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华南虎照”纯属多余

29 02 2008年

居然现在还有人记得在去年12月国家林业局曾经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而70多天过去了鉴定还没有开始。据说陕西省林业厅找过几家国家级鉴定机构,没有一家愿接手。

虎照鉴定陷入僵局,本是预料中的事。陕西省林业厅曾力挺过“周老虎”,其常务副厅长更是以乌纱帽担保“周老虎”是真的,宣称如果被鉴定是假的就辞职。也就是说,陕西省林业厅在“周老虎”事件中是利益方,本该回避的,却要求他们找机构鉴定,那不是与虎谋皮嘛。要求他们能不顾利益关系、不怕常务副厅长丢官而积极寻求显然对其不利的鉴定,那是把他们当成当代圣人了。

如此看来,这个鉴定工作大约会一直拖下去,拖到连记性最好的人都把整个事件忘了为止。但是有必要让权威机构做鉴定吗?在“周老虎”刚刚被推出的时候,公众对其真实性还将信将疑,需要具有摄影、生物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认定其真伪,这时候请专家做鉴定很有必要,公众对此也有要求,不必像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担心的那样会“浪费纳税人的钱”。但是在“年画虎”被发现之后,连三岁小孩都看得出二者的相似性,除了利益方和最偏执的人,不会有谁还会相信“周老虎”是真的了。凭常识和直觉就可以做出一致的判断,哪里还需要什么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出面?国防科技大学还搞了个科研课题煞有介事地证明“周老虎”和“年画虎”的相似率为0.9986,还一本正经地发论文,那才叫浪费纳税人的钱呢。

所以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做专业鉴定的。几年前曾经有一位陕西人冒充138岁孙中山诈骗,后来被判了11年有期徒刑。难道司法机关也要先找国家级专业鉴定机构证明孙中山早已逝世、此人的相貌与孙中山相片不具有0.9986的相似率、此人的DNA不是孙中山的DNA的可能性为99.999%,然后才敢抓他、定他的罪吗?如果没有一家专业机构愿意接受鉴定,莫非这位138岁的“孙中山”就可以一直骗下去?甚至还可以和周正龙一样光荣地参加陕西电视台的“都市榜样颁奖盛典”?

“周老虎”事件早该成为历史了。所谓要求“专业鉴定”不过是敷衍搪塞、推卸责任的借口。我们不需要再等什么专业鉴定。我们需要的是,政府部门能够直面诚信危机,对得起公众的信任,去追究造假者、包庇者的法律、行政责任,在我们的记忆力消失之前,为“周老虎”事件划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号。

2008.2.24.

(XYS20080229)



对《为什么夜空是黑暗的?》的一点更正

28 02 2008年

原文第二段“1802年发现第二颗小行星小惑星”,其中小惑星应改为智神星。该小行星的英文名称Pallas,为了知道它的中译名,我查了金山词霸,它收录的《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和《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都将它翻译成小惑星,我虽然觉得有点奇怪(Pallas即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以为是历史上这么译造成的,所以就用了。现在有读者提出疑问,我查了《英汉天文学名词》,正式译名为“智神星”。请转载这篇文章的网友更正一下。谢谢。



为什么夜空是黑暗的?

27 02 2008年

奥伯斯(1758~1840)出生于德国不来梅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9岁那年到哥廷根学医。哥廷根大学的一个特色是学生享有学习的自由,学医的奥伯斯在那里也能跟着有“德国数学之师”之称的数学教授、天文台台长凯斯特纳学数学和天文学。毕业后,奥伯斯回到不来梅当医生,但他的真正兴趣是天文学。他白天行医,晚上则在改造成天文台的自家顶楼进行天文观测,天天如此,每天睡觉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

奥伯斯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计算彗星轨道的方法,沿用至今。此后他共发现了5颗彗星,其中一颗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1801年新年的晚上,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再想进一步观察时却找不到它了,是奥伯斯在那一年的年底根据数学家高斯的计算重新发现了它,平息了谷神星是行星还是彗星的争论。奥伯斯本人后来发现了两颗小行星:1802年发现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1807年发现第四颗也是最亮的一颗小行星灶神星。不过奥伯斯在现在最广为人知的,是在1823年提出了一个听上去很傻的问题:为什么夜空是黑暗的?如果宇宙是无限的,恒星均匀地布满天空,那么夜晚的天空也将和白天一样明亮。

实际的情况当然并非如此。这种理论和实际的矛盾,物理学上称为佯谬。奥伯斯指出的这个矛盾,后来就被称为奥伯斯佯谬。其实,它并不是奥伯斯首先提出的。1610年,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空中有无数肉眼看不到的恒星后,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恒星的数量也是无限的。开普勒不以为然,给伽利略去信指出,如果那样的话,夜空就不会是黑暗的。他打了一个比方。假如你站在无边无际的森林中向前看,不论你往哪个方向看,都只能看到一根根的树干连成一片挡在你的眼前,看不到任何间隙。只有当你是在一片小森林中时,才能透过树干的间隙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样的道理,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恒星将占据了天空的每一点,它们发出的光终将抵达地球,所有的恒星发出的光都将连成一片,就像我们在夏天看到的银河一样。既然实际情况是恒星彼此之间有黑暗的间隙,那就说明宇宙是有限的,透过这些间隙我们看到的是一堵包围宇宙的黑暗围墙。

但是后来的天文学家都相信宇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18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了一个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案:远处恒星发出的光线在抵达地球时强度变得十分弱,无法被我们看到。但是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虽然光线的强度按距离的平方而减少,但是在一个无限大的宇宙中,天空的体积也即恒星的数量将按距离的平方而增加,也就是说,在远处某一点恒星数量增加的比例恰好等于光强度减少的比例,二者互相抵消,总的光强度与距离远近无关。如果多数恒星都和太阳一样,天空的每一点都应该和太阳盘面一样亮。天球的面积是太阳盘面的18万倍,那么照射地球的星光亮度也应该是阳光的18万倍。

