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的存档

关于论文检索问题的再次闲扯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学者中,老外们似乎也颇重视SCI什么的,不过,在重视这个玩意儿的时候,他们也重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怎样的期刊上更适合。如果在发表的同时能够被广泛地检索散布,当然也算不得什么坏事。

  我在几年前的《数学译林》上看到过南美一个学者写的文章,大意也是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公司的产品竟然被本国用来衡量科学研究的价值。

  有趣的是,他写道:我所撰写的这篇反对SCI的文章将发表在一本为SCI检索的杂志上,这样,凭这个我又可以在考核中通过了。真是一个绝妙的反讽。

  对于大多数对于这个世界的贡献还不如一个厨师的科学家伙们,追求的不是理想,甚至不是受尊重,而是凑合着能一年一年地过日子。有了这批人的存在【而且必然有这批人存在】,那么,来了怎样的评价导向,将立刻就有什么样的努力倾向。

  一旦行政上的作为有了某个倾向性的选择,接下来就会有一大批人立刻倒向这个方向。

  有人曾经检索过钱学森先生的论文,发现他老人家在SCI上的表现很一般嘛,似乎还专门写了文章说这个事情。鸿飞兄曾经讥讽过,好像提到钱学森的最好文章只是一个报告,连正式出版物都算不上,可是,谁能否认它的价值呢?!

  这里,我罕见地公开支持一下鸿飞兄当时的观点。

  自己做的文章究竟有无价值,自己应该是清楚的,发表后对于别人有无价值,这个大概也是能够自己估计得出来的。

  而别人对你工作的价值,如果是同行,如果没有偏见,应该也是清楚的,于是,纠结于发表在哪里似乎就没有了价值。

  那么,为什么大家依然要重视这个检索,而不是论文价值本身的?

  Shopping猫在一次会议的间歇,听到国内的几个学者对话,其中一个说:在这个会上发了这个文章,版面费2500元,可是,发表后学校还能奖励我5000元,即便加上路费(肯定可以另外报销),也还是赚的,还算完成了科研任务,何乐而不为呢?!听者就都笑了,说彼此彼此。

  也许这正是大多数学者(不仅仅是国内的)发表检索论文的动力。

  而如果发表一篇不检索的论文呢,那就没有这些衍生的益处,于是,比较之下,还是能检索优先。

  除了正面的奖励之外,还有就是负面的责罚了,非得检索才能完成任务,学校把是否检索当成一条鞭子来使用,则更加剧了追求检索的风气。

  我有时候特别疑惑——现在已经发表了比以前多得多的论文,而且更多地被检索,对于科学的价值总也应该稍微提高点吧?也不能总是不如以前吧?但是,我却始终没法给自己的这个问题一个确定的回答,心下颇为怀疑,可是又没有办法提供证据。

  再次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武艳南巴黎会议的论文据说是被好几个公司的产品检索的,其中包括那个EI,可是,越来越发现检索对于我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也许作为学生的武艳南自己毕业的时候有用?就愈发迷惑了。

  华罗庚先生说过一句关于科研成果的话:“早发表、晚评价”。对这句话我很以为然,因为自己看10年前所做的研究,真有不忍卒读的感觉,而当时的自己似乎还一度很兴奋来着呢。

  尘归尘,土归土。科研也是这样,大浪淘沙,每个专业领域里,有五十个能把成果流传下来且持续地起作用就不算少了,就象我知道的数学家,随口可以说出50个没有问题,再多说,就有点困难了。而我所知道的做危机与应急管理的学者,觉得真的说不出二十个呢。

邓小平的“出国换脑子”和杨振宁的谦虚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最近一周没怎么写文章,不过还是在关注科学网的,偶尔评论评论,推荐推荐,觉得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就看到了中学校长和教师是否需要出国的讨论。

  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接触了不少基础教育界的人士,还知道些中国基础教育行当的事情。

  所以就这个问题插一句话,不过由于正忙于他事,只讲两个简单的小故事吧。

  先说说邓小平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坚持花费巨资(当时中国穷得叮当响)让高官们出国的事吧。我们的总设计师一度在法国打工,所以,知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究竟是什么个样子,当时永庆轮(是这个名字吗?)事件中,他看到江青们有个万吨轮船就高兴地不知道姓啥了,觉得很可笑。

