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的存档

应以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看望的次数作为衡量科学家水平的标准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每次看到大科学家们的一生事迹,都有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看望或者接见等事件列举。
  其实,就大科学家的评级问题,应该出台一个规定,按照看望或接见的次数作为区分科学家“大”与“小”的标准。
  当然,看望的权重应该更大些,毕竟是自己不需要动,而被接见的权重可以是看望的一半左右,毕竟是自己要舟车劳顿的。
   
  另外,还应该减去申请被接见而被拒绝的次数(计算上权重),当然,被拒绝的人很多不出来声明,这个稍微有点操作性上的问题。
  
  现在,小科学家们数论文比较高下,大科学家都不得了,发论文(金声玉振)和不发论文(三年不鸣)贡献都很大,所以很不适合用数论文的方式进行比较,我开发的这个新方法具备很大的创新性,且一旦出现这类情况,科学家们都在第一时间就乐颠颠地出来声明,所在单位也会随即发报道在网站上,找个网络爬虫一下子就找到了,所以,在操作性方面一点问题都没有。
  
  当然,这里只列举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属于“正”国级的干部。省级科学家可参照该标准执行,省长和书记以及过往的“正”部长前来看望,得分多少,如果是超过“正”省级干部的中央大员,则权重再根据情况显著增加。权重最大的则为非京畿大科学家受到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看望,建议比在京籍大科学家被看望的权重设置得更大一些,具体多少,搞评价的学者可以立个500万的项目研究一下。
  
  我想这个idea一举解决了中国大科学家评级评价的根本问题

过年:那一个又一个去世的消息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过年是一个和家人就熟人的近况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会有熟人去世的消息传来。
 
——就那谁谁谁,你小时候还抱过你呢,上个月,癌症去世了
——还有谁,被自家的狗咬了裤腿一口,没当回事,结果狂犬病,去世了
——那谁,去年不是刚结婚吗,今年离了,受不了,吞了一把安眠药走了
 
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
我的朋友们回家,最感慨的就是这类去世的消息,说来声音里都有叹息的味道,让我这个无关人也不禁伤感起来。
 
人生,不过如此,可是离开它的过程又是多么不同。
但是,尽管有如此多的不同,结果却完全一致。因为这些不同与相同,又会格外地让人长太息,乃至无法掩涕。
 
前几年我回老家,也会不间断地听到这样的消息:
——你舅舅去世了
——你大表哥去世了,尿毒症
——大姨偏瘫十年,终于去世了
——我们老家的前邻居,小时候老拖着鼻涕的那个小河,开山打炮,石头给崩死了
 
过年本来是团园团聚的时刻,却每每一个消息就能把你砸得直不起腰来,刚刚的笑容就会凝固成尴尬。
 
在龙珠兄的博客后留言,说人人最后都要驾鹤西去,鹤的需求量还真是挺大的,人也幸福,最后还能给发只鹤骑骑,享受一下迎风飞扬的感觉。
 
只是,死亡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史铁生先生因为早早地就经历了几乎致命的病痛,所以,对于死亡的感觉非常敏锐又显得格外钝。他那句著名的关于死亡的格言也如此深入人心。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都有对于死亡的固定看法,藏族的佛教尤其从容些,似乎从来没有把死亡看成是痛苦的离开,而是下一次再生的开始。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看法,所以会有天葬这样的做法。
 
但是很多其他民族就不然了,汶川地震后存在很大的心理抚慰的工作空间正是因为大家对于死亡是避免接受,无法接受的一种态度,淡然看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使得心理维度的灾后辅导工作显得任重而艰难。
 