奥伯斯提出的解释是,太空并不是“透明”的,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被弥漫在恒星之间的稀薄物质云给遮挡、吸收了。但是在热力学定律被发现之后,这个解释也经不起推敲了。根据热力学定律可知,假如有太空物质遮挡住星光,光能将会被吸收转化成热能,这些能量最终要重新被辐射出来,从而也要发光(虽然光的波长可能不同),天空仍然还是一片明亮。

要解决这个佯谬的唯一办法是否定其大前提,即宇宙不是无限的,因而恒星数量是有限的。但是这还不够。即使恒星数量是有限的,其数量也近乎无限,足以照亮整个夜空。1848年,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在一篇随笔中指出,唯一的出路是假定远处的星光还来不及照到地球上来。也就是说,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而且宇宙的年龄还没有老到足以让我们见到所有远处恒星发出的光。

我们现在知道宇宙的年龄的确是有限的,宇宙是在大约137亿年前大爆炸形成的。而计算表明,要把地球的夜空全部照亮,要花上以亿亿亿年计的时间,远处的星光才能都抵达地球。显然我们的宇宙还太年轻了。

而且宇宙在不断地向各个方向膨胀,各个星系在互相远离,当然也都在远离地球。空间的膨胀导致光线在传播时波长被拉长,能量也因此降低了(波长与能量成反比)。这个现象称为“红移”,意思是可见光向能量较低的红光转变,而红光还会向能量更低的红外线、微波转变,所以遥远的星光在抵达地球时能量已低到不能被肉眼见到了。由于宇宙太年轻,所以夜空是暗的;而由于宇宙在膨胀,让夜空变得更暗。“为什么夜空是黑暗的?”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傻,蕴含着宇宙的奥秘呢。

2008.2.15.

(《中国青年报》2008.2.27)

(XYS20080227)



飞不用学,走也不用学

25 02 2008年

我的老家有一句讽刺好高骛远的谚语:“未学走先学飞。”其实,人去学飞固然浪费时间,学走也不是必须的。

即使是鸟,也不必学飞。我们看到翅膀初长成的雏鸟在笨拙地扑打着翅膀试图飞起来,就以为它们是在学飞,而实际上那只是在锻炼翅膀的肌肉。飞行是鸟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翅膀长好了就自然而然地会飞行,不用靠后天的学习。鸟不用学飞行,就像鱼不用学游泳,马不用学奔跑,以及人不用学走路一样。

但是一般人想当然地以为如果大人不对婴儿进行训练和引导,他们是不会走路的。这还有“狼孩”传说为证。数百年来印度一直有传说称有的新生儿被父母遗弃后由母狼养大,后来被人们发现时,有狼一样的习性,不会讲话,也不会直立行走,只会像狼一样用四肢奔跑。但这些传说都是无稽之谈,不足为凭。最著名的是1920年发现的女“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因为是一位名叫辛格的印度传教士发现的,而且辛格还写有日记记载整个过程,被认为是所有狼孩传说中最可靠的一个。其实那本日记是伪造的,所述经不起推敲。比如它声称“狼孩”的眼睛在黑暗中能像狼眼似的闪闪发光,再热也不出汗,而是象狼一样张大嘴巴喘气,就明显是不懂生物学的人捏造的:人眼不具有反射层,不会因为和狼一起生活就能够发光,人身上的汗腺也不会因为被狼抚养大就全部萎缩。母狼的哺乳期只有4个月,人的婴儿显然不能光靠狼奶来抚养,也不能像小狼一样断奶靠吃生肉生存。所谓的“狼孩”不可能真是由狼抚养大的,其实只是一些先天患有残疾的智障儿童,他们无法直立行走,不是由于没有学习的机会,而是由于残疾造成的。

健康的婴儿即使没有机会学习走路,在其相关骨骼、肌肉发育好之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走路。北美印第安人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婴儿出生后就被包裹起来,被直直地绑在木板上,只露出头来。他们相信让婴儿的背部、四肢一直保持笔直状态能让婴儿的身体变得更强壮。这样要一直绑一年左右。被绑着的婴儿的脚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更不可能学走路。但是研究表明,被绑着的婴儿与没被绑的婴儿在大致相同的时间,按相同的顺序,发育出相同的运动技能,包括走路。

这项经典的研究是在1940年对美国霍皮人的婴儿做的。当时也发现霍皮人的婴儿会走路的时间晚于白人。这并不是由于绑婴儿引起的(因为对霍皮人的婴儿来说,被绑的与没绑的会走路的时间无差别)。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40年后,另有研究人员对霍皮人婴儿做了调查,在证实被绑不影响其走路的同时,却发现霍皮人婴儿会走路的时间与40年前相比平均提前了2个半月,与白人婴儿无区别了。这很可能是因为霍皮人的饮食营养获得改善导致的。

但是育儿书还在教父母应该如何教一岁左右的婴儿学走路,心急一点的父母可能在婴儿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教了。除了手把手地教,人们还发明了学步车,这大约是在17世纪中叶发明的,至今还非常流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婴儿使用过学步车。人们认为用学步车不仅能帮助婴儿学会走路,而且让婴儿获得乐趣,能够很安全地自得其乐,不用父母时时盯着。

