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论”的存档

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机制设计,兼谈院士候选失败后的“翻盘”机制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俺们不是最近2年正在提出一个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嘛,按照俺们的构想,应该对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那个机制设计理论算是一个提升。那个玩意儿不能设计出一个好机制来,只能证明好机制确实是有的,这个供学者们讨论着玩没问题,可是没啥现实意义,或者更加学问点的话,叫做可操作性太弱。这也正是我考虑一套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原因。
 
  当然,这套机制肯定要集成目前已经证明在现实中非常有效的管理机制,但是它的另外一个更大的优点则是在设计一个新的机制的时候会满足老机制当前存在问题而带来的更多需求。
 
  选举机制就有多类,而中国的院士选举机制则是一个经典例子。
 
  据说(俺们没有去验证),院士选举大致是三轮,第一轮还海选,满足推荐条件就可以去候选,可以几位院士共同推举,可是是单位推荐,还可以是学会协会推荐。当然,所有的推荐都得本人同意才行。
 
  海选除了政治条件外,一般不太卡人的,这一关比较容易过。如果我能拉到几张院士推荐票,我也可以进入第一轮。不过,如果看到我不断抨击科研管理制度,也许会把我偷偷地拿下,然后告诉说初审文件不完善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轮则是通讯评议,院士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弄一次就拉大家到北京来开会也麻烦,所以通信评议还是需要的。加上有很多老先生身体不见得很好,更要考虑大家的健康,就发个短信给几颗候选新葱打打分了。
 
  打完第一轮分数,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再综合综合结果,就出一个short list的新名单。然后大家再感慨你看谁谁谁水平很高可是没进去,看来是得罪不少人啊,如果得罪一个大家不至于用电话串联起来对付他吧,云云。有的人则暗自高兴,距离中国最高的学术称号又近了一步,马上就领到终身粮票了,副部级待遇呢。
 
  第三轮则要当面投票了,此时,相近学科的老院士可以为自己了解的或仇视的人说话了,对于仇视的候选人,那是必欲杀之而后快,对于要扶的,有些老院士也不顾年老体衰,拼命唱赞歌的也有之。
 
  当然,最后还得落实到选票的数量上,超过三分之二您老当选,弹冠相庆去吧,不到的话,嘿嘿,后年继续努力,抓紧和院士们搞好关系。至于研究工作,2年还能有个啥本质性进步?!车轱辘话继续说呗。
 
  当然,每次都有冤死的龟,有坚持不了几轮申请的,小命归西,院士终究成梦。而毅力特别大的,希望也还是可以累积的。即便您曾经得罪了院士,他说坏话也有说尽的时候,而且他老人家即便比你还能活,过了80岁不也没投票权了嘛,所以,值得那些对院士称号眼热者继续熬下去。
 
  也有那耐不住过程繁琐和考验耐心的学者,一次不成就不再申请,减少了很多打印复印纸张,也算为节能减排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值得鼓励。当然,如果声明不参选的话,倒是没浪费纸张,不过会浪费一些比特。
 
  这个院士选举机制没有设计翻盘机制,所以,整个院士选举基本可以用一个“熬”字进行概括。
 
  其实,在我看来,应该设计一个很好“翻盘”机制,这个省得大家郁闷或者愤怒,乃至引发事件,以前没有引发是因为大家都不好意思跳将出来反对,多是打脱了牙往肚子里吞,而真出一个好意思的,那就显得中国科学院脸上有点难看了。
  
  但是,翻盘机制怎样设计呢?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考虑,即便100年都不会采用这种机制。
  1,当有人提出异议,则用国际学术标准来衡量这位候选者的情况。我们不是迷信诺贝尔吗,那就找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评议代替中科院院士投票,而且选谁异议者是不知道的,尽管他可以猜。然后,10位中9位投票认为该人能达到院士水平,则可以通过第一轮。
  2,同时邀请20位相近领域中科院院士作为评委进行面试,重新投票评议,此时,考虑到之前没过三分之二,这次过半数即可通过第二轮。
  3,中科院该学部的老大(有这么一个老大吧)最后给出意见,他老人家的意见此时一票定乾坤。
  如此,虽然过程更加繁琐,但是给了人一条活路,还是值得采用的。

