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

31 05 2009年

因有《南方都市报》记者来询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我才细看了郦韬珉(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真名李涛,精密仪器系几何量测量专业本科毕业)的文章,写个简单的评论。

郦韬珉的文章既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什么科普文章(科普的文章应该介绍科学主流观点),而是根据错误的事实和主观臆断发表的耸人听闻的业余言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经不起推敲。他对“婴儿肾结石形成的全部过程”的描述,更是想当然。

郦韬珉虽然是乳品业的工程师,但是发表的言论却非常不专业,不具有起码的科学态度,不懂得科学研究方法,和所谓“民间科学家”、“科学妄想家”是同一性质的。但是由于挂着乳品业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虽然他的专业和营养学、医学毫无关系),很容易误导普通公众,引起恐慌。

全世界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所以郦韬珉质疑的不仅是中国国家标准,而是全世界的标准;质疑的不仅是某个品牌的配方奶粉,而是全世界所有品牌的配方奶粉。

郦韬珉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忘了配方奶粉是要兑水来喝的,不能和母乳直接比较。国家标准是根据婴儿对营养素的每日需求量制定的。国际医学界公认,0~6个月大的婴儿的钙需求量每天为210毫克,这个实际上是避免营养不良的下限,能引起不良反应的上限为多少,则缺乏研究,目前无法认定。但对 1~3岁的儿童有研究,可供参考:他们钙的每天需求量为500毫克,上限为2500毫克。也就是说,除非摄入的钙的量要比需求量多很多,否则是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的。仅仅因为钙的摄入量可能偏高,就认定肾结石是因此而起的,没有证据。

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有婴儿吃了某个品牌的奶粉出现肾结石,就认为该品牌的奶粉有问题。如果这种“问题婴儿”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的话,很可能只是个体差异导致的,也就是说,他们如果吃的是其他品牌的奶粉,甚至是母乳喂养,也可能同样出现肾结石。要证明肾结石的发生与某品牌的奶粉之间有因果关系,必须有更可靠的证据。比如,我们之所以认定掺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是肾结石的元凶,一则因为其发病率高得惊人,二则因为已有实验表明三聚氰胺能够导致肾结石。

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

郦韬珉

    一、前言

    自从2008年9月11日中国三鹿婴儿奶粉事件被中央媒体揭开以来,中国又发现了包括外国品牌在内的多家婴儿奶粉引起婴幼儿肾结石的病例。为此,全国有几十万名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投入了婴儿肾结石原因分析的研究工作中,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分子。
    说到研究病因并找到病因,实际上就是研究密码和解开密码的过程。这本是科学家的工作。但是中国乳品行业现在由于没有科学家,因此解密码的工作就落到了我这个从小就想当科学家人的身上。要解开婴儿肾结石的原因,不仅要有扎实的多学科理论功底和超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这几点我相信自己做到了(可以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找到证据),下面要介绍的是婴儿肾结石的密码是如何被解开的。
二、母乳与婴儿奶粉中的钙/磷含量比
    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医学、食品与乳品的科技文献,我发现母乳中的钙磷含量与中国现行标准(GB10766-1997)和国内出版的各种教课书及参考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数据在经过详细的分析和检测数据对比后(由其它学者完成),得出结果如表1。
 类别    钙(mg/100g)    磷(mg/100g)
母乳(中国母乳)    77.5    215
荷兰某品牌    348.33    251.67
力多精    379.33    295.67
多美滋品牌(0-1周岁)    421.67    213.33
国标GB10766-1997    ≥300    220~750
    说明:数据全部是检测值;
    三、婴儿肾结石产生的条件及内外因素
   从表1的数据看,多美滋婴儿奶粉中的钙含量是母乳的5.44倍。这么高的钙含量小婴儿是不能通过消化系统完全吸收的。与此同时,这种品牌的婴儿奶粉钙/磷是1.97(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而母乳的实际钙/磷是0.36,这个比值(1.97/0.36)是5.47倍。由此可以说明,中国现行国际中给出的钙含量及钙/磷是完全错误的。
    有了形成婴儿肾结石的条件,还必须有内外因素(又叫推进剂)。内因就是食用不到母乳的体质弱小婴儿,而外因除了原先介绍的婴儿奶粉蛋白质含量测定不准(由蛋白质转换系数6.38小于实际值而造成的蛋白质测定值大于真实值)、NPN含量高(三聚氰胺、核苷酸及抗菌素残留)、蛋白质质量不高(乳清蛋白/酪蛋白不能保证6:4)、脂肪含量高造成了XO(黄嘌呤氧化酶)高,渗透压过高(特别是氯离子的异常高,这可以用肾溶质负荷表示)以外,就是钙含量太高、钙/磷不对、现行国家标准有严重错误,还要补充的外因是气温高、湿度大和时间长、奶液配制浓度高等都是造成婴儿得肾结石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四、婴儿肾结石的形成过程分析
    婴儿肾结石在过去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但是近年来呈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在2008以后,中国南方的很多省市都发现了很多食用婴儿奶粉的孩子患上这种疾病。虽然初步分析病因是由奶粉中混入三聚氰胺造成。但真正的原因远不是这么简单。这可以用《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的有关理论来解释。母乳和婴儿配方乳,虽然都是由胶体溶液+乳浊液+真溶液组成。可是这两种溶液由于物理指标(主要是表面张力和离子强度)不同,粘度存在差别(母乳粘度小而婴儿配方乳粘度高)。特别是酪蛋白和非蛋白氮(NPN)含量高时,更是在小儿肠道中能明显提高粘度(微生物作用在蛋白质上,使其发生水解),而这种高粘度的乳糜通过肝脏进入肾脏时的流速会减慢,一些体重轻或低抗力弱的孩子在体液出现电解质紊乱(高渗透压造成),外加天气热引起体表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小孩子在睡眠前喝奶后迅速入睡,这就造成了肾脏排泄减弱直到发生结石。以上就是婴儿肾结石形成的全部过程。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出台新婴儿配方乳(粉)国家标准。根据上述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用如下数据排列密码:
    蛋白质测定方法不准用P表示;三聚氰胺用3表示;核苷酸用5表示;抗菌素残留用4表示;蛋白质质量不高用7表示;XO含量高用2表示;渗透压过高用6表示;钙含量太高用1表示;钙/磷不对用9表示;国家标准错误用GB表示,科研管理方面错误用SWZ表示;这样就可以把解开婴儿奶粉的密码用数字表示——P35472619GBSWZ(8位数6个字母表示)。(文章有删节)

