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的存档

系列:机制的故事【13】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东平兄和刘立兄分别写了一篇博文,来论述暑期时的“奥数”班办班机制和评奖机制。

  成都是一个喜欢在基础教育领域创新的一个地区,我因为它们基础教育领域做的探索而去过两次参观学习。

  它比较著名的一个举措还是关于取消奥数的机制设计,而这一个机制被认为是彻底失败的一个探索。

  这个机制的基本内容是,各个学校都不可以用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的依据。

  这一机制的彻底失败原因当然可以找出很多来,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条其实是一个比较完善的选拔机制缺失,使得原来依赖奥数这一选拔标尺的手段一旦被遏制,就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境地。

  而纯粹指望小升初的考试成绩,不是各个学校所希望的选拔机制,尤其那些传统名校更是如此,他们之前一直都是有先挑权的。

  这样,暗地里还是得依赖某个东西来强化自己的先挑权,究竟依赖什么呢?没有更合适的,那就还是奥数吧。所以,奥数私底下成为各个学校挑选学生的标尺。成都市教育局的举措当然彻底失败了,而且倡导该措施的副局长远调其他单位,为这个失败添加了一个重重的注解。

  像北京这样的地方,除了成都存在的问题这里都存在意外,还有就是大量“例外”的存在。

  你奥数你的,我什么都没有照样上最好的学校,你要问为什么?你得问我爷爷去,他是人大副委员长。

  怎么样?服不服?

  也所以,北京的所谓教育均衡于公平机制根本就建立不起来,而且是永远也建立不起来。

  好在北京的好学校多,所以,即便领导干部也多,还是满足得过来,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也就有资格有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接受优质教育。这些爹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能力不济的孩子还能靠什么?奥数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电脑排位云云,都是给不幸的百姓的子女准备的说辞。

  而其实解决这类问题的机制设计太简单了,只要公布各个学校的所有学生的亲属关系图,让全民来看,也让总理来看。

  就足够了。

  当然,你要说总理的孙子也在——

  这个,就别说了吧?总不能让他去民工子弟学校吧?!那会严重影响办公积极性的。

巴黎:那地铁里逐渐消失的岁月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在布加勒斯特的时候没太敢大胆地坐地铁,在巴黎稍微大了一点胆子,尽管里面的文字全是法文,一个英文都没有。

  也许因为是比较成熟的现代化城市的缘故,巴黎的地铁线路复杂而多条,时而地下时而地面,且曲里拐弯,走起来显得如雷似电。

  当然,不同线路的地铁也有不同特点。在上海的时候,龙珠兄曾经指给我一条线,说那条线是德国技术建造的,我正错愕间,龙珠兄已经向我解释了:因为那条线上的列车上面是德国国旗的三种颜色。我一看果然,德国国旗和其他国家国旗最大的不同在于有黑色,所以一眼就可以认出它。

  而巴黎地铁似乎也有这样的不同。不过不同不在于列车外部的涂色,而在于里面。有的地铁线的车内是完全畅通的,从第一节车厢到最后一节一眼就可以望去,毫无遮拦。

  这样的一览无余很过瘾,尤其在地铁高速转弯的时候,猛地就看到灯光在黑暗的隧道里隐去,当线路变直,那灯光又陡然出现在你面前。如此情景让人无法不生出关于速度的遐想。

  而如果你所坐的地铁线其各个车厢间有分隔门,那么,如此壮观的景象是看不到的,你只能随着车厢和铁轨之间的撞击声而体会到重复的无奈。

  有时候,地铁里还会有流浪艺人,我们好像第一次坐上巴黎的地铁就看到了几位持了大提琴的流浪艺人,他们就在车厢的连接处弹拉并伴着偶尔的歌唱,只是似乎巴黎人见惯不怪,很少有人会愿意从个口袋里掏出些欧元给这些听上去美化了嘈杂地铁环境的艺人。