老海龟打压新海龟因“院士事件”而达到极致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土鳖们有发言权的时代其实早就已经结束,海龟们欺负土鳖们的日子已经是生活的常态。不过似乎土鳖们都挺习惯的,看来在天朝的日子长了,在心态上还是能顺溜点。
 
 
  现在,时代继续转变,老海龟打压新海龟的时代因为“院士事件”而达到形式上的极致。
从来都没有土鳖和海龟之争,而基本都是海龟与海龟之争。土鳖只有做壁上观的资格,新老海龟都不尊重他们,偶尔还想利用一下土鳖们的激情情绪而达到自己的独特目的。
 
 
  亲爱的祖国,你热衷于把人分等级,最后的结果是:除了最高等级的那一个或几个人,每一等都有人在为争取成为上一等级而不断撕咬。而最高一级的怎样上到的当下这一级?有智力的人还需要问到底吗。
  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不象法定的义务教育那般人人只是每年向上平移一级,而社会上空出来的位置总是有限(如院士每年评选不许超过60人),于是,处在下面等级的人就得拉下上一等级人的腿,而上一等级的人要努力蹬掉下面这个等级向上攀援人的手。
 
 
  当然,每个层次里,后面总能找到赶车的,而不幸落到华夏大地最后一等级的人,大不了还可以去非洲找下一级候选人。
  而有些在资格上尚未成为上一等级的候选人,由于自己牛了,所以不想再重复这样的一个爬高过程,就想着干脆越级,尤其是新晋海龟更是如此,他们看不起土鳖为代表的芸芸众生,同时看不起某些已经占据高位的老海龟。于是,就想着通过利用比老海龟还牛B的更高层来达到升级的目的,顺便利用一下最底层的这些可怜的土鳖和小海龟们,让他们为看不起他们的精英呐喊。
 
 
  我们伟大的中国啊,结果是土鳖们倒还罢了,海龟们之间的内讧却越演越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更有资格成为既得利益者,于是先来的排挤后来的,后来的一心要拍死先来的,取代并超越他们的位置。中国难道要指望这些人来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度?
 
 
  中国人出了国,甚至待了若干年,仍然学不会尊重每一个个体,等级观念全在脑子里从来未曾变化过,也所以,只有回国才能适应环境,人家的环境真的不适合中国人。甚至,很多人受了别人把自己当“人”的尊重,开始很激动,因为在天朝都没有过这高级待遇,可是,时间长了,牛B了,慢慢就觉得不够了,屁股下面不坐几个人就觉得难受,非要爬到那些原本尊重他们的人上面去才觉得过瘾。
 
 
  兄弟你说,何苦来呢!

【院士系列1】2011年新上的生命科学部院士要彻底杯具了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更大牛说,饶候选人(8月17日之前算)的学术水平远远高于进入第二轮的候选人,这下,如果这进入第二轮的各位万一评上院士,究竟还算个啥呀?!
 
  会不会这批人将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届“XX”院士呢,XX省略的是某种家养肥胖动物脖子以上的部位,怕本文因为这俩字被和谐,所以俺们就是不说,你就猜去吧,猜不出来的就是“XX”博主吧,嘻嘻。
 
  当然,牛人说的不见得是牛话,所以,候选者的各位肯定不会因为将要成为历史上罕见的“XX”院士而立刻声明“也一样候弃”,不过,这群伙计真要当上,因为这件事造成的影响,也许人家会这样说:
 
  1,那年,名牛都没上院士,上的肯定是一群那“啥啥啥”;
  2,本来,大家都抢红帽子来着,结果,一个人没抢到,就说那帽子是绿色的。糟糕的是,因为这个人声音大到太平洋那边有好几个人也听到了,结果,这年上去的各位头上的帽子全变了色儿;至于变成的是什么颜色,我就是不告诉你,让你猜。
  3,而有资格投票评院士的那些位先生呢,以超过67%的概率是嫉贤妒能之辈,我们不是知道原则嘛,票数得超过三分之二多数才行,这个67%就是这么来的;
  4,加上袁隆平也是被这个部的老院士们投票咔嚓掉的,这个部将成为著名的嫉贤妒能部,哈哈,这样的部缺部长不?要不我去?!