5月27日,多美滋发表声明予以回应:

1,2009年上午5月21日,21CN网站发表了由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郦韬珉撰写的文章,标题为《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
2,在这篇文章中,郦韬珉提出了很多没有科学和事实依据的观点。文章对婴儿配方奶粉中的钙磷比率提出质疑,并且依据这种科学上有缺陷的论点,同时质疑中国婴儿配方奶粉国家标准的准确性。
3,总的来说,郦韬珉先生对国家标准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钙和磷只规定了最低含量,未规定最高含量,导致了婴儿配方奶粉生产商在其产品中添加过量的钙和磷。据此,他坚持认为,婴儿消化系统不能完全吸收这些过量的钙和磷,从而导致了婴儿患肾结石。这种论点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婴儿配方奶粉造成的高渗透压可以影响到婴儿健康。
关于婴儿配方奶粉渗透压的错误科学背景
4,郦韬珉的主要论点是,婴儿配方奶粉造成的高渗透压是导致婴儿患肾结石的主要因素。但是,郦韬珉先生工作的单位,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已经发布声明指出,既没有相关的文献提供任何具体的标准指出渗透压会影响婴儿健康,也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认同这种观点。声明还指出,郦韬珉先生仅仅根据营养、体液、单纯渗透压的分散数据就做出结论,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5,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直接对比产生的误导
根据有关婴儿配方奶粉渗透压的论点,郦韬珉先生进行了两项对比:
(1) 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之间的钙含量对比
(2) 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之间的钙/磷比率的对比
6,郦韬珉先生得出结论,母乳中的钙含量是77.5mg/100g,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的钙含量是421.67mg/100g ,因此,二者的比值是5.44倍。
7,婴儿配方奶粉是高度浓缩的,因此,将婴儿配方奶粉与液态的母乳相比是错误的。事实上,应将液态母乳与液态的婴儿配方产品进行比较,这也是婴儿配方产品最终被饮用的实际形式。当然,任何母亲都知道,母乳是液体,而且婴儿配方奶粉应该首先溶解才能喂养婴儿。多美滋婴儿配方一段奶粉溶解后,钙的含量是51mg/100ml。显然,郦韬珉先生并没有为人母的经验,才会错误地直接把婴儿配方奶粉和液态母乳的数据直接对比。
8,建立在这样的错误基础上,关于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中的钙含量是母乳的5.44倍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会导致严重误导。
不准确的母乳中钙/磷比值声称
9,郦先生的第二个论点,即多美滋婴儿奶粉中的钙/磷比值是母乳中的钙/磷比值的5.47倍,这也是严重的误导。郦先生声称,母乳中的钙/磷比值是0.36。随后,他用这一假定的比值和实际上多美滋婴儿配方奶中的钙/磷比值对照,宣称是1.97 ,并得出结论认为,多美滋婴儿奶粉中的钙/磷比值是母乳中的钙/磷比值的5.47倍( 0.36 / 1.97 )
10,这在科学上是不准确的。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营养学》,母乳中的钙/磷比值实际上是1.75 ,而不是0.36 。这一比值不仅正确地反映在中国国家标准中,而且也正确地反映在国际标准中。此外,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摄入参考量”,为了满足婴儿的成长需要,摄入的钙磷比例应当接近2:1 。多美滋一段婴儿配方奶粉产品中的钙磷比值是1.80 ,非常接近母乳中的钙磷比值。因此,多美滋一段婴儿配方奶粉产品中的钙磷比值不仅遵守了中国的规定和营养推荐标准,而且也符合国际标准。
11,因此,郦先生的说法,中国婴儿配方奶的国家GB标准上有缺陷,是基于错误的逻辑。相当令人吃惊的是,郦先生质疑政府标准的有效性,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的国家标准与所有国际标准一致。多美滋产品符合中国的监管标准,也符合国际婴儿配方奶粉标准。这一结论得到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上海质监所、国家检验检疫科学院两次权威性的随机抽查结果所确认。
12,多美滋婴儿奶粉不仅符合国际国内标准,多美滋配方制定过程的质量、细致程度、研究深度已经得到中国和世界的公认。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专家小组都曾经访问过法国的达能/多美滋工厂,并欢迎他们再次来访。
13,食品科学是一个严谨的话题,尤其是存在生产者滥用消费者信任的不确定时期。社会,特别是家长们,在有限支付能力内为子女选购产品时,不应该受到误导。向父母们提供错误信息,在中国的市场上是最不幸的竞争方式。政府、学术机构、国际组织、产业界等市场参与者应该在科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互相尊重的良好市场氛围。

5月28日,郦韬珉发表声明回应多美滋

2009年5月27日看到多美滋公司苍白无力的声明后,感到有必要进行如下回复:
1、 先问写发声明的人,什么叫科学观点?我写的文章只是一篇科普文章(有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持),根本谈不上什么有科学观点或没有科学观点。科学与观点是不应组合在一起用的。科学的定义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而观点是指一个人的看法。所以说这是一个病句。
2、 本人对国家婴儿奶粉标准的质疑是一个公民的权力,更何况我是一个乳品科研人员。婴儿奶粉中钙含量过高会使一些人得肾结石病,这对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婴儿食品研究的人都是一个常识。
3、 本人写科普文章不需要单位批准,如果我单位发表的声明说没有相关文献支持和任何科学研究部门的认同,只能说这家单位的负责人是个废物或者是给多美滋公司唱赞歌的人(而且是对孩子健康不负责任的人)。我国湖北省黄石市人民医院早在2年前就完成了母乳与婴儿配方奶粉对小儿肾脏影响的试验,写出的论文不仅可以查到,我手里也有。
4、 母乳中钙含量是按浓度给出来(也就是mmol/L),这个浓度值在去掉水分以后就可以换算成重量单位。含量范围可以从国内外多本专业书籍中查到,奶粉或母乳可以按干基比较,也可以把奶粉还原配方奶以后,按浓度来比较钙含量,但按干基比较是更准的。
5、 多美滋奶粉中钙含量和钙/磷比远远高于母乳的相应值是铁的事实,它会严重危害孩子健康并能造成婴儿肾结石也是这家企业赖不掉的。
6、 母乳中的钙含量是靠检测出来的,不是靠书中写出来的。而且我国一些书中或标准中给的钙/磷也是错误的。
7、 我国婴儿奶粉国家标准是否存在严重错误,不是多美滋企业能说了算的,这一点不需要解释。
8、 婴儿奶粉产品标准只是中国有国家标准,其它国家没有国家标准(都是企业标准),也就是这种产品根本不存在国际标准。ISO/IDF才是国际标准(这两个国际标准大部分都是检测方法和安全标准,根本没有婴儿奶粉标准)。
多美滋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中国人不是都能让你们骗的,你们只有按法律条文对受害者及家属进行赔偿才是唯一出路。



