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漫记”的存档

巴黎——她的浪漫与忧郁

2010年6月18日星期五

  法国是个浪漫的民族,甚至语言都很浪漫。

  这样的观念我很久之前就有,也不知道从哪些书里面得到的印象。

  去年在葡萄牙,和实验室的姑娘米切尔聊天,她自己学过很多语言,英文自不必说,她还说西班牙语根本不需要说就会,有点类似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分别是对方的方言的感觉,而她同时也学过法语和德语,而且,是比我地道得多的那种真“学”——谁让这些语言基本都属拉丁语系呢。

  在和她聊天期间,不知道怎么就说起法语的浪漫来,我问她,法语的“我爱你”怎么说,她轻启朱唇,温柔浪漫地说了一句,我不禁莞尔,因为我自己知道德语的我爱你是“Ich Liebe Dich”,说起来颇需要正襟危坐神情严肃的样子,不过没等得我炫耀一下德语,她就自行把这句说了一遍,果然正襟危坐的样子,如我所预料。于是,大家笑笑。

  这样,法国的文学艺术就理应要比德国的更加让人心动了,而德国虽然有很多伟大的作家,可是,给我的感觉是德国科学家和音乐家理应更多一些。

  法国天才的作家就很多,且不说我最喜欢的罗曼罗兰,还有那很有争议的大仲马小仲马爷俩,以及巨作传世的巴尔扎克、雨果、左拉,我总觉得在巴黎胡乱拉出一个作家来,都有着一颗对文学艺术敏感的心和天才的组织文字的能力。

  比如,波德莱尔。

  他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让我发现人居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认知世界,那么奇妙和不可思议。

  我不时会引用以下这个小故事中的最后一个结论:给公众的最好是精选的垃圾。

  八,狗和香水瓶

  “我美丽的小狗,我的好小狗,我可爱的杜杜,快过来!来闻一闻这极好的香水,这从城里最好的香水店里买来的!”
  狗来了。这可怜的动物摇着尾巴,大概是和人一样表示微笑吧!它好奇地把湿滑的鼻子放在打开盖的香水瓶口上。它惊恐地向后一跳,并冲着我尖叫着,发出一种责备的声音。
  “啊!该死的狗!如果我拿给你一包粪便,你会狂喜地去闻它,可能还会把它吞掉。你呀!我的忧郁人生的可鄙的伙伴,你多么象公众啊;对他们,从来不能拿出最美的香水,因为这会激怒他们,而应该拿出精心选择的垃圾。”

  他《巴黎的忧郁》一书中几乎每一篇小文中都有类似的绝妙的句子,让人或感慨、或莞尔、或沉思。

  对于该书的第一篇文章——《陌生人》来说,更是让人体会到忧郁的本真含义,那忧郁来自无所依托的漂泊。

——喂!你这位猜不透的人,你说说你最爱谁呢?父亲还是母亲?姐妹还是兄弟?
——哦……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
——那朋友呢?
——这……您说出了一个我至今还一无所知的词儿。
——祖国呢?
——我甚至不知道她坐落在什么方位。
——美呢?
——这我会倾心地爱,美是女神和不朽的……
——金子呢?
——我恨它,就象您恨上帝一样。
——哎呀!你究竟爱什么呀?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

——我爱云……过往的浮云……那边……那边……美妙的云!

  因为过段时间要去巴黎开会,想到巴黎,就一下子想到了波尔莱尔这个天才的作家、诗人,想到这本我珍藏了很久的小书,特此写一段展望一下我的巴黎之行。

欧洲的小偷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在里斯本,shopping猫被偷了。

  不过,这么说也许冤枉了人,因为钱包是怎么没的,shopping猫竟然是不知道的。

  我们在里斯本先坐公交车再走路前往贝伦塔后,不知道那段路上没了钱包,后来老觉得应该是在贝伦塔拥挤的过道上没的,可是,心里还是没有那么确认。

  如果是13年前,我一定会抱怨shopping猫的糊涂,那时候,她也曾经丢过1000多块钱,那是一个我们俩都刚上博士,我每个月只能拿到317元的时候。

  我爸爸说:丢就丢了,也找不回来了,埋怨何用!

