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的专业是应急管理,可是我经常给学生谈及文学名著。
比如,那天和学生们在高等物理所餐厅吃饭,谈到了《包法利夫人》,我先问了大家看没看这书,都说没看过,我开玩笑地说“那陈老师就可以瞎说了”。
我先说了这部书的摘要,就是一个心里老不安分的妇人,嫁人后先出轨了一次,和邻村的一个还算有钱的单身汉,后来和这个分手后,又勾搭上另外一个小伙子,两个人常去巴黎开房间。最后,家里的东西被典当的差不多了,当高利贷者来逼债时,包法利妇人发现自己破产了,而自己老公还不知道呢,先去第一个情人那里去借钱被拒,又没有任何办法,就自杀了。
故事完毕,很像在《家庭》或《知音》里登载的社会小丑闻这类文章,而且,这个故事里的人物还都是寻常人物,连名人的边都沾不上。
故事简单得一塌糊涂,那么,凭什么这部小说就可以成为名著呢?而且是你只要看30页就会掩卷长叹的名著。
那就是小说里对人性的刻画和对于环境的描绘,那些东西都会让你有似曾相识之感,而里面某一处所描述的心理你一定曾经有过,笔触直击心灵最深处,当然看得要比通俗小说慢很多,也当然会看着感觉到痛苦。而作者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信哉!
《包法利夫人》当然不是法国最好的小说,在法国,能够为全法国人尊重的作家是雨果,从他去世后所享受的哀荣就可以感觉得到,应为雨果的作品更深地介入到了法国的生活,从《悲惨世界》到《巴黎圣母院》都是。
对于后者,我看过管震湖教授翻译的版本,似乎翻译地有点轻佻和轻松,而小说的原有风格是这样吗?虽然我不懂法语,可是总是心里有些怀疑,就想——也许傅雷先生翻译它,会更好些吧。
而《巴黎圣母院》里的开始,也是对该地的一个非常细致和繁琐的描述,繁琐和细致到你看得会有点不耐烦。
这一点和《包法利夫人》就有点像了,你以为那大段的风景描述是无用的,可是,当你看完全书,再翻回来重新审视,发现似乎每一段都不可或缺。
当然,《巴黎圣母院》的女主角是艾丝美拉达(Esmeralda),是个吉普赛姑娘。故事的梗概可以随处找到,这里不赘。只好说一件我们在巴黎圣母院再遇艾丝美拉达的事情,自然,这是一个“新”的艾丝美拉达。
那一刻,我们在巴黎圣母院右侧的林荫道里吃东西,很巧合的是,很多人在那里吃东西,他们吃的自然是面包之类西式的食物,我们中西合璧,吃的是泡椒凤爪和面包。
正在奋力啃鸡爪时,有个姑娘站到了我们面前,手上拿了一张明信片,我正迟疑间,她把明信片已经放到了我们面前,而且口中喃喃,似乎又法语改说着不太熟练的英语,而明信片后的字迹是英文。
我开始还以为向我们兜售风光明信片呢,结果明信片上的字告诉我们不是。上面的英文说:我来自波斯尼亚,到巴黎已经3周了,母亲和弟弟一起来的,生活很困难,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帮助。
在小说《巴黎圣母院》里,艾丝美拉达是“波西米亚”,和我们看到的“Bosnia”是一家子吗?我迟疑了一下,觉得应该是。
心里想,还真有幸遇到艾丝美拉达了呢!不过,这个艾丝美拉达脸庞有点黑,虽然还算漂亮。
Shopping猫对着艾丝美拉达摇摇头,这倒是符合我对于乞讨者一贯的态度,这个态度和我爸爸有关系。当我告诉爸爸某天我给了乞丐1块钱时,我爸爸说,如果这样,你还不如给老家的穷亲戚呢!皇帝还有三门穷亲戚呢,何况我们家!所以,如果真有钱要行善,给陌生人那里能和给我们还有些关系的亲戚相比呢!
我就一下子明白了,善良之心需要场合和环境,也所以,我对那些对流浪狗猫施以爱心的行动不愿意去理解——你的人类亲戚还有很多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呢,又如何要把爱给那本非同类的猫狗!
Shopping猫也受了我的影响。
不过,这次我有点好奇,好奇的源头全在雨果的那部巨著里了。就问Shopping猫:“你手里的零钱包呢?”
Shopping猫迟疑了下,大概对我的态度有点困惑,不过还是拿出来,从中选了一个硬币给了“艾丝美拉达”。
等“艾丝美拉达”走出几步,我又仔细朝着她的方向看了几眼,刚好遇到她回首,对视了一下,她嘴角微微一笑,大概在想“这俩亚洲人还比较好骗”或者“给得怎么这么少”吧!不知道她的心里在乞讨时是否时而会掠过雨果那部名著的影子,而我则在期待着她就是几个世纪前那个街头卖艺的小姑娘的后世,曾经一度被雨果收到不朽的名著里面。
还是追问了一句“给了1块钱?”Shopping猫回答:“2块!”我惊讶了一下:“有点多了吧!”不过,自己立刻就不好意思了,本来就是我的好奇与迟疑才造成了这样一次施舍,怎么又闲多了呢?!
作为巴黎最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巴黎圣母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它之世界闻名,却一定是借助于雨果这位更为不可替代的伟大作家的作品。我的学生小武也恰好是文学爱好者,这部书也是看过的,她说到当年看这本书时,那些描述巴黎圣母院的情节都觉得罗嗦和累赘,可是今天来到了巴黎,看到了它,却发现自己特别期待着能够再看一次《巴黎圣母院》,再去温习那些震撼性的细节描述了。
可惜的是,她们早来了一天,巴黎圣母院早早看过,刚好没有和我们巧遇“艾丝美拉达”,否则,不知道她会不会再回头看那书时,也回味一下这位波斯尼亚女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