关于“新生儿溶血症”

30 05 2009年

【方舟子按:那位读者问的是早期胚胎溶血死亡(有一月龄胚胎自然流产史),医生要她在怀孕前吃中药做预防,而不是新生儿溶血症。母婴ABO血型不合不会发生胚胎溶血(胚胎和早期胎儿的红细胞上没有ABO抗原),只可能发生于胎儿后期和新生儿,而且极少引起严重后果,因为抗A、抗B的抗体主要是IgM,不能通过胎盘。如果有高含量的抗A、抗B的IgG抗体,通常也只引起轻微的溶血,出生时黄疸比较高而已。如果是这种情况引起的严重溶血,罕见到可以发到医学期刊上报告了。“O型太太和非O型老公”的情况非常常见,可能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怀孕都属于这种情况,也没见国外医院要求怀孕前或刚怀孕就“到血液中心去检查”(查抗体效价?)的,当然更没有什么药能够“降低抗体效价”进行预防。(事实上,在国外,即便在常规的产前血液检查中发现孕妇体内有抗A或抗B的IgG抗体,也不在检查结果中列出,因为那不是表明会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指证。)这是国内医院有意无意混淆两种情况,为了骗钱或推销中药搞出来的,吓唬准家长,用中药毒害胎儿,丧尽天良啊。当然,母婴Rh血型不合造成的新生儿溶血应该引起重视,那是另一回事。】

新生儿溶血症

    新语丝有一篇《有必要吃中药来防止胚胎溶血死亡吗?》。

    这位准家长担心的应该是新生儿溶血症。我家就属于“O型太太和非O型老公”。妻子刚刚怀孕,去医院检查时,大夫说“前几天出生的一个孩子严重新生儿溶血,已经转到儿童医院”,让我们也到血液中心去检查,以防万一。

    最好到当地的血液中心咨询专业医生(西医)。从网上找答案时千万别对比症状,很容易对号入座。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谁发明了阿司匹林?

30 05 2009年

    阿司匹林算得上是最著名的化学药物,问世已有一百多年。阿司匹林一开始是以解热镇痛药闻名的,扑热息痛等副作用更小的解热镇痛药的出现抢去了它的市场,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让它获得了新生,重新成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现在每年全世界要消耗掉4万吨阿司匹林,相当于服下1200亿片阿司匹林药片。

   阿司匹林原是商标名称,它的化学名称是乙酰水杨酸,其实应该称为乙酰柳酸,其来源和柳树有关。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记载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可用来镇痛、退烧。此后柳树提取物一直被收入西方药典。到了19世纪,随着有机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试图从植物药物中纯化出有效成分。1827年,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水杨苷被分离、纯化了出来。10年后,意大利化学家发现,水杨苷水解、氧化变成水杨酸,而其实水杨酸在几年前已由德国化学家从绣线菊提取出来了,只不过当时不知道它与水杨苷的关系。

    水杨酸的药效要比水杨苷强很多。1859年,德国化学家发明合成水杨酸的廉价方法。此后,水杨酸开始被广泛使用。但水杨酸是一种中强酸,会使口腔感到灼痛。而且口服水杨酸会导致胃痛,当时也误以为这是由于其酸性引起的。因此就想到要如何避免水杨酸的酸性。为此,德国拜尔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酯化反应,把水杨酸变成乙酰水杨酸。拜尔公司是建于1863年的一家化工小公司,原来主要是生产染料。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染料业开始衰落,拜尔公司转而研究化学制药。它将乙酰水杨酸命名为阿司匹林,于1899年上市,一举成名。拜尔公司因此成功转型,演变到现在,竟成了德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

    按照拜尔公司的说法,阿司匹林是在1897年由它的一名年轻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首次合成的。据说,霍夫曼的父亲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常服用水杨酸消炎止痛,但是水杨酸又让老霍夫曼胃痛。为了减轻父亲的痛苦,在父亲的激励下,霍夫曼决心寻找一种具有水杨酸的疗效而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为此翻阅化学文献,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地发现了乙酰水杨酸。这个富有人情味的传说最早出现在1934年由拜尔公司的一名退休化学家写的书中,此后成为权威说法出现在各种有关阿司匹林的文献中。

    乙酰水杨酸其实并非霍夫曼发现的。早在1853年法国化学家查尔斯·葛哈德可能就已制造出乙酰水杨酸,只不过他把它叫做另一个名字。1869年,约翰·克劳特合成了更纯的乙酰水杨酸。1897年,德国一家化学公司已在批量生产乙酰水杨酸。

    那么是不是霍夫曼为了给其父亲治病,发现了乙酰水杨酸的药用价值呢?一直有历史学家质疑拜尔公司的这个说法,但未受关注。2000年年底,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瓦尔特·斯尼德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重提此事,才引起了注意。他们认为当时担任拜尔公司制药组负责人的亚瑟·艾兴格林才是阿司匹林的主要发明人。