  我就闭嘴了。

  这样,在欧洲的丢钱包也就不可能再采取怨天尤人的态度,尽管shopping猫的确是把钱包放在了最外面的口袋,触碰一下就能知道那是钱包。当然,没有抱怨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我的钱包还在。

  发现钱包没的那一刻也是很被动的,在我们刚刚到达里斯本的博物馆,正要存包去的时候,shopping猫一摸自己的口袋,发现一边的已经空了,另外一边的相机却还在。

  “完了,钱包没了。”其实之前shopping猫也喜欢和我开这样的玩笑,我就以为钱包只是放在另外一个口袋里罢了。

  但是这次似乎神色不对,且是长时间不对,而不是一会就露出狡猾的笑容,才有点着急。

  我们又去了一次贝伦塔,除了问守门人有没有人送一个怎样的钱包到他那里,就是再走一遍老路了。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而且按照我对于欧洲小偷的了解,认为他们会保持将钱包里的非钱部分丢到附近的垃圾桶的做法,结果也失望了,附近的垃圾桶里只有垃圾。

  于是,只好打电话给银行,信用卡挂失。好在除了钱和信用卡,也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东西,但是闲逛的心情却没了,也因此错过了免费看几家博物馆的时段。

  这是第一次在欧洲遇到小偷。

  随后我又遇到过一次团伙作案的小偷,那是在去机场的轻轨上。

  一个英文说不利索可是老想说的女孩问我机场怎么走,我开始很奇怪——你本地人还不如我一个外国人知道不成?

  就指着车厢内的线路图告诉她,可是她似乎还是不明所以,还要问,我此时觉得老是背着包回答她的提问很累,就把背包放下了,结果大惊失色——我的包的三个拉链全部被拉开了。

  看着不远处的shopping猫,我很奇怪,问她难道是你拉开的不成?

  shopping猫说:没有啊。

  我抓紧查看里面的东西,发现没有丢失任何东西后才放下心来。

  而车到站了,那个女孩和另外几个年轻人匆匆忙忙地下车了,我还奇怪想叫住她:刚才你不是还问我怎么到达机场吗?怎么中途下车了,别呀!

  此时,是shopping猫先回过味来,说他们一定是小偷。

  我此时也有所醒悟,又过了两分钟,轻轨上的乘警来问我刚才几个人的情况,在哪一站下车等等,原来他们的监控录像也发现了这几个神色和作为很不地道的家伙。

  惊了一身冷汗。还在证件等都在衣服内兜,背包里只有笔记本电脑和书。

  可是,从此在这样的场合再也不敢大喇喇地背包了。

  欧洲的小偷,可厉害着呢!

大鼻子的节能减排功效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到了欧洲,得老长时间才能慢慢地体味到人家有些古怪的地方。

  所以我总是觉得,在一个地方,想体会特色,得至少半年的功夫才有可能。

  因为害怕欧洲不好配眼镜,这次我带了两幅眼镜。其中一副是故意做了很紧的尺度,就想着也许运动的时候能用上,至少不用被汗水浸湿后老扶它吧。

  关注了一下当地人的戴眼镜的问题,发现人数也不少,但是,有趣的是,这里的眼镜有很多是没有鼻托的。

  开始这不是我先发现的,是别的中国说的,于是,仔细地去关注了一下当地人鼻子外面眼镜里面的部分,发现还真是这样。

  自己觉得似乎恍然大悟了一把——这莫非就是大鼻子的功效?人家根本就不需要鼻托,而亚洲人的小平脸则不行,必须得有个东西来填充鼻子和眼镜之间的距离。

  哇!如此说来,节约了2个鼻托,还真是起到了部分节能减排的效果呢。我参观过人家眼镜厂,知道一副眼镜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才可能成为成品,这样,一个鼻托大约得减少10道8道工序的吧。

  还是对自己的这个听来的消息不敢太确定,就那次去商业中心的时候特意去了眼镜店观摩,发现这个知识真的不太确切,在眼镜店里,至少有半数的眼镜是有鼻托的。

  不过,根据我的个人判断,鼻托确实比我们亚洲人的要短一些,看来这个大鼻子的功效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开始听说的那么夸张罢了。

  看来,凡事还是不能太过相信传言,自己去看一看也许会发现有些被曲解了的真相。

挑担大蒜去欧洲【2】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上文书说到,俺们出境和出国时是怎么带东西的。文后有个问题:

  ——欧洲让带大蒜吗?

