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法院成了肖氏反射户?

11 08 2009年

    有网友转来署名“搬运工”者贴在一个网站上的两个帖子,用以“肖氏反射弧”闻名河南郑州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肖传国的口气,宣布其对饶毅和我进行“报仇”的结果。全文如下:

【帖子一】

http://www.webjb2.org/webjb/viewtopic.php?topic=40611&select=&forum=01
 
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给大伙简报一下方舟子饶毅等案
 
散仙谷 http://www.webjb2.org/webjb/sanxian/

送交者: 搬运工 于 2009-08-10 00:15:02
 
再纽约诉饶毅,新语丝一案,再耗费了饶和方各自数万美元的费用后,饶的律师提出赔钱和解。尽管饶是个心胸狭窄,志大才疏之徒,但考虑到他能回国内干活,不论其目的何在,还是值得鼓励,其实他那公开信对他自己的作用力应该不小于对我的:-)另外我也太忙,就指示律师接受和解,并不要在赔偿数额上太为难他。最后以一万美元了结。
 
武汉的判决我因为忙,一直无暇顾及执行,协和出版社袁中那SB单位倒是老早乖乖的陪了几万到账,昨日律师告诉我,法院到北京已经执行回来了,因为最近各级法院强调法律判决的严肃性。听律师说方是民非常狡猾,根本不办身份证,她老婆也躲起来,可惜躲得了和尚尼姑躲不了庙,执行法官查到他老婆的账号后,直接就连本带利加执行费划走了4-5万元。
 
还是那句话:积德,赚钱,报仇。慢慢来。

------------

【帖子二】

http://www.webjb2.org/webjb/viewtopic.php?topic=40666&select=&forum=01
 
木匠老乡好!下手的确两难
 
散仙谷 http://www.webjb2.org/webjb/sanxian/

送交者: 搬运工 于 2009-08-10 01:55:08
 
回答: 不错! 由 糟木匠 于 2009-08-10 01:26:50
 
据说他和她老婆全部存款也就10来万,还把别人捐的“打假基金”拿去买他那些拼凑抄袭的书才有这多。
 
方舟子歹毒卑劣,十恶不赦;他老婆遇人不淑,为虎作伥,可怜可嫌;但孩子无辜。40多的一大男人,混成如此摸样,实在是该买个高额保险,再为孩子跳楼算了。
 
以后若他老婆和他离婚,我不会奇怪:-)或许我会把这钱再加上利息捐给她:-)
 
TMD,二蒙阿嗲还在流着哈喇子等龙虾,我怎么觉得有点为富不仁,这点小钱都要?:-)))

--------------

    我这才知道原来武汉法院的法官悄悄地上北京来执行三年前对我的判决。据说由于我有根有据地质疑了2005年中科院院士候选人肖传国的学术成就和履历,导致肖传国从此选不上院士,所以武汉法院要我赔偿肖传国3万元。这三年来我或我的妻子从未收到过武汉法院的执行判决通知、裁决之类的文书,却原来武汉法院是偷偷地要去找既非被告、也从不参与我的学术打假的我的妻子算帐?真不相信中国现在还有这种株连九族的制度。便让妻子查了一下其在北京的银行存款,还真在8月7日这一天被武汉江汉区法院从其工行的帐号中划走了40763.6元。银行工作人员称,武汉法院出示的执行通知上,被执行人写的就是我妻子的名字,所以他们只能照办。事先既未依法送交裁决、通知,事后也未通知,如果不是原告自己洋洋得意地在网上宣布其指挥武汉法院为其报仇的战绩,我妻子还不知道存折少了一大笔钱。武汉法院干事如此偷偷摸摸,和小偷何异?

    联想到当初肖氏在武汉法院以同一事由起诉我三次均被立案受理,武汉法院利用我在北京开会之机专门派两名法警到会场向我递交肖传国诉状,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处处袒护原告、故意淹没和无视我方的证据,又以肖传国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属于国际期刊论文、在历年获奖者名单中没有找到原告的名字不能否认原告获奖等离奇理由认定本人侵害了肖的名誉权;判决后舆论大哗,600多名海内外知识分子、15名香港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抗议、批评该判决,而武汉法院对肖氏依然痴心不改,终审维持原判;现在武汉法院又偷偷划走我的妻子存折上的款,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武汉法院是不是成了肖氏反射户,任由肖氏摆布?须知以离奇理由维持原判的武汉中级法院是世界著名的前腐后继法院,出过13名法官因受贿被同时判刑的奇闻,被调去反腐的院长周文轩(对我的判决即在其任上下的)后来也因受贿获刑10年。周文轩已入狱,为何其任上判的冤假错案不能纠正?这里是否还有更大的司法腐败案?事隔三年,我本以为此事已了,所以就忙别的事了,既然武汉法院、肖氏想要继续折腾,我就奉陪好了。

    关于肖氏在纽约诉饶毅,“饶的律师提出赔钱和解”一事,饶毅答复说:“不是我的律师,是我的保险公司的律师,他们没有我的同意,只有保险公司的同意,我一分钱没有花。如果他说我们花了数万美元,那可能是他根据自己的律师费用推算的。所以,到底来,他花的,和保险公司给的,还不够他付律师费。”



“世界经理人集团”是什么公司?

2 08 2009年

    近日国内20名“品牌学者”上书商务部揭露“世界经理人集团”旗下的“世界品牌实验室”连续造假,“世界经理人”则连发三则声明声称这是一起有计划、有预谋的商业诋毁事件,已向公安报案云云。对新语丝的读者来说,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6年新语丝网站就已发文揭露过“世界经理人”及其CEO丁海森了,见行外人《骗子?“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与丁海森、世界经理人网站、华尔街电讯》(XYS20060316)。因有记者询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我就花了一点时间,查查“世界经理人”的老底——按申泮文院士的
一位学生的说法,我这是在侵犯“世界经理人”的“隐私”和“人权”。

根据纽约州政府的公司注册记录,世界经理人集团(World Executive Group)是一个叫Fei Yuan(原斐)的华人在2007年3月13日注册的。所以其网站声称世界经理人集团于1999年在纽约成立、由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 ·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担任主席云云,明显是假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是在2008年5月29日才注册的,注册人也是原斐。世界金融实验室(World Finance Lab)没有注册记录。也许正是由于在2006年遭到了揭露,他们才因此去补注册了一下。

世界经理人网站icxo.com域名注册于2002年11月28日,注册人为丁海森(hai sen ding),公司名称写着世界经理人集团(The World Executive Group Inc.),联系地址是麻省剑桥的一个公寓(60 Wadsworth Street no 18F, Cambridge, MA 2142),但是查麻省政府的记录,并无该公司的注册材料。丁海森没有在麻省注册过任何公司(纽约政府的公司记录没法用注册人检索,不知道他是否在纽约注册过公司)。

    有趣的是,在世界经理人网站有一个“《财富》公布100家最适合工作的企业 Google第一”的帖子,列出据说由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8年最适合工作的企业前十位”,如下:

排名 公司名称 雇员增长率 雇员人数

1 谷歌 60% 8134
2 Quicken Loans 68% 4920
3 Wegmans Food Markets 4% 35302
4 HiElite Media 5% 31451
5 Genentech 9% 10842
6 思科 17% 32160
7 星巴克 15% 134013
8 高通 15% 10095
9 高盛 10% 13764
10 Methodist Hospital System 11% 10481

http://bbs.icxo.com/redirect.php?tid=194164&goto=lastpost

    这10家有9家个个都是著名大企业,只有排在第4位的HiElite Media闻所未闻。查了一下,原来那是丁海森拥有的公司,号称在纽约(www.linkedin.com/pub/haisen-ding/6/a07/51)。但是在纽约州政府公司注册记录中找不到这家公司。hielite.com的域名注册人也是丁海森。《财富》竟然把一家没有注册过的公司列为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之一,岂非怪事?如果丁海森已拥有一家有31451名雇员的企业,还用得着到中国混饭吃?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则报道是从别处转载的,我们对比一下原文:

http://www.chineselinuxuniversity.net/news/20958.shtml

    即可看出两则报道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排名第4的原来是著名的股票经纪商Edward Jones。“世界经理人”在转载时做了手脚,让丁海森拥有域名的未注册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世界大企业。如此赤裸裸的假都敢造,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对这种行为,我觉得才真应该“向公安报案”。

附:
20名学者上书商务部揭露世界品牌实验室造假

2009年07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吕波 发自北京

“世界品牌实验室”的CEO丁海森绝对想不到,不久前结束的一场著作权纠纷将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

