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3, 2008 @ 6:48 pm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
志灵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从港大“很猛很敏感”的面试题看内地大学的差距》一文中提到:“去年的港大面试题目中,就有诸如……‘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等‘很猛很敏感’的话题,……”
无独有偶,最近《功夫熊猫》在国内热放,引起了“中国影人为何拍不出《功夫熊猫》?”或类似的话题。
如果对港大那个生猛的题目上纲上线,我们可以对其中隐含的“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这个命题深揭狠批:汉奸!卖国贼!滚出中国去——噢,人家刚回归11年,现在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恩典和享受特殊政治待遇的特区,不太好往外赶,那么——洋奴心态!被殖民心态!
可是,不论爱国热情如何高涨,民族情感如何受伤,还是挡不住绝大多数老老少少的中国观众在观看《功夫熊猫》时发自内心的阵阵欢声笑语。
好莱坞就有这种神奇功夫,知道观众的痒处,也知道怎么才能搔得恰到好处。那些端着绷着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架子和面子,在好莱坞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操控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具体表象,好莱坞可以随手采撷,不管是中东的阿拉丁或是阿里巴巴,还是东方的花木兰、熊猫,海洋和非洲大草原的动物,老鼠和猫,蚂蚁、玩具、小汽车……都可以栩栩如生,一颦一笑,起伏跌宕,牵着观众的鼻子走。
好莱坞何以至此?见微知著,我们拿制作《功夫熊猫》的梦工厂的创始人之一、大导演施彼尔伯格的传奇人生为例,便可初窥端倪。施彼尔伯格从小便喜欢拍电影,并受到妈妈的鼓励和支持。12岁时,他便自导自拍了一部8分钟的西部片。14岁时,他拍了一部40分钟的战争片。16岁时,他用自己妹妹的剧本,拍了一部长达140分钟的科幻片。他少年时的演员和观众,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通过这些幼稚的尝试,施彼尔伯格慢慢对控制观众眼球的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他拍电影,不是“为XX崛起而读书”或是弘扬什么的以艺载道,而是纯粹出于个人兴趣,把自己的梦想用电影的方式展示出来——他后来与两个伙伴共创梦工厂,将自己的电影理念物化在公司的名称中。他少年时对战争和外星人的兴趣,一直保持到今日。如盖茨一样,他也没读完大学,便冒着风险走上了职业生涯。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到一颗自始至终纯真好奇、无拘无束、喜欢冒险探索、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施彼尔伯格的电影艺术,早已超越了因种种偶然因素形成的区域文化,召唤着每个人心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走向了全世界。
《功夫熊猫》的成功,其实便是施彼尔伯格的成功,便是好莱坞的成功,也便是做为更广阔背景的美国文化的成功。这文化,还造就了大大小小的盖茨、乔布斯、杨致远、谢尔盖·布林、费曼、老虎伍德、奥巴马。关于这文化,本文不想展开,这里且先放上一句很主观很武断的总结性评论:美国文化,其实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在一片新大陆上做的一个关于如何创建和谐社会的最成功的尝试,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单属于祖先或自己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人民。
要想在电影电视领域取得商业成功,光靠艺术家们的想象力、热情和执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科学技术不仅能在声光效果、三维动画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帮助电影电视艺术家了解观众心理方面,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我小时候,从来没人来问我喜欢什么,然后根据我的回答设计教育及娱乐的内容和方式。更多的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一厢情愿式的灌输。今天中国的小朋友们,恐怕不会比我那时更幸运。
相比之下,美国小朋友要幸运得多。在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美国科学家便开始了幼儿电视节目的行为研究。通过受控试验,他们观察儿童看电视节目时的行为,发现真正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声光特效,而是故事的逻辑结构。如果一个美女死了又活,死翘了又活,死翘翘了又活,即便她是章子怡姐姐,孩子们也会失去继续观看的兴趣。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孩子们比我们想像得要复杂,可以在玩具和节目间分心,同时能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只要故事本身没有某些第五代导演后期作品那么弱智。
这些研究结果,被用在指导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上。很受欢迎的电视儿童节目《芝麻街》,就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之上。《芝麻街》的好多集,制作出来后,被送到由一群小朋友组成的专家组那里去审查,结果不好,就得重新改过,直到专家组点头为止。
美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制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芝麻街》的成功上。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在《芝麻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结果是一个叫做《蓝蓝的线索》(Blue’s Clues)的节目(蓝蓝是节目里主人狗的名字——一条蓝颜色的小狗)。这个节目,在一些成人观众看来,弱智乏味无比。每一集《蓝蓝的线索》,只有半小时长(《芝麻街》每集一小时),从周一到周五重复一遍(《芝麻街》同一星期不重复)。每集节目里故事情节单线,充满了大量的停顿。奇怪的是,《蓝蓝的线索》在播出后,收视率超过了《芝麻街》,教育效果也好过《芝麻街》。这个反直觉的成功,便是用科学指导儿童电视节目制作的结果。
