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03
2025年
1870年,我的母校密歇根州立大学招了一个年轻的教授威廉·比尔。我的母校当时叫做密歇根州立农学院,以研究农业为主。比尔教授有一个项目是指导农民种田,经常被农民问到一个问题:地面的杂草都除掉了,埋在地下的杂草种子还会发芽长出来,为什么杂草那么难以除干净?地下的杂草种子要过多少年才会死掉?这个问题把比尔教授难住了。他在1879年决定,做一个他本人肯定看不到结果的伟大实验:研究究竟要过多长时间,杂草的种子才会死,不再长出来。
他的实验是这么做的。拿20个玻璃瓶装了沙土,每一个玻璃瓶里放了23种常见杂草的种子,每一种杂草放50粒种子。然后在学校找了个秘密地点,把这些玻璃瓶瓶口朝下埋在地下20英寸的地方。瓶里的种子跟外界有气体的交换,但水进不去,种子也就不会发芽。他又用水泥做了一个混凝土“保险库”,把这些玻璃瓶保护起来。最后画了一张地图,标明这些玻璃瓶埋藏的地点,相当于一张“藏宝图”。他的实验计划是每过5年就拿出一个玻璃瓶,看里面那些杂草种子会不会发芽。
过了第一个5年,他在1884年拿出了第一个瓶子,发现生命力最强的是荠菜种子,50粒荠菜种子全都发芽了。别的杂草种子只有一部分发芽,有的杂草像黑芥的种子就一粒都没有发芽,全都死掉了。接下来,他每过5年就做一次实验。到1910年,比尔教授要退休了,就把那张藏宝图交给系里一个年轻教授,让他接班继续做这个实验。这个新的教授研究了一下比尔教授已经获得的数据,发现5年的间隔太短,每一次实验会发芽和不会发芽的杂草种类类似,所以他决定把实验的时间间隔延长,每10年取一瓶种子做实验。
这个教授退休时,又把藏宝图和实验项目交给下一个年轻教授。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到1980年的实验做了之后,只剩下6瓶种子了,学校植物系的教授们想把这个实验的时间再持续得更长一些,所以表决决定再把实验的间隔延长到20年。下一次实验是2000年,拿出一瓶种子来培养,发现只剩下两种杂草种子还会发芽。其中生命力最强的是毛蕊花,50粒种子有23粒发芽了,另外还有1粒圆叶锦葵的种子也发芽了。
到了2017年,负责这个项目的教授年纪也大了,准备退休,刚把这个项目交给一个年轻教授,自己就中风差点死了。这让他想起不能这么冒险了,一代代单传,万一接项目的人出了什么事,突然生病或者出车祸死了,藏宝图就失踪了,项目就断了。所以他决定,不能只传给一个人,而是搞一个团队,让系里的几个教授一起参与这个项目。这些教授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研究进化生物学的,有研究生态学的,有研究分子生物学的,一起来做这个项目。
下一次实验本来应该是2020年,但那年发生了新冠疫情,学校基本上关了,没法做实验,所以拖到2021年4月份,他们才去挖种子。大家找了一个夜晚聚在一起,对着藏宝图把瓶子挖了出来。为什么要在晚上呢?第一,怕暴露了埋藏种子的地点;第二,怕白天阳光照射,埋在地下的种子会发芽。挖出来后做实验,发现这一次就剩下毛蕊花种子还有生命力,50粒有20粒发芽。
现在做这个实验就已经不只是简单地看哪些杂草的种子会发芽,哪些杂草的种子不会发芽了,而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种子里的蛋白质、RNA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研究的技术手段在比尔教授开始做这个伟大实验时是根本想不到的。因为是20年才做一次,下一次就是2040年,然后是2060年、2080年,到2100年这个实验才算结束。到那时,不知道又有什么新的研究手段可以研究这个问题呢。
2024.11.10录制
2025.01.17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4
03
2025年
人们很早就知道,每天坐的时间太久对身体不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该尽量减少坐着的时间。但那些坐办公室的人怎么办,总不能不让他们坐着办公吧?后来就提倡站着办公,一种特殊的桌子因此变得很流行。那种桌子桌脚很高,可以站着敲打键盘,就变成站着办公了。
最近,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长时间站着办公,对身体健康也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发表了一篇论文,用的是英国的数据。英国有一个非常大型的、全民参与的健康研究项目,参与的人2013~2015年间有10万左右。他们戴着一种特殊的手表——加速度表生活,持续一周时间。根据加速度表的记录,可以推测这些人每天走路、静止、坐、站的时间大概有多长。有80%的人符合戴表的要求,获得了比较准确的数据。这些人后来会陆陆续续生各种各样的疾病,都被记录下来。
悉尼大学这篇论文分析了截止到2021年10月底,这些戴表的人中有多少人已经得了重大心血管疾病,还有多少人得了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重大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心力衰竭、冠心病或者中风,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指的是直立性低血压、静脉曲张、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以及静脉溃疡。分析这两方面数据发现,那些每天很长时间静坐的人,得重大心血管疾病和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的确都增加了。他们以每天静坐10小时为界限,每超过1小时,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增加了15%,而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则增加了26%。但他们也发现,那些每天站立时间比较长的人,并没有因此降低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他们以每天站立2小时为界限,每增加30分钟,得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就增加了11%。所以站着办公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