    主要的依据是艾兴格林在1949年为纪念阿司匹林面世5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艾兴格林声称他指导霍夫曼去合成乙酰水杨酸,当时霍夫曼甚至不知道合成它要干什么用。艾兴格林将几种水杨酸衍生物送到拜尔公司药理组进行初步试验,认为其中乙酰水杨酸的效果最佳。接下去应该是进行临床试验,但是药理组负责人海因里希·德里瑟错误地认为乙酰水杨酸对心脏有害,拒绝进行临床试验。于是艾兴格林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觉得乙酰水杨酸无害,就偷偷地交给在柏林的同事费利克斯·古尔德曼,由后者召集医生秘密地进行临床试验。试验的结果非常好。古尔德曼向拜尔公司管理层报告试验结果,但德里瑟仍认为该产品没有价值。在拜尔公司研究负责人卡尔·兑斯伯格的干预下,才开始全面试验、评估乙酰水杨酸。之后,德里瑟改变了看法,在1899年发表一篇介绍这个新药的发现经过的文章,文章中既没有提艾兴格林,也没有提霍夫曼。德里瑟后来成了三人中唯一一个从阿司匹林销售中获利的。艾兴格林、霍夫曼和公司签的协议是他们将从他们发明的专利产品中获得专利费,但是乙酰水杨酸没有专利,因此他们得不到专利费。而德里瑟和公司的协议是任何由他引进的产品他都能分成。因此德里瑟从阿司匹林的销售中获得了大量分成,得以早早地退休过富人生活。

    艾兴格林早在1908年已离开拜尔公司自己创业,为什么等了这么久才说出事实真相?斯尼德认为这与他的犹太身份有关。在有关霍夫曼为了减轻父亲痛苦发明阿司匹林的传说开始出现时,纳粹已经掌权。艾兴格林由于其妻子是“雅利安人”,而得以暂时保有自由身,但也只能过着低调的生活。当时德国官方的说法是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霍夫曼和德里瑟,艾兴格林不敢表示异议。1944年,76岁的艾兴格林终于还是被纳粹投入集中营。在集中营中他写了一封信,开始写下他所知道的阿司匹林的发明经过。14个月后,他被苏联红军解放。1949年,在写下有关阿司匹林的回忆之后不久,艾兴格林就去世了。

    拜尔公司至今坚持认为霍夫曼是阿司匹林的发明人。他们说,根据公司的记录,艾兴格林和霍夫曼的地位一样,艾兴格林并非霍夫曼的上司。斯尼德推测在德里瑟于1897年4月1日加入拜尔公司后不久,德里瑟对艾兴格林提交的乙酰水杨酸样品做过初步测试。但是并无这方面的记录。德里瑟的实验记录开始于1898年5月。有关乙酰水杨酸实验的最早记录是霍夫曼在1897年8月10日写下的。在这个记录的最后,霍夫曼写下一句在语法上不太通的话,可以理解成将对该化合物进行试验,但斯尼德认为应理解成此前已对该化合物做过试验,也就是说,乙酰水杨酸此前已被合成出来并测试过了。但是并无记录能够证明此前霍夫曼或拜尔公司的其他人合成过乙酰水杨酸。

    不过有间接的证据能够佐证这一点。在1918年出版的纪念拜尔公司成立50周年的文集中,艾兴格林撰文说,在初步试验了乙酰水杨酸之后,德里瑟将其搁置了18个月。德里瑟也在同一文集中撰文,但没有反驳这个说法。拜尔公司在1997年公布的资料也表明霍夫曼生前曾几次向同事抱怨德里瑟搁置乙酰水杨酸。实验记录表明德里瑟开始重新试验乙酰水杨酸是在1898年9月27日,18个月前是1897年4月,比霍夫曼记录其合成乙酰水杨酸早了4个月。

    但是这毕竟只是间接的推测,并非直接的证据。德里瑟是不是与阿司匹林的发现毫无关系?霍夫曼是不是在艾兴格林的指导下不知目的何在地做实验的?现在只有艾兴格林的一面之词,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2009.4.21.

(《经济观察报》2009.5.18)



答“有必要吃中药来防止胚胎溶血死亡吗?”

30 05 2009年

【方舟子按:不必担心,怀孕又不是输血,夫妻血型差异不可能对胚胎造成任何影响,当然不可能有针对这种情况的西药。这是国内不良医院、中医骗子为了骗钱搞出来的伪科学。如果在怀孕期间吃中药,反而有可能对胚胎、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有必要吃中药来防止胚胎溶血死亡吗?

方老师,我B型血,我妻子O型血,医院检查我妻子抗B效价是1:512,这样会导致怀孕时胚胎溶血死亡。医院要给开中药降到正常值1:64。请问方老师,我应该答应吃中药么?这种情况有西药可以治疗么?



评“袁隆平: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需慎重”

28 05 2009年

【方舟子按:现在准备商业化的转基因水稻是抗虫害水稻和提高营养素含量的金大米,请问袁隆平它们如何可能在未来几代后才显现出对人类的危害?莫非袁隆平也和那些造谣惑众的伪环保人士一样,把转基因当成是改变人的基因?转基因技术在本质上和杂交技术并无区别,只是更为精确,更能预知、监控其结果。如果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需慎重,那么杂交水稻商业化种植更需慎重,因为按照袁隆平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政府应该特别特别慎重批准杂交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杂交,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同时呼吁袁隆平去向美国人讲这番大道理,因为那里正在大力发展转基因植物,还在大吃转基因食物,不怕几代后美国人灭绝了?】

袁隆平: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需慎重

2009-05-27 21世纪经济报道

审慎推广转基因水稻

《21世纪》:目前中国的耕地保有量正在逐步逼近18亿亩这条红线,而人口还在逐年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袁隆平:首先要守住耕地保有量18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5.8亿亩以上的“红线”;其次要出台更多“三农”优惠政策;第三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

我认为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水稻的产量潜力,突破1000公斤甚至更高的亩产,都是有希望的。

《21世纪》:你有没有研究转基因水稻?

袁隆平:我不反对任何科学研究和实验,转基因技术的某些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事实上,我的团队已介入借鉴转基因技术的某些研究。比如,我的学生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已经在野生稻里面发现两个增产基因。

《21世纪》:你是否赞同当前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转基因水稻种植?

袁隆平: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院士“维权”

28 05 2009年

2009年05月26日《科学新闻》杂志

5月18日,对于2008年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陆道培教授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真是这个东西,无论如何不能少了我的名字。我是这个成果的领军人物,当初构思、组织、具体的实施都是我负责,怎么没有我的名字?名字是次要的,权利是重要的,此次我不仅仅是揭露采用学术不端行为骗取国家奖项,我也是在维权!”