儿童并不象我们成人想像的那样简单。要教育及娱乐他们,光靠我们的一厢情愿不行,只能依赖科学,去扎扎实实地发现他们的心理行为规律,然后按照这些规律去编写教材、制作电视节目,乃至拍儿童电影。违反了儿童的心理规律,只能得到小朋友的冷眼,因为他们是最不会伪装的。
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如此,以抓观众眼球为第一要义的好莱坞在研究和利用电影观众心理上,自然不遗余力。好莱坞大片在全世界持久的成功,绝非偶然,也不是霸权主义的文化侵略——没有美国大兵拿枪逼着你我去看好莱坞电影,正像没人逼着我们一定要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这个问题,读者诸公看完上面的段落,心里应该对我的答案有些感觉了。
用我在别处写过的一段话来结束吧,
“对国产电影普遍失望。在科学技术金融政治领域,是理工商压着文艺,让人感觉着世界还有点公理;但在中国电影电视界,则倒了个个——最新最先进的电影电视科技成果像丫鬟们似地服侍着一群文艺傻妞讲着一个又一个弱智的故事。能把发生在虚幻世界里的故事弄得那么令人难以置信,逼着观众恨不得马上跳回无趣的现实世界,很需要‘才能’。”
15条评论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 TrackBack URI
Posted by stonewang
7月 3, 2008 @ 9:58 pm
每次看太蔟的文章,都感到顺畅顺心,一气读完。
PS:施彼尔伯格,国内一般翻译为“斯皮尔伯格”
Posted by 海淀人
7月 3, 2008 @ 10:00 pm
>>taicu:《蓝蓝的线索》比《芝麻街》有了新的突破,1 在一些成人观众看来,弱智乏味无比。每集节目里故事情节单线,充满了大量的停顿。2《蓝蓝的线索》收视率超过了《芝麻街》
——————-
用《蓝蓝的线索》和《芝麻街》作为对比并没去证实作者“科学家还发现,孩子们比我们想像得要复杂”的说法。反而让读者觉得:孩子们比我们想像得要简单。
《蓝蓝的线索》和《芝麻街》是不同类型学龄前儿童片,视觉效果,表演方式完全不同,不太好对比吧。
Posted by 寻正
7月 3, 2008 @ 10:44 pm
中国电影即使是为成人拍的也很弱智,绝大多数惨不忍睹,中国那些为小朋友写书的也太多的想当然,推崇暴力,成人用语。总之是专业水平差,缺乏敬业精神。
Posted by langfellow
7月 4, 2008 @ 12:08 am
我感觉这也就是另一个李约瑟难题。
Posted by lw56102
7月 4, 2008 @ 7:42 am
看过《异形》系列的应该有这样的感觉:作者至少对寄生虫学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
还有那部《终极细胞战》(港译《捍胃战士》),几乎找不出太大的医学基础方面的错误。反观我们的电视剧,即便是以医院医生为题材的白痴漏洞也是一抓一大把。
Posted by 克己明德
7月 4, 2008 @ 11:58 am
国外的科幻电影一般都有科学顾问的,中国拍电影请科学顾问没有听说过。所以国外的科幻电影虽然会得出很极端的例子,但是优秀的电影一般把其中的基本原理介绍的很清楚,所以很多国人把国外的科幻电影当成真实的事情。大多数国人对克隆、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认识和恐惧完全来好莱坞的电影,在国内几乎没有人认真考虑过这样的事情,除了一些二傻子的胡说八道。
Posted by 是但啦
7月 4, 2008 @ 12:02 pm
# 海淀人on 03 Jul 2008 at 10:00 pm
>>taicu:《蓝蓝的线索》比《芝麻街》有了新的突破,1 在一些成人观众看来,弱智乏味无比。每集节目里故事情节单线,充满了大量的停顿。2《蓝蓝的线索》收视率超过了《芝麻街》
——————-
用《蓝蓝的线索》和《芝麻街》作为对比并没去证实作者“科学家还发现,孩子们比我们想像得要复杂”的说法。反而让读者觉得:孩子们比我们想像得要简单。
——————————————————————-
其复杂性在于为何孩子们会喜欢“情节单线”“大量的停顿”的影片,怎样判断研究,如何制作这类影片。显然这不是想当然就可以做到的。即所谓“反直觉”。
《蓝蓝的线索》和《芝麻街》是不同类型学龄前儿童片,视觉效果,表演方式完全不同,不太好对比吧。
————————————————————————
此处所对比是“收视率”这一指标。
Posted by orchid
7月 4, 2008 @ 7:31 pm
还有一个叫降世神通的动画片,每次看都感动的不行,看到里面的中国文字和水墨画风景,莫名的感动,我们不是不爱中国,是恨铁不成刚.
Posted by x5
7月 5, 2008 @ 9:39 am
没错,但是要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很困难,我在心里,李安是为数不多这样的华人导演之一。
Posted by 海淀人
7月 5, 2008 @ 10:35 am
民主可以救中国足球。
民主可以救中国电影。
什么时候中国人自由地享受足球,什么时候中国人能拍中国人爱看的电影?
靠科学?远远不够。
十多年前刚引进大片那会,有的中国导演无奈道:给我一个亿,也拍不出《真实的谎言》?
Posted by 观者甲
7月 5, 2008 @ 12:12 pm
Great article!!! I’m greatly amused.
如我曾说过的,太簇的文章,表面的偏激下面,是内在的理性
Posted by 观者甲
7月 5, 2008 @ 12:19 pm
补充:和高品味的娱乐性
这种娱乐性,在国内我只偶尔可以在湖南卫视看到。
Posted by 观者甲
7月 20, 2008 @ 11:19 am
《功夫熊猫》看了两遍,确实不错!
好就好在影片的整体,同样是浪漫(荒诞)故事,国内的功夫武侠片一般让你感觉很假很弱智
Posted by 观者甲
7月 20, 2008 @ 11:28 am
There is no secret ingredient!
The secret ingredient is — nothing.
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 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t special
It’s nothing!
It’s ok, i didn’t get it the first time either.
what?
There is no secret ingredient! It’s just you!
Posted by 观者甲
7月 20, 2008 @ 11:30 am
准备看吴宇森的《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