坐办公室的人还是要尽量减少坐的时间。在办公室里只能坐着办公,但回家后就尽量不要坐着了。更重要的是要活动,要走起来。坐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来活动活动。
从进化的角度其实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人类祖先是在非洲大草原进化出来的,晚上躺着睡觉,白天出去找吃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走,有时候追赶猎物还要跑,或者被狮子追着跑。停下来的时间主要用来休息,站着或坐着休息,但不可能很长时间一直休息,否则要饿肚子的。所以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最自然的状态就是走和跑,这对于身体健康是最有利的。
2024.11.24录制
2025.01.14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3
03
2025年
《自然·微生物》杂志最近发表了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对2万多人的饮食状况及其肠道菌群基因组进行了分析,想发现饮食会对人的肠道菌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分析了150多种食品,发现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影响最大的是咖啡,而且这个影响是正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咖啡对这些肠道菌群的生长起到了刺激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
肠道里的细菌种类非常多,他们发现其中最受咖啡影响的一种细菌是罗森菌(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罗森菌在喝咖啡的人的肠道里的丰度(也就是量),是不喝咖啡的人的几倍。在西方国家或受西方国家影响已经西化的非西方国家,城市的成年人喝咖啡很普遍,他们肠道里的罗森菌分布也很普遍,大约70%的成年人肠道里都能找到这种细菌;但在不喝咖啡的小孩和新生儿当中,这种细菌就非常罕见。而在那些没有受到西方影响的非西方国家的农村,这种细菌也很少,只有百分之几的人肠道里能找到这种细菌。不过这些都是相关性,不能说这种细菌在肠道里量很多就是喝咖啡导致的,所以他们还做了体外实验证明的确存在因果关系。他们培养细菌,然后加上咖啡,发现咖啡的确能刺激罗森菌的生长,而且即使加的是没有咖啡因的咖啡,也能刺激这种细菌的生长,也就是说,并不是咖啡因刺激细菌生长,而是咖啡里的别的东西在刺激细菌的生长。罗森菌是2018年才分离出来的一种细菌,它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这项研究想要证明肠道细菌对我们人体有影响,而且是正面的影响。肠道菌群的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非常多。我以前说过,这方面的研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质量比较高,有的质量比较低,甚至还有一些是伪科学的研究。上海交大就有一个号称研究肠道细菌的教授,说吃肉的是坏细菌、吃素的是好细菌,趁机推销他“发明”的保健品,这纯粹就是骗人了。当然,我刚说的这项研究不是骗人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上了,只不过对人体健康究竟能得出什么结论,目前还不清楚。他们只是推测喝咖啡很可能会刺激肠道菌群里的罗森菌的生长,而罗森菌能对身体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以此为咖啡对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提供一个机理,因为现在有很多研究想要证明喝咖啡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咖啡可以说是被研究得最多的食物之一,因为喝咖啡非常普遍,是被喝得最多的饮料之一。喝咖啡究竟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也研究了很长时间了。而且跟其他食品相比,研究长期喝咖啡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比较容易。因为喝咖啡是一种习惯,要么从来不喝、极少喝,要么每天都喝,每天喝的量基本上也是固定的,所以很容易确定一个人究竟有没有喝咖啡、每天喝多少咖啡。这跟调查别的饮食状况不同,如果问一个人吃不吃某种东西、吃的量是多少、频率如何,他的回忆很可能出差错。所以,咖啡在这方面可以研究得比较准确。
现在关于咖啡对人体影响的研究非常多,如果相信这些研究,就会发现喝咖啡对人体有各种各样的好处,可以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而且那些疾病都是我们最关心的慢性疾病: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特别是结肠癌、肝癌。这些研究都号称,如果每天都喝咖啡,就能降低这些疾病的风险,而且能降低总体的死亡率和特别的死亡率,比如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
