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机制设计,兼谈院士候选失败后的“翻盘”机制

  俺们不是最近2年正在提出一个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嘛,按照俺们的构想,应该对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那个机制设计理论算是一个提升。那个玩意儿不能设计出一个好机制来,只能证明好机制确实是有的,这个供学者们讨论着玩没问题,可是没啥现实意义,或者更加学问点的话,叫做可操作性太弱。这也正是我考虑一套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原因。
 
  当然,这套机制肯定要集成目前已经证明在现实中非常有效的管理机制,但是它的另外一个更大的优点则是在设计一个新的机制的时候会满足老机制当前存在问题而带来的更多需求。
 
  选举机制就有多类,而中国的院士选举机制则是一个经典例子。
 
  据说(俺们没有去验证),院士选举大致是三轮,第一轮还海选,满足推荐条件就可以去候选,可以几位院士共同推举,可是是单位推荐,还可以是学会协会推荐。当然,所有的推荐都得本人同意才行。
 
  海选除了政治条件外,一般不太卡人的,这一关比较容易过。如果我能拉到几张院士推荐票,我也可以进入第一轮。不过,如果看到我不断抨击科研管理制度,也许会把我偷偷地拿下,然后告诉说初审文件不完善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轮则是通讯评议,院士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弄一次就拉大家到北京来开会也麻烦,所以通信评议还是需要的。加上有很多老先生身体不见得很好,更要考虑大家的健康,就发个短信给几颗候选新葱打打分了。
 
  打完第一轮分数,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再综合综合结果,就出一个short list的新名单。然后大家再感慨你看谁谁谁水平很高可是没进去,看来是得罪不少人啊,如果得罪一个大家不至于用电话串联起来对付他吧,云云。有的人则暗自高兴,距离中国最高的学术称号又近了一步,马上就领到终身粮票了,副部级待遇呢。
 
  第三轮则要当面投票了,此时,相近学科的老院士可以为自己了解的或仇视的人说话了,对于仇视的候选人,那是必欲杀之而后快,对于要扶的,有些老院士也不顾年老体衰,拼命唱赞歌的也有之。
 
  当然,最后还得落实到选票的数量上,超过三分之二您老当选,弹冠相庆去吧,不到的话,嘿嘿,后年继续努力,抓紧和院士们搞好关系。至于研究工作,2年还能有个啥本质性进步?!车轱辘话继续说呗。
 
  当然,每次都有冤死的龟,有坚持不了几轮申请的,小命归西,院士终究成梦。而毅力特别大的,希望也还是可以累积的。即便您曾经得罪了院士,他说坏话也有说尽的时候,而且他老人家即便比你还能活,过了80岁不也没投票权了嘛,所以,值得那些对院士称号眼热者继续熬下去。
 
  也有那耐不住过程繁琐和考验耐心的学者,一次不成就不再申请,减少了很多打印复印纸张,也算为节能减排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值得鼓励。当然,如果声明不参选的话,倒是没浪费纸张,不过会浪费一些比特。
 
  这个院士选举机制没有设计翻盘机制,所以,整个院士选举基本可以用一个“熬”字进行概括。
 
  其实,在我看来,应该设计一个很好“翻盘”机制,这个省得大家郁闷或者愤怒,乃至引发事件,以前没有引发是因为大家都不好意思跳将出来反对,多是打脱了牙往肚子里吞,而真出一个好意思的,那就显得中国科学院脸上有点难看了。
  
  但是,翻盘机制怎样设计呢?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考虑,即便100年都不会采用这种机制。
  1,当有人提出异议,则用国际学术标准来衡量这位候选者的情况。我们不是迷信诺贝尔吗,那就找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评议代替中科院院士投票,而且选谁异议者是不知道的,尽管他可以猜。然后,10位中9位投票认为该人能达到院士水平,则可以通过第一轮。
  2,同时邀请20位相近领域中科院院士作为评委进行面试,重新投票评议,此时,考虑到之前没过三分之二,这次过半数即可通过第二轮。
  3,中科院该学部的老大(有这么一个老大吧)最后给出意见,他老人家的意见此时一票定乾坤。
  如此,虽然过程更加繁琐,但是给了人一条活路,还是值得采用的。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