其实学步车不仅不能帮助婴儿学走路,反而会妨碍其正常的运动机能和心理发育。学步车只能锻炼到小腿的肌肉,但是锻炼不到大腿和髋部的肌肉,而后者才是与走路密切相关,最需要锻炼的。由于学步车能够很容易地让婴儿到处跑,反而降低了婴儿走路的欲望。更严重的是,学步车容易对婴儿造成损伤。它们在碰到玩具、地毯之类的障碍物时容易翻倒。最常见的事故是学步车带着婴儿从楼梯上一头栽了下去。由于学步车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使得他们能够进入危险区域,接触到火或有毒物质。学步车行动速度很快,能达到每秒1米,父母在发现危险时已难以阻止。大多数学步车的事故都是父母在场的时候发生的。估计12~40%使用学步车的婴儿曾经受到过伤害。

2001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过一份有关学步车的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光是在1999年就有8800名15个月以下的美国婴儿因为与学步车有关的伤害而接受急诊治疗(实际受伤害的人数可能是接受治疗人数的10倍)。1973~1998年间有34名美国婴儿因学步车事故而死亡。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禁止学步车的生产和销售。2007年美国儿科学会重申了这一立场。但是即使禁售学步车也禁不住父母使用学步车的热情。加拿大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禁售学步车,但父母仍设法获得二手货或从美国进口,因学步车受到的伤害仍时有发生。

人们很难仅凭经验区分先天的本能和后天习得的能力,因此会固执地相信一种天生的本能是需要引导的,而且即使明知有危险也要去做。当然,无用而危险的学步车不要用,手把手“教”婴儿学走路还是值得提倡的。父母在“教”的时候,自己享受到了乐趣,也有助于婴儿身心的发育,婴儿锻炼了肌肉,可能会促进婴儿获得走路的能力,缩短能够走路的时间。但是这是一个锻炼过程,而不是学习。

2008.2.20

(《经济观察报》2008.2.25)

(XYS20080225)



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旧作】

24 02 2008年

(摘自《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微波炉的发明纯属偶然。1945年,美国工程师斯宾塞(Percy Le Baron Spencer)在测试用于雷达装备的磁控管时,发现口袋中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他猜测是磁控管发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并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微波炉因此诞生。当然,斯宾塞在做实验时本人也经受微波烘烤,不过这似乎对他的健康并无影响:他活了76岁(1894-1970)。早期微波炉既笨重又昂贵,直到1967年才出现了适合家用的小型微波炉。由于用微波炉烹饪既快速、方便又清洁,深受欢迎,目前发达国家几乎家家都有微波炉,在中国也相当普遍。微波炉已成了现代生活的象征之一,因此,如果有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那可真有点骇人听闻了。这种小道消息本来只在网站和小报中流传,可信度很低,本无需认真对待。但是最近有一篇翻译文章《微波食品弊大于利》(作者/Raymond Francis,译者/吴轶凡,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17日)出现在了中国一份读者众多、有很大影响力的主流报纸上,把微波食品说得极其恐怖,而且言之凿凿,似乎很有科学根据,让读者恨不得赶快把微波炉扔掉,这就值得我们重视了。

该译文后面的注释称文章作者是“美国麻省大学科学家”,这是译者为了夸大文章的权威性而捏造出来的一个头衔。在原文后面,作者Raymond Francis只说自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培养的科学家”,换句话说,就是曾经在MIT上过学。此人也并非正儿八经的科学家。根据从网上检索到的他接受采访时的自我介绍,他曾经在MIT得过化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十几年前自己觉得健康状况不佳,看了多个医生都未能让他恢复健康,于是对医学失去信心,自己研究医学,创建了一家叫“超越健康”(Beyond Health)的公司,专门推销“最佳保健”,销售他发明的保健品,并出过一本书叫《永不生病》(NEVER BE SICK AGAIN),声称人类的疾病只有一种,即“异常细胞”,自吹这是“两百年来最重要的医学发现”,如果按他那一套来做,就可以永不生病云云。可见这是个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却自以为有天才发现的夸夸其谈的“科学猜想家”和保健品商人,而这篇文章正是登在其推销保健品的网站上的宣传材料,里面有许多常识性错误和逻辑谬误。

作者承认微波在自然界也存在,但是声称微波炉产生的微波不同,“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一般的微波炉手册都有电路图,有电工知识的读者不难看出,里面有一个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微波炉中的磁控管是用直流电来产生微波的。一篇抨击微波炉的文章,却连微波炉的工作原理都没有搞明白,足见作者的学术素养低到何等程度,还能有什么可信度?

作者提到一次医疗事故,有一位妇女在接受输血后死了,原因是所用的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他声称“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根本的破坏”,并质问“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现在医学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炉融化冰冻的血浆,原因在于普通微波炉在加热时,由于受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过热,而血液一旦温度升高到40摄氏度以上,就会出现溶血。可见,这种医疗事故完全是由于融化血浆时局部过热引起的,而不是微波加热本身会产生毒性。事实上,目前医学界专用的血液加温器,有许多就是用微波加热的,并没有因此出现医疗事故。输血和饮食之间也没有可比性。不适合于输血的加热方式,并不等于就也不适合于饮食。例如,如果用水浴加热血液也会出现溶血,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食品也不能用水浴加热呢?有点头脑的人稍微想想,就知道这种推理之荒谬。

该文还提到了一个实验:“瑞士皇家科技协会(按:应译为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Hans Hertel博士和Bernard Blanc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Hertel博士曾经为瑞士食品公司工作,后被解雇,也成了Francis那样的“保健专家”,但从来不是瑞士联邦研究所的成员,与他合作的Blanc博士才是该所的技术顾问,不过Blanc博士后来宣布改变看法。他们做的这项实验,是非常不严密,甚至有些荒唐的。他们总共只找了8名实验对象,其中一位是Hertel本人,实验者本身就是实验对象,完全违反了临床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双盲原则(实验者和实验对象要互相不知情,以免在测量数据和解释结果时出现主观偏差)。从统计上来说,只有8名实验对象,样本太小,没有统计意义。其实验设计也相当荒唐:让实验者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在生食品、用普通方法烹饪的食品和用微波炉烹饪的食品,在进食之前抽一次血,在进食之后15分钟和2小时各再抽一次血,然后比较血的成分变化。他们声称,在吃了微波食品之后,血液成分马上发生了不良变化。这是荒唐的。他们忘了,在进食之后,还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食物中的成分绝无可能如此迅速地进入血液并改变其成分。

