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8
315晚会期间播放珍奥核酸的广告,确实很恶心人。但为了这件事就闹心个没完,我觉得不值得。想要央视停止播放珍奥核酸广告,就像要求所有电视台都有良心一样不现实。
说到底,珍奥核酸的厂家只不过是商人而已,他们不是科学家,也没有义务为老百姓普及科学知识,当然也不是为了给人当靶子的。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挣钱。为老板挣钱、为员工挣钱,也为了当地政府挣钱。只要它还能挣钱,就有人支持,等哪天不能挣钱了,所有人都会像现在对待三鹿一样一脚踢开,打垮打臭。连央视也不会例外。
也许方舟子应该悲哀的不是央视播放珍奥核酸的广告,应该悲哀的是:为什么揭露了那么多珍奥核酸坑骗消费者的事实,它却还能挣钱。归根结底,珍奥挣来的钱全部都来自普通消费者,来自那些相信珍奥核酸有神奇效果,可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滋阴壮阳金枪不倒的人。这些购买珍奥的人,应该有两种,一种是从来没看到过方舟子等揭露珍奥核酸的内容,一种是虽然看过听过,但却在方舟子和常见的宣传之间选择了后者。
只要还有上面那两种人,珍奥就还能够挣钱;有这样的人愿意掏钱,并且有些即便心里面打鼓,但为了面子也只好继续相信下去,消费下去。作为商人,有钱不赚才怪呢?方舟子等人讨厌珍奥,有很多人讨厌珍奥,讨伐珍奥,珍奥会不自在,但是很有理由不为所动:我的产品就不是卖给你们这些人的,你们不愿意买,有人愿意买。
除了对珍奥表示愤慨,人们对央视不顾科学顽固的支持珍奥表示鄙视。其实如果用买卖人的标准来衡量央视,就不应该奇怪了。央视用手中的宝贵资源赚取着注意力和信誉,然后再通过这些注意力和信誉把各种各样的商品推销出去,虽然这些商品不是央视生产的,但却可以从生产商那里领取劳务费。对于珍奥核酸这样一个还能拿得出劳务费的企业,同样作为商人的央视干嘛不支持?
Mar 15
恐龙现在只能见于科幻电影和科教片里了,但像恐龙一样不能适应环境应该灭绝却还没有灭绝的专家、政协委员却经常能在两会期间看到。这不,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又一次拿出了高考不一定考英语的提案。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恐龙之类,王校长只是个代表,从网上对王校长的支持言论就可以看出,有些人是活该被淘汰的,但自己活该被淘汰也就罢了,不应该扯上无辜的中学生们,害了人家还要做出一副救世主的样子就不能不让人讨厌了。
英语的重要性是连呼吁取消英语高考的人都不能否认的事情,英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多的语言,自然科学类文献里,大多数文章都是用英语发表的。因此,这类专业人员使用英语,是委员们不敢管的。他们建议取消的主要是他们认为不需要英语的行业,比如中医,古文等等。另外,按照王校长的逻辑,既然连有的专业人员都不需要英语,那么普通人更不应该普及英语学习了。作为目前普通高考中的必要内容,在王校长看来自然也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取消。
鼓吹者还举了现在的中学生讨厌学习英语来支持王校长之类的建议,有人在博客里说问了几个邻居的高中生,如果高考取消英语,他们怎么看。高中生们的反应是“做梦的吧”,要是真取消,他们就“烧高香了”。于是这人就自以为是的理解为高中生们对英语是普遍反感的。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高中生对英语普遍的反感是很正常的,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的高中课程中,除了体育、音乐等,有哪一门是学生不普遍反感的?可以说,只要是自己觉得吃力不感兴趣的课程,都有人反感。我高中生数学不好,因此就特别反感数学。是不是学生们普遍反感的课程,高考就应该取消呢?我想有一门课被反感的程度和普遍率要高于其他任何一门,如果在中学生中间做一个调查,问哪门课最枯燥、感觉将来最用不上,如果不给任何暗示,不做任何宣传,政治课排在前三位是极有可能的。怎么没听说过那位委员提议取消政治课?原因恐怕委员们自己最清楚。
同样逻辑不成立的,有一些举研究生英语考试限制某些有能力的人才进入研究生队伍为例。大家都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政治课都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国外研究生入学是从来不需要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政治经济学的,好像这样的国家科研水平比咱们中国高的不止一个两个。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当需要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时,没有借口都愿意找借口为自己的不努力开脱,更何况还有像王校长这样的委员给找借口。那么除去王校长还认为需要英语的专业人员,普通人是不是就不应该学习英语了呢?我不说应该还是不应该,因为我的地位和王校长、王委员显然相去甚远,按照官本位的原则,我说的肯定没有王校长有份量。我只是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到底普通人需不需要学习英语由读者自己判断。
