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10 04 2006年

  昨天我登出《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一文之后,今天收到
魏于全院士一封短信,全文如下:

  “方先生:
  我在当年看道这篇报道时,就已向神州学人杂志的编辑部去电话及email,要
撤销这篇报道,编辑部当时已同意我的请求。你可以去确认,我对这篇不实事求
是的报道非常反感,请你也删除此文。

  魏于全”

    该信同时也被人贴在新浪的blog评论上。

    我向《神州学人》编辑部发函询问,没有收到答复。事实上,《神州学人》
对此事不应承担责任,因为《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一文的三名作者
根本不是《神州学人》的记者或工作人员,而是四川大学的宣传干部,从网上检
索可知,作者杨绍林、廖志林都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工作,而另一作
者曹淑玉则在四川大学宣传部工作。所以,这则吹捧魏于全的报道并非记者的胡
编乱造,而是四川大学宣传人员的杰作。我不相信四川大学主管宣传工作的人在
撰写宣传魏于全的文章时,会没有获得他的合作,而逼得他在文章发表后才要求
编辑部撤稿。

  除了《神州学人》这篇由四川大学宣传人员撰写的报道,香港《文汇报》早
于《神州学人》在2004年1月5日也登出过由记者余茂智、易娜撰写的报道《魏于
全全力解读死亡密码》(附后),内容与《神州学人》的报道相似,虽然较为简
单,但也有“5年的留学期间,他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论文达 42篇,国
际医学界特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他的
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还破例被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的癌症治疗”等夸大不实
之词。这篇报道明确说明是根据对魏院士夫妇的当面采访而写成。不知魏院士是
否也曾经要求香港《文汇报》撤销这篇报道?

  在几天前,一名日本留学生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告诉我当年魏于全回国前夕,
曾在日本中文报纸《中文导报》上声称自己在日本留学虽然只是名博士研究生,
但是替日本培养了6名副教授和众多博士生。这名留学生对这种离奇说法非常反
感,印象深刻,因此事隔多年仍然记得,希望我能把《中文导报》的这篇报道找
出来。结果我一检索,找到的是《神州学人》的报道,也有相似的内容,虽然在
培养人数上有出入。如果这名留学生的记忆无误,不知魏院士当年可曾也要求
《中文导报》撤销报道?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日本的报刊,都会出现内容相似的不实之词,而
且一些细节一模一样?是这些报道者相互抄袭,还是因为有人给他们提供了相似
的素材?根据我的经验,对这种宣传文章,报道者一般是根据宣传对象提供的材
料加工而成,也许细节上会有所夸大,但是不会自己去捏造。特别是像论文数量、
学术成就这种比较专业的问题,报道者更没有能力去虚构。

    这些文章中有哪些内容是魏本人提供的,又有哪些是四川大学的宣传人员编
造的?《神州学人》是一本印刷发行的杂志,如果有不实报道,又岂能只在网上
删除就罢,而不做出澄清、声明、道歉,继续用夸大的报道蒙骗读者,特别是患
者?

  由于这些报道并没有撤销,包括《神州学人》的那篇报道也还在网上挂着,
四川大学宣传部也没有澄清、声明、道歉,我也就不会删除我的文章,免得这些
报道继续愚弄世人。而且我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纠正报道中的不实之词的。至
于是谁制造了无比夸大地宣传魏院士的素材,是魏院士本人、他的学生还是校方
宣传部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是魏院士和四川大学校方之间的问题。

    几年来,我们已经见惯了这种情况了,一旦宣传文章被发现有不实、夸大之
处,就都说是记者的责任。想当年,“基因皇后”不也这么说,而且还要告那些
宣传她的记者“诽谤”嘛。在魏院士这一事件上,他甚至连这样的借口都没法用,
因为报道就是他所在学校的宣传人员写的。

  附:
  香港文汇报(2004-01-05) 魏于全全力解读死亡密码

  图文:本报驻西南记者 余茂智 实习记者 易 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魏于全教授从事肿
瘤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研究17年,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人
类探寻癌症机理,解读肿瘤死亡密码打下了坚实的初步理论基础,也使他成为
‘文革’后华西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今年四川省唯一一名中科院新增院士。”

  日前,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终于尘埃落定,全国共58名科学工作者加
入到中科院院士行列,其中包括44岁、赴日留学归国的川籍肿瘤学专家魏于全。

  解读肿瘤死亡密码第一页

  采访魏于全教授,可谓颇费周折。他的同事和学生均告诉记者,“魏老师除
科研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事实证明,记者要通过多方“外围公关”,
并在院方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在魏教授忙碌的实验室里与他面对面访谈。然而,
这位谦和、儒雅、忙碌的教授却更感兴趣于诸如他新扩建的实验室、和他并肩
“攻关”的集体这样的话题。直到教授妻子的到来,记者的采访才算开始切入
“主题”。