看上去好处很多,但是,第一,这些研究绝大部分都是流行病学研究、观察性研究。我以前说过,流行病学研究、观察性研究的质量是比较差的,往往只能确定相关性,确定不了因果性。高质量的研究应该是做临床试验,但研究饮食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长期影响的临床试验比较难做。关于咖啡的临床研究都是比较小型、短期的研究。其次,即使这些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性研究的结论可靠,咖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比较小,因为能降低的某种疾病风险或死亡率都不是很多,通常也就20%左右。第三,这些研究往往发现,咖啡对人体健康的正面影响跟咖啡因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即使喝去咖啡因的咖啡,也会有相同的效果,所以应该是咖啡里的其他物质对身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咖啡里的物质成千上万种,最多的是咖啡因,但咖啡因并不起主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就难说了。这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比如很多人认为,能导致苦味的绿原酸是咖啡里一个很重要的活性物质,不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很初步的。
有一些研究认为喝咖啡能够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但上世纪90年代初,咖啡还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下面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当成“可能的致癌物”,因为有些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喝咖啡能够增加膀胱癌的风险。虽然这个相关性很弱,但由于有十几项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所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把咖啡列为一种可能的致癌物。意思是,一些很有限的证据表明喝咖啡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但这个证据很弱,所以把它列为可能的致癌物,也就是“2B致癌物”。以至于后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哪种物质是2B致癌物,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就说“像咖啡一样”,意思是对这种2B致癌物其实没有必要太在乎,就像你不会因为咖啡被列为2B致癌物,就吓得不敢喝咖啡了。
后来发现以前那些研究可能靠不住,因为有更多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喝咖啡能增加膀胱癌的风险。还有的研究得出了比较奇怪的结果,发现男人喝咖啡能够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女人喝咖啡不仅不会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反而降低膀胱癌的风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性别的不同呢?这表明可能跟其他生活方式有关,其中最可能的就是跟抽烟有关,因为喜欢喝咖啡的男人往往也很喜欢抽烟。这就说明,以前研究发现的喝咖啡能够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可能跟咖啡没有关系,而是由所谓的“混淆因素”,例如抽烟导致的。所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不再把咖啡当成一种可能的致癌物了。
但是,喝咖啡并不是就没有致癌的风险。咖啡豆要经过烘焙,食品经过烘焙就能产生致癌物。有一种重要的致癌物叫做丙烯酰胺,咖啡豆里就含有丙烯酰胺,说明喝咖啡的确有致癌的风险,不过对这个风险也没必要太担心。第一,丙烯酰胺的含量多少跟咖啡的种类有关,检测发现,速溶咖啡里的丙烯酰胺含量比咖啡豆高得多。第二,跟咖啡的喝法也有关系。研究发现,如果采用滴滤的美式喝法,经过滤纸过滤,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基本上就没有了,因为滤纸能够吸附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所以,如果担心咖啡里的丙烯酰胺有致癌的风险,就避免喝速溶咖啡,喝咖啡豆现磨的,而且最好通过滴滤的方式喝。
喝咖啡还有导致钙质流失的风险。咖啡是一种利尿剂,喝了以后会加速排尿,身体的钙就会通过尿排出去,所以喝咖啡的人要注意通过其他饮食来补钙,比如喝牛奶。有些人喝咖啡喜欢加一两勺牛奶,就可以同时补钙。
还要注意控制喝咖啡的量,不要喝得太多,每天控制在3杯左右。1杯的量是200-300毫升,一茶缸的量大约是2杯,控制在2~4杯,不要超过4杯。认为喝咖啡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的研究,都发现控制在2~4杯就已经有好处了。如果量太高,一天超过4杯,反而增加了健康的风险。
2024.12.23录制
2025.01.13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2
03
2025年
我在评论饶毅的减肥方法时说,他这种通过控制饮食快速减肥的方式很容易反弹,因为减肥减得太狠,身体以为遇到了饥荒,就会对新陈代谢的速度做出调整,让它慢下来。通过运动的方式减肥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为身体也会做出调整,把代谢的速度减慢。那么有没有可能反过来用什么办法加快代谢的速度呢?
