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的存档

“七擒诸葛亮”与“二律背反”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关于诸葛亮的“二律背反”问题

    文/天路客

    大家都知道,康德有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后来又有人引申出了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说到底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也是个情理结构的“二律背反”的局面。岂不是常常听到“理无可恕,情有可原”的话?这样的话甚至可以在县太爷的大堂上听到。

    现在,看看关于诸葛亮的“二律背反”问题哈: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象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他们认为孟获是联合许多山峒的少数民族兄弟,共同反抗诸葛亮的民族英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注]

——————————————

注:最后一段引自马南邨《燕山夜话 四集 三种诸葛亮》。

古今中国之我见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作者: 天路客

    说实话,历史上号称诸子百家,流传下来有些影响的无非孔孟老庄而已。中国儒(学、家、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上层统治者以及下层民众的内心,以致即使你不识字不知道孔子是谁也宿命似地接受着他的影响。道佛等等即使再怎么努力不是被同化就是被吸收,在民众中更是“三教合一”,和尚念经道士念咒儒生喊礼在丧事活动中甚至可以并行不悖。

    但由于儒家哲学(当然并非特指原始的孔子思想但包括之)特有的情理解构,使得他并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思辨哲学,理的部分始终得不到真正发展,导致形式逻辑并不发达,非但没有发育完好的形式逻辑,连神们都被阉割了,所以中国并没有完整的成系统的神话传说,也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没有神在彼岸看着,也就没有惧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惬易于被狂热,不但缺乏浮士德的追求精神,也缺乏堂吉诃德似地勇敢情怀但其好处是进化出来了进取精神,能够积极地入世,入世入则入矣,因为没有神的帮助,就只能强颜欢笑百倍悲情的悲苦的前行。因为没有神,没有惧怕,天子们便扛着天理天道的大旗,旗上俨然书写着伦理宗教和政治的符号,此三者合理的被道完美的捆绑起来,支撑着天子们行驶绝对权力,殊不知天子们率领的是一盘散沙似地苟且偷安和自私自利的刁民而已。

    这样的系统发展不出完美高贵的民族性格,现代国际条件下只能培养出市侩,哪怕做的官再大,究其源市侩而已,这样的系统只能培养出刁民,始终上不的台面的,更不会发展出科学与民主,哪怕再来十次五四运动。

    福泽谕吉说得好,“纵令达摩大师面壁九十年也不能发明出蒸汽机和电报,哪怕读破了中国的万卷经书,掌握了无形的恩威的治民妙法,也不能通晓现代世界的经国济民之道。至于孔孟更是不识时务,意想一他们的学问来左右当时的政治,不仅被人嘲笑而且对后世也无益处。”(大意)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看好中国:D

解读邓拓的文章《燕山夜话(一集)·一个鸡蛋的家当》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文/天路客

    马南邨先生在《燕山夜话(一集)·一个鸡蛋的家当》中说,家当的”当”字,本来应该写成”帑”字。
帑是货币贮藏的意思,读音如”荡”字,北方人读成”当”字的同音,所以口语变成了”家当”。可是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12月第一版第1120页),对这个”帑”字的解释却是读作tang(三声),意思为:<书>国库里的钱财;公款:国~|公~。<古>又同“孥”(nu二声)。不知是邓拓先生搞错了还是怎么回事?请有关专家不吝解释。

   

    另,从邓拓先生文章中引用的江盈科的《雪涛小说》里的故事可以看出,有些穷人,穷则穷矣,却并不一定老实。就像一些人骂贪官污吏,岂不知他自己有了机会说不定还不如他们骂的那些人,我在这里只是指出,这些人只是一味骂厕所臭不会去意识臭的原因。一方面呼吁着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且苦大仇深状一方面自己就不负责任的制造着不公正,起码是想了或者说动了坏心眼儿。恰如邓拓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江盈科描写的这个”市人”,虽然”贫甚”,却不是劳苦的人民,大概是属于中世纪城市里破产的商人之流,他满脑子都是欺诈剥削的想法,没有老老实实地努力生产劳动的念头。这样的人即便挣到了一份家当,也不可能经营什么生产事业,而只会想找个小老婆等等,终于引起夫妻打架,不欢而散,那是必然的结果。
  历来只有真正老实的劳动者,才懂得劳动产生财富的道理,才能够抿除一切想入非非的发财思想,而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