“我在起诉过程中,调查发现,‘世界品牌实验室’所在‘世界经理人集团’并非注册在美国,而是以1万港元在中国香港注册。”亚洲品牌委员会(ICBA)中国区副秘书长朱向群说,这件抄袭起诉案让他发现了多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缔造者——“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老底”。不仅如此,入选排行榜企业的“品牌价值”更让他生出疑惑。

近日,朱向群与杨子云、祝合良、杨同庆等在内的20多位品牌学者将联名上书商务部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对“世界品牌实验室”连续造假行为进行揭露,并建议相关机构尽快出台我国业界排行榜行为的规范制度。

公司频陷版权纠纷

“我在一次授课时,学员说,老师你的观点XX网站上已经有了,结果我去网站一看气坏了。”朱向群说,自己的三篇文章均被世界经理人网站抄袭,署名为“世界经理人”。更过分的是,把文中的第一人称“我认为”,全改成了“世界经理人认为”,朱向群一怒之下将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世界经理人)告上法庭。

在调查中朱向群发现,这家号称“总部在美国纽约,有着诺贝尔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任董事会主席,‘蒙代尔学生’陈红一为副主席,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双硕士学位的CEO丁海森,专家和顾问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的机构,因不少“专业品牌评估”的文章来自中国其他品牌学者,导致频频陷入著作权纠纷中。

据朱向群介绍,2006年8月31日,北京旅行家杂志社起诉该公司侵犯著作权。2007年,北京中文在线文化发展以及网络作者唐朝也分别起诉该公司侵权。此外,2007年12月18日,有30多年历史的世界经理人文摘有限公司以侵犯著作权纠纷、侵犯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等为由将世界经理人告上法庭。

2008年8月4日,朱向群在起诉世界经理人侵犯著作权案中胜诉。他在起诉中了解到,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于2003年3月12日在北京注册,而同名香港公司于2003年11月7日注册,法定股本仅1万港元,其法人代表为丁海森,为内地居民。

由此,朱向群对世界经理人附属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多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产生了强烈质疑。

上榜品牌价值“暴涨暴跌”

朱向群指出,“世界品牌实验室”连续发布的6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存在着品牌价值突涨突落、品牌数百亿资产突然消失、排行名次突然消失或失而复得等怪现象。

比如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的榜单上,从2004年起其品牌价值157.69亿元稳步增长至2008年的190.54亿元,可是2009年榜单里面突然变为316亿元,这一年里美的并没有进行大的并购,品牌价值的暴涨令人费解。

而青岛海尔2004年至2007年品牌价值稳定在612亿~640亿元左右,但2008年却意外暴涨到801亿元,2009年又突然回落至641亿元。

还有不少企业好端端的数百亿品牌资产某年突然“不翼而飞”,比如长虹2008年还有着655.89亿元品牌价值,方太2008年尚有42.91亿的品牌价值,结果到2009年这两家企业均榜上无名。

此外,还有康佳集团品牌价值“失而复得”、江苏梦兰集团排名忽隐忽现等现象。

专家质疑评估结果

“品牌资产评估是一门实证科学,无法提供或不提供评估品牌资产的财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世界品牌实验室’如何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说,一个榜单的公信力不在于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而在于自称的方法有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

《财富》500采用的是年度营业额,至于利润等其他指标不在其列。尽管有人质疑说“大”不等于“强”,但是作为提供世界500大企业排名的榜单,至今还是最有参考价值的一个排行榜。

而“世界品牌实验室”采用的品牌评估方法是目前通行的经济适用法(Economic Use Method)。通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EVA)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

但依据其公式,至少涉及数十种数据,仅其中的年业务收益额,按照解释 “是通过对包括当年在内的前三年的营业收益及今后两年的预测收益加以不同权重后,得出的平均业务收益”,“仅一个指标涉及10个数据,问题是,他从哪里获得的这些数据?”

据公开资料,“世界品牌实验室”2008年12月在中国香港举办的“2008第五届中国品牌年度大奖暨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TOP10评选”,在该活动通知的回执表中显著位置列着推广方案,共分三个标准:第一是TOP10阵容方案,同意参加年度大奖,企业交费4.98万元;第二是NO.1阵容方案,交费 12.8万元;第三是特别赞助,交费19.8万元。

凡是在大会会刊上刊登了广告的,这个公司的品牌价值都异乎寻常的高。

某电器公司是做了广告的,其品牌价值就排在了TCL等公司的前面。另一家电器公司也是做了会刊广告的,因此,在他们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但还没造出汽车时,就在汽车行业品牌排行榜里排在了二汽的前面。

“所谓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其实就像一场游戏。”王静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已经学聪明了。据王静透露,某家纺织企业就采用隔一年参加一次评榜的方式,据该企业负责人说,“参加一年的排行,拿一个好名次,足够宣传几年。”这也是不少企业排名忽隐忽现的原因。

今年6月16日世界经理人再度以“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名义发布了 “2009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该榜发布之后,国内品牌学者座谈了四、五次,终于决定采用联名上书的形式向丁海森的“世界品牌实验室”发起挑战,这些人中包括资深权威品牌专家、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副主席杨子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系教授杨同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研究员艾华等20名品牌学者。

专家建议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调查、清理“世界品牌实验室”此类非法评选机构;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限制或禁止企业在对外宣传和产品包装上使用排行榜概念进行促销。

新闻链接

世界经理人:不存在数据造假

记者昨日来到位于建国门的恒基中心办公楼第一座1601室,针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世界经理人集团行政总裁袁浩东称,“世界品牌实验室”经过7年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已经建立了中国市场上最权威的品牌数据库,覆盖了4000多个全球品牌和1.2万个中国品牌。拥有全球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最新数据,“我们还和中国机械企业管理协会等行业协会合作,及时掌握各个行业的市场和品牌动态。”通过品牌数据库,可以查询到几乎所有中国和世界主流品牌的年龄和覆盖范围,他表示不存在数据造假的问题。

袁浩东发给记者的公司简介称,“世界品牌实验室”是一家国际化、专业性的品牌研究机构,总部在美国纽约。

世界经理人:学者上书是商业诋毁 已经报案

2009-07-30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吕波  张亦帆  发自北京、成都

    继昨日本报报道  《20名学者将联名上书商务部  指“世界品牌实验室”造假》后,昨日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世界经理人)发布声明,称此事件属于一次竞争对手的  “商业诋毁行为”,并表示该团体已触犯《刑法》第221条和第231条“扰乱市场秩序罪”。

    随后不久,上书学者也发来针锋相对的声明,“我们拥有质疑造假排行榜的资格,因为我们是对品牌评估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品牌专家朱向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联名上书的学者已经接近30人。”

    世界经理人:已向公安报案

    昨日,世界经理人发表了一篇措辞强硬的声明,对“世界品牌实验室”被学者质疑造假一事作出正式回应。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系全资附属于世界经理人的附属机构。

    世界经理人称,这是一起严重的商业诋毁事件,该公司对“多位品牌学者”的身份提出质疑。声明称,参与者王静为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评选多届品牌榜,此次显然是“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进行恶意的诋毁、贬低”。该公司同时指出:如杨子云、刘瑛和朱向群,均为营利性品牌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其动机和公信力受到质疑。

    而对于20名上书学者指责其注册地的问题,世界经理人称,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是在2002年9月经国家工商总局预先核准的名称,是2003年3月在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中国领先的战略咨询和商业媒介公司,所谓“1万港币的皮包公司”纯属捏造。

    世界经理人表示,这是一起有计划、有预谋的商业诋毁事件,而参与的  “商业诋毁团伙”符合《刑法》第221条和第231条“扰乱市场秩序罪”的全部特点,公司已经掌握了有关涉案公司和人员的人证和物证,“我们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在1996年首次推出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已有10届,那么是否真如世界经理人所说,是同行间的互相诋毁呢?对于这一疑问,王静大呼冤枉,她表示此次联名上书根本不是她发起的,自己也只是比较早被邀请过去的品牌评估专家,“我们认为‘世界品牌实验室’最主要是虚假宣传。你说你是国际五大评估机构之一,你的证据在哪里?要是没了这些光环,谁会参加你的榜单?”

