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的存档

扬州瘦马

2009年10月7日星期三

天路客按:这么老(83年《读书》杂志)的文章了下载来看看居然要了我2.5元呵呵,国外数据库一般自刊出一年后就可以看免费全文,唉!与众各位共享。
因为以前的文章录入数据库时是采用照相的办法,我下载下来再转换成文字可能有的地方会发生错误,但不会太多,各位自己斟酌阅读,我没有和原文字字比照,对不住。

已更正,如下:

     “扬州瘦马”

      韦明铧

      扬州是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切与扬州有关的人和事, 现在似乎都成了作文的好题目。鉴真、园林、八怪、小吃、琼花,总而言之, 凡是可以做文章的, 几乎都有人做了。这情景比当年因一篇《闲话扬州》而引起的笔战, 恐怕还要壮观得多!但其实, 扬州的文章是怎样做也做不完的, 单是因为杜牧之的一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 就引起了历代多少以“ 扬州梦”为题的诗赋、传奇、小说家言啊!

     最近, 我偶尔看到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里谈到朱自清先生的一段文字, 忽然想到, 似乎至今还不曾看到有谁写过一篇专谈“ 扬州瘦马” 的文章, 怪可惜的。也许有人以为, 谈这个未免于扬州不大光彩吧?但我觉得倒未必, 尽管我自己是扬州人。 

     凡读过一点古代词赋的人, 除了会想到扬州的诗文之盛、歌吹之美、饮食之精, 大概不会不想到那里的粉黛之多。“ 扬州梦” 也罢,“ 二十四桥风月”也罢, “ 隋场帝看琼花”也罢, 无论怎么说总是和秦楼楚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曹聚仁先生说,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许多人一提到扬州, 便想到那是“ 出女人”的地方——朱先生是在扬州生长的, 现在扬州还有他的故居, 但他这个扬州人似乎并不讳言这一点。本来, 历史上的责任是不能够由今人来负的, 何必为历史上的丑行涂脂抹粉呢?——然而朱先生又说:

     但是我长到这么大, 从来不曾在街上见过一个出色的女人, 也许那时女人还少出街吧。不过从前所谓“ 出女人” , 实在指姨太大与妓女而言, 那个“ 出” 字, 就和出羊毛、出苹果的“ 出” 字一样。《陶庵梦忆》中有“ 扬州瘦马” 一节, 就记的这件事;但我已毫无所知了。

      把人看作和羊毛、苹果一样的“ 物产” , 这虽是可悲的事情, 尚能理解’ 而把人唤作“ 瘦马” 呢?就实在使人费解了。大概由于“ 瘦马”这个词的冷僻、古怪或别的什么原因吧, 新版的《辞源》里也查检不到它。然而,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 历史上的丑恶现象应当消除, 丑恶现象本身却是不应忘记的。

     何谓“ 瘦马” 不但连博学的朱自清先生都自称“ 毫无所知” , 似乎很早就有人想考其来历, 但总是不甚了然。

     清代学者赵翼所著《陔余丛考》卷三十八, 有“ 养瘦马”条,说:

     扬州人养处女卖人作妾, 俗谓之“ 养瘦马”,其义不详。

     但“ 瘦马”是指那些被人收养着准备充当妓女或妾的女孩子, 却似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清人章大来《后甲集》说:

     扬州人多买贫家小女子, 教以笔扎歌舞, 长即卖为人牌妾, 多至千金, 名曰“搜马”。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阔人们要纳妾、买脾, 这在过去的社会大抵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 凡是繁华富庶的地方, 不但有以经纪婢妾买卖为业的介绍所, 而且有专为豪门大户培训“ 合格”婢妾的训练所——即所谓“ 养瘦马”者。当年扬州之于此, 大概最负盛名。

     较早记载“ 扬州瘦马”的, 约在明代后期。如万历进士王士性所著《广志绎》卷二有云:

      广陵蓄姬妾家, 俗称“ 养瘦马” , 多谓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 然不音己生也。天下不少美妇人, 而必于广陵者, 其保姆教训, 严闺门, 习礼法, 上者善琴棋歌脉, 最上者书画, 次者亦刺绣女工。至于趋侍嫡长, 退让济辈, 极其进退浅深,不失常度, 不致憨纷起争, 费男子心神, 故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

     “瘦马”是取自“他人子女” , 这是不必说的;但“ 不啻己生”却难以教人相信。女儿是父母的骨肉, 如果不是出于万般无奈, 谁肯把自己的女儿送与人做妾!“养瘦马”者对“ 瘦马”们施行的种种礼法、琴画、女工的教育, 对于那些可怜的女孩子来说, 决不是一种恩典!

     王士性的同时代人沈德符, 在《野获编》卷二十三“ 广陵姬” 一条中, 更细致地记载了“瘦马”的情形:

     今人买妾, 大抵广陵居多。或有嫌其为“ 瘦马”, 余深非之。妇人以色为命,此李文饶至言。世间粉黛,那有阀阅!扬州珠色本少, 但彼中以为恒业。即仕宦豪门, 必蓄数人, 以博厚糈,多者或至数十人。自幼演习进退坐立之节, 即应对步趋亦有次第。且教以自安卑贱, 曲事主母。以故, 大家妒妇亦有严于他方, 宽于扬产者。士人益安之。予久游其地, 见鼓吹花舆而出邗关者, 日夜不绝。更有贵显过客, 寻觅母家眷属, 悲喜诸状, 时时有之。又见购妾者多以技艺见收,则大谬不然。如能琴者, 不过〔颜回〕或〔梅花〕一段, 能画者, 不过兰竹数技;能弈者, 不过起局数着;能歌者, 不过〔玉抱肚〕〔集贤宾〕一二调。面试之后, 至再至三, 即立窘矣!又能书者, 更可晒。若仕客则写“ 吏部尚书大学士” , 孝廉则书“ 第一甲第一名”, 儒者则书“ 解元会元” 等字, 便相诧异, 以为奇绝,亟纳聘不复他疑, 到家使之操笔, 则此数字之外, 不辨波画。盖貌不甚扬, 始令习他艺,以速售。… …

      由此可见, 以“养瘦马”为“恒业” 的不仅有一般人家, 更有“ 仕宦豪门”。他们有的“蓄数人” , 有的“ 或至数十人”。约略教授一些琴棋书画之技, 目的则完全为了“速售”,“ 以博厚糈” 。

     “养瘦马”之风盛于明代, 到了清代后期似乎还余风未泯。如徐坷在《清稗类钞》中说:

      扬州为鹾务所在, 至同治初, 虽富商巨贾迥异从前, 而征歌选色, 习为故常, 猎粉渔脂, 寝成风气。间阎老妪, 畜养女娃, 束足布指, 涂妆绾髻, 节其食欲, 以视其肥瘠, 教之歌舞弦索之类, 以昂其声价。贫家女投之, 谓之“ 养瘦马” 。

      看来“ 养瘦马”者乃是一种特殊的“ 教育家” 。他们教瘦马“ 严闺门,习礼法” , 使之从精神上成为未来主人的自觉奴隶, 是为他们的“ 德育”; 他们“ 教之歌舞弦索之类” , 使之从技术上成为未来主人的得力帮闲, 是为他们的“ 智育”; 而“ 节其食欲, 以视其肥瘠” , 使瘦马从体魄上成为未来主人的理想玩物, 则是他们的“ 体育” 了!这一项伟大的教育业绩在人类文明史上, 实在是最卑鄙无耻的了!

