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中国人怕生病想投机 张必清王林才有市场

13 08 2013年

2013-08-13  凤凰专家谈第11期

随着人济山庄违建“别墅”主人曝光后,人们开始关注张必清和他的“奇经堂”,凤凰网连线科普作家、打假斗士方舟子,方舟子对张必清的点穴治病和奇经疗法提出诸多质疑。

方舟子称,针灸对于某一些疾病可能会有缓解疼痛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说得那么神,并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疗。”在方舟子看来,张必清与王林一样,都是以一种行走江湖的方式,利用民众想要求医治病、想要保健的心理赚钱,“不同的地方在于王林敢吹自己有超能力,有特异功能,而张必清不敢这么吹。”

张必清的简介中自称是世界自然医学会联合会主席,方舟子告诉凤凰网资讯,类似的机构在国外可以随便注册,甚至个人也可以注册。方舟子说,不要一听带有“世界、国际”字样,就以为是很正儿八经的权威机构。

张必清“头衔”机构在国外可随意注册

凤凰网资讯:张必清的简介中说他是世界自然医学会联合会副主席,这是一个什么机构?

方舟子:我看了一下他的简历,就是搞保健的,不是什么教授,不知道媒体为什么把他说成教授。

世界自然医学会联合会是一个可以自己注册的机构,像国外的这种机构可以随便注册,或者去找一帮人注册,不要一听说是带有“世界、国际”的字样,就以为是很正儿八经的权威机构,其实不是。

类似的机构可以是医学圈内的人办,然后给你一个职称或头衔,都是可以的。这些不用太当真,国外注册协会很自由,只要没有人用过这个名称,你想注册成什么都可以。

凤凰网资讯:张必清也是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总顾问,这也是随意注册的吗?

方舟子:也是与上面一样的类似机构,只要带世界、国际的,都不能把它太当真,可以随便注册,国外这种机构太多了。

相信针灸治病 大部分是心理安慰作用

凤凰网资讯:张必清发明的“梅花瓷针灸综合疗法”,称通过点穴和贴药能治疗颈椎病,这种疗法对于治疗疾病能有什么样的效果?

方舟子:针灸是属于中医的东西,目前来看,针灸对某一些疾病可能会有缓解疼痛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说的那么神,并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疗,效果那么好。也可以说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他们的宣传肯定是夸大其词。

穴位本身没有科学依据,针灸对某一些疾病能够起到缓解作用,同时研究也发现,即使不按照穴位针灸,乱扎针同样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说明与穴位没什么关系。目前的科学研究证明穴位没有什么特殊的,并不是说能通过点穴扎针起到什么神奇的作用。

凤凰网资讯:针灸不能根除疾病?

方舟子:研究比较多的就是缓解疼痛,要根除什么病,目前看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从原理上来说也不太可能。如果针灸后病人觉得好一些,大部分都是心理安慰的作用。

有一些人觉得经过针灸高血压等病证有所改善,这不能说明问题,要证明张必清的疗法有疗效,就要做临床试验研究,不能靠某一个人说经过治疗觉得有效,就说明他的针灸有效,这在医学上是不能成立的。

中西医根本没法结合

凤凰网资讯:张必清的技术被中医药管理局列在“第二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中。

方舟子:这个完全有可能,因为官方对中医持一种支持态度,即使是没什么效果的东西,甚至是骗人的东西,也可以打着中医的旗号,这里涉及到的是医疗腐败问题。

凤凰网资讯:张必清提出的理论是“病从颈生,治病从颈”,你认为有合理性吗?

方舟子:我觉得这是他自己弄出来的一套,没有经过检验,也没有科学依据,有一些病是与脊椎有关,但如果夸张成大部分的病,甚至所有的病都与颈部有关系,就没有道理了。即使说一些病是因为颈椎出现问题所导致,也与他能不能治是两回事,这不等于说他就能够通过针灸治好。

凤凰网资讯:张必清称自己的疗法是将中西医结合在一起,你怎么评价这种说法?

方舟子:虽然一直以来提倡中西医结合,但这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所谓西医应该叫现代医学,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而中医是一个非科学的传统体系,两者没法结合在一块儿的,就像说把化学与炼金术结合,都是胡说八道,根本没法结合。

张必清与王林是以江湖方式利用民众想治病心理赚钱

凤凰网资讯:有人将张必清与王林比较,你觉得二者有什么异同?

方舟子:他们其实都是以一种行走江湖的方式,利用民众想要求医治病,想要保健的心理赚钱。不同的地方在于王林敢吹自己有超能力,有特异功能,所以说是骗术;而张必清不敢这么吹,他利用的只是一种传统医学医疗方面的东西,但肯定是夸大其词。张必清是借助了传统的东西来吹牛,没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王林敢吹自己是气功大师。

凤凰网资讯:类似以江湖方式治病的人很多,是什么因素为其提供了市场?

方舟子:一般的人都比较迷信,只要敢吹的话,总会有人信,而且会有相当多的人信,这个土壤非常深厚,有现实的市场,比如讲养生、讲保健,就是利用人们怕生病的心理,利用投机的心理。

凤凰网资讯:现在很多健康类的演讲,包括一些中医内容,很受中国人欢迎,为什么?

方舟子:第一,这与传统文化有关,一般中国人比较迷信传统。第二,他们这些人敢吹牛,而且是根据公众的心理,公众想听什么,他就敢说什么,这不是科学的东西。

科学根据的是事实,不是主观意愿,你不想听什么,它反而要说什么。这种节目是根据公众的主观意愿来的,实际造成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提供一种心理安慰的作用。



据说昨天有人庆祝我离开新浪微博一周年

13 08 2013年

也有人庆祝新浪微博用户关注度大跌40%一周年。



起诉广东卫视财经郎眼主持人王牧笛民事起诉状

12 08 2013年

起诉广东卫视财经郎眼主持人王牧笛民事起诉状

原告:方是民,笔名:方舟子,男,1967年9月出生,中国国籍,汉族,自由撰稿人、科普作家,诉讼文书送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29号旭捷大厦418室,邮政编码:100022。代理人联系电话:52887318
被告:王牧笛,男,1983年3月29日出生,汉族,广东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通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环市东路331号广东电视中心,邮编:510066
被告: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8号1916室
法定代表人:彭少彬    联系电话:4000960960

案由:名誉权纠纷

诉讼请求:

一、判令被告王牧笛、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删除“新浪微博”网站(域名www.weibo.com)中微博客用户“王牧笛”(域名http://weibo.com/wmd2010)发表的侮辱、诽谤原告的侵权微博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被告王牧笛在如下时刻发表的微博:2013年7月14日 23:57,2013年7月16日 18:00,2013年7月17日 08:56,2013年7月17日 22:25,2013年7月18日 00:22,2013年7月18日 09:28,2013年7月18日14:00,2013年7月18日 15:49,2013年7月18日 17:51,2013年7月18日21:48,2013年7月18日23:55,2013年7月19日10:37,2013年7月19日11:22,2013年7月19日12:20,2013年7月19日19:11,2013年7月19日21:14,2013年7月19日21:46,2013年7月19日23:05,2013年7月20日21:02,2013年7月20日21:50,2013年7月21日00:04,2013年7月21日00:25,2013年7月21日14:07,2013年7月21日20:10,2013年7月22日07:30,2013年7月22日08:52,2013年7月22日09:58,2013年7月12日15:10,2013年7月23日23:58,2013年7月25日22:50,2013年7月25日23:16,2013年7月26日09:26,2013年7月26日16:29,2013年7月26日16:32,2013年7月26日16:40,2013年7月26日16:32,2013年7月26日16:56,2013年7月26日18:29,2013年7月26日19:24,2013年7月26日21:15,2013年7月26日22:31,2013年7月27日14:21,2013年7月27日23:23,2013年7月27日23:52,2013年7月28日11:55,2013年7月28日23:55,2013年7月30日00:00),以停止侵害。

二、判令被告王牧笛、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新华每日电讯》报纸广告版及“新浪微博”网站首页刊登道歉信(其中网站道歉信刊载时长不少于一个月),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以消除影响、恢复原告名誉。
三、判令被告王牧笛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四十万元;
四、判令被告王牧笛赔偿原告律师代理费三万元;
五、判令被告王牧笛赔偿原告公证费五千六十五元;
六、判令被告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对被告王牧笛的赔偿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七、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诉讼标的435065元]

事实与理由:

原告是自由撰稿人,并著有二十余册科普图书、文集;十余年来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坚守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邪教、伪科学,揭穿新闻界的虚假报道等,原告得罪了一些利益集团和个人。2010年9月原告因揭假言论引来被揭发者肖传国的雇凶报复,引起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初,原告被检察日报社正义网络传媒评为“2010年度中国正义人物”之一,被中国网评为“2010中国榜样年度人物”之一,获得“江苏卫视·百度2010年度网络沸点网络先锋奖”, 2012年获《自然》杂志和英国科普组织“理解科学”(Sense about Science)共同发起颁发的首届约翰·马多克斯奖,2013年获全球反欺诈大会克里夫·罗伯森哨兵奖……原告在社会公众里享有相当的良好声誉。

被告王牧笛是“新浪微博” 网站(域名http://weibo.com/)中“新浪个人认证”微博客用户“王牧笛”(域名http://weibo.com/wmd2010)的使用人,新浪认证其为“《财经郎眼》制片人主持人”。

被告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梦创科公司”)是“新浪微博” 网站的主办单位,对该网站负有管理义务。

原告全面驳斥了郎咸平、石述思和王牧笛在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捏造、散布的种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谣言后(见《全面驳斥郎咸平、石述思散布的转基因谣言与谎言》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86938265_d.html ),被告王牧笛不敢对原告文章的具体内容有任何实质回应,而是不停地捏造、散布关于原告的谣言,把多年来恶意诽谤本原告的“方学家”的“研究成果”又炒了一遍,并对本原告、原告的妻女进行辱骂、威胁、恐吓。

经初步整理,发现被告王牧笛自2013年7月14日起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微博信息恶毒攻击原告,其中包括 “造的谣还少吗”,“大放厥词造谣”,“方大师的三大命门:抄袭、绿卡和基金”,“一条都不敢回应,噤若寒蝉”,“您在中国推销的是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技术,是帮美国做事耶”,“丑态百出的纸老虎”,“讨美国主子的好”,“在美国炸中国使馆激起世界人民的愤怒抗议时,方大师竟然抹黑中国大使馆是间谍机构,公开为美国主子辩护”,“不都用你的美国绿卡当靠山吗”,“里面却爬满了虱,当然,还有屎”,“方怂大师”,“在中国大使馆被美国轰炸和中美撞机事件中您都坚决站在美国一边,诋毁污蔑中国”,“您隐瞒多年的基金账户”,“方大师到底是狼还是哈士奇”,“方舟子花钱雇的”,“英语口语差得连正常交流都成问题,在业内毫无所长,研究水平不如本科生,只能靠抄袭剽窃为生”,“骗了那么多打假基金和安保基金的钱”,“大约80%的文字抄自维基百科的这个辞条”,“方舟子偷窥女厕所那条重大新闻”,“几乎完全抄袭一篇英文文章”,“抄袭剽窃大师”,“方舟子导师承认方舟子论文「有图像拼凑的可能」”,“方舟子发表的《学生剽窃,导师有责》抄袭“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网创始人与编辑Doug Lederman的两篇文章。批评别人抄袭的文章也抄袭,不要脸到无极限”,“方大怂几乎就没清白地写过一篇文章,从博士论文,到科普文章,再到所谓19部著作,全都涉嫌剽窃抄袭造假。中国打假第一人,是吹的;中国造假第一人,是真的”,“造谣无数,浑身是假,说谎成性” “他靠打名人的假出名,而他自己连身份都在说谎”“他组建网络黑社会肆意攻击诋毁他人,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方舟子必将为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付出代价”等大量明显侮辱、诽谤原告的内容。

王牧笛发表的涉案微博,要么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肆无忌惮的恶意诽谤,要么是恶毒下流的公然侮辱,使原告名誉受到严重损害,明显已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

在原告发表《广东卫视财经郎眼主持人王牧笛的系列谣言和谎言》文章再次驳斥被告王牧笛后,被告王牧笛非但不收敛其不法言论,反而继续肆无忌惮地恶毒侮辱、诽谤,故足见其恶意。

涉案微博信息长期刊载在王牧笛微博上,由于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自由、开放且传播方式极为便捷、传播速度极为迅速、传播范围极为广泛的媒介,因此王牧笛的微博言论影响很广。更为严重的是,王牧笛以其电视节目制片人、主持人的身份发表侵权言论,更加误导公众,影响舆论,侵权影响极为恶劣。

总之,王牧笛之行为已构成对原告名誉权之侵害;其主观恶意、过错明显;通过网络传播侮辱诽谤信息,侵权、违法性质极其恶劣,影响极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第三条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第十五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赔偿损失;(七)赔礼道歉;(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故,王牧笛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原告发现“新浪微博”网站上公开传播侵权微博信息后,委托律师于2013年7月30日向微梦创科公司发送《律师催告函》要求删除涉案侵权信息,但直至起诉之日,微梦创科公司仍未有任何回馈,侵权微博信息持续存在。

