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的存档

诸葛亮同学值多少钱?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老吴同学在诸葛亮同学到底应该值多少钱方面其实没有给出确切答案,没有量化怎么体现评估水准。

  老吴同学肯定科研中也经常只使用定性的做法,很少使用俺们数学的模型,这一点下次改进。

  接下来,俺们将主要论述诸葛亮同学的定量化价值表达模型。

  一,在刘表那里,诸葛亮的价值=0(后面的量纲可以是“两银子”、“元”、“欧元”等).

  按说,诸葛村夫天天在卧龙岗自我感觉良好地自比“管仲乐毅”,拼命地在认识几个字的人那里叫嚷,其实就是想让大家把他的呼声传达到中央,即便是小诸侯国的中央也可以。

  糟糕的是,离卧龙岗最近的刘表这个中央就硬是没听到。

  他没听到,不代表他下面的人没听到,可是就蔡瑁张允们,即便听到了,也要装作没听到;即便知道这里有个号称牛人的人,也要瞒着拦着不让刘表听到。

  而且,即便刘表听到了,他一定觉得自己属下兵精粮足,一个20出头不知好歹的小伙子,种地种不好,连房子都没得几间,还真能起什么特殊作用!

  更况且了,难道荆州没有高考?没有公务员录用考试?他不是害怕考试不敢来应聘嘛,说明所谓卧龙也就这么回事。

  二,在曹操那里,诸葛亮的价值接近于0

  我见过别人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说曹操爱才心切,且帐下军师如云,对一个徐庶他都能用尽千方百计笼络。怎么有诸葛亮这样的大人才,他没有不下功夫的道理?!

  话虽如此说,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如何放置才好。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庞统稍微逊色一点的是长相稍微丑了点,所以很难被人一眼看上。这些一等一的人才都不可放在较低的位置上,那样虽然也能发挥作用,但是没有什么意义。

  那么,诸葛亮到了曹操那里,能够发挥最大作用吗?

  我的答案是:难!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已经有程昱、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诸多战略级和战术级人才,诸葛亮真的来了,往哪里安插?让他来负责哪一摊?根本就难有分工,除非以上几位每每见识都不如诸葛亮,而实际上,各位都各有所长,而曹操本人也是一个不差的战略家+战术家,这样,即便诸葛亮来了之后,找些起不同寻常作用的机会怕也很难。

  这样,刘备杀自己人前会和诸葛亮商量,而曹操杀蔡瑁张允前就不见得需要和属下商议。诸葛亮出头太难了!

  一个难以发挥作用的军师,天大的本事难有机会展现,那也是个问题。也所以,这类战略家,一个团队只有一个就够了。当水平相当的庞统到达刘备阵营后,其实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了,他没机会建功,去西蜀的时候当然就得抢着去才行了,否则,大的战略问题上又没机会显露能力了。

  这其实也是大人才的悲哀之处,放不到合适的位置上,他就没法发出锃光瓦亮的光芒来。《新三国》电视剧安排了庞统自我牺牲来为刘备进取西川找好借口,其实,庞统之死又何尝不是解决两个战略家共存的矛盾问题呢?!

  记得,曹操的同学许攸从袁绍那里被猜疑而跑到曹营之后。本来许攸也是一战略家,水平一点都不比程昱们差,可是,他一个降将,又来得晚,《新三国》就安排他经常在曹营喝醉酒大喊“阿瞒”而被许褚一刀杀了,也是一个解决无法共存人才的方式。这还是有大功于曹操的一位人才呢,都落得如此下场。而一个急欲建功的新人新来乍到的,下场究竟会如何真是难以想象。