而玉树地震就好一些。

从池步洲说到大科学家Q先生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在电视剧《风语》中,陈家鹄(对应现实生活中的密码专家池步洲)同时为国共两党所争取,开始他不得不委身于重庆政府,进入黑室做日本密码的破译工作。
  现实中池步洲的故事见我刚刚上载的博文《一个干掉山本五十六的中国人,在日本度过了一生最后的岁月》(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3315),这个抗日最大的功臣之一,解放后差不多就是在监狱或者很不重要的岗位上待了一生,有点搞笑的是,他文革后开始从事台湾研究。
  如果他能够在解放战争中站在我党一边并利用手中的技术有所贡献,境遇应该好一些,糟糕的是,他并无贡献而在1949年后却因不愿去台湾而留在大陆终至一无用处,或者说,他之前具备的密码破译能力对于我们的政府来说在“要”或“不要”的两可之间,杯具一下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中国人用人,还是实用主义为多,蒋介石会这样,更不要说袁世凯们了。
  当需要你的时候,那就折节下拜,高头大马,不用的时候弃之如敝履也是应该的。我们从来没有兴趣真的去储备什么人才,以前对暂时用不着的人才也还能象对待古时的门客那样,好吃好喝伺候着。而今天,对不起,我们不再有那兴趣。
  至于用到你的时候因为没有提前的铺垫所以你会不干(如陈家鹄一般),此时我倒是有一万个方法说服你来拼命干活,可以用家庭、朋友、民族大义等等来劝说你,还可以制造阴谋来诱导你(《风语》里面陈家鹄和日本妻子惠子的事情就是这样做的)。而当你进入彀中,还可以让你不断地自我批评,把自己说得基本属于狗屁不是的一类人,而且一定会不断地重复和强化这样的认知模式,时间长了,你就真发现自己狗屁不是了。此时,让你工作那就是看得起了,你感激涕零还来不及呢,哪里会再有资格讲条件。
  
  很多青年科学家们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给你年薪5万,养活自己稍微有余,养活一家绝对不够,此时的你被认为实际只值这个价钱。看见没,你没流落街头那已经是照顾你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对我国有重大贡献的大科学家Q先生回国时还算属于有用的人,但是也不是“高头大马”“跨马游街”,回来后,即便他这样的重要人物也慢慢就发觉自己所以有个活干那是国家看得起,否则很可能就得流落街头。
  在这样的自我认知之下,先生的腰那也弯得相当厉害,没有90度也有89度吧。
  
  还有人拿出Q先生论证亩产多少多少斤的文章四处展示,其实,那文章已经属于不错的啦,里面没有直接的谄媚,只是讲道理,虽然“此道理”并无真道理。
  而即便到了先生已经去世的今天,也绝对不能让大家看到他写给领导的很多信件(当然不排除有些可以拿出来出个书信集之类的书),我打赌,看过之后大家会把隔夜饭全吐出来的。而这位Q先生其实还算不错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干了很多漂亮的工作,提携年轻人也不遗余力;说到另外一位Q先生,则是靠告密上位,再过百年,怕只能让人更为不齿。
 
  昨天,看山东省省长姜大明的名言:“我可以很明确地说,我的科研经费拿来是搞产业化的,而不是用来评职称的。”看见了吧,科研经费是他的,大家一定都要知道这一点。有口吻如此的领导,就一定有腰弯得更厉害的科学家。
  也所以,一个不尊重农民工的社会环境,也不会尊重科学家,甚至连官员自己都得不到尊重。

