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事故应急——2个亲身经历的案例

2010年3月3日

0,引言:电梯关人

  被电梯关住的事情,还真不少,我本人就经历过两次。

  当然,两次都算不上什么要紧,很快都出来了,我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是意大利来还是哪国,我忘记了。说一对老夫妇从超市买完东西回家,从车库里直接进了自己家的电梯(算是别墅吧),结果,电梯突然停住了,完全不再起作用,而且2个人也都没带手机,或者没有信号,喊也没人听见,真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结果,他们凭借超市里买的“速冻食品”坚持到了自己的女儿周末来看爹娘的那一天,成功获救。

  看来,电梯惊魂的事情还真是不时会发生一次,在单独的房子里发生,更加凶险一些。也由此可见,儿女每周去看一次父母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第一次困于电梯

  我自己遇到的第一次电梯事故没有如此惊险,那还是在北航的邵逸夫科学楼,从5楼上电梯后,按了1楼的按钮,就等着电梯下行,电梯倒是下行了,可是到了1楼却不开门,主要去按开门键,也没有反应,这下坏了。

  好在不是停电,就按了5楼,想着再返回上面,结果电梯上窜下跳,几楼都可以到,就是不开门。

  此时,我听见外面有人要坐电梯,还是好几个人,听见他们的声音还在商量,就大声喊:电梯坏了,我被关住了。

  结果大概我的人缘不好,竟然没人理我,要知道,我还是男高音呢,声音穿透性很好。

  好在此时有手机,而且电梯很破,根本屏蔽不了信号,就打110吧。

  还好,一次就通了,告诉了人家地点,求救原因,对方告诉说:我们这就派车去。

  我又上上下下了若干次,大概5分钟之后,突然在某个楼层停住开门了,我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抓紧冲了出去,从楼梯下到1楼,依然心有余悸。

  第一件事就是抓紧再打给110,告诉人家不用派车来了,我已经解放了,随后有去了楼门口的传达室,告诉那里的值班人员说电梯出了大问题,一定要提醒大家注意,结果,人家理都没理我就扭了头,我只好讪讪地离开了——看来我的人缘确实不好!

二、第二次shopping猫困于电梯

  这第二次就是在海外了,不过不是我,是我家shopping猫。

  我张罗完午饭,shopping猫去楼下看信,等了半天还不上来吃饭,就出去看了一眼,结果电梯里有她的声音,原来是被困住了。

  我先跑遍了楼下的2个楼层,按开门键,发现没有动静,接着想打电话给电梯里面写着的号码,结果里面的最后一位数字脱落了,看不清楚,似乎就打错了。

  只好打给楼下住的来自中国的朋友,不在家,不过提供了两个办法,一是在一楼的电力间拉下电闸,然后再合上,跟windows似的重启一回也许可以解决问题,第二个办法就是打两个电话给维护电梯的公司,让派人来。

  第一个办法用了后,电梯里肯定没电就黑了下来,合上电闸后还是没有动静,但是,意外的是,里面的报警铃通了,而且有人应答,这样,在我还没有打电话的时候,shopping猫自己就和相应人员通上话了。人家告诉她马上派人过来。

  接下来就剩下等待了。

  等待过程中,有个要上楼的住户发现了这个情况,就来到二楼,问我情况,我简要说明了一下,他摸出手机,说:要不要我给相关人员打个电话,我抓紧谢了,说不用,已经和他们联系上,一会就应该有人过来。

  我设定的时间是15分钟,15分钟之后如果没有人来,就再打电话。

  15分钟后,当我下楼时,发现了一个提包的小伙子,在0楼看了一眼,我觉得象是来救人的,就说不在一楼,结果他去了1楼,用钥匙打开电梯发现还不是,才上了2楼。

  打开电梯,发现shopping猫正在里面,而且电梯是卡在1楼和2楼之间,费了点劲把人拽上来,小伙子笑了笑,又把电梯关上了,不知道他一个人能不能修理电梯,看来,这几天还是老老实实爬楼梯吧。

三、关于电梯困人

  在北京的时候,买房子一度曾经考虑买高层,爹娘反复嘱咐,一定不要,到时候电梯一坏,急死你!