第一、懂英语可以少上当。电视上、报纸上、收音机里的很多骗子都声称自己有海外学习背景,有唬人的国外头衔,还有的找外国人冒充专家说两句话,露一个脸。对很多人来说很有欺骗性,但只要懂些英语,在Google上输入几个词,把那些中文广告的网页过滤掉,就会发现骗子的本质了。前几年典型的是有中医专家说FDA认同中医为整体医学,并且无线上纲上线。找来FDA的原文一对照,就知道记者和中医专家都在说瞎话了。
第二、懂英语可以多学东西。前不久为一本书找某种常见病的健康宣教内容,中文资源里能够对患者有帮助的几乎一无所有,有的也不过是照抄教科书,普通人根本看不进去。但是英文资源里则有大量的对这类病人饮食、体育锻炼、服药等方面的指导,还有专业人员和病人之间,病人自己组成的互助团体。如果国内的这种病人能够经常浏览到类似的内容,会大大减轻病人和医生的负担。如果没有人翻译,不懂英语的人则只能继续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求诊,乱吃药。
第三、懂英语视野更开阔。再聪明的人,如果只能听到一个人说话,也会逐渐变得愚蠢和思维狭隘。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一种文化和语言环境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在其他文化里是小菜一碟。看新闻也是,如果只看中文的新闻,则只能按照这些新闻采写者希望你的思考方式想问题看事情,如果放开眼光,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你就可能发现自己原先的想法多么幼稚。不过这也许是王校长所服务的某些人所不希望的,从这一点来说,王校长可能能够得到上面的支持,也不应该是一件怪事。
有人把目前的英语热不怀好意的归结到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上,认为目前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语是像某个超级大国卑躬屈膝,罔顾提倡学习英语也不过是才三十来年,以前倒是跟在另外一个前超级大国后面学习人家的语言。但即便是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大量学习俄语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有远见的科学家告诫自己的后人和弟子一定要学好英语。有一位药理学家就曾经预言:“将来中国学医的人没有学俄语的,都要学英语。”这其中的深意,恐怕文傻和白痴委员永远也不能理解。
Nov 19
很早就知道网上将丑女称为恐龙,今天为了写这篇日志特意搜索了一下这个词的由来,发现居然是如此麻烦,居然是从诸葛亮那里来的,因为诸葛亮叫孔明,又叫卧龙,和诸葛亮卧在一起的是他的老婆,而他的老婆又是出了名的丑女人,因此丑女成了孔龙,又因为拼音输入法会把孔龙变成恐龙,于是丑女就这么被叫做恐龙了。但是我却觉得我自己原先对这个网络用词的理解更胜一筹,也更恶毒一些,解释如下:
谁都知道当前恐龙的现实状况是已经绝种,绝种的原因不外是无法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能继续繁衍后代,当然对某些坚信恐龙是被外星人屠宰光的人士除外。而丑女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的,产生后代的比率似乎也应该低,因此丑女也是会逐渐不能繁衍而后灭绝的。本人严正声明这不是我本人的观点,而是对只因女性外貌不符合自己观感而肆意贬低的同类的恶意猜测。叫人恐龙已经是恶意的,那么我的恶意猜测也算公平了。按照我的理解,任何不能适应环境,不懂进化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作恐龙,包括最近刚刚发表博士研究生不会背《论语》不能答辩的那位院士。
这位院士近些年极力鼓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我虽然对人文主义知之甚浅,但也知道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原则,而《论语》、《老子》这类东西,即便是在古代也不是官方规定的法定读物。如果强求全国人民都读《论语》,道家肯定不干,如果强求老百姓都读《老子》,那么儒教的信徒们就更加跳脚了。老子和孔子之间的思想有的地方存在尖锐的冲突,西汉历史上有过著名的争论,作为鼓吹人文在科学中重要性的院士不会不知道。此外,院士将《论语》和《老子》与《圣经》和《古兰经》相提并论反映了其对人文和宗教观念的混乱。儒教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就像国外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样,院士的这个说法其实是要求全中国人都同时信奉儒教和道教,我不知道院士敢不敢去教导同是中国人的回教门徒改信儒教或者道教。
感谢现代传媒,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现在还有一所大学对研究生答辩存在这样腐朽机械以及不人道的规定,也让我庆幸今生不会和这所大学有所牵连,将来如果有熟人或者他们的孩子要报考这所大学,我也会以此作为劝阻的理由。只有这样,这样的恐龙院士才会走向他该走的路:灭绝!