  当然,和北京不同,和里斯本也有差异的巴黎,地铁里是没有空调的,这一点像极了意大利的米兰,在6月底这个太阳照射时间最长的仲夏,地铁里也会让你感受到炎热的滋味,那温度,似文火慢烤,消失着乘坐人那因为地下而显得漫长了的岁月。

  自然,在地铁的进出口处也有不时有兜售东西的小贩,中国的折扇,号称2欧元一把,当你问价时,还表现出可以砍价的样子,和中国的小贩并无不同。也还有兜售水果的小贩,一盒葡萄1欧元或2欧元,似乎也是在警察出现时能够拿起所有东西要跑的装束,只是不知道巴黎也有城管么?

  巴黎的地铁复杂而有序,即便我们这些外国人,懂得一点英文,也不至于走错,由于有时候会是4条线交汇,所以一定要看清楚究竟要换成哪条线,稍微一错,再转回来又需要很长时间了。

  地铁车厢很有意思的是,在靠门的地方,有按下去可以坐的座位,让你起来时,可以再把它抬起来。这样的设施在北京的公交车上也有,那就是对着下车门的那个位置。我在北京的时候却没有留心这类座位的意思,到了巴黎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安装的目的是在进门人开始增多时,坐着的人可以站起来节约出一点空间来供更多人站立。

  而我目所见,似乎大家都很自觉,一旦发现人多,就会立刻放弃这个座位,改为站姿。

  感慨之余,我知道在北京时,一旦坐在了这样的位置上,人多时应该怎么做了。而在北京的地铁里,也许也应该设置这样的位置?尽管它的为人所知还需要时间和示范。

  巴黎的地铁,出入口都是刷卡。而一般情况下,进门时时将票放入吞卡口,然后票再从另外一端被吐出,我们就买的这种票,而也有人拿着手提包往上一按,然后门就打开的情形,估计是那种可长久使用的票证了。离开地铁时多数门在你靠近时自动打开,有的门则需要再使用一次票。当然,由于不同的地铁线路修建的时间不同,所以这类设施有着些微的差异,但是基本上是可以推断出它的使用道理。

  看巴黎的地铁线路图,应该是乘坐它可以到达巴黎的每个角落,而其实,在路面上还有公共汽车,交通工具都很方便,在公交车的站台上都写清楚了列车起点终点和沿途经过的路线,很方便。和北京那些树立在路边的铁制站牌相比,巴黎的公交车站的牌子都放在双层玻璃中间。

  对于老牌帝国主义的老城市来说,这些似乎都是小菜一碟了。

  在地铁站台上或车厢里看人来人往,自己也在不断过往,有些站经过的次数多次,比如香榭丽舍大街,可是几秒的时间就过去了,而地铁里的人,或西装革履,或休闲T恤,或时尚衣装,对于这个永恒的运动物体,都似过客。

  在地铁里过往的有常在巴黎的人,也有我们这样来开会并顺便旅游的游客,不知道在离开地铁的时候,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其他的城市,会不会怀念那些在地铁里逐渐消失的岁月……

【陕游记】太白山,分界的山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5月10日的前往西安,本来对于游玩哪里并没有一个事先的计划,所以就胡乱选了两个地方,其中一个就是太白山了。

  我之前是不知道太白山的,毕竟,相对与陕西的华山,它的名气是在是太小,我使劲从脑子里向外挤关于太白山的印象,也只想到了李白《蜀道难》里那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蛾眉巅”的诗,其余则一丝也没有了。

  直到到了太白山上,我才发现这里是个不可忽略的地方,因为山顶处除了一个3511米的海拔高程的标志外,还有书了一句“华夏分水岭,神州南北界”的碑。才明白原来作为将中国分为南北两大气候区域的“秦岭淮河”一线的“秦岭”的高处就是这样了。

