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的存档

世界杯感言:我老了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世界杯感言

·天路客·

 
大力神还是那个大力神,

人却已经不是那些人。

 

对于任何新面孔,

无论怎样的帅气与激情我都提不起兴趣了。

 

世界杯依然年轻

可我,也许老了。

深圳卫视《22度观察:中医养生还可信吗》(20100613期)观感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深圳卫视《22度观察:中医养生还可信吗》(20100613期)观感
——要相信科学,不要信邪;适当运动,保持安宁。

    作者: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l01.html

    整体上看得出来,这期节目录制的许多内容被砍的差不多了,基本上没有什么看头。虽然如此,这几个人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她)们也各自为自己素养、境界做了精彩生动的诠释。

    先说那个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女士,这个名头很长,很能唬住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据老方说这个所谓的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是一个保健品行业组织,是专门推销保健品的。孙会长(据报道也是出身中医世家)曾为多种保健品站台,最近正在帮助推销高价“营养大米”。”(方舟子《记一场关于“中医养生”的电视辩论》XYS20100609),这位会长老太太给我留下印象不是因为她的满头银发,而是她的两段“精彩言论”:

     雷人言论:我们是用人做的实验,干吗要小白鼠点头?(天路客按:这话我其实听过无数遍了,并不新鲜)

     关于经络:

    “我们的经络学一直都没有找到可是在十年前,在美国的一个老太太,她是学儿科的… …”可能是因为感觉荒谬,纪小龙医生未听她讲完打断了她(“这样的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所以她下面想说什么无法知道,“人家现在把经络搞了什么呢,经络学现在测定的,经过很多很多人的测定是非常准的… …”(然后又被方舟子打断),这位孙会长说“你想象力太丰富了:),想象力太丰富了,不愧是从国外回来的… …”

    关于针刺麻醉:

    “你看现在针刺,针刺麻醉可能大家都非常的认可,为什么针刺能麻醉… …”纪小龙:“针刺麻醉没没有认可啊,现在早… … 呀,我觉得你太… …你没看最近的…已经推翻了… …早就证明不行了,哎呀… …”到这里,纪医生已经被这位会长雷的“语无伦次了”,看到这里时我也乐的一口啤酒从差点喷到显示器上:)

    天路客按:这位专家的专业素养与非专业人士并无甚两样,在经络问题上以道听途说作“强有力”的证据,把早就被证明无效不可用的什么针刺麻醉奉为圭臬,我怀疑她是不是1把“最高指示”作为科学标准了?我很好奇她如此推崇针刺麻醉,假如遇到事情时她自己与家人是否会采用(不好意思,我只是说假如)?这位专家俨然不知“桃花源”外面的事情,都“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讽刺的是,她竟然找到了(估计也是道听途说)一个美国老太太的例子对经络说事:))我很好奇,这位营养专家会长是否知道现代医学已经到了循证医学的时代?从节目开始她不知道事物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看来,我看玄,他那里会知道“个案说明不了疗效”的道理,倒是与那位起来发言的生孩子难产用什么偏方治好“受风”后得腱鞘炎的女观众有的一拼。   

     再说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李楯教授,他给我的感觉整个一和稀泥,“他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是信中医的,要批“西医”、科学的种种不是,滔滔不绝,信口开河。最后主持人让他做总结,他又批起“西医”来,眼看节目就要以此结束,我实在忍不住,打断他的话,和他吵了起来,训斥他对现代医学一窍不通,对科学半点不懂,却自以为是什么思想高人,要来指导现代医学的发展。场面一阵混乱。”(方舟子《记一场关于“中医养生”的电视辩论》XYS20100609)

