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的存档

千人计划剩下的钱,可以考虑奖励“过程”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百人计划不稀奇

      江河湖海且拥挤

      千人计划人何在

      且立潮头看好戏

  中土大唐的事情让人真是没法说,俺们的上司单位搞百人计划,后来发现“百”实在是太少,弄着弄着就上千了。

  教育部的“江河湖海”学者也基本如此,本来觉得弄上几百个得了,结果弄着弄着,各类“江河湖海山林峰苑”上万都有了。

  可见,中土以及中土海外流民中人才的数量确实多。

  那就来个百人和万人之间的吧,于是,国家级“千人计划”滚烫出炉。

  可是,找啊找,找啊找,竟然发现这世界上怎么就没人才了呢!

  千人计划弄了上百就打住了,这可难坏了始作俑者。

  按照某大牌教授【据说他那一大家子人里就剩下一个年薪不百万的】说法,如俺们这样位于中土底层的“科学家伙”即使向着千人计划哭诉亿次,千人计划也是理都不会理的,所以,俺们再穷可也不敢打这钱的主意,那就干脆闲下这心来,给那剩下的一大把钱出点主意,看还有没有希望好好利用这钱。

  如果千人计划名额还剩N个,俺们觉得可以这样考虑花掉。

  1,让N+M个大学来申请,但是申请的不再是“计划”,而是9年的一个“优势方向培育、保持与超越过程”,当然,最后只批复给N个大学,每家一个“过程”。这在N+M个大学提出申请时,就可以限定——每个大学只限申请一个。

  这一条操作性没有问题,非常简单。

  2,每个大学所提的这一个培育方向,目前就要是全国前十(大约吧,没有那么准确,文无第一),9年过去之后,希望做到全国第一。三年一考核,不算很急功近利了吧?!

  如果到时候人家花你百分之一的钱但是做得比你还强很多,你就等着丢人现眼被取消资格吧。而且,最后一PK,所剩那30%的钱就给那比你强的团队。这就逼得该学校去全国把这一学科最强的人挖来,以使强者更强,树立优势学科地位,至少在这一学科上当不折不扣的全国老大。

  这一条操作性可能会有点问题,因为是不是“第一”可以吵架,不过,请些没有利害关系的学者评评,还是应该会有个说法的。如果人情关系难以避免,可以让声称更强者直接出来PK。本来大家就是竞争对手,来明抢你的名誉和金钱也没有什么不应该的,你有本事拿到就别怕后面更赤裸裸的竞争。

  3,这笔钱可以根据学科有所不同,但是最多的不超过最少的一倍,不能在同一个事情上再分出什么三六九等来,而且这笔钱的每笔支出全部直接上网公示,直到一分钱的细节。

  【既然这笔钱多,还雇不起一个兼职会计帮上网传传花费细节?】

  4,拿到这笔钱的团队9年内不许再申请其他项目,如果想多个渠道多拿很多项目,对不起,你开始就别打主意申请这个。以防止这笔钱的持有人出现精力分散的恶果。一旦发现有违反的蛛丝马迹,立刻除名,网上通报。

  这个第4条最好掌握,很多人会帮忙盯着,可操作性极强。

  中国的事情其实好办,只要公开了,允许质疑了,就立刻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其实,真有几把刷子,如郭般的人才是不怕质疑的,即使他在当时只算是个老人才。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必须创造环境让大家专心致志地来做自己最擅长的“一”件事,这样,心无旁骛了,你想不强大都不可能。

  如果现在“牛人”太牛,他不愿意只做一件事,那就要鼓励那只愿意做一件事的人去。

  也就是说,这笔剩下的钱给的是事,而不再是人本身,这反而可以使钱取得最大限度的效用。

  另外,从心理上说,人在钱的态度上是很微妙的,当你开始给他100万的时候,他会觉得挺多,可是,也许只有一个月过后,这笔钱的效用就已经消失了,下一次得千万这样的更强量级才能刺激到其心灵。

我国科学界目前最大的问题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一,缺钱?好象不是

  二,缺人?华人科学家已经太多了

  三,缺设备?有钱就能买来设备

  四,缺眼光?也好像不是,咱们也做很多前沿问题

  那问题是啥?

  环境?也许——不过什么是环境啊?

  机制?也许——但是还显得有点虚!

  个人感觉,我们其实最缺的是能够专心做一件事的人和保障。

  一旦你踏入这个圈子,至少5件事需要你打理。

  那么,能不能问问大家,得怎么才会使得他愿意只干一件事,而且确实可以几年内只干一件事?