  其实,我还真不知道确切的规定,但是我知道澳大利亚的规定,那就是几乎所有外来物种都不让带。我似乎有点理解这个做法,因为澳大利亚的进化路径和其他大陆不太一样,象有袋类动物,其他大陆哪有啊。所以,一旦其他大陆的物种到了澳大利亚,也许会产生不良后果。

  当然,人这个特殊物种除外。

  澳大利亚在这个方面非常坚决,我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因为我带了一个碗面——方便面用碗装的。海关官员小心翼翼地把包装打开,里面的蔬菜包成为他们关注的主要目标。

  最后,询问了我之后,把蔬菜包留下,其他调料和面条还给我了。同时,把我带的牦牛肉干给没收了。

  后来我听说,有个来读博士的小姑娘因为爹妈非要让带上10斤生猪肉,可能怕孩子吃不上咱们的爱国猪,结果在海关时被罚没,并追加罚款500澳元。

  我的天!这罚款可够多的。

  但是,欧洲没有这么严格,我胡乱猜测,也许是因为欧亚大陆毕竟是一块,物种之间的界限不那么明晰。

  当然,这属于猜测,与真相无关,当真的去看看各国海关的规定时,我们也许可以发现,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并没有截然的划分。而且说不准都是在纸面上很严格的。

  不过,还有一个细节,我发现这里的超市竟然会有专门买各种植物种子的专柜,其中包括白菜在内的蔬菜种子包装上,就赫然写着产地中国的字样。如果在市场上种子可以出售,也许海关对于种子最后生成的果实也就没有什么特别限制了。

  这年头,你可以从网上去查,也可以查到不少国家的相关禁止规定,所以,出门前多看看目的地的要求,还是必要的。

  而从海外带回国内的东西,也有类似的规定和限制,不过似乎过海关时都没有那么严格,此时真有回到家的感觉。

  这里,我们不管海关的要求,还是回到究竟应该带着什么东西回家的大问题。

  当地的特色物品一般都是有的,可是埃及的金字塔也带不回去,法国的凯旋门也不行啊,太沉,就只能带点小东西,可是,一般情况下,出来一次依然挺不容易的,就想着多给亲戚朋友的带点,于是,就会造成问题。

  我去澳大利亚的那次最土,去时带了一床被子,回来时带了两床,可怕吧,当然,不时原来的那床,而是从纽卡斯尔买了两床皇后级的羊毛被,不是说澳大利亚羊最有特色吗,除了绵羊油这类羊制品,就差不多是羊毛被了。这样,两床大大厚厚的被子就占去了我的80%的箱子空间。糟糕的是,回到北京准备享受享受羊毛被,送了一床给老爹老娘,他们还一直舍不得盖,不盖就对了,因为其实不暖和。

  唉,这才知道厉害,以后再去澳大利亚,打死我也不带羊毛被了。

  去年,我的学生小赵去澳大利亚,回来后给我打电话,说买回了一床羊毛被,我啊了一声——真是昨日重现啊。

  这澳大利亚别管咋说,都还是有点特色物品的,而有些国家,你就很难去找到特色产品了,觉得回国都没法交代。

  去年去罗马尼亚那回就是这样,罗马尼亚到底有啥呀?查了半天网络和罗马尼亚使馆武官亲自送到我办公室的基本罗国书籍,结果一直就没发现,就吸血鬼和奇奥塞斯库是个特色,可是都是在地狱里溜达的俩伙计,或者至多活在电影里的人,没法带回中国。唉,那几天把我给愁的。

挑担大蒜去欧洲【1】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最让出国的人发愁的其实不是出国时需要带什么,而是回国时需要带什么。

  有人总结过从海外回国的几大痛苦,其中一条很多人看了不禁莞尔,那就是“一买纪念品就是made in china,这哪好意思出手送国内的朋友啊。”

  好,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先不去说它。还是先来说说出国时需要带什么吧。

一,挑担大蒜去欧洲

1,去香港

  我第一次去香港是看Shopping猫,她已经带去了足够的东西,我就比较轻松,好像就按照要求带了一些一般用品。

  第二次则是我先去Shopping猫后去的,所以我就拎了一个大箱子,这次去香港带了被子,原因是知道房东是不提供被子的。而中国人出门(那怕是从村里去县城)一般都会首要考虑带被子的问题,我们也多次目睹过火车、汽车上带了被子出门的光辉景象。