  就听老人言买了3层,一般情况不坐电梯,带了重物时才坐。一个算不得什么好质量的电梯,至少没有困住过我们,虽然我听说是出过故障的。

  电梯为了保障安全,有多个措施,俺们搞应急管理研究,这点还是知道的。

  1,双路电:就是一路除了问题,那一路还可以支撑一阵子。一般,这双路电来自两个不同的变电站。

  当然,这是理论上,实际上,很多电梯,包括我知道的北京当代商城的电梯,都是一路分成两股,冒充双路电。一旦一个变电站出问题,您肯定没关在电梯里,没个跑。

  2,和电梯事故管理机构的通话联络。

  我以前在香港大学的时候,按错过键,结果里面就传来了粤语,问电梯是不是出问题了?需要援助吗?

  抓紧道歉,说按错了!

  之后我再也不敢按这个报警键了。

  我家所在的楼虽然电梯质量不好,可是,报警键也还是有的,只是我没有尝试过去按,没事别骚扰人家。

  但是一天我发现不知道谁家孩子和我一起坐电梯,他不断地按,于是,吱吱的声音响彻带电梯和楼道。我还想着制止他来着。

  没想到的是,任凭报警声音响彻云霄,根本没人理会,这才知道这个键只是来糊弄老百姓的,根本无效。

  所谓安全社区,人文社区,一个小小的细节,大概就彻底掩盖住这些晃眼的名头了吧。

  除了这两个安全保障措施外,电梯里也没有其他用于应急的措施了,当然,您自己用力气打开门然后爬电梯井除外,一般只有007才干这类事情,所以,普通人还是不要尝试得好。

  于是,电梯应急时,根据地点的不同,或等待救援,主动救助,或者听天由命,就会有这些措施了吧。

考厨师一般这样考,考教授呢?

2010年3月1日

  我父亲告诉过我这样一个事情,我现在都没有太去验证,就先当真理理解着了,这个事情就是饭店考厨师究竟考什么菜式?才能一把看出厨师的综合水平。

  在书法界,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要考一个字,来验证一个书法家是否基本功扎实,就考“永”字就可以了。它有“点”、“横”、“竖”、“撇”、“捺”、“勾”,几乎所有汉字比划,“永”字都有,而且,永字又很简单,所以,如果哪一笔不顺,就能立刻看得出来,比划复杂的字则很难看得出来每一笔是否恰如其分地安排在一个空格中。

  厨师的考试也有类似于“永”的试题,那就是一道菜“醋溜土豆丝”,一道主食“蛋炒饭”。

  其中——

  “醋溜土豆丝”可以考厨师的

  1,刀工的技法,切土豆丝究竟匀不匀,粗细合适不合适

  2,火候的掌握,稍微一过,就不脆了;而不到火候,则不熟

  3,味道,咸淡合适,香酸配比恰当

  当然,还有其他需要考核的内容,由于我本人不够专业,就不去描述了。

  “蛋炒饭”据说要达到这样一个考核目标——

  1,每个米粒上都必须沾有鸡蛋碎

  2,每个鸡蛋碎上有米粒

  也就是说,基本要是一个一一映射的关系。这个如果在开始的米饭中加入生鸡蛋拌匀了再炒,比较容易些。如果米饭是一坨,鸡蛋是一个,还要求做到这一点,那难度可就没得说了。

  就想到如果要考教授,我们有没有1个或2个非常合适的考题呢?让俺们给出两个考题,大家看看合适不合适?

  1,自己做的研究究竟是什么?

  2,现拉一个研究生做个报告,中间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如何改进?

  当然,我说的是教授,不是研究员,研究员对于2这个问题可以考很久,但是教授应该计时考试。

  但是1一定是一个通用要求,如果自己在什么基础上作了什么研究,都无法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说个大致清楚,一般也许可以认为是个糊涂人了。

  凡事都有例外,也许写不好“永”的人却能自创一个书法门派,也许做不好那两个规定菜的厨师有另外的绝活,如此,还要考虑对于这些偶有的例外,有没有更好的考核方式。

发展中国家科研的一种宿命

2010年3月1日

  在南欧访问的时间里,看尽山山水水,颇觉“发展中developing”和“发达developed”的差别所在。

  我来的这个国家恰好是属于“中等发达国家”,应该是在邓小平总设计师口中“在21世纪中叶我国”经过连续改革开放后所能达到的水准。

  由于这里没有经过二战,甚至连一战的炮火都没有在这里掠过,所以,相对宁静的气氛一直保持了超过百年了。中间即便经历了反对独裁的斗争,但是烈度和我们中国的各次运动相比,差得太多了。