      更令人休目惊心的还是“ 瘦马”们面临“ 毕业分配” 时的情形。扬州专门吃“ 瘦马”饭的所谓“ 媒人”“ 牙婆”之流, 不但数量众多, 而且她们考试、挑选合意“ 瘦马” 的方法、步骤, 也是极为细致和周密的, 其严格的程度决不亚于现在招收一个芭蕾舞演员。朱自清先生提到的《陶庵梦亿· 扬州瘦马》一节, 对于买卖“ 瘦马” 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尽:

      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 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 稍透消息, 牙婆驵侩, 咸集于门, 如蝇附羶, 撩扑不去, 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 先挟之去, 其余尾其后, 接踵伺之。至瘦马家, 坐定, 进茶。牙婆扶瘦马出, 日“ 姑娘拜客” ——下拜。曰:“ 姑娘往上走走” 日“ 姑娘转身” ——转身向明立, 面出。日“ 姑娘借手睄睄” ——尽褫其袂, 手出、臂出、肤亦出。日“ 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 眼出。日“ 姑娘几岁了?“广——曰儿岁, 声出。曰:“ 姑娘再走走!” ——以手拉其裙, 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 必大, 高系其裙, 人未出而趾先出者, 必小。曰“ 姑娘请回!“一人进, 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 咸如之。看中者, 用簪或钗插其鬓, 曰“ 插带” 。看不中, 出钱数百文, 赏牙婆, 或赏其家侍婢, 又去看。牙婆倦, 又有数牙婆踵伺之。一日, 二日, 至四五日不倦, 亦不尽。… …

      为了做成一桩“ 瘦马”买卖, 须把“ 瘦马” 的面、手、臂、肤、眼、声、趾等都一一加以考察, 等到“ 插带” 了, 交易才算基本谈成。“ 插带后, 本家出一红单, 上写采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 用笔蘸墨, 送客点阅。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 则肃客归。”最后的拍板成交, 还须看买主和卖主讨价还价的结果。这怎能不教人想到牲口市场上, 人们买卖骡马的情景!

    “ 瘦马”一词出于何典或日出于白居易的诗:

       莫养瘦马驹, 莫教小妓女。

又云:

      马肥快行走, 伎长能歌舞。

这里不但把马与妓女并提, 而且明言“ 养瘦马”兰字, 看来以此作为出典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在旧时的中国, 把女性比作马原是普遍现象。《清稗类钞》“ 跳槽”条说:

      跳槽头, 原指妓女而言, 谓其琵琶别抱也, 譬以马之就饮食, 移就别槽耳。

在民间也一向流传着这样的俗语“ 讨来的老婆买来的马, 任我骑来任我打。”现在的扬州方言, 仍把娶妻说成“ 娶马马” 。在封建社会, 女子确实就象是凭人驱使的马马而冠以“ 瘦”字, 也许正体现了封建后期的明清时代, 人们对于女性的病态的审美要求。但也许这“ 瘦”字倒是一种写实——身心皆损, 血泪俱干, 焉能不瘦?

    “ 养瘦马”这种畸形现象, 何以于扬州特盛呢?近人徐谦芳所著《扬州风土记略》说,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扬州的女性多于男性的缘故:

      扬州古著“ 五女二男” , 故卖女之风盛于各地, 明人购妾, 多在扬州, 号为“ 瘦马” 。

这自然不失为一种解释。但似乎并非主要原因。从隋唐至明清, 扬州一直是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这给历史上的扬州带来了光荣的繁华, 是不错的;但同时也就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历代的骚人墨客摇头晃脑地吟诵着“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 “ 广陵胭脂气熏天, 恼得天花欲妒妍” 的时候, 谁知道又有多少“ 贫家女” 正在被侮辱和被损害着呢?谁知道又有多少悲惨故事正在发生着呢?