  其实,个人提出的条件是很简单的,而且其实容易实施的。

  那就给他就是——

  或者我们至少让某些个家伙先这么做,10年还不出来什么像样的有影响力的东西,再不支持他也就罢了。

  好,现在轮到你站起来,告诉大家:你想只做哪件事?怎么才能让你只做这一件事?

民航飞机为何不配应急用的降落伞?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民航飞机又掉下来一架,九十二人基本一个没跑。

很多朋友会问:民航飞机里为什么不象战斗机那样设弹射装置和降落伞呢?

要知道,小学语文课本里曾经就有过一课:当时的周总理和王若飞的女儿一起乘坐飞机,出现颠簸,周恩来果断地把自己的降落伞给这个小姑娘。

至少我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以前的民航班机是有降落伞这个设施的。

这里,做个陈氏解释,对不对的,您先琢磨下——

1,在机舱里每个发个降落伞也没用。因为跳伞是个技术活,很多人现跳根本学不会不说,真到了空中,一般情况下也不能果断理智地打开,很多人一遇到这类情况直接就晕了。即便打开了伞,落地时也不是象蒲公英一般轻轻落地,而是到达地面前,会变成自由落体,降落伞在正常打开状态下,也基本上相当于从三层楼上向下掉。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根本没希望安全落地。

换句话说,对于普通乘机人来说,根本不需要降落伞,有也没用。

2,民航飞机现在出事概率很小,相对安全,所以,既然问题不多,相应的措施自然也就不用跟上,没那必要。

以前的飞行,飞机掉下来的概率太大了,所以倒是很需要降落伞。我们比较熟悉的空难包括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我党优秀领导王若飞,以及我非常尊重的郭永怀院士,都是因飞机坠毁而离世。

3,人从高空坠下,落到水面和落到地面,存活的可能性相当,所以,那些经过空域下面全是水的航线,掉下来后小命也一样很难保全。没有必要为这些特殊航线单独配备降落伞。

4,飞机座椅弹射装置太贵,成本很高。而且安装在每个旅客座位下面,不太可行。

5,如果每个人发一个降落伞,很难避免出现一但出事,飞行员在疏散完所有旅客之前,自己就先行跳伞逃命的可能性。此时,即便是飞机所处状况并不危险,可能被挽救,因为飞行员的机智和敏捷,也没有希望了。

所以,除非能够让每个人都在乘坐飞机前受比较完善的跳伞训练,否则,民航飞机上没有必要配置降落伞。

俺为啥高中后就没有再学地理知识

2010年1月24日星期日

我的地理知识有多少?

李老师在我那篇《雪莱为何为西风而颂》一文后留言,认为我的地理知识达到了高中水平。

其实,汗颜,自考上高中后,我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地理。

所以,我脑子里一直还都是初中地理知识那点家底,再加上之后的读书所得所悟,说达到高中水准还是高看了。

我的高中生活是从高一没有实行文理分班开始的,因此上了一学期的世界历史课,这样,知道了汉莫拉比法典之类的东西。不过,高一不设地理课,而高二开始文理分科,我当然地留在了理科,地理从此与我就没有了关系。

当时课程设置最奇怪的事情是文科高中学地理高考考地理,可是大学的地理系却不招文科生。

可是,理科生却高考时不考地理,这一点弄得实在尴尬。

当时的制度设计大概有两个考虑:

1,文科理科学的内容和考的科目得大体相当。于是,文科有历史地理,理科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比文科多一门,给生物设置了70分的分数,不到一般科目的100分,更达不到语文数学的120分,这样文科理科相比还算基本均衡。为了均衡不就顾是否应该了。

2,有人认为,地理学更多是背诵,而非理解的内容,更适合文科生,和历史有的一拼。

当然,现在我们说,这样的思路是基本错的,后来的高考科目也有过多次修改,各地甚至都有所不同。

初中时学习的地理,基本是按照行政区划为核心进行的安排,相当于基于地图册的学习。后来的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等,都不在我的学习范围之内,当时倒是闲时翻过文科同学的地理书,不过屋里化学生物还有点学不过来呢,怎么可能再把时间浪费在于高考无用的地理上,这样,我其实从高中开始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地理方面的东西。

高考结束后,大量地开始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以及阅读金庸琼瑶等的小说以补在高中时代落下的功课,不太可能接触地理,大学也基本与地理处于无关的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脑子里依然是基于地图册的地理知识。比如,哪国的首都在哪里?这类问题我初中时是每个国家都好好背过的,虽然考试时并无用处,可是毕竟在书上有。

这样,就从根本上短缺了地理学科的更高层的知识,让我一直有些遗憾。这也可见沿着高考分数这样一个最高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会在一个人的成熟后的时期造成多么不好的后果。

我恨分科!