限于篇幅,我不想在这里具体地一一驳斥这篇文章的无稽之谈。我只想指出,只要对微波炉加热原理有所了解,就不会相信微波食品会有害健康。微波是通过电场变化让食品中的水分子高速旋转、相互摩擦产生热量来加热食品的,微波本身的能量极低,不足以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微波被吸收,全部转化成了热能,一旦关掉微波炉,磁控管停止产生微波,微波也就立即消失了,不可能“储存”在食物之中。如果说用微波炉加热有什么坏处的话,那也是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过热可能破坏了某些营养成分(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专家建议不要用微波炉加热给婴儿喝的奶)。但是总体上来说,微波食品是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特殊危害的,与一般加热方式相比,它甚至可能还有某些益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布的资料说:“微波烹饪与普通烹饪相比,并不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事实上,用微波炉烹调的食物可能保留了更多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微波炉的烹饪速度更快,而且不必加水。”

最后顺便谈一下微波泄漏的问题。微波辐射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目前还在研究。微波辐射能够加热食物,当然也能够加热人体组织。高强度的微波辐射能烧伤皮肤,眼睛对之更敏感,有可能导致白内障。但是从微波炉泄漏的微波的强度,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微波炉有多重保险防止微波泄漏。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定,在离微波炉5厘米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必须控制在每平方厘米5毫瓦之内,这个强度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任何损伤,而事实上目前生产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比国家标准还要低。而且,微波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衰减的,在离微波炉50厘米处的微波强度只有离微波炉5厘米处的一百分之一。微波炉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超标泄漏的,万一由于微波炉损坏而出现大量微波泄漏,最可能的后果之一是让你觉得皮肤发热。

高技术产品对一般人来说,总是显得很神秘。神秘有时候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惧,有些人也就利用这一点来吓人、蒙人。我们要了解这些人的背景,相信更权威、更可靠的资料,不要被轻易吓住,自寻烦恼,自找麻烦。

2003.9.28.



关于眼保健操问题方舟子答记者问

22 02 2008年

1.2007年4月,您撰文对已经在中小学生中推行10多年的眼保健操提出质疑,这一论点引起了教育界、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对此,许多专家的分析是,“眼保健操与近视率无关,关键在保健而非治疗”,对于这一论点,您是否认可,有何看法?

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眼保健操能起到保健或治疗作用。如果哪位专家认为眼保健操能起保健作用,就请他出示能经得起推敲的证据。

2.您认为“眼保健操是伪科学”,主要因为目前并没有什么科学的理论、临床试验或调查统计证明做眼保健操确实能够预防近视。现在您是否还坚持这一观点,请说明原因。

答:这个我在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眼保健操所依据的所谓经络理论不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不被现代医学承认的,也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或调查统计证明通过眼部按摩或按“穴位”能够预防近视。我的文章发表后虽然产生一定的反响,特别是让一些中医信徒很不满,但是没有人能出示确凿的证据加以反驳。文革期间由于对“祖国传统医学”的迷信未经严格论证就在全国盲目推广眼保健操,早就该纠正这个错误了。

3.既然您认为眼保健操甚至是有害的,那么依您的观点,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否还有必要每天坚持做?

答: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做反而可能增加眼睛感染的几率。

4.您认为“近视主要源于遗传”,但眼保操又不能减少近视发病率,那么中小学生的视力保护难道只能听天由命?

答:如果不做眼保健操就是听天由命,那么外国人从不做眼保健操,不都是在听天由命吗? “听天由命”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我举个例子,色盲是遗传的,那么色盲患者不也只能“听天由命”吗?色盲没法校正,近视还可以通过戴眼镜、做手术校正,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对遗传而来的疾病不愿接受事实,老想着去改变它,最后除了受骗上当损失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反而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5.2008年全国中小学生卫生健康工作要点中,将“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列为重中之重,在您看来,有没有比做眼保健操更好的方法减少青少年近视率?

答:目前没有任何可信可靠的办法能够预防近视。市场上所有声称能够预防近视的方法、仪器等等全都是骗人的。



再说“阿波罗登月”是否是骗局

21 02 2008年

随着“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发射,关于“阿波罗登月骗局”的话题又热起来了。早在2001年,当“阿波罗登月骗局”的说法刚开始传入国内时,我就写过一篇《“阿波罗登月”是否是骗局》驳斥过这种阴谋论(载《科学世界》2001年第5期)。但是六、七年来,这个论调在国内却是越来越流行了。当时鼓吹“阿波罗登月骗局”最力的一名学物理的中国留学生因为用了一个很洋气的网名“哈姆雷特”,曾被国内媒体误为是美国著名物理学教授。他早已从网上消失了,但是他的论调却顽固地生存了下来,直到现在,在国内媒体上还是能见到这位“美国著名物理学教授”的大名及其“论证”,被当作权威来源引用。此外还出现了“航空专家”言之凿凿地认定阿波罗登月必定有假,其依据其实也还是从国外的阴谋论者那里搬来的。