  整座山开发的程度明显并不充分,至少无法和我去过的云台山和武当山相比,索道和滑索明显表现出一些现代化的痕迹,山上的其他地方多还是保持了台阶这样的准原生态风貌,并无更多人工的痕迹。

  只是3511米的海拔高程让我明显感觉到身体不适了,索道上去到了接近3000米后,继续向上攀登,就有走一步喘一口的感觉。

  于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倒是反而让人能够腾出时间来体验一下身边的景色了。

  从山下到山上,我们路过了四段不同的林区,各个不同层次的林区从下到上表现出植物的不同种类,山下是平原惯常的植被的摸样,有寻常的杨柳梧桐,再上一步则是桦树林,然后是落叶林,最上面则只能是针叶林了,所有的树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绿色的痕迹由于所有的叶子被迫变成了针状而基本消退了。

  一、阔叶林里的桃花源

  西安到太白山的旅游专线车并不多,开始听说在西安火车站广场上有7点钟的车,随后又听说有6点半的车,旅游总是赶早不赶晚,我就早早地在6点1刻就来到火车站前的广场等车,但是只见到法门寺的车不断地一辆一辆开出,可是我们坐的车由于人始终没有坐满而豪无动静,就有点着急,问过开车的师傅后,他说无论如何9点都会开车。心里稍微放下一点,但是依然是感觉过于漫长的等待。

  发车之后,一路高速路,下车时师傅说,下午4点本车回西安,大家各自注意时间。还没有听完这句话,下面已经有人凑上来了,说的话自然是这样的:“要不要租车上山?”

  我就想到了武当山和云台山的意思了,大约应该是类似的吧,都是要不断坐车前往这座山的不同景点,而景点景点之间的距离则不可以里计。

  问了价钱,每人25元,但是需要凑够四个才可以。这样,就必须拼车了,开车的是个小姑娘,车上有出租车的牌子,我们就选择了她。不过看上去她太嫩,我上了车还问了问她开车的年头,她说“七年了。”我也才放心下来。

  路上景点颇有几处,其中的一段飞瀑就很壮观,北方的山多因为水少而不够生动,所以,在有水的地方往往会大肆渲染,太白也不例外,因为我们随后经过的景点再也看不到如此壮观的水的痕迹了——这就是南方和北方的区别了吧。

  接着就是太白山上的桃花源了。小姑娘司机把车停稳,说前面就是桃花源,我们走过一座吊桥,就看到山涧里有水经过,潺潺细流,山石却湿润着,踩石而过,让人仿佛感觉到武夷山的秀美在北方被复制了。沿巨石而上,看到有巨石间的小道,潮湿得很,似乎山石在不断地向外滴水,石下的路径也就因此湿透着。

  几步路就到了桃源,潮湿的山石背后立了一尊佛像或菩萨,我由于是绝对的无神论者,从来不拜佛,在这个无比潮湿的洞穴背后的佛究竟是谁我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再加上佛像前有人过来让烧高香或算上一卦,我就更加要避之唯恐不及了。

  接着看见的一块平整的石头上书了“无论魏晋”的字样,似乎选了计算机字库里的楷体,连在山下找个书法不错的教书先生来书写一下的想法都没有,我想这座山有些对不起“太白”这个浪漫的名字了,尽管我知道此“太白”与李太白并没有什么关系。

  “无论魏晋”不远处就是几间小屋,我们在大路上好像没有看到小屋,但是又明显是在阳光下的,大约是被浓密的树林遮挡了的缘故吧。小屋一副破败的样子,多关着,估计是景区工作人员歇息或居住的地方。

  自从陶渊明先生书桃花源记并诗之后,桃花源就称为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天堂,怡然自乐而不管世事变迁,过着田园复田园的日子也一直是我的理想,但是俗世招摇,自有一些更加刺激感官的东西不断从耳边眼前飘过,想忽略却太难,于是,即便是生造出来的精神天堂也都永远会招惹住城市里来人探寻的眼神。