  看着城区那些已经破败的无法打理的房子,再对比今天的房子,发现从形式到内容大致还是差别不大的,只是外表的差异罢了。也许,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发达”的含义,那就是基本的生活模式都是以方便、宽裕、舒适为特色的,且历经多年并没有改变。

  关于这一点感觉,我很古怪地在罗马尼亚也有过,要说,罗马尼亚应该不属于发达国家,连中等怕也不是,但是,基本设施却是一致的,这一方面有欧洲文化的痕迹,另外一方面,则应该也有“developed”的味道。

  “Developing”和“developed”相比,由于有后面动词词型的差异,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急促和忙乱,一种没有规范、没有确切目标、不断试错、不断重走新路的感觉。

  在科研上,我们一样具备如此慌里慌张的特征,今天觉得法国的王二麻子说得正确,明天又觉得美国的李四似乎更有道理。于是,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记得开始基金制度设立时,就觉得基金这个东西应该是给“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一点零花钱的机构,别让他们太受穷,结果,随后各类资助制度纷纷出台,却把中国的整个气氛给搅起来了,由于在中国资源的天生稀缺性,为了争夺,各类更为炫目的闹剧不断上演,让人眼花缭乱。

  不知道过去的发达国家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乱局,总觉得不应该如此,我个人倒是对国家一直重视发展经济,而把其他方面放在次重要的地步表示支持,古代从管仲就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过得相当艰难,就想着科学家伙们先知先觉地自觉做科研,不求利而只求名,怕真的是奢求了。

  饿了那么久,或者连身体健康和基本医疗都无法由一个稳定的体系来提供,但是却想着在精神上能够富足,而不视眼前的“利”为诱惑物,从科研的近几年的现状,我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君不见,那些已经在海外解决了吃饭健康问题,且一回国内工资就多出一般教授数十倍,而再看同样还是这位,一旦看到“利”在眼前,依然会猛扑上去,唯恐扑得晚就没了,即便扑的过程中存在他一度鄙视过的不合规之处,却因为对于过去饥饿的长期印象而不惜赤裸裸地抢夺。

  所以,我们真的还是发展中国家,每天更多的人为了“蜗居”而奋斗,那些本来解决了“蜗居”问题的,则因为过去恐惧痕迹的留存而依然“恐惧”着,甚至在已经面包吃得太多的前提下抢夺用于一般老百姓糊口的馒头,甚至窝头,即便抢夺的人曾经在发达国家有过洋房花园名车,也依然脱不了其人身上的“发展ing”特征。

  如此看来,我们还得继续…..ing一阵子,也许如邓小平总设计师所预测的,到了2050年左右,我们应该稍微好点了。这正如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一样,任何希图跨越的想法都是梦想,而一旦硬性地去跨越,从混乱演化到有序的时间反而会更长。

具备地方气质是“土”的表现?

2010年3月1日

  读《明朝那些事儿》,看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觉得这个皇帝真是荒唐,被王振这样一个弱智太监骗去前方打仗,却又不知道打仗,也不知道应该用谁来打仗,终至耻辱。

  觉得这位不幸被俘的老兄的状况应该如宋徽宗俩父子了,在番邦郁闷的要死。但是,当年明月告诉我们说:并非如此,他老兄活得还相当有尊严。

  为什么?

  他接着写到:有的人,天生就有一种气质,让和他交往的人如坐春风,而这位被俘的明朝皇帝,恰好就是一个具备如此气质的人,所以,关押他的人都被他的气质感染,愿意为他服务,甚至,最后放其南归的时候,这方的副总统还特别舍不得,明知他没用,却一路送了又送的。

  也许这就是“气质”吧!

  山东人所以为山东人,四川人所以为四川人,同样是因为他们具备某种特征,某种“气质”。

  我自己在端详高中时代的照片时,发现自己是一个很具备山东气质的人。你如果要问我“山东气质是什么?”