【院士系列3】赏你个院士干干!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左宗棠的事情说也说不完。
 
  他老人家是个举人,不是进士。
 
  要知道,如果在那个时代读书,当不成进士那成色就差多了,曾国藩先生学问不错,家书也写得不错,编选个诗集啥的眼光也贼拉拉地亮。可是,那年考试,他老人家也没挤进前几名去,只混了个“赐同进士出身”,这成了老先生一辈子的扣儿。
 
  一次,他的属下在一起玩对对子,一个人出了一副上联——
  如夫人
  一个小子不知道主子的痛楚,直接给对了下联——
  同进士
 
  曾国藩的脸哗啦就拉下来了——这不哪壶不开提哪壶嘛!好在他老人家心胸相对宽阔一些,没当场说啥,不过,冒然出口的那小子以后也没提成985大学的正教授,更不要说鄱阳湖学者了,更没份儿。
 
  其实,翁同书、翁同龢当完状元又当了院士又咋样呀?百年之后还能和曾剃头比高下?一比立分高下!状元只能给同进士当垫脚石!
  
  左宗棠心气那比曾国藩高多了,不过也为这院士资格而头疼,当年在新疆和俄国鬼子打架,正打得欢实,北京城里要举行院士资格评选答辩,老左立刻上了一道折子,说:我得申请答辩去,混了这么久,都没混上个院士,我这脸不能丢到老!
  
  慈禧太后心中暗乐,左哥哥你真是可爱,这点功名心还挺重,要知道,兰儿我开始替咸丰爷写朱批的时候,还老写错别字呢,那些状元院士还不都在我跟前屁股朝天?
  
  然后,又给了一个朱批(这次修改了几回,甚至用Word拼写检查了几遍,没有错别字):左哥哥,你的水平已经是超院士了,这样吧,妹妹我给你个“荣誉超院士”的光荣称号,俄国鬼子那里还得打着,回京后妹妹我亲自给你戴上这顶带三眼花翎的绿帽子。
  
  左宗棠这才大乐:好吧,就这么着吧!
  
  回了京,太监们先给了老左一个下马威:不给门包就不能见老佛爷,什么哥哥妹妹的,别玩这一套,还“荣誉超院士”?有红头文件没?
  
  左宗棠这才灰心了,后来就去当了兼职商人。

【院士系列4】谁在我跟前提“院士”二字我跟谁急!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话说天朝某地,某人,某时,申请三次院士而不得,郁闷!
 
  又加学生、同事,原来给自己拎包的小厮都当了院士,更郁闷!
 
  后来,整个大楼都知道了某人的郁闷,不时安慰几句:某先生,那些院士的水平比您凹多了。
 
  结果马屁拍错了地方,使得某人大怒,但伸手不能打笑脸人,瞪视N眼,愤愤而去。
 
  从此,单位所有人都不敢在某面前提“院士”二字。
 
  又一日,经院士学生百般活动,终有一日成为院士,其喜洋洋者矣!
 
  又某日,会上有后生称:某院士,您……
 
  某曰:我虽然是院士,可是请别叫我院士,谁叫我院士我跟谁急,直接叫“先生”即可!
 
  呜呼!众绝倒!

【院士系列5】更应该让不受人待见的教授当院士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现在的院士评选,越来越喜欢选那些特招人喜欢的人当院士,这是绝对错误的准则。
 
  在俺看来,如果俩人水平一样,一个好人,一个不受人待见,还是应该选后者。
 
  原因如下:
  1,越是招人喜欢人,玩起科学越无心。
  2,科学不是大美女,不必非和帅男亲!
  3,小三小四很分心,科学需要撞墙人。
  4,一旦老眼看错域,影响就是一大群。

【院士系列6】再说美科院院士袁隆平没当上中科院院士的老事儿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中国人(算上曾经持中华民国护照的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没有几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也没几个菲尔兹奖,甚至连沃尔夫也没有几个,邵姨夫奖倒有几个,可谁让那掏钱设奖的人是中国人的姨夫来着?
 
  于是,玩来玩去,就得老说袁隆平,那有几十个诺贝尔奖的国家肯定没工夫说他们的事儿,这么多人,全是白头发或者没头发的,没一个帅哥,大众连谁是谁都搞不清楚呢,也没必要搞清楚。而我们的院士,当或者不当,都成了大众明星了。感慨呀!
 