依据相关法律、司法解释之规定,二被告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鉴此,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法律的尊严,原告特依法提起诉讼,望法院及时秉公审理并判允上列诉讼请求。

此致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方是民(签字)

二O一三年八月十三日



“上帝”就在人脑中

10 08 2013年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宗教教派领袖开悟得道或突然得到神启的传说、故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身心交瘁,然后突然悟得佛法;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谋杀一个基督教使徒的路上感到被来自天上的光笼罩,跌倒在地,听到耶稣对他说话,失明了三天之后,变成了基督教使徒;洪秀全25岁时第三次参加科举落第,大病一场,病中听到有人奉上天旨意命他到人间斩除妖魔;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创建者埃伦·怀特在9岁时脑部被人用石头击中,昏迷数周,醒来后看到了“天堂”……

这些传说、故事如果是真实的话,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些人大脑中一个叫颞叶的区域发生了病变,出现癫痫发作。有多项研究表明,颞叶癫痫患者比一般人更具有宗教情怀。例如,一般人对与性有关的词汇(例如“性爱”)非常敏感,听到后会出现皮肤出汗等反应;而颞叶癫痫患者却对这类词汇毫无感觉,比中性词汇(例如“桌子”)还不如,相反地,听到宗教词汇(例如“上帝”)却会让他们非常激动。有的颞叶癫痫患者,在患病之前是很世俗的人,发病之后突然变得超凡脱俗,从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至见桌子不是桌子,见椅子不是椅子,见到的是这些东西上面一些常人不会注意的美丽细节,为此感到造物主的伟大和神奇,虔诚无比,到处诉说。

那么,如果一般人的颞叶区域受到某种刺激,会不会暂时也有了宗教情怀?加拿大神经科学家迈克尔·珀辛格认为会。他与另一个神经科学家斯坦利·科伦合作发明了一个头盔(人称“上帝头盔”),戴上后可对颞叶区域施加电磁刺激。按他的实验结果,80%的受试者戴上“上帝头盔”后,出现了幻像,觉得房间里有某个神秘人物、神秘力量与其同在,包括一些信天主教的受试者感到耶稣或上帝的存在,甚至声称看到耶稣出现在房间中。世界新无神论运动的四骑士之一、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也去试了一下,只是觉得呼吸和四肢运动受影响,并没有见到幻像。有研究者试图重复该实验,但未能成功。

也许珀辛格的实验结果未必可靠,但其他的研究表明颞叶的状况的确与宗教情感有关。但是颞叶并不是唯一与宗教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神经科学家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可以看到人们在某个时刻大脑区域的活跃情况。在喇嘛打坐入静时,或在修女虔诚祈祷时,观测其脑部的血流变化,发现大脑额叶区域变得活跃,这是一个与注意力有关的区域,表明这些喇嘛、修女在专心致志做某事。但是大脑右顶叶区域的活跃度却急剧下降。右顶叶是位于右耳上方的一个区域,其功能之一是让人有三维空间感,可以判断出周围物体与你的距离。这个区域的功能如果丧失,你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

修炼、祈祷也许是进入这种无我状态的笨办法,更简单、快速的办法是让右顶叶受伤。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右顶叶受创伤的患者,询问他们对上帝的亲密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参与宗教服务的频率、观看宗教演出的频率等。结果发现,右顶叶受创伤越严重,患者的宗教情怀也越严重。

把神经生物学的这些研究综合起来看,可知所谓的开悟、神启其实只是大脑某个区域发生病变的结果,超自然的异象乃是大脑在不正常的状态下虚构出来的幻象。“上帝”不在天上,而在于某些人的脑中。

2013.7.31

(《新华每日电讯》2013.8.2)



原深圳卫生局局长、现深圳医学会会长周俊安是肖传国多年好友兼同事同学

10 08 2013年

肖传国在微博上称:“其实97年卫生部长要我回国时,深圳卫生局长周俊安是我多年好友兼同事同学,他力邀我来深圳,当时我的确是一书呆子,只想着要好一点的学术平台,就没来。挺可惜。 2013年8月5日 10:48”

周俊安原为深圳卫生局局长,现为深圳医学会会长,在深圳医学界能一手遮天,难怪肖传国敢于在深圳公开叫板卫生部,违法继续做其残害儿童的“肖氏手术”,而深圳卫人委则听之任之。



视频:方舟子演讲《新无神论是科学无神论》

9 08 2013年

(2013年7月20日科学公园第二届无神论论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zNTQwOTY0.html



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

6 08 2013年

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
——朱毅博士学位论文造假案

·方舟子·

近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出了一个“科普明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毅,频繁出现在媒体上以专家的身份评论各种食品、保健品事件,被发现常常是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后,曾在搜狐微博上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以每几分钟发一条的速度,通宵达旦连发近400条微博骂街,创下了网上骂街记录。央视记者王志安曾建议大家去研究朱毅的论文,认为那才能说明朱毅的学问是否靠谱。的确,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非常值得研究。她的履历非常奇特:1994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之后留校当了5年团干部(到2001年),其间(1999~2002)在职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专业读了一个法硕士,然后在2003年突然就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读博士去了,研究微藻光合放氢的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于2006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匡廷云院士和白克智研究员。

为什么植物所会招一个毫无专业背景的人去读博士?是因为招不到博士生吗?显然不是,匡廷云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按常理生源应极其充足。是因为朱毅表现出了惊人的学术修养而被破格录用?也不是,在读博之前朱毅未发表过任何植物学的论文证明她有这方面的特长,而从其错误、笑话百出的博士学位论文看(见后面的分析),可知她即使在完成博士教育后也还没有受到恰当的学术训练。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朱毅是通过关系走后门去读博的。

2007年朱毅毕业后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药食兼用食品的保健功能”和“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先是当讲师,第二年即升为副教授,然后又当了“果蔬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果蔬贮藏保鲜技术”、“食品基因工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国内大学副教授当博导的可不容易,朱毅是靠什么坐的直升飞机?她的研究工作乏善可陈,事实上,直到今年7月她作为通讯作者与罗云波院长合作在J. Agric. Food Chem.发表了一篇论文之前,她作为主要作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英语论文只有一篇,是其在植物所的工作,发表在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以下简称AMB)上:

Y. Zhu, X.B. Chen ,K.B. Wang, K.Z. Bai, T.Y. Kuang*, H.B. Ji*, 2007, A simple method for extracting C-phycocyanin from Spirulina platensis 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74: 244-248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253-006-0636-7 )

这篇期刊论文的标题曾作为朱毅在学期间的主要成果放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最后一页,是这么写的:

Zhu Yi, Chen Xiaobo, Wang Kebin, Li Yongxin, Bai Kezhi, Kuang Tingyun*, A simple method for extracting C-phycocyanin from Spirulina platensis 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revised)

即当时处于投稿后返回修改的阶段。查这篇AMB论文的记录,是2005年12月26日收到投稿,2006年8月15日收到修改稿,9月30日在网上发表。但是比较发表稿和原稿的署名,发现有两处明显不同:

一、原稿的作者署名都是全名,而发表稿则全都改成了名字为缩写。这个修改令人不解。并非AMB有此规定,事实上该刊上面发表的中国来稿很多署的是全名。中国人重名多,用全名都不易识别,改成缩写就更不容易识别。除非是为了避免被共同作者搜索到这篇论文,否则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要对署名作此修改。

二、发表稿与原稿相比,多了一个通讯作者H.B.Ji,此人是朱毅的丈夫季宏兵,当时在首都师范大学当教授,专业是地球化学,与该论文的研究内容(螺旋藻藻蓝蛋白质的提取方法)毫无关系。按学界惯例,通讯作者就是课题负责人,是知识产权代表者,为什么首都师范大学的地球化学专业教授能去植物所领导生物技术的课题?如果他有如此天才,为何在原稿中他连挂名作者都不是,在发表稿中却突然变成了最重要的通讯作者,论文的知识产权也从植物所转移到首都师范大学?

其他共同作者知道这些署名变化吗?很可能不知道。检索可知,只有朱毅、季宏兵夫妇把这篇论文列入他们的发表记录中(而且是作为最重要的论文列入的),而论文的其他共同作者在其履历中都没有列入这篇论文。他们很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这篇论文已发表了,因为署名已被改成了缩写,不容易被检索到了。

在发表稿中,匡廷云也被列为通讯作者,也留有电子邮箱,她也不知道吗?很可能不知道,因为留的邮箱是雅虎中国的:kuang_tingyun@yahoo.com.cn。查匡廷云当通讯作者的其他论文,她留的电子邮箱全都是植物所的邮箱,只有这篇留了雅虎中国的邮箱。事实上,这个雅虎中国邮箱只出现在这篇论文中,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现过。也就是说,这个邮箱是为了发表这篇论文而特地去注册的,论文发表后就不再用它了。那么匡廷云有必要为了发表这篇论文,弃此前此后一直用的植物所邮箱不用,特地去注册一个难以确定身份的商业邮箱吗?当然没有必要。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个邮箱是朱毅夫妇注册的,目的是为了冒充匡廷云与期刊编辑部联系。

朱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对匡廷云及其他同事千恩万谢,却瞒着他们把论文送给了丈夫季宏兵,将论文知识产权转到了首都师范大学,这是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再来看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微藻光合放氢的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研究》,别看这个题目口气很大,其实跟什么“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没有什么关系,就是测测两种藻类放氢时的离子浓度,以及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提取藻蓝蛋白。在我看来,这个课题让硕士生来做都嫌简单了,更不要说作为博士论文,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是21世纪的植物生理学博士工作。但是即使是这么简单的课题,朱毅也无力完成,而出现了编造数据、大面积抄袭、乱抄文献表、乱作图、乱表述种种严重的造假和可笑的错误。

我们先来看其数据的处理。(一)p.124,表5.5第二列的数据中,6个数据中,有4个的标准差(SD)竟然都是0.1。如果说这是因为四舍五入导致的,另两个的标准差却又分别是0.08和0.01。鉴于标准差的字体与其他数值明显不同,可以推测它们是随便加上去的。(二)p.123表5.3,与其AMB论文的表1,展示的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但是奇怪的是,它们的数值虽然相近,却全都不一样,例如第一个提取效率的数值学位论文是92.00±1.96,而AMB论文是91.00±2.96,难道朱毅把同一个实验做了两遍,一遍的数据用来写学位论文,另一遍的数据用来写期刊论文?(三)p.123表5.4,与其AMB论文的表1的头两列数据,展示的也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但是学位论文上的数据都是约数,例如1.2~1.5,而AMB论文上的则是精确值,例如1.36。如果这只是数据处理方法不同的话,那么大肠杆菌这组数据的pH,是如何从学位论文上的8.0~9.0变成了AMB论文上的5.72?

朱毅还在学位论文中大规模地抄袭他人的论文、新闻报道、课文而没有注明,可以说其论文大部分就是从网上搜索、复制、粘贴而成。这里只举前面部分几个整段照抄的例子:

p.2 第2段,照抄自新华网《抢步早入“氢经济”时代》第5~6段(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4/08/content_1408054.htm )
p.10第3段,抄自王子芳《固氮微生物的氢酶与固氮作用》(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WT198503011.htm ),原文发表于1985年,所以用了一个旧单位“克分子”,朱毅也照抄不误,都不知道要改成“摩尔”,却给加了三条无关的外文文献(这三条文献出处是从台湾学生李孟洲论文《以微藻生产氢气作为再生能源》抄来的)。
p.12第2段,p.18第1段和表格,p.24第4~5段,p.25第1段,p.26第1~2段,均全盘照抄自台湾学生李孟洲论文《以微藻生产氢气作为再生能源》(http://ind.ntou.edu.tw/~b0232/hydrogen.htm ),甚至连台湾的习惯表述法“吾人”都照抄。
p.26第3段第3句开始,抄自《光明日报》文章《用生物技术发展洁净新能源》(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20966 ),第4段则是由这篇文章和《光明日报》另一篇文章《生物技术有助于发展洁净新能源》(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bioenergy/339441.shtml )拼凑而成。

类似的抄袭例子不胜枚举,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搜狐微博@that2008 还有更多的展示(那也只是一小部分)。朱毅的论文经常大段大段地不加任何文献出处,即使不存在抄袭,这种论文写法也是非常不规范的,更何况是全盘照抄。

朱毅论文中还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图错误。例如:

p.49图2.7,溶氧浓度曲线竟画到横坐标下方,出现了负值。
p.51图2.8,左右两图的标尺竟不一致,一边是20微米,一边是100微米。
p.67图3.5,乙酸浓度曲线又出现负值。
p.85图4.4,图和表竟然是连成一体的,横坐标的标注竟是一个“1”字。
p.118图5.2,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条温度vs温度的等值上升直线。

此外,其AMB论文图1的横坐标,出现如此怪异的忽大忽小的数值变化:600、700、650、750

朱毅博士论文中的外语文献表,都是从别人的论文里直接复制和粘贴来的,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格式和错误,例如有的期刊名称有全称,有的用缩写;有的用斜体,有的没用;有的首个字母大写,有的小写、大写混合;有的有卷号、期号,有的只有期号;有的把作者名字写漏、写错;出现了大量的乱码……(参见搜狐微博@that2008 )甚至还出现了一篇1935年的德语论文(p.151)和1985年的法语博士学位论文(p.153),说明她根本就没有看过这些文献。