我们这里说的代谢指的是基础代谢,是身体在静止状态下的代谢。身体的代谢是身体所有细胞的代谢的总和。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不同的代谢速度,有的代谢速度比较快,有的代谢速度比较慢,例如肌肉细胞的代谢速度就比脂肪细胞的代谢速度快一些。所以,如果两个人体重一样,但肌肉和脂肪之比不一样,那么他们的代谢速度也会不一样。那么,通过增强肌肉力量的锻炼来增加体内肌肉细胞的数量、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就会提高身体的代谢速度。
提高代谢速度的另一个办法是有良好的睡眠。有一些研究发现,睡眠不好会导致代谢减慢。反过来,如果有良好的睡眠,那么代谢也会加快。
还有一个办法是注意饮食,特别是吃的食物的种类。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要经过消化,消化要耗费能量,所以会影响到代谢。不同的食物种类有不同的消化速度,如果吃的食物不太容易消化,那么用来消化它所耗费的能量也就比较多。反之,如果是很容易消化的食物,那么消耗的能量也就少了。蛋白质和纤维比糖难以消化,吃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就比吃热量一样的糖消耗的能量多。又因为高蛋白、高纤维食物消化的时间会比较长,消化它们的能量也就更多。
另外,身体的代谢需要水,所以要保持比较高、比较快的代谢速度,就要避免脱水。
如果能做到我上面说的,增加体内肌肉细胞的数量、有良好的睡眠、吃不容易消化的高蛋白质、高纤维食物,那么的确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速度。但提高得不会很多,所以别指望会有什么奇迹,这也是为什么减肥很难的原因。
2024.11.26录制
2025.01.12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6
03
2025年
国家医保局前几天在上海召开国家药物集体采购会议,号称做了“灵魂砍价”,把准备采购的药品价格尽量压低,据说因此为医保基金节省了几亿元。人们以前一直在怪中国的药价太高,现在真把药价砍下来,很多人反而不放心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司匹林,一片的价格才3分钱,很多人就怀疑是假药,不敢吃。最典型的是“科学公园”,自称做科普,其实一直在做骗人的伪科普。他们为此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作者项栋梁也自称做科普,其实也是一直在做骗人的伪科普。文章的标题就很耸人听闻:《集采3分钱一片的药,你敢吃吗?》,针对的就是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作者在文章里说,他妈妈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每天都要口服阿司匹林,但对于这么便宜的阿司匹林,“打死我都不会让妈妈服用的。”因为“那是我亲妈”,要保命,吃这种特别廉价的药,说不定小命就丢了。说得很吓人。
我查了这几年各地政府和各地物价局公布的采购药物定价单,国产阿司匹林不管什么剂量都是3、4分钱一片。只有进口的原研药即拜尔公司的阿司司匹林才比较贵,一片要3、4毛钱,是国产阿司匹林的10倍。我不知道项栋梁是不是一直给他妈妈吃拜尔的阿司匹林,如果是,说明他对中国国产的所有仿制药都不放心,都认为是害人、骗人的,吃了会丢掉小命,而不只是针对这次国家药物的集体采购。
国产的阿司匹林一直就是这个价格,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引发了这么大的风波。不仅中国国产的阿司匹林是这个价格,美国卖的阿司匹林仿制药也差不多是这个定价。我查了一下沃尔玛卖的阿司匹林,一瓶500片,定价4.18美元,算下来0.8美分一片,合人民币6分。这是零售价,批发价和集体采购的出厂价比这便宜多了,完全有可能3、4分钱一片。美国卖的拜尔的阿司匹林也比较贵,一片6美分。原研药本来就是卖一个牌子,不一定跟仿制药有多大的差别,不能因为仿制药卖得便宜就不敢吃了。这些做伪科普的人,如果到了美国,是不是也不敢吃美国药房卖的仿制药,而非要吃高价的原研药呢?