在5月7日,陆道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开了有关该奖获得者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的问题,“我们揭发他的四个问题——造假、剽窃、侵夺、欺骗”。

从2008年12月21日知道采用学术不端手段“骗奖”甚至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开始,至今5个月过去了,陆道培表示,由于相关单位处置不公,自己召开新闻发布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暗战”升级

2008年12月21日,陆道培出席中华医学会常委会的前两天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黄晓军申报的并将在常委会通过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项目“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存在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科学事实等学术不端问题。陆道培对该申报项目获奖提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一起骗奖行为,请求中华医学会调查此事。

陆道培的抗议没有作用。2008年12月31日,中华医学会公布的关于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中,黄晓军申报的研究获得一等奖。

1月9日,“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医学会网站的信息称,获奖项目均依据《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规定,经单位推荐,中华医学会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对形式审查合格项目进行初审、公示及终审[1]。

有异议的申报项目仍能“过关斩将”获得大奖,对于陆道培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其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有领导曾找陆道培协商,可否将他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此前申报的材料中没有列出陆道培),以此来顾全大局。

但是,这一次陆道培没有答应。陆道培认为,推荐材料中存在大量欺骗性的东西,“签署我的名字岂不是要我承认造假的东西?”即使抛开那些造假的东西,此前陆道培在该项目通过人民医院申报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院里就要求他顾全大局,把代表人民医院的黄晓军排在申报人的第二位。“实际上应该是纪树荃排在第二位,不能再犯‘顾全大局’的错误了。”陆道培说。

2月24日,陆道培等九人以实名联名向中华医学会递交了翔实的证明,证明黄晓军等采用学术不端手段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的举报材料,请求中华医学会独立调查并撤销其所获的奖项。

在5月13日陆道培和纪树荃联合署名的《反映黄晓军所在单位对其学术不端的袒护》信中提到,中华医学会接到举报后要求北京大学医学部调查此事。“医学部领导找黄晓军谈话,据说要求其逐条回答陆道培等专家所举报的造假与侵夺、剽窃等问题,并责成人民医院办理,但一个月后迟迟没有得到任何结论。”

无奈之下,陆道培等不得不于3月27日通过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将举报黄晓军以学术不端行为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转至教育部部长周济,上述三部门批转北京大学要求调查黄晓军的学术不端行为。

4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道德委员会、奖项推荐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学术委员会联合组织会议评议此事。

对此,陆道培是十分有看法的。因为按照《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第四章罚则中第十七条规定,“推荐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由中华医学会通报批评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让可能因“结论”而受到处罚的“推荐单位”进行评议,其“结论”的客观公正和公信力可想而知。但陆道培采取了相信组织积极配合的态度,亲自到场一一列举说明情况。

北京大学医学部两办主任肖渊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有关此次事件的评议,都是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的,陆道培与黄晓军双方也都到场进行了陈述,最后经过专家评议给出了相关的报告并呈送给中华医学会。“过程是合理的,也是公开透明的。”

而在4月15日晚,黄晓军请求与陆道培见面并发手机短信威胁,“听说您要将我置于死地,这样对你我都不好,我也获得了您以前报奖中对您不利的证据,我不希望将这些证据朝着不利于您的方向发展,但我担心您将我逼上绝路,我们真该好好谈谈来结束这纷争”。对此,陆道培未予理睬。

4月16 日,该评审会议得出的结论认为,“在获奖人黄晓军等提供的材料中未发现明确伪造实验数据的证据,但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表格不规范的问题;根据目前双方提供的材料,对举报人提出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难以作出明确结论。对黄晓军等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处理意见建议由授奖部门决定。”

同一天,方舟子将有关此事的举报信登在新语丝网站上。方舟子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举报信附了论文数据的比对,我核对过,黄晓军伪造论文数据的行为是很明显的,很容易就可以认定。至于他是否侵夺他人成果,需要查看大量的资料才能认定,我没有这个条件。”

然而,5月4日,经自己要求,拿到报告的陆道培对于评审会议的结论并不认可,他和纪树荃认为,由于评议单位在获奖的整个环节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对举报人所举报的内容并未作认真、客观和公正的调查,上述结论显然是不公正的、偏颇的,也应该说是可以预料到的。

核心争端

5月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陆道培等人向媒体公布了黄晓军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

其中,关于黄晓军大量学术造假、剽窃、侵夺“GIAC移植体系”是关于奖项的核心问题。

陆道培与纪树荃认为,他们所提供的大量殷实证据证明GIAC方案无论从最初的理论基础、具体技术细节以及命名都是由陆道培创建的,这在2006年申报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就已认定。而黄晓军对此的答复是“显然GIAC技术体系的建立是包括陆道培、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以及韩伟等集体劳动所为,并不是陆道培一个人的专利”。即使按照他的说法,创建该体系的集体成员中陆道培的名字也是放在第一的,至少缺谁也不可缺少陆道培的,而2008年奖项中却没有陆道培的名字,这是明显的,别有用心的剽窃、侵夺行为。

北京市道培医院内科教授、移植中心主任吴彤表示,陆道培建立并命名了GIAC方案,而陆道培领导的团队是重要的参与者。

但是,调查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结论是:根据目前双方提供的材料,对举报人提出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难以作出明确结论。

而在黄晓军申报奖项时所列的论文中,被指侵夺第一作者姓名。

陆道培指出,黄晓军将多篇文章的位于他之前的作者名字去掉,在所列文献目录中均被写为“黄晓军等”,这是侵夺第一作者姓名。黄晓军给出的答复是“论文中作者的标注方式有三类:标注了论文的所有作者;只标注了论文的部分作者;没有标注论文的作者,申请人采取了第二种标注方式”。

陆道培认为,即使按照“第二种方式只标注论文的部分作者”,也应当是按照作者顺序从前往后排列,而不是把前面的作者删掉,均列为“黄晓军等”,这种做法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国内首篇最重要的应用GIAC方案进行单倍体相合移植的论文(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453-457)是陆道培指导韩伟完成的,所以署名韩伟,陆道培,黄晓军等,但黄晓军删去其姓名前的韩、陆两人,将推荐书中鉴定书的主要技术文件目录及来源部分所列的该论文篡改成“黄晓军等”,类似的篡改作者顺序现象在此部分竟达8次之多,把非黄晓军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均写为黄晓军等。面对已发表的论文的客观证据,调查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竟然对此并未给予任何结论。