  太白山的桃花源还有一个入口,通向另外的地方,我过去看了一眼,发现前面浅浅的并没有更多内容,就转身返回到车旁了,两个拼车的年轻人在山涧中的石间跳跃玩耍,倒是一副很怡然自乐的样子。

  还是选择做了煞风景者,就让司机用喇叭喊了他们,继续上山。

  二、由桦树林侧偏身而过

  不到山上不会发现山下的树绿的如此浓郁,到了桦树林地带,我才知道刚才如此绿色的美景我没有过脑子就错过了。

  桦树林应也属于阔叶林,但是,比起山下错落有致的各类林木,桦树林看上去是过于骄傲了。

  路过桦树林时,看到那直直的躯干直冲天空,要想实现与叶子的对话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仅高,叶子也都仰面朝天,并无任何要低首的意思。

  无法不去想那些俄罗斯的风景油画了,整齐的桦树林成排耸立,油画的上方有模糊低沉的乌云,而地面则是模糊泥泞的道路,桦树林的颜色斑驳陆离,在略显压抑的狭窄画布空间里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

  于是,白桦林在我的心里就是忧郁的象征了,这样的忧郁却不是淡淡的个人的哀伤,如《秋日的私语》里阳光下厚厚的落叶层,更像是全世界的悲伤都在挺直的树干之间萦绕不去,人到了这样的布景里,瞬间就没有了自己。

  好在,白桦林是一丛一丛的,并非在一路的视野里都缠绵不去,想不看它还是可以的。在一路林木与阳光交错的过程中,我们到达了吕祖庙。

  小姑娘司机说,这里的吕祖庙是免费的导游,一说免费,我就立刻警惕起来,知道一定会在哪里会让你自动掏钱的地方,不过在人家没说掏钱之前,我还是跟随着进了庙内。

  跨过门槛进入观内的时候,门口道姑打扮的女人还让大家不要踩了门槛,大家就谨慎地遵从了,在短暂地介绍了一下道教的几个要素之后,到了正殿门前的水池,水面之下有金属制的一副太极图,其中的“眼”是空的,可以去尝试投投硬币,看是否能幸运地穿过“眼”而落到下面。我和朋友都试了试,发现很难。

  “道姑”把我们领到大殿门口,告诉大家有位得道的高人目前正在本观住持,且不是长期住持,如果能够得到他的祝福,则会非常幸运,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

  经过前面的铺垫,我看另外的三位已经很难拒绝了,但是我却没有兴趣,说了句“我就不进去了,在外面的森林氧吧等你们。”他们三位则顺势进入,一个一个接受“高道”的祝福去了。

  但是,观外的森林氧吧名不能符其实,主要原因却是和这个道观有关系,因为树林里满是观里散发出来的香的味道,让人无法感受到清新空气里本来有的清冽和新鲜。

  这样,我也就没了兴致,回头坐在广场上的长椅上等他们出来。倒也是很快的时间,三个人鱼贯而出,到了车上还相互对了一下“高道”究竟说了什么,我这才知道原来三个人并非是一起进去的,而是分别进行了密室会谈。

  结果,有点让人的失望是,三个人得到的祝福差不多,都被说成是与道有缘的人,且都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好像谁还问了我一句怎么不进去,我的回答让人愤怒:“估计这位老道认识的字都不如我多,让我听他指导,肯定不可能。”

  “认识的字多”云云自然是玩笑的说法,不过,我有时候很难相信一个老道读道教里的书籍会比我更多,由于兴趣和爱好广泛,佛经道经乃至圣经之类我还是涉猎颇深,由于有这样多的涉猎和自己所受的科学徐练,对于顶礼膜拜敬佩某人之类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的。

  三、落叶松林与石阵

  道观是我们中途停顿的最后一站,然后就进入落叶松林。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同时是个同性恋者??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相对于我国的传记作者,西方的传记作家可真够大胆的,什么都敢写出来。