    天路客按:这位李楯教授的立场我也没搞明白,给我的感觉整个一和稀泥,在这次节目中确实不适合坐在“评论员”的位置上,他一开始支持中医,后又说现在没有中医,自己也从来不看中医(“我说实在我是比较认可中医的,但我基本不去中医那儿看病,因为我一去他就要给我化验,我说,与其化验,我何不去找西医呢?”),显然,这位李教授认为中医就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才好,不要任何现代设备现代检验方法才好,不过这样的话,摆在中医面前的振兴、发扬、科学化、标准化怎样去完成呢?李楯教授难道没为他们想想:),再后来,又批评现代医学云云一大堆,甚至貌似还上起“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课来了,开始讲“样本数量”:)最后还推出了一个“人不是为科学活着的”结论,问题是节目中谁也没说过人是为科学活着的话。“你怎么就知道古人就没有解剖过?我们在历史断裂、文化断裂有很多那是说不清的… …”,显然,已经开始走下三路了。

    最后说说“中医世家传人、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孔令谦先生,显然,这位孔先生也是为“名医”无疑了,从其气派来看,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也无疑了,我还见过其他“北京四大名医”的后人,做派都是一样一样的:)把他们组织起来完全可以形成“新北京四大名医”。这位“名医”之后确实是“这是很典型的“名中医”传人,挂在嘴上的是“我爷爷”、“我们孔家”、毛主席、周总理、党和政府、国家领导人……又不停地吹嘘自己的医术如何如何高明,专治什么疑难杂症,什么病到他们孔家来治,第二天包好!”(方舟子《记一场关于“中医养生”的电视辩论》XYS20100609)

      雷人言论:不相信养生学就不是中国人;没有德行的人不配谈养生;孔家人退烧有绝技;中国对传染病的认识绝对是很灵的。

    天路客按:不止这些所谓“名医”之后吃祖宗饭吃到啥时候,不过他们孔家也算有传统,现在吃祖宗饭的还有孔子的直系后裔,替孔子享受着人间香火,虽然孔子思想的真正传人并不是他(她)们,乃是姓程的姓朱的姓陆的姓王的(程朱陆王)。

    至于那几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拿出什么慢性病啥的来说事,拿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科学家来说事(那位研究生的意思是要方舟子来负责?:)因为他说都被方舟子的科学大棒抡死了:)),则纯属扯淡,不值一驳,因为科学是干什么的他(她)们都不清楚(天路客《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有研究能力的研究生》XYS20091022)。

    最后,我同意纪小龙医生节目中说的那句话:生命在于运动;长命在于安宁。许多人往往忽略后半句,因为不适当(往往是过度运动)引起暴病暴死,都是“傻运动”。希望大家建立正确的“养生观”,提高科学素养,防止形形色色的骗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取健康长寿,对得起自己及家人。

2010.06.16

我的槐蓝花(转)

2010年6月15日星期二

ttt1.png

使用”windows启动密码”保护你的数据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windows自带另一种加密的方式——’windows启动密码’,这种加密方式并不被大家所熟知,用的人也不多.设置方法:同时按下’win+R’,弹出’运行’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syskey’,按下’回车’.这时会弹出windows启动密码设置的对话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密码一旦设置完成后就无法取消.这种密码会在计算机启动的时候弹出输入密码的对话框,而与’用户登录密码’不同,这个密码实先于windows启动的,只有输入了正确的密码之后windows才能完成启动.’windows启动密码’相对于’windows用户登陆密码’要安全多了,至少不会因为切换输入法就能破解.但是对于整个计算机的安全来说,这个密码还是不够安全,对于硬盘里的重要数据还是不能够做到完全的保护。

4b44.jpg

世界杯感言:球与门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5ff495acx88deb50d1775690.png

                                                                                 (图片来自网络但经过本人改造)

塞林格:终结麦田里的守望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4b44e2b1t731be682146c690.jpg

      当地时间2010年1月27日,美国著名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考尼史镇的家中寿终正寝,享年91岁。