  对于背上被子出门的乡亲和曾经的自己,除了表面上的莞尔之外,仔细一想其实还是有些心酸的。有些情况下很多人带被子出门的,是因为对于前途的未知,对于御寒成本的极大担忧和没有把握。如果你曾经去过北京南城,见过所谓的“人市”(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本真称谓),看到一个一个面容呆滞的进城农民工兄弟的表情以及他们行李的主要内容,就会知道御寒作为第一需要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好在我当时做博士的时候去香港,是去一个炎热的地方,所以,即便是带被子,也是可以压缩到很小的夏被。

  除了被子这等第一个会被想到的东西之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了,牙刷牙膏、香皂毛巾啥的,以防备一时无法买到而出现无法洗脸刷牙的尴尬。

  这就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地区和国家不了解所导致的问题了,我在香港时去南丫岛和另外的几个小岛,很小的渔村,可是李嘉诚家的超市依然开到了那里,如被子和洗漱用具其实是不需要带的。

2,去澳大利亚

  去香港从理论上说不算出国,而去澳大利亚则一定属于出国了,这时已经是2002年,我一时还是不知道应该带些什么过去。

  而2002年的时候,我还没有采购笔记本电脑,不是不想要,是1万5左右的价格显得有些贵了,因此,就不存在带机器的问题。

  那就带上几张刻录好的光盘了,里面放上自己做的研究工作,以及其他一些所需资料,好像还有几个电影。

  我一直“土”得掉渣,这次去南半球又随身带了被子,而由于这次去的地方刚好又是夏天,所以,被子倒还没有占去箱子里的多少地方。如果是去俄罗斯或瑞典,怕我的箱子里会有一床厚而又厚的老棉被,以至于都无法带其他东西了吧。

  第一次出门去香港以及第二次出门去南半球,房东都是不提供被子的,而且,初来咋到不熟悉或者不好意思张口求人,还真是需要带一床被子来解决第一天的问题。

  同时我也带了一个炒锅,中国人喜欢自己做饭,而且要做中国饭,炒锅也就是一个必需品。这似乎是从网上扒拉来的经验之谈。

  糟糕的是,去澳大利亚,我还带了一箱子书,有多少呢?大约25本以上,是害怕自己到了那里电子资源不够丰富,同时又没有中文书籍,虽然藉此可以学习英文,但是实在没有兴趣被迫读英文经典,就做了这个古怪的选择。

  而事实上,去的那所大学图书馆里有满满5大柜子的中文书,我看到后大喜过望,随后又因为图书馆的书和我带的这些书没有重叠而再次欣喜若狂。

  这五架子的中文书我大概读了三架子,有些实在无关或我本人无兴趣(比如蒙古王府版厚厚的红楼梦竖排硬壳书),就没去强挣着读下来。

3,去国外开会

  这个不须多说,出国开会都一定是住宾馆,所以这次可算不需要带被子了,也就随身带了一些中国特色的礼品,准备送给与会的十几位老朋友。

4,欧洲之行

  去年10月份开始的欧洲之行因为时间长一些,我必须得费些脑筋考虑究竟带什么的问题?

  第一选择:笔记本电脑+大U盘。

  现在没有这个东西已经不行了,而且,也早就买得起了。所谓大U盘则是害怕笔记本出现问题而带来的备份,我的风险防范意识应该说还可以,具备一个应急管理研究者的基本素质。

  第二选择:书。

  即便有一个叫做电纸书的东西,不仅方便,而且可以把全世界的书全部装进去,我也一定要带书。这几乎是一种习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带的书比以前少了,可是,十五本总还是需要的。这次比较有趣的是,我刚好带了载有莫言《蛙》长篇小说的《收获》,看后觉得很值得,其他书有得值,有的则没有那么值,毕竟不能看过再带,所以总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不好意思,我也带了自己写的书,不过不是为了看,只是觉得不带不对似的。书里面的东西早就烂熟于心很久了。所以,这书一直在我的桌子上放着,就没打开过几次。

  第三选择:欧洲没有而中国人一般都会需要的东西

  比如,转换插座以及中国模式的插座。因为包括自己带的笔记本电脑都还是我们国家制式的插座,而欧洲标准(一般称德标,也许是德国最先使用)是两个大圆头的插座,和我们国家肯定不同。

  第四选择:欧洲有但是很贵的东西

  本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大蒜——终于出现了。

  一时想不到什么东西欧洲有但是很贵,在箱子空间还有余量的前提下,我选择了大蒜——挑担大蒜去欧洲!赫赫!