    
   
切不可,嘴里说一套,做起来完全又是另外一回事,口头对造假深恶痛绝,私底下乐此不疲,为那一点点小利或大利放弃良心置国家公民的利益于不顾。
    这太自私低劣了。

 

附:一个鸡蛋的家当
邓拓

  说起家当,人们总以为这是相当数量的财富。家当的”当”字,本来应该写成”帑”字。帑是货币贮藏的意思,读音如”荡”字,北方人读成”当”字的同音,所以口语变成了”家当”。
  我们平常说某人有了家当,就是承认他有许多家财,却不会相信一个鸡蛋能算得了什么家当!然而,庄子早就讲过有”见卵求富”的人,因此,我们对于一个鸡蛋的家当,也不应该小看它。
  的确,任何巨大的财富,在最初积累的时候,往往是由一很小的数量开始的。这正如集腋可以成裘、涓滴可以成江河的道理一样。但是,这并不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只要有了一个鸡蛋,就等于有了一份家当。事情决不可能这样简单和容易。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小说家,名叫江盈科,他编写了一部《雪涛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复生?,三年可得二十五牛。?所生者,又复生?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特此金以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
  这个故事的后半还有许多情节,没有多大意义,可以不必讲它。不过有一点还应该提到,就是这个财迷后来说,他还打算娶一个小老婆。这下子引起了他的老婆”怫然大怒,以手击鸡卵,碎之”。于是这一个鸡蛋的家当就全部毁掉了。
  你看这个故事不是可以说明许多问题吗?这个财迷也知道,家当的积累是需要不少时间的。因此,他同老婆计算要有十年才能挣到这份家当。这似乎也合于情理。但是,他的计划简直没有任何可靠的根据,而完全是出于一种假设,每一步骤都以前一个假设的结果为前提。对于十年以后的事情,他统统用空想代替了现实,充分显出财迷的本色,以致激起老婆生气,一拳头就把他的家当打得精光。更重要的是,他的财富积累计划根本不是从生产出发,而是以巧取豪夺的手段去追求他自己发财的目的。
  如果要问,他的鸡蛋是从何而来的呢?回答是拾来的。这个事实本来就不光彩。而他打算把这个拾来的鸡蛋,寄在邻居母鸡生下的许多鸡蛋里一起去孵,其目的更显然是要混水摸鱼,等到小鸡孵出以后,他就将不管三七二十一,抱一个小母鸡回来。可见这个发财的第一步计划,又是连偷带骗的一种勾当。
  接着,他继续设想,鸡又生鸡,用鸡卖钱,钱买母牛,母牛繁殖,卖牛得钱,用钱放债,这么一连串的发财计划,当然也不能算是生产的计划。其中每一个重要的关键,几乎都要依靠投机买卖和进行剥削,才能够实现的。这就证明,江盈科描写的这个”市人”,虽然”贫甚”,却不是劳苦的人民,大概是属于中世纪城市里破产的商人之流,他满脑子都是欺诈剥削的想法,没有老老实实地努力生产劳动的念头。这样的人即便掐到了一份家当,也不可能经营什么生产事业,而只会想找个小老婆等等,终于引起夫妻打架,不欢而散,那是必然的结果。
  历来只有真正老实的劳动者,才懂得劳动产生财富的道理,才能够抿除一切想入非非的发财思想,而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

解读康德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天路客

4b44e2b1t716181baada9690.jpg

 康德(KANT) 

      大家都知道康德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柯尼斯堡,但这个没有离开过家乡半步的人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影响着全世界,尤其是他的著名的三部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更是以艰涩、冗长、难读闻名。 最近在重读《纯粹理性批判》,忽然想起了一个著名的笑话,与大家共享: 有人对康德诉苦,说读他的这本书苦于手指头太少了。康德惊异地问为什么?回答说曰我用每一个手指头按住一个子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你写的这一句还没完。 天路客建议:谁想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复杂就猛用从句吧! 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等哈哈可能的话再用动词形容动词加敬语。 从句太麻烦了!

