)给自己的职工分一分,引来舆论一片大哗。
  所以,如果有利,也许这类“利”算得其中一个。单就工资而言,还真没得啥要讲的,除非在海外没有固定职位,偶尔有个活干工资也不如国内,不过这样的情况还是少些。
  
  再说第5个。有些海外学者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海外就纯是一个教授而已,但是一旦回国就可以“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一下,可是老婆习惯了国外恬静的小日子,风光又好,不愿意跟着回国,这很麻烦。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婆会牺牲自己的要求,为了老公实现那点虚荣心而勉强跟回去。
  不过,也有刚好相反的,有的人在海外就会得“思乡病”,国内的时候麻婆豆腐吃顺嘴了,看着热狗汉堡就是提不起兴趣,这样的人在国外就很难待下去。
  有的人则是孩子一直在国内读书,自己在海外的工作也不十分保险,保不齐哪天就没活干了,孩子回国就没法上学,跟不上中文,也跟不上其他课程,怎么办?还是在孩子上学前抓紧回去吧。
  
  第6个理由当然是指那些有孝心的人,其实这年头,连很多独生子女都没回国养老送终这类心思。
  老话的“父母在不远游”是很国情很国情的说法,中国人的老传统,国家不负担养老,但是父母的衰老又刚好在你事业发展之际,如此,怎么办?就得考虑一下,先尽孝再说其他。
  
  第8个理由如果说出去,真心话都会被人笑话,真高尚的人会很伤心滴。而如果发现根本就是假话,那这人的基本道德水平就要被人质疑了。
  钱学森先生当年的回国,据说是周总理拿多少美国飞行员换回来的,这些都是坊间传言,咱们可以不说它。只是有一事怕是真,那就是如果钱没有在美国受麦卡锡主义的窝囊气,那是不一定会回来的。事实上,在受了委屈之后,钱先生大怒之下还打算申辩一番来着,回国的想法还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后来的因爱国而回国的说法,在那样一个信息高速蔽塞的时候,谁听了都信!还有另外一位爱国先生,在电视上红口白牙地说自己放弃了1940年代的年薪8万美元回国,随后很快被人揭穿,因为当时的美国教授收入在1万美元左右,美国总统也不到这个数,于是一张老脸从此通过TVCC丢在了太平洋里。
  现在的先生们很少有这么说的,当然也有胆大的,不过也是很快就被揭穿原来还曾一度非常“恨国”来着,而回来的这个国家并没有本质性改变,你说你转眼就重新爱上了,这个这个——
  只怕是因为官员们现在对您能偶尔眷顾一下了吧,不再像原来那样完全置之不理了。
  
  第4个理由,因为“人”而回来。
  这个也正常,在中国,人力资源相对富裕,尤其是学生资源助手资源,在西方国家这个就不如中国来得更顺溜,成本有时候也会低一些,所以,为了建设一个更好更强的团队,回来比在美国还好,这也是一个正当的理由!
  
  第3个理由,在国外的大学只能当教授,一回国却能封个一官半职,也许是院长、执行院长、副院长啥的,就屁颠屁颠地回来了。能当个官决定一下别人的命运,挺爽!这个理由对于很多男学者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富贵不归故乡,如XXXX”,“海龟不回老家,如马里亚纳海沟潜行,无人喝彩‘个头真大’”,等等。女人在这一方面比男人要伟大得多!
  
  其他的答案,就不多解释了。
 
  【不管什么原因回国,对于国家来说,故意为难或任何拔高都不必要。老老实实地该干啥干啥,是啥说啥,方为寻常方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