Sep 13
卫生部专家组成员之一,北大法学院的教授孙东东大概是最早就三鹿奶粉事件出来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了。看过孙专家的发言,没想到北京大学还真有那么一帮成心找骂的专家排队等着。
说他找骂,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孙专家是又一个就自己不懂不通的领域发表外行话的专家。孙专家的专业是精神医学外加法学,如果是精神病人的量刑问题,孙专家来讲几句似乎不算外行,但翻了一下孙专家接受采访的内容,包括这次,发现孙专家一贯是把自己当作医学全才了。他不仅仅是少数就李丽云之死接受采访的非妇产科学专家,还
曾经跑到重庆给中学生讲怎样填报高考志愿。这次三鹿奶粉的事件,最应该接受采访的专家应该是儿科学、泌尿医学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我说孙专家找骂的这次采访虽然也找了一位儿科专家,但大部分发言都被孙专家抢了。
第二个、孙专家明摆着要替厂家以及可能被公众质疑的官方说话。如果他能够成功的话,大家顶多是把对厂家和官方的气撒到他头上,因为公众有理由质疑、愤怒,你不让,只要你觉得自己能扛,就大胆扛下来好了。不信,欣赏一下孙专家的精彩语录:“目前我们国家市场销售的奶粉绝大多数保险,三鹿的这次事件应该是意外事件,偶发的,不属于群发事件,所以我想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我想孙专家大概把工业品污染和微生物污染给混淆了。短时间内多发罕见病例,还不算群发事件?要说是意外事件,当然是意外,难不成有谁想故意制造一个三鹿事件不可?如果是在孙专家意料之中的,你现在才说出来,那比地震大仙们更该杀了。说是意外事件只能反映孙专家至少这次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智商水平表现出来。还有这句:“如果要是群发事件的话,我们现在婴儿室的孩子可能全都病倒了。”再一次表明了医学出身的孙专家没有搞明白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制剂还是感染性病毒,我甚至都有点怀疑,他当时转行学法律是因为觉得法律更有趣还是因为精神科医生干不下去了。
Aug 11
奥运会开幕式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是一个炫耀的过程,要让全世界的人看看我们有什么好东西,把奥运开到我们这里怎么得不让大家后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不例外。四大发明和文房四宝可能早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就像相声中的包袱一样,一旦被人猜到了就觉得索然无味,而相对的千人击缶,腾空的五环很多人没想到,所以就更吸引人。
很早就有人撰文指出所谓的四大发明其实远没有普通人所认为的那么得到世界的公认,对世界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很可疑,甚至连它的出处也可能来自于曾经的阶级敌人。张艺谋的开幕式以四大发明为重点,自然会受到这部分人的批评。我不是学历史的,没有资源也没有时间去考证怀疑者的说法,但至少已经对四大发明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因此对开幕式的很多内容,虽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激愤,但多少有点乏味。
然而,抓住四大发明的来龙去脉不放似乎也有点反应过度。在我看来,其实鼓吹者也未必相信四大发明对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少这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充其量这只不过是一种政治符号,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自尊兴奋剂而已。政治符号的种类很多,比如标语、文艺作品、历史、宗教等等。用处就是制造某种气氛,使用者会把它拔到至高无上的高度,而一旦感觉没用了,又会按下不表甚至翻脸不认账。政治家对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能够很好掌握,而老百姓则往往很容易受到蛊惑,一旦蛊惑成功,甚至会帮助政治家维护这些政治符号。