    联名学者:公信力不容质疑

    昨日下午4点30分左右,联名上书的品牌学者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集体声明,对世界经理人的声明予以逐条驳斥。

    学者在声明中称,对于世界经理人称这是一起严重的商业诋毁事件,“我们欢迎公检法机构介入调查,看看世界品牌实验室是否造假,并建议更多的上榜企业参与调查。”

    而对“多位品牌学者”的公信力的质疑,学者在声明中坦承,他们中不少人在相关机构及企业挂职是事实,但同时表示联名学者均在大专院校和企业讲授品牌方面的课程,拥有质疑造假排行榜的资格,“我们是对品牌评估有一定研究的学者。”

    学者表示,对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质疑,主要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朱向群起诉世界经理人网站侵犯知识产权一案”的判决书。

    该判决书称,“据查实,世界品牌实验室系全资附属于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的附属机构。”判决书还指出,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于2003年3月12日在北京注册。同名的香港公司于2003年11月7日注册,法定股本10000港元,董事为丁海森(持有90%股本)、原斐(持有10%),均为内地公民。于 2007年7月10日更改为世界经理人集团有限公司。”

    学者表示,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对世界经理人称“所谓‘1万港币的皮包公司’纯属捏造”的还击。此外,世界品牌实验室宣传自己是一家国际化、专业性的品牌研究机构,总部在美国纽约等”,但从判决书中看不到任何可以支撑的证据。

    “我们将继续坚持观点,即指出‘世界品牌实验室’所属网站文章剽窃造假(北京海淀法院已有判决)、宣传(自称世界最权威五大评估机构之一等)造假、排行榜评估造假。不管你们总部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因为影响了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和正常市场秩序及广大消费者权益,我们就会站出来揭露。”

    品牌榜评选团队:记者未见到

    其实在品牌学者表示将联名上书质疑世界品牌实验室造假前,丁海森的  “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就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

    该公司除了有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的世界品牌实验室外,还设有世界媒体实验室、世界竞争力实验室、世界金融实验室、世界HR实验室、世界汽车实验室等实验室,而牵涉如此多的企业、海量的数据分析,不少人心中有个疑问,世界经理人的“评选团队”有多少人?是否真的由“一批专业的经济、金融及数理分析人才”构成?

    为此,7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程来到该公司位于恒基中心一座1601室,表示希望能知道评选团队的人数和构成,但该公司负责媒体接待的人员告诉记者,公司采访必须走流程,填写“媒体采访征询表”,视情况再予以回答,当晚记者收到该公司行政总裁袁浩东回复,称世界品牌实验室经过7年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已经建立了中国市场上最权威的品牌数据库,覆盖了4000多个全球品牌和1.2万个中国品牌,不过并未透露具体  “评选团队”的情况。

    昨日上午,记者就品牌学者对6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品牌价值突然暴涨、或者数百亿品牌资产在某年突然“不翼而飞”、或忽隐忽现等怪现象向世界经理人发出“媒体采访征询表”,同时要求世界经理人介绍一下其建立并运转“覆盖 4000多个全球品牌和1.2万个中国品牌”数据库的研究团队人员和构成。

    但昨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再次联系该公司媒体联络人,对于评选团队的具体情况她表示无法回答,“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回复你们,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站出来说不好,我们会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此之前不接受任何采访。”

    上榜公司:未主动参与排榜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教授张民曾表示:多家著名大企业反映,以“世界品牌实验室”为首的各类评选机构,或拉他们大企业垫背,把业内中小企业和其品牌资产排在一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对品牌榜上出现异常现象的一些企业进行了采访。

    康佳集团在2004年至2007年排行榜上的品牌价值在251亿元至233亿元之间波动,但2008年该公司突然在排行榜上消失,2009年重又以 235.34亿元的品牌价值出现在榜单中,“我们最近几年没有参加这样的评选,选没选上都没注意。”康佳集团负责品牌的韩法才告诉记者,企业收到的排行榜挺多的,很难知道哪些榜单具有权威性。

    “我们公司从没主动参与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的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昨日,2009年“缺席”“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的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对记者表示,目前这种类似的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很多,对方愿意给长虹这样知名的公司评榜是他们的事,“对于长虹公司来说,只要评的榜不是恶意中伤长虹的品牌或者形象就行。此外,公司没有主动付钱让对方来给自己增加榜上排名。”

    而美的集团相关人士也表示,公司并没有和世界品牌实验室联系过参加排行榜的事。不过,今年上半年,对方曾经和公司联系过,希望公司能支付一定费用来参加评榜活动。对于对方的要求,公司自然是拒绝。不过当记者问及收费标准以及如何回报时,该人士表示,公司没有参加该评榜活动,所以不知内情。

世界品牌实验室连发三篇声明回应质疑

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7月29日重要声明:所谓“品牌中国产业联盟”、 “亚洲品牌委员会”全部为虚构

近日有个别媒体报道称“学者将联名上书揭露世界品牌实验室造假”。对此,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郑重声明:报道内容完全不符合事实,是商业诋毁行为。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对此种有悖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的行为表示谴责和愤慨。对此报道造成的恶劣影响,我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第一,这是一起严重的商业诋毁事件,是当事公司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和当事人该公司总经理王静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进行恶意的诋毁、贬低。鉴于 “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和总经理王静的行为已经触犯我国《刑法》第221条和第231条,我公司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二,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是2002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预先核准名称,并于2003年3月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中国领先的战略咨询和商业媒介公司,营业范围内包括市场研究、经济数据库开发、项目评估、战略管理咨询、计算机网络、风险投资等等。(如果需要, 我们可以提供营业执照),所谓“1万港币的皮包公司”纯属捏造。

第三,请注意“多位品牌学者”的真实身份,其动机和公信力可想而知。譬如王静,北京名牌评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多次在评名牌上被有关媒体揭露。再譬如杨子云,所谓“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副主席,该联盟由赢利公司“品牌联盟(北京)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刘瑛和朱向群,所谓的亚洲品牌委员会的中国区正副秘书长,也是赢利公司“北京烙印品牌管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而所谓“亚洲品牌委员会”,没有找到该委员会的任何信息。第四,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是一家国际化、专业性的品牌研究机构,总部在美国纽约,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担任主席,全资附属于战略咨询公司世界经-理人集团,专家和顾问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实验室独创了“品牌附加值工具箱”(BVA Tools)和“信任度睛雨表”(Trust Barometer)等咨询工具。

对这起有计划、有预谋的商业诋毁事件,我公司已经掌握了有关涉案公司和人员的人证和物证,这个商业诋毁团伙符合我国《刑法》第221条和第 231条“扰乱市场秩序罪”的全部特点:有着明确的意在贬低竞争对手的目的性;行为本身表现为捏造、散布与真实情况不符的虚假、不实之情;有特定的诋毁对象,即行为所诋毁的对象是与行为人存在竞争关系的同业经营者;行为后果损害的是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同时我们对有关媒体机构和媒体人的职业操守表示遗憾。特此声明。

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7月30日再次声明: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顶级大学教授们,力挺世界品牌实验室

2009年7月28日有不良同行在北京组织了一个有计划、有预谋的商业诋毁发布会,在会上几个伪装成学者的微型公司小老板和个体工商户,对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和世界品牌实验室进行贬低和诋毁,并捏造和散布虚假消息,个别媒体因为没有专业精神或本来就没有新闻道德,对外发布了有损于世界经理人集团商誉的新闻。我公司第一时间做了以下四件事情:

第一,我们联系了多次与世界品牌实验室合作的哈佛大学商学院John Deighton教授、耶鲁大学管理学院Ravi Dhar教授、牛津大学商学院Stephon Woolgar教授等世界顶级品牌学大师,他们对中国出现的如此低劣的商业文明表示遗憾,Ravi Dhar教授说“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世界品牌实验室组建了领先的品牌研究组织,并在建设品牌的思想领导力上跨出了领先的一步”。 Stephon Woolgar教授也说“我为世界品牌实验室在中国品牌全球化方面做的领导工作感到高兴”。

第二,我们第一时间向正在海外参加学术会议的董事会主席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和首席执行官丁海森先生做了汇报。蒙代尔教授说“有任何质疑,请参加今年9月下旬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经理人年会’,我将参加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丁海森先生发表声明说,“这些伪学者和伪专家,想通过挑战我们,博得一点点可怜的知名度,他们没有一个接受过欧美专业的经济学或管理学训练,有的六七十岁高龄了,知识结构早已老化,而思维方式还处于文革时期。”

第三,我们第一时间与参加“诋毁发布会”大部分记者取得了联系,他们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人证和物证。一些拒绝参加发布会的人士,和一些参加发布会但是不认同王静、杨子云、刘瑛和朱向群等人卑鄙行为的人士,都给我公司律师提供了第一手的详尽资料。同时他们还揭露了杨子云的主要头衔即他担任副主席的“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刘瑛和朱向群等人虚构的“亚洲品牌委员会”中国区正副秘书长,全部都没有在中国任何机关登记过。

第四,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战略咨询、人事派遣、管理培训和商业媒介。就品牌评估和咨询业务而言,本公司占据了中国市场95%以上的市场分额,可以说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任何有一点点实力的竞争对手。因此,有人还说世界品牌实验室是“国际五大品牌评估机构之一”,这明显是在贬低我们,从品牌评估的的范围、涉及到的公司、客户群数量等指标来看,正如牛津大学教授所言,我们是“世界的领导者”。