  【当然,就老吴所讨论的现实问题而言,说到今天的这个状态,我们中国的科学管理界其实刚好处于刘表领荆州时的状态,觉得蔡瑁张允们已经很人才了,诸葛村夫就算了吧。

  三,在孙权那里,诸葛亮值【周瑜’】的钱

  诸葛瑾老兄去孙权那里,努力来努力去,排名始终徘徊在10名以后,估计他向别人推荐诸葛亮,人家也不信,就你老兄也就just so so了,你弟弟还能牛到哪里去。

  所以,俺们估计诸葛瑾不是不想把弟弟推出前台,而是实在不好张这个口。等到因为孙刘要结盟时,诸葛亮到了江东舌战群儒,孙权肯定知道所有细节,甚至,在舌战现场放个数码录音机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孙权应该一下子知道了这个和自己年龄相当的小伙子水平那是不一般。

  后面就有过类似的风往孔明耳朵里刮,不过没啥用,中国的人才们虽然喜欢“择木而栖”,可是一旦有个主子再换的情况还是少,毕竟,谁都不喜欢叛徒,你今天在这里叛变投靠了我,明天焉知不会背叛我再改投他人呢。

  如果诸葛亮去了孙权那里,估计就是做个周瑜主作战,孔明主外交的局面了,和在刘备那里总理全军所有大权相比,有点降格。所以,孔明在孙权这边领工资也超不过周瑜去,顶多是周瑜’,周瑜是行政一级,孔明就得是1.1级,工资少60块钱。在刘备那里,虽然工资还要低点,可是行政一级啊,这个还是很有不同的。

诸葛亮应该值多少钱?老吴同学你先说说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博客主人按:老吴同学最近被猎头公司聘去,专门给各位人才估价,他先做了几个案例,其中就包括诸葛亮同学】

【看看他估得准不准】

http://cwufp.blog.sohu.com/157439562.html

  今天,认真学习了一个人才发展规划,很有气魄,战略目标有三个“世界级”。实现的方略貌似非常的复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钱,给户口,封官,一个字:买。

  看来有人是真的急了,就是不知道为啥着急。当年刘备很急,那是屡屡打败仗,为了给自己找个立锥之地,更是为了匡扶汉室。刘备急就遍访民间,寻找帅才,找到后,三顾茅庐而迎之;现在咱们急,似乎不是为了找个立锥之地,也不是为了“匡扶汉室”,还真不能明说为了啥。如果真是为了有用的人才,去找就是了,何必这么多的说法?再说,古往今来,还真的没有听说过人才是可以买来的,买来的还真的没有一个是人才,更不要说是世界级的。曹操要是活着,非气死不可,他对关公上马提金、下马赠银,居然留不住一个只会拼杀的将才。他要是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会非常的羡慕,世界级的人才原来这么简单,给点钱,给个官位就能够获得。想必徐庶也该很后悔,有点不识抬举,像他这样的人才,算不上世界级的,给钱给官位还不干,一言不发,就是为了报答玄德那个可有可无的知遇之恩。

  吕不韦,一个商人,辅佐襄王建立了强大的秦国,为后来的秦王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不知道当年的秦襄王怎么想的;李冰父子,一个官僚,当太守的,修了都江堰,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专家,秦昭公当年是否知道李冰这个太守还有治水和建坝的高超技艺;汉淮南王刘安想成仙,炼丹炼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豆腐,真不知道当年他自己有没有想过,他的发明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现在还开始影响全世界;黄道婆,一个农家妇女,让中国老百姓穿上了更容易种植,产量更高,比麻纱更舒服的棉布衣服,不知道该不该算个什么人才;……

  过去有过的这些世界级人才,似乎没有人是被规划出来的,也没有人是用钱买来的,即便是爱因斯坦,在欧洲的时候创造了世界级的成果,被抢到了美国以后,过着“像冬眠的狗熊一样”的舒服生活,却再也没有世界级的成果。

  俺真的不知道,啥叫世界级的人才,怎么才会有世界级的人才。

  以下为文章的评论们(复数,哈哈)

