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眼保健操问题方舟子答记者问

22 02 2008年

1.2007年4月,您撰文对已经在中小学生中推行10多年的眼保健操提出质疑,这一论点引起了教育界、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对此,许多专家的分析是,“眼保健操与近视率无关,关键在保健而非治疗”,对于这一论点,您是否认可,有何看法?

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眼保健操能起到保健或治疗作用。如果哪位专家认为眼保健操能起保健作用,就请他出示能经得起推敲的证据。

2.您认为“眼保健操是伪科学”,主要因为目前并没有什么科学的理论、临床试验或调查统计证明做眼保健操确实能够预防近视。现在您是否还坚持这一观点,请说明原因。

答:这个我在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眼保健操所依据的所谓经络理论不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不被现代医学承认的,也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或调查统计证明通过眼部按摩或按“穴位”能够预防近视。我的文章发表后虽然产生一定的反响,特别是让一些中医信徒很不满,但是没有人能出示确凿的证据加以反驳。文革期间由于对“祖国传统医学”的迷信未经严格论证就在全国盲目推广眼保健操,早就该纠正这个错误了。

3.既然您认为眼保健操甚至是有害的,那么依您的观点,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否还有必要每天坚持做?

答: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做反而可能增加眼睛感染的几率。

4.您认为“近视主要源于遗传”,但眼保操又不能减少近视发病率,那么中小学生的视力保护难道只能听天由命?

答:如果不做眼保健操就是听天由命,那么外国人从不做眼保健操,不都是在听天由命吗? “听天由命”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我举个例子,色盲是遗传的,那么色盲患者不也只能“听天由命”吗?色盲没法校正,近视还可以通过戴眼镜、做手术校正,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对遗传而来的疾病不愿接受事实,老想着去改变它,最后除了受骗上当损失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反而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5.2008年全国中小学生卫生健康工作要点中,将“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列为重中之重,在您看来,有没有比做眼保健操更好的方法减少青少年近视率?

答:目前没有任何可信可靠的办法能够预防近视。市场上所有声称能够预防近视的方法、仪器等等全都是骗人的。



关于“本草物质组计划”方舟子答记者问

16 02 2008年

问:您如何看待“本草物质组计划”?您认为这个计划与中药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从报道看,这个计划是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生物技术分析中药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前提是承认中医对某种中药的疗效的传统说法的正确性,只不过是试图用现代科学来证明。而我认为这个前提恰恰是值得怀疑的,应该首先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中药的有效性,只有其有效性被证明了,用现代生物学技术阐明其作用机理才有必要。政府的科研资金不应该浪费在用来证明中医的所谓科学性,而应该抛弃中医理论,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用于检验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问:您认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公众对于中国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中国传统医药的信任程度?中医药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许多中国公众仍然非常相信中医。您认为这个应该如何解释?

答: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当前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在中国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大多数人有病时首先会去现代医院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而所谓的中医院也基本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做诊断、大部分都开化学药物,这就说明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都通过自身的体验实际上知道中医药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已逐渐将其抛弃。但是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又都对中医药抱有幻想,宣称自己相信、支持中医。我想后者主要是由于政府、媒体利用人们的民族感情,长期对中医药的虚假宣传导致的。另外,由于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了绝症的病人或其家属不得已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中医药上面;而现代化医院、医生在给病人用现代医学方法治疗的同时为了收取回扣而给病人开疗效和副作用都未经严格验证的中成药,还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则纯属经济利益的驱动,所以利用中医药进行欺诈有着深厚的土壤,在中国非常盛行。

问:您如何看待张功耀老师那封反对中医的公开信?

答:它的基本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我认为近期内想让政府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系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医还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而且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当前应该做的是呼吁政府加强对中医药的监督,做好科普工作,让一般公众对中医药有个更正确的看法,不要迷信中医,抵制任何未经严格验证、副作用不明的药物。



美国《科学》报道:揭开中药的面纱

11 02 2008年

记者:Richard Stone
美国《科学》2008年2月8日
(翻译:方舟子)

大连,中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本草组学?做为揭开大自然的生物化学秘密的最近一次进攻,位于这个海滨城市的一个中国团队正开始一项15年计划,试图鉴定出在中国用了数百年的草药药方的成分。

本草物质组计划是最新的——也是最雄心勃勃的——试图让中药现代化的一次尝试。这些古老的药方——多达40万个方剂、用了1万种草药和动物酊剂——是中国许多人选择的治疗方法,常常是唯一的方法。在1970年代,在中药的启发下研究人员从青蒿中发现了青蒿素做为抗疟疾的良药。但是中药的名声由于其不可靠的疗效和严重的副作用而大受损害,导致批评者抨击它是过时的民间医术。“中药不是建立在科学,而是建立在玄学、巫术和传闻的基础之上,”生物化学学者方是民说,他以方舟子为笔名自任中国科学警察。他认为本草物质组计划只是“浪费科研经费”。

为了反击中药的批评者,本草物质组计划将采用高通量筛选、毒性检验和临床试验以鉴定出常用药方中的活性成分和毒性污染物。“我们需要确保中药是安全的,并且显示它不止是青蒿素,”在上海药物所负责中医药现代化项目但未参与本草物质组计划的果德安说。最初的目标是癌症,肝脏和肾脏疾病,以及用西药难以治疗的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和抑郁症。

中国科学院最大和科研资金最充足的研究所之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了一笔5百万美元的启动基金用以研发纯化方法;科技部正在审核这个计划,打算把它划入自2010年开始的下个5年计划的一项7千5百万美元的创新规划中。今年春天北京香山会议——相当于中国的戈登学术会议——将为此举行一个规划会议。