化学药的成本主要是研发成本。研发一种新药要花很长的时间、很大的投入,有的要花十几亿美元才有可能研发出来,要收回成本当然会卖得很贵。等到专利过期,别的药厂也可以仿制,就不存在研发成本了,仿制药的成本就只是原料和工艺的成本。而很多化学药的原料很便宜、工艺很简单,成本低,当然就可以卖得很便宜。阿司匹林就属于这种药。
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叫做乙酰水杨酸,就是用水杨酸加乙酸酐(也就是脱水的乙酸)制造出来的。水杨酸最开始是在杨树里发现的,如果用杨树作原料,那当然会很贵。但现在的水杨酸都是化学合成的:苯酚和氢氧化钠起反应,制造出苯酚钠;苯酚钠和二氧化碳在100个大气压、100多摄氏度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杨酸钠;然后再加硫酸,变成水杨酸。阿司匹林最基本的原料就是硫酸、氢氧化钠、苯酚、二氧化碳和乙酸酐,这些都是非常便宜的化工原料,得到的最后产物成本很低,价格很便宜就不奇怪了。
一片阿司匹林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没有活性的淀粉,活性成分乙酰水杨酸含量非常低。常规的阿司匹林片乙酰水杨酸含量是350毫克,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含量只有100毫克或更低。生产出一吨乙酰水杨酸,就可以用来生产几百万片阿司匹林,一片几分钱有啥奇怪的?
人们之所以觉得几分钱一片的药便宜得让人怀疑是假药,是因为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西药比较贵,中药比较便宜。这是极其错误的,往往是西药便宜、中药贵。去中国医院看病,医生开的药方里往往最便宜的就是西药,贵的是中药。便宜的西药是用来治病的,而贵的中药是为了赚钱的,不仅治不了病,反而对身体有害,但医生要靠它拿回扣,医院要靠它赚钱。
有一些化学药的仿制药的确会比较贵,比如原料比较贵,或者工艺比较复杂,那就会比较贵。但不管仿制药是便宜还是贵,它的价格高低跟有效无效没有直接的关系。决定一种仿制药有效无效,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它是不是跟原研药一样:成分、效果、被人体吸收的效率都要一样。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一致性评价”,证明仿制药跟原研药是一致的,那么即使再便宜,也可以替代原研药,跟原研药没有什么差别。要看一个仿制药究竟有效无效,就要看它有没有经过一致性评价,药盒上有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图标。
有人会说,即使有经过一致性评价的图标,那也可以造假,质量也有可能出问题,并不是真的达到了标准。这当然有可能,但是,不只是便宜的药,贵的药也会有这种情况。这属于药厂品控、药监监控的问题,跟药价的高低没有关系。反而很便宜的药会让人更放心,因为没有造假的动力。像阿司匹林,按原来的工序、原料生产出来就好了,本来就成本极低,何必造假呢?造假被抓的成本太大了,完全不值得。而且像阿司匹林这种药,造假很容易被发现,因为患者会有感觉。阿司匹林是镇痛解热的药物,头疼了吃下去效果非常明显,如果吃到的是假药,患者马上就知道了,就露馅了。所以,我不认为正规药厂有谁会去制造假的阿司匹林。
这一波质疑低价药采购后面也许有推手。那些所谓的医药代表、卖高价药牟利的药厂,觉得市场被低价药抢去,就赚不到钱了。还有项栋梁、“科骗公园”这种号称做科普,却在做骗人、吓人伪科普的,吓唬人还显得自己很有良心。
2024.12.17录制
2025.01.07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5
03
2025年
美国一年实行两套时间,冬令时(或叫做标准时间)和夏令时,早在1967年就开始了,但争议一直比较大。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美国人反对这么改来改去,认为应该固定实行冬令时或夏令时。2022年,美国参议院曾经无异议地通过了法案,一年到头都采用夏令时。但这个法案在众议院没有表决,就黄了。众议院、参议院2023年都有议员提出类似的法案,但也都没有进行表决。
美国的专家们对这个问题倒是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没有必要改来改去,但究竟应该都用冬令时还是都用夏令时,有不同的看法。研究睡眠的专家认为,应该固定用冬令时,因为冬令时跟人的生物钟比较吻合,有助于睡眠。有人估算过,如果一年到头都用冬令时,那么平均每天可以多睡19分钟。而支持固定使用夏令时的人认为,用夏令时人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也有更多的购物时间。下班晚高峰天还亮着,就不容易出车祸。人们在外面活动时犯罪率也会降低,因为罪犯喜欢天黑时出来活动。最近有人研究过,如果全部改用夏令时,可以减少3万多起汽车撞鹿事件,但全部固定使用冬令时,车和鹿相撞的事故会增加7万多起,因此固定用夏令时比固定用冬令时减少10万起车鹿相撞事故,一年可以减少死亡100人左右。
但是,固定使用夏令时也有坏处。小孩上学的时候天还没亮,家长不愿意,而且摸黑送小孩上学也容易出事故。美国1974年曾经取消过时间的更换,夏天和冬天都固定使用夏令时,结果几周之内,光是佛罗里达就发生了8起学生上学被车撞死的事故。佛罗里达州长因此建议国会还是实行两套时间制度,于是又改过来了。
虽然大家都认为没有必要改来改去,但究竟定在都用夏令时还是都用冬令时,有不同的看法,也各有利弊。所以,可能以后还是要改来改去。
2024.03.10录制
2025.01.06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2
03