  天朝急需的所谓世界级人才,是用来一统江湖,争霸世界第一的。
  古往今来,国人一直歪曲了对人才理解。
  辉哥说,中国人崇拜智慧,却根本不了解智慧的起源。

  发布者 无维 (http://noway01.blog.sohu.com/)
2010-08-03 13:09 


  一统江湖?世界第一?是不是那个夜郎国的才子又回来了?
  谁说国人一直曲解人才?刘邦就很明白,张良、韩信,一个高贵,一个贫贱,都是人才。刘备不是也很明白?让一个农民当了军师和宰相?不明白的只是我朝的大官和那帮无脑的奴才(他们自称公仆)!
  别提你那个辉哥,一个商人,不好好做生意,整天胡说,想当吕不韦,他得有那个慧眼哪!

  发布者 大漠孤魂的blog (http://cwufp.blog.sohu.com/)
2010-08-03 13:56


  吴老师好!胡乱点评几句^_^
  1、【爱因斯坦被抢到了美国以后,过着“像冬眠的狗熊一样”的舒服生活,却再也没有世界级的成果。】虽然老爱没再做出世界级的成果,但他影响了一批一流的学者来到了美国,来到了普林斯顿。
  2、【啥叫世界级的人才,怎么才会有世界级的人才】能做出诺贝尔、图灵、菲尔茨、沃尔夫等公认的国际大奖工作的;取得的成果能惠及普罗大众的人应该属于世界级的人才吧。
  3、人才肯定不是规划和刻意培养出来的!规划和刻意培养出来的多数不是奴才就是恶才^_^

  发布者 难得糊涂 (http://pukinnb.blog.sohu.com/)
2010-08-03 17:46


  赵老师,欢迎来着蛮荒之地看看。
  关于老爱在美国的生活,最好不要看成是一流人才的作用,而是一个民主而富有的国家的吸引力加上老爱此时的名声具有的号召力。即便没有老爱,在战争刚结束不久的世界大萧条中,只有美国充满活力,这个吸引力远远超过老爱的作用。
  得奖的不见得是世界级的人才。别的我不知道,化学界很多得奖的并不是最有成就的,很多是算不上很大成就的,甚至是错误的授奖。我从来不认为获奖可以作为一个标准。依靠获奖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其实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无能和无知,依靠别人(评奖委员会)的判断,那是放弃自己的判断能力。
  人才不能规划是谁都知道的常识,可就是有人不知道,还搞出这么多的政策,这种事真正的国际笑话。
  俺们天朝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这点已经非常清楚。否则不会这么把人分类。

  发布者 大漠孤魂的blog (http://cwufp.blog.sohu.com/)
2010-08-03 20:59


  刘邦这个痞子做得的确不错。
  刘备不行,太狭隘,把鸡蛋丢在一个篮子里。
  我想说的是,国人一直把诸葛亮捧成神了,却把曹操黑成鬼了。
  诸葛亮的才能其实比老曹差上至少一个数量级,孔明连把刘禅这样的痴呆赶下台的野心都没有,还谈什么复兴汉室,拯救苍生。老曹心地就不好么,也一心想统一,手段更加丰富强硬,拉拢人才花样百出。
  一个成神,一个变鬼,还不是因为一个忠君爱国,一个谋权篡位。
  老曹都被涂成这样了,更不要说去理解屈原他为什么要投江。
  董仲舒搞出来的一根筋,独尊儒术,统治阶级的宣传纲要啊。
  辉哥心甘情愿做鬼啊,做啥鸟不韦,做鬼风流着呢。

  发布者 无维 (http://noway01.blog.sohu.com/)
2010-08-03 21:53 


无维 在上文中提到:
辉哥心甘情愿做鬼啊,做啥鸟不韦,做鬼风流着呢。

  是啊,老曹为了民族和国家做得更好,比诸葛眼界更宽。在人才问题上政策更开明。
  董仲舒属于马屁精学者,为了讨好皇上,不惜牺牲民族的未来,可恶。
  李鬼最近表现不错,但愿他能够挣点钱,也为民族做点事情。