  塞林格于1919年1月1日出生在纽约一富裕的犹太商人之家。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一样,塞林格在学校表现欠佳,曾因功课不及格而退学。15岁那年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院,但他“不务正业”,常在晚上熄灯后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写作。1936年曾在纽约大学学习特殊教育,但大二时就退学了。1939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接受写作训练,并于1940年在《故事》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一群年轻人》。塞林格在1942年到1946年参军服役期间,还随身带着打字机,闲暇时在掩体里写作。回到纽约后,他曾沉溺于佛教禅宗,也常光顾格林威治村和那里的艺术家交往。那时的塞林格拥有“铁打的自我”,恃才傲物,认为海明威和斯坦贝克不过是二流作家(虽然二战期间在巴黎时他曾与海明威有一面之交),他推崇的是麦尔维尔、舍伍德•安德森和菲茨杰拉德。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并迅速走红,出版后两个月之内重印八次,39岁的塞林格一夜成名,美国形成了一股“麦田热”(Catcher Cult)。

  塞林格承认该作品具有自传性质。作品讲述了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在纽约一天两夜的游荡经历。他因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怕被父母责备而不敢回家,因而栖身于一家充斥着妓女、同性恋者和各种各样的怪人的旅馆。晚上,百无聊赖的他想召妓,却被一个拉皮条的家伙骗了钱,还遭到毒打。第二天他依然过得很无聊,和女朋友见面后却闹翻,于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黄昏时,他溜回家去看妹妹菲比。菲比所讲述的有关父亲的事情让他恶心。溜出家后,他去找唯一可以信任的老师安托里尼先生,却发现他是个同性恋,于是仓皇而逃。他觉得自己应该去西部找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找个工作。他回家向菲比道别,而妹妹却要和他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一起出走。他只好回家,却被送到加利福尼亚的精神病院。霍尔顿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虚伪和欺骗,渴望朴实和真诚,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但他的善良和责任心并没有泯灭,他还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防止在麦田里嬉戏的儿童从悬崖坠落。

  众所周知,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繁荣,美国进入丰裕社会,追求物质享受成为时尚,精神生活变得庸俗贫乏。在政治上,由于冷战不断升级,反共成为主流政治路线,国内政治气候右倾保守,国民噤若寒蝉,形成一种压抑气氛。当时的社会可以用“丰裕加顺从”来形容,常被史家称为“静寂的50年代”或“怯懦的50年代”。年轻的一代却渴望摆脱这种心理压抑,发出自己叛逆的声音。《麦田里的守望者》应时而生,是20世纪50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代表。美国学者莫里斯•迪克斯坦在《剑桥美国文学史》中指出,塞林格是第一个从情感角度对二战后新兴的青年文化进行发掘的人,这种青年文化是由战后美国正在成长的青春期和大学学龄人口所创造。这时的青年人不同于他们在行动上谨慎、文化上保守的父辈,他们的价值观与父辈截然不同。在霍尔顿眼里,所有的人都是伪君子。凭借其愤世嫉俗并且满是俚语但不乏机智与幽默的腔调,还有它对青春期少年充满同情的理解,以及其激烈而又独特的道德感和对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这部小说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年轻人当中引起极大共鸣。美国文学理论家伊哈布• 哈桑在其《当代美国小说:1945—1972》中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受青年学生喜爱的原因是因为“满足了反对文化上精神庸俗化的青年一代的需要”。青少年们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找到了梦想中的自我。

  现在,该书已成为一部书写青年文化的现代经典,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著名的现代文库(Modern Library)将之纳入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塞林格也被认为是继承马克•吐温衣钵的小说家。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一样都描写的是流浪少年,两个主人公都抗拒现代文明,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连说话风格都很相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篇就有些像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不过,小说刚出版时,可谓毁誉参半。《纽约时报》赞其为“非凡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保罗•安格尔在《芝加哥论坛报》发表评论称小说“情绪化,但不多愁善感;戏剧化却非闹剧;实话实说而不猥亵”。他指出,塞林格对霍尔顿的人物刻画非常真实,他的语言是典型的十几岁孩子的语言。他赞赏作者“观察正确,有敏锐的洞察力”。然而,批评者却认为本部作品道德败坏,说霍尔顿拒斥一切传统价值,有虚无主义倾向,拒绝承担社会给他们的种种责任和义务,是个很坏的榜样。与其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成长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拒绝成长的小说。此外,还有人指责该小说语言粗鄙,甚至统计出全书共有237个Goddamn、58个bastard和6个fuck。《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形容霍尔顿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下流、可悲”。塞林格在1955年为“20世纪作家丛书”写的短笺中也承认,“我知道我的一些朋友读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某些章节时会感到悲伤或震惊,或者既悲伤且震惊。” 然而,无论褒贬,《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霍尔顿的语言、行为举止,甚至着装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菲利普•罗斯在1974年曾写道:“大学生对塞林格作品的回应,说明他比任何人都更贴近时代,并且捕捉到了当前正在自我与文化之间发生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争斗。”其反叛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甚至有读此书走火入魔者。1980年射杀甲壳虫乐队成员约翰•列侬的年轻凶手就怀揣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被讯问为什么作案时,他竟指着这本书说答案全在这本非凡的书里。诺曼•梅勒曾说过,“塞林格是停留在预科学校中最了不起的思想家”。这本小说也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写作。