论文表述应该客观、严谨,但是朱毅博士论文却出现了大量的主观、文学化的表述,说明其根本不懂得如何写论文,令人忍俊不禁,例如:

p.3 那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深重悲哀,更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深重悲哀。
p.17 科学家们默默辛勤地在实验室不辍努力
p.29 Melis说:你考虑问题的方式将更像农场主。
p.47 尽量想清楚每一个环节,避免可能的污染,当然,相对刚接种时的衣藻而言,此时衣藻处于优势状态,被污染的几率减低了,但也切不可大意,无菌意识对于整个实验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p.56 内容物呈颗粒状瞬间全部流出,整个藻细胞刹那间就崩溃了。
p.57 在这个精妙的生化反应器里,可能发生了什么,应该能够发生什么,怎样才能产生我们希望的过程,很需要用更联系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
p.104 让我们看到这一实验室中的技术,二十一世纪梦的技术能够真正走向应用的曙光。
p.146 其实,很多科学现象,很多生物本身的代谢过程,就在那里简单地存在着,科学的真谛就是接近真理,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

她这是在写科学论文,还是在写散文?

朱毅论文的实验设计也非常怪异。例如,由于衣藻有鞭毛,会移动,朱毅认为这具有动物特征,于是竟想到要用动物激素地塞米松来处理它,看会发生什么变化(p.92)。莫非她认为衣藻可能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否则,按她这种取类比象的中医式思维,其他动物激素、因子是不是也都该拿来试试?

读这样的博士学位论文,真是让人“刹那间就崩溃了”。我们需要深究,植物所为何把一个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学术研究资质的人招收为博士生?大量的编造数据和抄袭表明朱毅不具有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荒唐的实验设计、作图和表述表明她没有受过学术训练,她为何能够获得博士学位?这样的博士学位论文能够获得通过,表明其导师、答辩委员会成员要么自身也没有学术修养,要么根本就没有读过其论文,哪怕有一个具有学术修养的人读一下其论文,也不难发现其错误、笑话百出而会提出修改意见。所以,朱毅的博士学位应该被撤销,其导师的责任也应该被追究。否则,那不仅是植物所的耻辱,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深重悲哀,更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深重悲哀”。

抄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路甬祥、生命科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康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学术委员会主任匡廷云、学位委员会主任马克平;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

2013.8.6



方舟子的演讲《新无神论是科学无神论》

3 08 2013年

resize-of-b6o5w69120367409739.jpg

(2013年7月20日下午在科学公园第二届无神论论坛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

我刚才进来的时候看到墙上贴了这些图,其中有一个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2012年全球各国人口宗教信仰比例分布图,颜色越红表明那个国家信宗教的人口比例越低。从图上看,我们中国是最红的,至少跟北欧的比例差不多,信宗教的比例只有20%到30%。这是不是值得骄傲呢?这说明我们中国信宗教的比例是最低的,能不能反过来说我们中国无神论者比例是最高的?不能,因为中国的所谓无神论者相当大的一部分不是自觉的无神论者,严格地说不算无神论者,他们只是因为还没有接触到宗教,没有碰到传教,没有思考过神的有无的问题。他们还是白板一块,从来就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就像动物一样,就像阿猫阿狗一样,你说它们信不信宗教?信不信神?不信。你因此能说阿猫阿狗也是无神论者吗?

所以我们说的无神论者,应该是自觉的无神论者,应该是经过思考而有意识地做出选择的。这样的无神论者自古以来就有,不是说现在才有的。无神论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无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不一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不信神,都认为上帝不存在。但是他们获得这个结论的思考过程未必一样,根据思考过程我们可以把无神论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经验的或者是直觉的无神论,是通过生活经验觉得上帝是不存在的。比如说我从来没碰到过神,从来没见到神向我显灵,从来没遇到过那种灵异的现象,所以我不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大家有没有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面就描述了一位这样的无神论者,他拿到了一个相机,然后就四面八方拍了一遍,把照片洗出来一看,找不到上帝,他就说上帝是不存在的。但这种验证、思考的过程是非常粗糙的。普通的相机能拍到的跟我们人眼看到的是没啥区别的,眼睛看不到,普通的相机也不会照出来有一个神在里头。这种证明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没准上帝躲在哪个角落没被你拍到。所以这种靠经验来得出的结论,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哪一天他像马云一样不断地碰到所谓的“大师”,他也许就信了世上是有神仙的,是有上帝的。或者他在生活中碰到什么挫折、创伤,需要心理安慰的时候,或者出现了幻觉,做了白日梦看到上帝在那里,他可能就信了。经验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是靠不住的。

第二种无神论是思辨的无神论,这个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自古以来就有哲学家在思考这个问题,从逻辑上反复推敲,神究竟存不存在。这个实际上是针对有神论提出的论证,对他们这些所谓的证据或者是逻辑进行反驳,来否定、推翻他们提出的论证。这方面我觉得古希腊的哲学家做得很漂亮,其中最著名、我最喜欢的一个推理是伊壁鸠鲁提出来。他说,“如果上帝想要阻止邪恶而阻止不了,那么说明上帝是无能的。如果上帝有能力阻止邪恶,但是却不去阻止,那么说明上帝是坏的。如果上帝他既不能阻止邪恶,也不想阻止邪恶,那就说明上帝是既无能又坏的。如果上帝既想阻止邪恶又能阻止邪恶,那么世间为什么充满了邪恶?”这就是逻辑的力量,他从逻辑上驳倒了一个命题,就是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的。这是基督教上帝的概念,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基督教,这个上帝的概念是后来被基督教剽窃过去的,把上帝描绘成全能、全知、全善。他从逻辑上驳斥了这种上帝的存在。但是这种驳斥有一个缺陷,你没法阻止人家去相信一个邪恶的上帝,或者一个无能的上帝,或者一个又坏又无能的上帝,比如说基督教《圣经》里面的那个上帝。虽然基督教一直说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但是如果仔细看基督教《圣经》的话,就知道它描绘的上帝是既无能又邪恶的,跟魔鬼没啥区别。所以这种思辨的无神论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还有一种无神论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那就是科学的无神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无神论。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无神论提供了依据,现代科学的发现完全符合无神论的预测。第一个发展是天文学和宇宙学的发展。它让我们了解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在古人的心目中地球当然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外面有一个天包着,天上面有神仙、有上帝在管着。天管地,顺理成章,想起来很合情合理,因为我们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嘛。但是天文学、宇宙学告诉我们地球甚至连太阳系的中心都不是,而太阳系也只是在银河系的边缘,连银河系的中间都不是,银河系又只是我们这个宇宙八百亿个星系当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我们的地球只是宇宙中一粒很小很小的微不足道的尘埃,位于一个非常偏僻的角落。现在天文学家还观察到了在太阳系之外也存在很多很多行星,甚至是和地球类似的行星。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此浩瀚的宇宙上帝管得了吗?他为什么要在这样一粒尘埃,这么一个非常偏僻的角落里头来展现他的神力,要把他的儿子派到地球上来,我们地球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何必呢?所以了解到了我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连靠近中心都不是,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那么就没有必要去想象说天上有上帝在管着我们这个地球,管着我们人类。所以这是天文学、宇宙学的贡献。