  发布者 大漠孤魂的blog (http://cwufp.blog.sohu.com/)
2010-08-04 06:02


  吴老师对人才的定义有点高。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人才都应该是普遍性的,连续分布的,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需要人才。您提到的那几个历史的特例,都是超级人才,几百上千年才出一个的。要求太高。
  干自然科学技术的,都只能起到零件的作用,如果得不到体制的合理组装,都会沦为废铁。

  发布者 天鸟之翅 (http://birds1234.blog.sohu.com/)
2010-08-04 08:58


  嘿嘿,天翼兄,这可不是俺对人才的定义。俺对人才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并达到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效果的人都是人才。
  上面那些人都是“世界级”的人才,“世界级”是天朝对人才的定义,俺找了几个不同类型的,让天朝的奴才(公仆)们比较一下,他们需要哪种?吕不韦?还是黄道婆?
  俺最恨那些动不动把人分成很多“档次”的政策,按照他们的逻辑,董存瑞和黄继光就不是人才,也不知道他们的天下是谁给打下的。一群忘恩负义的混蛋。可惜了那些年纪轻轻献身的烈士们,打下天下给了这么一群混蛋。

凯旋门:欧洲的德胜门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原来,语文老师会告诉我们“凯旋归来”是重复,凯旋本身就是“胜利归来”了,再加归来,就回来两回了,所以,考试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点”。

  后来,知道《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作曲雪村的爸爸韩静霆就曾经发行《凯旋在子夜》的小说,写得不错。

  据说,雪村青春期的时候是看不上他那少将爸爸的,现在应该好多了。韩静霆当初的小说因为合时而做,所以颇引起了一阵热潮,由于他本人去了和越南打架的前线,所以,小说也自然就有了些生活积累。

  能做到这个份上的作家已经不容易了!

  于是,从这里那里获得了凯旋这个概念,而从一开始接触它,我就觉得似乎有股浓烈的外国味。

  这不,就真在巴黎看到了“凯旋门”。

  而之前,我其实已经在布加勒斯特看过一次凯旋门式建筑了,除了个头比巴黎这个小,模样倒无区别。看上去,欧洲挺兴这个。

  战争的胜利对于欧洲的人们来说是件大事,尤其是跨国战争。好像我们中国因为历史太久,战争时间太长,慢慢地大家都疲沓了,也是的,如果一个国家仅是著名战争就有300次,那会对战争不敏感的。

  而中国历史上有学者和文人对于战争的厌倦也会形诸文字里,“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对战争无奈的表现了。而且,除了韩静霆这样的,我们古代也出边塞诗人,唐朝的岑参就是,乾隆时期做过兵部尚书的纪晓岚也写过不少。

  胜利的喜悦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显得那么短暂,以至于似乎不值得特别去纪念它。

  欧洲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每就建起凯旋门来。

  巴黎的凯旋门应该是仅次于埃菲尔铁塔的建筑,有趣的是,从凯旋门向外延伸了12条道路,几乎就是对于一个完整圆形的30度剖分,登上凯旋门就可以看到巴黎这12条道路延伸下去的样子。

  为什么法国人把巴黎圣母院前面作为全法国距离的0点呢,凯旋门应该更合适呀!

  终于还是不懂了。在巴黎,凯旋门算做一个大转盘,很多车从这里通过,大家会到12条道路的某一条去,就会在凯旋门前转圈,我想,这样的做法有些致敬的仪式含义在里面。

  也正因为此,要进入凯旋门内的人们,都必须走地下道了。好在有多条地下道都通向凯旋门,也就不至于太麻烦。到了凯旋门下,才真正可以体会到一个建筑物的庞大,仅仅从远处看它或者拍它,其实是无法体会这种宏伟的感觉的。

  这么一大个杵在那里,显得很威严,近处细看时则显得很精致,雕花或者人物雕塑,都把这个门式建筑装饰的美轮美奂,

作为导师,最想给研究生和博士生什么?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我自己也做了导师有段时间了,所以,对于自己愿意给学生什么东西有点感想。