从小到大,无数的历史教科书和老师教给我们四大发明的时候,只不过是教给我们这四大发明分别叫什么,是谁发明的。却很少有人试过仔细和学生们讲解四大发明的原理是什么,历史意义在哪里。学生们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一个四大发明就行了,并且这四大发明可以帮助有些人在外国人面前克服一点点自卑心理,当作自己祖上曾经阔过的素材。说到底,还是一种一百多年来兴奋剂式民族自尊心培养方式的延续。只要这种自尊心培养方式不发生改变,即便四大发明不灵了,政治家还会找出其他的符号来。
再回到开幕式来,我觉得总体还是很好的,我很喜欢其中的不少片段,但如果要让所有人都满意,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再回到过去全国人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时候。不喜欢四大发明的人又不喜欢的自由,但我想就当代来说,四大发明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如果在开幕式上不体现出来,恐怕批评的声音是压倒性的。对于以尽量满足大多数人为原则的一个重大节目,有些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要求承担责任者去冒巨大的风险。说到底,奥运会开幕式不是一场学术活动,甚至与学术毫无关系,政治符号是它必须要考虑的东西。
Aug 08
奥运在即,反兴奋剂是一个众人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都接受了,在体育比赛中使用兴奋剂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果运动员被查出了使用兴奋剂将面临严重的制裁。我对兴奋剂不太熟悉,但我知道确实有些药物能够让人兴奋起来,可以使使用者在药物的作用期内体力达到平时达不到的水平。但是等药效一过,使用者还是要回到平时的水平,甚至由于兴奋剂的副作用,很多身体素质比应用前还要差。使用兴奋剂拿到奖牌,虽然对于公平比赛的选手不道德不公平,但对于一次论输赢,而输赢又对自己非常重要的情况来说,偶尔使用一次兴奋剂而不被人发现,单纯从输赢来说是划算的。但是如果作为普通人,经常需要兴奋剂,或者其他药物使自己保持在精力和体力充沛的状态下,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我们的运动员现在应该是自觉抵制兴奋剂的,这一点我相信我们国家的运动员们。然而现在更值得关注的是普通人精神上的兴奋剂。说的具体点,近现代以来,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似乎一直在靠着兴奋剂支撑。这些形形色色的兴奋剂既有祖传秘方,也有最新科技成果。前者有四大发明、能在太空中看到的长城、诸子百家的古典著作、曾经的天朝上国等等,当然还包括中医中药;后者包括神舟飞船、纳米技术、最新的武器装备等等,当然也包括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所有你能想到,甚至你想不到的,都可以被有些人拿来作为民族自尊心的兴奋剂。前一阵出差的时候吃早饭,我就听到邻桌的几位大谈特谈用筷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慷慨激昂的宣布“只要中国人吃饭还用筷子,中国文化就灭亡不了”,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等我的孩子出生了,我不会再继续用这种兴奋剂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这样的自尊心尽管短时间内能够凝聚力量,帮助大家克服困难,但是害处也是巨大的,更可怕的是,当发生这些害处时,没有人会想到是这些兴奋剂的后果。
害处一,把某种东西当作兴奋剂往往掩盖了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把四大发明当作自己祖上曾经阔过的证据,就不会再有人追究四大发明说法的来源,以及它们对世界文明的真实价值,并且不允许怀疑意见的出现。把神舟飞船当作兴奋剂,就不会有人认真的学习太空飞船的原理,也不会认真思考太空科技将来给自己造成的影响。把中医中药作为兴奋剂,就听不进现代医学的忠告而小心提防中药的毒副作用,反而对提出忠告的人恶语相向。把奥运当作兴奋剂,就会斤斤计较自己国家金牌数量的排名,对失败者百般辱骂,而忘记了体验奥运带来的快乐。