  当然,所谓“担”,对于我来说,也就2斤罢了,也许有3斤?为了计算“挑这担大蒜”最后的效用,咱们就暂时算2斤半吧。

  2009年的10月份,因为天气原因,大蒜主产区——我的老家提前出现糟糕的冰雪,再加上中国人觉得吃大蒜能够预防H1N1,大蒜需求上升而产量下降,价格当然地就涨上来了,这样,最后在北京市场上是用两块钱一斤买的,2斤半的大蒜花去5元人民币。

  挑上这担大蒜,就来到了欧洲,先看看自己这个重大举措究竟节约了多少钱吧。一到地方,稍微安顿下,就去看一般菜市场的大蒜价格,是每公斤2.5欧元,按照十月那个时间的汇率(1比10)计算,接近12.5元人民币1斤,和北京蒜价一比,我带来的大蒜每斤帮着节约10.5元人民币,总共2斤半大蒜则节约26.25元人民币。超市的大蒜还贵些,会觉得更值。

  当然,从今天来看,在欧元汇率大幅降低的情况下,节约的就没有那么多钱了,不过,节约出人民币20元以上还是有的。

  就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歌了——挑担茶叶去北京。歌里的少数民族同胞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领袖的爱戴和拥护,在最好的季节采摘了自己以为最为宝贵的家乡特产,挑着茶叶跋山涉水就准备去北京,我想,艺术作品的作者大概也会知道这样的物流成本之大吧,而且,北京虽然不产茶叶,喝的却一定是全国最好的茶。

  但是,依然还是会有这样的歌,唱得还异常响亮,这在今天,应该叫做“最忠实粉丝”了吧?不过,人和歌都只能在路上,在启程的那一当口,不可以到达最终目的地。

  这就象在欧洲乃至美洲的中国人一样,不管是挑上了一担大蒜还是什么别的,心却依然是流浪之心,随时都盼望着能够有机会回归。

  而那些即便成功地在海外占住了脚甚至还受人尊重的中国人,还是愿意返回那久别的故乡,回去之后挨骂也愿意,只是因为还是无法承受这流浪的情怀吧。

  就象你箱子里的那些大蒜,欧洲美洲的大蒜味道并无不同,价格的差别也无法影响购买的决策行为,可是你依然愿意带着它翻山越岭——

关于学哪门外语更好的一个观点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以前做过一道单选题:

  请选出不是拉丁语系的语言:

  A,西班牙语,B,葡萄牙语,C,英语,D,法语

  这道题把愚蠢的我给难住了,结果最后选错了。

  其实,答案是C英语。

  我自己应该完全可以推断得出来的,我们文革的时候天天喊着和拉丁美洲与非洲交朋友,且不和美国英国交朋友。为啥和拉丁美洲交朋友?因为他们都说拉丁语啊,而美国不在其内,当然美国人不说拉丁语了,所以,我当时竟然选错了,20年后都觉得无法原谅自己的愚蠢。

  拉丁美洲基本是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不过,葡萄牙人在美洲在抢地盘的时候明显没能抢上西班牙人,最后只有巴西一国说葡萄牙语,其他国家基本都是西班牙语。

  当然,有规则就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刚刚不久前地震过的海地了,海地人说一种连法国人都听不太懂的法语,这和它做过法国殖民地有关。到了今天,巴西人要去葡萄牙,也依然方便得很,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则和西班牙关系一直不错。事实上,大家也都应该理解,葡萄牙对巴西来的移民采取远比其他国家移民更加优惠的政策,这明显和大家说一种语言有严重相关关系。

  更有趣的是,说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的人们相互能够听懂对方,也就是说,葡萄牙语相当于西班牙语的一种方言,反之亦然,有点类似于东北话和北京话的关系。

  知道这一点,让我顿时有当时大学时为啥非要学德语的巨大感慨,而且,当时还花了宝贵的一年功夫去学德语。

  而德语除了德国之外,只有奥地利和瑞士才说它,明显不如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当然,选学德语也不能只怪我,因为大学里没有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二外课程。