在《“阿波罗登月”是否是骗局》一文中,我曾经剖析过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一些常见质疑,例如为什么阿波罗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照的照片,背景都没有星星?为什么月球上没有空气,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看上去却在迎风飘扬?但是这些质疑到现在还反反复复被提出来,质疑者根本不知道对之早有了合理的解释。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疑点”,加起来有二、三十条之多。这些所谓的“疑点”,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以讹传讹的谣言。例如有一个疑点是:“正当质疑之声越来越大的时候,美国宇航局却宣布丢失了全部共计1.3万盘登月原始录像带。数量如此庞大的珍贵资料怎会轻易丢失?”其实只有记录阿波罗11号宇航员月球漫步的慢扫描电视带现在找不到了。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阿波罗11号采用的是慢扫描电视技术,将连续单张图片发回地球的追踪站,然后转换成普通电视录像向全球播放。丢失的就是转换之前的原始带,这些原始带在1970年送到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后来在1984年送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在那里下落不明。但是用来制作慢扫描电视的静止图片以及转换后的录像带都还在。以后的阿波罗登月不再采用慢扫描电视,它们的登月录像带也都完整地保留着。

还有一个疑点是:“阿波罗登月用的土星五火箭的功率强大,能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为什么后来弃而不用了?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意指连这土星五火箭也是子虚乌有。其实土星五火箭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还用过一次,在1973年5月14日用于发射太空实验室1号,该太空站重约77.5吨,于1979年7月12日坠毁。有三个土星五火箭的实体现在分别在约翰逊太空中心、肯尼迪太空中心和美国太空与火箭中心公开展示。土星五火箭的图纸并没有丢失,其微缩胶卷保存在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土星五火箭后来没有再派上用场,是因为后来的太空计划没有必要用到这么大功率的火箭,而且现在看来土星五火箭的技术早就过时了。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研制功率与土星五火箭相当、但更先进的阿瑞斯五火箭,准备用以将来重返月球或登上火星。

另一类的质疑倒不是依据的谣言,而是由于没有考虑到月球的特殊环境的想当然。有一条质疑称:“登月飞船降落时,应有大量粉尘被吹起,可照片上的陆地表面却平静如常,阿姆斯特朗甚至还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在地球上,由于有空气气流的作用,飞船降落时的喷射物的确会把周围的粉尘都吹走,但是在月球上,由于是真空环境,不存在气流的影响,因此只有与喷射物直接接触位置的粉尘才会被吹走,而周围的粉尘则都还保留着——事实上,由于被喷射物吹起的粉尘降落下来,登月舱周围的粉尘反而加厚了,所以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舱时,踏上月球的第一步能够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与脚印有关的另一条质疑是:“月表几乎没有水,可照片上的人和月球车为何能留下如此清晰的脚印?”这是因为月面上的粉尘是硅酸盐,在真空环境中它们会粘在一起,用宇航员的话说,踏在上面就像是踏在“滑石粉或湿沙上”。

还有一条质疑是:“月面温度白天可达一百多摄氏度,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胶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中科院空间中心的一位研究员对此解释说,宇航员使用的可能是特制的胶卷。其实并非如此。这条质疑以及解释同样没有想到月球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因此热量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通过空气对流传递,而是通过热辐射。登月宇航员使用的相机外壳上镀有特殊的光学涂料,能够阻隔热辐射,从而保护相机中的胶卷不受高温影响。登月舱也用了类似的涂料来控制舱内的温度。

对阿波罗登月真实性的质疑许多都是依据对影像资料的一知半解。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影像资料的话,却可以确认它们只能是在月球上拍摄的。让我们仔细看一下宇航员驾驶登月车,车轮扬起粉尘的画面。在地球上,由于空气气流的影响,车轮扬起的粉尘将会纷纷扬扬、杂乱无章地四处飘洒。但是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扬起的粉尘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将会以完美的抛物线降落下来。那些画面显示的粉尘降落轨迹的确是抛物线,表明登月车的确是在真空环境中行驶。此外,在阿波罗16号登月时,宇航员通过电视直播当众做了一个验证自由落体定律的实验:一手拿锤子,一手拿羽毛,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锤子和羽毛同时落地。这也是在真空环境中才可能有的结果。如果是在地球上做这个实验,羽毛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落地的速度将会慢得多。

还有很多证据证明阿波罗的确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阿波罗6次登月带回来的多达382千克的月球岩石。这些岩石经过世界几十个国家(包括中国)数千个实验室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它们来自月球。它们具有地球岩石所没有的一些特征,例如其表面布满了饱受宇宙尘埃撞击留下的微小的“陨石坑”,以及高能宇宙射线的撞击引发的核反应产生的特殊同位素元素。苏联月球探测器后来采集的月球岩石也具有这些特征。地球由于有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免受宇宙尘埃和高能宇宙射线的入侵,因此地球岩石不具有这些特征。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人为制造出具有这些特征的岩石。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些月球岩石都是用无人月球探测器采集的呢?这是不可能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带回的岩石要比人工带回的少得多。苏联发射的三个月球探测器总共带回的岩石只有326克,还不到阿波罗登月带回的岩石的千分之一。即使在现在,最先进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带回的岩石最多也只能达到1千克,也就是说,即使是用现在的技术,也要发射300多个月球探测器才能达到美国宇航局收集的月球岩石的总量。

阿波罗登月的另一确凿证据是宇航员放在月球上的各种仪器,特别是激光反射镜。这些仪器不仅美国科学家,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在利用。阴谋论者经常提到的一个“疑点”是,号称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为何对阿波罗登月造假的指控始终保持沉默,不加以还击?阿姆斯特朗一定是做贼心虚吧?事实上,阿姆斯特朗授权在2005年出版的传记《第一人:尼尔·A·阿姆斯特朗生平》一书中,对阴谋论做了批驳,所用的依据就是他放在月球上的激光反射镜:“对那些至今仍然坚信登月从未发生过的受误导的个别人来说,历经5个年代的激光发射器实验结果应已表明他们对登月的排斥是多么的虚妄。”

有些阴谋论者宣称他们对阿波罗登月的质疑说明他们很有科学精神。然而,科学的怀疑应该是建立在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一知半解、以讹传讹的胡乱质疑,否则的话,是很容易变成虚妄的。

2008.1.15.