【欧行漫记】之——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太寒冷

2010年1月24日星期日

2009年5月的罗马尼亚之行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欧洲。

5月似乎还是初春的感觉,偶尔一阵雨来,就是一阵凉意,每天从住处走出去开会,看到雨的时候就觉得带了身正装来这里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如果只是一件衬衫或者T恤,那就需要考虑去买件衣服了。

所以,布加勒斯特的感觉和北京一样,春雨稍带寒意,让人难免怅然。

这是东南欧,位于地中海北部的巴尔干半岛的春天。

而十月份来到西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恰好还是深秋的气候,有鸥鸟飞过,有过路的浮云,还有灿烂的阳光。

可是,不知怎么,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却觉得有些寒冷,不免去检查下夹克是否已经把拉链拉好。

反而是下雨的时候,我还要刻意地把上衣敞开,让雨里带来的温暖气息带到自己的皮肤上,尽量让身体去贪婪地接触那温和的暖意。

一次两次这样,也就过去了,没有在脑子里形成痕迹,可是,有雨的时光和阳光灿烂的时光相比,似乎还要更多些,终于这样的现象让我迷惑了——

这里从哪里过来的雨?

当到来时,我要用百倍的热情去欢迎你——

这是从哪里到达的阳光?

当撒下时,让我避之唯恐不及——

这个深秋,这个初冬,因为雨而使得光和影更加柔情蜜意,这个深秋,这个初冬,因为明亮而诞出了凝固的寒意。

地中海,似乎一片蔚蓝色的石头,一不小心落在了非洲、欧洲和亚洲大陆之间,激起了片片涟漪,这些涟漪所到之处,是完整大陆上出现的点点岛屿或斑驳的海岸线。

雪莱为什么要为西风而颂?

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

雪莱是欧洲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诗是《西风颂》,里面那句名诗比《西风颂》本身还要更知名,大家都知道它——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表达了雪莱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国人常把它作为革命胜利之前尚处于黎明前黑暗时应该有的态度。表达所谓革命必将成功,此时仅为蛰伏的情怀。

可是,为什么是西风?

要知道,在我们中国,西风可是冷酷的象征啊。

毛主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从语句上说,似乎是对两种方向的风充满了公平的看法,但是实际上,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的革命者希望的是东风压倒西风,而不是反之。

关于西风,我们更加熟悉的一句是俗语:你难道要喝西北风不成?

西北风,似乎比纯粹的西风还冷酷,还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而东南风呢,则是带来温暖,带来希望的一个方向的风。

或者这么说更合适——

在我们中国,就风向而言,大家的偏好也许是“东风>南风>北风>西风”。至于是不是这个排序,有待大家投票看看。

也就是说,西风甚至可能被北风还要可怕。

如果我们有兴趣去查查历史上著名诗人的诗句,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李煜的“昨夜西风凋碧树”,把好好的树全给吹得耷拉叶子了。

而在诗人雪莱笔下,恰恰是相反的。

怎么啦?

雪莱是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吗?

答案是“是”!

原因我是到了欧洲才有了深切的感受,因为这里的西风是温暖的风,东风反而是冷风。

因为我们中国大部分地方东面是海,西边是内陆,而欧洲相反,西面是海,东边是内陆。于是,在欧洲,西风是带来希望的风,而东风则可以起到“凋碧树”的作用。

可见,艺术作品必须得考虑当地的具体环境,如果在我们中国,有诗人高歌西风的温暖,这诗人一般可以认为是方向感很差的诗人。

如果有人写出《北风吹来满眼春》这样的报道,大概要被人打板子的。而如果在南半球,这样的标题就没有问题。

海地那被忽略的震中与汶川被强调的震中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我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给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打分,应该给多少分合适?

我们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事后根据情况来确定如何评价,而最好是事先就确定评价准则。

事先确定的评价准则也许不适合这个事件,但是,如果每个事情都在事后才定准则,那一定是有问题的管理,那就全部变成了一事一议了,管理成本太大。

你总不能说,部级以上一事一议,小家伙就完全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吧。

那么,你准备给在救灾中的行动者确定怎样的时候评分准则?