  我很乐于回答你——如果单只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土”。

  如果能够多用几个字,那还可以把“朴实、实诚”等好的词罗列进来,而且这些特质是很多人所能认可的。

  【当然,山东人(即便是内陆地区)也有很多天生就洋气的,本文暂不谈及】【另外,其他地方的人也有特质,或者也可以叫“土”,而“土”本身就是特色的一种表现】

  无论如何,山东人的“土”气质,在文化现象上确实是一道风景。

  您如果让我说,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土气”,我告诉你,那就是接受更多类型环境和文化的熏陶,就能够慢慢地“洋”起来,或者至少“不土”起来。

  我的一个学生这次过年去了出生时的老家(不是山东),因为她在出生后不久就去了山东日照,在海边读过了童年少年时光,这次很久之后的返乡回内地让她很不习惯——老家实在太“土”了。

  这样的差异,象我们这样从农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人怕都有类似的感觉,即便我们所有的人都拥有“不嫌家贫”的基本好品质,可是,返乡时那些明显的不便也是能感同身受的。

  山东大学,这个我硕士时代待过三年的母校,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土”的地方,在高中毕业考大学时,家里人觉得考上山东大学就是件很不错的事情了,可是,一想到甚至连“普通话”都不见得有机会说的环境,我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而内心里的狂野,其实就是“离家远点,再远点”这么简单罢了。

  人开始依恋于故土,终于渴望远离故土,最后又甘愿重归故土,对于世界不只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个必然的轮回,一个生命中必须体验的循环。

  济南,我在这个城市的各种朋友应该有上百个,如果要在济南逗留,一个一个去见,大约只吃饭就能吃上一个月。

  但是,回到这个曾经的居处,你会发现,当地的朋友中——

  ——以前未曾谋面的,话语里有明显济南口音的回响;

  ——以前不甚熟悉只见过数面的,会发现其济南痕迹如此之重,而其实,之前见时这种特质就是存在的,只是因为当时自己也身处其中,未曾觉察而已;

  ——对以前熟知的朋友,会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咋比前几年我见时更济南了呢?原来的时候那个音你是不这么读的!

  当我现在这个时候看1994年开始的自己,大概会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那就是“你怎么带有明显的济南风格,拥有济南气质呢?”

  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安徽的合肥回来家乡的这个省会城市,在山东大学新校区的小树林里徘徊复徘徊。

  我现在的学生里,有不少就来自山东大学,我在一开始看到他们时,即便还没有说一句话,就能明显感受到浓烈的济南气质,有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说:你身上能够感觉到济南气质。

  有聪明的孩子,“陈老师就是说我土呗!”

  我会慢慢地解释:“济南气质并非是不好,也不仅仅是土,还有更多积极的东西。”不过,“你说的也对,因为陈老师也是一路这样土过来的,看回自己更久远的高中时代,结论会更强烈。”

  我还会写给他们看——其实,单一的文化几乎一定会导致这类文化下的人显得“土”,不管从形式上说还是从内涵上说。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到文化之间必须进行交叉融合的重要性。

  但是,这种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有一个时间段,我觉得,一般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把身上的所谓“土气”洗掉。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去洗呢?

  既然开始提问了,那就再问个问题吧——你愿意一生只在一个村子里生活吗?

  继续问一个问题——你愿意一生只在一个国度吗?

  答案可以揭示你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是否开放和宽容。如果你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不”而对下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是”,那么,我只能摇摇头——就其本质而言,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差异。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年青时远离家乡的缘故。如果年青时代的你,出于守住自己眼下那块田地的目标而有意让远离的脚步停滞,你的未来就是一个固有风格的未来。

  山东人尽管相对保守,却也还有出远门的习惯,且不说“闯关东”的近代,远到孔子时代,即便旅途要不断地“惶惶如丧家之犬”,他还是要收拾行囊远走他乡。

  济南对于一个山东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尽管你的口音一定会沾染上济南的印记,尽管你的做事风格会偏向粗犷而非细致。

  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如果你无法离开这个地方,那就应该让里面的人不断离开它,再回来,再远离,再回来。