(《科学世界》2008.2)

(XYS20080221)



凯库勒的梦中发现之谜

20 02 2008年

你很可能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听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在梦中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如果你的化学老师忘了讲,那么你很可能在某一本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中读到它。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已知一个苯分子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碳的化合价是4价,氢则是1价,有机物的碳原子互相连接形成碳链,那么在饱和状态下每个碳原子还应该与2个(在碳链中间)或3个(在碳链两端)氢原子化合,算上去6个碳原子应该和14个氢原子化合,比如己烷就是这样的。苯分子只有6个氢原子,说明它的碳原子处于极不饱和状态,化学性质应该很活泼。但是苯的化学性质却非常稳定,说明它和不饱和有机物的结构不一样。

苯究竟有什么样特殊的分子结构呢?这个问题把当时的化学家难住了。凯库勒也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故事说: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碳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凯库勒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

凯库勒是在1865年发表有关苯环结构的论文的。1890年,在柏林市政大厅举行的庆祝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25周年的大会上,凯库勒首次提到了这个梦。和后来的流行版本略有区别的是,他说他是在火炉前撰写教科书时做的梦的。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全世界,不仅一般人觉得有趣,心理学家更是对它感兴趣。一百多年来,众多心理学家在提出有关梦或创造性的理论时,都喜欢以此为例。据说它是研究创造性的心理学文献中被举得最多的一个例子。

一个人是否做过某个梦,由他说了算,空口无凭,别人不好判断真假。凯库勒既然在25年后当众亲口说他做过这么个蛇梦,我们看来只好相信他了。不过凯库勒做的可不是一般的梦,而是与科学发现有关的,那就有可能找到支持或反对它的间接证据。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化学教授约翰·沃提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凯库勒留下的资料做了透彻的研究,发现有众多间接证据能够证明凯库勒别有用心地捏造了这个梦故事。

其实关键的证据有一条就够了。凯库勒说他是受梦的启发发现了苯环结构的,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在凯库勒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苯环结构,而且凯库勒还知情,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凯库勒没有说真话。事实的确如此。沃提兹发现早在1854年,法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劳伦在《化学方法》一书中已把苯的分子结构画成六角形环状结构。沃提兹还在凯库勒的档案中找到了他在1854年7月4日写给德国出版商的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出由他把劳伦的这本书从法文翻译成德文。这就表明凯库勒读过而且熟悉劳伦的这本书。但是凯库勒在论文中没有提及劳伦对苯环结构的研究,只提到劳伦的其他工作。

所以,凯库勒是没有必要从梦中得到启发的。凯库勒编造这么个离奇故事的原因,可能正是为了不想让人知道他的重大发现与法国人有关。在当时的德国反法情绪很盛行,年轻时曾在巴黎留学的凯库勒也受到感染。沃提兹发现凯库勒在一封信中把法国人叫做“狗崽子”。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剽窃行为。

在凯库勒之前,还有别人提出苯是环状结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化学家约瑟夫·洛希米特,他在1861年出版的《化学研究》一书中画出了121个苯及其它芳香化合物的环状化学结构。凯库勒也看过这本书,在1862年1月4日给其学生的信中提到洛希米特关于分子结构的描述令人困惑。所以即便凯库勒在1865年时已忘了劳伦提出的苯环结构,也还可以从洛希米特的著作那里得到启发,不必靠做梦。不过,洛希米特把苯环画成了圆形,而劳伦则是画成正确的六角形,更接近于凯库勒提出的结构式。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凯库勒是从劳伦那里抄来的想法。

1990年,在沃提兹的组织下,美国化学协会举办了一次关于苯环结构发现史的研讨会。自此真相该大白了吧?并不。不仅科普文章、大众媒体继续对凯库勒的梦津津乐道,科学史学者、科学哲学家、心理学家也继续煞有介事地研究凯库勒的梦。我查到在1995年《美国心理学杂志》还刊登了一篇长达20页的研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结构的创造性认知过程”的论文,探讨凯库勒的梦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2002年举行的第4届创造性与认知国际会议上也还有人举凯库勒的梦为例。一个有趣的虚构故事是很难被枯燥的事实真相所取代的,尤其是当它可以被用来做为支持自己的学说的例证时更是如此。

2008.2.4.

(《中国青年报》2008.2.20)

(XYS20080220)



关于婴幼儿是否需要补钙的问题

20 02 2008年

【方舟子按:婴儿一般不必补钙,如果婴儿经常晒太阳,紫外线可刺激皮肤合成维生素D,也不必补鱼肝油(维生素D)。但是美国儿科学会反对让婴儿晒太阳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故母乳喂养的婴儿从1~2个月起应每天口服200国际单位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配方奶粉已含足够的维生素D,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不必再补)。顺便说一下,国内医院、结核病站在复查婴儿卡介苗接种情况时,同时也让家长交钱给婴儿剪头发“查微量元素”,纯粹是为了赚钱牟利,并很可能借机以婴儿缺某种微量元素(往往说是缺钙、锌、铁)为由推销保健品,大家应该抵制,拒绝交额外的钱做无用的检查。靠查头发是不可能准确测定微量元素的。没有症状的话也没有必要抽血查微量元素。医院、防疫站还免费发一本中国疾控中心编的育儿问答小册子,把一些常见的正常情形都归为婴儿缺钙,建议补XX钙云云。一查,原来那个XX钙正是中国疾控中心某个研究所的产品。】