  这里简单列举一下:

  1,我最想给学生的是所谓“学术”机会。

  我们研究组每年不停息地组织各类形式多变的学术活动(包括全国会议、国际会议、双边论坛、多边论坛、暑期课程班、专题报告、邀请报告、项目汇报、团队总结报告,差不多在一年里这些“玩意儿”都会有过一轮),就是想锻炼我的人马,让学生们上台讲演,英文的中文的,全能。

  有了这些,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场合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什么才是有意思的和听众感兴趣的。以后如何回答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和问问题,这个东西是导师给学生最珍贵的培养。

  2,一个注定在前沿的好研究题目以及对整个前沿框架的把握。

  我们连续六年一直在做应急管理的研究,几乎不做其他方面的研究。所以我敢保证我们考虑的科研方向和具体问题一定在前沿上。我的团队理想规模是15人(当然现在还不到),就是考虑到15人的科研团队我完全可以保证他们每个人所研究的内容都一定是放在哪里都不差的东西。

  但是,自己手把一个题目一定是不够的,所以,在有些场合,我需要大家讲述团队其他成员所做的研究,这就是所谓对整个前沿框架的把握了。如果15个人做的东西,一个人能差不多都有所了解,而自己的那一部分则做得精,为什么不会成为一个有全面洞见的研究者呢?只要自己不笨,一定是可以的。

  3,我还想给学生的是“科研里的所有花样”。

  所谓“所有花样”主要包括:

  1)组织学术会议的全过程,每个人都有完整地组织会议的训练;

  2)项目的从申请到完成结题过程,这也是必备的一个花样技术;

  3)办一期学术期刊,从约稿、组稿到审稿、出刊,都完整地经历一遍;

  4)到外地参加至少一次学术会议,并进行报告;至少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英文报告;

  5)自己拟一个题目并在团队成员中组队开展研究;我们有“晨曦计划”,每个让学生自己拟的题目给4000-5000的资助,看他们自己怎么玩;

  4,争取多给学生们发点“钱”

  参与研究项目或实践类的项目,获得干活补贴。至于数目是多少,那就和所谓的工作绩效有关了。

  这些东西,作为导师能都给就都给。甚至,在我们团队,学生们之前是不可以选择的,不收也得收。而下一步,准备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这里面有的东西你没有兴趣可以不做。

作为研究生博士生,最需要导师为自己做什么?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始终觉得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和博士生(PhD candidate)有不同似的,在本文的题目里就都列了。

  我经常想,人们不管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会有需求,但是不可能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那么作为你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你觉得哪个才是最要紧的需求呢?

  这个弄清楚了,如果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其他的需求可以稍微慢点,别着急一下子都要到手里,真要到了也不见得能消化下去。

  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你觉得最需要什么?我这里给简单列一下,如果只能选一个,你究竟会选择哪一个呢:

  1,导师或单位给足够的补贴(3000元人民币感觉怎样);

  2,导师给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使你认识更多本领域比较活跃的学者?(一年两到三次可以不?四五年内还可能有一次出国开会的机会);【注意:此时一个月只能拿400元】

  3,导师提供给你非常sharp比较有趣的科研方向和具体问题,让你一步进入研究的前沿,三四年内获得好的进展,领域内有点小名声;

  4,导师让你参与很多类型的研究或实践项目,接触很多人,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为你未来工作做些铺垫;

  5,导师的作品(专著或论文)让你署名,为你申请学术奖励,让你获得荣耀。

  当然,很多学生说,这些都好,我都要。

  对不起,只能选一个,两个都不可能,那么,亲爱的,你告诉我,你觉得哪个更是你在读书期间想要的。

中国的导师学生关系确实类似中国的婆媳关系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牛登科先生今天有妙文:师生关系,近似于婆媳关系(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733)。