  回来的时候,他们会带着一股异乡的风和翅膀上的风霜——

毕业之前,我对学生的期待

2010年3月1日

  学生就是学生,他一定会有一天远离你。

  也许会有某些年后的翩然回顾,也许会有每年的只言片语。

  但是,他一定会离开你。

  对于我,对于学生离去后的期待,大概可以如此概括——

  我只希望你离开老师之后,每年至少应该去得一个更远的地方,不是刻意而为,而是生活会让你如此。

  即便是性情温和趋向稳定的学生,我也依然愿意这样嘱托。

  如果你发现自己离开老师之后,去的地方越来越近,甚至连省际都离不开了,也许可以判定你还不如在老师的羽翼之下时呢。

  那时候,老师可以带上你走向远方,而你自己,却没有了这样的可能性。

  没有别的期望,只是一个更远的远方,哪怕仅仅是一个地点,而地点之外,并无内涵,那也够了。

重庆留痕——两江雾锁、雾锁两江

2010年2月28日

一条江,又是一条江,于是,就“重”庆了吧。

这是个江的城市。

有了江,就容易起雾,于是,不管晨昏日落,重庆的天上总会有雾气环绕,也就因此而得名雾都了吧。

重庆的雾都是真正的雾都,和伦敦不同,尽管我并没有登临伦敦这个城市,可是它给我的感觉却是工业化过度后行程的茫茫雾都,潮湿的气息背后是各类污染物的张牙舞爪的模样。

而重庆则一定不同,因为在工业化之前,它就已经是雾都了。

这是个纯粹雾的城市,且因江而起,因江的永恒存在而永远不断。

晚上火锅之后,就去了山上看夜的重庆。

果然不同于任何我所见过的城市,缠绵的雨接缠绵的雾,雨时断时续,但潮湿的感觉却永不停息,雾在飘荡,从身后到眼前,从眼前再度飘走。

朋友说,重庆的夜景很漂亮,我说“是”,好像突然没有了更多的言语,不知道怎么描述,只是觉得夜景此时才成为一个很具体形象的说法,之前说到哪里哪里的夜景,只是礼貌地认为是夜里添置了些人工的景罢了。

任何景色,走入它和俯瞰它都是很不同的,后者一定更美丽。而重庆城中心区的夜景刚好从我们这里是俯瞰。

灯火璀璨,且十分集中,如童话般凸显,仿佛在暗夜行路时突如其来的光明降临,饥饿时闻见的温暖夜店包子笼屉里的蒸汽升腾。

此时,雾气移动,闪出夜重庆的不同面孔,时而遮住这个楼,时而盖住那个区,同一片天地就展现不同的美丽。身边的雾也在轮转,白色带子一样地变幻着身姿。

泰戈尔说:雾,象爱情一样,在山峰的心上流动,留下种种美丽的变幻。

这样的比拟当时还不多见,多以心情比自然,他的诗却以自然比心情,应该是见到确证美丽的雾才会难以用其他的自然景观比拟才想到爱情的吧。

真贴切。

雾带断了又连,依依不舍,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力量才使得这些水的另外一种形式能够演出如此欲走还留的状态。

主城区的上空刚好是航线,于是天上会偶尔有飞机经过,灯火在云里雾里闪动,轰鸣声似乎被潮湿的气息包裹了,并不大,飞机上的人看到地下的情景,不知道又是怎么的心情。

一会儿,又有丝般的雨经过,却不淋湿你,任你在轻歌曼舞一般的细雨里或漫步,或轻语,或简单的沉默。

也许已经夜深的缘故,没有多少车普遍的路上经过,安静的夜,偶尔飘动的雾和轻步移动的人是唯一的声响。

我醉了,如果能够选择,请让我离开吧,我的心实在无法承受如此的美丽……

一首老歌谭咏麟唱过的《雾之恋》,节选几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江边一颗小星星,山边一颗小星星

默默静卧着闪烁不停
似要暗暗告诉我与你
爱意也会象雾幻转眼间会失去

如雾起,暗暗盖掩身边你
象雾里面前幻化不定

每次我望着你每次我望着你
你那眼光中也都带泪

从《张居正》说到怎么写历史小说

2010年2月28日

我看历史类书籍的日子应该不算短了,从上小学时开始读《中国历史故事》、《外国历史故事》开始算起,到大学阶段开始比较系统地读《史记》、《资治通鉴》这样大部头的经典史书,到一些国外的战争史、名家写的如希罗多德的《历史》等,这里不去一一细说了。

也许因为清朝离我们时间实在是太近的缘故吧,我个人对清朝的历史的兴趣仍然是最大的,之前就读过很多的高阳写的书,几乎穷尽了清朝的后半期,然后就是看那些清帝们的传记,从努尔哈赤看到慈熹、溥仪,这几年因为凌力写的《少年天子》《倾国倾城》,二月河写的《康熙》《雍正》《乾隆》,我又追着看了一把,他讲故事的本事实在是不小,所以我还看了不止一遍。