害害处二,兴奋剂带来优越感的同时也伴随着歧视。优越感与歧视从来就是孪生兄弟,过度的优越感必然导致过度的歧视,甚至是掠夺和屠杀。因为优越感从来就是相对的。日本人大和民族的优越感导致对中国人的大肆屠杀,而同时对中国土地上的欧美人文明有加。就因为日本人的优越感是相对中国人的,而对于欧美则几乎没有。民族自尊兴奋剂在民族弱小时让民众暂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等感,比如小学课本上童第周的故事,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这是在民族危机时刻的无奈之举,总比全民族垂头丧气要好一些。但如果是平等个体间的优越感,或者是强者对弱者的优越感,无论何时都会伴随着歧视。白领有优越感,就必然会歧视农民工。男人有优越感,必然会歧视女人。富人有优越感,就会热衷于对穷人的娱乐性消费。在平等意识自古欠缺的中国,这种优越感与歧视的共存无处不在。地域歧视,甚至两个地域之间的互相歧视只是这种情况的一种表现而已。
害处三,为后来的决策者制造难题。我想这方面搞政治的人感触最深。尽管有些东西政治家们已经觉得非常荒谬,早就到了该整治甚至该废除的时候,但因为曾经是被前任当作民族自尊兴奋剂推出的,自己的政治地位又与前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任在民间还有相当影响力的时候,改变这些过时的东西往往效果不好,甚至还会动摇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家往往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提防可能引发的激烈动荡。
民族自尊兴奋剂的害处还有很多。如果是在危亡之际,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尚可理解,比如所谓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谓的“炎黄子孙”,所谓的“博大精深”、 “地大物博”等等。今天我们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和其他国家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兴奋剂的策略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一个成熟民族和国家。形象工程、学术造假、封建迷信的借尸还魂,只是兴奋剂弊端的早期表现,伴随的是理性健康文化的逐步缺失。这样的精神和文化会将我们引向何方,历史曾经反复上演。
Aug 04
注:今天收到《中国中医药报》的回复,已经对转载做出了说明,故作修改。
本来我对百度的无耻是有一些认识的,但无耻到这种程度我还真是没有想到。事情还是与前几天我博客里发布的关于云南白药的文章有关。在发布文章之后,网友的反应在我的预料当中,虽然关于一个药物的批评会惹恼某些人的民族自尊心有点荒唐,但在中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回过头来说说百度,很多中医粉丝把那篇认为我是凭借个人感觉否定云南白药的文章作为反驳我的有力武器反复粘贴。我究竟是不是凭借个人感觉否定云南白药本来被中医科学院专家批评的那篇文章里本来就可以看出来,但鉴于很多人仅凭标题判断观点的特点,我不得不写出了《我是凭个人感觉否定云南白药的吗》,再次强调否定云南白药不仅不是我的个人感觉,甚至不是任何人的个人感觉的问题。中医科学院专家看来和普通的中医粉丝一样,在讨论学术问题是总喜欢把这个问题个人化,尽管中医科学院专家没有像普通粉丝一样给我扣上一定卖国贼,和猜测我为没有拿到云南白药回扣的怨妇。大家都知道在网络上写东西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是问题就这样出来了,某位IP党用户反复到处粘贴中医科学院专家认定我是凭借个人感觉否定云南白药的文章,而我反对我是凭借个人感觉的文章却是被反复的删除。根据个人和很多百度用户的体验,百度的系统经常无缘无故丢失贴子,我一开始也抱着幻想,但当今天发现我发布的那篇贴子被第六次“丢失”,包括单独的开贴,和跟贴,而同时我发布的其他贴子却保留着,那位IP党粘贴中医科学院专家的贴子也保留着,我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大概百度自己是没有什么立场的,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就是不能让我这篇贴子与其他人见面,并且,从手法上来看,百度的那位删贴工工作并不认真,因为他遗漏了我为保留证据保存的那篇文章的截图。
Aug 02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想中医粉丝、卖假药假大米的,以及轮子们都会欢呼雀跃,以为碰到了同志,按照这些人的素质和习惯,连文章都不看就跑进来夸奖我几句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不太担心方先生会反应过度,因为他看这样的文字已经太多了,就算他是一个极度高敏的人也该麻木了。