浑沌之死——目前医学生物科研现状浅析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作者:天路客

     《庄子·应帝王》一篇里说: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悠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前些日子,与一位知名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专家闲聊,他很无奈的告诉我说:这专业就是给人家打工的。他还就我国科研状况说了一些话,大意是他了解到,只要出钱,简直是如同量体裁衣,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做得出来。

  经常可以见到,有人得意的问:“你能看出我的那些数据是假的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还有的人造些假数据,请人给他(她)设计一个比较高级的数学
模型,找一个高级的统计方法,于是乎也大谈创新点,我用了多么好多么好的统计方法云云。

  还有些年轻人在一些论坛上面发帖子:我一稿多投了好几家杂志,都采用了怎么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俨然不知被采用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好,而是因为他可以给杂志社版面费,更不能容忍的是一稿多投到了公然叫嚣的程度。

  学循证医学的时候,讲到系统综述的Meta-Analysis时,讲到如果不注意数据的真实性那只能是Garbage in,garbage out!忘了是哪个专家说的了,但是印象很深,因为有一条来自计算机专家的定律,后来应用到了更宽的商业领域。就是这个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最初是关于计算机数据的描述:如果你输入计算机一些“垃圾”数据,你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没有用处的“垃圾”。

  临床试验也好,流行病调查也好,且不说样本如何、基线如何、盲法运用的如何(国内的科研还没有到要讲究这些个的程度),单单一个简单的分组做的也是惨不忍睹,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几个人在笼子里伸手乱抓,按抓出来的先后顺序编号1、2、3… …,a、b、c… …。在抓什么呢?抓白鼠,他们在分组呢!本来,分组用随机数字表也好,用计算器也好,近年来用统计软件SAS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就可以做得出来,他们都不用,不知道是不用还是不会用,我估计八成也是不会用的。我曾开玩笑说,你们这样分组,首先抓出来的老鼠肯定是不愿意动弹,比较老实的,实验还没有开始偏倚(Bias)已经不小了,数据还准确吗?!

  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数据严重失真!由这样的数据出来的结果只能是垃圾,哪怕你统计出来的结果再好看,你的森林图、漏斗图、散点图做得再漂亮,也只能是“驴粪蛋子表面光”,只能是银样蜡枪头,不管用的!

  不幸的是,被开了窍的“浑沌”们越来越多,对结果不满意首先考虑的不是反省实验过程实验方法是否有问题而是修改数据,修改到满意为止,修改到p<0.05为止。

  所有这些,是谁的悲哀呢?

  一切有良心的人们是否该反省一下子呢?更加不幸的是讲究“良心”这样的字眼也被那些被开了窍的混沌们笑掉大牙,因为教授、博导、大师之类名称早就是骂人的话了。

  多了不说,一说就太多了,我直接下结论,希望不是太盲目。所有上述情况往小了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往大了说则是道德缺失,知识缺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浪费国家公共科研资源用纳税人的钱来制造垃圾就
是谋财害命就是犯罪。

  “严重不实或错误的试验结果在污染医学文献信息的同时,也浪费了公共研究资源,还可能会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使用者和政策制定者产生误导”(《“伪随机”试验调查》)。

  我再请出一位古人帮我说话,两千年前的曾子就说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见原本《大学》)

  曾子翻来覆去讲了无非一个道理,就是正心修身诚意,做科研的道理也一样,切不可被一些蝇营狗苟的私利所掌握,所奴役,否则对个人来说对国家来说都是很可悲的。

  二十一世纪应该是教育学的世纪,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而且也应该,同时应该做好道德建设做好伦理建设,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育非常欠缺的,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乐观的估计,没有被开窍的浑沌或许还有吧,他们才是我们的未来,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同时向那些死不开窍的混沌们致敬!被开了窍的浑沌们只能精神上的阉人,由他们构成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无能的社会。

  最后一点建议,在临床医生及研究生当中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计算机文献检索以及循证医学等方法学方面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要记住,任何方法学都不是万能的,还需要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决定取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发挥更大的功效,方法学(Methodology)不是绝对的,不能唯方法论,仅仅拘泥于方法反倒会使人迷失,人如果被方法掌握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