 
  除了这唯一的一部长篇外,塞林格还写过三十几篇短篇小说,分别发表在《纽约客》和《绅士》等文学杂志上。1953年,塞林格从自己的35个短篇中选中9个自己满意的编成《九故事》出版。这些故事因为其敏锐的社会观察、音调完美的日常对话、反讽式的表达以及对传统短篇小说结构的颠覆而备受赞赏。厄普代克很欣赏“它们开放式结局的禅宗意味”,说它们“没有突兀的结尾”。

 
  塞林格1961年结集出版的《弗兰妮与祖伊》与1963年结集出版的《木匠们,升起房梁;西摩小传》收录的同样是以前发表过的中短篇小说,主题大多是中产阶级子弟的精神危机及摆脱危机的方式。塞林格最后出版的作品是1965年6月19日的《纽约客》上的《哈普沃兹16,1924》,是以一个少年西摩•格拉斯从夏令营里的来信的形式写就的中篇。1965年后,塞林格未再发表作品,但他一再表示自己并未停止创作,据说他的保险柜里有十几部小说的手稿。1974年他曾说过,“我热爱写作,而且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经常写作。但我只为自己写作,为愉悦自己而写作。我写作时不喜欢别人打搅。” 看来塞林格似乎喜欢被疏离,只不过自我疏离并不能解决霍尔顿们的问题。《哥伦比亚美洲小说史》指出,把个体拔高到社会之上并未产生出有关成长和变化的建设性规划。

   其实,自1953年塞林格从纽约搬到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康沃尔山坡上的新家以来,就开始了他长达五十余年的“隐士”生活,创造了“塞林格之谜”。他曾表示,他活在这个世界中,但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很少接受采访,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之中。然而,吊诡的是,塞林格的隐居反而激发了更多的人的好奇心。有人猜测他还在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作品。有一段时间,有人甚至误以为托马斯•品钦就是塞林格的笔名。有关塞林格的任何消息都会吸引众多人的注意力。人们也一直试图撩开“塞林格之谜”的神秘面纱。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诗人、批评家、传记作家罗伯特•伊安•汉密尔顿接受兰登书屋的邀请,写了一本名为《J.D.塞林格:写作人生》的书,但塞林格从一份清样中看到该书中引用了自己的未发表信件,约三百字。于是他通过法律手段成功地阻止了这本传记出版。后来,汉密尔顿不得不重新加工,以《寻找J.D.塞林格》之名出版了这部未被授权的传记。90年代,美国作家保罗•亚历山大探幽索微,利用了所有可得的资料,出版了《守望者塞林格传》。虽然他与塞林格的全部接触仅限于多年前带着几分朝圣心情驱车前往塞林格隐居地,向其背影远远投去的一瞥,但他还是以大量具体事实向我们描述了塞林格的疏离倾向,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苦心孤诣的作家和不妥协的愤世嫉俗者“守望者”形象。1988年,美国女作家乔伊斯•梅纳德出版了回忆录《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披露了1970年代末期她和塞林格八个月的罗曼史。当时她还是耶鲁大学一年级学生,年龄不足塞林格的一半。因她发表了作品,塞林格主动与她通信,他们由通信而同居。书中披露了不少塞林格怪异的饮食习惯、控制本性以及性生活细节。塞林格要求乔伊斯像他一样与世隔绝,尤其反感她同新闻媒体的关系,但乔伊斯觉得打坐深思的生活方式实在难以忍受。几个月后,塞林格觉得她难以抵制俗世的诱惑,不能讨他欢心,遂将她逐出家门。2000年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未征得父亲同意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我的父亲——塞林格》。书中详尽披露了塞林格鲜为人知的隐居生活,将父亲描述为令人不快的遁世者,他喝自己的尿,满口方言,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辱骂她母亲,还对禅宗和基督教科学派等充满狂热。当他听说女儿怀孕的时候,竟然说“你怎么可以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 可见,他依然不信任这个世界。