最后,本公司再次声明,我们一定会通过司法途径对这次商业诋毁事件中的当事人和当事公司进行惩处,同时,我公司已经授意关联机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对本次事件中的有关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进行跟踪,跟踪的结果也一定会在《中国媒体公信力年度报告》中具体体现。

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7月31日第三次声明:地球上并没有“环球资源”和“世界经理人文摘有限公司”

昨天,注册于开曼群岛上的Global Sources和World Executive’s Digest对外发布虚假新闻,说我们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侵害他们权益,鉴于有不明真相的媒体已经报道,本公司对上述两间群岛公司在中国没有法定住所,不在中国缴纳任何税金,规避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政策的行为披露如下:

第一,在中国和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没有一个叫“环球资源”和“世界经理人文摘”的公司。经本公司查询,注册于开曼群岛上的Global Sources和World Executive’s Digest Ltd公司分别被他们自己翻译成“环球资源”和“世界经理人文摘有限公司”,这些公司全部没有在中国注册,其中文和英文名称在中国法律上不享有字号权。

第二,关于World Executive’s Digest Ltd在中国出版的《世界经理人文摘》杂志,是在本公司经国家工商局批准成立以后,才恶意改名为《世界经理人》,(见2003年3月22日《北京青年报》发表的《欧元之父进京开公司》。任何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 开曼群岛公司是不能在中国从事出版业务的,该杂志为非法出版物,并没有出现在国家正规报刊目录中。

第三,最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关于“世界经理人”商标注册申请的复函》中就明确指出,“世界经理人”作为商标用在服务项目上,“仅仅直接表示了服务的主体、对象等特点,缺乏应有的显著特征”。(因此,World Executive’s Digest抢注的“世界经理人”系列商标并不受保护,而且撤销该群岛公司的恶意抢注商标的系列法律诉讼已于去年进行。

第四,最近两年来共计有7位中国最杰出的法学家联署,支持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的合法利益:他们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张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刘春田教授、北京大学知识产权法博士生导师张平教授、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李顺德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孙国瑞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冯晓青教授。

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战略咨询、人事派遣、管理培训和商业媒介机构,一直遵循“格守信用,承担责任,以和为贵”的商业伦理,在 World Executive’s Digest Ltd.全面失去中国市场后,没有采取“痛打落水狗”的手段,即使在我们世界经理人网站(icxo.com)成立三年后,该公司又垂死挣扎推出中文同名的 ceconline.com,我们还是保持了克制和一贯的风度。



答“最高龄博主”申泮文院士

30 07 2009年

今年3月5日,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报道《申泮文院士指出我们竟误会了“化学”一百年》,觉得很好笑,就点评了几句。不料申院士虽已93高龄,却还经常上网看文章,并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进行反驳。考虑到这又不是什么大事,申院士毕竟不是文怀沙一样的人,把他逼得太急了也不好,我也就不想和他计较。申院士却意犹未尽,自己又通过同一位记者,到《中国青年报》上说去了(《93岁老院士成最高龄博主》,中国青年报2009-07-30),好像他大获全胜似的。那我就给个答复吧。

申院士说:“您是著名的海归,应该英语很棒,怎么连general 和common都分不清?我给您讲几个有趣的例子:有一个词汇general secretary,您看是成‘普通书记’好呢还是成‘总书记’好呢?同样,general manager该成甚么,总经理?普通经理?您说呢?”

申院士的意思是说,common翻译成了“普通”,所以general就不能再翻译成“普通”了?general secretary对应“总书记”,所以general就只能是“总”了?申院士如果连“不同的英语单词可以对应同一个汉语单词,同一个英语单词可以对应不同的汉语单词”这种常识都不知道,也怪不得别人说你糊涂。

在很多场合general都被翻译成“普通”,例如general surgery翻译成“普通外科”,general physics翻译成“普通物理学”,general biology翻译成“普通生物学”。申院士除了替“普通化学”改名,是不是也要把这些名称全都顺带着改了?有网友问了,国外有的教材名称叫An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Chemistry(例如http://www.amazon.com/Introduction-General-Chemistry-Connect-Your/dp/0716770733 ),申院士怎么翻?《化学导论的导论》?

申院士建议我说:“到图书馆借读几部最新的国外general chemistry教科书, 领略那里的五花八门、繁花似锦的丰富内容(讲general的东西)重要的是领略那里的教学指导思想。您说国内外general chemistry都是讲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这是哪年的事?您可别不懂装懂呀!”

这哪里用得着跑图书馆,申院士会上网,不会到网上书店搜一下国外教科书,看看其目录,就可知道其内容编排。

例如这本最新的教科书:

    General Chemistry: The Essential Concepts, by Raymond Chang,  Chang Raymond, March 2007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General-Chemistry/Raymond-Chang/e/9780073311852/?itm=2#TOC

该书的副标题干脆就叫“必要的概念”,第一章为导言,第二章为“原子、分子和离子”,第三章为“化学计算法”,第四章为“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第五章“气体”,第六章为“化学反应的能量关系”,第七章为“原子的电结构”,第八章为“周期表”,第九、十章为“化学键”,第十一章为“有机化学导言”,第十二章为“分子间的力和液体和固体”,第十三章为“溶液的物理性质”,第十四章为“化学动力学”,第十五章为“化学平衡”,第十六章为“酸与碱”,第十七章为“酸碱平衡和溶解平衡”,第十八章为“热力学”,第十九章为“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第二十章为“配位化合物化学”,第二十一章为“核化学”,第二十二章为“有机聚合物”。

    难道不是在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

如果申院士以为该书有“必要的概念”的副标题,所以才专讲概念,那么我就再提供几本国外General Chemistry最新教科书的目录:

    General Chemistry: Atoms First, by John McMurry, Robert C. Fay, February 2009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General-Chemistry/John-McMurry/e/9780321571632/?itm=3#TOC

General Chemistry, by Darrell Ebbing, Steven D. Gammon, January 2008: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General-Chemistry/Darrell-Ebbing/e/9780618857487/?itm=1#TOC

General Chemistry, by Darrell D. Ebbing, Steven D. Gammon, Steven D. Gammon, February 2004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General-Chemistry/Darrell-D-Ebbing/e/9780618447961/?itm=5#TOC

是不是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全都在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申院士从哪里领略了“五花八门、繁花似锦的丰富内容”?

英文维基有general chemistry的条目,里面也说:“general chemistry课程一般介绍诸如化学计算法、反应产物预测、热力学、核化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等概念,以及物理化学的许多初步知识。”(General chemistry courses typically introduce concepts such as stoichiometry, prediction of reaction products, thermodynamics, nuclear chemistry, electrochemistry, chemical kinetics, and many of the rudiments of physical chemistry.)

再看国内的普通化学教材,例如《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华彤文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24485

第1章 绪论,第2章 气体,第3章 相变·液态,第4章 溶液,第5章 化学热力学,第6章 化学平衡,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第8章 酸碱平衡,第9章 沉淀溶解平衡,第10章 氧化还原·电化学,第11章 原子结构,第12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第13章 晶体与晶体结构,第14章 配位化合物,第15章 元素化学,第16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和国外教材的内容有什么区别?究竟是谁在不懂装懂?

申院士还要请我去南开大学学术打假专题报告,但是只要那位在美国自己注册虚拟研究所当光杆主任的杨池明还在贵系当教授,我有必要去做这种报告吗?是不是想给我摆一个鸿门宴?

附一
申泮文答方舟子先生

方先生,很感谢您今天照顾到我的头上来了,今天我以实名来接您的招。我在网上完全用实名,负完全的责任。我在人民网天津视窗有个实名博客,http://shenpanwen.rmloho.com在2008年因病暂停,现在接您的招之余,我决定立即恢复写我的博客,老年人更不应该气馁,要有自己的骨气。我建议您先去考查一下我2006~2007的博客,了解一下申泮文是个甚么德行的人,是哪一路的神仙,有没有学术前科,再跟人家打交道,就比较容易和谐相处了。对人家一点也不了解,一张嘴就骂人,有点不太礼貌,与您的身份不相衬。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美德,您别骂人骂惯了,把中国传统美德都丢掉了!