一般情况下,有两类——

1,过程监理式评价。那就是每个过程都监控,而且每个过程都要做得正确才可能最后获得高分。

2,结果验收式评价。中间过程我不管你怎么做,我只看最后的结果,结果好则评价高,反之亦然。

当然,也可以两个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比如,按照两个中的最优那个,或者选择两个中的最劣那个。可以用“或”的逻辑,可以用“且”的逻辑。

我本人看来,由于应急管理并非是做一个过程确知,结果有蓝图计划的项目,所以,在评价时,应该采用两者之中只要一个做到最优就不应该指责的基本原则。

比如说,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决策中,有一个事情大家都注意到了,那就是当时知道了震中在映秀镇,几乎所有的兵力全部集中在都江堰——猫着要去映秀救人呢。

可是,我们随后发现,北川虽然不是震中,可是烈度却和汶川差不多大,甚至还有甚之。

于是,在救援决策中应该布相当一部分兵力在北川才是正确的,但是,在当时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大家就认准了汶川,而前往汶川的道路恰恰是最难打通的一条。

唉——一声长叹!

海地这次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看来不比汶川大地震弱,今天才看到消息,说震中的情况可能比太子港的情况还要糟糕。

可是,已经有很多天过去了,所谓黄金72小时更是杳如黄鹤,咋现在才想起震中了呢?!难道震中不是应该首先被想起来的一个救援目的地吗?

可见,在大地震中,强调震中和忽略震中都可能带来不可恢复的伤害,汶川地震后,地震研究者认为应该考虑“双中心”的问题,现在看来,只要是大地震,只要是影响到多数人群的大地震,就必须考虑多中心问题,在救援决策中一开始就纳入考虑范畴。

如此,资源才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使用,被救援的人也能够达到数量上的最多。

俺究竟是山东哪里人?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网上不少朋友都知道“陈安博士”这个家伙是山东人,可是再具体点,究竟算是山东哪里人呢?最近几年对于这个问题,我一般回答“泰安人”。

不过,这个问题以前有过多种答案。这个我得说道说道,因为有些个历史细节需要我本人记忆。

1,我出生后是“山东省梁山县银山镇耿山口村人”。

于是,我们小时候在家的时候就说,“是耿山口的。”不过奇怪的是,有耿山口,却没有“李山口”、“赵山口”这样的村名,让我后来很是困惑。而且,这个村就是以耿姓为主,我儿时最好的朋友之一五妮(男),学名就叫耿庆伟。

2,初中时我是“山东省梁山县银山镇人”

上初中的时候,去了临镇的梁山八中。此时,我开始说,自己是“银山人”,因为毕竟说村子已经不合适了——人家根本不知道。

初三时转到梁山五中读,还是临镇,不在银山镇上,这个主要是因为银山镇保留了高中,所以,没有所谓重点初中,就没有在本镇读书。

3,高中的前半段我是“梁山县银山镇人”,后半段我是“东平县银山镇人”。

对于中国的行政区划比较了解的朋友就知道,再次区划的事情发生了。

再次区划的起因是“水利”,中国区划很多情况下都是水利原因,甚至,连胡焕庸线,都有学者认为是按照水利进行的划分。

当时山东东平县出来的万里同志,准备把原来东平湖归属梁山县的那一半划给东平县,也算是为家乡做个贡献。当然,也有明面上的理由,那就是水利管理的统一化。

一开始传来这个消息,在沿湖的几个乡镇上可炸了窝,对于要迁县的人来说,原来的社会关系就算全没了,必须重新建立,当然不满,好像出现过械斗的现象。

不过,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结果还是划过去了。后来,沿湖和附近的腊山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东平县带来一些旅游收入,现在大家如果前往,还可以吃到东平湖的全鱼宴,就属于旅游产品的一类吧。而梁山没有了水,只还是原来的那座山,旅游发展就明显有了限制。

4,大学的时候,我是“山东人”或“梁山人”。

大家一到安徽,再说是“银山人”显然没人知道,宿舍里的6个人来自6个省份,只能说“我是山东人”,偶尔还可以说“我是山东梁山人,梁山就是水浒传里那个水泊梁山。”说到此处,大家一般都会恍然大悟。

5,到了香港,我开始是“大陆人”。

 

6,到了澳大利亚,我是“中国人”。

 