  他老人家主政后,开放了一大堆门啊窗的什么的,而在最一开始其实他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那就是:派党和政府的各级高官去外国看看,说是看,实际就是玩,而邓小平先生希望这些土包子出身的高官看看人家资本主义究竟是多发达的。

  结果,每个人看了回来,全都激动不已,尤其是从来没出过国的人,更是如此。甚至,有部级领导说:“我去英国一看,发现如果再换上共产党执政这一条,那里就是完全的共产主义了。”

  现在想起这样的话来,都让人不禁莞尔。

  那个被禁锢的时代,为了让大家开眼界,即便浪费了国家的公币,也是值得的,毕竟高官们可以不再坚持只要社会主义的苗了,思想的变化是最核心的变化。

  这里,我顺便问一句——中国的基础教育现在还是1978年那个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模式一无所知的状况吗?尽管我还研究过基础教育,可是总体来说对于基础教育还是有些许迷惑,所以特此请教于方家。

  说完邓先生,再说杨振宁。

  大约在2003年左近,北京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一次“第一届中学校长会议”,我因为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就也去参加了。

  会议的规格是参会人的身份,这在中国是常例。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出席了,所以,会议应该是“副国级”的了吧?!

  更有趣的是,请了两位科学届大牛,一位是杨振宁先生,众所周知,另外一位则是王选先生,不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杨振宁先生还和许嘉璐他们在上主席台谁走第一的问题上推让了半分钟,最后还是他走了第一名,观众们也乐了。

  在轮到杨先生讲话的时候,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就是这样的一段开场白,大意是:我本人不在基础教育这个行当,只做过学生和学生家长,所以,就从学生家长这个角度谈谈见闻吧,在座的都是中学校长,其实都比我更有发言权,我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原谅。

  而他的介绍也基本是围绕着自己观察到的孩子们上中学究竟是怎么回事展开,不过,因为是大师讲话,所以大家都洗耳恭听。想来,大家尊重的依然是他在科学上的贡献,而不是他在基础教育领域被临时抓差过来现场提出的“真知灼见”吧。

  杨振宁先生比较受尊重的一个方面在于他的物理和数学成就,我个人也认为他具备哲学成就(尽管是零散的,没有象爱因斯坦那样整理得很成体系),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本人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吧,对于自己并不熟悉也并未研究过的领域,不胡乱谈什么建议,还知道保持谦虚。还需要说明的是,杨振宁曾经在国内教过中学,杜致礼就是他班上的女生。

  再补充一句,有个中学校长朋友那天和我聊起他每年多次出国考察基础教育的事情,说让学校里的哪个老师去都不合适,这些老师水平相当,都很牛,特级啊一级啊啥的,荣誉也有,让谁去另外一些都不高兴,最后我校长只好勉为其难,亲自去了,其实我也知道这样做我自己会挨骂,可是,唉——没别的选择!

关于“梅兰芳”与戏剧界当年常有的娈童角色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梅兰芳》就要上演了,在此之前,就着年初《南方周末》一篇文章引发的一点感想写出来的旧文发在这里。也算是追下时尚娱乐的风吧。

 

  梅兰芳又称“梅郎”,南方周末2月1日刊出了一篇题为《梅郎少小是歌郎》,说的是他在开始成名的阶段有时偶尔也客串一下娈童角色,我看了开始有点惊奇,之后就理解了,毕竟我对于戏剧界的事情不太关注自然也缺乏了解,但是看了那文章后觉得这样做对于当时的梅兰芳来说其实也是很无奈的选择,而《南方周末》5月3日刊出的黄裳文章《关于梅郎》,大意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当时的梅兰芳,不要把主要的视线放在他的这些奇闻逸事方面,而要多看他主流的一面。
  
  这就有点意思了,两篇文章不管哪篇其实都没有否认梅兰芳作为旦角演员曾经做过的一些看上去不美的角色的事实,只是,我们的文化常为尊者讳,也就让大家少了了解大艺术家其他不太光明一面的机会,黄裳的文章其实对于揭露这样的事实是持反对意见的,觉得迹近三流小报记者。
  
  我觉得这样的愤怒或者澄清大可不必了,凡人往往都会有很多不可见人的一面,大艺术家因为经历的事情多,这样的事情怕比寻常人等还要多很多,我在看《霸王别姬》电影的时候,特别地注意到一个镜头是“小程蝶衣”一天被一个大太监招去,入夜时镜头一片静寂,然后是小程蝶衣的哭声,里面的暗示是很显然的,而大家都知道的是,《霸王别姬》正是梅兰芳的代表作,据说影片拍摄期间,张国荣先生还曾与几位演职人员一同前去梅兰芳墓拜唁,加上张国荣先生本身的性取向,其间暗示的东西还是很有趣的。
  