但是,我仍然不太满意,因为我是不太喜欢那些“怪力乱神”的东西的,而二月河对这个东西的兴趣却不小,几乎每册书不到几章就要出现一段这样的文字,让我无奈的很。因为我一直觉得不写这些乱七八糟也应该把小说写得出神入化的,除非你开始就想写成《西游记》。

比如,在《雍正》里,就有一位神道士,简直就有三头六臂的感觉,杀干脆就杀不了,雍正的忠实奴才李未趁着他看来自东瀛的淫乱表演而分心的时候才一刀把妖道的脑袋剁了下来,然后,他的头骨碌骨碌在地上滚了几下还张嘴诅咒雍正呢,而结果,按照小说家言,雍正正是受了诅咒才死得那么快的。

我倒是试图理解这些小说家,觉得写这些纯粹是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但是自己心里仍然是很不以为然,我深深记得全中国人民的著名导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基本原则,那时候可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啊,生产力极其低下,但是理性而富于智慧的人还是不屑于听信那些无稽之言,也难怪他老人家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导师。

好在《张居正》里没有这样的描述,顶多有一些算卦的情节,而那也应该是当年的帝王将相们确实相信或至少半信半疑的东西,所以,有个李铁嘴啥的也完全是写实。

很有趣的是,当我一边看作为小说的《张居正》和作为传记的《万历传》,里面对人物的看法是基本不同的,应该说,传记写人从各类不同来源的记载拿来对人物的看法,一起放在读者面前任读者评论,而小说则往往是把人物美化了很多,基本描述成了一个鞠躬尽瘁的明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有一点稍微可信的负面一点的评价也是通过崇拜他的人口中说的,所以,看上去很象那种夸奖了九个指头之后再轻轻地批判一下一个指头不那么好的意思,而政敌对他的攻击则基本属于吹着浮土找裂缝,或者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枉顾朝代兴旺和百姓死活,一看就知道非常可笑。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隆庆皇帝死前确定的首辅高珙因为没有把大太监冯保消灭了,结果因为自己说过一句“10岁的孩子怎么做皇帝”的话而反受其害,后来,张居正和冯保还想联手通过王大臣案(皇帝出行时遇到了这位身藏武器的家伙)把已经致仕回到农村老家的高珙用伪造口供污蔑的下等手段弄死,其心不可谓不狠毒,其时高珙已经是只死老虎了,张居正和冯保太紧张了。

小说就根本没有写到这一点,由于作者取舍有倒而把这一段轻轻地忽略了。不过,小说没有放过那些可以渲染的古怪的细节,比如,隆庆皇帝死前的一些不可考的东西就被作者的猜测弄得漫天飞,象他思念从阿拉伯那边弄来的被自己的后宫妃嫔悄悄弄死的美女奴尔花花的事情,就被写了好几页,当然,还有一些皇帝在外面逛妓院和脔童的事情在小说里表现得也非常充分。我知道,那是作者知道读者好这个。

同时读历史小说和历史是件很快意的事情,会产生相互验证的快感,还会因为比较而增强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的结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我在看二月河的时候开始采取这样的方法,这次看张居正也是如此,发现效果果然是非常不错。

不过,我还是不能喜欢文人们笔下的历史,除非是纯粹作为故事来看,而不是去承载任何责任和历史事实。但是,我们太容易把历史小说看成历史真实了,什么叫潜移默化?把历史小说当成历史真实就往往是被潜移默化的结果,有时候,不少知识分子都不可免俗。

我一直觉得,完全可以把历史事实写成一样好看的历史小说,即便只从那些历史记载出发,也完全可以写得跌宕起伏,只是,少有带着理性思维且文字很好的人愿意做这件事情而已,这是历史小说界比较糟糕的一件事情:居然会把二月河们当成了值得佩服的作家。

对了,看《张居正》的同时如果还能看一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应该更好,不过,万历十五年是我已经看过的,这里没有一起论述,等哪天有工夫复习一下的时候我再写几段文字来对比一下。

看看我的章回体《应急管理通俗演义》目录

2010年2月28日
 

  我有特别大的科普热情,包括讲演和写书写稿子。

  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里刚好有个出版社的朋友联系我,且不说此事能否成功(科普书出版很难有好的市场表现,也许保本就不错了),我先设想一下如果要科普应急管理,弄一本《应急管理通俗演义》出来,这本书怎么写才好呢?