2025年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海报,加州尔湾中国人扎堆的地方有一个华人医生要做医学科普讲座,讲关于癌症防治与发酵食品的好处。这个医生在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到美国的大学读微生物学博士,后来考了美国的行医执照,在尔湾的一家医院肿瘤内科当医生。她自称自学中医,深信“药食同源”,对于肿瘤防治和养生很有“积累”,要宣扬“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古为今用守护健康。
大家不要误解,以为肿瘤医生就懂得怎么预防癌症、怎么养生。肿瘤医生是临床医生,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治疗癌症算是她的专业,但怎样预防癌症、怎样养生不是她的专业,不是靠一个医生所谓的个人经验积累就能知道的,因为那属于流行病学范畴,要做大量的研究、分析。而作为一个外行,要了解这方面的进展,需要读文献。我不认为这个医生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阅读生物医学的文献我肯定比她强。
这个医生是在中国接受的医学训练,而中国的医学教育很成问题。其中一大缺陷就是忽视科学素养的教育,缺乏批判性理性思维。所以中国医学院出来的医生,不管学的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普遍迷信中医,都是“老中医”。就像这个医生号称相信古老的智慧,就跟现代医学格格不入。现代医学不相信古老智慧,中医才相信古老智慧。她说她相信天人合一、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是中医的说法,我不知道她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某些食物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这不奇怪,也不是中医的发现,其他的国家、民族以前也都发现过。比如古希腊的医生就知道吃肝脏可以治疗夜盲症。夜盲症是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所以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治疗。但用食物治疗疾病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比较少的个例。中医认为什么食物都能用来治疗疾病,什么疾病都可以用食物来治疗,如果这就是这个医生说的药食同源,就完全是迷信。
这个医生的讲座讲的是癌症防治与发酵食品的好处,显然是要讲吃发酵食品对于预防甚至治疗癌症会有好处。真的是这样吗?我接下来就讲一讲发酵食品对健康有什么好处,以及有什么风险,包括增加癌症的风险。
发酵食品的历史非常古老,世界各国都有发酵食品。以前之所以要用发酵食品,是为了保存食物。没有冰箱的年代,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发酵。微生物发酵之后,食品里的淀粉、多糖、纤维素被分解,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酸,还会产生酒精,就能抑制会让食品腐败的细菌、真菌的生长,食物就可以长期保存。这是制作发酵食品最开始的目的。
吃发酵食品的确对健康有一些好处,其中一个好处是能够增加某些食品的营养价值。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酸奶。很多人喝牛奶会腹泻,因为他们患有乳糖不耐症,消化不了牛奶当中的乳糖。牛奶发酵之后,乳酸杆菌把里面的乳糖变成了乳酸,牛奶成了酸奶,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也可以喝了。大豆里含有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所以大豆没法多吃,否则消化就会出问题。但是大豆发酵之后,这些抗营养因子也就没了,吃起来就不会有消化问题。
发酵食品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一些微生物,即所谓的益生菌,还有促使有益细菌繁殖的物质,即所谓的益生元,所以吃发酵食品能改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的一个好处是能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助于预防、治疗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减轻消化系统的炎症。改善肠道菌群还可能有别的好处。比如有人认为,吃发酵食品改善了肠道菌群,就能减肥、改善免疫系统、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甚至有人认为吃发酵食品还有可能预防癌症,不知道这个医生讲防治癌症是不是也引用这项研究。现在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热门领域,无数的人都在研究,发表了很多结果。但这些研究有的质量比较高,有的质量很差,不能完全相信。而且,吃发酵食品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它也有健康的风险。
发酵食品的一大风险是制作、生产、保存过程中很容易污染有害的细菌、真菌。这容易理解,因为发酵食品就是在培养微生物,那么,那种环境下不会只是想要的有益微生物才能够生存、生长、繁殖,别的微生物也能生存、生长、繁殖,而微生物并不都对人体有益,有的对人体是有害的。发酵食品中经常被检测出各种有害的微生物,像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等,都能让人食物中毒。发酵食品还容易产生生物胺,比如组胺,吃了也能导致食物中毒。所以发酵食品经常导致食物中毒,中国、韩国和世界各国都有很多吃了发酵食品导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