您是著名的海归,应该英语很棒,怎么连general 和common都分不清?我给您讲几个有趣的例子:有一个词汇general secretary,您看是成“普通书记”好呢还是成“总书记”好呢?同样,general manager该成甚么,总经理?普通经理?您说呢?

general chemistry 与in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不同, 后二者是“实名制”,名实一致。inorganic chemistry 讲无机,organic chemistry 讲有机,那么general chemistry讲甚么呢?讲“general”嘛!您学过教育学吗?学过教学法吗?您在反学术腐败网上是一位权威,也应该是一位大教育家,应该能从我这推理懂得general chemistry 是一门甚么课,她是一门总论化学概貌的特殊课程。她的正确命名应该是“化学总论”、“化学通论”或是“化学概论”。因为她是引导学生入门的课,也有 introductory chemistry 的含义,所以我把她的教科书定名为《近代化学导论》,都没错,很正确。青年报上两位记者反映的内容确实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反映的很正确。

我们的主张是一个学术问题,您也有权有您的学术主张,我们之间可以开诚布公和谐争鸣嘛,这既不是学术腐败问题,也不是学术剽窃问题,您为甚么不分青红皂白,一上来就打我一闷棍呢?这若是在“四人帮”时代,您岂不会把我打成“现行反革命”了呢。

别争论了,还是请您多学习一些真实知识,建议如下:

1.到图书馆借读几部最新的国外general chemistry教科书, 领略那里的五花八门、繁花似锦的丰富内容(讲general的东西)重要的是领略那里的教学指导思想。您说国内外general chemistry都是讲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这是哪年的事?您可别不懂装懂呀!

2.《科技术语研究》全国科技术语名词审定委员会,2006第8卷,No.3,30~31。

3. 申泮文主编《近代化学导论》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丛书)。请您欣赏欣赏我们的大作,看够不够“概论”水平。我欢迎有人给我写书评。

4.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2007论文集, 中国专家特邀报告,第10~12页。2007年11月,武汉。

附带声明,欢迎方舟子先生来南开大学访问,看看我老不老,糊涂不糊涂。您没有听说过,我来往还骑自行车,有“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之称?我有时教点课,是在我的团队中起传帮带作用的,不要大惊小怪。

我邀请您来南开大学作一次学术访问行吗?请您作学术打假专题报告,我们交流交流,大家会欢迎您的。

在您的贴子下面有个xinku评,匿名贴子可以置之不理,可是有见此兄文化水平太低,“泮文”是个伟大的名子,怎么可以拆字成为“半水文”呢!粗俗无理,可怜可笑。孺子不可教也,道理不讲给你们听了,欲了解者可去查索古文献,或请到孔夫子庙去走走。

附二
苦于自家博客人气不够 想到门户网站再开博
93岁老院士成最高龄博主

本报记者 张国
中国青年报2009-07-30

老实说,申泮文不太乐意总是读到那些客客气气的留言。就像当人们在南开大学校园里遇见这位年过九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是恭恭敬敬喊一声“先生”,网民在他的个人博客上留下的,也多是寒暄之词——“您是南开的骄傲”,或“祝您健康长寿”。

总有晚辈表达惊讶:哈,90多岁的爷爷也在上网?最高龄的博客!

为了照顾博主的视力,一些人留言时故意将字体放大。

其实,申泮文最想读到的,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教育改革思路的畅快的讨论,哪怕是激烈的反对。

这位1916年出生的化学家,可能是中国教龄最长的化学教师,讲课时从不喜欢鸦雀无声的教室,也希望博客里不要一片安静。

正因如此,“申泮文教育家博客”开设两年多来,每当有人表示赞同或反对他的主张,他总是在对方的留言之后跟帖,写得认认真真,令那些陌生访客“受宠若惊”。

确实,大概还没有谁像申泮文这样,对待博客如此认真。在开博之初,他自费印刷了2000份“博客小报”,利用一切机会发给师生传阅。这位老全国政协委员,甚至托人将“博客小报”带到了全国政协会上。

他开博不是为了消遣。2006年下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一系列研究教育改革的会议。申泮文得知消息后,想将自己关于教育改革的想法宣传出去。恰在此时,天津一家网站主动邀请他开博。

取名“申泮文教育家博客”,一是缘于博主的职业,二是出于开博的目的。“中国教育不改不行”,他说。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他提出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张,介绍南开老校长、大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解读自己的老同学、生物学家邹承鲁院士的教育建议,或是强调“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应该落在实处”。

有时,他也轻松一下,比如在出席母校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之际,不忘先发一篇博文,“向全球校友问好”。

但是总体而言,这里不是一个“高产”博客。在过去的两年里,申泮文总共发表了21篇博文。让他无暇旁顾的原因,首先是工作,其次是健康。由于健康原因,他在2008年整整一年没有更新博客。

然而促使他重新回到虚拟空间的,却是一场学术争论。

3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申泮文的一个观点:“我们竟误会了‘化学’一百年。”他认为,引入国内约100年的大学本科一年级化学课,长期被称为《普通化学》,这是一种误读,应当改成《化学概论》。在最新编著的“近代化学丛书”里,他将这门课的教科书定名为《近代化学导论》。

“新语丝”网站创办人方舟子在博客里贴出了不同意见:《普通化学》的译法是准确的,即使要改进,也应从内容着手,而不是改名。

方舟子的语气十分激烈:“这个老院士是不是老糊涂了?”另有网友猜测:“主要是想出名想疯了。”

听到这些批评的声音,申泮文打出了1000多字的博文《申泮文答方舟子先生》。他说:“我决定立即恢复写我的博客,老年人更不应该气馁,要有自己的骨气。”

通过这篇博文,申泮文重申并阐释了自己的主张。他诙谐地写道:“欢迎方舟子先生来南开大学访问,看看我老不老,糊涂不糊涂。您没有听说过,我来往还骑自行车,有‘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之称?”

为了确保方舟子看到自己的回应,申泮文还在对方的博客里留了言。

如同很多网民一样,申泮文苦于自家博客人气不够。他希望自己的主张为更多的人看到。因为,“博客是个说话的地方”。

在南开大学,他一向以直率敢言著称,勇于当面指正别人的不对之处。但他也承认,自己上网写博客时,很难做到畅所欲言,有时也需要“话里有话”,含蓄一些。“有些话不能说得太露骨。”

无论如何,博客成了这位老教授的另一块黑板,也是他表达意见的渠道。

如今,申泮文计划在访问量大的门户网站上再开一个博客,预计读者会更多,回馈也会更热烈。

弟子们对此并不感到惊讶,在他们眼中,申老师一直就是这样“时髦”。

1985年,69岁的申泮文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访问时,发现那里已经发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他当即邀请主持这项工作的威廉·巴特勒夫妇访问南开大学。1986年,在5台租来的电脑上,中国多所高校的20多名化学教师,第一次向巴特勒夫妇学到了这项技术。

80岁这年,申泮文自费购买了一台个人电脑,“跟年轻人学电脑”。他的入门老师有自己的学生,也有同事家的晚辈。严格地说,这年是老人“数字生活”的元年。

这一年,他给博士生车云霞出了一个题目:编著一部多媒体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要让学生们在打开这部课件的时候,就像打开游戏机那样感兴趣。

申泮文甚至在南开发起了一个学生社团。10多年前,他注意到,一些学生学会了“摆弄”计算机,常到网吧上网或玩游戏。他发起“南开化软学会”,招募化学专业的计算机高手,组织他们共同编写《化学元素周期系》课件,有些中青年教师也加入了这个学生社团。

作为中国第一部化学多媒体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2001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全国高校推广应用。

10多年来,这个学生社团的很多学生,既保留了化学专长,又发展了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很多人进入了信息技术行业。

对于很多高校不允许一年级学生带电脑,申泮文十分不满。他说:“小孩玩计算机很重要。就算一些人上网太多,也不应该实施‘电疗’。要引导,而不是禁止。”

电脑是这位老人晚年生活的必需品。与多数同龄人迥异,他总会花点时间上网,浏览新闻、查找资料、撰写博客。即使寄一封信,也要先在电脑上敲字,再打印。他甚至曾在BBS“我爱南开”站的“个人写真”版面,贴出自己的“写真”,向学生们打招呼,这件事成为热门话题。

在申家,一些新的设备不断添置进来。用手拨一下插在笔记本电脑上的无线上网天线,申泮文抱怨:“每个月100块钱,比手机费还贵。”

一些老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他仍在使用最早的中文文档处理软件,电脑系统仍是“视窗98”。除了一台更换过的显示器,台式机和打印机都上了岁数,用了10多年了。

不过,对这位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逐步实现“无纸办公”的老人而言,一些老的习惯也在悄悄远去。他很快发现自己“写字越来越难看了。”