  话说美利坚科学院,简称美科院,也有一群院士,而且2000多人的数额比中科院还多,要知道,美利坚国国民数量不多,即便加上外国来的超生游击队,也远多不过天朝去,所以,他们的院士占全民比例比我们要高得多得多。
 
  俺见某些人老说中科院院士太多,应该咔嚓一多半下去,俺们就嗤之以鼻,要论人均GDP,美科院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所以,中科院院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个人的看法,中科院院士人数应该在12.5678万左右比较恰当。
 
  今天,美科院院士如过江之鲤,有时候他们也有兴趣从外国弄几条鲤鱼在五大湖或密西西比河里游来游去,以增加其品种多样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三位教授就当上了美科院院士,其名曰:
   
  1,袁隆平
  2,李爱珍
  3,周忠和
    ……(还有些同时中科院院士,暂不列)
   
  有趣之处在于,袁隆平总评不上中科院院士,李爱珍评了几回都铩羽而归,后来携美科院院士之威再评中科院院士,再次铩羽。李今后再不申请中科院院士之位。
 
  而我们最关注的是,为啥袁隆平先生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呢?
  
  理由A:袁隆平者,一农夫尔,何能跻身红衣院士大殿?
  理由B:携洋而自重者,天朝院士必群起而灭之!
  理由C:袁隆平,种地可,高论不可!
  理由D:美科院有农学部,农民可以入内;中科院之乃生命科学部,农民不得入内!
  理由E:袁隆平有实践而无理论,工程院纳之尚可,岂可为科学院院士乎?!
  理由F:袁隆平育种乃天上落馅饼之事,恰砸中其人,可一而不可再,为防撞大运之其他农技站小伙子钻类似空子而混入中科院,干脆连一亦不可。
  理由G:科学,怎能只看效果而不看系统、体系、理论!
  
  云云。
  实际上,俺们遇到过遗传所的研究人员,他们也曾经说,袁隆平的贡献比任何一个中科院院士都大很多,可是,他的理论真有点牵强附会。
  
  我看袁隆平的理论贡献,其实也颇列有几条,从俺这个外行看来,似乎也挺理论的,要说物理、化学、生物这类学科,总要理论用于实践,实践验证说明理论吧,再退一万步说,其他院士的理论又比袁的理论高明多少,完成了这个过程,比袁的高明??你说是馅饼砸了袁,咋就砸了他一人呢?
  
  也所以,俺们很困惑于生命科学部的这些院士们的想法。如此,喜欢种豌豆的那位先生恐怕也无法得院士之门而进的吧?加之有人说这位豌豆先生还篡改过数据,事涉学术不端,那就更没希望了。
  
  如此,袁隆平先生不是院士的理由也够多啦!
  
  老子不当了!我估计私下里袁先生应该有过这样的决绝之语。而他不当,其实是生命科学部全体院士的耻辱,而绝对不是袁的耻辱,可是,院士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而饶教授比起袁先生来,那差别就太大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相信,30年后,饶教授当下的这一切热闹都会烟消云散,而袁先生的东西长存200年没有问题,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他玩的那神经或者社会现象的神经基础,也无法达到袁先生这样的高度,即便哪天他突然撞大运得一诺贝尔奖,也无法改变我对他的这一评价。
 
  也所以,即使他有点冤,但是比起袁先生的冤来,属于高阶高阶无穷小。不过,我打赌,饶教授并不知道这一点。

一所高校因为“院士”问题遇到的尴尬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W高校建立了10座院士楼,然后开始招商引资地踅摸院士,相当不容易,3年终于给踅摸来8个。
 
  十栋院士楼都是二层小楼的别墅,没有500也得有300平米,且屋外阳光灿烂,鲜花怒放,真不错。
 
  不幸,搬入次年,K院士去世,学校犯难了:家属还在,让不让老太太搬走呢?
 
