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
6 08 2013年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
——朱毅博士学位论文造假案
·方舟子·
近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出了一个“科普明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毅,频繁出现在媒体上以专家的身份评论各种食品、保健品事件,被发现常常是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后,曾在搜狐微博上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以每几分钟发一条的速度,通宵达旦连发近400条微博骂街,创下了网上骂街记录。央视记者王志安曾建议大家去研究朱毅的论文,认为那才能说明朱毅的学问是否靠谱。的确,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非常值得研究。她的履历非常奇特:1994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之后留校当了5年团干部(到2001年),其间(1999~2002)在职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专业读了一个法硕士,然后在2003年突然就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读博士去了,研究微藻光合放氢的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于2006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匡廷云院士和白克智研究员。
为什么植物所会招一个毫无专业背景的人去读博士?是因为招不到博士生吗?显然不是,匡廷云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按常理生源应极其充足。是因为朱毅表现出了惊人的学术修养而被破格录用?也不是,在读博之前朱毅未发表过任何植物学的论文证明她有这方面的特长,而从其错误、笑话百出的博士学位论文看(见后面的分析),可知她即使在完成博士教育后也还没有受到恰当的学术训练。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朱毅是通过关系走后门去读博的。
2007年朱毅毕业后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药食兼用食品的保健功能”和“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先是当讲师,第二年即升为副教授,然后又当了“果蔬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果蔬贮藏保鲜技术”、“食品基因工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国内大学副教授当博导的可不容易,朱毅是靠什么坐的直升飞机?她的研究工作乏善可陈,事实上,直到今年7月她作为通讯作者与罗云波院长合作在J. Agric. Food Chem.发表了一篇论文之前,她作为主要作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英语论文只有一篇,是其在植物所的工作,发表在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以下简称AMB)上:
Y. Zhu, X.B. Chen ,K.B. Wang, K.Z. Bai, T.Y. Kuang*, H.B. Ji*, 2007, A simple method for extracting C-phycocyanin from Spirulina platensis 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74: 244-248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253-006-0636-7 )
这篇期刊论文的标题曾作为朱毅在学期间的主要成果放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最后一页,是这么写的:
Zhu Yi, Chen Xiaobo, Wang Kebin, Li Yongxin, Bai Kezhi, Kuang Tingyun*, A simple method for extracting C-phycocyanin from Spirulina platensis 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revised)
即当时处于投稿后返回修改的阶段。查这篇AMB论文的记录,是2005年12月26日收到投稿,2006年8月15日收到修改稿,9月30日在网上发表。但是比较发表稿和原稿的署名,发现有两处明显不同:
一、原稿的作者署名都是全名,而发表稿则全都改成了名字为缩写。这个修改令人不解。并非AMB有此规定,事实上该刊上面发表的中国来稿很多署的是全名。中国人重名多,用全名都不易识别,改成缩写就更不容易识别。除非是为了避免被共同作者搜索到这篇论文,否则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要对署名作此修改。
二、发表稿与原稿相比,多了一个通讯作者H.B.Ji,此人是朱毅的丈夫季宏兵,当时在首都师范大学当教授,专业是地球化学,与该论文的研究内容(螺旋藻藻蓝蛋白质的提取方法)毫无关系。按学界惯例,通讯作者就是课题负责人,是知识产权代表者,为什么首都师范大学的地球化学专业教授能去植物所领导生物技术的课题?如果他有如此天才,为何在原稿中他连挂名作者都不是,在发表稿中却突然变成了最重要的通讯作者,论文的知识产权也从植物所转移到首都师范大学?
其他共同作者知道这些署名变化吗?很可能不知道。检索可知,只有朱毅、季宏兵夫妇把这篇论文列入他们的发表记录中(而且是作为最重要的论文列入的),而论文的其他共同作者在其履历中都没有列入这篇论文。他们很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这篇论文已发表了,因为署名已被改成了缩写,不容易被检索到了。
在发表稿中,匡廷云也被列为通讯作者,也留有电子邮箱,她也不知道吗?很可能不知道,因为留的邮箱是雅虎中国的:kuang_tingyun@yahoo.com.cn。查匡廷云当通讯作者的其他论文,她留的电子邮箱全都是植物所的邮箱,只有这篇留了雅虎中国的邮箱。事实上,这个雅虎中国邮箱只出现在这篇论文中,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现过。也就是说,这个邮箱是为了发表这篇论文而特地去注册的,论文发表后就不再用它了。那么匡廷云有必要为了发表这篇论文,弃此前此后一直用的植物所邮箱不用,特地去注册一个难以确定身份的商业邮箱吗?当然没有必要。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个邮箱是朱毅夫妇注册的,目的是为了冒充匡廷云与期刊编辑部联系。
朱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对匡廷云及其他同事千恩万谢,却瞒着他们把论文送给了丈夫季宏兵,将论文知识产权转到了首都师范大学,这是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再来看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微藻光合放氢的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研究》,别看这个题目口气很大,其实跟什么“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没有什么关系,就是测测两种藻类放氢时的离子浓度,以及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提取藻蓝蛋白。在我看来,这个课题让硕士生来做都嫌简单了,更不要说作为博士论文,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是21世纪的植物生理学博士工作。但是即使是这么简单的课题,朱毅也无力完成,而出现了编造数据、大面积抄袭、乱抄文献表、乱作图、乱表述种种严重的造假和可笑的错误。
我们先来看其数据的处理。(一)p.124,表5.5第二列的数据中,6个数据中,有4个的标准差(SD)竟然都是0.1。如果说这是因为四舍五入导致的,另两个的标准差却又分别是0.08和0.01。鉴于标准差的字体与其他数值明显不同,可以推测它们是随便加上去的。(二)p.123表5.3,与其AMB论文的表1,展示的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但是奇怪的是,它们的数值虽然相近,却全都不一样,例如第一个提取效率的数值学位论文是92.00±1.96,而AMB论文是91.00±2.96,难道朱毅把同一个实验做了两遍,一遍的数据用来写学位论文,另一遍的数据用来写期刊论文?(三)p.123表5.4,与其AMB论文的表1的头两列数据,展示的也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但是学位论文上的数据都是约数,例如1.2~1.5,而AMB论文上的则是精确值,例如1.36。如果这只是数据处理方法不同的话,那么大肠杆菌这组数据的pH,是如何从学位论文上的8.0~9.0变成了AMB论文上的5.72?