一个干掉山本五十六的中国人,晚年在日本度过了一生最后的岁月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关于密码方面的电影电视剧看了不少了,包括《风语者》,说是利用一种土著语言来编码所以能搞得日本人不懂而达到保密的目标,好像是吴宇森导演的,里面几个镜头给我印象,一是在其中一位被日本人俘虏过去时央求自己的战友打死自己,以免泄露机密,最后只好把他打死了;另外一个镜头有点可笑,因为是马上就要进行的炮击居然用密码发报,其实明码就可以,因为敌方根本来不及反应。
  王宝强在成名前还演出了一部关于密码的电视剧,他出演一位对声音极度敏感的瞎子,演得也很到位,甚至我觉得比《士兵突击》里的表现还好,不过不是主角罢了。
  而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风语》也是一部关于抗日时期的密码战的故事,里面主角陈家鹄的原型是池步洲先生,这里给出他的几个重要人生阶段:
  百度的基本介绍:池步洲,生于1908年,福建人。中国(应该特指解放前)著名的密码破译专家,因破获日军密码促使“海军之花”山本五十六被截杀。  
  池步洲的求学时代池步洲并非神童,实际上,在他10岁的时候才由哥嫂资助得以上学。3年小学结束后考入福州英华书院,随后1927年前往日本,先是在东京大学机电专业学习。1934年毕业后在早稻田大学工学部学习。在这期间,池步洲娶了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随后回到南京,他成为当时中统机关内唯一的留日学生,可见其重要程度,就是独一无二的。
  池步洲的密码初战根据截获的密码,池判断日本要对美国开战。再结合此前译出日本不断搜集美国檀香山海军基地的情报,池估计:日军对美开战就在星期天,首波攻击对象是檀香山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当这个消息呈递给蒋介石以后,蒋立刻向美国方面通报,但由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高涨,罗斯福并未重视中国传来的情报。4天后,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发生。
  当然,也有人说,当时美国人根本上就不想参战,而罗斯福倒是有意参战,但是他知道美国人想置身事外,所以故意忽略了蒋介石的提醒而让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以激起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报国热情,而在被袭的那天,已将航空母舰全部调离港口,所以,核心海军力量并未受到攻击。不过这个说法就不知道是真是假了。
  池步洲的最大功绩:在得到两份关于山本五十六出巡日程的电报后【其中一份用日本海军密电拍发,通知到达地点的下属,另一份通知日本本土】,池步洲破译了后一份密电。随后,美军派出16架战斗机前去袭击,并最终全歼敌机。第二天,搜索队在原始森林里找到坠机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军刀,横倒在残骸旁边。 
  解放后的池步洲:因拒绝前往台湾,池步洲在上海以“留用人员”身份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储蓄部作办事员。1951年4月的全国镇反运动中,池步洲以“抗拒反动党团分子登记”罪被捕,次年1月,被认定为中统分子,被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判处有期徒刑12年。服刑初期,池在上海的劳改工厂当车间统计员,后在山东服刑,直到1963年5月刑满释放,池步洲才又回到上海,文革后在上海社科院从事台湾研究。
  池步州的晚年:他晚年陪妻子回到日本,过着平淡的恬静生活。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日本神户逝世,享年96岁。逝世后,他的骨灰被带回中国,福建省闽清县在台山公园为池步州立碑,以此纪念这位抗日功臣。
  【注:池步洲的主要生涯根据百度百科改写】

旭日阳刚:从草根青年到名利场的新追逐者速度就是这么快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前几天本来想写一篇《西单女孩回河北老家与斯顿普林华裔教授回国》的文章来着,因为想到两者之间的共性实在是太强烈的。结果没来得及写,就又出现了汪峰发布关于《春天里》这首歌不再让旭日阳刚组合演唱的声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e66b50100p7wp.html?tj=1),两事叠加了,那就一起说两句吧。
    
  我们的TVCC终于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陈佩斯语),甚至连那些《溜光大道》、《非常61》等也都已经不再纯粹是娱乐节目,多少人愿意花很多万的钱削尖了脑袋往里扎,一个组合后面就是一个炒作团队,而从这里登场之后,他们会再去其他地方获得更加现实的利益。
  
  旭日阳刚,一个挺好的名字,昨天似乎还是在街头有着理想和梦想的郁闷青年,在《春天里》的旋律之下发泄对于生活的不满和愤怒,怎么似乎转眼就成名利之徒了?我们(媒体?环境?)毁人的速度咋就这么快呢?
  
  魏敏芝在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出演主角成名之后,BTV的田歌电视里诱导她说“愿不愿意演公主呀?”回答:“愿意。”第二天,报纸上纷纷用嘲笑的口吻报道:“魏敏芝想演公主啦。”
  孩子本来是好孩子,可是,当她一旦有了一点机会发一下光,我们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纷纷冲上去,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造这些孩子,最后的结果是,魏敏芝再也看不上老家的一切,要出国留学,要学导演,要拍戏。
  当然,这是个人在正眼看世界之后的自发追求,也无可厚非。怕就怕这样做是损害别人利益(如旭日阳刚)或者干脆是给国家的人才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如某回国的斯顿普林美籍华裔教授)。
  
  糟糕的一是那些诱导者,就怕这些刚刚走出困顿的人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花花儿”,一定要让他们一步(连两步都嫌慢)踏入花花世界,然后,挣钱,挣钱,多挣钱;出名,出名,再出名。
  昨天我转载了一篇说为什么李云迪出名早却不如朗朗更有名的帖子,这篇文章很有趣,那意思就是李云迪太失败了。我只好疑问:难道这真是李云迪的失败?李云迪如果追求这个东西却没有达到今天朗朗的地步,那算是他的失败,如果他原本就没有去追求这类成功呢?
  可是,我们的中国媒体一定觉得李云迪太失败了,失败到简直应该撞墙自杀才是唯一的后续选择。
  
  糟糕的二是迷失者,按照姐涩死(Jesus)的教导,迷途的羔羊不可怜,但是不迷途的羔羊们要引领它回到正道上来。而实际上,一旦迷途,而且所迷的途上有好看的鲜花,一定就会走下去,至于是不是还会回到原来的道路上,管他娘的!先爽了再说!
  