  拒绝接受现实是典型的年轻人心态,多数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能与现实和解,但老年的塞林格似乎还有几分“愤青”色彩,他临终前交代不开追悼会,要把隐居进行到底。(祝平)

 

“西医”从业者是不是就比中医高明高尚纯洁?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西医”从业者是不是就比中医高明高尚纯洁?
    ——也说说国内某些所谓“西医”的馊事儿

  作者: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jtf.html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 …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 …,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 …。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 …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亟之。

                                                            
                                                                                                            ————《希波克拉底誓言》

 

      “要不去试试中医开点中药吧,中药可以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类似这样的话经常从“西医”的嘴里听到,“基层医院”、“非基层医院”(可能就是被高明的所谓大医院吧,说实在的,到底啥叫基层医院我到现在都不晓得如何定义的。)都可见到,且不鲜见。
 
    批评中医久了,好像这些“西医”从业者理所当然的被高明高尚起来了,是这样吗?国内的“西医”从业者是不是就比中医高明高尚?不过,我倒希望是这样,但若是老鸹飞到猪腚上——只看到人家黑看不到自家黑,那就不太妙。

    很久了,想就这个话题写几句,一些论坛上也好,文章也好,经常看到国内所谓的“西医”骂中医,很多人很多事不但无理也显得无据,以年轻的医学生及一些低年资医生为多,但“老而不尊”的也不少。其实,这些人不但对中医了解甚少,对“西医”也是不甚了了的,想当然无道理地觉得自己“被高明”而已。这种谩骂不但不能到达中医痛处而且显得很无理很粗鲁,其实这等货色们,并不比中医强,甚或不如,基本上是“赚便宜”的主儿。

    别人差就说明你强?别人是骗子就说明你高尚?这是什么逻辑?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只有在日本语的“敬语”中才是真的,生活中工作中甚或论战中,这样做不但不能让自己高明多少,反而会显得档次不高甚或幼稚可笑,这种行为其实很傻很天真。

 

    怎样证明比中医高明?切实的看好病人!怎样显示自己高尚?为病人着想,从拒绝“回扣”、“红包”做起。还是认真的检讨自己,只会“傻骂”有用吗?逻辑上讲,骂别人不等于自己不该被骂。

 

    我就不止N次听到某些“西医”说:“我开西药也开中药,但我会对病人说是用中药治好的”,个中端倪,却是为何?不过也有意思得很,许多医院中医师可以开西药,西医师也可以开中药(中成药),明明拿的是是两个不同的执照嘛,处方容易,出了事情却不好办,很多地方很多医院发生过很多此类扯皮事件。

 

    其实,对于国内某些劣迹斑斑的“高明的”西医们,大家也都很有些话说;用这些人们骂中医的那些话用在他们自己身上,并没有哪里显得不合适,攀比药物回扣,与医药代表拉关系,“挣”不到回扣的眼红“挣”到回扣的,辅助科室羡慕临床科室,有的还能闹翻脸,甚至有些医生见到病人就像饭店门口拉客的那些人差不多了(为免大家难看,我说好听一点),有贵药就不用便宜的(一般来说,贵的回扣多啊),管你对症不对症,死不了人就行(与张悟本有得一拼了,人家张悟本用的还是茄子绿豆呢),斯文扫地令人痛心啊!