中药界的几名权势人物已支持这项规划。“开始这个项目正是时候,”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化学家陈凯先说。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理事长惠永正说,制药公司应该会对本草物质组计划感兴趣,因为它能够鉴定出许多候选药物。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传统医学药方是通过口述代代相传的。但是在中国,2千多年前的医生已开始编写药典。虽然在大城市西医已大体上取代了中医,但是许多中国人仍然相信中医药做为预防药物和治疗慢性病很有效,而在乡村的中国人还在依赖它。“我们大多数人在感到身体不适时,就吃中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梁鑫淼说。

自从毛泽东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在强烈支持中医药,部分原因是因为没钱向大众提供西医药。中国媒体至今还忌讳把中医称为伪科学。“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批评中医药是无法想像的,几乎就像是犯了叛国罪,”方舟子说。

支持者坚持认为中医药可以提供很多东西。但是伴随着每一项中药成功的宣称,都有不良反应的报告,有的来自天然毒性成分,有的来自杀虫剂之类的污染物。中药剂量也难以确定,因为药方的效力根据草药产地和采集时间而发生变化。不同的厂家和不同的批次的药物质量能够出现差异。“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不信任中药,”果德安说。在中药现代化进程时,质量控制是一个首要关注的问题。

本草物质组计划打算把现代化带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这项计划是梁鑫淼首先提出的,他相信许多中药是有效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有效,”他说。主要的障碍是药方很复杂。做为一个例子,梁鑫淼展示了一种用以外涂消除肌肉疼痛的药方“红花油”的色谱图。梁鑫淼说,在化学家处理的许多样品中,一个峰通常代表一种化合物。但是对红花油来说,一个峰是许多化合物,将之分馏产生了更多的多化合物峰,就像俄罗斯套偶。梁鑫淼说,红花油至少由1万种化合物组成:“我们只知道100种。”

面对这种复杂性,“我们必须发明新的方法学,”梁鑫淼说。“这是本草物质组计划的战场。”首先,他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45人团队正在研发新的分离介质。草药将被分解成“多组分”:相似的成分为一组。为了确定哪种物质是有益的或有毒性的,他的研究组计划设计本草组芯片,其中的化合物将根据它们与关键多肽的结合能力进行筛选。扩大后的本草物质组计划将会有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的人员参与。

本草物质组计划有隐藏的危险性。其中之一是担心西方制药公司会通过改造该计划鉴定出的化合物研发出销量巨大的药物,掠走战利品。为了对抗这种可能性,果德安说:“我们鼓励科学家不要急于发表论文,并先(对鉴定出的候选药物)做结构改造。”然后团队会对一组相似结构的化合物申请专利。

并不是所有的中医业者都接受对中医药去神秘化。“有些人担心传统会丧失掉,”陈凯先说。但是惠永正说“为了调和西医知识导向的演绎法和中医经验导向的归纳法”,现代化是必要的。方舟子另有看法:“你能够结合占星术和天文学,炼金术和化学吗?它从来就行不通。”

惠永正坚持认为中医能与西医共处。梁鑫淼希望他的本草物质组计划将会证明惠永正是对的。

Science 8 February 2008:
Vol. 319. no. 5864, pp. 709 - 710
DOI: 10.1126/science.319.5864.709

BIOCHEMISTRY:
Lifting the Veil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ichard Stone*

DALIAN, CHINA–Genome, proteome, metabolome … herbalome? In the latest industrial assault on nature’s biochemical secrets, a Chinese team in this seaside city is about to embark on a 15-year effort to identify the constituents of herbal preparations used as medications for centuries in China.

The Herbalome Project is the latest–and most ambitious–attempt to modernize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venerable concoctions–as many as 400,000 preparations using 10,000 herbs and animal tinctures–ar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and often the only recourse for many in China. In the 1970s, TCM tipped off researchers to qinghaosu, a compound in sweet wormwood whose derivatives are potent antimalaria drugs. But TCM’s reputation has been blackened by uneven efficacy and harsh side effects, prompting critics to assail it as outmoded folklore. “TCM is not based on science but based on mysticism, magic, and anecdote,” asserts biochemist Fang Shi-min, who as China’s self-appointed science cop goes by the name Fang Zhouzi. He calls the Herbalome Project “a waste of research funds.”

Hoping to rebut TCM critics, Herbalome will use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toxicity testing, and clinical trials to identify active compounds and toxic contaminants in popular recipes. “We need to ensure that TCM is safe and also show that it is not just qinghaosu,” says Guo De-an, who leads TCM modernization efforts at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and is not involved in Herbalome. Initial targets are cancer,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and illnesses that are difficult for Western medicine to treat, such as diabetes and depression.

The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DICP), one of the biggest and best-funded institut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on a $5 million start-up grant to develop purification methods;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reviewing the project with a view to including it as a $70 million initiative in the next 5-year plan to start in 2010. A planning meeting will be held at a Xiangshan Science Conference–China’s equivalent of a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in Beijing this spring.

Several TCM power players have thrown their weight behind the initiative. “It’s the right time to start this project,” says chemist Chen Kai-xian, president of th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alome should appeal to pharmaceutical firms, as it could identify scores of drug candidates, says Hui Yongzheng, chair of the Shanghai Innovative Research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medicine recipes are handed down orall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But in China, practitioners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began to compile formulations in compendia. Although in major cities Western medicine has largely supplanted TCM, many Chinese still believe in TCM’s power as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as a cure for chronic ailments, and rural Chinese depend on it. “For most of us, when we feel unwell, we want to take TCM,” says chemist Liang Xinmiao of DICP.