  看汪峰的说法,那就是多次提醒旭日阳刚关于作品版权的问题并建议他们自己创作或者让团队为自己订做歌曲,可是,开始被汪峰提携时的谦恭与热情全部消失,到后来干脆就发展到就连理都不再理他。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斯顿普林的教授也有类似的情况,努力写paper(西单地下道卖唱),终于获得了教授职位(到了高级的TVCC唱歌),接着就该获取更大利益了,可是到哪里获取呢?美国能得到的也就那些东西了,不会再有另外的利益,总统也不经常接见接见(TVCC也不给个专门节目每天就宣扬俺这个农村姑娘),那就去接纳自己的地方吧,当然是回国(回家,或去其他地方开演唱会),因为那才会有领导接见和拥趸欢呼(村长握手,七八姑八大姨小侄子外甥女高喊),回国还能有爱国报告(回村里给上学的娃娃们做个怎么成功怎么爱村的报告吧),最后名利双收!(而在TVCC名利顶多也就体现为盒饭,连台长都见不到)。
  
  尽管家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付出了生命,自己甚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入了美国籍,今天这些都没关系啦,完全做到对当年的领导都能笑脸相对,更不要说领导还换了呢。(即便村长的儿子原来还欺负过自己,自己出走西单也许就是因为当时那霸王儿子的一脚,可是今天也不再有关系,大家完全可以做到笑脸相对。
  
  这个类型的中国人衣锦还乡的梦从楚霸王那里就开始做,今天,依然在做着。
  即便到了斯顿普林,当了教授,那颗无趣的心也不曾有任何变化。

【论春晚V】西单女孩:承载的是全体国民的梦想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任月丽,西单女孩,在西单地下道唱了若干年之后,终于走上了TV的舞台,而且一TV就是CC的。
   昨天晚会结束后,网上还疯传说她演出时在舞台上被人打了一耳光所以直播用了备播带,很象谣言。
   总体来说,长相一般,唱功一般,歌本身也只能算一般,咋就行了呢?
    
   其实,旭日阳刚也好,深圳街舞团也好,这些“我要上春晚”板块承载的其实是中国国民“农村人进城”的苦涩梦想。
   这就和我们中国梦想进入发达国家集团,又是G77,又是G8,最后还想玩G2一样,我们国家农村的时间太长了,有了些希望,就特别需要城里人早点隆重地认可我们。如果是美国这样的高级城里人认可我们,那就更理想了。所以,我们看着G2的提法那个乐呀,可是咱们一向喜欢玩深沉,嘴里说的还是“我们还是农民,话语权还没到哪个份上。”
   不过,当美国佬不断地跟我们借钱,我们也会在一些私下里的场合里“得瑟”下。
        
   中国融入世界的欲望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欲望有着相似的急迫度。也所以,西单女孩的故事隔段时间就会上演一次,我们看西单女孩的眼神,和我们看自己的眼神,又有何不同呢?!

【论春晚III】”宋丹丹+赵本山“的组合怎么就可以摆脱粗俗呢?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说宋丹丹不粗俗,也是相对而言,所以,别在这里和俺较真。】
   
  宋丹丹其实也很农村姑娘,她演农村姑娘(或者是竟然在城里做保姆的农村姑娘)或者农村老太太都可以认为是本色演出。
  
  我还看过一次宋丹丹出演的话剧,虽然也是演的农村媳妇,不过那也是话剧呀——首都剧场的《白鹿原》,宋丹丹在里面饰演一个有些二百五的女人。
  这样的“二百五”女人每个村里都有。《白鹿原》里的这个女人经历坎坷,开始给大户当小妾,除了伺候老头和大房之外,还有一个很恶心的工作需要做,那就是泡枣。具体情节您可以去看小说《白鹿原》获知细节,这里我就不具体介绍了。
  