请教大家一下关于婴幼儿是否需要补钙的问题

Songbie

方舟子及各位网友:

最近新语丝讨论小儿看病的事情。我把一些我认为值得推荐的文章转发到了我们小区的论坛。结果大家反响不错,不过顺带带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婴儿是否需要补钙。我是看了《育儿百科》(一本在东方世界比较风靡的育儿书吧?我周围生小孩的都用的这本书,我对此书大致是信服的),按照它上面的推荐的时间,剂量开始补钙和鱼肝油的,而且我还真是没有听说不补的。但是今天今天真遇上了,我的一个邻居小孩快两岁了,但是他从来没有给补过,而且他还给我转了下面的一些文献,告诉我说一岁以内补钙基本无益处。这和我已有的观念冲突很大。不知道方先生和各位网友能不能给澄清一下,或者至少说大家讨论一下:理越辨越明嘛。

谢谢各位!

附我邻居给我转的文献片段:

http://whqlibdoc.who.int/paho/2004/a85622.pdf
泛美健康组织(PAH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联合报告《母乳喂养儿童的辅食指导原则》
该报告分为十条主要原则,在第九条原则”维生素-矿物质补剂和营养强化产品的使用”中提到:
Use fortified complementary foods or vitamin-mineral supplements for the infant,as needed. In some populations, breastfeeding mothers may also need vitamin-mineral supple-ments or fortified products, both for their own health and to ensure normal concentrations ofcertain nutrients (particularly vitamins) in their breast milk.
补剂是用来纠正营养不良的。

http://www.aap.org/advocacy/releases/feb06bonehealth.htm
美国儿科学会,增强骨格的指导方针,update。
该方针非常强调青少年期钙的充足摄入,不过 update 结尾的提到:
Most people can achieve the recommended calcium intake, the AAP says, by eating three age-appropriate servings of dairy products per day (4 servings per day for adolescents.) Low-fat dairy products including skim milk and low-fat yogurt are preferred sources of calcium. Calcium supplements and non-dairy foods such as calcium-fortified juices and soy products are an alternative, but these products do not offer the benefits of other nutrients, and compliance may be a problem.
青少年能从正常饮食中获得充足的钙。如果正常饮食无法满足,则可以使用钙强化果汁或者豆制品,但是这些产品不能提供其它营养,而且可能会有 compliance 问题。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gi/content/full/104/5/1152
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委员会,《婴儿、儿童、青少年对钙的需求》:
The optimal primary nutritional source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is human milk. No available evidence shows that exceeding the amount of calcium retained by the exclusively breastfed term infant during the first 6 months of life or the amount retained by the human milk-fed infant supplemented with solid foods during the second 6 months of life is beneficial to achieving long-term increases in bone mineralization.
给一岁以内正常哺育的婴儿补钙对骨骼矿化没有任何显见的长期益处。另外该报告还指出早产儿比足月婴儿需要更多的钙,应该在早产儿的母乳中添加矿物质或者使用早产儿专用的配方食品。

(XYS200080220)



信口开河,大米吹成“治病神米”

20 02 2008年

广告声称:“德润生”白金米“1两等于2000粒维生素”
信口开河,大米吹成“治病神米”

□法治报记者 林宇丹 见习记者 王文嫣
2008-2-20上海法治报

目前,市场上一种叫“德润生”白金米的大米火热进沪。

据销售商的宣传广告显示,这种每公斤96元的白金米“富含CEB活性因子和抗氧化因子”,“CEB因子对细胞膜有修复作用,能够抗氧化,抗衰老,进而能预防许多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当补品吃”,“1两等于2000粒维生素”,能防癌、抗衰老,并通过了美国权威抗氧化检测机构(BRUNSWICK LABS)的认证。还是军队、航天航空、中央机关、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的特供大米。商家甚至宣称“是本土科学家有望问鼎诺贝尔奖的重大科研成果。”

“德润生”白金米真有如此神奇吗?难道“德润生”拉开了一场大米的神话?

本报记者通过对这种“神米”的深入调查,结果发现这完全是信口开河的虚假宣传。

目前,工商部门已经在日常检测中发现其存在违法现象,并责令整改。

消费者质疑治病“神米”

春节前夕,记者接到消费者王海东先生的报料,称“德润生”白金米涉嫌做虚假广告,严重夸大宣传欺骗消费者。

据王海东称,春节前他在某商场购买了一桶“德润生”白金米。

在他提供给记者的“德润生”白金米的宣传彩页上,记者看到有6张“中国航天员中心特供大米颁发仪式”的现场照片,其中有5张照片均出现了杨利伟的身影。另外,还有6块由“全国政府采购论坛组委会”颁发的证书、荣誉称号等牌匾,这些牌匾中记者看到写有授予德润生集团·北京德润生贸易有限公司“全国政府采购人民大会堂特供大米”、“全国政府采购钓鱼台国宾馆特供大米荣誉称号”、“全国政府采购指定供应商”等字样。

另外,他们的宣传彩页上还强调了“德润生CEB营养米以其出色的营养价值被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指定为全国惟一的‘运动员专用大米’,被誉为‘冠军之米’,并被马来西亚王室选为贡米。”

在“德润生”白金米的网页上,记者看到,这种米被描绘成富含一种植物细胞内的微生物“CEB”,能够抗氧化、抗衰老,进而能预防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网页上还宣称“德润生”白金米通过了美国权威抗氧化检测机构(BRUNSWICK LABS)的权威认证。并且每公斤“德润生”白金米富含强抗氧化因子SOD,高达30万酶活性单位……每天食用二两“德润生”白金米,就能摄入3万活性单位的SOD,相当于一次口服4000粒维生素E丸!