  我是对狗崽队们的很多行为是持了很赞赏的态度的,他们中的一部分其实起到了把明星们生活中比较暗淡或者龌龊的一面告诉给公众的作用,而事实里的龌龊怕是比他们揭示出来的还要多很多。这些明星也不会因为演得越来越好而在人性品德方面有同样的提高,“德艺双馨”者微乎其微,现实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艺术家。
  
  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把一个地位高的人捧成品德也一样高的完人,《围城》里对三闾大学高松年校长的评价有一句话:“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后的新标识。”
  
  这段话说的特别贴切,对于人来说,其实是地位越高,越容易被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传统的封建思想太久远了,地位越高往往是掩饰其红臀长尾巴的手段越多,反而会让离得远的人误以为他没有红臀长尾巴。
  
  对于“梅郎”,我们有喜好京剧的人,尽可以去欣赏他的艺术性,而对于那些对京剧兴趣不大的人来说,说说他过去的不尽光彩的历史也是件乐事了,甚至可以说,“梅郎”为很多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议论的素材,也算是京剧艺术之外的贡献了。

博士究竟和硕士有何不同——重申陈式兔子定理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不少人还是对于硕士和博士的区别有所不清,甚至对本科和研究生的区别也总是弄不明白,这里有必要再把陈式兔子定理详细介绍一下。

    陈式兔子定理来源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提出的“华氏兔子定理”(这个名字却是我来命名的),其基本内容如下:

【华氏兔子定理】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指兔子”和“打兔子”的关系。

    将这一定理具体化,可以这样认为: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是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也就是做完论文)。

    华氏兔子定理是我从数据库领域的专家周龙骧先生那里知道的,他作为当年华罗庚先生领导下的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待了数十年的时间。

    我觉得华先生的这个兔子定理充分地说明了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但是稍显美中不足的是:定理没有对本科、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递进关系进行总结说明,就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嘿嘿),把这一定理进行了推广,变成以下:

【陈式兔子定理】本定理分为以下四个情形。

    情形一:本科及以前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学习捡“死”兔子的过程,这里的“兔子”指的是知识,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做作业、考试,乃至做一篇简单的毕业论文,进行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都属于这一范畴。

    情形二:硕士生阶段。此时,需要面对一只活的、在视野里奔跑的兔子【代指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没有被反复确认的知识】。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及是否容易抓取?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研究方法】。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论文完成】。

    情形三:博士生阶段。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是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

    情形四、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

    以上的四种情形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后面的过程严格地依赖于上面的所有过程,当你超越了这些过程之后,就到了“指兔子”的阶段了,恭喜你成为华氏兔子定理的另外一个主要角色。

    至于面向导师的另外一套兔子定理,甚至一些从其他角度出发的“反兔子定理”,我这里就不提出了,以给后人留下些创新的空间,呵呵。

    至于说到有些导师根本就不会“指兔子”,甚至自己都从来没有真正猎取过活兔子。或者,研究生学不会打兔子的本事,最后经常拿只死兔子、或半死不活的兔子糊弄过去交差,那也属于这一定理的其他可待推广的情形了,此处不赘。

我的印章和胡适之的印章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这年头,买房子前还必须向开发商提交印章,这个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原来很少使用印章,只是高中的时候曾经因为好玩而去刻过一个扁扁的印章,但是早就不知去向了。那还是跟着爸爸去济南之后买的坯子,回到梁山县城上学后在街上找了家刻章店就把我的名字交给了年轻的店主,当时他对我的章很感兴趣,问从哪里买的,多少钱?等等,好象对接这生意没有兴趣,但是对章的来历很感兴趣似的。
  第二天去拿章的时候才发现他果然是对我的这个远道而来的章太有兴趣了,他居然告诉我不小心把章给丢了,希望我从他店里找个再刻,否则就按照我在济南买的价格赔偿我,因为昨天的他表现出对我的东西的感兴趣太强烈了,所以肯定是明显想讹了我的印章,他娘的,那时候我还是个羞涩的学生,不象现在,已经有了丰富的和奸商打架的经验,就怯生生地只要从他店里重新选了一个,我自己看不出区别来,但是估计店主肯定从这肮脏的藏匿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吧。