  再后来,她跟了在这家大户人家做长工的小伙子跑到了白鹿原,住在村口的破窑洞或破房子里,但是经常会被一些男人骚扰,在话剧里,还受由郭达饰演的人面兽心的鹿家大家长的强奸或诱奸。土改了,解放了,村里一定还需要妇女队长或妇联主任一类角色以体现代表性,这个女人几乎是没有任何悬念当仁不让地要跳出来充任这样的角色。我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待过,联想到村里当这个角色的女人,也差不多就是《白鹿原》里的这类女人——中国其实还是很逻辑的,正如《芙蓉镇》里一运动就要冒出来的王秋生之类,他在那种时候的出现就是一个必然。
   
  好,以上是一个长长的引子,在我的文章里,引子一般都比正文重要。
  
  宋丹丹一直在话剧圈子里混,后来也偶有去演出电视剧的情况,比如《爱你没商量》之类,不过,比起她的话剧角色来,电视剧角色明显不出彩,甚至差很多。
  杨立新也是一样,多好的话剧演员呀,出演《我爱我家》,几乎驾轻就熟,手到擒来。我的一个学生去年秋天某天还跟我这样说呢:《我爱我家》里那个谁来着,演得挺好,可就是没火起来,可惜了。
  我回答他:这就是你的不懂了,他在话剧界是响当当的大腕,你不知道杨立新在话剧界的地位,其实他完全没有必要去什么电视剧行当里去混什么名堂,要“火”,如果真这样,反而会让一些真正的艺术家看轻了。
  
  学生做顿悟状。我就告诉学生,这个世界并不是说露脸最多才叫有影响,本质的东西露脸再少也会保持持久而重大的影响力。做学问也无非如此,热闹的那些(比如得了多少重大项目有了何等荣誉)都属于“电视剧”这个层次,我们尽量不要去追逐那些。
  
  不好意思,这是第二个引子。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和赵本山不同,宋丹丹本人并非是为小品而生,她原本就是演话剧的,而且算是门里出身。大家也许知道的是,她的前夫英达还有英达的爸爸英若诚都是正经学戏剧出身的,宋丹丹自己出演主角的话剧《芭芭拉上校》还是英若诚翻译的呢。英家自几代前就一直在吃英语这口饭,至少在英达这辈子也还是在吃“英文”这碗饭,宋丹丹耳濡目染,总还是在农村丫头基础上有些进步吧。
    
  包括杨立新、濮存昕这样的一线话剧演员,宋丹丹这样的二线话剧演员,偶尔出来演出个电视小品啥的,都应该说是轻车熟路,而赵本山相对来说则算野路子出来的,全凭自己对于艺术的那点感觉和热爱,才慢慢地从完全粗俗的二人转到了TV们的平台上。但是,如果不去涉及到男女间那点事,就能够给人以美感和笑感,对于赵本山是本质困难的。但是,当他和宋丹丹对练,男女间暧昧或器官类玩笑的成分就可以减少到最低比例,我个人推断,在整个排练过程中,宋丹丹对于台词的品味和选择是能够左右整个小品的艺术高度的——她有这个基本训练并见过大世面。否则,为什么只要她在场,赵本山小品就能在角色上比较均衡,且在内容上可以摆脱些低级趣味呢?除了宋丹丹本人的艺术修养外,我很难推断到其他理由上去。
 
  赵和高秀敏、范伟都搭档过,也还好,至少比和赵的那些学生们搭档要“高雅”得多,高秀敏和范伟都属于有基本艺术感觉的人,和赵本山一样,可是,和门里出身的宋丹丹依然不同,赵和高秀敏、范伟的组合节目也会有卖傻的情节不断重复,而在和宋的合作里,没有需要卖傻才能获得笑料的症结,他们只要正常出演就足够吸引人了。这也充分说明,艺术行当的门里出身是非常重要的,只凭感觉和自身素质,而不是经过认真长时间培训的过程,要从粗俗到高雅,基本不太可能。
  我们所以提倡“专家治国”而不是“农夫治国”、“军人治国”,道理是类似的。
 
“赵本山+宋丹丹”组合的小品:
1,昨天今天明天
2,火炬手
3,策划
4,钟点工
5,昨天今天明天II——说事
6,老伴

【论春晚II】为什么林志玲这样的女人会有TV的市场?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本话题稍微有点颜色,希望能在您容忍的范围之内】
    
  那次,听说某个女子群体舞蹈节目排练,领导告诉参加排练的各位:你们回去都戴上有海绵的Bra,让胸显得大大的。
  啊?我听说了这样一句话之后,稍微呆了一下——这是舞蹈必须的设备吗?!
  