  今年看法国拍的一部电影《费马的房间》,我乐了,发现拉丁语系之间真的是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竟然有不少词我是认得的,俺们的听力稍微差点,可是也颇能听懂几个。

  如果今天让我再选择外语来学,我会这样选择:

  1,英语

  2,西班牙语

  3,法语

  4,日语

  5,俄语

  而那个在硕士时候学过的世界语,不管怎样都坚决不会再选它了。

  另外,在非洲和亚洲,还颇有几个国家和地区说葡萄牙语,至少亚洲的东帝汶和澳门是说葡萄牙语的。非洲的讲葡萄牙语的都是安哥拉之类小国,就不提它们了。同时,非洲也有几个国家说西班牙语和法语。

  中国古人的愚蠢之处在于,我们没有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好好推广汉语,如果像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这般,中国人今天出国得省多少力气啊。

  郭沫若在《人民日报》(还是《光明日版》?忘了)上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究竟哪国语言是来自汉语的,他老人家认为就是我刚才提的那亚洲三国,是以汉语为起源的。可是,糟糕的是,我们没有去推行(不管是强制还是鼓励),给我们这些后人造成了太多麻烦——老祖宗实在是太没远见了。加上现在韩国、越南都在文化上去中国化,韩国连个汉字痕迹都不想保留了,以后还得指望用英文和他们进行对话。

  长叹一声——

  抗日战争那阵,日本人当时强行在学校里推行日语,我在济南一个中专为了挣俩零花钱,曾经带过一门课,当时那个班的班主任是个老太太,竟然会说流利的日语,其实,她没有去过日本,就是当时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在济南的学校里被日本语强制学的。

  我的天,知道了这一点把我给惊愕的,日本人侵华8年,竟然会留下这般影响,如果反过来让中国人来做,我们可能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语言深深地藏起来,让附属国的人民想说啥就说啥。

第二次在海外去理发馆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一、香港是国外吗?

  我在读博士期间曾经去过一次香港。

  那时候,因为身份毕竟还是学生,所以,去香港的过程非常繁琐非常困难。一开始申请的时候研究生院根本就不让去,说学校里有明文规定,去国外必须如何如何——

  我就拿着学校的“明文”反驳道:现在都1999年,香港还是外国吗?要不,就把规定里的“外国”改成大陆之外,要不就把香港当国内处理。

  话是这么说,道理是这么讲。可是,人家研究生院根本不理你,随你讲,就是不行,你又能如何?

  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前段时间看到了中国和国外一些国家关于相互签证的协定和做法,更加让人无奈了。看上去,好像任何一个国家,给中国的签证政策都比我们给他们国民的签证政策要难度都大,一点都体现不出外交对等的原则。

  每思及此,就觉得我国的外交部无能——至少人家为难你你也可以为难对方吧,偏偏连这点都做不到。

  不过,不说它了,我们的政府是把香港人、澳门人和台湾人都不当中国人看的,有时高看有时低看,就是不平视。

  二、从香港跑到深圳理发

  第二次去香港就是半年,从夏天到冬天。于是,半年的时间就一定需要理发,可是,按照在香港求学的大陆弟兄们的做法,都是到深圳理发的,原因自然是便宜。

  既然都这样,我也别跟着省几十乃至上百港元吧。于是,就去了一次深圳,好像花了15块钱解决了问题,并从深圳带了十个大馒头回去。

  香港的日子,总是惦记着如何节省一点钱,细节一直到理发、打电话、吃饭。而中国人长于节省的习惯不但在香港这样的地方可以体现,还在海外几乎所有国家都能体现。

  对于我们大陆出生长大的人来说,基本上除了花公家的钱不心疼,自己那点收入到了海外真是属于高阶无穷小,在八十年代如此,九十年代还是如此,直到2000年左近,才有了中国人也开始奢侈的一些说法,而又过了十年到今天,奢侈的说法已经比较广泛了,甚至有社会主义要救资本主义这样的说法了。据说西方国家在经济危机面前也开始盼望中国的购物团前来。