  话再说回来,既然印章是买房子所必须的,我只好去再去张秀红那里去刻,这是我早就认识的一个女人,她的事迹在《锁匠张秀红》一文中有过描述,当场交钱,这个章花了我25元(不带发票,呵呵)。
  刻章前,因为我拥有的是两个字的名,所以我交钱时还问过张秀红,对于这种情况他们一般怎么处理?是直接在章上刻两个字呢,如“陈安”,还是加上一个印字,变成“陈安印”,不过因为是三个字,在章里不好安排,字的大小可能梢有不同,她却没有兴趣和我讨论这个事情,只说你不用管了,我们会弄好的。
  
  我就放心离开了,以为会有伟大的篆刻家给咱鼓捣这章呢?第二天去取的时候却差点把我的鼻子气歪,在我的两个字的名字后面赫然是“之印”两个字,而且是最可恶的楷体,他奶奶的,没有要求篆书和隶书真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而且我原来很不想弄成“陈安之印”的样式,就怕人家误以为我叫“陈安之”,结果还是没有控制住这个结果,生点小气也就很正常了,随后便想起了胡适的一件旧事来。
  
  大家可能都知道,胡适字适之,所以又名胡适之,他在北京的时候流传的那句名言“我的朋友胡适之”即形容其交友之广泛,五四左右的那个阶段正是老胡同志和鲁迅先生等一起正在提倡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他的人也很被一些不喜欢白话文的同志憎恨。据说有一次他去一家篆刻店刻章,要刻成胡适之印,结果取章的时候发现店主给刻成了“胡适的印”,也几乎把他的鼻子气歪,质问店主,店主理直气壮的说,你不是提倡白话文吗?在白话文里,“之”可不就是“的”吗?店主把这话说完,我估计胡适之先生应该是无可奈何的笑了吧。
  
  看到张秀红给我刻的“陈安之印”我也很无奈,对老婆宁宁说,还不如刻成“陈安的印”好呢!

回望前尘,曲终人散——怀念大学同学魏步峰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今天收到一封信,如下:

陈博士

你好!我是你的大学同学魏步峰的弟弟,我哥已于1999年在新加坡去世,我深感悲痛,时时不能忘怀。
我想知道的消息是他在上科大五年间的事情,如能蒙您见告,我将不胜感激。
我哥去世时,未留下只言片语,我想为他写个传,告诉他的子侄辈们他的事迹,对他88-92年的事我一无所知。希望您能帮上我这个忙。

谢谢!


前段时间,因为我的大学同学王卫军在网络上随意搜索找到了我的这个Blog,于是,在那篇列了所有大学同学名字的文章后留了言,随后不久,又有了一个注册名为“魏步峰”的留言,让我惊诧了一下,因为在2000年时就知道他在新加坡因为在办公室的一次意外而不幸离世,所以看到这个名字心里就咯噔一下,不知道怎么把这个帖子接下去了。

今天收到他弟弟的来信,我发现我需要写一段文字来纪念我的这个同学了。


《回望前尘——曲终人散》

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年轻学子多是很有风格的人,或自信孤傲,或多才多艺,或智商高或读书多,但是不管怎样,这些在中学里一般都是第一名的学子们有宽厚仁心的人不多,而我的同学魏步峰却恰好是具备这个少有优点的一个。

他总是头发短短地竖起向天,从背后看应该是非常很个性的一个人,但是,真的到了面前,却发现如鲁迅先生般的头发之下,是一张很宽和的脸。

我们数学系里有29个同学,后来转系走了3个人,就剩下26个人,等到最后选择专业的时候,只有5、6个同学选择了基础数学,而其他的同学则都选择了偏向应用一些的概率统计专业,我之前原本以为魏步峰会选择基础数学来着,但是他最后出于就业的考虑,还是选了概率统计,这样,和我也是一个专业,我们算是一直是很近的同学了。

印象很深的三件事情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件事情是暑假各自从家里回到学校,谈沿途的见闻,他告诉了我们一个很让人心生疑虑的经历。他在福州坐火车的时候,发现车上有几个人,反反复复地说到子自己坐错了车,然后又要换车下车又要继续行程而不断犹豫的样子,他们就曾经和魏步峰答话,说到自己坐错车的事情,尤其提到因为身上钱不够而不知所措,当然,会谈到大约需要多少钱就可以摆脱当前的困境。