7,在北京,我一般都说自己是“泰安人”。

其实,因为现在家在山东省东平县,按说应该说“东平人”才对,可是,东平现在不那么有名,说了别人也不知道,因此得提高一个区域层次。

而泰安有名吗?没名!可是它的核心——泰山——在中国却大大地有名。因此,我们嘴上说的泰安其实心里期待大家想到的是泰山。泰山究竟有多有名?不去说,只说关于纪晓岚的一个小故事,他老人家曾经一度去南方某省当省长,当地由于成了很多进士(包括不少状元),颇具文名,又听说纪晓岚也有些文名,就准备去为难为难他,显摆显摆自己本地的水准。就写了个上联——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

纪晓岚何许人也,这点雕虫小技岂能难得住他,马上对道——

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般情况下,人家说到千,你得用万来比较才能胜过,可是纪晓岚用了“一”就一把把对方压倒了。就象现在几百篇高影响率的SCI也比不得别人在一个烂会议上发表的标志性学术论文一样。

其中的“一山”就是“泰山”。如此,作为泰安治下的一民,怎不也把泰安偶尔在嘴边放放呢?

【此处注一下:这些都是故事,别较真了看】

相对于泰山来说,东平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名气的地方,原来一直是东平州呢,辖的地面也不算小,比今天的泰安相比也不差呢,可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名气始终没有打幅度地升起。

仅列几个东平县的几个方面,最有名的其实是父子双状元。至今东平还存在着双状元坊呢(估计中间经过了多次重修)。

父子双状元也算不得啥,和现在的父子双院士,夫妻双院士,兄弟三院士差不多。

关键是这里的爹爹状元进入了《三字经》这一经典启蒙读物。就是那句“曰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说的是梁灏八十二岁当上状元的事情,不过历史上的梁灏当状元没有那么大岁数,《三字经》做了些艺术上的夸张。

准博士想要跳楼又为哪般?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南京又出现一位“跳楼”的准博士,今天一看到新闻上的题目我又吓了一大跳,看完全文才放心了,因为最后这个还没有毕业的准博士被救下了,而且“跳楼”效应也很明显,他立刻获得了可以顺利答辩的许诺。

新闻里说,跳楼的起因是“论文盲审已经结束,评审意见很好,但导师希望再做些项目的工作,不让按时毕业”,而“接下来要做的项目和论文是无关的”。

学生和导师的矛盾又激化在公众面前了。

而核心则在于项目和论文之间的关系。

对于不少中国学者来说,从事的项目和主要科研方向之间没有关系或者只有广义的关系这一点让他们头痛不已。

应该说,在中国,最幸运的教授是那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所申请到的项目完全一致的人,天天就操心一件事,很舒服。而这也应该是值得提倡的一个做法——你不是天才,你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况且,即便天才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也只能做好一件事。

但是,幸运的教授毕竟不是多数,所以,有些情况就成了这样——你所能申请到的项目只和你的科研方向广义相关。也就是说,不能说两者完全不相关,可是相关性实在算不得多大。只要做项目就会牵扯进行专业研究的精力,可是,如果您不做项目呢?那就没有经费。

要知道,在我国,除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评审是可以不看项目、只看你的代表作之外,其他的几乎不论什么评审,都要看你的项目主持了多少?其中国家级的多少?经费数额总数又多少?

如果没有呢?对不起,您即便科研做得再好,也不具备入闱资格。

吴飞鹏老师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怎么评价的时候不看你给的贡献是多大,反而要看你跟国家索取了多少呢?

老吴这明显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理论上,考察科研人员要看他的科研做得怎么样,可是,中国的科研人员一向具备无穷多种身份,既要做科研,又做市场营销,要做导师,还要不时地装装孙子;既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很多人,包括学生以及看上去似乎不相干的人。所以,你拿到的项目经费对于单位来说那就是贡献了,而不是索取。评价时看的就是对单位的贡献而不是对国家的贡献,后者根本没人操心。

如此,你不拥有项目,还想怎地?

所以,看到南京的这个博士和他导师的矛盾在这里,我就心下明白了很多。同情曾经站到过4楼的这位博士的同时,对他的导师也充满了同情。

这样的情形,我自己也一样有。我们研究团队的学生们也都得做项目,然后拿到一些微薄的补贴,以使自己还能在换季的时候买得起一件新衣服,不至向开始衰老的爸爸妈妈张嘴。

好在我的学生都知道理解导师的苦楚,而我们这边没有延期毕业的传统,也就没有出现过如此激烈的情形。

所谓的“陈氏名言”与“Arrow不可能定理”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郑波尽老师看了我的所谓陈氏名言之后,善意地给我上了一课(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554),我很受促动,这里,老老实实地回答一下郑波尽老师没有明确提出但是点出来的问题。