Since the Mao Zedong era, the government has strongly supported TCM, in part because it was too expensive to offer Western medicine to the masses. It remains taboo for Chinese media to label TCM as pseudoscience. “Criticizing TCM is unthinkable to many Chinese and almost like committing a traitorous act,” says Fang.

Proponents insist that TCM has much to offer. But for every claimed TCM success, there are reports of adverse effects from natural toxins and contaminants such as pesticides. Dosages are hard to pin down, as preparations vary in potency according to where and when herbs are harvested. Quality can vary from manufacturer to manufacturer and from batch to batch. “That’s why many people don’t trust TCM,” says Guo. In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quality control is a paramount concern.

Herbalome intends to take modernization to a whole new level. The initiative is the brainchild of Liang, who believes many TCM recipes are effective. “The problem is, we don’t know why it works,” he says. The main hurdle i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eparations. As an example, Liang shows a chromatograph of Hong Hua, or “red flower,” a preparation applied externally for muscle pain. In many samples chemists deal with, one peak usually represents one compound, Liang says. But for Hong Hua, each peak is many compounds, and fractionating these yields more multicompound peaks like nested matryoshka dolls. Hong Hua is composed of at least 10,000 compounds, says Liang: “We know only 100.”

Faced with such complexity, “we must invent new methodologies,” says Liang. “This is the battleground of the Herbalome project.” For starters, his 45-person team at DICP is developing new separation media. Herbs will be parsed into “multi-components”: groups of similar constituents. To determine which substances are beneficial or toxic, his group plans to devise Herbalome chips in which arrays of compounds are screened for their binding to key peptides. The expanded Herbalome project would involve researchers at many institutes in China and abroad.

Herbalome has potential pitfalls. One is a concern that Western companies will develop blockbuster drugs–and walk away with the spoils–by modifying compounds identified by the project. To counter this possibility, says Guo, “we’re encouraging scientists not to rush to publish and do structure modifications [to identify drug candidates] first.” Teams would then apply for patents on groups of similar structures.

Not all practitioners embrace TCM’s demystification. “Some are afraid that the traditions will be lost,” says Chen. But Hui says that modernization is necessary “to reconcile the knowledge-oriented, deductive process of Western medicine with the experience-oriented, inductive process of TCM.” Fang has a different take: “Can you marry astrology and astronomy, alchemy and chemistry? It never works.”

Hui insists that TCM can coexist wi th Western medicine. Liang hopes his Herbalome project will prove Hui right.

With reporting by Li Jiao in Beijing.



伪中药“血脂康”

29 01 2008年

市场上那些有显著疗效的“中成药”,其实是伪中药。它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开(标明)或偷偷地添加了西药成分,常见的有降血糖的“中成药”添加格列本脲(即优降糖)、感冒药添加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失眠药添加艾司唑仑(即舒乐安定)、壮阳药添加西地那非(即伟哥),起作用的实际上是西药成分。另一种则是把用来提取西药的原料粗提一下当作中成药卖,起作用的实际上还是里面原有的西药成分。北大维信生产的在1996年上市的调血脂药“血脂康”就属于后者。

“血脂康”的宣传资料声称它是“纯中药制剂”,是“目前我国已被证实的高效国产调脂药”,是“从传统中药红曲中精炼而成的生物制剂”,其说明书写其功能为“健脾消食,除湿化痰,活血化瘀”,俨然是中医口吻。然而,红曲虽然是“传统中药”(有什么食物不曾被中医当药用?),但是中医从来不曾用它来调血脂,当然,中医也不知道血脂是什么东西,怎么去调?

曲霉含有能调血脂的成分是日本三共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在生物化学理论的指导下,于1971年发现的。1978年美国默克公司的科学家与三共公司合作,从中提取出了洛伐他汀。经过临床试验后,于1987年被FDA批准上市。该药调血脂的效果极好,引发了很多仿制药、改造药,有的是从曲霉提取的,有的是合成的,包括辉瑞公司生产的号称药物史上销售额最大的药物力普妥,都属于这类所谓他汀类调血脂药。这整个过程有中医中药什么事吗?一点也没有。

中国的公司没有本事去发明、改造已有的药物,但是骗患者的本事倒是比国外的公司大得多。因为红曲里头含有他汀,原料便宜,提取简单,疗效又佳,所以在中国就冒出了许多以红曲为成分的用以调血脂的保健品、中药。我以前揭露过的保健品“天曲”就是如此,“纯中药制剂”“血脂康”也是如此。

既然已经有了疗效很好的提纯或合成的化学药,还有必要再用其原料搞什么中成药吗?是因为“天然药物”比化学药疗效更好吗?不是,即使是“血脂康”的宣传资料也承认它的疗效与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寇文镕《血脂康临床应用研究概述》)。是“天然药物”比化学药更便宜吗?也不是。第一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非常便宜。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国内药店的零售价,一盒(10mg*12)洛伐他汀的售价为11.3元,用量为一天10~20mg,即一天的花费为一、两元钱。而一盒(0.3g*12粒)血脂康胶囊的售价为14.9元,用量为一天2~4粒,即一天的花费为2.5~5元钱,比直接服用洛伐他汀还贵了1倍。洛伐他汀是纯化物,血脂康只是粗提物,粗提物居然卖得比纯化物还贵,什么世道?

两相比较,主要成分相同,疗效没有更好,售价反而更贵,而且由于只是粗提物,质量很难控制,推出这样的“纯中药制剂”,除了利用国人对“中药”、“天然药物”的迷信牟取暴利外,还有别的意义吗?

国家药监局连这样的“新药”都批准,我们完全可以如法炮制弄出一大堆由西药反推回去的疗效显著的“纯中药制剂”向国家药监局要批号,例如用橘子(含维生素C)生产纯中药制剂“坏血康”,用柳树皮(含阿司匹林成分)生产纯中药制剂“头痛康”、用猪血(含铁)生产纯中药制剂“贫血康”……

2008.1.29.