魏步峰恻隐之心顿生,就把从家里带在身上准备去合肥花用的钱拿了300给他们,那些人千恩万谢地留下了地址,也让魏步峰给他们留了学校的地址,说一定在回去后把钱邮寄给他。

我第一反应是骗子,而其他听到这个故事的同学可能没有我这么猜疑,但是总还是带了疑问的神情,而魏步峰看到了我们的疑问,但是还是坚持说那些人有了多次表现,应该不是专门为骗钱设的局。当时我记得自己还说过,看看是不是给邮寄回来钱才能够做最后的判断。

这件事情最后就没有去追究了,我个人还是认为自己原本的猜测是正确的,可是,我确希望魏步峰的想法是对的,因为他的为人和个性大家都了解,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这样的事伤害到他。

其实,我当时虽然年纪也不大,但是充满了对于世界的不信任感,正如在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样,充满热情也充满怀疑精神的年轻有活力的男主角总是对世界有种不信任感。

在这样的驱使下,也就很难去帮助别人,因为总会认为那些看上去需要帮助的人是骗子。

后来的处事风格则变化了,基本还是用了魏步峰的路子,先相信,然后当不值得相信的时候,再去质疑。等事情知道得更多,知识的拥有量也跟着多了以后,发现先质疑的交易成本太大,而其实,和你交往的非陌生人的可信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即便出现个别的骗子,也是经历中的个案罢了。

但是,我终于还是没有能知道那些向魏步峰借钱的人究竟有没有再还钱给他了,有时候会有好奇,但是还是没有很好的机会去去了,也就罢了。

第二件事情则是他拥有了第一个工作机会。那时候我们不上研究生的人都再设法找工作,而有幸的是,魏步峰是第一个确定工作去实习的人,让我们羡慕不已。

我们除了几个要出国的同学和确定要上研究生的同学外,还有10几个同学需要去找工作,那时候有一些单位来合肥招聘,我们还一起去试过宝洁公司,参加了那类似于GRE风格的考试,最后都没有去成。

然后,寒假里,魏步峰就在自己的老家福建找到了工作,回过头放假回来,那家单位要求他前往实习,在老师们的许可下,他也就很快去了这家公司,此时,我们其他人还都没有工作,于是知道着他的消息就很羡慕,当听说还能挣不少钱的时候,就更加羡慕了。

当然,他的毕业论文也还得继续做,那时候还没有E-mail,好像还是用磁盘什么的存数据,就有人向他单位邮寄过数据,在他的单位因为上机很方便,也就做了不少的上海股票市场数据分析的事,应该说,做得很好,在工作之余能如此,很不容易了。我记得当时的老师方兆本副教授很欣赏魏步峰的表现,让我们都向他学习。

后来方兆本当了商学院的院长,还成了全国政协常委,不知道他是否还会记得自己夸奖过的这样一个学生。

大学毕业全体同学做了鸟兽散,大家的消息就都在确知未知之间,偶尔耳朵里会刮过一点同学的消息,但是,犹豫都处于比较一般需要努力奋斗的时候,也就很少有聚会的事情考虑。

魏步峰的影子在我的心里却没有淡化过,作为一个和自己的同学没有过任何过节,反而大家想起他来就会觉得温暖宽容,应该说,这样的同学在我们班里也是绝无仅有的——毕竟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刺头的更多些。

第五届应急管理会议(NCEM’2010)第二轮通知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暨第四届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会议应急信息管理专题会议

第二轮通知

为了增加广大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的交流,扩大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NCEM’2010)暨第四届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会议(ICCEM’2010)应急信息管理专题会议将于2010424-2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就现代应急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实践展开深入研讨,现诚邀各位专家和同行踊跃投稿、参加会议交流,期待得到您的热情支持和参与。

会议主题:现代应急管理与信息技术

会议日期:2010424-25

会议地点:山东省 济南市 山东经济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山东经济学院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

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协办单位:

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安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

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

三峡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征文要求:

1、凡未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过的研究成果,请于2010315之前提交论文全文,限10页以内,请使用Word 2000以上版本排版。文章需注明作者单位、职称、职务和E-Mail地址。被录用的论文将于201045之前通知本人。