Science最新发表的论文证明施一公的Science论文的确错了

19 07 2009年

    7月16日Science网站发表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Eric Gouaux实验室(同样属“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HHMI)的一篇论文,该论文以较高的分辨率解析出了ApcT蛋白质晶体结构。这个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功能与施一公解析的AdiC相似,通过比较两个蛋白质晶体结构,Gouaux论文的观点与Miller在Nature发表的论文的结论一样,认为施一公的晶体结构搞错了一圈,导致许多氨基酸残基,包括一些关键的氨基酸残基,都不在正确的位置上。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 Na+ Independent Amino Acid Transporter
Paul L. Shaffer, April Goehring, Aruna Shankaranarayanan, and Eric Gouaux
Published online July 16 2009; 10.1126/science.1176088 (Science Express Reports)

“The arginine/agmatine antiporter from Escherichia coli(19) (AdiC) is a member of the APC transporter family. Recently Gao et al. reported its crystal structure (25). Because ApcT is related to AdiC in amino acid sequence and in biochemical function, we compared our structure of ApcT, determined at 2.35 A resolu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AdiC, solved at ~3.6 ? resolution (PDB code 3H5M). As anticipated from the relationships in amino acid sequence, the protein folds of ApcT and AdiC are similar. We found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however, between the superpositions of the ApcT and AdiC structures and the independently aligned amino acid sequences in the transmembrane segments 6, 7, and 8 (figs. S11 and S12).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and the sequence alignments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in the AdiC structure, in the regions of TMs 6, 7, and 8 and perhaps to the C terminus,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is off register by several amino acid residues relative to ApcT, beginning at the “loop” between TMs 5 and 6. This means that many residues after the end of TM5, including key residues such as Glu208, Tyr239 and Trp293, are “frame shifted” by ~4 residues or about one turn of a-helix (25) (figs. S11 to S13). Because of this frame-shift, we have not used the AdiC structure in our analysis of APC transporters.”



近日北大流行磕头

14 07 2009年

【评】

    近日北大流行磕头,季“大师”在北大灵堂享受亲友、门生、门生的学生、陌生人的磕头,同日去世的任继愈就没有这样的殊荣。我与任老有一面之缘。04年我去无神论学会的年会上做了一个批反科学文化人的演讲,完了有个老头过来对我说,看过我写的很多文章,写得很好之类。这种场合老人本来就多,偶尔也会有人来跟我说这种客气话,我心不在焉地客气几句。后来李申过来介绍说是他的老师任继愈,我想起读过他的《中国哲学史》和《老子新译》,学了不少东西,不过也没什么可特地请教的,握了握手,寒暄了几句就告辞了。似乎旁边的人还让我们合了张影。现在报上说任老为人低调,我是信的,也说季“大师”为人低调,打死我也不信。任继愈是真正研究国学的,国学水平不知高出季“大师”多少,结果报纸的讣告却只称他为“著名学者”,好像比季“大师”还低了个档次。

    张研究员和张山东汉子的悼诗都是不懂平仄、音律不协的歪诗,用来献给季“大师”,正体现当今国学的水平,也就剩下一个磕头。就像那篇获得湖北高考作文满分的“古诗”,是连韵都没押好的歪诗,本来应该给不及格,判卷的语文教师、热炒的媒体,都无国学基本知识却附庸风雅,也该去给磕个头。

才知道季“大师”还有个1岁大的孙子。他的儿子有七十多岁了吧?

(方舟子)

道听徒说:以前听俺们那噶哒图书馆的人议论,任为人高傲。这也可能是上边捧季不捧任的原因:热脸不能贴到冷屁股上:-)季是个很活泛的人物,三教九流来者不拒,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又有发表欲,还有些大家不太懂的专论,所以很受各界欢迎。树个大师典型,自然要这种人见人爱型的。

话说回来,老方与任、于两位老学部委员的往还也很有意思:-)

(ziren)

    可惜运气不如那位山东汉子,没得到“火焰三丈靠众人拾柴”之类的真言,也没从此记住个什么字。这位张先生大概2001年以前一直是个懒蛋,也没听说过冰冻三尺……

奇怪,孝子不是应当守在灵前的吗,怎么也去留言簿上签到呢?看来牛鬼蛇神也在与时俱进。

(whoami)

    2001年的时候,张先生曾经和巴菲特先生有一面之缘,还当面请教到一句秘诀:“高抛低吸”。

(磁人)

“龙育龙,凤养凤”,被大师一句话醍醐灌顶就可大彻大悟,所以攀个交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不知当代大师们修炼到了哪个层次,想来大多数人还在“修身”上打转转吧。

(heartwaver)

这张敏写的诗算不算抄袭?季大师的弟子就这水平?

(008)

“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这是个啥嘛玩意儿?

政府部门,捞钱实体啊!

(Cheval)

    举世闻名学问深,毕生研究非语文, 打油学生四不像,国学弟子太丢人。

(Latino2)

    13年父子未见,起因是小保姆。季承应该有74岁了。

(james_hussein_bond)

中午12时50分,季羡林独子季承携妻儿到达现场,给父亲送上花圈。季承身着蓝色衬衣,神情悲伤,他在留言簿上留下“季承并马晓琴幼孙宏德哭拜”,并跪在父亲灵堂前磕了三个头。妻子马晓琴则抱着刚满1岁的儿子一一磕头。

昨天16时许,季先生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跪在先生遗像前,行跪拜九叩首礼,最后一个叩首礼的时间最长,约有两秒钟,随后,他迅速离开了现场。

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研究员张敏走进灵堂,跪倒在地,向季羡林的遗像深情叩首,并含泪朗诵:“举世闻名学问深,毕生研究东语文。太平洋水千万里,不及季老教我恩。”

同样以磕头的方式向季羡林致敬的还有北大经济学院大四学生潘小威。“我磕了六个头,取‘六六大顺’之意。季老一生坎坷,尤其是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一切顺利。”潘小威说,他的老师徐佩元是季老的学生,受老师的影响,他熟读季羡林的著作。“从季老的文章中,我读出的是八个字:厚德载物,悲天悯人。”

痛哭不止 被朋友架出灵堂

“三真思想您最亲,千里哀悼表寸心。逝而不亡丝未尽,文学泰斗报国恩。”

上午9时,天空下起了小雨,仍有不少人冒雨来到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吊唁。一位中年汉子作诗一首以表哀思。

他跪拜在季羡林先生的遗像前痛哭不起近10分钟,最后还是被身边的两位朋友架出灵堂。

这位来自山东的张先生告诉本报记者,2001年的时候,他曾在山东临清季羡林先生的老家和老先生有一面之缘,并曾向季老请教如何做学问。“季老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我记住一个‘勤’字。”



评“我所知道的29岁市长周森锋同学”

13 07 2009年

【方舟子按:该文第一段最后一句、第4点最后一句、倒数第二段全段、倒数第三段全段,全盘抄袭我对《南都周刊》采访的答复,见《“打假斗士”方舟子嗑上“最年轻市长”》。倒数第四段抄袭池墨《“80后”副县VS最年轻市长》。文中评论部分全部抄袭他人,此人真不愧是周森峰的同学,得了清华大学的真传。】

我所知道的29岁市长周森锋同学,和他的富豪导师刘洪玉

作者:Stone
http://home.thatsmetro.com/space.php?uid=2110&do=blog&id=35948

周森锋是我在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的同学,说实话,如果不是我现在的单位领导指着我鼻子说“你们清华的怎么都喜欢抄袭”的话,我是不会写这篇日志的。好在大都会网站上已经有一篇《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你们学者的尊严在哪里?!》在先,因此,不能说我不尊敬师长和母校。一个人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能通过抄袭的方法发表两篇论文,就说明这个人不仅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品质是有问题的。

1. 周森锋同学。河南许昌禹州市神垕镇人,出生于1980年7月,我印象里他是2001年7月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进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攻读管理科学于工程方向的硕士,他的导师是刘洪玉教授,也是我们的所长。目前社会上和舆论界关注周森锋同学,我看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调动频繁:不到5年的工作经历中,他一共调动了3个单位、6次职务,也就是说,他的提拔、调动简历几乎都是以月为计算单位的,调动之频繁可见一斑;第二,论文抄袭,周森锋同学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两篇论文都是抄袭的,特别是论文《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表于200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似度超过50%。不过,大都会网站(ThatsMetro.com)上有人揭发《周森锋的硕士生论文三句英文摘要错了6处》,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2.刘洪玉教授。刘教授是1962年10月30日出生,天津静海人。尽管刘教授只有硕士学位,但是他居然能获得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资格,还当上了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然而,我想披露一个惊人的内幕是:刘教授其实是搜房网的隐形股东,他的主要工作是为搜房网炮制各种毫无学术水准的排行榜,然后向拿奖的房地产开发商索取赞助费和证书费,每年都超过1000万元,这10年他至少赚到了5000万元。而刘洪玉的合作伙伴,也就是搜房网的第一大股东莫天全已经套现20.3亿元人民币。