  大致再列个目录吧(原来列过一个,但是因为没人感兴趣,放弃,也找不到了),这是个初步目录,等有希望和出版社签约后还得改,至少目前这些句子都还都不够雅:

  第1回,柱倾天漏地火生,女娲炼石急可应【古代应急的故事】

  第2回,新车旧辙难和谐,现代应急起风声【近代应急的发展】

  第3回,三尺之上有传感,风险景象收眼中【风险控制与预警】

  第4回,欲走还留难取舍?且将事件缓急评【阐明”可减缓性”】

  第5回,老婆老娘先救谁?弃保优化倡理性【阐明”可挽救性”】

  第6回,车轮滚滚何所往?资源资金人成龙【应急资源与资金】

  第7回,公众恐慌网感应,身心俱疲心尤重【心理的网络分析】

  第8回,天长地久有时尽,技术技能尚可期【现代的应急技术】

  第9回,是可忍孰不可忍!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预案与体制】

  第10回,未卜先知难依恃,亡羊补牢永可行【知识与经验总结】

小虎队:来来去去

2010年2月28日

  我上大学的时候似乎才开始流行小虎队,但是糟糕的是,我离时尚总是差一步,在别人喜欢一个歌星的时候,我恰好在听刚刚过气的歌星,整个青春时代,大抵如此。

  对于小虎队也不例外,当外面街上的商店纷纷“青苹果乐园”的时候,我还奇怪呢——咋这几个小毛孩子的歌还能成气候?

  真的开始注意小虎队和他们的歌时,他们三个已经分手了,看着吴奇隆伤感地一个人唱《祝你一路顺风》,觉得似乎还可以,于是才开始注意他们仨之前唱过的歌。

  一、关于陈志朋

  陈志朋在小虎队解散之后,似乎没有了痕迹。

  哪天我不知怎么,突然看到了他在电视里出现了,不记得是哪家电视了。

  他在唱张国荣的歌,看那做派,那留在脸上的胡子,恍惚间就觉得就是张国荣在世了。

  随后的记者随访才发现眉眼里没有张国荣的暧昧、唯美、自恋和柔美,而是自信与随意,才放下心来,知道这个不会和张国荣一样。

  当然,陈志朋还说了自己其实重新改变了歌的旋律的细节,果然和张国荣并不同。不过,惊鸿一瞥时,实在太象了。

  随后就又没有了陈志朋的消息,不知道他又去做了什么。

  二、乖乖虎苏有朋

  看《风声》之后,Shopping猫同学才告诉我,那个第一个死掉的同性恋者是苏有朋演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呀。

  这才发现,一直太嫩的小歌星,现在长大了。

  在《倚天屠龙记》里演出张无忌时,苏有朋依然太嫩,所以总有不入戏的感觉。

  做演员有的就是天才,天生会演戏,有的则需要逐渐培养,如小虎队的这几位,上了演员这条路的就是苏有朋一人,其他两位或者没有这个机会,或者没有这个造化。而苏有朋也不是具备天赋的条件,但是,现在的造星运动却有无穷多个戏可以练你,练来练去,总有突然开悟的一天。

  这也是中国的资源丰富,好戏虽然不多,可是烂戏还是很多的,连周润发都一度是票房毒药,导演们避之唯恐不及,可是,总是出息了,还成了巨星,到了好莱坞,除了演泰国国王,还在《加勒比海盗》2里演了个模样古怪的中国海盗。

  苏有朋也是如此,不过,从不会演戏到开始领悟,到最后成角,一定有自己特别勤奋的地方,所以,在所有三只小虎里,他成为在演艺界表现最好的一个,肯定背后有汗水。

  不过,《风声》之后,苏有朋究竟还能如何表现,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又走回了《还珠格格》之类无聊电视剧的老路也未可知。

  三、吴奇隆

  吴奇隆坚持了自己之前的歌唱路线,既没有入苏有朋这般三心二意,也没有陈志朋那样的吊儿郎当,不过说实在话,后期的那些歌,虽然他所在的公司使劲推了推,却无法和三个人一起的全盛时期相比。