  据了解,70年代,当各国科学家正奋力探寻克癌手段的时候,年少的魏于全
才进入成都锦江中学就读。1978年,对癌症满腹好奇的魏于全考入华西医大,5
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华西医大一名病理学硕士研究生。3 年的研究生生
涯使他翻开了研究、对抗肿瘤的第一页,并明确了今生致力的研究方向。

  国际医学界关注“中国魏”

  在当研究生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魏于全几乎全在实验室里度过。他的妻
子笑著说:“恐怕连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二都未曾‘幸免于难’吧”。加倍的
努力使他的硕士论文《小脑髓母细胞肿瘤与胚胎细胞对比研究》获得优秀评语。

  在病理科工作的日子里,魏于全平均每天要确诊20人是否患癌症,“当死亡
宣判官的日子让我缓不过气来”。面对患者、面对一道道世界顶尖级课题,魏于
全更加刻苦奋发地进行著科研实验,有朝一日定能攻克癌症的心也更加坚定。

  “那段(日子)是我们生命中最清苦的日子,他用本就不多的工资买回了大
量的实验试纸和书籍。但作为他的妻子,能做的除了支持还是支持。”他妻子告
诉记者。

  在院方和妻子的大力支持下,魏于全对科研的全身心投入终于逐渐取得成果:
从1983年至1991年,他在肿瘤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研究方面共完成科研论文27 篇,
先后在美国的《人体病理学》、《免疫学》,《中华病理学》、《中华肿瘤学》
等杂志发表;其中,《人体肺癌中的淋巴细胞与癌细胞原位观察》、《中国人鼻
咽癌中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的直接超微结构》、《人体生殖细胞癌中炎性细胞与
癌细胞原位观察》在美国的杂志发表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来函
向他索要论文。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还多次被引用及证实,并逐步得到国际医学界
的公认。

  1991年4月,魏于全幸运地被卫生部遴选为日本世川奖学金留学生,到日本
京都大学医学院“放射线生物研究中心”继续《癌症免疫治疗及基金治疗研究》
的课题。5年的留学期间,他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论文达 42篇,国际医
学界特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他的肿瘤
免疫治疗方法还破例被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的癌症治疗。

  回国致力为同胞解除疾苦

  1996年,36岁的魏于全获得日本京都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同年,
他携带妻女回到成都,“这里有我未完成的梦--为祖国同胞解除疾苦。”一同
回国的还有20多万日圆的设备,数万美元的试剂、75公斤重的贵重资料和无价的
细胞株。

  回国后,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内科治疗工作的魏于全,
受到当时华西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第一医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和医院一
次性给予 500万元的启动资金。使他得以白手起家,迅速组建了集科研、医疗、
教学于一体的,具国际一流设备、国内唯一利用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性进行癌症
免疫治疗研究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癌症免疫治疗中心”;先后承担
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分题及前期重大专项、86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等10多项课题。

  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的魏于全教授还建立了很好的学术梯
队, 2002年,他所领导的学术团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而他
负责的课题已获得总额超过一千万元的支持基金。而与此同时,经过近7年的建
设和发展,魏于全教授所负责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已成为人类疾病生物治疗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点,国家新药临
床实验基地(生物治疗)。

  满意在社会和家庭所扮角色

  经过17个年头的不懈“耕耘”,回首自己44年的人生经历,魏于全笑称对自
己所扮演的医生、导师、教授、丈夫及父亲的社会、家庭角色还是比较满意的。

  上高中的女儿在作文中写到“我最爱的人是我的父亲”。毅然停下了在国内
的工作带著才几岁大的女儿赴日照顾他的妻子说:“虽然他工作很忙,但一想起
每晚他必定为女儿盖被的情景,就令我深感家庭的温馨。”

  目前他实验室里的工作团队成员有医生和在校大学生。采访中,他们给记者
讲了一个最令他们感动的小故事。魏教授曾带的一名硕士生因家庭经济拮据,面
临辍学,在他的大力帮助下,该生得到一个在魏教授实验室里工作的机会,终于
自食其力地完成学业。作为教授,魏于全还为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及主讲
了“基因治疗”及“流式细胞术”两门课程,受到全校研究生的好评;作为研究
生导师,已指导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已毕业博士生6名,硕士生12名。

  全世界的癌症治愈率只有5%。对于行业内“肿瘤病房是付出最多,却最无成
就感的病房”一说法,魏教授并不被动地认同,而是加倍认真地对每一位病人进
行治疗,常常在百忙中抽空与病人谈心。“忙是忙,但和病人交谈能了解他们,
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从中找出适合不同病人的治疗方案,与病人沟通是
治疗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护士们听见魏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一
位到这里的病人都是把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了我们,要全力以赴。”对病人无微
不至的关怀使他负责的肿瘤病房,6年来没发生过一起投诉纠纷。