(XYS20080129)



“治未病”也要靠科学

28 01 2008年

报载,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工作是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在上海、浙江等地正式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据称“治未病”是中医的独特优势,在“治未病”中,中医的服务对象将由病人为主拓展为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领域。

“治未病”一语出自《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圣人不治疗已发生的疾病,只治疗未发生的疾病,如果等疾病发作了再治疗就太晚了。只防不治,这可算是在治不好病时的一个很好的借口。现在的中医把“不治已病治未病”去头留尾,只剩了个“治未病”,不知还想不想“治已病”?如果还“治已病”,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层次太低了,算不上圣人的。

现在的中医不说“不治已病”,把“治未病”解释成防重于治,这可算不上中医的独特优势。西方早有谚语:“预防胜于治疗。”(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一分预防相当于十分治疗”(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a pound of cure.)都是这个意思,其实是现在中医根据西方医学思想改造中医经典,把“只防不治”改成了“防重于治”,倒也称得上与时俱进。

西方医学是历来强调“治未病”的。西医的祖师爷、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非常重视“治未病”。他注意到气候、食物、职业这些外界因素能引起疾病,因此提倡通过恰当的饮食、休息和锻炼让疾病自然痊愈并保持健康,尽量少用药物。“我们的自然是我们疾病的医生。”“如果我们给每个人恰如其分的营养和锻炼,不太少也不太多,那么我们就发现了最保险的健康方法。”“走路是最好的药。”“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这些论述收集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其成书时间比《黄帝内经》早了三、四百年。

在现代医学创立之前,许多药物都有未知的毒性,许多治疗技术都无益而且非常危险,希波克拉底强调预防和自愈的行医原则和方法就显得很合理。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都有了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但是并没有因此就不重视预防了。恰恰相反,“预防为主”乃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思想,而预防医学也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由于对疾病的起因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预防才能行之有效,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

事实上,现代医学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做得极为出色,特别是在预防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方面最为成功。通过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措施,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乃至被消灭。由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发现,使得许多营养缺乏导致的疾病,例如坏血病、佝偻病、脚气病、糙皮病和许多种贫血,都能被简单地预防。对污染物、环境毒素的研究,让我们知道如何通过保持健康环境预防疾病。对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现代医学也提倡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例如不吸烟、少喝酒、均衡的饮食、适当的锻炼、放松的心态。由于有了准确的诊断技术,对这些慢性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了治愈率或避免进一步的恶化。

在理论上,预防医学也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例如,对疾病的预防被分成三个层次,以心脏病为例,一级预防指防止健康人患上心脏病,二级预防指防止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病发作,三级预防指在心脏病发作时防止患者残废或死亡。

现代医学具有如此系统、全面、有效的疾病预防理论和方法,绝不是传统医学简单的一句“治未病”或几句空泛的论述所能相提并论的。“治未病”做为一种治疗思想是可取的,但是有这样的思想是一回事,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首先要知道真正的病因何在,才能真正去预防。而只有现代医学才能做到这一点。传统医学对真正的病因几乎都一无所知,如何能够做到“治未病”?不了解疾病的机理,不经过科学的检验,不仅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而且还可能把“未病”给治成了“已病”。例如许多号称能“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传统补药,都含有毒副作用较大的重金属、草药,服用它们不仅不能强身,反而能引起慢性中毒。

有些人提倡“治未病”,则是因为知道没法再用“治已病”糊弄人了,所以给自己找一条出路。明明你是健康人,非说你是“亚健康”(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新名词),需要他来给治治,反正没一个客观标准,难以验证,有病没病、健不健康、治疗的效果如何由他说了算。这种动机和手段与推销假保健品没什么区别。这样的“治未病”,其实该叫“骗未病”。

2008.1.13.

(《经济观察报》2008.1.28.)

(XYS20080128)



评“中医药缘何成不了某些人眼里的“科学”?”

24 10 2007年

【方舟子按:侯宁智商不足80,是已经被多次证明过了的,在这里无需再证明一次。但是造谣、污蔑我卷“2万元善款”而逃,那就不止是智商低下,而是用心恶毒了。如果我对中国法庭的公正性还有点信心的话,肯定要告其诽谤。我本以为这种货色也就是在网上混混,没有料到居然也可以在“中科院《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上露脸。会去刊登这种造谣、骂街文章的编辑,其智商一定不会比侯宁高,其用心也一定一样恶毒,真是对不起“中科院”这块牌子。(经查,该文的确登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 (8): 40-41,标题改为《中医药到底算何人类”科学”?》,内容未改。)】

中医药缘何成不了某些人眼里的“科学”?

侯宁

刊登于中科院《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八月刊

自成立了他那个不知合法与否的“基金”且收到2万元善款后,方舟子似乎便归于沉寂了。或许是忙于“充电”学中医?或许,是因为这2万块巨款还是需要方先生费脑子打理?或许,我关注方先生少了?总之,公众从那儿起便很少听到他的声音了。

但我想,执着如方先生,应该是不会改弦更张的,不打中医药,“科学打假”总还是要搞的嘛,否则如何凸显其自我实现的价值?