以上说的是急性中毒。更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增加癌症的风险。发酵食品,特别是泡菜、酸菜、豆瓣酱之类的发酵蔬菜,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质。致癌物的来源有这几方面:发酵食品被有害的真菌污染,产生了真菌毒素,有些真菌毒素是很强烈的致癌物;发酵蔬菜很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癌物亚硝胺;发酵的蔬菜容易生长导致胃癌的病原体幽门螺杆菌。
东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都是消化系统癌症的高发区,食道癌、胃癌患者非常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人都喜欢吃发酵的蔬菜。韩国有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40克泡菜、豆瓣酱等发酵蔬菜,得胃癌的风险就会增加15%;每多40克,就多15%的风险。中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得胃癌的人有50%左右跟吃发酵蔬菜有关。还有一项研究研究的是日本和韩国的情况,结论是经常吃发酵蔬菜,得胃癌的风险会增加28%;反过来,如果吃很多新鲜蔬菜,胃癌的风险就能降低32%。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发酵蔬菜。泡菜、酸菜只能偶尔、少量地吃,解解馋就够了,这样才不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
2024.12.15录制
2025.01.03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27
02
2025年
以前有人为了提倡素食,说人天生适合吃素。现在有人为了提倡生酮饮食,又说人天生就适合吃肉,是肉食动物。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人不是素食动物呢?原因很简单,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素只能来自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里没有。比如蔬菜、水果里没有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只能从动物性食物摄入。如果一个人纯吃素,不吃动物性食物,没有B12的来源,就会患B12缺乏症。为什么草食动物不会患B12缺乏症呢?因为它们的肠道里有细菌制造B12让它们吸收。人的结肠里也有细菌在制造B12,但人体没法从结肠吸收B12,所以只能从动物性食物中吸收B12。
为什么人不是肉食动物呢?原因也一样,有些必需的营养素只能从植物性食物摄入,动物性食物里基本上没有。比如动物性食物里,维生素C的含量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只能从蔬菜、水果里摄入。如果一个人只吃肉不吃蔬菜、水果,就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为什么肉食动物,比如猫科动物不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呢?因为它们的身体可以自己制造维生素C。人类,以及类人猿,身体已经丧失了制造维生素C的功能,只能从蔬菜、水果摄入维生素C。
所以,人是一种杂食性动物,素食、肉食都要吃。人类的祖先跟黑猩猩一样生活在非洲的热带,那里有很多水果等各种各样的植物性食物。人类祖先就以吃它们为主,有时候像黑猩猩一样吃点肉。黑猩猩会吃昆虫、白蚁,甚至会打猎,去抓猴子吃,还会吃已经死掉的动物的尸体。
在人类进化史上,可能有一段时间是以肉食为主的。人类走出非洲到了北方,那一带冬天没有植物性食物,就只能靠打猎为生。特别是在有农业之前,可能有一段时间是以肉食为主的,但不等于说那个时候的饮食是最适合人的最健康的饮食。有些人提倡石器时代的饮食,认为那是最健康的饮食,这是大谬不然。那个时候只要能吃饱肚子,能保证充分的能量供应就了不得了,还会去管健不健康吗?在远古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二三十岁,你愿意在那个时代生活吗?现在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饮食比以前的更健康、更科学。
2024.03.28录制
2024.12.31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23
02
2025年
一般说一个学生聪明、脑子好使,指的是他的领会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很强,表现在学习上主要就是数学学得好。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数学能力强,很小就能表现出来。刚开始学数学只是数数、做简单的加减,还表现不出来,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一旦到了学除法,就开始出现差别,有些学生就跟不上,学的速度就慢了。到了学分数的加减又是一道坎,数学能力强的马上就知道怎样做分数的加减,能力差的再怎么教,他还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要不停地解释、不停地纠正,才能改过来。
对美国和英国的学生做过的研究发现,一个小学生如果除法和分数学得好,到了高中,他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特别是代数会学得比较好。所以在美国,往往到小学三年级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分流。根据老师或家长的推荐,给比较聪明的学生做一种类似于智商测验的测试,只不过题目比智商测验少,总共就60道题。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有天赋。如果有天赋,就集中起来上课,多学一点东西。美国小学基本上是玩,学的东西比较少,集中放到天赋班,学的东西会多一些,课外也会有一些跟学知识有关的活动。