不得不承认,网上关于方舟子的搜索结果以负面的居多,有些则属于绝对的泼妇级别,一看就知道有良好的骂街教育背景。即便是现实中,和身边的人提起方舟子,厌恶也基本上最常见的第一反应。老婆原先也不例外,同样遭遇的还包括司马南先生,我问她为什么讨厌,她一时答不上来,最后说感觉好像两个人是不走正道的乱七八糟的人。后来在我的推荐下看了《科学成就健康》,还有对司马南“生平”的介绍,老婆很快改变了印象,还把《科学成就健康》推荐给自己的朋友看。这些情况表明包括中医粉丝在内的一切对方舟子恨之入骨的人,对他的诋毁、谩骂还是造成了很大影响的。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两个:第一,通过人身攻击,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名誉上,将对手搞垮搞臭,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第二,纯粹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
对于这些人,你可以无可奈何,可以反唇相讥,但也要理解他们。关于科学和伪科学的争论,并不是像大学生电视辩论比赛那样,谁表现的更像相声演员谁获胜的几率就更大。输赢完全由立场决定,你选择了伪科学一方,那注定就是要失败的。任何伪科学的理论、产品和所谓的证据往往都经不起最简单的推敲和质疑。输不起,辩不明,改为人身攻击几乎是伪科学家们条件反射似的做法。这时候,平时表现的莫测高深的伪科学家们无一例外的幼稚起来,认为如果把反对自己的人都搞臭甚至搞死,那么自己还是胜利者。
但是,就算方舟子今天就死了臭了,伪科学家们还是免不了失败的结局。方舟子能把一堆伪科学家们逼得上窜下跳,也许有他自己的能耐,最主要的是他手里的武器:科学和事实。对于骗子们的产品,方舟子不用自己挨个建立实验室从头检验,因为已经有人做了可靠的工作证明骗子们的荒谬。方舟子死了臭了,科学不会死也不会臭。还会有人出来揭发他们。伪科学家们顶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
传媒和网络的发达是伪科学和反伪科学都可以利用的,方舟子影响一批人的同时又被很多人妖魔化,但这并没什么可悲哀的。因为伪科学们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伪科学家最毒辣的招数远远不是传媒和网络能够承载的。这些人的终极梦想是进入政治的高度,对所有反对自己的人进行封杀,在最大范围内传播自己的垃圾。恐怕那样的机会已经再不会有了,伪科学家及其粉丝们只能叫骂几声卖国贼来聊以自慰。究竟谁是真的爱国,历史会有答案的。
Jul 19
上个周收到学校团委书记的电话,邀请我去基层参加一个医学专家博士团的下乡活动。虽然自认不是那种特别热衷于奉献的人,还是为自己能够给基层做点工作感到高兴。首先得到了老婆和老板双方面的允许,安排好怀孕老婆的照顾,请师兄和师弟帮我继续临床和科研的工作,上个周日和附属医院以及博士班的同学一共十多个人去了下乡的目的地。因为不清楚究竟是去做什么工作,又是夏天,所以比较重视临床医生仪表的我连长裤都没敢穿。
然而从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我就感觉自己上当了。说句不好听的,我们只是给当地某个负责招待的县区级医院当托而已。唯一一个参与手术的骨科医生,在手术之前连病人的基本情况都不知道。我们几个内科的博士生交给了各个科室的主任,主任完全是当作例行公事对待。当然要说一点影响也没有也不对,第一天倒是有一些病人慕名而来。但我的感觉,这些工作对整个医院的水平提高没有半点影响。
除了工作的不切实际,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饭问题了。我们住在医院附近的一家宾馆里,一日三餐除了早餐顿顿大鱼大肉, 当然也少不了喝酒,当地的生活水平不算高,据说我们每顿饭都是按照三百块钱的标准,不包括领导们永远不肯缺少的啤酒。粗略估计我们这一干人在当地的一个星期花掉一万块钱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于此相对应的是,是手术室的开放,家属几乎可以直接走到手术室门口,手术室豁然能够见到飞舞的蚊子和苍蝇。
私底下交流我们几个同学都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明年如果再有类似活动是绝对不会再参加了。我的感觉,该医院的临床医生包括科室主任对我们也并不感冒。真正喜欢这种活动,明年还会继续搞这种活动的,大概只有双方领导了。
Jul 07