2、参加全国会议的论文用中文,参加国际会议专题会议的论文用英文撰写,投稿时请注明会议名称。

3、被录用论文首先可以刊载在中国目前唯一的应急管理电子学术期刊《应急管理汇刊》,部分中文论文可以发表在《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或《安全》等杂志(会后编辑将和作者联系发表事宜),优秀英文论文将在第四届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会议的论文集中发表(EI检索)会议优秀论文经同行评议将被刊载于《科研管理》杂志中。

点击查看《科研管理》杂志介绍

4、征稿主题:

应急信息管理                            应急信息技术

信息系统应急                            应急资源管理

区域应急管理                  行业应急管理

企业应急管理                            业务持续管理 

遥感技术                                  灾害备份

●GIS在现代应急中的应用          应急管理中的网络技术研究

遥感技术在现代应急中的应用  通信软件在现代应急中的应用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参会者亦可自由选题参加会议。

会议注册与费用:

1会议收取会务费400元,包括餐饮、资料费等,推荐论文在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出版费自理;研究生会务费减半;有困难者可申请会议资助

2会议期间的住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请参加会议的嘉宾务必按回执(见附件)要求于415日之前以电话、电邮或传真告知会务人员,以便安排食宿。

重要日期:

2010315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

201045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2010415        参会确认截止日期

2010423下午:    会议报到与注册

2010424全天:    NCEM’2010全国会议

2010425上午:    ICCEM’2010国际会议专题会议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1:北京8712信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邮政编码:100190

通讯地址2: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 250014

联系人:郑晓洋 15210902217(北京)王光辉 15098787145(济南)

传真:010-62542619

E-mail emergency_manage@163.com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emr.casipm.ac.cn

 

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组委会

2010年3月1

电梯事故应急——2个亲身经历的案例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0,引言:电梯关人

  被电梯关住的事情,还真不少,我本人就经历过两次。

  当然,两次都算不上什么要紧,很快都出来了,我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是意大利来还是哪国,我忘记了。说一对老夫妇从超市买完东西回家,从车库里直接进了自己家的电梯(算是别墅吧),结果,电梯突然停住了,完全不再起作用,而且2个人也都没带手机,或者没有信号,喊也没人听见,真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结果,他们凭借超市里买的“速冻食品”坚持到了自己的女儿周末来看爹娘的那一天,成功获救。

  看来,电梯惊魂的事情还真是不时会发生一次,在单独的房子里发生,更加凶险一些。也由此可见,儿女每周去看一次父母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第一次困于电梯

  我自己遇到的第一次电梯事故没有如此惊险,那还是在北航的邵逸夫科学楼,从5楼上电梯后,按了1楼的按钮,就等着电梯下行,电梯倒是下行了,可是到了1楼却不开门,主要去按开门键,也没有反应,这下坏了。

  好在不是停电,就按了5楼,想着再返回上面,结果电梯上窜下跳,几楼都可以到,就是不开门。

  此时,我听见外面有人要坐电梯,还是好几个人,听见他们的声音还在商量,就大声喊:电梯坏了,我被关住了。

  结果大概我的人缘不好,竟然没人理我,要知道,我还是男高音呢,声音穿透性很好。

  好在此时有手机,而且电梯很破,根本屏蔽不了信号,就打110吧。

  还好,一次就通了,告诉了人家地点,求救原因,对方告诉说:我们这就派车去。

  我又上上下下了若干次,大概5分钟之后,突然在某个楼层停住开门了,我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抓紧冲了出去,从楼梯下到1楼,依然心有余悸。

  第一件事就是抓紧再打给110,告诉人家不用派车来了,我已经解放了,随后有去了楼门口的传达室,告诉那里的值班人员说电梯出了大问题,一定要提醒大家注意,结果,人家理都没理我就扭了头,我只好讪讪地离开了——看来我的人缘确实不好!