果不其然,最近,寂寞多时的方舟子又出山了,而且出手便把矛头再度指向可怜的中医药。为何?因为最近,有位“英语水平太差没看懂美国药监局文件原文”或是“另有用意而制造出来”的中医科学院院士,竟然让堂堂第一党报发了一条“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的文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科学如美利坚合纵国怎么会承认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呢?纯属忽悠嘛!方先生果然挺身而出。

总之,这件事让方舟子感觉很不爽,因为在这位“斗士”看来,中医中药基本等同于巫术,实在比本山大叔的“卖拐术”高明不了多少,而且,数千年来,愚蠢的中国人便被这些巫术迷魂毒害,想来真是让人痛心疾首:中国人啊,你们怎么这么没“科学”头脑呢,连中医药能不能治好你们的病都不知道?

于是,方博士愤然提笔,以“事实”为依据痛驳了一番那些“不过是以外表的自傲掩盖内心的自卑”的“中医业者”,明确指出,“可惜这不过是一则假新闻”,言外之意,这简直太荒诞了,和北京台某些无良编导炮制出的“纸馅包子”没什么两样。

他指出,“美国药监局并不认可中医是一个科学体系,而是把它当成许多种‘补充与另类医学’中的一种,属于其中的一个类别——完整医药体系”,而如果大家知道了“完整医药体系”中除了中医,还包括印度草医、藏医、、西方民间巫术以及印第安、非洲、中东、中美和南美等地的土医,方舟子便认为“没有几个中医业者会觉得高兴”。因为“在美国官方机构看来,中医没有什么特别的,它和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的地位一样,并不特别看重它,当然更不会认可它”。

到此为止,我们看到的只是方博士对美国大人们“并不特别看重”中医的崇敬,但在接下来的行文中,方舟子却道出了问题的真章,即美方“不管理这些‘完整医药体系’,但却“会管理这些‘完整医药体系’所使用的具体药物,这些药物如果想在美国作为药物上市,就必须用科学方法检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们看到,事情陈述在这儿的时候方舟子才真正说了一句废话和实话,废话是美国“不管理这些完整医药体系”,实话是相关药物如果在美上市便需“用科学方法检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试想,作为一种“完整医药体系”,美国药监局管得了么?且不说他们对中医的理解力往往形同幼稚,再者说,他们又如何在管理这些一种完整的“体系”呢,为中医画蛇添足么?

所以,问题的核心倒在于后者,即美方管不了我们的“体系”,却能管得了我们的药。因为谁都知道,即便撇开中医药的科学性,单单作为一种保护西药的贸易壁垒,美方也是轻易不会承认中药的。当然,这并不排斥他们在私下请中医看病或者吃中药养身。

可以看出,在中医药“赴美”这件事上,“科学”首先便成为一种最好的贸易保护工具,因为这种“科学”是不注重实践结果、只注重“科学方法”的,而 “科学方法”又是由美方等“西方科学标准制造局”制定的。按照方舟子的话便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只在一个国家自得其乐的东西肯定不是科学。”然而,问题是,方博士又如何知道中医药便一定是“有国界”的呢?中医药难道只有中国人在“自得其乐”?而即便现在她还有国界,那么将来呢?方先生又如何得知她便不会被美国药监局承认?

凡有历史记忆的中国人都知道,早在70多年前,在全上海只有一台x光诊断仪的时候,因为我国积弱挨打多年,因为“德先生”、“赛先生”被作为“新文化”顶礼膜拜的年代,中医药便被“科学”压得抬不起头来,以至于当时的政府曾几度要废除中医,以至于后来的医学标准、医师考核都统统以西医为标准制定和执行。只在中国广大的民间,中医药依然顽强地生存并缓慢地发展着,直到解放后她被部分恢复了真面。

为什么?因为她有用,因为她能治病救人,因为她能治得了许多西医根本治不了的“癌症”。在“非典”蔓延的恐怖日子里,中医药显露神威,在艾滋病治疗的过程中,中医药技高一筹,即便在老年人群中最流行的帕金森顽症治疗方面,中医药的神奇也远远超越了“科学”的西医。被台湾报刊誉为国内帕金森“首席顾问”的赵国华大夫在老年人帕金森症治疗方面独创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术独步天下,病情缓解率达到90%,又有哪位国外的西医西药堪与之媲美!

在奥运会上,我们曾看到过令人尊重但晚年全身哆嗦的拳王阿里,他长期生活在“科学”畅行的美国,但他的顽症却让美国大夫蒙羞,因为,没人能治得了他的病。但我们可以设想的是,让拳王阿里来中国,让拳王阿里来做赵国华大夫的病人,结果又会如何呢?答案是,很可能减轻病症并有可能治愈!这样的结果又岂是一句简单的“不科学”所能掩盖?

我想,“英语水平不差”的方舟子先生在这方面是否可以做一些牵线搭桥工作呢?治愈一位举世瞩目且德高望重的拳王,难道不比方博士整日拿中医药开涮意义更大?用你的英语水平把中西医间的沟通桥梁搭建得更好,难道不比你拿自己的英语水平嘲讽那位“中医科学院院士”强过百倍?作为一个中国人,方博士理应做得更多。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两句“名言”:一是“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二是“陈晓旭是被中医害死的”。言之凿凿,这番言论当时也算是轰动一时的,他出自一位科学院士之口,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但我们要问的是,何院士在此间遵循了他本该恪守的“科学原则”了么?而众所周知,何先生和方博士应该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吧。如此,面对何院士的“大嘴行径”,方博士又作何感想呢?“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如何证明?“陈晓旭是被中医害死的”又如何被何院士跟踪发现?何院士莫非“科学”地跟踪了陈晓旭女士的整个治疗过程?

没有。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在尚不能完全理解的前提下确定中医药便是“伪科学”,从而主张“废医验药”呢?须知,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便是“实用主义”,在“实用”的苛刻要求下我国的文化瑰宝中医药尚能生存千年而不衰,乃至在近代西医药的强势“压迫”下依旧能焕发青春,其中又有怎样的“死亡抗体” 呢?