      扬州, 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但我们今天去回首它的“ 历史”与“ 文化” 时, 决不要只是大谈其繁华, 而忘记了“ 繁华” 背后的呻吟。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八日重新写定于扬州之西门

天翻地覆慨而康

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

天路客

 

天玄地黄
宇宙洪荒
火性炎上
水则润下

 

翻天覆地
慨而且康
女不罩衣
男不刚强

 

得天之道
其事自然
失天之道
虽立不安

 

阴不蛰藏
阳不张扬
如此局面
奈何奈何

十四行诗第二

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

天路客

有些人,对事情就像沙滩上的脚印,

潮涨潮落不留些许痕迹,

这些人可能活得比较轻松,

可显得心肺皆无,

有些人,什么事情都不舍得忘却,

这样,就活得比较辛苦,

心里填满太多牵挂,

就像被线牵着的风筝,

其实,

     这两种活法均非完美,

     正常的人生应该这样过,

              Encoding &.Decoding.

唉,太麻烦了,

      免强凑够十四行。

“马太效应”的另类解读 ——谈科学研究在中国体制下之非常态变种及其危害

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

      “马太效应”的另类解读

               ——谈科学研究在中国体制下之非常态变种及其危害

      作者:天路客

        所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源于“圣经”的“马太福音”①。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②


      在这里莫顿考察了决定这样一个效应的社会心理条件和机制,并发现了多重发现的重复功能与杰出科学家的聚焦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杰出科学家会透过他们所发现的研究论述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强化。这种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创造性的科学环境中体验和交往的结果,还有一部分是后来社会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结果;这种自信鼓励科学家们去探寻有风险但重要的问题,鼓励他们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

      宏观社会意义上的马太效应原理,明显地表现在那些现在导致科学资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会选择过程之中。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惟有道者。”③,很显然,“马太效应”与“天道”是相违背的;天道乃“损有余补不足”,可见,这是地地道道的“人道”,只有人道才会“损不足以奉有余”,而“人道”一旦失去了监督也最容易出问题。

       在科研环境基本正常的环境之下尚且如此,尚有“马太效应”无时无刻不再发挥作用。大家可以想象,在中国这样的科研环境下会是什么样的惨象,这实在是“市侩文化”、“小农文化”在现时代的复燃,或许根本不曾除去过,要他们性格高贵起来,好像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按照“马太效应”的说法,显赫者愈加显赫。不知名者愈加被埋没,于是,有些不甘寂寞者就论文造假,文章自引,“科研”公关,人事公关、论文公关,反正“公关费”不用自己出,科研经费有的是!用一些“识时务者”们的话来说,这叫“上善若水”,你不懂只怪你笨蛋。哪怕造假也要露一脸,学术上没有成就,出不来正经成果,再不忽悠不就被人遗忘了吗?这同戏子们的炒如出一辙,境界上面也没有提高多少,况且,造假还会带来莫大的好处呢?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再况且,即使你揭露了我,即使整的全国人民都知道又能奈我何?反正也不算犯罪,被揭发出来的人又处理了几个?还不是该当县长当县长,该当院士当院士?正好替我扬名不是?这智慧真的是太伟大了,难怪还有国宝“厚黑”一学,写到这里,不知道说出说出“上善若水”四个字的老子感到悲哀与否。

      在这种体制下出来的“研究”成果,正应了有人描述中国的经济泡沫时间的那句话,中国的GDP都是肥肉,是脂肪,不但没有什么用,反倒有莫大的坏处,简直是祸国殃民,这样子下去,由于“马太效应”,只能是使弄虚作假者愈加有能力弄虚作假,真才实干者愈加没有机会,只能是使认真干事的人越来越少,弄虚作假的人越来越多。

     精通了“马太效应”,又精通了“上善若水”的真义的人们,没有了被揭露后的恐惧阴影,剩下的就是披挂上阵耀武扬威无往而不胜了。

附:
      《马太福音》25:14-29①: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裡。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僕人丢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齿了。”

                                           

参考文献:


①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5:14—29.

②  Merton, Robert K. (1968).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159 (3810), 56-63.

③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七十七章

From Disgrace , Coetzee,J. M.