  我国的传记作家,即便面对那些已经翘了辫子遥不可及的皇帝老儿们,做起传来也是小心翼翼的,就怕当前的在任皇帝喜欢拿原来的老皇帝跟自己类比类比。如果当今圣上又特别喜欢那个很久以前的老皇帝,而你的传记里却对他很不敬,也会得咎。

  长此以往,我们的传记传下来的多是这样的基本套路:

  1,为什么他会伟大?无非出生时就是有天佑的,后来又不断得神助,云云;

  2,他的伟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当然是政治,军事,文学,科学,思想等诸多方面了;

  3,他的影响有多广阔?影响范围遍及世界,影响了众多有志之士,云云;

  4,他的去世有多可惜?各国都降了半旗,连爱斯基摩人都哭死了几个,觉得这辈子没了他就再没指望了,啥的

  而今天的传记作家写的内容,则也差不多是《好人好事实录》而已,毕竟被做传的人首先要有很多的影响力,所以批判风格的口吻是很难为人所接受,毕竟那些家伙都是功成名就的家伙。而那些看上去是自传其实完全是别人代笔的“他传”就更不用说了,全是《请复制我的成功》之类吹牛不上税的东西。

  正因为此,我们不管是看什么人物的传记,都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中国有志青年们励志的书来看待。其实,一个人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越伟大者越卑微,一个伟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他伟的方面)非但不伟,反而很猥琐的也比比皆是。

  比如,某某科学家伙天天自吹自己是独立知识分子,再携了美国国籍的中国人身份,应该更加独立才是。可是,一旦有朝廷人士呼唤,立刻屁颠屁颠地赶到北戴河去陪领导游泳去。这样的人,似乎很nature,很science,让学子们敬仰,但是其行事做事却猥琐得很。

  当然,如果这样说,那么道德正统人士又会出来呼吁了:一定要看大部分,不能只看看小部分。

  这话说的永远正确。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已经只看他那好的地方了,坏的地方一概忽略。而另外的一小部分人,看的也还会是大部分,但是也会看到那猥琐的一小部分。

  即便是这样,那也绝对不行!你必须只看那好的大部分,如果你不愿意忽略那猥琐的小部分,则你自己一定就是“坏人”,自己心里装满狗屎眼里才会到处是狗屎。自己心里有鲜花,眼里的狗屎也可以变成鲜花。

  但是,我们中国人的有趣就在这里了,似乎大家都被逼着看那好的大部分,自己也在逐步高尚着,而实际上大家私下里关注的却更多是那坏的小部分,但是这个大家都不写出来,正式场合也绝对不说出来,于是每个人都象极了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完人。

  在这样的历史观下,非但中国历史上没有坏蛋(或者是秦桧这样的纯坏蛋,一点好处都没有的),当外国的伟人到了中国之后,也会猛地变成了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牛顿,爱因斯坦都是。

  前些日,有人贴出来说爱因斯坦情人无数,只老爱同志给人家写过而那情书现在还存世的情人就有11个之多。

  这可和我本人的印象大相径庭,原来的时候爱因斯坦在我眼里那就是完人,伟大且完善之人,离过婚的事情都被轻轻地忽略掉了,所以他离婚的事情我是在大学时才知道的,而所谓情人之事更是刚刚获悉的。否则,按照中国式历史观去看老爱同学,他的离婚怕是不得已(老婆是恶妇),有一万个中国人可以提出十万个理由来为他解释。而事实却很简单,根本就俩字——“花心”罢了。

  牛顿也是这样,虽然俺们听说过他做过皇家造币局局长,可那也是应该的,甚至他说不准是被国王逼着去做的呢。

  牛顿和胡克争过,和德国的莱布尼茨争过,那也是伟人的争斗,平常人是没资格做这类争斗的。你要说到他借助自己控制的皇家学会来证明自己是微积分的最早发明人,那一定就是这样,并不是他自己不顾事实而编造的谎言。

