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937年作《题〈白云轩诗词集〉两首》,其二为:
形象思维汇九流,寄情花鸟乐优游。
葩经比兴骚人赋,荟萃成章罕匹俦。①
“形象思维”一语,原来昔已有之。
①王孙、熊融编《郁达夫抗战诗文抄》第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郁达夫1937年作《题〈白云轩诗词集〉两首》,其二为:
形象思维汇九流,寄情花鸟乐优游。
葩经比兴骚人赋,荟萃成章罕匹俦。①
“形象思维”一语,原来昔已有之。
①王孙、熊融编《郁达夫抗战诗文抄》第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四两拔高片←四两拔干片←四两拨千斤
【例句】
……并转发微博网友贴出的韩寒经常穿的一双鞋称,这是“天才增
高鞋”,乃韩家传家之宝,加服“四两拔高片”能瞬间拔高10厘米,惜
乎忘了带到台湾。
【出处】
《方舟子质疑韩寒身高 称讨论有意义》,XYS20120510
【附记】
这是2012年5月的旧帖,日前误删。现重贴于此。
立德、立功、立言,备矣三不朽;
不淫、不移、不屈,大哉一丈夫。
【引用】
……我同老社长【即李锐,详后——引者】越接近,也就越了解他,对他的道德文章就越敬佩。一年他寿诞,我跟几个朋友给他送了一副寿联,我是这样写的:
立德。立功、立言,备矣三不朽;
不淫、不移、不屈,大哉一丈夫。
这就是我对老社长的看法。我以为这副寿联是只能送给他的。够得上古人提出的这两项标准的人,是并没有很多的。
【出处】
朱正:《李锐口述往事》序,2013-05-24,http://www.aisixiang.com/data/64251.html
【附注】
原文上联第一个标点为句号,疑误。
“老社长”指李锐。原文开头说:“李锐先生是我的老师。1949年8月长沙解放,9月我考进了新湖南报办的新闻干部训练班。那时李锐是报社的社长,他来给我们学员讲过课。这样我就成了他的及门弟子了。新干班结业,我到报社工作了。只是一个新参加工作的一般干部,不会有很多和他接近的机会。不过他的风度和才气留给我的印象是深的。当年我叫他李社长,后来他和我都不在报社了,我就叫他老社长了。”
【引用】
噢_我爱你们 : #提问方舟子司马南聊慈善机构信誉危机# 司马南(@simanan) 红十字会有很多污点,不过郭美美事件的背后是不是有人在趁机抹黑红十字会?
方舟子 : 郭美美事件是在新浪微博炒起来的,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新浪微博突然炒作什么事都是背后有推手的,大约8点20分发。
【出处】
《微访谈:方舟子谈中国慈善信誉危机》,XYS20130426
未成小隐聊中隐
却恐他乡胜故乡
【引用】余(英时——引者)先生在普林斯顿的生活近乎隐居。余家是树林里一幢独立的房子,屋前一个小鱼池,屋後一片小竹林,後来我多次陪余先生喂鱼散步,颇有“悠然见南山”之趣。大书房上挂郑板桥的书法“小书斋”。客厅中的字画多是余先生的师友所赠,印象中有钱穆、俞平伯、张充和的作品。胡适的字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余先生“集坡公诗句放翁词句”而请他岳父陈雪屏先生写的对联是:“未成小隐聊中隐,却恐他乡胜故乡。”我觉得此联颇见余先生晚年心境。
【出处】李怀宇:《余英时:知人论世》,2013-03-19,http://www.aisixiang.com/data/62253.html?page=1
【引用】
还有,词曲的话不能入诗,小说的话不能入文。
【出处】
《金克木小品》第26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附记】
什么话不能入词呢?这里没有说。毛公名句“不须放屁”(《念奴娇·鸟儿问答》)是不是破了什么禁忌?
1 張學良輓蔣介石聯
關懷之殷 情同骨肉
政見之爭 宛若仇讎
2 張學良自況聯
兩字聽人呼不肖
半生悞我是聰明
【出处】
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台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卷首圖片。
今日端午,写小诗以纪之。
胡发云
千载招魂魂已亡,
世人谁记苦吟章?
汨罗江上龙舟闹,
屈子化为粽子香。
【出处】2010-06-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e30dd0100iuur.html
1 张学良说“高丽棒子”以及“棒”字
【引用】
你問東北人為什麼叫高麗人是高麗棒子呢?這個就是你給人家請帖造反,大概也許是他們看著高麗人就嗑梗子。(棒子)有點浪人的意思,而且,當年我們這兒的朝鮮人很多,專門給日本人幹壞事的就是他們,結夥販毒啊幹什麼的,仗著日本勢力欺負中國人。
現在啊,在台灣吶,這個用字呀、用語呀,有很多的是不通。比如現在,台灣的年輕人都說:「哎呀,這個事情真棒!」這句話不能隨便說的,這個棒字不能隨便用的。說你長得漂亮,你長得棒,不能那麼說的,這個棒字不能那麼用的。
【出处】
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台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208頁。
2 张学良说简体字
【引用】
這是原文的,他送給我了,他送我一本。我現在一步一步地說啊。他送我一本吶,我從來,我根本呀,就連翻都沒翻。因為我一看吶,是大陸上的這種字(簡體字),我最討厭了啊,本來我就看字費事,所以我就沒看。因為現在台灣翻了一本呀,台灣翻出來了一本,你知道嗎?就是擱這個上面翻出來的。那麼我現在看過了,我還沒看完吶(看完很費事的),我看到第二篇上,就是〈東北向何處去〉。我看到這兒。這裡頭有三個事情我要聲明的。
【出处】
同上書,第268頁。
【引用】
記得筆者在四、五〇年代之間,做窮留學生打工過活之時,便遇見不少有各種教育程度的妻離子散的老華工。其中且有不少舊詩人。我還能記憶兩句頗為感人的詩句曰:
早知身本非金石,
已任人呼作馬牛。
老華僑對環境無可奈何,而「認命」若此,讀之令人鼻酸。
【出处】
唐德剛:《西安事變改寫了世界歷史·兼論今後百年的華語族群》,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台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4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