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

       他觉得,对自己这样年纪五十二岁、结过婚又离了婚的男人来说,性需求的问题可算是解决得相当不错了。每周四下午他驱车赶往格林角。准两点,他按下温莎公寓楼进口处的按钮,报上自家姓名,走进公室。在113号房门口等着他的是索拉娅。他径直走进气味温馨、灯光柔和的卧室,脱去衣服。索拉娅从卫生间走出来,任浴衣从自己身上滑下,钻进被单,在他身边躺下。“你想我了吗?”她问道。“一直都想着哪。”他回答。他轻轻抚摩着她蜂蜜色的、未经阳光侵晒的肉体;他展开她的双腿和胳膊,吻她的乳房;两人做爱。

       索拉娅身材高挑纤长,一头长长的乌发,一对水汪汪的深色眼睛。从年龄上说,他足以做她的父亲,可真要从年龄上说,十二岁就可以当父亲了。他成为她的顾客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而且觉得她令自己心满意足。在荒芜的一周时间里,星期四成了一块luxe et volopte①的绿洲。

       索拉娅在床上并不热情奔放。事实上,她的性惰倒是相当地平静,即平静又温顺。从她平时发表出来的看法看,她甚至还有点道学气,不由人不吃惊。见了公共海滩上袒胸露乳(她把乳房称做“里边的”)的游客,她十分反感。她认为应该把在街头滋事的小流氓一个个抓起来,强迫他们清扫街道。至于她如何协调这样的观点和她自己所从事的行当,他则从来不问。

       由于他在她身上获得了满足,由于这种满足感从不减退,他内心深处对她渐渐有了一种激情。他认为,这激情也多少唤起了对方的回应。激情不一定就是爱,但至少与爱挨得最后。他们的事儿除了开头显得没什么前途,他们两个一直很幸运:他居然找得到她,她也居然找得到他。

       他很清楚,自己的这种情感有点自鸣得意民,甚至有些对女人过于疼爱,但他还是把自己放纵于这样的情感之中。

       每次九十分钟的会面,他付她四百卢比,其中一半是支付给上选伴侣公司的。让他们得这么大的份额似乎有点可惜,但他们占有113号寓所和温莎公寓中其他套间,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也占有索拉娅,占有索拉娅的这一部分,占有索拉娅的这一部分功能。

       他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想过,让她在能由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来看他。他很想和她共度一个晚上,也许还是一整夜。不过决不会超过第二天天亮。他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绝不会留她到第二天天亮以后,以免她一走,留下他独自一人,情绪低沉,郁郁寡欢,烦躁不安。

       这就是他的性情,而且这样的性情也改变不了了。到了这把年纪,要改几乎不可能。他的性情已经定了型,改不了了。首先是那一头脑壳,其次就是这一腔性情,这是人身上最坚硬的两个部分。

       随性情而为吧。这不是哲学说教,他可不会用这样的名义来抬高性情。这是一条戒律,像圣本尼迪克特②戒律一样。
                                       

注:(Yilin Press,Nanking)

    ① 法语:奢华与肉欲。

    ② 圣本尼迪克特(480?–547?):天主教隐修制度创始人,创办意大利卡西诺山隐修院,制定隐修院规章。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宣布其为全欧洲的主保圣人。

是记者不学无术还是我等无知?

2009年10月5日星期一

     天路客

     看了新到资料周方舟对《诺贝尔基金会评出史上最受尊敬的诺奖得主》一文的质疑,才发现还有这么档子事。

     既然知道了就不免有点想法:是记者不学无术还是我等无知?“爱因斯坦因其有关“光电效应”的论文,即狭义相对论而获奖。”??搞不清楚就查查文献嘛,查不了文献或者不会查文献就问问知道的相关人士嘛,既不清楚又不问还要凭想当然有把握状写成通讯稿就大有问题了!

     就像该文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稍有高中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光电效应”与狭义相对论完全是两码事,奇怪的是这则新闻在中国大陆和港澳等新闻网上以简繁字广为流传。不知这则新闻的原始出处在哪里。”

     “光电效应”与“狭义相对论”不但不是一回事,并且,爱因斯坦获奖时,狭义相对论甚至甚至未被提及: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科学院的公告中并未提及相对论,原因是认为相对论还有争议。(Rosenkranz Z. 李弘奎译,《镜头下的爱因斯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

     新闻稿虽然不是学术论文,但也不能瞎忽悠,看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科普建设实在是必要且紧迫啊!