  仔细一想,还确实挺贴切。

  当然,牛先生的意思我想还是应该局限在中国的师生关系和中国的婆媳关系上来。

  不过,俺们觉得这个应该可以推而广之,西方的师生关系类似于西方的婆媳关系。而且,绝对不类似于中国的婆媳关系。

  西方很有趣,对于尊长的看法和中国有点不同,比如,咱们觉得不宜直呼长辈名字,但是西方则不同,儿媳妇直接叫婆婆“娜塔莉亚你好”的时候还是挺多的。咱们如果想把儿子取名叫“陈泽东”,那就是大逆不道;而西方如果把初生的男孩叫“奥巴马”,美国总统得乐坏了。

  中国的尊重里有“为尊者讳”的具体做法,西方批评起来则会容易一点,就事论事总还是可以的。这一点不像我们,只要学生批评老师,就感觉这孩子面目狰狞,要欺师灭祖了。

  中国的师生关系原来不叫婆媳,叫“师徒如父子”,是家庭血缘关系的比拟。可是今天的师生已经和昨天的师生差了太多,只能如“婆媳”了,非但没有了血缘关系,还要共同争夺资源(“儿子”,又可称为项目成果)。

  现在的师生关系敏感得不得了,导师不得随意批评学生,对于学生的任何无礼也得忍受,甚至,有时候还得忍受学生的家属因为导师批评学生而怒气冲冲地打上门来的窘境。

  于是,牛先生的“婆媳”关系说我还是很赞同的。

  糟糕的是,我以前都是按照“师徒如父子”这样的基本逻辑来定位关系的,所以,有时候对待自己的学生也像拉过陈热闹过来就啪啪两巴掌一样,结果就发现这样的做法在当前的中国大有问题。似乎没见过如今的婆婆拉过儿媳妇就打就训的场景,以前在中国好像也是没有的,慈禧太后把珍妃沉井的事情在普通人家是看不到的。

  所以,一旦定位在婆媳关系上,我的师生相处的哲学得有个比较大的变化。

  如果把中国当前的师生关系比做婆媳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它:

  1,婆婆要媳妇提供服务(如买菜)是要付钱的,除了菜钱还要给点跑路费;

  2,婆婆如果想要享受媳妇提供的服务(如揉腿)却不想付出代价,那是要挨骂的,或者未来是要遭报复的——你总有老的时候;

  3,媳妇即便没有提供任何服务,婆婆也要提供饭吃,提供床睡觉,提供衣服穿;

  4,媳妇开始是要受婆婆欺负的,婆婆可能有钱也不给你,即便你每天下地干活,婆婆都觉得是应该的;

  5,媳妇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能随便离婚离开婆婆,否则代价昂贵,而且之后也很难找到更合适的婆家;

不为学术而来的研究生,真的可以考虑退学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这里所提到的研究生尤其包括博士生。】

  我们中国的事情总是会让你跌了一次眼镜之后再跌一次,还好的是我一般都会准备两幅眼镜,所以,至少够跌两回的。

  我自己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一年,在合肥胡乱找了一家电子公司,做了半年多的电脑动画,同时也调过室外大规模显示屏的线路板。

  我之上研究生还是出于我爸爸的督促,自己当时还有点老大不乐意,觉得一个月能挣个600、800元人民币也挺不错。

  但是一旦上了研究生,开始挣起每月180元来,我就发现这个好像是我此生愿意追求的生活方式。

  所以,硕士毕业后什么都没想就直接考了博士,唯一要想的只是要考哪个专业的博士罢了。而一旦上了博士,就再也没有去兼职(硕士时候还去一个济南的中专兼职教过课),一门心思地读各类乱七八糟的书,读供研究方向参考之文献们。

  所以,看着今天的很多研究生,从来或根本不把研究生当研究生读(尤其是博士),只是为了改变身份,为了择业时有更大的一块敲门砖,就觉得奇怪——这是咋了?!