二、第二次shopping猫困于电梯

  这第二次就是在海外了,不过不是我,是我家shopping猫。

  我张罗完午饭,shopping猫去楼下看信,等了半天还不上来吃饭,就出去看了一眼,结果电梯里有她的声音,原来是被困住了。

  我先跑遍了楼下的2个楼层,按开门键,发现没有动静,接着想打电话给电梯里面写着的号码,结果里面的最后一位数字脱落了,看不清楚,似乎就打错了。

  只好打给楼下住的来自中国的朋友,不在家,不过提供了两个办法,一是在一楼的电力间拉下电闸,然后再合上,跟windows似的重启一回也许可以解决问题,第二个办法就是打两个电话给维护电梯的公司,让派人来。

  第一个办法用了后,电梯里肯定没电就黑了下来,合上电闸后还是没有动静,但是,意外的是,里面的报警铃通了,而且有人应答,这样,在我还没有打电话的时候,shopping猫自己就和相应人员通上话了。人家告诉她马上派人过来。

  接下来就剩下等待了。

  等待过程中,有个要上楼的住户发现了这个情况,就来到二楼,问我情况,我简要说明了一下,他摸出手机,说:要不要我给相关人员打个电话,我抓紧谢了,说不用,已经和他们联系上,一会就应该有人过来。

  我设定的时间是15分钟,15分钟之后如果没有人来,就再打电话。

  15分钟后,当我下楼时,发现了一个提包的小伙子,在0楼看了一眼,我觉得象是来救人的,就说不在一楼,结果他去了1楼,用钥匙打开电梯发现还不是,才上了2楼。

  打开电梯,发现shopping猫正在里面,而且电梯是卡在1楼和2楼之间,费了点劲把人拽上来,小伙子笑了笑,又把电梯关上了,不知道他一个人能不能修理电梯,看来,这几天还是老老实实爬楼梯吧。

三、关于电梯困人

  在北京的时候,买房子一度曾经考虑买高层,爹娘反复嘱咐,一定不要,到时候电梯一坏,急死你!

  就听老人言买了3层,一般情况不坐电梯,带了重物时才坐。一个算不得什么好质量的电梯,至少没有困住过我们,虽然我听说是出过故障的。

  电梯为了保障安全,有多个措施,俺们搞应急管理研究,这点还是知道的。

  1,双路电:就是一路除了问题,那一路还可以支撑一阵子。一般,这双路电来自两个不同的变电站。

  当然,这是理论上,实际上,很多电梯,包括我知道的北京当代商城的电梯,都是一路分成两股,冒充双路电。一旦一个变电站出问题,您肯定没关在电梯里,没个跑。

  2,和电梯事故管理机构的通话联络。

  我以前在香港大学的时候,按错过键,结果里面就传来了粤语,问电梯是不是出问题了?需要援助吗?

  抓紧道歉,说按错了!

  之后我再也不敢按这个报警键了。

  我家所在的楼虽然电梯质量不好,可是,报警键也还是有的,只是我没有尝试过去按,没事别骚扰人家。

  但是一天我发现不知道谁家孩子和我一起坐电梯,他不断地按,于是,吱吱的声音响彻带电梯和楼道。我还想着制止他来着。

  没想到的是,任凭报警声音响彻云霄,根本没人理会,这才知道这个键只是来糊弄老百姓的,根本无效。

  所谓安全社区,人文社区,一个小小的细节,大概就彻底掩盖住这些晃眼的名头了吧。

  除了这两个安全保障措施外,电梯里也没有其他用于应急的措施了,当然,您自己用力气打开门然后爬电梯井除外,一般只有007才干这类事情,所以,普通人还是不要尝试得好。

  于是,电梯应急时,根据地点的不同,或等待救援,主动救助,或者听天由命,就会有这些措施了吧。

考厨师一般这样考,考教授呢?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我父亲告诉过我这样一个事情,我现在都没有太去验证,就先当真理理解着了,这个事情就是饭店考厨师究竟考什么菜式?才能一把看出厨师的综合水平。

  在书法界,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要考一个字,来验证一个书法家是否基本功扎实,就考“永”字就可以了。它有“点”、“横”、“竖”、“撇”、“捺”、“勾”,几乎所有汉字比划,“永”字都有,而且,永字又很简单,所以,如果哪一笔不顺,就能立刻看得出来,比划复杂的字则很难看得出来每一笔是否恰如其分地安排在一个空格中。

  厨师的考试也有类似于“永”的试题,那就是一道菜“醋溜土豆丝”,一道主食“蛋炒饭”。

  其中——

  “醋溜土豆丝”可以考厨师的

  1,刀工的技法,切土豆丝究竟匀不匀,粗细合适不合适

  2,火候的掌握,稍微一过,就不脆了;而不到火候,则不熟

  3,味道,咸淡合适,香酸配比恰当

  当然,还有其他需要考核的内容,由于我本人不够专业,就不去描述了。

  “蛋炒饭”据说要达到这样一个考核目标——

  1,每个米粒上都必须沾有鸡蛋碎

  2,每个鸡蛋碎上有米粒

  也就是说,基本要是一个一一映射的关系。这个如果在开始的米饭中加入生鸡蛋拌匀了再炒,比较容易些。如果米饭是一坨,鸡蛋是一个,还要求做到这一点,那难度可就没得说了。

  就想到如果要考教授,我们有没有1个或2个非常合适的考题呢?让俺们给出两个考题,大家看看合适不合适?