    说句诛心的话,国内的相当数量医生都是把这个职业当做糊口的营生而已,缺少应有的责任感,甚至根本就缺少这方面的教育,这样子的话专业也学不好,别的更谈不上,生意人思维很重,不客气一点说,不在少数的“医生”们干的活就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帮助生产商(药品生产商、医疗器械生产商)完成再分配的事,实现商业利润而已,至于治病救人,那不是医生的事,谁的事?鬼才知道!对这等货色,应该去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天路客《从医学生誓言与希波克拉底誓言看做事思想的不同》(XYS20100330;闲事大家管《中国医患关系的首要问题就是医德问题》(XYS20100408)三千遍,读《医学生誓言》是没有用的,读三万遍也没用。

  
    不要再说这原因那原因,那是政府的事,可以去对政府说;老百姓有了病毕竟不会直接去找政府,我只说我看到的经历到的事,我只是想说,该挨批的不仅仅是中医。

    说到这里还只是临床,至于牵扯到医院的药品进货,那名堂就更多了,例如,一个种类的药往往有好几个牌子,至于用谁的不用谁的,明眼人一看便知。谁都知道,这活儿可是个肥差,有人说,中国人缺少创造,依我看却也未必,上面描述的种种现象中就充满着创造力嘛,“欲要毁灭,先必使其疯狂。”这话说得好,如果毁掉的是个别人还则罢了,自作孽不可活嘛,事实上各地的许多事件也作出了回答;但如果毁掉的是一个行业,那就令人非常痛心了与不能容忍了,所谓医生乃高智商精英群体,那是指的国外,至于国内则是完全不搭界,起码现在这不是事实。

 
    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说:在国内,好医生应该还是有的吧?!

    管中可以窥豹,医疗行业当是这个社会的缩影,别的行业不太了解,就不乱说了,希望有机会听明白人说说。

 

    拉拉杂杂,仓促成文,颇感语多杂窳;如觉得罪,我负责任;但若有人据此扯淡,恕不奉陪。

 

    2010..06.14

  • (2009-11-06 22:43:50)
  • (2009-11-06 17:50:08)
  • (2009-11-11 11:13:36)
  • (2009-11-12 15:40:00)
  • (2009-11-17 16:30:41)
  • (2009-12-15 20:25:11)
  • (2009-12-17 10:36:05)
  • (2010-02-25 10:02:21)
  • (2010-03-10 23:02:17)
  • (2010-03-25 21:38:50)
  •  

    此大学非彼大学听孔庆东讲野狐禅

    2010年6月13日星期日

        此大学非彼大学听孔庆东讲野狐禅

         作者;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jct.html 

        新浪的首页从来不去看,新浪博客的首页也很少看,即使偶尔去看,也只是浏览一下那些花里胡哨的题目,看看大家都在说什么情,又有些啥子“热点”,从来都是懒得打开那些链接去看“文章”,其实,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热点”而是“冰点”。

        今天去看了一下,看到孔庆东写的一文章《大学就是逃离》(天路客按:感觉其这篇文章还有点批判性,故全文附后),他对当今大学的批判我基本赞同,虽然有点矫情,但基本状况确如他所说。

        但接下来,他以“什么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却是十足的扯淡,用《大学》来说大学的事并不合适,亏他还姓孔。

        毫无疑问,孔庆东引用的当是《大学》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很奇怪,他为什么点这六个点?这六个点省略的只是三个字:在亲民。写完整并不比点这六个点费力。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也就是后来的曾子)向老师交的一篇学习心得,或者说是一篇论文,本来编入《礼记》的,后来从中抽出,和《论语》、《孟子》、《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后来用于科技考试,至明朝为甚,残害了不少人(见天路客《朱家皇帝批判》),中庸也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是孔子的孙子子嗣写的,子思是曾子的学生。

         谁都知道,《大学》里有“三纲领,八条目”(明德、亲民、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无非是“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这里的大学是什么意思?朱熹明确说过“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的话,虽然朱晦翁对《大学》篡改了不少,但他对于“大学”的解释还是靠谱的,虽然到底什么叫大人之学,各有看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与现在的所谓大学不搭界,文章中用那句话来说事并不合适,也不幽默(如果幽默,就得给幽默这个外来词重新下定义了),反倒有害人之嫌。