最早接触余秋雨是在高中的时候老师推荐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那时候感觉这个人好博学,好有文采。其中有几篇文章现在还记得,但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多 少印象,到了后来的《霜冷长河》,感觉无论如何看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已经在大学里,作为心智还不算成熟的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和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对于 读不下去的东西往往首先将其归结为自己悟性不高,或者大师过于高深。随着读书渐渐增多,与非中文的一些读物相比较,渐渐发现很多让人读不下去的东西,更可能的是本身作者就一脑袋浆糊,作为专业书籍,有的干脆是因为翻译的水平太差。
后来看到一些对余秋雨的批评文章还有余秋雨本人的反击,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但一直没有对其本人发表看法,也拒绝再继续深入地了解。因为我的观点是:作为互相对骂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混蛋,甚至双方都是混蛋。余秋雨作为一个所谓的文化人,与我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顶多今后他的书不买,他的文章不看,他演出的电视节目不关注就是了。因为新语丝是我每天浏览的网站,上面对余秋雨的文章以负面居多,而新语丝的有些作者的观点我并不赞同,所以在评价余秋雨的时候有可能冤枉了他老人家,这也是我没有对这位文化名人发表过任何看法原因之一。
但是当看过了昨天晚上马东对余秋雨的访谈之后,觉得余秋雨真的很让人恶心。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第二别人能够看出他到底想说什么,说这些想要得到什么。总体上,整个访谈余秋雨的话可以用语无伦次来概括,不仅经常出现错字错词,还前言不搭后语,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他跑到一边说自己给某个富豪主持演讲,还不忘了强调这个富豪在美国排名很靠前,很有鲁迅说的那个被富人骂感到很自豪的乞丐的遗风,或者炫耀自己到美国纽约开会的经历。逻辑一塌糊涂,如果是在青歌赛这种娱乐节目中,灵光一闪的说几句漂亮话还可以,可一旦接受系统的采访,这位所谓文化大师的中文水平很值得怀疑。好在已经有人对他的这次访谈作了详细的点评,我就不浪费时间了,点评地址如下:
http://www.126blog.com/user3/guanchaoren/archives/2008/200876221630.shtml
尽管余秋雨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该怎么说,也许是因为赶场太多,连CCTV这样重要的大场也来不及准备了,我们还是能够了解他的主要观点的。那就是这次地震对我们国家的精神价值,或者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好处的。按照他的说法,他和一群文化大师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去发掘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其实就是所谓的读经热,读史热,大概还包括现在CCTV正在热推的中医热,但始终无法发掘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让他们在欧洲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次地震一下子让这种精神价值被发现了,并且似乎只有他发现了,并且要申请专利了。结合之前余秋雨接受四川卫视采访时的观点,这次地震不仅对文化大师们有好处,可以使他们在欧洲人面前有话可说,对奥运有好处,因为让奥运大片的情节显得更曲折,对政府有好处,因为似乎达到了促进了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一个长久以来困扰政府的问题的目的。但文化大师闭口不提地震所造成的物质损失,人员伤亡,就算提人员伤亡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感动自己的素材罢了。
这样的访谈,政府很喜欢,CCTV当然也喜欢,大师很喜欢。可惜余秋雨第一次真的让我恶心了,也许我早该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