  本次的春晚,请来了台湾的林志玲小姐(在这里,“小姐”这个词无其他含义,我总不能说林志玲女士吧),结果,看到春晚结束后的一些调侃说法,就有这样的:“这次春晚最大的魔术就是把林志玲的胸变小了。”
  我的天!
   
  不过,有意思的是,如林志玲这样的所谓“台湾第一美女”,歌唱得不好,舞跳得一般,不会写字,表演也谈不上,除了长相和腿比较匀称之外,别无优点的一类美女,凭什么就能在TV(还是CCTV)上火呀?
  原因也简单呀,就是她老人家的发嗲做派使得男人们(不是全部,不过有可能是大部分)兴趣盎然嘛?!
  再继续设想,如果天底下没有了所有男人,林志玲的“嗲”还有地方去发没?是不是男人之外,天底下的女人们也都爱听她那发嗲的声音、看她夸张的做派?!
   
  也所以,“抓住了男人就抓住了世界”,林志玲还是挺明白挺聪明的一个女人,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
   
  这次林志玲没白来,她的语录都给演绎出了别的意思。比如她在说董卿在给魔术当“托儿”方面比她有经验时,网络就有人演绎出了这样的版本:
  “脱,你比我有经验。”
   
  还是说到林志玲,有一个笑话稍微隐晦一点,不过意思也表达了——
  “春晚安检比较严格,填充物是不能带进场的,即便林志玲也不行。”
  还有一个笑话版本,和前面这个有联系,算是续集,还把蔡明给扯了进来:
  ——林志玲:那为什么蔡明的填充物过检了呢??!!是不是歧视我们台湾同胞??!!
  呜呼!

从一位英龟教授在某大学的遭遇看大学“领军人才”招聘

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在科学网主页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来自不同大学的招聘广告,虽然俺们觉得现在的单位挺好,不想换地方,可是也耐不住好奇,会看上几眼。
  我们先看科学网新贴出来的ZJ大学管理学院“特聘岗”基本情况。
           
  招聘对象:学科领军人物
  招聘条件要求:
  ①年龄在55周岁以下;
  
②国际著名教授或同领域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
  ③具有凝聚多学科协同作战,引领相关学科群赶超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的能力。
         
  看了这条件,我觉得自己挺够格的,立刻就想写个应聘的申请去,可是,看到后面的又5个对于学科领军人才的岗位职责要求,立刻犹豫了。
  ①主持学科建设,制定学科建设和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带领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②引进并组织开设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国际前沿课程或讲座,引进并组织编写世界一流教学大纲和教材;
  ③策划、并争取主持国际合作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并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④构建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梯队,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聚集一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骨干,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团队;
  ⑤提升本学科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积极推动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说实在的,如我这般有点狂的人来说,以上这几条里第1,2,4,5条我是肯定可以努力在5-10年内做到的,凭着这家大学的基本条件和生源质量,加上俺们的热情,达到这四条要求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是,糟糕的是,还有第三条的前半段(红字部分):“策划并争取国际合作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看到这一条的存在,我们大家被招聘广告激起来的热情大概要立刻熄火了,就俺本人而言,因为俺们近5年的研究就从来没有以“项目”为核心组织过自己的科研工作,所以,即便后半段的要求“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自信可以做到,但是前半段,打死我都做不到,第一个动词是“策划”,那就更难了,必须到处游说基金委啊,科技部的官员们去,俺们更是没有这闲情逸致。
  国内很多大学的招聘模式基本如此吧,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位英国归来(英龟)学者的遭遇。
             
  他在国内某大学也拿的是“领军级”特聘教授岗位,作为能够在英国拿到教授职位的学者,水平应该至少不差。我印象里,好像是搞图论的巴拉巴斯先生在剑桥一度就是拿不到教授职位,甚至连他后来的学生都被聘为教授了,自己水平也不差可是就是没有当上,最后他老人家一气之下去了哈佛当教授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哈佛“特聘”教授(嘻嘻,有这名头没),反正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了。
  回头来说这位英龟,他的学术水平很好,国际声誉也响当当,论文也不算少,还挺愿意回国全职工作,这样,在知道B校确实在四处踅摸外国华裔教授时,当然会一拍即合。理论上说,这不都是很幸福的事情吗?
  而这家大学对特聘岗教授的要求和ZJ大学管理学院差不多。
  3年后的结果是,这位英龟教授被扫地出门。当然,开除的名义很好听,是为学院和大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带动了学科发展,发表了很多论文,取得了很大进展,云云,最后说是因为存在文化冲突啊之类,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所以…..
  