        早就听说孔老师学问好,没想到也讲野狐禅,另外,我听说孔老师也是被包装过的,包装孔老师的据说就是前段日子包装过“养生大师”张悟本的那位“民间出版第一人”,这位包装界奇人的作品还有当年曾迷倒千万少男少女的“诗人”汪国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孔庆东《大学就是逃离》

    今天有两位刚刚参加过高考的小兄弟,问我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如果高考落榜了怎么办,如果不幸没有落榜怎么办等等。孔和尚今天很忙,上下午一共参加了7位硕士的论文答辩,中午吃着盒饭接受了一个电视采访,晚上还会见了从美国归来揭露中国计划生育危局的易富贤先生。此刻已经没有时间专门传道解惑了,且贴一篇旧文,请兄弟们举一反六吧。

    大学就是逃离

    兄弟们,不是你们逃离了大学,而是大学逃离了你们,逃离了咱们。

    什么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德与善,这是圣人为我们树立的大学精神。孔丘先生率领一群各具情态的弟子在河里游完了泳,坐在河边的沙滩上讨论人生境界等“文科”知识和驾车射箭等“理科”知识,春风荡漾,白鸥翱翔,欢声笑语,大河汤汤。子路辩论不过孔老师,情急之下竟然动粗,一个左勾拳打过去,不料那孔老师也是练家子出身,轻轻一把拿住子路的虎腕,顺势一带,子路便又到了河里,众弟子轰然大笑,山鸣谷应……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大学,它民主,它自由,它长知识,它练本事,它什么都教又因材施教,它不管分配却让你吃嘛嘛香,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它是修养和展示高贵人性的殿堂。

    然而,近代以来,大学放弃了人性,大学生蜕变为小学徒。大学成了贩卖知识甚至直接贩卖文凭的“文化驾校”。近代以来的大学开除了孔子和释迦牟尼,近代以来的圣人也就纷纷逃离了大学。鲁迅为什么逃离北京,逃离厦门,逃离广州,最后在上海滩落草为寇?就是为了逃离大学。鲁迅的后半生,可以说就是在跟大学里的无耻教授们浴血搏斗。蔡元培改革北大,企图恢复大学培养全面人性的高贵精神,但结局是黯然离去,独善其身。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无数英雄豪杰,他们都逃离了大学,另设杏坛,因为他们明白,当代的大学之道,已经不在大学的高墙之内了。

    毛泽东终生都在思考人性的如何完善。他的一些政治措施未必是正确的,但他气贯长虹地指出学生要“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他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反对把人制造成知识的奴隶和干活的工具。他反对“五分加绵羊”,要农民都学辩证法。或许他太着急了,太浪漫了,不免矫枉过正。结果在他逝世后,工具性的大学体制以百倍的疯狂反扑过来。在80年代,由于现代化建设的渴望,由于对文革弊端的反思,人民对这一大学体制是欢迎的,人民称之为“科学的春天”。80年代的大学生高举起“小平您好”,80年代北大教师曹文轩把讲坛称为“圣坛”。然而随着“与国际接轨”的加深,随着教授要考英语和电脑,随着大学生去应聘舞男和面首,80年代酒神狂欢式的大学很快飘逝成神话。于是孔庆东的一篇普普通通的《47楼207》才那样洛阳纸贵。

    放下神话,身边真实的大学充满了污浊、猥琐、腐败。大学已经没有了,遗存的只有大学的尸体和依靠啃食这尸体谋生的教授。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标志着中国大学的寿终正寝。于是,梦醒的青年终于发现,本是要到这大学来学习怎样打破铁屋子的,结果这大学本身,就正是那铁屋子。欲哭无泪,徒唤奈何,何以解忧?逃之夭夭。

    然而,涅克拉索夫说得好:“世上哪有安乐窝?”兄弟们,你往哪逃呢?你去“创业”,你去“漂泊”,这固然都是英雄的本色。但那无论怎样“成功”,都只是“逃”的成功。你的心病并不能因此而治愈,总不能让全体大学生再来一次“上山下乡”吧。