或许,这理当是本世纪人类应该攻克的一大难题吧。因为科学昌明至今我们才知道,人类所知甚少,“科学”的西医药所能值得好的人类疾病,也不过占各色病例的一小部分罢了。

所以,还是让中医去“补充”美国的医学体系,让中医去证明其在中国的“正宗”地位吧。美国人都允许中医药去“补充”,作为发祥地的中国又有何理由去妄自菲薄搞什么“废除中医案”呢?现任科技部“国家中医发展基础研究”课题组组长的贾谦先生曾起草过一个报告,主张“中医现代化”,但懂得反省的他后来认识到:中医不能“现代化”。

为什么?因为中医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种新的科学体系,她必须走自己的路,而西医,倒可以作为她不错的辅佐。



中药在美国的日子会更不好过

24 09 2007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去年发布了《补充与另类医学产品及其FDA管理的产业指南(草案)》向公众征求意见,最近被国内的中医业者发现,将它当成FDA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对中医药理念和治疗功能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是中医振兴契机云云。
看了FDA文件的原文,会让人对中医业者如此乐观感到莫名其妙。从该文件看,FDA对中医药的态度没有任何改变,并未对它另眼相待,仍然是把它当成众多补充与另类医学(不被现代医学认可的各种传统、民间医术的统称)中的一种,其地位和印度草医、中东土医、非洲土医、美洲土医一样,既未说中医是科学体系,更没有表示认同中医,反而特地声明不能因为文件中提到某种疗法或产品就认为FDA是在认同、支持它。
FDA制定这份文件的目的并非想表明对另类医学的态度,而是要进一步规范对另类医学产品的管理,提醒另类医学业者其产品也在FDA的管辖范围内。如果这份文件得以实施,中药做为另类医学产品在美国的日子将会更不好过。
目前中药是做为保健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根据美国法律,保健品无需经过FDA批准就可上市,因此国内某些保健品、中成药的广告声称经过了FDA认证,乃是在蒙骗对美国的情况不了解的国内消费者。FDA只是在发现某种保健品有严重毒性时才会禁止其销售,有许多种中药因此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但是根据这份指南,中药不能再都做为保健品来卖了,而有可能被当成药物管起来。例如,如果某种中药只说它能对身体起到保健作用,那属于保健品,但是如果声称它能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最常见的是说能够预防、治疗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那就属于药物,而不能再以保健品的名义糊弄过去。
中药一旦被归为药物,在美国就不能随便上市,而必须向FDA申请新药上市许可,就必须在美国做动物试验和三期临床试验,向FDA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FDA对新药上市批准之严格是世界闻名的,绝不像其他国家的药监局那么好说话。在美国,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批准,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花费数亿美元。目前唯一一种获得FDA认可的草药制剂是德国公司生产的,还没有一种中药在美国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获得FDA批准,按照FDA这份文件,都不能声称它能够预防、治疗疾病。所以,中药在美国的生存空间将会变得更小,实在不明白中医业者为何会对此觉得高兴,不是没看懂FDA文件,就是故意在误导国人。

2007.9.18.

(《北京科技报》2007.9.24)

(XYS200709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评《“洋专家”挺中医 院士吁“标准化”》

24 09 2007年

【方舟子按:“要让西方完全接受中医,关键是中医要有临床疗效,并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组等统计和判定方法。”这话不是我一直在说的吗?怎么从我嘴里说出 来,就成了“反中医”,从洋专家嘴里说出来,就成了“挺中医”?有这么崇洋媚外的吗?“中医的‘阴阳’、‘五行’等名词术语太深奥,外国人难以理解。”有 小学文化的人都能懂(一些“中医泰斗”就只有小学文化),一页纸就能解释清楚,有什么深奥的?再深深不过量子力学吧?再深深不过量子力学吧?难道外国人长 着特殊脑袋,理解得了量子力学,理解不了阴阳五行?这位院士是把鬼扯当深奥,把别人的不屑当成了不懂。】

“洋专家”挺中医 院士吁“标准化”

2007年09月23日南方日报

本报讯(记者/陈枫 段功伟 通讯员/胡延滨)昨天在广州开幕的“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吸引了300多位海外专家和一大批境外媒体。围绕中西医发展的争议,众多碧眼黄发的“洋专家”纷纷现身力挺中医,成为一景。

而面对中药安全、中医人才匮乏、传统流失等问题,国内中医界专家也直陈忧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直言,目前中医药标准亟待规范。“现在一个复方丹参剂,全国就有近700家药厂,几乎一家一个标准,波动很大,这样国外肯定难以接受。”

面对疾病,东西方在同一条船上

前段时间,“反中医斗士”方舟子攻击有关“美国FDA首次认可中医”的报道是假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本报也作过详尽报道。

昨天,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医学政策办公室主任罗伯特坦姆尔在大会发言指出,面对疾病挑战,“东西方都在同一条船上”。

他说,重新评价传统医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尽管西方主流医学在发展,但目前存在很多令人不满意的疗效。比如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麻醉剂等几乎所有的治 疗方法都有毒性反应和使用禁忌,可导致忧郁、哮喘等症状,甚至引起血压、血脂异常等严重后果。因此努力钻研,学习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治疗理论、方法, 从中获取新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要让西方完全接受中医,关键是中医要有临床疗效,并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组等统计和判定方法。

提起中西医之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官员崔升勋博士笑着说,应该学习孔子“和而不同”的态度。他说,目前世卫组织已制定中医针灸治疗的标准、 图表规范,并建议100多个成员国将其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将产生以人为本的结合医学,为人类造福。

美国还没中医药评价标准,但态度逐步好转

但为什么“中医现代化”搞了50多年,还没有一个中药能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接受?