朱毅还在学位论文中大规模地抄袭他人的论文、新闻报道、课文而没有注明,可以说其论文大部分就是从网上搜索、复制、粘贴而成。这里只举前面部分几个整段照抄的例子:
p.2 第2段,照抄自新华网《抢步早入“氢经济”时代》第5~6段(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4/08/content_1408054.htm )
p.10第3段,抄自王子芳《固氮微生物的氢酶与固氮作用》(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WT198503011.htm ),原文发表于1985年,所以用了一个旧单位“克分子”,朱毅也照抄不误,都不知道要改成“摩尔”,却给加了三条无关的外文文献(这三条文献出处是从台湾学生李孟洲论文《以微藻生产氢气作为再生能源》抄来的)。
p.12第2段,p.18第1段和表格,p.24第4~5段,p.25第1段,p.26第1~2段,均全盘照抄自台湾学生李孟洲论文《以微藻生产氢气作为再生能源》(http://ind.ntou.edu.tw/~b0232/hydrogen.htm ),甚至连台湾的习惯表述法“吾人”都照抄。
p.26第3段第3句开始,抄自《光明日报》文章《用生物技术发展洁净新能源》(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20966 ),第4段则是由这篇文章和《光明日报》另一篇文章《生物技术有助于发展洁净新能源》(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bioenergy/339441.shtml )拼凑而成。
类似的抄袭例子不胜枚举,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搜狐微博@that2008 还有更多的展示(那也只是一小部分)。朱毅的论文经常大段大段地不加任何文献出处,即使不存在抄袭,这种论文写法也是非常不规范的,更何况是全盘照抄。
朱毅论文中还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图错误。例如:
p.49图2.7,溶氧浓度曲线竟画到横坐标下方,出现了负值。
p.51图2.8,左右两图的标尺竟不一致,一边是20微米,一边是100微米。
p.67图3.5,乙酸浓度曲线又出现负值。
p.85图4.4,图和表竟然是连成一体的,横坐标的标注竟是一个“1”字。
p.118图5.2,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条温度vs温度的等值上升直线。
此外,其AMB论文图1的横坐标,出现如此怪异的忽大忽小的数值变化:600、700、650、750
朱毅博士论文中的外语文献表,都是从别人的论文里直接复制和粘贴来的,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格式和错误,例如有的期刊名称有全称,有的用缩写;有的用斜体,有的没用;有的首个字母大写,有的小写、大写混合;有的有卷号、期号,有的只有期号;有的把作者名字写漏、写错;出现了大量的乱码……(参见搜狐微博@that2008 )甚至还出现了一篇1935年的德语论文(p.151)和1985年的法语博士学位论文(p.153),说明她根本就没有看过这些文献。
论文表述应该客观、严谨,但是朱毅博士论文却出现了大量的主观、文学化的表述,说明其根本不懂得如何写论文,令人忍俊不禁,例如:
p.3 那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深重悲哀,更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深重悲哀。
p.17 科学家们默默辛勤地在实验室不辍努力
p.29 Melis说:你考虑问题的方式将更像农场主。
p.47 尽量想清楚每一个环节,避免可能的污染,当然,相对刚接种时的衣藻而言,此时衣藻处于优势状态,被污染的几率减低了,但也切不可大意,无菌意识对于整个实验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p.56 内容物呈颗粒状瞬间全部流出,整个藻细胞刹那间就崩溃了。
p.57 在这个精妙的生化反应器里,可能发生了什么,应该能够发生什么,怎样才能产生我们希望的过程,很需要用更联系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
p.104 让我们看到这一实验室中的技术,二十一世纪梦的技术能够真正走向应用的曙光。
p.146 其实,很多科学现象,很多生物本身的代谢过程,就在那里简单地存在着,科学的真谛就是接近真理,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
她这是在写科学论文,还是在写散文?
朱毅论文的实验设计也非常怪异。例如,由于衣藻有鞭毛,会移动,朱毅认为这具有动物特征,于是竟想到要用动物激素地塞米松来处理它,看会发生什么变化(p.92)。莫非她认为衣藻可能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否则,按她这种取类比象的中医式思维,其他动物激素、因子是不是也都该拿来试试?
读这样的博士学位论文,真是让人“刹那间就崩溃了”。我们需要深究,植物所为何把一个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学术研究资质的人招收为博士生?大量的编造数据和抄袭表明朱毅不具有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荒唐的实验设计、作图和表述表明她没有受过学术训练,她为何能够获得博士学位?这样的博士学位论文能够获得通过,表明其导师、答辩委员会成员要么自身也没有学术修养,要么根本就没有读过其论文,哪怕有一个具有学术修养的人读一下其论文,也不难发现其错误、笑话百出而会提出修改意见。所以,朱毅的博士学位应该被撤销,其导师的责任也应该被追究。否则,那不仅是植物所的耻辱,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深重悲哀,更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深重悲哀”。
抄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路甬祥、生命科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康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学术委员会主任匡廷云、学位委员会主任马克平;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
20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