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3, 2009 @ 8:17 pm
在美国出书:叙事体历史
八十年代初期在国内上大学时,班上同学中曾经流传几本历史书,比如《光荣与梦想》和《第三帝国的兴亡》。记得它们的中文译本都是所谓“内部发行”,但学校图书馆里有。译本分好几册,很不容易借到。一个人借到后就在宿舍里传看良久。后来已经不记得到底看过哪几册,只知道没看全过。但印象很深,那样的历史写法在中国历史书中可以说绝无仅有。到美国以后才知道那是一种非常时兴的体裁叫做叙事体历史(narrative history)。
叙事体历史简单地说就是把历史当作故事来讲。作品的目的不是直接传授历史知识,而是交待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导读者去感受历史。好的作品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慨万千却没觉得是钻了作者的圈套。所以这样的历史应该有读小说一样的感觉,写作上需要花一定的功夫烘托气氛掌握节奏。如果有人物的话,他们应该像小说里的角色一样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冲突。但这一切又不能偏离作为非虚构作品的铁打的原则:必须有明确的事实根据,不能随便掺入作者的自我想象。
二十多年前俺刚到美国时,和许多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一样觉得区区二百年的美国没有什么历史可言,与动辄号称上下五千年的中土相比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想法在屡次逛书店的过程中很快就消失了。在这里的书店里,永远有着满满几架子的美国历史书,尤其是有关建国、内战、二战和越战的历史,每年都有几十本新著问世。有时候真纳闷那些个题材是否还会有新材料可写,但也不得不感慨这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是一群珍惜自己历史的民众。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书很少有经得起推敲或引人入胜的内容。抛去那漫长的编年表和因缺乏考证而不知真假的传说,真正没有历史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美国的大众化历史书籍除去人物传记之外绝大部分采用叙事性历史的体裁。这些“读起来像小说”的著作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历来是非虚构类图书畅销版的主力。相比之下,用这种体裁写作中国历史则凤毛麟角。一些专门研究中国的美国教授们做过一些尝试,但影响不是很大。十来年前,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轰动一时,但在畅销之余,该书也因为作者自身情绪和价值观的过度介入而在学术界饱受鞭挞。(作为面向大众的历史书,叙事体历史书籍在学术界不被看好其实是很经常的事。张纯如的书我自己没读过,亦不便评论。)
我最近自行出版的Standoff at Tiananmen也是采用这一体裁对一九八九年那场民主运动所做的一个尝试。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
3条评论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Posted by SHE
4月 4, 2009 @ 12:34 am
近代叙事体历史书籍中值得关注的还有张纯如的另一本书《美国华裔 - 一段叙事性历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 A Narrative History), 2003年由企鹅出版社出版。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对此书的评价很高:“I know of no better introduction to this multilayered and emotionally charged story”.
Posted by fuzzify
4月 6, 2009 @ 10:57 am
昨天又看了几页Standoff at Tiananmen。觉得你在说Peking University是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时应该加上一个副词arguably,或者one of the most… 否则就是作者个人意见,而不是事实了。:-)
Posted by eddie
4月 6, 2009 @ 8:07 pm
那是在叙述北大历史的时候说的,那时候北大还没什么正经的竞争对手嘛。;)
况且标准并不一定是事实,而是有足够的事实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