  感慨系之,有时候坚持并没有价值。

  四、关于已远的小虎队

  最后再来说已经过去20年的小虎队吧。

  其实,觉得20年前的小虎队有这样的几点让人怀念吧——

  1,青春,每个人都有青春,且越是青春刚刚逝去的人,越容易怀念青春,当一个人在自己的青春时代得不断反复温习同一个瞬间的时候,能够有人给你很多瞬间,或者竟成连续,那是很能感动的。所以,喜欢小虎队的人里面,颇有一些比小虎队年龄还大,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2,第一个相对成功的组合。甚至可以说,他们开辟了华人歌星组合的成功的先例

  3,对于大陆来说,当时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歌星,即便有几个,那歌也很难流于众口,太难唱,当然,也缺乏造星的基本能力,此时,台湾和香港的“星”们,几乎是来一个成一个。

关于学哪门外语更好的一个观点

2010年2月28日

  以前做过一道单选题:

  请选出不是拉丁语系的语言:

  A,西班牙语,B,葡萄牙语,C,英语,D,法语

  这道题把愚蠢的我给难住了,结果最后选错了。

  其实,答案是C英语。

  我自己应该完全可以推断得出来的,我们文革的时候天天喊着和拉丁美洲与非洲交朋友,且不和美国英国交朋友。为啥和拉丁美洲交朋友?因为他们都说拉丁语啊,而美国不在其内,当然美国人不说拉丁语了,所以,我当时竟然选错了,20年后都觉得无法原谅自己的愚蠢。

  拉丁美洲基本是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不过,葡萄牙人在美洲在抢地盘的时候明显没能抢上西班牙人,最后只有巴西一国说葡萄牙语,其他国家基本都是西班牙语。

  当然,有规则就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刚刚不久前地震过的海地了,海地人说一种连法国人都听不太懂的法语,这和它做过法国殖民地有关。到了今天,巴西人要去葡萄牙,也依然方便得很,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则和西班牙关系一直不错。事实上,大家也都应该理解,葡萄牙对巴西来的移民采取远比其他国家移民更加优惠的政策,这明显和大家说一种语言有严重相关关系。

  更有趣的是,说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的人们相互能够听懂对方,也就是说,葡萄牙语相当于西班牙语的一种方言,反之亦然,有点类似于东北话和北京话的关系。

  知道这一点,让我顿时有当时大学时为啥非要学德语的巨大感慨,而且,当时还花了宝贵的一年功夫去学德语。

  而德语除了德国之外,只有奥地利和瑞士才说它,明显不如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当然,选学德语也不能只怪我,因为大学里没有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二外课程。

  今年看法国拍的一部电影《费马的房间》,我乐了,发现拉丁语系之间真的是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竟然有不少词我是认得的,俺们的听力稍微差点,可是也颇能听懂几个。

  如果今天让我再选择外语来学,我会这样选择:

  1,英语

  2,西班牙语

  3,法语

  4,日语

  5,俄语

  而那个在硕士时候学过的世界语,不管怎样都坚决不会再选它了。

  另外,在非洲和亚洲,还颇有几个国家和地区说葡萄牙语,至少亚洲的东帝汶和澳门是说葡萄牙语的。非洲的讲葡萄牙语的都是安哥拉之类小国,就不提它们了。同时,非洲也有几个国家说西班牙语和法语。

  中国古人的愚蠢之处在于,我们没有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好好推广汉语,如果像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这般,中国人今天出国得省多少力气啊。

  郭沫若在《人民日报》(还是《光明日版》?忘了)上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究竟哪国语言是来自汉语的,他老人家认为就是我刚才提的那亚洲三国,是以汉语为起源的。可是,糟糕的是,我们没有去推行(不管是强制还是鼓励),给我们这些后人造成了太多麻烦——老祖宗实在是太没远见了。加上现在韩国、越南都在文化上去中国化,韩国连个汉字痕迹都不想保留了,以后还得指望用英文和他们进行对话。

  长叹一声——

  抗日战争那阵,日本人当时强行在学校里推行日语,我在济南一个中专为了挣俩零花钱,曾经带过一门课,当时那个班的班主任是个老太太,竟然会说流利的日语,其实,她没有去过日本,就是当时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在济南的学校里被日本语强制学的。

  我的天,知道了这一点把我给惊愕的,日本人侵华8年,竟然会留下这般影响,如果反过来让中国人来做,我们可能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语言深深地藏起来,让附属国的人民想说啥就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