  其实,这个现象的核心之核心是我们中国人从来不愿意实现“自身专业化”,而是随时把自己放在一个随行就市的状态——市场需要啥咱就慢慢地或快快地向那个方向走,而不去按照自己当前的职业选择而努力成为该职业里最好的成员之一。

  Professional,或者Professionalism,咋就这么难呢?

  或者,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大家也都始终这样追求——从来不把自己的职业当一生要追求的职业,而只是当做一个基本技能,每每都把自己弄成起跑状态,准备随时向着社会热点进发呢。

  想了想,大概还真是这样。

  做学生的就当好学生这个角色,做老师的就好好地教书育人,我们这些叫做研究员副研究员的人,则好好以研究为最高目标,不就结了。

  可是不行,于是结果一定是学生不是学生,导师不象导师,研究员象商人,博士一点都不博学,即便在自己本应擅长的学科方向上,也经常有一问三不知的时候。

  去年在欧洲访学,因为租住的房间热水器打不着火,所以房东请来一个修理热水器的人,看了一阵,给换了一个小小的零件,15分钟搞定。而最后账单一开,我的天,竟然有130欧元至多,其中,人工费就多达80多欧元。再问他具体工作的情况,发现他每天忙的时候要跑十几家呢,而我们这个问题对他来说算是小毛病了。

  啧啧——

  我不禁咋舌了。

  但是,这个问题他会解决,而你不会,那它就值这么多钱。

  他是专业的,而你连业余都算不上,又有何判可谈呢?

  这个和老曹举的那个挑山工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什么我总体上会赞成老曹那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呢,其实原因就在于今天中国的很多博士生在某种意义上堪比挑山工,挑山工的工作基本上是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干得;而今天中国博士生的很多成果和能力,拥有的人也是乌央务央的。并没有出现这个的博士的科研工作是其他人一定没有做得来的,他就没有自己的独特性。像海外的很多著名博士生一篇博士论文奠定一生研究基础的情况在我国太罕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研究生了就自然觉得应该如何如何了,就似乎不太正确了。社会环境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呼吁去改变,可是在改变之前,我们先把自己弄Professinal了再说。如果博士毕业之后连个Professinal的能力都没得,那就太亏了,也只好和本科生们一起去竞考公务员了。

 

  【研究生的待遇问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家的呼吁和努力,这篇文章就不涉及了。】

深度可笑的申遗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中国的世界遗产可以有多少?

  我的答案是:可以有10万。

  史记里有名有姓的人物,选出5千个有名的来应该问题不大,每个人都算得中国的一份世界遗产,更不要说他们还和地区有关,还有形成的某个或某些风俗有关了。

  就如屈原,端午节是世界遗产,粽子当然也是,屈原的楚辞难道不是吗?屈原本人当然也是。

  宋玉不是吗?

  郑袖不是吗?

  都可以是,连西门庆这样的小说人物都有地方去争一争,这些历史人物当然有资格当选世界人物,名人录,遗产。

  新闻里说: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认为——申遗十几亿花得值。

  他说十几亿值得,我觉得再花100亿都值,这可是让世界承认的中国历史遗产啊。

  但是,请不要在这上面收任何费用,让所有人全部免费,您干不干?

  正如曹操那个可笑的墓,一分钱不收,还必须负担大家的路费,如果这样坚持50年,我也愿意承认那是曹操墓。

  目的本来与古人无关,只与人民币或美元有干系,就别说这么高尚了。

  中国世界遗产据说已经开始继续排队中,也许再排30年都不一定能轮上,但是也许我的能早点轮上呢,那就知道排。

  甚至,让大家知道我在排队,这个都会很值得。

  你说为啥值得,为未来要挣得的钱值得啊。

  用这个做最响亮的回答吧。

遗物,遗传,遗产与遗尿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中国的父母和其他国家的父母不同,总是想着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给儿孙们遗下点什么。

  有时候遗下的是钱,金子、银子或者铜子,纸币或房子,都属于这个范畴。当然,有时候遗下的是古董,是艺术品,也一样有价值或者价值说不准更高也未可知。这些我们一般叫它遗产。