    其实,还有一条路,即是与魔鬼搏斗,即是坚守大学,以不逃为逃。因为大学本身已经逃离了,你走遍天涯海角也寻它不着。我们惟一能做的,是把这牢底坐穿,让大学重生。“且看明朝椰林寨,万紫千红分外娇。”《红色娘子军》中的琼花开始是逃出椰林寨,但后来她又回来了。为什么?为了解放。

    然而对于今天的学子们来说,这是怎样的一个高调啊。今天的问题是,谁来解放和如何解放那些无路可逃的“知识文盲”呢?

    “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很滑稽

    2010年6月13日星期日

    “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很滑稽

       作者: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dud.html

     

        好赖也算个写字的,据说还教书育人,咋不带头好好说话?此贴无他,感于这傻婆娘(白平语)哗众取宠以致于斯(“作文题目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我只是觉得她越来越滑稽,几近小丑不自觉耳。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相由心生”,列为看看于美女(她的坛(央视“百家讲坛”)友易中天语)这副尊荣(网友提供,略),深感古之人诚不余欺也。

     

        国内院士教授著名学者名头五花八门,却都是关起门来过家家,所谓学术均是流于“有术而无学”,院士教授们,睡不着觉时可以摸着肚皮想想,你们真正的发明创造又有几何?所谓“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儒效》 ]。封个混世魔王差不多,最好不要叫院士教授这样的名头,免得糟蹋了,事实上,这些称号已经被糟蹋的不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丹:作文题目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  

    昨日,谈到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着名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在接受采访时说,(以下省略若干字)。

     

    主持人:就像于丹老师说的,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天路客按:这里我不知道是否于教授原话,如果不是,那批评的就是炮制这说法的无良媒体,反正现下的大部分国内媒体也都与妓女差不多了】这是今年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来的特点,其实也可以用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目来总结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对于未来高三的备考学生他们的指引,那就是希望你们在平常的学习当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一要仰望星空,二要脚踏实地。(中广网)

    英美对决,万众瞩目,50年前的历史是否会重演?

    2010年6月12日星期六

      英美对决,万众瞩目,50年前的历史是否会重演?  

     ————写在英美小组赛首场比赛之前

          作者:天路客

          一定意义上说,英国可是美国的老家。

         这是两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国家,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后两国又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在世界各种场合都是同气相求。英美一直都是好朋友,当然,除了在足球场上,所以,明天开始的小组赛首场比赛显得颇为吸引眼球,他们就要在足球场上一见高下了。

       英格兰同美国队有过10次交手,一直是一对老冤家。1950年世界杯,美国队曾出乎意料地以1∶0击败英格兰队,并且这场比赛不仅仅成为了世界杯历史上的一大冷门,英国记者发稿回国后,英国媒体不相信自己的球队会输球,竟然改成了英格兰10比1美国,这场历史性的胜利还让英媒体闹出了“英格兰10∶1获胜”的惊天笑话。

        作为英格兰队的支持者,我认为英格兰队小组出线的问题应该不大。

         eng.JPG

        

        当然更多场合还是英格兰实力占据上风能够取得胜利,特别是曾经10-0、8-1、5-0等悬殊比分横扫美国,但是这一场世界杯的耻辱已经使得两队注定成为冤家。此次南非世界杯再度交手,英格兰绝对要报一箭之仇。

        南非世界杯小组赛中英格兰队与美国队的第一战备受关注,美国足协甚至认为拿下这场英美大战将有助于提高美国足球在国际足坛的声望,双方球迷更是各为其主,早就打起了嘴仗,甚至有英国球迷已经分配好了球员进球次序与个数,认为以4:0;3:0;2:0的比分战胜美国比较理想;当然,美国队也说,“我们能赢”。他们希望这次比赛历史能够重演。“我们一直想着如何击败英格兰,我知道这场比赛意味着什么。2006年世界杯时,我没有做好充足准备,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已经做足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