此外,对于黄晓军涉及的数据造假、欺骗等行为,陆道培也都向《科学新闻》展示了他们的分析和对比等证据。

对于此次争议,5月14日,《科学新闻》致电黄晓军教授,被告知“目前我暂时不想说什么,以后想说的时候我再跟你联系”。

对于黄晓军的沉默表现,陆道培表示:“他现在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5月19日,《科学新闻》致电中华医学会,该会办公室的杨凯表示,目前医学会在展开详细的调查,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对于陆道培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的情况,肖渊表示,从医学部和人民医院来说都没有明确的官方反响。“事实上这就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学术争端。”

对此,陆道培也十分有看法。在没有最终的调查结论前依据什么定性为“学术争端”,况且即使按北医和人民医院所作的不公正的、偏颇的结论也说明决不是什么“学术争端”。往“学术争端”上误导,无非是要规避中华医学会按条例可能受到的处罚。

对于中华医学会的调查,肖渊认为医学部和学会之间有着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调查还在进行当中,“所有的判断都基于证据,目前专家们的结论就是基于由陆道培院士提出的材料”。

清理门户?

对于此次事件,方舟子表示,用虚假成果获得国内的科技奖,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我们以前也多次揭露过。这个事件比较特别的是有多名科研人员联名实名举报,而且获奖者以前的导师还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揭露前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认为,现在学界,造假容易打假难,即使被发现,本单位的所谓查处,也是避重就轻,拍两下抚慰拉倒。“这个事件由于专业性太强,我辈不好评判,但有关单位为何不出面请第三方鉴定?教育部的那个学术道德委员会是吃饭的吗?”

苏州大学尤小立副教授则表示,学术不端审查的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是导致此次院士告弟子的原因。这次是涉及院士,算是院士维权。院士维权都如此之难,遑论一般学者。可见,健全机制已经成了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

尤小立认为,在此事中,讨论或者猜测陆院士的主观意图没有任何意义。需要看的只能是事实。证据确凿与否需要权威的第三方鉴定,并且公布鉴定结果。当然,黄晓军也需要出面解释,他也有申诉的权利。

方舟子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有很多对造假行为的揭露都是由有个人恩怨的人做的,往往也只有他们最知情。“我们不应该去管揭露者抱着什么样的动机,而要看他的揭露是否属实。对有充分依据的揭露不管揭露者是什么动机,都应该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尤小立表示,评奖只是刺激科研的手段之一,不能成为唯一。这本来是常识,但现在大家都不把常识放在眼里。为获奖而研究,不可能把中国科学研究水平搞上去,相反只能促发更多的学术不端。

对于颁奖的中华医学会,方舟子认为,该学会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是极不严肃、极其不妥的。在评奖过程中,只要有人对报请的成果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就应该先作调查再决定是否颁奖。尤其是对多位知情者的实名举报,更应该认真对待。作调查应该由独立的调查组来做,而不应该推给被举报者所在的机构,特别是当被举报者的地位比较高、权力比较大、能给本机构带来重大利益时,它们会尽量保护他。独立的调查组应该邀请与双方都无利益关系的外机构专业人士组成。

方舟子担心,此事很可能会像此前被揭露的绝大多数造假事件一样,最后是不了了之。他建议,除了中华医学会应该自己进行调查之外,资助黄晓军研究的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对此事进行调查。如果结果属实,应该取消奖励,收回其科研资助,禁止他以后在若干年内申请科研资助;发表其造假论文的期刊应撤销造假论文,禁止他在若干年内在该期刊发表论文;黄晓军所在的机构也应该对他作出降级或开除的处理。



凉茶:喝,还是不喝?

27 05 2009年

    “王老吉”凉茶据说是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乳名王吉)于1828年开始销售的产品。目前做为植物饮料销售,其标明的成分为“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后面的7种都是中草药(“蛋花”不是指鸡蛋,而是夹竹桃科有毒植物缅栀的花)。

    和其他广东凉茶一样,“王老吉”据说具有“清热去火”的保健功能,“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广告早已喊遍全国,去年汶川地震“王老吉”花一亿元为自己做了一个爱国广告,在网络推手的鼓动下,喝“王老吉”俨然成了爱国义举。

    但是此前已有人在找“王老吉”的麻烦。2005年,职业打假人刘殿林以王老吉凉茶含有夏枯草中药成份、擅自添加《食品卫生法》所明令禁止的药品为由起诉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和厂商,被法院以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夏枯草有毒副作用等理由驳回。2007年,重庆市法律工作者况力彬称喝了王老吉凉茶后出现头晕,该凉茶添加了夏枯草,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再次起诉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和厂商,被法院以夏枯草能否作为凉茶配料不属于本案审查范围为由驳回。最近又有杭州人叶征潮认为自己的胃溃疡是由于饮用了王老吉所导致的,起诉王老吉违法添加夏枯草。

    王老吉以及许多广东凉茶之所以使用夏枯草,是由于中医“取象比类”、“天人感应”的牵强附会。夏枯草据说在夏至后逐渐枯萎,中医理论因此认为它生来有“纯阳之气”,所以才一遇阴气即枯,所以就可以用它来“补厥阴血脉”。但是,迄今并没有任何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夏枯草对人体有什么功效。

    用自身的经历难以确定某种疾病与饮用某种饮料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过,王老吉所含的夏枯草成分具有毒副作用,是有科学证据的。主要的证据来自动物实验。有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中草药已用了几百上千年,经验已足以证明它们很安全,不比动物实验更有说服力吗?

