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体制只能塑造畸型人格的国民
作者:天路客
接《再谈国内医生的公信力》(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edicine/yiyuan445.txt)再说两句,“裸考的越来越少,加分的越来越多,加分状元是货真价实还是山寨版。”(中国青年报《谁是真的“状元”》XYS20090902)
今年的高考经过一番沸沸扬扬后终于尘埃落定,现在有必要检讨总结一番,就从刚刚过去的两则旧闻说起。
我不是就事论事不要误会但我确实不同情这两位位同学,一个孩子的父亲是县招办主任母亲也算个小领导,一个孩子的父母也许算农民(他的父亲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算不算农民我不知道,也算教书育人者吧!)他们干的事情惊人的相似,思维方式惊人的雷同,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被这个社会阉割了的人,什么事情从根子里坏从土壤里坏就没有办法了,不要希冀贫瘠的土地劣质的种子会长出好庄稼,我不太相信这些孩子农村出来的也好城里出来的也好会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假如将来当了所谓的官(这其实正式这些人所孜孜追求的,事实上这些人并不一定喜欢读书,但是没办法)我也不认为他们会是清廉的人。
“父亲(天路客按:其父当地招生办公室主任,其母也算个小领导)的确错了,但这是出于对我的爱,我原谅他。” 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其父违规把他的民族成分改为少数民族,以便在高考享受20分优惠,东窗事发后,北大、港大相继弃他而去后如是说。
这就是所谓高考状元的逻辑。殊不知爱了他自己的儿子就害了别人的儿子,难道这真的是可原谅的?08年北大在重庆招了22个文科,17个人都是运动员或者少数民族加了分的,状元没有加分,本来要落榜的,结果北大增加了名额才录取了的。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古人之言,无耻者富善言者显”,好像是《庄子》里说的吧?看来早就不新鲜。但是我就此事说了些话,就有网友说:“我觉得因父亲惩罚儿子对儿子有点不公平。儿子说这话也没什么错,为父亲的错愿意承担后果。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都会挖空心思。只是这个人权力大了些。要说德育,欠缺的多得是。 ”这话简直是李泽厚所说的“情理结构的二律背反”活脱脱的注脚。但这话我部分表示理解因为我们处的环境已经被阉割了,这环境当然也包括了已经习惯了这环境的人们。
北京大学接到第二例民族造假重庆考生举报。经查证,这位名叫田中的考生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且正是重庆31名民族造假考生之一。北大随后紧急磋商,可能再次宣布弃录该考生。记者也联系重庆有关方面,得到确证:田中确系重庆31名被查出的修改民族成分违规考生之一。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田中出生在乡镇,父亲系巫山县双庙乡的一位乡村教师。
看看是不是烂在根子里了?乡村教师也不都是高尚令人敬佩的,还有可恨的,他们也在为这个越来越败坏的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方面呼吁着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且苦大仇深状一方面自己就不负责任的制造着不公正,起码是想了或者说动了坏心眼儿。切不可,嘴里说一套,做起来完全又是另外一回事,口头对造假深恶痛绝,私底下乐此不疲,为那点所谓好处放弃良心置别人的利益于不顾做损人利己的勾当,这太自私低劣了,就像住在蜗牛角上的那两个国家叫什么来着?哦,触国和蛮国,没什么意思的,长远看来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李仁》) “忠”与“恕”实只“一”道,故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若把“忠”与“恕”割裂开来,则“吾道”成为两道矣。在孔子的“一”道中,包含着“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统一而深刻的意涵,“忠恕之道”讲了不少,到头来既没忠也没恕。
”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有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思想。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义利之辩辩了几千年,有用吗?
讲一个小故事:”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复生?,三年可得二十五牛。?所生者,又复生?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特此金以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明江盈科《雪涛小说》)。
江盈科描写的这个”市人”,虽然”贫甚”,却不是劳苦的人民,大概是属于中世纪城市里破产的商人之流,他满脑子都是欺诈剥削的想法,没有老老实实地努力生产劳动的念头。这样的人即便挣到了一份家当,也不可能经营什么生产事业,而只会想找个小老婆等等,终于引起夫妻打架,不欢而散,那是必然的结果。有些所谓穷人,穷则穷矣,却并不一定老实。就像一些人骂贪官污吏,岂不知他自己有了机会说不定还不如他们骂的那些人亦未可知,我在这里只是指出,就像有的网友说的,“制度是马桶,谁都可以不屑,却回避制度臭的原因”这些人只是一味骂厕所臭不会去意识臭的原因。
作为目前唯一有效的考试形式高考,录取学生要看重人品也很要紧,北大就曾经出台了一个政策,不孝敬父母者不予录取(虽然可操作性值得怀疑,但我支持。),虽说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但是干的事情性质是一样的,现在的窃钩者也许就是将来的窃国者只是现在还没有机会(阿扁就有了),现在的窃国者们也许曾经就是窃钩者。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按照游戏规则办事,都喜欢走偏门,一些人同情他无非是认为他起码也是个状元,而且是个未成年人,但说他不知情父母造假那也他无知了,谁不知道我们从小到大填过多少表格,里面都有民族一栏。收起那点可怜的同情心吧,践踏规则的人就应该收到处罚,现在想想明朝时比现在都民主,相比现在的诸多状元,唐伯虎才是真正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涉嫌作弊就被直接打发回了家,主考官罢官,其实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少一个人才不可怕,但决不能破坏提拔人才的途径。
最后,我有个建议,建议多高考分数实行加权计算,对理学农医类考生计算分数时适当提高其理科成绩的权重(weight),对文科考生,适当提高其文史类成绩的权重,免的不同专业的考生所有科目的成绩分支权重都一样,当然,这可能得改变填报志愿的顺序,像以前一样,先填志愿在考试,而不是相反。
只要不想办法改革,只要现在局面乱下去:贪官会越来越多,医疗环境会越来越乱,教育环境会越来越恶劣,科研环境会越来越糟糕。
有脑子的自己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