面对这一尖锐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除了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外,中医“现代化”有两个“化”程度不够,一个是化学的“化”, 指科研,一味中药有二三十种有效成分,一张处方十味药就要上千种成分,要按照西药标准完全分析清楚,确实很难;另一个是说话的“话”,中医的“阴阳”、 “五行”等名词术语太深奥,外国人难以理解。

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医药标准问题。李连达直言:“现在一个复方丹参剂,全国就有近700家药厂,几乎一家一个标准,波动很大,这样国外也难以接受。”所以中药要走出国门,除了要与国际接轨,关键还是国内生产标准要规范统一。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刘良认为,美国FDA目前还没有正式接受中药,是因为目前还没有评价的标准和指南。但近年来,美国对中医药的态度已经逐步 好转,其2004年出台的植物药研究指南就放松了对复方药的要求,只要把主要成分和其他次要成分分离、分析清楚,就可初步接受。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昨天表示,经过50多年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已有显著成效。据统计,2006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门 诊、急诊量达到25亿人次,占全国医院的18%。全国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医生达到5万多人。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确诊病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的占 58.3%,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有独特优势。



FDA这块金字招牌

3 09 2007年
   最近我在华盛顿参加了一个生物制药的会议,见到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代表在会上报告说他们正在中国试验新药,称赞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新药试验非常灵活,不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那么死板、苛刻。

   
由于FDA的苛刻,使得在美国开发新药是一个非常费时也非常费钱的过程。在美国,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批准,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花费数亿美元。每5000种用来做动物实验的候选药物,只有5种能够进入人体临床试验,而只有1种最终能够被获准上市。在2006年,FDA仅仅批准了101种新药上市,与有的国家一年能批准上万种新药上市相比,当然令开发商不满。

   
但也正因为FDA的苛刻,使得FDA认证成了金字招牌。一种药物一旦获得FDA批准,几乎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风行全球的通行证,表明它已经过了严格的科学检验,能够取得医生和患者的信赖,开发它的制药公司也就有了占有世界市场、获得巨额利润的可能。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则“FDA首次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的科学体系”的谣传会让一些中医业者激动得近乎失态,欢呼这是振兴中医的契机。虽然此前他们口口声声说“中医不能用西医方法来检验”,在真相大白之后又再次摆出“中医不必由美国认可”的姿态,但其内心,其实是极为看重FDA这块金字招牌的,只不过是用自傲来掩饰自卑而已。中医科学研究院的一位院士由于对FDA文件做了大相径庭的误读,无意中给中医业者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

   
中医业者试图打FDA的招牌并非最近才出现的事。几年来我们时不时地会见到某种中药的广告声称它已获得FDA的批准而销往美国。而事实是,迄今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批准。中药是做为保健品(美国称为膳食补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根据美国现行法律,保健品类似于食品,无需经过FDA批准即可上市,FDA也不认证保健品,所以国内有些保健品声称获得FDA认证同样是不实广告。但是FDA如果发现某种保健品含有毒性成分,会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则会禁止其销售。所以没有一种中药获得FDA的批准,反而有许多中药被FDA禁止销售,例如那些含有朱砂、雄黄、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

   
也许会有人觉得,不经过FDA批准就可以在美国销售,岂不是意味着中药在美国的处境更好?其实不然。没有经过FDA批准,中药在美国就不能算是药物,就不能进入医疗保险系统,不能在标签和广告上宣称能够预防、治疗疾病;不受FDA的监督,其品质没有保证,医生和一般的消费者就都不会相信它。国内生产的中成药如果原装在美国销售,严格地说都是非法的,因为其标签和广告都声称能够预防、治疗疾病。如果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就可能吃官司。所以这些中成药都不敢贴英文标签、做英文广告,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销售范围只局限于唐人街、东方店,其市场比一般的保健品还要小得多。

   
按照FDA以前的要求,中药甚至连申请新药的资格都没有:要申请新药,必须是合成的或提纯的单一活性成分,如果含多种成分的话,则必须做为复方药来申请,证明每个成分都是发挥了作用的。但是中药的活性成分一旦被提纯,那就变成了化学药(国内所谓西药)了。所以你也可以说从前FDA是在强迫中药变成西药才有做为药物的资格。这种要求虽然有歧视中药之嫌,但有其道理。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产地、不同的生长或采集时间、不同的厂家、甚至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其成分都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完全不同,不把活性成分提纯出来,如何能保证药物的质量和药效的可靠?对这一点中医业者其实也是同意的,他们自己也经常抱怨现在的中药材质量不如以前好,把中药的无效归咎于药材质量差。

   
不过,在2004年6月,FDA发布植物药品产业指南,放松了对草药的申请要求,草药不必把活性成分提纯,甚至不必鉴定出其活性成分,也可以申请新药,但是必须用科学方法做有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再说FDA歧视草药就没有道理了,事实上FDA对草药采用了更低的标准,不要求像化学药那样鉴定、纯化活性成分,也不要求知道其药理。

   
有一些中成药据此申请在美国做临床试验,这也成为了这些中成药在国内的卖点,宣称“获准美国FDA临床许可”,一不留神还以为它们已获得FDA批准上市了。其实它们获准做的只是初步临床试验(即一期或二期临床试验),准入的门槛很低:只要向FDA表明该药物有足够的安全性即可,例如曾做为保健品大量销售,在其他国家被做为药物使用,做过动物试验等等。真正能够说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是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但是目前并无一种中药已在美国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当然也就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批准。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被FDA批准上市的草药制剂是一家德国公司生产的,从绿茶提取的外用药,用于治疗生殖器疣。

   
在将来有没有可能有哪种中成药获得FDA批准,可以光明正大地打FDA的招牌呢?当然完全有可能。最有可能获得零的突破的是单味的中成药。如果是多味的中成药,根据FDA的要求,要按复方药处理,必须证明每一味药都是必不可少的,难度要大得多。至于“辨证施治”的汤药,因为没有固定的配方,是绝无可能被FDA认可的。

   
如果将来有某种中成药获得了FDA的批准,也绝不意味着FDA认同了中医理论或中医体系。它只是承认了某种中药,至于这种中成药要治疗什么疾病,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副作用,都必须用现代医学方法来检验,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阐述,而不能用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君臣佐使来应付。

2007.8.14

(《经济观察报》2007.9.3)

(XYS200709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评““美国首次认同中医”是假新闻?”