我在三个“名言”里说到的事情,其实,著名的大学者Arrow已经提及过,郑老师交代叫做“Arrow不可能定理”,其实应该说描述的三种现象。

一对比,郑老师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知道“Arrow不可能定理”比较好,糟糕的是,我在洋洋自得地提出陈氏名言的时候还真的没有去了解“Arrow不可能定理”。

这里特别向郑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发觉真是学海无涯,一个不小心,自己提出来的东西是以前就曾经有过的东西,这就必然要遗笑于大方之家了。

郑老师提到的Arrow第一个说法——

1. 所有超过3个的多指标排队结果出来后,都可以轻易地找到非常漂亮的反例,证明评价结果是荒谬的。

我解释一下,因为多指标间一般会存在相关性,独立性假设往往只讯在于理论中,所以,实践中的排序往往是容易找到反例的。

不过,为什么是3呢?

这个应该不太可能存在严格上的证明,而是一种感觉,或者如果有证据的话,我的判断至多是社会调查结果,或者使用了心理学的方法。

个人认为,包括Arrow先生在内的这类说法更多类似于“墨菲定理”、“魔鬼定理”,或至多类似于“摩尔定理”,是一种接近于大家理念范畴的一种说法,也许可以说明半数以上的现象,或者甚至只是2成的现象,但是已经够显著了。

我的个人感知是对所有多指标评价问题,也就是说,几乎等于或超过两个指标,就可能有这样的现象。

还好不是和Arrow先生的完全一样。

郑老师提到的Arrow第二个说法——

2,指标超过3个是没有意义的,除非这些指标不是独立的。

刚才提到,实践中,做到指标的独立是很困难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评价一个娃娃是否正常成长,儿童医院都有一些指标,看看身高体重头围,之类,如果每个实际测得的数字在一个事先就给定的表中所示的正常值内,就说这孩子正常。当然,这样的一个表肯定也是事先通过对很多婴儿的调查得到的。

其实,这些衡量娃娃的指标肯定就不是相关的。

评价一个人,一个组织,是不是指标之间肯定是独立的呢?我觉得很难拿出俩指标来,说明它们一定独立,独立性假设往往是在数学里。

因为相关性的干扰,多指标评价在实践中的意义真是值得探讨。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Arrow先生独独钟爱3,而我觉得也许是2呢,这个如果双方拿来掐架,我觉得应该是有得一掐,不存在Arrow先生直接就得胜还朝的结果。

这也是一种显著性,也许是10%,也许5%的现象,但是因为其他类型的现象都不到2%,所以它显著。

在统计理论中,还有更强的假设,那就是iid,独立同分布,非但独立,而且连分布都是一样的,可能是指数分布,泊松分布,也许是均匀分布。但是不管什么分布,全是一样的。

要说,统计学已经够贴近实际了,可是这些假设显然都离现实有很大距离。

郑老师提到的Arrow第三个说法——

3. 评价指标是数学上是简单的。但多目标评价是非常难的。AHP评价也隐含了很多假设。这些假设不加过滤胡乱使用也是荒谬的。

不知道Arrow先生为什么说“评价指标在数学上是简单的”,我觉得应该是指“评价本身”,对于数学来说,应该主要是指的“方法”。

数学里的多指标评价,其实是相对简单的,因为数学里有很强的假设,一说空间,那就是每个维度都一样,而且,线无粗细,面无厚薄什么的。所以,如果给定一个可数学化的评价问题,应该很容易地知道是否存在解,或者有无最优解,且能知道解是否唯一。

而多目标评价,要看目标是什么类型,肯定存在一些多目标评价问题,它在数学上也是简单的,如果郑老师所引Arrow先生的说法准确,我想在这一点上,我和Arrow先生的观点是完全不一致的。

AHP评价肯定隐含了不少假设,AHP的天才之处还是在于它把定性的无法在数学上说清楚的东西通过大家对属性指标的单独评价(避免了对对象的直接评价),使这个过程更趋科学化和公正化。它有自己的假设,而且这些假设也需要条件。这一点Arrow先生应该说看得比较透彻。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AHP改变了人们的评价思维模式,是天才的,甚至,我斗胆认为,Arrow先生自己的诺贝尔奖成果都无法和这个管理学界人人共知的评价方法相比。也许,很久很久以后的未来,AHP可以永存,且随着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而Arrow先生的成就相比起来也许竟然是暂时的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