  后来我们才慢慢知道,其实真相并非如此,伟大如这些人者,也一样会编造谎言,也一样有道德极端低劣的地方。

  就比如,我看《牛顿传》发现了书里直接写了一节,说牛顿是同性恋。

  之前我的感觉是,牛顿没结婚只是因为他要把一生全部奉献给科学事业而已,因为伟大所以不结婚,因为不结婚所以更伟大。

  呜呼,这么牛的牛顿怎么居然被写成了同性恋者,作者脑子有问题吧?

  在《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一书中文译本的302页,标题是《是挚友还是情人》,里面描述了牛顿两个可能的同性恋伙伴,一个是和牛顿同居20年的威金斯,一个是叫法蒂奥的瑞士数学家,比牛顿年轻很多。

  书里列举了很多证据,这里不就再说了,有兴趣者可以去看原书。

  【最后一句,我不认为同性恋和道德有关,所以请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找我的麻烦】

俾斯麦说李鸿章说:得对外铁血才算真牛,对内狠那是孬种

2010年8月7日星期六

  不好意思,还是梁启超先生《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人评价李鸿章时,认为他平捻有功,而对外国老是议和则是罪。这是不对的(两失其当)。

  这里引用了德国首相俾斯麦对李鸿章说的话:

  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

  俾斯麦的语录啥意思?俺们给再翻译一下。

  鸿章兄弟啊,在我们欧洲,你得对外族人格外铁血,把他们赶得到处跑才叫真本事,够爷们。如果只在自己国家那块地方上,把一国人只是不一姓的人赶得跟撵鸭子一般,那叫孬种!

  这话似乎说得很扎中国人的心窝子啊,尤其是近百年的历史里,几乎全是这类扎心窝子的事情。

  不过,在本书的开始,作者又说: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在中国尤其如此,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的自信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梁启超先生在做《李鸿章传》的时候,大约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名声要大于李鸿章,而且是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皓月长存。

  当时看到这本书的人不知道做何感想?是觉得28岁的小伙子胆大妄为,还是什么其他。里面对于李鸿章的评论到处都是,有褒奖有嘲讽,有时候嘲讽起来还相当厉害,真是佩服梁启超先生的勇气。

  不过,梁启超先生还是自信自己评述得当的,他在该书的序中最后一节写道(红字部分):

  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忧心为之作冤词也。故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英明相格林威尔尝呵某画工曰 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吾真相也。吾著此书,自信不至为格林威尔所呵。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梁启超先生的自信我认为应该是来自他自己的国际眼光,看待李鸿章可谓俯视,从历史现在未来,从西欧东洋美国等多个侧面观察李的行为,心理和影响。

  梁启超先生不讳言自己看不上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也不会因为李鸿章后面有庞大的中国国情而稍假辞色。烂人就是烂人,不因为是宰辅就不言其差;但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也是影响,不因为自己看不上李鸿章而故意贬低其国际影响。

  他自己也说“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对于写史者的角色认知非常清楚。

  红字中的“合肥”即指李鸿章,因为李是合肥人。

  这部传记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内完成,可谓神速,估计作者积累相关材料已经有段时间,再加上写书文不加点,自然也就很快了。

  书里还提到以前的史书,多以记录史实为主,最后作者可能来个一段评述,很少夹叙夹议的传记,作者认为是史书作者没有能力驾驭这种写法的缘故。当然,他提到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有这种问题,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但是也不多。

  而这本《李鸿章传》却颠覆了以往的传统,作者说夹叙夹议,但事实上却是以议为主,在我的知识结构里,这是完全的创新了。

  也只有大师级的人物才能有大师般的手笔。看《李鸿章传》看得我血脉贲张,难以释卷,有段时间没看这类书了。

  特此为记。接下来有兴趣我还将继续就这本书里的内容进行再评述。

事中评价中“可减缓性”还需要细分吗?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我们考虑“可减缓性”的时候,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的考虑:

  1,主体(应急管理者+承灾者)可以干预和影响灾害本身的进程。比如火灾等。

  2,主体(应急管理者+承灾者)没有能力干预和影响灾害本身的进程。比如地震、飓风等。

  看到焕东兄留言说“君子爱词 取之有道”,我乐了,因为这个“可减缓性”是我自己造出来的词。它所对应的英文mitigability和reducability也是我造的,后面这个英文则是杜克大学陈立博士启发出来的。

  就又多想了关于文字游戏的事情。

  其实,我们分的那两类,想在这个概念之下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如果我们不能干预灾害本身,那么只能通过掩护受灾主体来实现“减缓”,例子就是飓风来临前我们可以跑,可以躲。

  而对于可以干预的,则有两个角度可以考虑,一个是时间的推迟,原来灾害发生作用在N个时间单位之内,我们努力了,变成N+M个时间单位,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加充裕一点的时间进行准备和应对;第二个则是价值保全,我们也一样可以躲、跑,把人财物都安放到相对安全的地区,而且由于前面这个时间的推移,使得我们更加可能做到后面这一个,也就是说,两者是有依赖性、相关性的。

  如果我们文字游戏一把,再把这个必须分成两类情形的“可减缓性”继续细分,则是否可以这样:

  1)可减性:比如“釜底抽薪”这种情况,减少灾害扩大的可能,还比如,对于多点离散性的灾害,可以先解决一个两个的,尽量减少;

  2)可缓性:火灾即是一个例子,即便现在没有足够的救火设施和工具,只有一盆水,也得先泼了再说;

  3)可避性:台风要来,先跑到结实的房子里呆着;

  4)可逃性:可以开车或乘其他交通工具逃离这个区域。

  如此,可减缓性的表达我们也许可以更加清晰,处置起来自然也就可以分类相应处理了。

  只是,这个太像文字游戏了,我还没有想明白是否真的有研究或实用价值。

系列:机制的故事【12】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世界上很多人都是说:北欧是人间天堂。

  俺们没有去过北欧,可是听说那里的福利是从摇篮到坟墓的。

  就猜测,如果俺们中国人去上个3个亿5个亿的,那不幸福死了。

  听到我这个推断,有朋友嗤之以鼻,说如果3个亿的人到了瑞典,全部让享受那里的福利待遇,不出10年,全境的人全部饿死,无一幸免。或者要恢复资本主义初期的羊吃人,机器吃人的做法了。

  咋?会这样?

  因为啥活不干就能混个肚儿圆,还能开个破车四处旅游旅游,但是这些钱(财富)从哪里来,总得有干活制造财富的人吧。这些人如果只占全体人口的1%,你看能持续不?

  福利国家养懒人,推断起来似乎还真是这样。

  可是,难道给大家一个不受威胁的环境,给大家一个永远不受冻挨饿的保障,不对吗?

  对!当然对!可是,还是需要考虑条件。

  如果一个健康的有工作能力的人每每要吃人家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对社会毫无贡献,那必须考虑给他的福利金弄成递减趋势了。否则,勤快的人也会变懒,就这么简单。

  以上是一个长长的引子,下面的主要内容比引子要短。

  在福利国家,也不能无原则地对懒人好。

  比如,看病吧。

  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是该国公民,或者你纳税并拥有临时居留资格,则你的医疗是有保障的。