  老太太倒也懂事,自己说:老K去世了,我不沾W大学的便宜,会搬走的。
 
  可是,搬到哪里去呢?再另外给一个三室一厅,可是老太太也是退休老太太,从现在的资历和段位上讲,连个两室一厅都分不上的。
 
  然后,老太太也病了,偏瘫,连说话都不行了,需要儿女贴身照顾,儿女就来到了愿士楼照料老太太,而之前老太太的承诺也没法兑现了。
 
  把个学校急的,此时又有5名新引进和本校新评上的院士看到了愿士楼不错,想搬来,可是别墅不够了。
 
  兄弟,你说,咋办?【欢迎各大学对号入座】

中国科学界急需《自然》、《科学》级垃圾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访问香港的那段时间,经常在路上看到有人扔的垃圾。
 
  很感慨:看上去香港人扔的垃圾水平都比大陆要高啊,大陆的很多垃圾基本都算垃圾,或垃圾的隶属度为99%;而香港人的垃圾则有些似乎还不算很垃圾,或者垃圾的隶属度在70%。
 
  人类探索自然,探索人类内心的历程永远都不会停止,可是,探索的过程,很多都是无用的,或者说,99%的科学家99%的时间做出来的99%的工作是完全无效的,纯粹是在浪费人类资源,甚至这些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还不如一个农民,而一个农民的生存成本比一个科学家低多了。
 
  不过,1%的科学家在1%的时间里做出来的1%的工作是推动地球转得快的唯一来源,其他靠地震啥的来给地球加力,不太靠谱。
 
  我一直说,科学的进步靠的是偶然的发现,里面有智力的成分,有努力的成分,也有运气的成分,但是一定没有计划的成分。比如,今天我计划在10年后要干成啥,最后的结果基本是成“傻”。而中国近10几年一直在做的给科学家们加了标签并指望这些标签科学家完全代替其他的学者,取得认识世界的大成果,我看更没戏。
 
  可是,有些科学家依然会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干成啥,而且还比别人干成的那啥要更是啥,我真不知道这样的自信从哪里来!
 
  后来好像知道点端倪了,原来是从nature,science论文里来的。
 
  有人可能要说,俺们说nature,science论文的口吻颇有酸葡萄情节,此处让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那段话——香港的垃圾比大陆的垃圾强多了,有些大陆人在香港生活,想省钱还真就靠拣的这些垃圾呢。但是,在有些冷眼旁观者的眼里,都是垃圾,并无本质差异,只是香港垃圾可以为那些没见过好垃圾的大陆人提供点便利和用途罢了。
 
  不过,我们没开过眼的大陆人看见人家香港的垃圾,往往会大喜过往。也许有些竟然心里会想:香港的垃圾哪里是垃圾呀,简直是宝啊。
 
  在我国国籍或他国国籍的华裔科学家里,如果只允许选一个,我个人比较欣赏的还是杨振宁先生,主要是觉得他的研究揭示了世界存在的规律,也是很有用的。其他的科学家,包括广为人所尊重的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揭示的东西不能说没用,但是我们只能说丰富了人类的知识体系,也许创造了新知识。但是,和世界运行的内在规律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世界运行的规律当然也包括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存在的规律即当前热火朝天的生命科学。
 
  而人类对于生命的认知距离其内在规律就更遥远了,这也是很多生物学家玩一个方向玩了一辈子发了N多的论文,其实依然对着世界隔靴挠痒并没有发生直接关系的状况。除了外在的物理世界,人类更希望的还是最终认知清楚自己,并通过对自身存在规律的揭示而达到诸如“长生不老”之类的几乎不可实现的目标。
 
  这个梦从秦始皇之前的年代就可以做,但是,到了近年,随着DNA啦啥的逐渐变得清晰,人类也整体基因组了,好像“长生不老”的未来就在眼前,而中国的领导也挺在意这个玩意儿,秦始皇当年的那个梦今天的各位大佬依然在做着,也许这正是生命科学突然遇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暖流的深层次原因,反而是物理、化学这类相比方法和理论比较靠谱但是与“长生不老”关系不够密切的玩意儿变得相对冷门起来。或者我们这样客观地说:在支持费用的增量里,生命科学比其他科学增加的加速度要高。
  
  而中国科学界全面SCI以来的岁月里,恰恰又是nature,science上面的那些高级垃圾的影响因子接近最高,而上面的论文又刚好多是生物、考古之类的玩意儿,而考古这玩意儿,你让我感兴趣我都没兴趣,领导们更没兴趣(表面上也许会有点兴趣),于是,一群被国家弄得满身标签的生命科学家伙在中国科学舞台粉墨登场,不停表演,兰花指耍得煞是好看。
 
  看到某某人不断耍宝,好像自己要为生命科学重新构建根基并建设新的生命大楼似的,还要擂台赛、还要非诚勿扰TV呢、还要快乐男声十进九呢,不是俺看不上他们的擂台,而是这个太第二次“华山论剑”了吧?
 