第二个贡献是来自于进化生物学,来自于进化论的。以前的无神论者,哲学的思辨的无神论者,大家很困惑的问题就是要怎么解决生物的起源问题,人类的起源问题。很多人就在这一步没法思辨下去了,因为生物的结构是这么的复杂,不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看上去像是要有高级智能把它设计出来的。人当然更加复杂。从前要比较两种说法,生物或者人类是自然产生的,还是被智能设计出来的,是很难取舍的。所以一些学者就选择了相信后者。当然,进化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自然选择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们说再复杂的生物结构都不用用到什么智能设计这样一个假设,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而然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而且在生物的结构上面有很多的特征表明它是违反智能设计的,我在文章里面举过一些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我们眼睛的设计是非常不完美的愚蠢的设计,那是在进化的路上进行了一番修修补补才导致了我们很愚蠢、很容易受伤的眼睛的设计。又比如我们的脊椎很不适合直立行走,很多的疾病都是因为这个愚蠢的设计造成的。所以说真的有一个上帝在设计生物的话,他是没脑子的,没脑子的上帝跟自然选择有啥区别?没有区别。

所以这是进化论的一个贡献,它解决了生物的由来、人类的由来的问题。同时进化论还有一个贡献,它告诉我们人类跟其他的动物,特别是跟类人猿,没有实质的区别,人类并不是万物之灵。在地球历史上,人类的出现只是一瞬间,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按照宗教的说法,只有人能够认识神,只有人是能够跟神交流的,只有人是能够祈祷的。那么在没有人之前的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漫长地质时间内,上帝是不是太寂寞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上帝的假设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个贡献是来自于进化心理学的。我刚才说进化生物学让我们了解了生物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进化心理学则解决了另一个问题,精神层面的问题,那就是人的道德的起源、人性的起源。刚才前面有一位网友讲到爱是人性,而爱、道德、人性一直是被宗教当作上帝存在的一个依据,没有上帝存在的话,这些道德、这些人性、这些爱是哪来的?他们说这些东西不是科学能够解释的,只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进化心理学就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道德、人性、爱也是进化而来的。进化心理学有的研究是很有争议的,但是进化心理学对道德的由来的研究是最没有争议的,我觉得是最可靠的,证据是非常充分的。

第四个贡献是神经生物学的贡献。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一种生理的、病理的现象。有个研究很有意思,发现颞叶癫痫的患者更容易信教,更容易产生一种超越感,更容易相信上帝。所谓癫痫就是民间俗称的抽羊角风,有些人发病了以后突然之间觉得自己一下子超越了自我,有了强烈的宗教情怀,从这点来看可以说宗教信仰其实就是一种病理的现象。有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个能够对大脑进行电磁刺激的头盔,戴上它,加上变化的磁场刺激以后有很多人就出现幻觉,发现某种不存在的东西,看到神出现了,所以有人叫这个头盔是上帝头盔。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反应。著名的无神论者道金斯去试过,他戴上这个头盔后并没有看到上帝,只是感到有点不舒服。去年还有个研究,如果右顶叶,也就是右耳朵上方大脑的一个区域,受损就容易产生宗教的情怀,就很容易相信神。受损越厉害,信仰上帝就越虔诚。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信仰宗教实际就是一种“脑残”行为。

根据这几方面的科学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帝这种假设不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是荒唐的。历史上有一个故事,拿破仑时代著名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构建了一个天文模型,拿破仑说你的天文学里头为什么没有上帝的位置。拉普拉斯回答说他不需要上帝的假设。后来的科学研究基本上遵循这一条路子来的,在做科研时不做、不信上帝的假设。但是现在的这些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我们不仅不需要上帝的假设,而且我们认为这种假设是荒唐的,是荒谬的。我们不仅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且相信上帝不存在。

我们的这种信念有科学的基础,所以就会特别地自信。在历史上,包括到现在,有很多的大学者,他们虽然不信神,但是他们不说自己是无神论者,而说自己是不可知论者,甚至达尔文、爱因斯坦、罗素有时候也这么说。也就是说,他们不相信存在上帝,但是他们不排除这个存在的可能性,就是给上帝留一个余地,我现在不信,但是如果以后有人能够证明上帝存在,那我再来相信。这就给有神论留了一个余地。所以不可知论就是一种懦弱的、胆小的无神论,不敢真正面对自己的信仰。那也是因为局限于当时的科学研究水平,不敢把话说死。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么充分的科学证据能够说明,认为上帝存在是荒谬的,那我们为什么不敢大胆地说我就是无神论者,我不仅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且相信上帝是不存在的?

所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无神论,首先让我们的态度非常的鲜明,其次让我们的信念非常的坚定。因为你想通了,这个信念是有可靠的基础的,那就是科学基础,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科学更可靠的。既然科学的发现已经说明了宗教信仰只是一种病理的现象,是一种脑残的现象,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去相信,所以会特别的坚定。经常有一些信神的人,一些基督教徒跟我争论的时候说,你现在不明白,以后你也会像我一样从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去相信上帝的。有一些华人基督徒确实以前是不信神的,去美国后遇到传教士传教,信了。但是他们忘了一个区别,就是他们以前当无神论者的时候是跟阿猫阿狗一样的,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而我当无神论者是经过思考的、自觉的行为,有可靠的科学基础的,除非说我上面列举的四条科学的理由被以后的科学发展推翻了,我才会说神的确可能存在,我以前错了。但是这些科学的成果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因为它们是一些基本的科学事实,特别是天文学、宇宙学、生物学这些基本知识,在我看来是不可能被推翻的,那么我就不可能以后会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有神论者。如果我哪一天突然变成有神论者,突然忏悔了,那大家记住,一定是我脑残了,我那个时候说的话是不算数的。