    这种说法虽然在中国人中很流行,却经不起推敲。一种药物被使用了几百几千年,并不能证明其无毒。如果一种药物的毒性很强很急,吃了以后很快就出现严重反应乃至致命,那是有可能通过经验发现的。但是有的药物毒性,特别是毒性较慢、中毒症状不那么明显,例如要经过几年、十几年才会出现症状的慢性毒,能导致癌症、畸胎、肝肾损伤的药物毒性,是很难通过经验摸索出来的。因此用动物做毒理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让动物服用大剂量的药物,以此推测长期或大量服用药物所造成的后果。也可以解剖动物的身体、器官,发现药物对器官造成的伤害。这些都是经验不可能发现,也没法拿人体来做实验的。

    实际上中医典籍对夏枯草是否有毒,有相互冲突的说法。《神农本草经》将夏枯草归为有毒、不可久服的“下品”药,而《本草纲目》则称其“无毒”。科学的证据更为明确。有多项动物实验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这些都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还有肝脏毒性作用。

    临床上,有幼儿因服用含苍耳子、夏枯草和鸡内金的中草药3个月导致急性重症肝炎而死亡的报道。也有报道因服用夏枯草导致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丘疹,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昏倒。

    有的人承认喝凉茶有可能会让身体出问题,但把这归咎为不懂乱喝。比如,一种说法是“胃寒”的人不宜喝凉茶。胃寒是中医术语,是很模糊的描述,大概相当于胃酸分泌过少导致的消化不良。但是夏枯草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免疫系统和肝脏,与消化系统并无关联,所以不管是胃寒还是胃热的人都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当然,药物都难免会有不良反应,有时为了治病只好忍受其不良反应,但是前提是不良反应不是特别严重,而且该药物确实是有疗效的。如果一种药物并没有被证明对身体有何益处,却已知会有毒副作用,那么还去服用它,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喝凉茶对身体会有什么特别的益处吗?许多人认为有,“怕上火喝王老吉”嘛。“上火”也是中医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在现代医学中没有对应的称呼。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例如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牙周炎、牙龈炎等)。天气炎热、干燥引起的脱水,也会让人觉得“上火”。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疗。缺维生素引起的要适量补充维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菌、消炎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特效药,通常几天内会自愈,但是病毒仍然在体内潜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精神压力大)会被再次激活,所以“上火”不能断根。至于脱水,当然要补充水分。

    那么凉茶对上述种种“上火”会有什么疗效吗?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你喝了凉茶觉得“火”降下去了,可能是身体的自我康复,也可能是心理作用,还可能是因为凉茶补充了身体欠缺的水分或某种维生素——在这种情况下喝水、茶或果汁显然更为安全。有人认为广东天气潮湿、气候炎热,所以必须喝凉茶。世界上生活在“天气潮湿、气候炎热”的地方的人多得是,他们不喝凉茶身体也不比广东人差,难道广东人的身体有必须喝凉茶的特殊构造?

    因此喝凉茶是一种对身体有害无益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禁止。但是对于企业为迎合乃至推广不良生活习惯而生产的产品,却应该加强管理。既然王老吉含有有毒副作用的草药成分,那么就不应该做为普通饮料或保健饮料销售,更不应该听任其把喝凉茶推广到传统上无此习惯的北方地区。做为食品和保健品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没有毒副作用。有毒副作用的产品应该做为药品加以管理。

    卫生部很清楚夏枯草有毒副作用,不允许一般企业在食品中使用,但是却对王老吉网开一面,原因仅仅是因为王老吉是老字号。在2005年,卫生部做出《关于王老吉凉茶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关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关问题的请示》,其内容为“在食品卫生法生效以前,传统上把药物作为添加成分加入,不宣传疗效并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定型包装食品品种,可以经售。”王老吉凉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所以该饮料中添加夏枯草,没有违法。

    卫生部的这一决定似乎更多地出于保护商业利益的考虑,并无科学上的依据。很显然,一个药品如果能导致不良反应,并不因为它被一家老字号公司使用就失去了其毒性。例如,雄黄传统上做为酒的添加成分,其历史比王老吉凉茶悠久得多,但是雄黄酒有很强的毒性,那么是否就可以允许某家老字号销售雄黄酒供消费者为了“驱邪”、“解毒”在端午节时饮用?如果能对老字号破例,新字号为什么就不能跟着用呢?

2009.5.18.

(《中国新闻周刊》2009019期)



方舟子解食品中的中药添加物

25 05 2009年

方舟子解中药添加物
“食物不该存在所谓‘秘方’”

本报记者 卢欢 
实习生 王晨 采写
2009-5-25长江商报

传统凉茶其实有害

长江商报:在这次王老吉“添加门”事件中,罪魁祸首是夏枯草。夏枯草在中国本有三重身份:中医药、野菜、饮料配料。据您所知,它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我们到底要怎么吃会安全一些?

方舟子:动物实验表明夏枯草抑制免疫反应,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动物实验还表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临床上,有幼儿因服用含苍耳子、夏枯草和鸡内金的中草药3个月导致急性重症肝炎而死亡的报道。也有报道因服用夏枯草导致过敏,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昏倒。但是对夏枯草的不良反应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不清楚是否还有其他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不吃它是最安全的。

长江商报:有人说,夏枯草不是三聚氰胺,一个禁字就能了得。封杀夏枯草,几乎所有的凉茶都要变了味,传统也没了。我们的传统行业中,其实不乏这样的“夏枯草”。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方舟子:传统的东西并非就是好的,有很多传统习惯是很有害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禁止。但是对于企业为迎合乃是推广不良生活习惯而生产的产品,却应该加强管理。既然王老吉含有有毒副作用的草药成分,那么就不应该做为普通饮料或保健饮料销售,更不应该听任其把喝凉茶推广到传统上无此习惯的北方地区。做为食品和保健品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没有毒副作用。有毒副作用的产品应该做为药品加以管理。

“药中甘草”也并非绝对安全

长江商报:在目前市场上,像王老吉这样在食品里添加中药成分的突出例子还有哪些?相比其他的添加剂,添加中药对于健康的影响程度是怎样的?

方舟子:市场上添加中药成分的食品还很多。例如一些家长经常给儿童吃的秋梨膏,里面就含有川贝等中药成分。已知川贝有使血压降低、血糖升高、心肌中毒等不良反应。添加剂有合法和非法的。对合法的添加剂的毒性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如果不滥用,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对大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缺乏系统的研究,难以知道长期服用究竟会对健康产生多大的影响。

长江商报:您的“中药毒副作用备览”在网上被广为转载,介绍了板蓝根、胖大海、槟榔、麻黄等一些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材。这些中药材成分作为食品添加物的情况是怎样的?哪些造成的危害是被人们忽视了的?