  还屡屡看到某些项目合同书,动则许诺10篇nature,5篇science啥的,俺就感慨,知道申请者要立志制造的垃圾级别真的提高了不少。
 
  咋就不能向人家费曼先生学习一下,啥啥与我都是浮云,唯兴趣是指引玩科学的唯一方向……
   
  其实,即便是诺贝尔奖成果,还有很多之后变得毫无用处而被学术界抛弃了的,更不要说每年刊载N多论文的什么nature,science了,更是垃圾横流的场所。当然,是香港垃圾,不是大陆垃圾,这一点俺们一定要提前声明,您捡起来放在家里可以当宝贝,不过先生,能允许俺们不把香港垃圾当宝贝不?

咱哥儿们一起“玩”科学不行吗?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把科学当成比武的地方,这个思路有点意思,但是没啥劲。
  
  因为历史上早都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科学界怎样都属于文斗的范围,你说你是老大,难道就是了?
  
 
  而且,比武的标准是啥?和袁隆平比种麦子,就是不和他比种杂交水稻。气死袁老不商量。
 
  其实和袁隆平比发表文章他也不行,老袁怕写英文都过不了关,天天往地里跑,连中文核心期刊估计他都够呛有多少。
 
  【这里暂不讨论对袁先生撞大运才成功的质疑,也暂时不管有人比他先发现了野败借给他用,让他发扬光大了这个事情】
 
 
  我看很多科学家伙喜欢费曼,就是《别闹了,费曼先生》的那个费曼。
  就是看脱衣舞能看出物理灵感的那位先生。
  
  可是,既然都喜欢费老,自己也都自称是大科学家了,也不缺钱不缺房子不缺经费的,老婆和自己同时都是百万年薪级的千人计划,美元和人民币都不缺。为啥不能向费曼先生学习呢?别因为科学而意气起来,而是我爱咋玩就咋玩,我玩死科学。
 
 
  可是,很多人都是争着抢着要被科学玩死。
 
  眼看眼这边厢就要比武招亲。我对吕喆说:咱哥俩并肩子上吧,赢了之后一个公主咱俩对半分。
  吕喆狡猾,说:你一个人上就行了。敢情他既不想让大家把他想成小霸王周通,也不想让大家觉得他是矮脚虎王英。
 
  吕喆兄错矣,矮脚虎王英是娶了扈三娘的,尽管并非是通过比武招亲的方式。
 
 
  俺们就天天玩俺的应急管理。咋?你说不行,我咋觉得中国人民很行呢?
 
  去年开始,玩应急管理的同时,咱们也开始玩管理机制设计理论,这个东西很有趣,包括院士争夺战,俺们的这套东西都能派得上用场,就是没人用罢了。
 
  没人用俺们也不沮丧,俺还玩俺的,不行啊?!俺们想着,等自己的弟子们都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喽,各个方面的管理都在直接套用俺的理论,让大家连脑子都不用动的。说管联想这类企业,那简直是小case,因为企业规模太小,都不值当的让我的弟子亲自出马,就派弟子的弟子去教教他们就够啦。
  
 
  当然,俺们那时候可能已经长眠于六宝山了,八宝山进不去,级别和存款都不够,可不得去六宝山?
  那又能如何?不用拉倒,不承认无所谓。俺们该上科学网就上科学网,还每天一上班就登陆,下班关机才退出呢,你非要说俺不务正业,计算俺在科学网上的时间,随你!
  我这样过科学日子,难道就不如那些天天琢磨着怎么和同行打架打个你死我活的龟科学家伙?俺就不信这个邪了。
 
 
  兄弟,科学都在一边求你,说“请玩科学”。
  可是,你非得严肃对待科学,一脸的高粱花子,这让科学很没面子。
 
  科学说:你不玩我?那好!我自己玩去喽。
 
 
  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