文人很喜欢宗教,不仅中国的文人,国外的文人也都很喜欢宗教,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信了神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有意义,这个宇宙才有意义,宇宙是执行上帝的计划的,然后人生才变得有意义。他们不喜欢天文学、宇宙学,尤其不喜欢进化论,因为他们认为进化论把世界描绘得冷冷冰冰的,描绘得特别机械,让宇宙、世界变得没有意义了。他们说如果宇宙没有意义,人生也就没有意义。宇宙的确没有意义,但是宇宙有没有意义和人生有没有意义有什么关系?宇宙没有意义,人生可以有意义。很多的不可知论者,很多的无神论者,他们都度过了充满意义的一生,没必要从宗教里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有的人就认为你把宇宙描绘得冷冰冰的,不仅让人生没有了意义,而且让人间失去了温暖,没有了一个老大在罩着。宇宙的确是冷冰冰的,但是在这个冷冰冰的宇宙里,可以有、也应该有充满温暖的人间。

他们那些宗教信徒很善于抱团,抱团取暖。例如上教堂、一起祈祷、在某些方面互相支持。这些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作为信徒能抱团取暖,我们作为无神论者为什么不能抱团取暖?我们同样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对不对?我们现在开这种会,也是抱团取暖的行为。去年开第一届的时候,参加者只有四十多个人,今年来了一百多个人,以后这个团会越来越大,说不定有几百人、上千人参加,不得不找个更大的地方,到一个大礼堂做报告。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话就是,让我们无神论者也抱团取暖。



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撤销了“肖氏手术”试验项目

3 08 2013年

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撤销了“肖氏手术”试验项目,原因是“研究者提供的试验方案未获NIDDK(NIH下属出资机构)批准”http://t.itc.cn/mghCq 。肖氏手术试验在美国寿终正寝。不久前肖传国还在《南方都市报》上吹牛“肖氏手术是美国几个大学都在开展的,结果都非常好。是美国唯一一项中国学的手术”。

肖传国把NIH终止肖氏手术的临床试验项目解释为“NIH已经认定肖氏手术安全,不再需要原安全评估内容”,真有脑残相信这种狡辩吗?这就跟那些保健品骗子说的“我们这个保健品因为疗效太明显了,所以不用做临床试验直接上市”一样的骗人。众所周知,临床试验要做三期才算完成了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因为肖传国在美国吹嘘肖氏手术在中国是各大医院都做的常规手术、成功率达85%,所以在几年前美国有医院感兴趣,做了第一期临床(12个病人),见不到效果,研究方本来还要扩大规模继续做第二期临床,其目的是要对效果做进一步评估(而不只是对安全性做评估),但方案没有获得出资方NIDDK批准,该项目被NIH终止了。当然,研究方的钱早已经拿到了,但只能继续去做点基础研究或对已做过手术的患者做进一步观察,已做不了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完不成临床试验,在美国就不可能上临床应用。



方舟子:别让图书营销伤了读者

2 08 2013年

北京晨报2013.8.1

日前,因为自己刚刚发行的新书腰封上的广告语“太雷人”、不恰当,著名作家叶兆言专门发微博抱怨道:“我曾在一篇小文章里写道‘书的腰带又不是裤带,不束好就会有伤风化地掉下来’,现在这样子,真是有伤风化。”

叶兆言的新书名为《动物意志》,是一本他的散文合集,但腰封的广告语却引起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不满,广告语称“中国具备夺取诺贝尔文学奖实力的作家不止一个,除了莫言,至少还有叶兆言”,特别是将“除了莫言,至少还有叶兆言”用醒目大字突出的做法,引发了很多批评。

图书腰封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成为大部分图书的必备“装备”,而腰封上的名人也越来越多,宣传语也越来越夸张,诸如“全球最畅销”、“21世纪最惊悚”等词汇已经成了腰封中最基础的“配置”。在豆瓣网上,一个创建于2009年名为“恨腰封”的讨论组,至今仍旧活跃在网络上。

虽然叶兆言的抱怨仅仅是其个人的感慨和不满,但更多的对于腰封的批评之声,其实早已出现在广大读者之中。此外,也有许多时常“被写上腰封”的名人,对此种做法很是反感和无奈,作家陈村曾批评腰封“就是一贴狗皮膏药”。

对此,本报采访了科普作家方舟子,他表示:“我一直不喜欢腰封,本来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往往太离谱的广告词让人难有兴趣。”

除了腰封还有别的吗?

在我看来,这样无意义的腰封,一是对纸张的浪费,很多人买了书直接就把腰封扔了。第二,也是人力的浪费。其三,还是对图书封面设计的破坏,本来很好的一个封面,结果一个腰封全破坏掉了。实际上,宣传的手段不是只有腰封,比如设计一个藏书票,或设计一个书签……

北京晨报:对于现在图书腰封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许多批评的声音,最近作家叶兆言也对自己新书腰封表示不满。那么,您对我们当今图书市场的“腰封现象”感觉如何呢?

方舟子:我一直不太喜欢,这些年我出了20多本书,一直都是反对腰封的,也基本上不使用腰封。只有一本2010年出版的《大象为什么不长毛》,当时出版社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腰封,腰封的内容倒也不是太夸张,和当时我揭露唐骏假学历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虽然和书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是说的倒也是事实。问题是现在这本书还在再版,依旧在用原来的腰封,时过境迁,当初的腰封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北京晨报:您为什么不喜欢腰封?

方舟子: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本来腰封也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太离谱,很多时候,腰封不是在介绍内容,而是用一些夸张的无边际的词汇来吸引眼球。在我看来,这样无意义的腰封,一是对纸张的浪费,很多人买了书直接就把腰封扔了。第二,也是人力的浪费。其三,还是对图书封面设计的破坏,本来很好的一个封面,结果一个腰封全破坏掉了。实际上,宣传的手段不是只有腰封,比如设计一个藏书票,或设计一个书签,都是很好的办法,买书的人也会很喜欢。

雷人的腰封设计和用语、互相吹捧的新书序言、从不批评的书评……针对我们图书市场中的种种怪相,早有不少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其中有人说知识界的操守在普遍失落,也有人说作家在向市场输诚,更有批评者认为这也是知识腐败的表现。

而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一本坏书的危害,绝不止于金钱的损失,也不仅是精神上的折磨,甚至还可能会危害到人的健康,比如那些伪科普、伪保健的书,打着某某科学家推荐、某某院士推荐的旗号,却用粗制滥造的内容误导人们,造成人们身体上的伤害。”

名人成为“腰封王子”

一本书的好坏,最终的评价者是读者,而所谓名人的推荐,不论是一句话的推荐也好,还是名人写序、写评论也好,都只是个参考。而且这些参与推荐的名人,他们本身应该也是读者。但是如果一些名人不负责任地推荐,那么等于是在做虚假广告。

北京晨报:有批评认为过分夸张、失实的推荐语、书评、序言等大行其道,和知识界操守的普遍失落有关。对于这种看法,您觉得是否真的如此呢?