  1,自己做的研究究竟是什么?

  2,现拉一个研究生做个报告,中间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如何改进?

  当然,我说的是教授,不是研究员,研究员对于2这个问题可以考很久,但是教授应该计时考试。

  但是1一定是一个通用要求,如果自己在什么基础上作了什么研究,都无法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说个大致清楚,一般也许可以认为是个糊涂人了。

  凡事都有例外,也许写不好“永”的人却能自创一个书法门派,也许做不好那两个规定菜的厨师有另外的绝活,如此,还要考虑对于这些偶有的例外,有没有更好的考核方式。

发展中国家科研的一种宿命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在南欧访问的时间里,看尽山山水水,颇觉“发展中developing”和“发达developed”的差别所在。

  我来的这个国家恰好是属于“中等发达国家”,应该是在邓小平总设计师口中“在21世纪中叶我国”经过连续改革开放后所能达到的水准。

  由于这里没有经过二战,甚至连一战的炮火都没有在这里掠过,所以,相对宁静的气氛一直保持了超过百年了。中间即便经历了反对独裁的斗争,但是烈度和我们中国的各次运动相比,差得太多了。

  看着城区那些已经破败的无法打理的房子,再对比今天的房子,发现从形式到内容大致还是差别不大的,只是外表的差异罢了。也许,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发达”的含义,那就是基本的生活模式都是以方便、宽裕、舒适为特色的,且历经多年并没有改变。

  关于这一点感觉,我很古怪地在罗马尼亚也有过,要说,罗马尼亚应该不属于发达国家,连中等怕也不是,但是,基本设施却是一致的,这一方面有欧洲文化的痕迹,另外一方面,则应该也有“developed”的味道。

  “Developing”和“developed”相比,由于有后面动词词型的差异,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急促和忙乱,一种没有规范、没有确切目标、不断试错、不断重走新路的感觉。

  在科研上,我们一样具备如此慌里慌张的特征,今天觉得法国的王二麻子说得正确,明天又觉得美国的李四似乎更有道理。于是,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记得开始基金制度设立时,就觉得基金这个东西应该是给“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一点零花钱的机构,别让他们太受穷,结果,随后各类资助制度纷纷出台,却把中国的整个气氛给搅起来了,由于在中国资源的天生稀缺性,为了争夺,各类更为炫目的闹剧不断上演,让人眼花缭乱。

  不知道过去的发达国家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乱局,总觉得不应该如此,我个人倒是对国家一直重视发展经济,而把其他方面放在次重要的地步表示支持,古代从管仲就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过得相当艰难,就想着科学家伙们先知先觉地自觉做科研,不求利而只求名,怕真的是奢求了。

  饿了那么久,或者连身体健康和基本医疗都无法由一个稳定的体系来提供,但是却想着在精神上能够富足,而不视眼前的“利”为诱惑物,从科研的近几年的现状,我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君不见,那些已经在海外解决了吃饭健康问题,且一回国内工资就多出一般教授数十倍,而再看同样还是这位,一旦看到“利”在眼前,依然会猛扑上去,唯恐扑得晚就没了,即便扑的过程中存在他一度鄙视过的不合规之处,却因为对于过去饥饿的长期印象而不惜赤裸裸地抢夺。

  所以,我们真的还是发展中国家,每天更多的人为了“蜗居”而奋斗,那些本来解决了“蜗居”问题的,则因为过去恐惧痕迹的留存而依然“恐惧”着,甚至在已经面包吃得太多的前提下抢夺用于一般老百姓糊口的馒头,甚至窝头,即便抢夺的人曾经在发达国家有过洋房花园名车,也依然脱不了其人身上的“发展ing”特征。

  如此看来,我们还得继续…..ing一阵子,也许如邓小平总设计师所预测的,到了2050年左右,我们应该稍微好点了。这正如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一样,任何希图跨越的想法都是梦想,而一旦硬性地去跨越,从混乱演化到有序的时间反而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