但是,小学数学好的人不少,到了中学就会有一些人跟不上,数学变差了。这不是突然变差,而是他本来数学能力就没那么强。我觉得到初中还有一个坎很关键,那就是平面几何。平面几何这一关,有不少小学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也过不了。如果平面几何学得好,那就证明数学的确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观察。我上中学时,数学学得好的同学都是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做得很好的。平面几何做不好的,到高中数学也不可能突然变好,而平面几何做得好的,到了高中,数学也都没有问题了。
还有一个可能比较主观的指标,数学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很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学数学并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反而很有乐趣,所以他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自己主动去找书、找资料看,想发现某个新的解题方法之类,也愿意主动去解比较难的数学题。对他们来说,一旦将难题解出来,会有一种成就感,会觉得很快乐。这些数学好的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数学兴趣,所以根本用不着家长去逼着他们学数学,需要逼的是本身数学就没那么好。数学好的人可能不愿意刷题,因为他们觉得刷题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浪费时间,不愿意去做。
2024.06.20录制
2024.12.27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23
02
2025年
一般说一个学生聪明、脑子好使,指的是他的领会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很强,表现在学习上主要就是数学学得好。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数学能力强,很小就能表现出来。刚开始学数学只是数数、做简单的加减,还表现不出来,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一旦到了学除法,就开始出现差别,有些学生就跟不上,学的速度就慢了。到了学分数的加减又是一道坎,数学能力强的马上就知道怎样做分数的加减,能力差的再怎么教,他还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要不停地解释、不停地纠正,才能改过来。
对美国和英国的学生做过的研究发现,一个小学生如果除法和分数学得好,到了高中,他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特别是代数会学得比较好。所以在美国,往往到小学三年级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分流。根据老师或家长的推荐,给比较聪明的学生做一种类似于智商测验的测试,只不过题目比智商测验少,总共就60道题。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有天赋。如果有天赋,就集中起来上课,多学一点东西。美国小学基本上是玩,学的东西比较少,集中放到天赋班,学的东西会多一些,课外也会有一些跟学知识有关的活动。
但是,小学数学好的人不少,到了中学就会有一些人跟不上,数学变差了。这不是突然变差,而是他本来数学能力就没那么强。我觉得到初中还有一个坎很关键,那就是平面几何。平面几何这一关,有不少小学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也过不了。如果平面几何学得好,那就证明数学的确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观察。我上中学时,数学学得好的同学都是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做得很好的。平面几何做不好的,到高中数学也不可能突然变好,而平面几何做得好的,到了高中,数学也都没有问题了。
还有一个可能比较主观的指标,数学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很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学数学并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反而很有乐趣,所以他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自己主动去找书、找资料看,想发现某个新的解题方法之类,也愿意主动去解比较难的数学题。对他们来说,一旦将难题解出来,会有一种成就感,会觉得很快乐。这些数学好的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数学兴趣,所以根本用不着家长去逼着他们学数学,需要逼的是本身数学就没那么好。数学好的人可能不愿意刷题,因为他们觉得刷题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浪费时间,不愿意去做。
2024.06.20录制
2024.12.27整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