  而这位老兄不幸被扫地出门后,只好再度回到英国,在原来就职的大学重新找回了教授职位,可是,这位教授咋就在我们的B大学不合适呢,直到被开除的地步呢?
  其实,就是以上的第三条的前半段没有完成,第三条的前半段在招聘启事里是没有给出量化指标的,而在和这位教授的合同里则不同,是有具体指标的,那就是3年要拿到1000万的研究经费,而他的团队只拿到了400万。
  在广告里,ZJ大学领军人才的特聘具体岗待遇是:工资津贴每年100万元起,另外提供科研启动、学科配套经费和安家费、住房补贴等;
  这家B大学对这位英龟的待遇也是一样的,都是100万年薪起,可是3年的年薪加上其他乱七八糟,也不会超过500万,而要求他到了B大学之后组建的这支新团队为大学带来的利润却是1000万,两相比较,其实大学还是玩的稳赚不赔的买卖。
 
  糟糕的是,组建一个能打能拼的团队怎么也要至少2-3年的时间,事实上,在5年时间里都不能保证一轮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毕竟你从开始进入学校到第一轮自己名下的学生入学到位都会需要1-2年的时间。而即便是海外的大牌教授,到了国内,申请经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可能相比于国内的二牌教授还不如,这一点不用多说,是中国学者都明白。
  这样,对于这类初来咋到的特聘岗位领军教授,以3年内或5年的多少经费来衡量业绩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得等上20年,我个人觉得8年左右是出现稍微大点科研成果的合适时间,时间如果一定要稍微短点,比如5年,我想可以不去具体考察多少经费的到位情况,而是看做了多少工作,同行评议应该还是能在这里起到应有作用的吧?!
 
  领军人才招聘还有很多繁琐的事情需要做,ZJ大学管理学院有如下规矩【内含我的红字评述】:
  1、 提供三封同行专家推荐信(海外应聘者,须有两封及以上海外同行专家推荐信),推荐人应是本领域知名专家。
  【还得找几个老伙计帮着吹捧吹捧,想想也都50岁的人了,真是不好意思张这嘴呀!有点象联系出国读博士找教授写推荐信】
  【当然,国外大学招聘会有类似要求,倒不是我国的特色,所以也理解,那就腆着脸求求老朋友们给写封信去吧】
  【推荐人的资格得知名,别到时候求到老朋友,结果人家回来说,您得另外找人,因为这位推荐您的SCI文章还不到30篇呢,咋算知名专家呀!】
  2、 学历、学位证书,任职证明,海外经历证明(如中国驻外使领馆开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复印件、任职单位出具的海外工作结束证明等);
  【那就如唐骏那般,让老婆好好翻翻箱底吧,也许还能找出那张25年前获得的东太平洋大学的博士文凭来】
  【还得去大使馆找找,看看人家还给开已经在英国美国的大学工作20年的证明不?】
  【海外工作结束证明,那是解聘证明吧?!哈哈】
  3、 申请表中列举的所有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科研项目,当前都盖章没?签字的算不?人家外国也有盖章也有不盖章只签字的,咋办?】
  【获奖证书?坏了,当年得那俩诺贝尔奖的时候一高兴,证书落在瑞典的哪家宾馆里了】
  4、 3篇重要代表性论文的全文,以及推荐表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论文首页和目录复印件;
  【这是正常要求,人人都拿得出来。不过,通讯作者的算不?是不是还得第一作者呢?】
  5、 推荐表中列举的SCI、EI、SSCI、AHCI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的证明;
  【这个应该可以拿到,路透公司提供这服务,虽然是收费的。不过,真要是应聘者是钱学森先生这样的,在这方面可就不占便宜了,他的论文发表的不多,他引也不多。这种情况下,怕过不了第一关呀!】
  6、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职务的证明以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的邀请信或通知复印件。
  【当过好几回这主席那秘书长的,可是都没聘书。做的大会报告也都是朋友一个E-mail过来让去讲讲,自己就买张票过去了。还是不好提供,唉,真个愁死人呀!】
 