方舟子:做为食品添加物的中药材最常见的可能是甘草,甘草的不良反应经常被人们忽略。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水肿、高血压、低血钾症等。甘草还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食品中常用的中药材还有桂皮、茴香,它们含有毒性成分黄樟醚,可诱发肝癌。常用的还有当归,它含有雌激素活性成分,能够显著地刺激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餐馆应公开膳食配料

长江商报: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含有中药添加物的食品主要有火锅、煲汤、药酒、秘方叫花鸡等。当然,有些药草如果蒸煮炒炸起来也可以是相当的美味。中国烹饪协会秘书长冯恩援认为:“传统工艺证明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原料,完全可以用作料理中,这是中国烹饪‘药食同源’理论的一个表现形式,也是我国食疗菜品的养生特色。而药膳食品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中科学使用中药材不但不为国家禁止,反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亮点。”那么,您认为,中药与食材的本质性区别在哪里?我们对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态度应该如何?

方舟子:中医往往药食不分,把食物当药材,又把药材当食物。对此我们应该做区别对待。被中医当成药材使用的食物,例如红枣、桂圆、桑椹、茶叶等,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危害,而且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放心食用。被当成食物的中药材,有的已有比较多的研究,发现它们的毒性很低,偶尔吃一下关系不大,例如人参、西洋参。有的已知有比较严重的毒副作用,那么就不宜再用,夏枯草就属于这种情况。更多的是缺乏研究,对其毒副作用还不清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长江商报:《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有的传统配料秘方可能将面临无以为继的局面,而药膳类中餐也可能会难为无米之炊,您怎么看?

方舟子:食品的成分都应该公开,不能有“秘方”,否则在里面被放了毒品,消费者都不知道。所以餐馆如果用了中药成分,至少应该公开,让消费者知道,免得消费者稀里糊涂吃下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至于个人在家里自己食用药膳,那是其自由。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中医药能否治疗新型流感

23 05 2009年

下载(第3分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5222210819.wma

在线收听(第3分钟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522221000



方舟子就“水宜生”问题答记者问

23 05 2009年

1、水宜生所指称的健康原理(见后)是否有科学依据?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说“国内外大量临床医学证明:弱碱性,小分子团,负电位的水对便秘、胃肠道疾病、痛风、肥胖、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良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完全是骗人的。在国际医学文献中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2、弱碱性,小分子团,负电位看起来很专业,对普通人的健康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是乱用一些科学术语蒙人,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即使能把水变成弱碱性,喝到胃里也会被胃酸变成强酸性,所以毫无意义。我们人体对酸碱度有强大的自我调节作用,通常不会因为饮食中的酸碱度而发生变化。其实只要有初中化学知识就可以知道水宜生是在蒙人。例如,它声称能对水产生电分解作用,使水中氢离子形成氢气逸出水面——初中化学告诉你,如果水真的发生了电解,在生成氢气的同时还会生成氧气,水分子也就不存在了。

3、在本人看来,水宜生的概念与1990年代的矿泉壶概念很类似。不知您怎么看两者的区分?

90年代我不在国内,没听说过矿泉壶。但是任何宣扬水的特殊保健功能的产品,全是虚假的。

另外,美国劳伦斯科技大学和高登大学都是在美国没有获得认证的野鸡大学。加拿大普源科技研究所不知道英文名称是什么,可能根本不存在或是自己注册的。

附:
水宜生发明人杨启彪博士简介

海外归来的功能水专家,加拿大普源科技研究所所长,中国保健协会功能水分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特聘专家。
获华中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美国劳伦斯科技大学MBA,美国高登大学博士(在读)。
杨启彪博士专注于健康领域的研究,有着近20年的研究经验,已陆续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并获得四十余项国家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五篇,专著两部。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珠海市科技重奖一次。
最新发明的水宜生微电解制水器系列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了喝好水,喝健康水的难题。只需将普通水倒入一个加有特殊材料的杯中,就能将普通水变成弱碱性,小分子团,负电位的健康好水。
国内外大量临床医学证明:弱碱性,小分子团,负电位的水对便秘、胃肠道疾病、痛风、肥胖、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良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作为功能水领域的专家,杨博士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了1000余场健康科普讲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汇集出版了《健康长寿的奥秘》一书。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会见了杨启彪并给予鼓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宜生发明人杨启彪博士答消费者问

问:酸碱度对人体有什么意义?
答:健康人体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只有在弱碱性条件下,人体细胞才能保持活力,新陈代谢才能活跃,废物才能及时排除,人体才能健康。
如果人体倾向酸性,则细胞的代谢作用变差,各种机能减弱,废物不易排泄,新陈代谢趋缓,肝、肾负担加重,导致慢性病的滋生。
同时,这种体制易老化、疲倦,医学研究证明血液PH值酸化到7.1就会产生痉挛,酸化到6.9就会成为植物人,到6.8就会死亡。
问:水宜生超能活水素是什么做成的?是怎样制成超能活水的?
答:水宜生超能量活水素是将采用俄罗斯航天技术制成的纳米材料与日本高能生化陶瓷及含有钙、锶、硒、猛、镁、铜、锂、锗等多种微量元素的火山岩矿石,特种稀土材料在高温状态下融合而成。
水宜生超能活水素,在与水接触的瞬间,利用金属接触电势可形成数万对电极,即对水产生电分解作用,使水中氢离子形成氢气逸出水面,并产生氢氧根负离子,使水变成弱碱性,pH值在7.4-10之间,具有极好的中和体内酸毒的作用;由于活性氢的产生,使水形成了高达-400mv的负电位,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同时由于微电解、远红外及磁场的作用,水分子的结构重新排列组合,形成充满活力的小分子团的六环水。
问:为什么有常饮超能活水可以起到近乎换血的说法?
答:因为人体内的血液83%是水,人体中的水分每18天就会更新一次。超能活水分子团比较小,很容易进入细胞内部,把营养物质运输进去,把代谢废物排除到体外,其速度比大分子团水要快得多。长期饮用碱性超能活水可以起到近乎换血的作用。
问:微电解活水球是不是化学制品,对身体有没有害处?
答:超能活水素是采用高科技方法融合而成的。该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研制。本品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的离子态的碱性矿物质及活性氧,放入水中后饮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益处而无任何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