29 08 2007年
【方舟子按:这则报道再次证明了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是多么的准确,让人不得不再“跳出来说”。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吴伟康昨天回应说,他看过美国文件的英文原版,觉得报道所称的‘认同’一词确实有待商榷。他认为,比较合适的表达应该是美国对中医的态度正在转变之中,并向好的方面发展。该文件承认中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列出的5条标准,中医都符合,而印度草医只有4条符合。”

  是不是FDA专门为吴会长制定了一份秘密文件?FDA文件中在哪个地方有“列出的5条标准,中医都符合,而印度草医只有4条符合”这么一条?文件中根本就没有列出什么“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5条标准,也从来没有特地关注过中医,两处提到中医都是和印度草医并举的。FDA对“完整医学体系”的说法只是沿用NIH的定义,而在NIH的定义中“完整医学体系”除了中医、印度草医,还包括非洲土医、美洲土医、中东土医等等各地的传统医学。吴会长居然能够从FDA文件中看出中医和印度草医的区别,看出FDA特别关照中医,是在梦里看到的?做了梦也不能就将它当成事实对记者乱说欺骗国人吧?

   
“国人用中药比西药多”,除了能说明中国的假药事业蓬勃发展、医生热衷于收取药厂回扣乱开药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如果要‘取消中医’,首先中国老百姓就不同意。”如果“取消风水”“取消算命”老百姓就同意?科学的问题,哪能靠老百姓的投票?这是在搞科学还是在搞政治?】

“美国首次认同中医”是假新闻?

2007年08月29日南方日报

  本报讯(记者/陈枫 通讯员/胡延滨)去年“取消中医”的闹剧余波未平,最近又兴波澜:8月3日《人民日报》一篇报道《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令中医兴奋不已,不料“反中医斗士”方舟子很快就跳出来说,这是一条欺骗国人的假新闻。由此引发新一轮关于中医的争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还是要靠疗效说话。从数量上说,中国人用中药比西药多。如果要”取消中医”,首先中国老百姓就不同意。”昨天在“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专家回应了近期关于中医的争论。

  争论

  美国FDA认同中医是“独立科学体系”?

  该报道说: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近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

  而方舟子反驳称,这份指导性文件中只有两处提到中医,都是和印度草医放一块的,哪里认同中医是个“科学体系”?他翻译文件原文为:“NCCAM(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整个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例如中医和印度草医。”

  回应 “美国正在转变对中医态度向好的方面发展”

  到底孰是孰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吴伟康昨天回应说,他看过美国文件的英文原版,觉得报道所称的“认同”一词确实有待商榷。他认为,比较合适的表达应该是美国对中医的态度正在转变之中,并向好的方面发展。该文件承认中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列出的5条标准,中医都符合,而印度草医只有4条符合。

  他认为,尽管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差别大,各国文化背景不同,但近年来欧美等国对中医药的态度已渐趋接受,其中中医针灸已经备受肯定。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已经承认中医合法化并将其纳入医保;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医疗保险公司开始支付针灸治疗的部分费用。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都设有中医诊所、研究所、院校等,相关从业人员达30万以上。

  力挺

  医学要靠疗效说话国人用中药比西药多

  “学术争论是正常的,尽管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尚难以完全揭示中医的奥秘。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还是要靠疗效说话。中医用了几千年,其疗效是一直得到证明的,有强大的生命力。”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金世明说。

  他介绍说,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5年全国西药销售金额1249.95亿元;而中成药销售总额是1019.02亿元,中药饮片是172.9亿元,两者相加为1191.92亿元。这样中药的销售总额仅比西药少58.03亿元。“考虑到中成药特别是中药饮片价格远比西药低,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从数量上说,中国人用中药比西药多。如果要”取消中医”,首先中国老百姓就不同意。”

  反思

  “美国认同与否不是中医兴盛的强心剂”

  “美国FDA的认同与否,不是中医兴盛的强心剂。”广东中医界的一些专家则认为,我们应该有自信,而不是过分注重国外的评价,被其牵着鼻子走。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可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生。目前中医遇到危机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盲目强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过度用西医的方法去研究中医,抛弃中医传统文化精髓,使中医不伦不类,是中医遭遇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专家建议,当前中医更应该保持住自身的传统文化精髓,完善的科学理论系统,建立一系列的标准化和规范管理体系,加快中医的发展步伐。

  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下月在粤开锣

  陈竺、陈冯富珍、钟南山、黄华华等亲任大会名誉主席

  本报讯世界中医界盛会——“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将于9月22日到24日在广州市东方宾馆举行。1000多国内外专家将共商中西医结合发展大计。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亲任大会名誉主席。

  记者从昨天组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本届大会主题为:传承、创新、和谐、发展,将为全世界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目前有1000多人报名,其中境外专家有300多位。届时将有中国、美国、英国、德国、丹麦、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30多位著名专家在会上发表前沿讲演。 陈枫 胡延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