方舟子:一本书的好坏,最终的评价者是读者,而所谓名人的推荐,不论是一句话的推荐也好,还是名人写序、写评论也好,都只是个参考。而且这些参与推荐的名人,他们本身应该也是读者。但是如果一些名人不负责任地推荐,那么等于是在做虚假广告。一些在国内不同领域比较有名望的人,随意地给人写序、写书评、写推荐语,不仅是在砸自己的招牌,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伤害。比如有一些名人因为总是出现在各种书籍的腰封上,网友们把他们称为“腰封王子”,这显然并不是在赞扬。

北京晨报:雷人、夸大甚至失实的图书推荐,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会造成什么伤害?

方舟子:伤害不仅仅是金钱和感情上的,比如有一些民间科学研究者,他们出一本书,往往找一个或者几个院士、著名的科学家推荐。这些院士、科学家或者出于鼓励民间科学研究的态度,或者抹不开熟人的面子,但即便如此,也应该慎重,假如某本书中所表达的是一种伪科学的观点,那样的推荐者其实也就等于帮助宣传伪科学。因为他的推荐必然代表着他在不同程度上对该书的认可,如果不认可,为什么又要推荐呢?

金钱和人情,挡不住的诱惑

名人写序的价格很高,几年前就有上万元一篇的,一篇千字的文章就能卖出上万元,当然有人会表示愿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情难却,名人往往和出版商关系比较好,他可能不在乎一万块钱,但是熟人相托,却难以拒绝,这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点了。

北京晨报:您认为,是什么让一些各界名人纷纷出现在各种图书的腰封和序言之中的呢?

方舟子:不论是腰封还是序言,有时候是作者控制不了的,更多的是出版商在操作。出版商往往会借用名人的影响力做市场推广,而有些名人对于被书商盗用的情况并不知晓,还有一些知情的往往会由于金钱或者情面上的作用而答应。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其中存在某种利益关系?

方舟子:是的,名人写序的价格很高,几年前就有上万元一篇的,一篇千字的文章就能卖出上万元,当然有人会表示愿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情难却,名人往往和出版商关系比较好,他可能不在乎一万块钱,但是熟人相托,却难以拒绝,这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点了。

北京晨报:那些因为利益或者人情的推荐,会不会失去其真实性呢?

方舟子:会的,推荐自然不必说,都是好听的话,序言也是如此,可能他自己并不是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但在写序的时候,往往绝不会说不赞同,反而是一片赞扬之声,这其实就是一个操守的问题。相反,可能某个名人本身没有什么学术的操守,但是在替人写序的时候却显得一片真诚。我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写书都不太愿意找人写序,但是十几年前我写了一本揭露学术腐败的书叫《溃疡》,出版社要找人写一篇序,那篇序言的内容也是抨击学术腐败的,我还能接受。但是过了几年我却发现,那位当年曾经给我写序的人自己也在搞学术腐败,这就显得很尴尬了。

一种利益驱动下的腐败

名人的推荐可以增加销售量,出版社有利可图,作者书卖得多,名声、财富当然就会不断增加,参与推荐的名人自身也可以获得金钱上、人情上的回报。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出版商、作者、推荐人等都是获利者,那最终谁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呢?就是广大读者,他们在情感和利益两方面都会很“受伤”。

北京晨报:您一直在从事揭露学术腐败的工作,那么,您认为在这种夸大、虚假推荐语的背后,有没有什么腐败问题呢?

方舟子:当然是有的。为什么出版商要千方百计地找名家写序、写推荐语。因为这涉及到很大的利益。名人的推荐可以增加销售量,出版社有利可图,作者书卖得多,名声、财富当然就会不断增加,参与推荐的名人自身也可以获得金钱上、人情上的回报。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出版商、作者、推荐人等都是获利者,那最终谁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呢?就是广大读者,他们在情感和利益两方面都会很“受伤”。这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腐败。

北京晨报:这种现象一旦长期延续下去,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方舟子:出版界唯利是图,甚至不惜害人;名家逐利,不管内容好坏,失掉的不仅是操守和信誉,也失掉了图书市场健康发展的环境。比如畅销书,一本书的畅销与否,往往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越是畅销书,越是粗制滥造。比如在科普类和保健类书籍之中,伪科普的书和伪保健的书总是比真正的科普书和医学保健书更畅销。因为那些伪科普和伪保健的书,他们不会顾及科学的严肃性,为了迎合市场,胡编乱造,给人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读者反而更加爱看。而真正严肃的书籍不会有这些东西,读者读过了伪科普、伪保健书,往往会觉得真正的科普书、医学保健书籍读不下去。但是那些畅销的胡编乱造的伪科普、伪保健书籍,是会危害人的健康的,和虚假的医疗广告有什么区别呢?

吹捧式的书评像做广告

但是我们目前缺乏抵消这种负面效果的机制。正常来说,一个好的批评可以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可是我们现在在媒体上看到的书评,批评式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吹捧式的。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吹捧式的书评也相当于在给上市的新书做广告。舆论监督不到位,最终就是烂书越来越多,好书反而无人问津。

北京晨报:您认为如何才能改变图书市场这种虚假、夸大、失实的宣传现状呢?

方舟子:首先,我们现在缺乏一个良好的舆论监督的环境。为什么某些粗制滥造的书籍更好卖,因为它们完全是按照营销的手段制造的,而名人的推荐实际上也是营销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目前缺乏抵消这种负面效果的机制。正常来说,一个好的批评可以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可是我们现在在媒体上看到的书评,批评式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吹捧式的。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吹捧式的书评也相当于在给上市的新书做广告。舆论监督不到位,最终就是烂书越来越多,好书反而无人问津。

北京晨报:除此之外,您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吗?

方舟子:其实读者也应该有所注意,要长记性。很多时候,读者看到某个名家的推荐而去买书,第一次买回来便发现内容很差,但下一次看见其他名人推荐的新书,仍然还会被鼓动去买来看,我们每个普通的读者都会经历很多次“被骗上当”之后,才有可能总结受骗经验,从而不再相信名家名人推荐的新书了。正因为广大普通读者很难具有甄别推荐内容真伪的能力和经验,这也助长了出版商使用名家名人营销的风气。

北京晨报:那样对于我们广大读者来说,应该去哪里获得更准确的图书信息呢?

方舟子:不要轻信名家,我觉得口碑更加重要,比如朋友之间互相推荐。更多的可以在网络上去看看别的读者的评价,网络很开放,不会出现营销者一手遮天的现象,尽管也有他们的影响,但毕竟还是有一些读者真实的反馈的,这些读者的反馈或许能够给想要买书的人一些借鉴。

(记者 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