3.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这是块金字招牌,完全是因为清华大学。所长刘洪玉教授和副所长季如进教授都只有硕士学位,但是都带博士生,这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中属于罕见的。我们到了清华才知道,所谓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其实相当于是刘洪玉私人的图章,这里没有一个教师和学生是在搞科研的,除了搞钱还是搞钱。除了我上面说的评奖之外,我们所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至少50 个,如地产卓越总裁高级研修班、房地产总裁高级研修班、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高级研修班、房地产营销与策划高级研修班等等,这些都是刘洪玉的赚钱之道。

4.清华大学。其实我们在毕业前在学校的测评中,已经对房地产研究所评分很低了(至少我和我知道的同学都是评分很低的),但是这个所谓的跨院系的校级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一直被刘洪玉把持着。其实,在周森锋出事之前,清华大学丢丑的新闻几乎天天发生,周森锋从清华硕士文凭都拿到了,连清华的英文 tsinghua都不知道也不奇怪。再譬如,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属于最荒唐不过的,将蒋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为“常凯申”。清华大学老师造假的案例很多了,清华大学从来没有对这些人进行过处理。

5.搜房网。该网站也是清华大学毕业生莫天全创办的,这个号称全国最大的房地产门户网站其实只做一件事情:和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所联合搞评选,而且也只有这个项目是赚钱的。当然,评选的名目是繁多的,例如“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另外,他们还编造谎言,成立所谓“中国指数研究院”。不过,现在全国的房地产商普遍感觉搜房网已经属于垃圾招牌,今年以来搜房网的两大新闻是:第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公司已经削减40%的职位,搜房的裁员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第二,策划所谓海外购房团,但是一套没有成交,被质疑是领导旅行团。我纳闷的是:搜房网的TOP10研究组打的可是扛的国务院与清华的牌子,这样草率地公布一个又一个的严重失实的“研究成果”,可真的是拿国务院与清华的牌子开玩笑了。

写完了上面的背景,大家可以已经清楚周森锋同学为何论文抄袭了,我看主要原因是两个:第一,导师刘洪玉只顾赚钱和外出讲课,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第二,在清华大学房地产所这个拜金主义机构里,以周森锋同学为代表的好苗子也会变坏。插曲:周森锋是2006年上半年在襄樊华悦大酒店举行的婚礼,“当时很轰动”。时任襄樊市长出席婚礼并讲话,笑称两人结婚是“引凤筑巢”。

而最年轻的周森锋市长之所以遭到公众的质疑,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不透明,人们不明白最年轻市长取得了哪些政绩,他有何德何能担任市长大任?有关部门却不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其理由只是“全票当选”,这个理由显然不能服众。

有人为周森锋辩护,认为只要他本职工作做好了,没必要追究他以前是否学术造假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辩护的理由不太成立。第一,周森锋能够一毕业就到襄樊担任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就是因为他是作为硕士博士人才引进的。如果他当时的硕士学位是有水分的,也就是说他走上仕途的过程本来就是不对的,是利用了不正当的方法当上了副主任后来当上市长。因此,周森锋论文有没有抄袭跟他现在的地位是有直接关系的。

这件事最后很可能会不了了之。如果要有实质性的进展的话,就是清华大学把他的学位撤销,但从清华以前的表现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第二种就是行政上的处分,当然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现在比周森锋地位高的人有很多学历也是假的,他们肯定是不敢也是不愿意去处理的。所以等媒体不关注了,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了。

对于我,我很后悔读了清华,特别是上了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施一公的清华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错误论文怎么办?

7 07 2009年

    施一公的清华团队最近声称解析出了AdiC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论文发表在Science (2009 Jun 19;324(5934):1565-8).上,清华大学为此大肆宣传:

“施一公2008年正式回国,他曾任普林斯顿大学Warner-Lambert/Parke-Davis终身讲席教授,并且毅然谢绝了霍华德休斯研究中心研究员(HHMI)的聘请(入选HHMI被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方舟子按:原来生命科学领域又多出了一项最高荣誉,只要施一公沾上了即可】)。虽然施一公教授回国时间不长,但其领导的实验室已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成果。这是继2008年末在Nature-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论文之后,时隔不到半年又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这两项重大标志性成果是在国家和学校实施的“人才引进战略”和“985项目”的支持下取得的,是清华生命科学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征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20816

    不料,美国布兰戴斯大学Christopher Miller的实验室(同样属“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HHMI)差不多同时用更高的分辨率解析出了同一个蛋白的晶体结构,刚刚发表在Nature上(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5 July 2009 | doi:10.1038/nature08201; Published online 5 July 2009)。蹊跷的是,其结果与施一公小组的截然不同,被施一公小组认为是这个膜蛋白底物的可能结合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全都在其他地方,有着根本性的错误。

    施一公在申请973项目时,保证在结题时要发表多少篇Science等级的论文,不知道这种为了证明“回国时间不长”的业绩发表的错误论文算不算数?还算不算“人才引进战略”和“985项目”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清华生命科学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征程中迈出的这一步还算不算坚实?

    最后,我要顺便批评一下《科学新闻》双周刊的记者,他们在采访李政道时谎报军情。我们并没有因为施一公的美国身份就质疑他是否爱国,美国人当然也可以爱中国,我们质疑的是他做为一个放弃中国国籍、又拿高薪到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有什么资格把自己当成爱国模范来教育中国学生应该如何爱国。他去教美国学生应该如何爱国还差不多。我们也并不认为洋人可以拿高薪华人就不可以、洋人可以到中国工作华人就不可以,以前清华大学用百万年薪聘请一个洋人当一个月的系主任,我同样质疑过。至于李政道扯到什么洋教练,我只能说是离题万里。《科学新闻》还提出了一个论断:“只要是帮助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人,都是在爱这个国家。”如果我以“帮助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为由拿了中国纳税人大笔大笔的钱,却以垃圾乃至错误的论文交差,是不是也是“爱这个国家”?

附:
莫要歧视自己人

科学新闻:在中国的很多场合中,国籍和爱国似乎有一个因果关系。如今很多知名教授一腔热血要回国作研究,但经常碰到各种问题。比如清华的施一公,很早就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正教授,但他全职回国后就因为是美国国籍问题而受到责难。

李政道:只是因为他的美国身份,就质疑他是否爱国?

科学新闻:当然还因为他的高薪。

李政道:那假如他不是华人,会怎么样呢?比方你要请外国人来做某项比赛项目(运动队)的教练,比如黑人做教练,国人有没有意见?去年祖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筹备期间高薪雇了很多外国人,祖国因此多得了很多金牌。国人很高兴,那你能不能质疑外国人来这里干嘛?

是不是外国人来中国拿高薪没有意见,而华人来了就有意见呢?

很多外国教授和教练可以拿高薪,是不是华人就不能拿高薪呢,我觉得应该问这个问题。

科学新闻:只要是帮助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人,都是在爱这个国家。

李政道:如今因为是华人,而不是洋人,回国作科学研究就进行质疑,可能也是一种歧视。



替易中天拟文:我没有批余秋雨,也不会批

30 06 2009年

【拟文二则】

易中天:我没有批余秋雨,也不会批

刚才上网,看见许多网站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易中天批余秋雨:算账不必秋后,莫待秋雨时分》。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谁贴的,只知道这事与我无关。截至目前为止,我对余秋雨先生的任何言行,都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也就是说,我从来就没有批过余秋雨,也不会批。不批的原因是:一,余秋雨先生说什么也好,做什么也好,对也好,错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我为什么要批?奇怪!二,我和余秋雨先生,同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都履行了公民的义务,我又不高人一等,有什么资格批判他?在此国难当头之时,难道谁还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吗?笑话!三,四川受灾,世界震惊;国际社会,纷纷援手。当此之时,凡我国人,都应该同心同德,共赴国难。即便做不了什么,安安静静呆在家里,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给灾区添乱,不给别人添堵,不给政府添麻烦,也是救灾。这点道理,我好歹还懂,又哪有闲心在网上转悠,今天批这个,明天骂那个?荒唐!至于前面提到的文章,观点是对是错,我也不会发表意见,甚至看都不会看,理由同上。因此,我恳请各网站撤下《易中天批余秋雨》的标题。文章尽可保留,但希望原作者尽快“认领”自己的“孩子”,以免让我无端背上“拐卖人口”的罪名。谢谢!