他们还在本市两家报纸上宣称:“专家表示,白金米或者叫CEB营养米,跟以往的日本米、太空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富含活性因子CEB。这种CEB因子对细胞膜有修复作用,因而能够抗氧化、抗衰老,进而能预防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而活性因子的市场价格很高,白金米定价因此就比较高。”

“神米”卖得挺畅销

根据广告上的地址,记者随即前往南京东路销售点进行现场调查。

柜台促销员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他们拿着“德润生”的宣传彩页,指着上面的照片说:“看到吧,这是航天英雄杨利伟,吃了这种米,能上天!我们卖得很好,不少单位都买了这米做年货发给职工呢!”记者发现,促销员口中的“白金米”的确功效神奇,几乎就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米”。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包装精美、标价为192元一桶的“德润生”白金米没有因其价高而吓退消费者,反而十分畅销。不少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高档大米在春节期间赠送亲朋好友比较体面,作为礼品,192元的价格也完全可以接受。

一对家住五角场附近的年轻夫妇说:“广告上写着这种米能抗癌,所以我们打算买了送给老家的双亲。”另一位中年妇女则表示:“大米能有如此高的科技含量,这可是新鲜事,比送其他礼品时尚。”但当记者问及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时,他们均一脸茫然。年轻夫妇想了一下说:“现在假东西太多了,但这大米是军队首长、中央机关的专用米,应该不敢拿政府开涮吧!”但也有消费者表示:“如果是骗局,那就太恶劣了,竟然扛着国家政府机关的大旗行骗。”

记者调查:2到5万元就能买个荣誉牌匾

“德润生”白金米的广告宣传册上公然印刷了8种认证及证书。那么这些“金字招牌”是否属实?而这些认证牌匾又有多少含金量呢?记者于是试着联系相关的颁证单位。

全国政府采购论坛委员会于去年9月给“德润生”大米颁发了“全国政府采购人民大会堂特供大米”、“全国政府采购钓鱼台国宾馆特供大米”、“全国政府采购指定供应商”三项荣誉称号。记者联系上了“全国政府采购论坛委员会”的张女士。

张女士自称是采购论坛活动的承办方,所供职的单位是一家会展性质的公司,并表示“全国政府采购论坛委员会”属于社会团体性质。在言辞中张女士透露,委员会确实于去年9月给“德润生”白金米颁发了广告上展示的3块牌匾。

当记者声称某厂商想要认证牌匾给自家产品“镀金”,问张女士该如何操作?在对话中她打起包票:“只要支付数万元的费用,就可以获得和‘德润生’白金米相同的荣誉称号。”

记者了解下来,1个荣誉称号牌匾需3万元,2个荣誉称号为5万元,“全国政府采购指定供应商”的荣誉称号则不要钱。而政府采购中心的有关人士则会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府采购论坛,这是一个正规的活动,相关荣誉称号在全国各省市都能得到认可。张女士还表示:企业若愿意参加年度的采购论坛活动,主办方还会对厂商获得的荣誉称号进行2个月公示。

除了打着全国政府采购产品的旗号,“德润生”大米广告宣传册显著位置的标志还显示:该公司的大米还是“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特供大米”、“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专用健康大米”。

记者又致电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进行核实,一名广告中心的工作人员透露:2004至2006年期间,“德润生”大米确实是该局的指定用米,不过现在该局的指定用米品牌肯定易主了。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对德润生大米继续打着该局指定用米的旗号做广告一事,他们将进行调查。

本市工商部门日前认定,“德润生”白金米广告涉嫌虚假宣传。而上海德润生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自称对虚假宣传一事不知情,并以“领导正在开会”回避了采访。

方舟子:医学文献查不到“CEB因子”

那么到底什么是“CEB”?什么又是“SOD”?美国权威抗氧化检测机构(BRUNSWICK LABS)又是什么机构?“德润生”白金米是否真的具有抗癌、抗衰老的功效?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记者对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先生进行了专访。

昨天下午,记者收到了方舟子的电子邮件,开头一句就是“骗人的东西!”

方舟子表示:在英文生物医学文献中找不到有任何CEB或Cell Endophyte Bacteria这种说法。针对“德润生”白金米含植物细胞内微生物“CEB”的说法,方舟子驳斥说:“人们研究植物内生菌,就是想能不能发明新的农药,而不是要用它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

针对“SOD”,方舟子表示:“就算这种米真的含有SOD,也不可能有任何特别的营养价值。SOD是超氧歧化酶的缩写,超氧歧化酶虽然在体内能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但是它是一种蛋白质,一受热就失去了活性。即使受热后还有活性,也会在消化道内和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而对“德润生”白金米“已经通过美国权威抗氧化检测机构(BRUNSWICK LABS)的认证”之说,方舟子指出,BRUNSWICK LABS是美国一家提供测定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含量服务的公司,并非什么权威认证机构。普通大米也含有抗氧化剂,并不是什么神秘东西。

那么“德润生”白金米真的具有抗癌、抗衰老的功效吗?

方舟子表示,在生物医学文献中查不到有一种物质叫“CEB因子”,当然也查不到有关它的研究。

司马南:“说法耸人听闻太离奇”

司马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二两米相当于一次服用4000粒维生素E的说法耸人听闻,实在难令人相信。宣传者大约是为了证明大米有营养,可是,说得太离奇了,反倒让人不信。就其宣传的手法而言,“德润生”白金米的宣传,与以前的一些虚假宣传手法没什么不同。

司马南指出,在宣传资料中,厂家提到不少的名人和权威单位,足见其煞费苦心。可是,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鉴定单位却一直没对外宣传过,岂非咄咄怪事?

司马南建议消费者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到宣传资料中提到的名人、国家机关那里核实一下。

[新闻链接]

《广告法》第39条明确规定:发布广告违反本法第七条第二款“广告内容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