  不过,由穷到富的时间太短,所以,即便奢侈都不太会,表现基本就属于暴发户乱花钱的样子了。

  三、在澳大利亚理发

  去澳大利亚也是半年的时间,于是,也一定得理发,即便头发不多,可总还是长长了的,就理了两次,第一次事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21,第二次则是由女房东帮着理的,事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632。这样,其实也就是在体验了一下理发的感觉,第一次理发后我才突然有了兴趣,开始恢复停了8年之久的作文写作,而这第一篇“作文”发给了威海的朋友,她帮着联系发表在《威海日报》上。恢复了写作文之后,回国后才开始了博客生涯,到现在已经7年多的时间了。

  因此,理发和我的博客之间有特别大的关系,不得不记之。

  四、第二次的海外理发馆理发

 

 

  尽管来到海外之后中间回了一次国,可是,因为仅仅1个月的时间,所以,头发还没有长到影响生活,而我的朋友因为我的头发日渐稀疏的缘故,认为我的头发宜留不宜理,也就打消了理发的念头,觉得也许可以撑到再次回北京。

  可是,尽管稀疏,头发还是渐长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使得不理就要影响生活了,也浪费洗发水,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就准备找个周日去理发。

  到了理发馆跟前,却发现了高挂免战牌“Fechada”,怕自己认错了字,还推了推门,结果果然是关了,又刚好一个老太太在一边说了几句,没太听懂,看那意思也应该是今日关张的意思,就悻悻地走了。

  结果,周一到周五都没有出门,又多熬了一个星期。这次周六一定不能再错过机会了。

  就又去,还是进的上周日那一家,一进门先把自己买的菜放下,一幅不把理发馆客气的架势,问了一句,“多少钱?”结果人家笑了,说不对“O Senhor”服务,看来人家开店的时候就没有打算挣男人们的钱,只好再次不好意思地拿走了放到门口的菜,悻悻的样子——

  回住处的路上还有两家店,看到一家,刚好开着门,而且门口贴了优惠的告示,且肯定是为男士服务,这次可逮着了,毫不犹豫,仔细研究了门口的告示,发现了一个比较不错的价格,只有6块钱,继而昂首而入。

  里面坐了三个老太太在等待,里面似乎有两个老太太处于被理发的状态,我也就坐下等候,好像除了等候也没有别的办法。毕竟,再找下一个怎么样也难说。按照那个老故事的说法,第一次老师让去树林里找一颗最长的树,开始总觉得最好的应该在后面,结果走到头,只能胡乱挑一颗了;而第二次进树林,在最开始的时间里看到一颗还不错的,抓紧砍了再说,别到时候连这颗都不如。

  我在理发馆耐着性子等下去就是因为有了前面的那次“fechada”以及今天在那里吃了闭门羹。

  这一等就是1小时40分钟,我几乎把所有的杂志都翻了一遍,还看了一堆美女的新发型的书。

  在自己依然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可算叫我了,一个胖胖的大嫂喊我进去,我脱掉羽绒服之后,她从后脖领子向前给我围了一个毛巾,把我的脖子塞在一个洗头盆的中间有豁部分,我又使劲向盆沿挤了挤,以防水沿着脖领子留到身上。

  这里的洗头盆和北京的颇有区别,北京的是让你躺倒,然后把脖子也卡在一个豁口处,但是这样做脑袋就会悬空,很是不那么舒服。感觉好像这里的更科学些,而且整个过程也没有出现水流进脖子的现象,看来设备还是基本靠谱的。

  洗头是件简单的事情,随后她就把我按到一张椅子上,刚才还在处理一个老太太的另外一个年轻点的姑娘一分钟不到解决了老太太,持了一件围裙给我围上,接着就准备开始动她的剪刀。

  动刀之前,问了我一句,我按照预想的回答:Cabelo Curto。她就剪刀比量了一下,我发觉似乎还不够短,就又加了一句:mais curto,她点点头,立刻开始拾掇我的头。

  先动剪、后动刀、再动电动器具,还是果然是熟手,最后三下五除二,也就十分钟的功夫,立刻持了一个镜子让我看自己的后脑,问“bem?”,我用那没戴近视眼镜的眼睛一下,发现自己的头发真是到了“黑发搔更短”的地步了,这样模糊都隐隐可以看到头皮,真是廉颇老矣。

