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留痕】卢森堡公园悠闲的下午
关于这几日的巴黎之行,如果有人问我: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不是法国的象征埃菲尔铁塔,不是满布艺术品的卢浮宫,不是满眼里都是值得尊重大人物灵柩的先贤祠,也不是闻名实际的天主教堂巴黎圣母院,不是满布小商品售卖场所的圣心大教堂周边,不是据说里面拥有亮堂堂镜宫的凡尔赛,而是卢森堡公园以及里面享受下午阳光的悠闲的人们!
前面的那一大串否定其实是否定了大家惯常的游览选择。这不是我特意要显示自己的别有眼光,而是我觉得能够代表一个地方的标志是那极度放松又悠闲之所在,其他那些地方太拥挤,太匆忙。
但是,这个卢森堡公园却是我们无意发现的,我们当时从东红饭店吃完麻婆豆腐出来,看着地图上附近有一个“宫”,觉得也许可以和凡尔赛宫比肩,就循着地图过去了。
卢森堡宫却很容易找到,进门也不需要任何费用,此时已经是下午的3点半,阳光却依然强烈,没有树荫的地方甚至晃眼,不过当你逃离了阳光的威慑,立刻就会感觉到些许的凉意,这样的感觉当时在布加勒斯特就有,在里斯本的时候更加强烈一些。就推断,也许欧洲的阳光和绿荫间就有这样一个关系吧。
从侧门进入卢森堡花园,没多远就看到两块整齐的草地。第一块上内容丰富,因为上面满是人,有趣的是,草地被阳光分为两半,一半被完整地照射着,另外一半则刚好是阴凉地,似乎法国人不惧怕巴黎的阳光,人群的分布也很有规则地各分了一半。
而相邻的第二块草地上一个人都没有,我正奇怪怎么会分布的如此整齐,一看原来第二块草地外面立着一块牌子,上满的字似乎是此处禁止入内的意思。
法国人看来还是很遵守规则的。记得原来列宁批评过德国人太守规律,甚至在革命时冲击政府时,看到政府门前的绿地上写了“此处禁止穿越”就抓紧从其他允许穿越的地方过去袭击政府,列宁觉得很不可思议。
法国人因为其艺术风采文明全球,而艺术本身是讲究创新的,不可墨守陈规,就觉得当年法国人攻陷巴士底狱的时候,在类似的问题上应该不至于犯德国人的错误。
当然,这个讨论并不适于公众日常生活下的道德要求。打仗或者推翻政府毕竟是应急的事情,而不是日常的事情。在日常的规范里,法国人至少从我看到的卢森堡公园的草地上,完美地遵守了规则。
我们没有在草地上席地而坐的打算,就继续向里走,经过了随处可见的长椅、单独且可移动的座椅,椅子也有多种样式,有的适合于端坐,有的则适合与斜躺。
和北京见到的惯常情形不同,虽然在巴黎的地铁里我看到了太多拥挤的人流,可是卢森堡公园里虽然显得人多,可是你总能轻易地找到喜欢的座椅,然后搬在一起,坐下聊天。
看来巴黎人还是不够多,至少和我们北京比,人甚至可以说过于稀少了。我们坐等普遍长椅上的人离开,就坐了过去,比只能端坐的椅子要舒服了很多,再把大脚丫子往椅子上一放,看着树叶间隙里透出的阳光,感觉甚是舒服。
过了一会,shopping猫困了,就斜躺在我的腿上开始咪了起来,一会竟然睡着了。而我看着偶尔走来走去的人,看着阳光逐渐偏移,竟然觉得在巴黎好像时间停滞了。身边既有老人也有孩子,还有众多的年轻人,中间还走过两个孕妇,可是,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除了视野里出现,并没有打扰整个环境。
我深深迷醉了——
想起来的是在首尔战争(抑或叫和平?)纪念馆时的样子,那是一个秋日的下午,类似的阳光和类似的树林,只是那天闭馆并无什么人经过,坐在纪念馆右侧的长凳上,也有恍惚置身世界之外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不是一般的享受,神游天外,翩然物外,类似的词都可以拿来形容它。
此时是星期三的下午,我有点困惑的是,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工作日,还会有如此多的人到达这个地方来品味午后的休闲?且都是一副不愿意离开的样子。看书的人看得似乎还算认真,法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自是不可忽略的,打动我心的作品很多就是出自法国作家之手,而对于我们中国作者,震撼心灵的作品似乎真的很少,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之愿意在法国定居的缘故了。
卢森堡公园其实是卢森堡宫附带的一片绿地,所以,它的核心依然是宫殿建筑群,可惜的是今天却不开门,不能进入宫殿以体验法国皇帝当年的奢华,从门前走过,发现了宫殿正面对着的以水和雕塑为主的中心花园,和凡尔赛宫的模式相当,当然后者规模更大一些。我们在绿色植物的下面给这个还算有些规模的宫殿拍了一张,糟糕的是绿色所占的比例太多,所以显得宫殿有点不够显著,我又不会PS,就原样放在下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