  有时候遗下的东西觉得有用,可是后来发现并没啥用,于是就成了遗留物。除了纪念价值之外,其他实用价值大概就没了。我们可以把它成为遗物。

  有时候,祖先里也有远见的,觉得钱和宝贝都是身外之物,给子孙留下不见得是福,是祸都有可能。那么他们就遗下一些宝贵的品质。比如善良,比如洞察力,比如健壮的身体等等。这些就都属于遗传了吧。

  子孙里面也有有出息的,对于祖先遗下的东西,觉得还是能力更为重要。这样,有没遗产,有没有遗物,就都成了无所谓的事情。有点遗产,我们把它存起来,有人愿意看就拿给它看,并不指着这点东西换钱。

  可是,总有那没出息的,就想指望着祖宗那点东西活着,或者活得稍微好看点,那就拿祖宗的东西来挣钱吧。

  祖宗的东西真好真是宝贝你拿去挣钱顶多被人说个没出息,也倒罢了。可是,有的祖宗即便当年确实像留点好东西,但是他却不知道几百几千年后究竟大家还喜欢啥。所以,那个遗下的东西没有价值,只能算是遗物根本算不得遗“产”。

  如果是笨子孙,也就认命了。

  可偏有那个把聪明的子孙,他们会把祖宗没有丝毫价值的遗物忽悠成有价值的,比如,祖宗当年遗的尿都会被这样的子孙圈起来,说这泡尿可不得了,2000多年前留下的,珍贵着呢。

  再有那国际眼光敏锐的子孙,发现国际有认这玩意的机构,那就能把一泡尿包装成具备考古价值,且还有独特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遗产,曾经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过。

  国际上的傻子也不比中国少,不就给盖个章嘛,也无妨了,顺便还能拿点论证费啥的。

  于是,遗尿在遗物的基础上进而变成了遗产。而这些全由那些遗传了祖宗灵机一动能力的子孙们(或孙子们,都一样)就算顺利完成老母鸡变鸭的把戏。

  而当你很认真地看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时候,也许其核心、本质、基础、基本,就是祖宗的一泡遗尿罢了。

  【注:这里的遗尿赋予了新的含义,您别拿病理学上的名词和俺较劲】

法国人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在我去法国之前,有朋友戏谑地留言道:要看到法国女狼了。

  这个不敢,不过法国人的浪漫好像是举世皆知的,这个也很奇怪。甚至关于浪漫还有很多小故事流传下来,比较有趣的就是马克-吐温先生讥讽法国人的那个笑话了。

  笑话里是法国人先嘲讽美国人数到爷爷辈就数不上去了,因为历史在短,数到爷爷就得数到欧洲来了。我看《我的盛大希腊婚礼》电影时,那些在美国工作的希腊人也会带着浓烈的民族自豪感,说:“我们开始种地的时候你们英国人还在树上吧。”

  历史短算不得丢人,历史虽然长可是却不如别人发达现代才应该觉得丢人。

  不过如果这样论就没意思了。而马克-吐温先生何许人也,反唇相讥正是拿手好戏:

  ——“你们法国人老想找到自己的父亲,可是总是找不着。”

  这样的故事到了这个份上一般都结束了,很少有人愿意去追求下一步。

  记得韦小宝在猛夸奖俄罗斯国“XX诺夫”的奶奶长得漂亮时,对方不是觉得这个臭小子在侮辱他,反而觉得很是荣幸,并建议他到了莫斯科和老太太结识结识呢。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不同了。

  还有个笑话更加骇人,中国留学生和美国留学生在吵架。开始都是说“你无耻你卑鄙之类”,然后吵着吵着中国人急了,说了中文“我X你妈”之类的狠话,这在中国会直接导致打起来。

  那美国人听了很纳闷,旁边有人翻译给他,这人两手一摊:那和我有什么关系!

  得!你没脾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