邓夫子也有用心不到的时候

2009年10月4日星期日

     天路客

    邓拓在《三家村札记》一篇文章《多用心》中说:据段玉裁注《许氏说文》第十篇所载,“思”字从心,从“竹舌(天路客注:上下结构排列)”… …而心的篆文是4b44e2b1t751894dc34dc690.jpg,象形认的心脏有四对互相对抗的神经,与大脑的两半球相连。这无疑是古人根据古代解剖学所得的知识而创造出来的文字,完全合乎科学。

天路客按:为邓夫子所绝倒!

现代流行病学的开山鼻祖 Austin B. Hill 爵士

2009年10月4日星期日
4b44e2b14410262bd3adf690.jpg
        Austin B. Hill
      1965年Hill发表了一篇标志性文章,其中一些观点对于目前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十分重要。

      不幸的是,这篇文章几乎仅作为推论病因时“Bradford-Hill标准”被引用,尽管Hill明确指出确定病因效应不能建立在一套规则之上。
      Hill被忽视的一些重要观点是如何基于流行病学证据做决定。他建议流行病学家不要过度强调统计显著性检验,给出了系统误差经常大于随机误差的观察结果。他令人信服和直观的示例指出,在决定采取健康促进干预措施时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

      与当初Hill提出这些观点时一样,目前我们仍需要这些观点,它们提供的一些方法可显著增加健康科学对制定决策的贡献。

 

评《通过比喻理解“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2009年10月4日星期日

       天路客

      bangbu1996在该文中说:“比就比,李婆拿出十个苹果,可她眼花;王婆也拿出十个苹果,可她眼毒着呢。这不用比,王婆的苹果好。慢着,消费者可不是被骗大的,两个婆婆都蒙住眼,随便从箱里摸出十个来比比。最后是李婆的苹果好。嘿嘿,这个就是“随机”的意义。”

      从统计学来说,这个比方并不恰当,这样并不构成随机,而是直接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计算器或者使用用SAS编制程序来构成随机。

      另,在“买苹果,王婆打开了一箱。“又甜又脆的苹果喽!不甜不脆不要钱”,说的好听!当然了,卖苹果的说的都好听。如果你是个智力正常的消费者,不需要考虑就会挑几个看看。不错,确实没有烂的。但是只看“几个”是不够的,最好把整箱都翻看一遍才放心。只是你没有时间,或者王婆也不让干。那么,你检验的越多,“这一箱苹果都是好的”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大样本”的意义。”一段中,“那么,你检验的越多,“这一箱苹果都是好的”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样说也不确切,也有可能“这一箱苹果都是好的”的可能性越小,如果烂苹果多些的话。

      与bangbu1996朋友商榷。

中国人没有建设公共空间的意识与习惯

2009年10月3日星期六

    天路客

    当然,这里说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并非指的是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公共空间,不太一样,但S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表达了。

    国庆阅兵,没有观众,只有训练有素的演员,假如没有电视没有网路,那就会是一场关起门来的盛大的私家演出。

    群众游行也没有群众,肃肃然群众都被拒之天安门方圆几公里之外。

    君不见,古时官员出行,走到大街上,大街本来是公共空间,可官员要鸣锣开道,小民被逐,使国内公共空间立刻变为私人空间。

    君不见,希腊罗马雕塑、图书馆到处可见,艺术品老百姓四是可以欣赏到只要愿意的话,可在中国只是用来收藏。

    引申一步,公共社区的建设应该是对国民的必要训练与锻炼,是走向民主的必要步骤,如果做不到社区建设的有效发展,没有市民意识(Citizen)民众不会得到锻炼,不会生长民主意识。

    那么,民主多我们来说,只能是一个永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