易中天:我没有批李辉,也不会批

刚才上网,看见许多网站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易中天批李辉:李辉先生,请勿“飙车”》。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谁贴的,只知道这事与我无关。截至目前为止,我对李辉先生的任何言行,都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也就是说,我从来就没有批过李辉,也不会批。不批的原因是:一,李辉先生说什么也好,做什么也好,对也好,错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我为什么要批?奇怪!二,我和李辉先生,同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都履行了公民的义务,我又不高人一等,有什么资格批判他?在此国难当头之时,难道谁还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吗?笑话!三,四川受灾,世界震惊;国际社会,纷纷援手。当此之时,凡我国人,都应该同心同德,共赴国难。即便做不了什么,安安静静呆在家里,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给灾区添乱,不给别人添堵,不给政府添麻烦,也是救灾。这点道理,我好歹还懂,又哪有闲心在网上转悠,今天批这个,明天骂那个?荒唐!至于前面提到的文章,观点是对是错,我也不会发表意见,甚至看都不会看,理由同上。因此,我恳请各网站撤下《易中天批李辉》的标题。文章尽可保留,但希望原作者尽快“认领”自己的“孩子”,以免让我无端背上“拐卖人口”的罪名。谢谢!

【参考文献】

易中天:我没有批王石,也不会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0958o.html

刚才上网,看见许多网站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易中天批王石:高明绝顶的纠错》。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谁贴的,只知道这事与我无关。截至目前为止,我对王石先生的任何言行,都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也就是说,我从来就没有批过王石,也不会批。不批的原因是:一,王石先生说什么也好,做什么也好,对也好,错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我为什么要批?奇怪!二,我和王石先生,同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都履行了公民的义务,我又不高人一等,有什么资格批判他?在此国难当头之时,难道谁还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吗?笑话!三,四川受灾,世界震惊;国际社会,纷纷援手。当此之时,凡我国人,都应该同心同德,共赴国难。即便做不了什么,安安静静呆在家里,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给灾区添乱,不给别人添堵,不给政府添麻烦,也是救灾。这点道理,我好歹还懂,又哪有闲心在网上转悠,今天批这个,明天骂那个?荒唐!至于前面提到的文章,观点是对是错,我也不会发表意见,甚至看都不会看,理由同上。因此,我恳请各网站撤下《易中天批王石》的标题。文章尽可保留,但希望原作者尽快“认领”自己的“孩子”,以免让我无端背上“拐卖人口”的罪名。谢谢!



易中天对文怀沙的“道德吹捧”

29 06 2009年

【方舟子按:易中天不许别人对文怀沙做“道德批评”,原来是因为他不久前对文怀沙做过“道德吹捧”。一个有“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情怀”,一个是“我最喜欢的学者”,俨然德艺之双馨。牌坊互相立起来,就不容别人来拆。文化的背后是私心,文化的前面装纯情。不知易中天是否也会为我等小民再颁布“道德吹捧的四项基本原则”?】

文怀沙 上海讲座(2008-11)——题:文化的背后是良心

http://www.china.com.cn/book/zhuanti/dsm/2009-03/16/content_17451776.htm

主持人易中天:刚才我们已经听到了文怀老精彩的开场白,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他的演讲,也希望我赶紧从这里下去。(全场笑)文怀老风趣幽默,依我看,他也是一个孩子。我们从这位永远年轻的长者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情怀,因为他相信在文化的背后是良心,而这也是他今天要演讲的主题。(全场鼓掌)

…………

文怀沙:客观世界不能按照你的主观设计来运转。外头下雨,你出去碰到了,心里不舒服,就骂“这个死天”。易中天的优点就是不骂天,只怪自己没带伞。(全场笑)客观世界有它运转的规律,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来说就叫做唯物主义。杨利伟去的地方就是唯物的,他后来又回来了。(全场笑)他所能调查研究的空间是唯物的,是物质的。宇宙是无限的,所谓无限指的是两个无限: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因此我们所占领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或者说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包括我最喜欢的学者易中天,他的学问也是有限的。在这点上虽然我的有限不如他的有限,但是我们全是有限的。(全场笑)

易中天:您是小小的有限,我是大大的有限。(全场笑)

…………

文怀沙:“国学热”要有一个度,就是要弄清楚我们要继承什么东西。商品社会不能排斥文化,要有继承。继承就是继往开来。继什么往,开什么来,要有选择。易中天在讲诸子百家的时候,他有新的精神,他没有叫人家背这些东西。

易中天:我自己就背不来。(全场笑)



“最年轻市长”周森锋的两篇论文都是抄袭之作

26 06 2009年

29岁的宜城市市长周森锋原为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知,他总共发表过两篇论文:

1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商业研究 2005/14
2 购物中心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 城市开发 2004/09

这两篇论文都是他在清华读研期间发表的,显然是其获得硕士学位所必须的(第1篇登出时他已毕业,但是在毕业前投稿,作者单位也注明为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论文作者都是周森锋和谢岳来,周森锋是主要作者,谢岳来是博士生。

此前已有网友指出第1篇论文抄袭《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5期王宇等人发表的《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我比对了一下,周文分五个部分,前面两个部分是引言和基础知识介绍,最后部分为简短的总结,核心部分为第三、第四部分,而这两部分恰好基本上照抄王文。因此可以说,周市长的这篇论文基本剽窃自王文。

周市长的第2篇论文虽然未发现有大篇幅照抄某一篇论文,但也是东抄西凑起来的。以论文的第二部分“购物中心的开发建设管理”为例,主要是抄袭自这两篇论文:

王学军,发达国家购物中心的类型及其管理研究,现代财经,2002.10.
吴泽桐等,购物中心的开发与经营定位,商业研究,2002.2.

比对如下:

周文:

购物中心的地址选在何处,要根据商圈内居民的居住分布、消费水平、购物习惯、交通运输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购物中心选址无外乎城市近郊区、城内非商业中心区和城内商业中心区三种选择。其中,城市近郊区是国外大多数购物中心的首选地址,……随着小汽车的普及,消费者驱车购物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选址在近郊最有利于避免交通拥挤。

抄自王文:

购物中心的地址选在何处,要根据商圈内居民的消费水平、购物习惯、交通运输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有三类地区可供购物中心选择,即城市郊区、城内非商业中心区和城内商业中心区。其中,城市郊区是国外大多数购物中心的首选地址。……且随着小汽车的普及,消费者驱车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

(周文中间省略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抄自王文,但改了表述)

周文:

购物中心的规模究竟多大,并无绝对标准,总的原则是,根据购物中心商圈范围内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购物习惯及地理位置等来确定。但从目前来看,尚没有比较成熟的确定购物中心规模的理论模型,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或实际调查,并结合预测来确定的。

抄自王文:

各种类型购物中心的规模究竟多大,并无绝对标准,总的原则是,根据购物中心商圈范围内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购物习惯及地理位置等来确定。但从目前来看,尚没有比较成熟的确定购物中心规模的理论模型,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或实际调查和预测来确定的。

周文:

购物中心开发建设之前,必须对目标地点进行尽可能量化的商圈分析。调查一定商圈范围内的居民数量、家庭收入、家庭规模、购买力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年龄构成、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以及地区的城市规划、生命周期和未来发展前景。掌握详细的商圈数据,分析目标商圈的有效购买力是多少,目标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怎么样,这为是否建设购物中心和建什么样的购物中心提供了决策依据。

抄自吴文:

建立购物中心之前,必须对目标地点进行数字化商圈分析。调查该商圈内的居民数量、家庭收入、家庭规模、购买力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年龄构成、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以及地区的生命周期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掌握详细的商圈数据,分析目标商圈的有效购买力是多少,目标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怎么样,为决定建不建购物中心和建成什么样的购物中心提供依据。

周文:

进行准确的定位,购物中心要综合“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两种方法的优点,研究目标顾客的心理并了解竞争对手的现有优势和经营动向,在此基础上确定购物中心的定位策略。

抄自吴文:

为了进行准确的定位,购物中心要综合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两种方法的优点,即研究目标顾客的心理并了解竞争对手的现有优势和经营动向,在此基础上确定购物中心的定位策略。

周文虽然在文后把被抄袭的这两篇论文列为参考文献,但在文中并未注明引用,即使注明引用也不能这么照抄。而且周文在这些抄袭文字之前声称“以下我们对上述关键点择要展开论述。”即声称这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所以这无疑是抄袭,既抄袭文字,也剽窃观点。

据报道清华大学要调查这一抄袭案。不过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十之八九会不了了之。几年来,我们已揭露过许多起涉及清华大学师生的抄袭案,绝大部分都不了了之。我们不能指望清华大学这次就真的会对此做出处理。

我们也不能指望抄袭者会因此当不成市长。毕竟这个最年轻的市长不是选民选出来的,否则即使他不自己辞职,也会被选民赶下台。所以很不幸,估计宜城人民得让一位靠剽窃获得学位的市长领导几年了,下次如果他还在台上讲“以诚实守信为荣”,你们就在肚里嘘他一声吧。

20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