  这当然和理发师的水平无关,所以我还是夸了一句“Muito Bem”,当然,还得加一句“Obrigado”,最后起身,付账,走人。

  回到住处才又好好打量了一下头发,又让Shopping猫给评价了一下,结果说还应该mais mais curto,这个明显还有能够继续剪断的潜质。不过,我摸了摸自己的头颅,感觉比之前舒服多了,而且在我的坚持之下,没有在中国人之间采用互理的方式,感觉似乎体验到了海外理发的快乐。

【欧行漫记】之——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太寒冷

2010年1月24日星期日

2009年5月的罗马尼亚之行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欧洲。

5月似乎还是初春的感觉,偶尔一阵雨来,就是一阵凉意,每天从住处走出去开会,看到雨的时候就觉得带了身正装来这里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如果只是一件衬衫或者T恤,那就需要考虑去买件衣服了。

所以,布加勒斯特的感觉和北京一样,春雨稍带寒意,让人难免怅然。

这是东南欧,位于地中海北部的巴尔干半岛的春天。

而十月份来到西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恰好还是深秋的气候,有鸥鸟飞过,有过路的浮云,还有灿烂的阳光。

可是,不知怎么,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却觉得有些寒冷,不免去检查下夹克是否已经把拉链拉好。

反而是下雨的时候,我还要刻意地把上衣敞开,让雨里带来的温暖气息带到自己的皮肤上,尽量让身体去贪婪地接触那温和的暖意。

一次两次这样,也就过去了,没有在脑子里形成痕迹,可是,有雨的时光和阳光灿烂的时光相比,似乎还要更多些,终于这样的现象让我迷惑了——

这里从哪里过来的雨?

当到来时,我要用百倍的热情去欢迎你——

这是从哪里到达的阳光?

当撒下时,让我避之唯恐不及——

这个深秋,这个初冬,因为雨而使得光和影更加柔情蜜意,这个深秋,这个初冬,因为明亮而诞出了凝固的寒意。

地中海,似乎一片蔚蓝色的石头,一不小心落在了非洲、欧洲和亚洲大陆之间,激起了片片涟漪,这些涟漪所到之处,是完整大陆上出现的点点岛屿或斑驳的海岸线。

“憨傻”航空公司和“昏傻招”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那天在法兰克福的时候,看着Lufthansa这个字就发了傻。

为什么我们要把它翻译成“汉莎”呢?一看,原来是后面的五个字母是hansa,莫非是当年的翻译者没看到前面的四个字母,直接就按照汉字的拉丁字母给翻译了过来?

费解中——

按照德文的念法,这个念作“露富谈啥”,和“汉莎”基本没有关系。

就又想起了另外一个说法:“婚纱照”,突然某一天就觉得是“昏傻招”了,或者“混啥招”?唉,也许这个解读才更加地符合现实?

谐音真是个美好的东西,我喜欢谐音。

从小处看哥本哈根的争吵——暖气的五个档位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前天,一到办公室,立刻就觉得很温暖的样子,原因是外面有些冷。

此时的阳光尚好,蓝天上偶有散布的云朵,在阳光里也就能够感觉得到暖意,可是,总还是温度不高了,所以,避开阳光,就觉得寒意缤纷。

户外和户内就有了明显的差别。

其实,我的办公室是没有阳光的,刚好在办公楼的内侧,窗外是天井,自然无法见到阳光。

那么……进屋后温暖的错觉也许是有暖气的原因。就去摸了下暖气,发现是凉的,脑子里一片糊涂。

再仔细一看,原来暖气竟然是关着的,怎么打开呢?再仔细看了下,发现了开关之所在,就拧了一下,轻轻的哗哗流水声立刻响起来,再拧大一些,拧到最高的五档,用手触摸就感觉得到烫手了。

又试用了其他档位,发现手感上能够有明显的差异。想了下,就把档位定在了3档。

北京家里的暖气是陶瓷覆面的,显得很高级,可是,没有这样的档位设计,也就使得温暖始终居高不下,一般穿衬衫都没有问题。不过,仔细一想,觉得有时候能量肯定地被浪费了。

哥本哈根正在热闹,我们国家的谈判代表正在为国家发展而大力排放的利益拼命力争,但是,怕是首席谈判代表也知道,我们其实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真要下功夫,单位GDP的排放降低40%,怕降低48%都是可能的。

也许我们国家在单位GDP排放上面力争就是这样的背景了,我们知道我们有这个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