  虽然俺们把ZJ大学的这个招聘启事分析得这么透彻,我估计大家都还是不敢去的,因为前面是有先例的。比如,凃博士去了之后把命扔在了青年公寓的楼下,人家ZJ大学还说给他提供了名牌微波炉呢。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北大的贺卫方了,在北大把离职手续都全给办完了,正要拖家带口地过去时,人家ZJ大学告诉说“不聘你了”,原因不明(其实是来自省里的压力,说这么一刺头教授你们都敢要来,还反了你们啦,给我退回去!),结果这么大一个法学教授,天天为弱势群体呼吁,还以为他是“强势”群体了呢,其实也就是一教授级农民工。这事出了之后,他也没脸真为此去和ZJ大学打官司,其实要打官司怕也没啥证据;即便有确凿的证据,人家ZJ大学就是不要你了,你莫非还要在法庭上哭着喊着让人家要不成?最后只能“被”放了一次“大”鸽子。

也谈博士教授到底应不应该傻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在任何一个社会,每个人必须要稳定于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

  用句老话来说就是: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命,这样国家的主要角色定位就算很清楚。
  那么,博士们呢?
  当年,和尚道衍对朱棣说(大意):你杀进南京没问题,甚至杀了你侄子也是应该的,但是不可以杀方孝孺,杀了他,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要绝了。
  朱棣终于没有听劝,最后的结果是,方孝孺连累得自家九族+老师一族都给明成祖给灭了。可怜当时那些无辜的人呀,包括方孝孺自己。
  我之前就曾经写过关于方孝孺的一篇文章,因为很多现代人会说:老方应该屈服于朱棣,毕竟都是老朱家的,皇帝谁坐都和方孝孺没啥关系,况且朱棣比当前皇帝还长一辈呢,治国水平也在其之上。另外说了,屈服后不是可以为黎民百姓多做点实事嘛,干嘛就自己欲望强烈地直奔黄泉路呢!
  我对这些论调很不以为然,当时论证的大约也是每个人都要安于自己选择的角色,方孝孺的角色就是以操守为第一坚持原则的知识分子,破坏操守的事情绝不能做。
  当然,今人论及此事也多是隔靴挠痒了,当时方孝孺的环境肯定更加恶劣——明明就是让你别无选择的。
  今天,我们不说博士教授们的“操守”这个大的问题,就说个性之“傻”吧。
 
  首先,什么是“傻”?
  不同与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或者我们叫好听点,行事做事要高于目前大家所秉承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很难带来直接的效益,这大约就是“傻”了。
  这样的“傻”有高瞻远瞩的含义,可是,你比别人高看一眼,却没有赢得当前或稍后的利益,高看了反而会更加痛苦。且这也远远不是预测,不是巴菲特,和准确与否无关。
   
  那么,既然“傻”是这样,是不是大家都不该“傻”了呢?
  知识分子们——或者具体表现为教授博士们——还是应该“傻”,因为社会给知识分子的定位就是要坚持一些东西,而不是“权变”。
  当你不“傻”,你就是知识分子里的商人了,或者你就距离知识分子更远了。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更换的是自己的标签,而不是博士教授们的名号——博士教授们的内在特征是个基本恒定的东西,并不因里面的多少个体发生改变而自动修正,甚至,即便绝大多数人都想清楚了,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内在个性,这个群体的整体特征也不能随意改变,因为这一群体不是现在才有,过去一直有,未来还会有。
   
  记得有这样相互转换着比较的社会现象:
  ——教授越来越象商人
  ——商人越来越象教授
  ——名嫒越来越象妓女
  ——妓女越来越象名嫒
  ——……
  角色的错位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后似乎越发严重,此时应该呼吁的是大家各归其位,而不是随意窜位。
  其实,应该说,只有错乱的时代,没有错乱的角色。
  因为,即便在错乱的时代,很多人扮演自己的角色依然是那么坚决,没有犹疑,比如顾准,比如钱锺书夫妇。
  再过50年,当大家的角色都能够回归到本真的位置上去时,那时再来审视这错乱的年代,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