  也就是说,当你病了,你会发现基本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医疗服务。

  但是,当你第一次去看病的时候,挂号费可以优惠但是不会取消;当你第一次化验的时候,化验费也是要收的。

  只有看过医生并化验后由医生诊断确诊有病后,才开始实行不收费政策。

  这也就防止了某些没病找病的人无来由地乱花国家用于保证医疗的费用。

  买药也是如此,如果是营养类的药品,则收费;如果是治病的药品,则不收费或收费很低廉。

我的胡子生长速度之快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我的胡须不知道咋的,长得速度飞快。

  用句有点夸张的话说,那就是刚刚用剃须刀剃完左边,再去剃右边的时候,左边又长出来了。

  唉,愁啊愁——可是胡须也没见白了它。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传说,说毛主席之后是华主席接任,然后就是毛孩,毛孩是一个有些返祖现象的小男孩,具体哪个省的人我却忘记了。

  那时候把我给羡慕的,恨不得自己长满一身的毛,也进入候选人的行列。

  西方人和东方人不同,有人说从毛发的演化也可以看得到进化的痕迹。一般来说,毛发越少,进化得则越彻底。

  如此一比,非洲人是进化最好的一个洲,这也是符合道理的,大家知道,所有人类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

  亚洲人种则是进化程度达第二的种群,而欧美人则是进化最不彻底的2-3个洲,因为很多人胸上还留着原始人的痕迹,那就是毛发浓密。

  我们中国人一般情况下在躯干上没有太多毛发,不过在四肢上有时候可以看到很多人毛发浓密,我表哥的一腿毛就一度让我羡慕得不得了,简直让人看不到肉色,太厉害了!

  当然,我的胡须也算不得多厉害,比起马克思的来那就差成色了,从长度到浓度都不行。

  不过要论生长速度,也许我的就不遑多让了。虽然不见得有开始说的那么夸张,至少也是晚上一摸胡须,发现不得了,已经扎手了。

科研成果的署名问题【七】——“让”是风格还是违规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其实,在科研成果署名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您第一吧!

  ——别介,还是您第一。

  还有的则是投稿前不和第二人商量,直接将第二人署名为第一作者,而自己甘做第二。甚至,自己干脆不去参与署名的情况也是有的。

  问题出来了,对于这类高风亮节的行为,是赞扬还是贬斥?这是风格还是违规?

  很多人肯定不会认为这和“违规”有牵扯,我们自愿,虽然我的贡献大,可是我乐意让他署名,他虽然会推让,但是心里还是乐滋滋的,这是科研合作中的佳话啊。

  这种情况往往来源于以下几个理由:

  1,A已经不再需要第一作者论文。不依靠这个第一作者去获取什么。所以,第一作者论文已无实质价值。

  2,A不认为所做研究产生的这个成果有多大意义。你第一我第一都是在生产垃圾,要它不要它都无所谓。给别人第一作者还算是一个人情。

  3,长辈不屑于和晚辈去计较这点小事。“让”还显得自己宽容大度,何乐而不为?!

  4,晚辈对于长辈的尊重。觉得受到了长辈的提携,无以为报,就在论文署名上完成报恩行为。

  5,A谦虚低调君子。觉得自己的工作对于成果有贡献,可是对方贡献更大。【虽然事实并不是这样】

  其实,如果大家明知道谁的贡献更大,而不是在贡献大小上有分歧,又没有用第一和通讯作者的身份进行区分,却违背事实而署名,虽然看上去有“佳话”的风范,可是究竟也并非规范之举。

  我说的规范规则原则的“以贡献区分”的作者顺序排名策略,其实是可以为科学家们所认可的,在科研上实事求是,在荣誉和责任的获取上当然也应该实事求是,这自然不会有争执。

  争执无非在于“虽然事实如此,可是我乐意让出,又有何不可。”

  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甚至我相信,只要是那些曾经合作发表过几篇论文的人,都会遇到类似问题。

  “让”还是“不让”,也许就一度困扰过大家。

  对于究竟如何,我倾向于依然照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去做,这是最踏实的一种做法。不过,在科研的过程中也有人情感情亲情爱情产生,有人愿意让出,同时有人也愿意接受这样的让出,也未尝不可,只是千万不要在未来的时间里因为当年的“让出”而起争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