  力推研究成果再上新台阶

  目前,魏于全通过抗肿瘤免疫反应及诱导增强研究,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
究在肿瘤疫苗的研究上有所突破。由于人的许多同源基因可在鼠、牛、鸟类等动
物的基因组中存在,魏教授现在进行的是给这些动物实验体,注入能产生杀死癌
细胞的疫苗,以研究达到人体自身能“自动”对癌细胞进行免疫。以上研究受到
国际的高度重视,并多次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Med》上发表。

  魏于全简历

  1978年-1983年 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3年-1986年 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

  1991年-1996年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归
国。

  1996年-1999年 任肿瘤生物病房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西医大
肿瘤学科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授。

  2001年 任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领域生物工程技术
主题专家组组长;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2年 被聘为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委
委员;《癌症》杂志副主编,《中国国际医学杂志》副主编;国际杂志《Trends
in Biotechnology》、《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特邀审稿人;《中华医学
遗传学杂志》编委。

  2003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XYS200604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UFO究竟是什么

10 04 2006年

  UFO究竟是什么

  北京电视台科技全方位探索论坛2005年10月21日播出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你们好,这里是科技全方位探索论坛,我是主持人仇志,
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如果有人问您这么一个问题,关于我们人类现在面临的
最大威胁是什么,那么您可能回答疾病或者瘟疫,也可能回答灾害或者是战争,
这些回答应该说都没错。但是还有一个是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个小
片子。

  (电影《世界大战》片段)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电影片段,是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
电影《世界大战》的片段,这个片子前不久已经在国内公映了。这个片子中的外
星人实际上是导演虚构出来的。不过呢,他们也不是完全凭空想像。据说他们是
根据大量的媒体报道和目击者发现的UFO来想像出来的。那么今天我们要讨论的
话题就是UFO。

  (介绍:
  本期嘉宾:王思潮: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小行星专家
  本期嘉宾:朱进:北京天文馆馆长、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小行星专家
  本期嘉宾:方舟子:著名科普作家、常年致力于打击学术造假和伪科学
  特别观众:张靖平:公司经理、民间UFO研究者
  现场观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UFO爱好者)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现场的同学们,到底什么是UFO?

  观众一:UFO就是英文名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简称,它的中文名
字是不明飞行物。

  张靖平:按美国空军对不明飞行物严格的定义来说,排除掉流星、彗星、鸟
群、飞机、火箭、误认以外的未知来历的飞行物体,它定义为不明飞行物。

  主持人:说得都非常的专业,其实在生活当中很多人对UFO的理解,不像你
们这么专业,很多人认为UFO就是飞碟。那么朱老师,您觉得UFO就是飞碟的这种
理解,是不是很准确?

  朱进:当然不能这么说。很多人说到飞碟的时候,把它定义为外星智慧生命,
或者说地外的智慧生命,有关的这么个物体,在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概念就非常
窄了。我觉得刚才张靖平给的一个UFO定义还是比这个更广泛的。另外呢,实际
上大家在平常用,比如在媒体报道中,后者大家平常讲话用到的UFO,实际上有
两种,一种是跟外星人生命、地外高等的生命联系起来的。另外一种是和更广泛
的东西,包括刚才定义说到的误判,包括一些其他的一些东西,所有你不知道是
什么的东西,都把它叫UFO。现在大家说到UFO,很多还不是肉眼看到的。比如在
照片上看到一个小圆点,他就可能觉得这就是UFO。那么这种事可能连真正的物
体都不存在。

  主持人:为了做这一期节目,我们编导编了一组小片子,现在我们就来看一
下。

  (UFO录像片段)

  主持人:我们刚才在这个片子当中呢,我们看到了许多UFO的图像。朱馆长,
您是从事天文学研究的。您觉得刚才那些UFO图像当中呢,那些是属于自然现象。
朱馆长您觉得这个呢?

  朱进:这就是一颗星啊,甚至可能就是太阳,要根据它当时的时间地点,但
是一般来讲会是金星啊,甚至可能是一些恒星。

  王思潮:这个是中午12点左右拍的,是在昆明的西山上拍的,是朝昆明市区
上空拍的。昆明市区是在它的北边,太阳不在那个位置,而且比较低了,太阳在
中午的时候位置应该比较高。因为是在中文12点拍的,金星可能没有那么亮。

  主持人:我们看到,意见已经不同一了。那么我想问问在场的同学们,你们
觉得UFO,也就是刚才张靖平说的不明飞行物,有没有可能是外星人驾驶的飞船。

  观众二:我个人认为不可能是外星人的飞船。

  观众三:其实我一直都对外星人很感兴趣。我觉得对这些,没有比外星人更
可能的理由了。

  张靖平:人们之所以在许多时候把UFO当成外星人的飞碟,是因为1947年
flying saucer这一个词出现在大众传媒以来,在当年美国政府就对UFO现象进行
了研究。他们从它这个UFO活动的异常现象,比如它能够悬停,悬停是没有旋翼
的,还不向下喷射任何物质的,表现出反重力的现象,包括它能够快速飞行,直
角拐弯,锐角拐弯,这些违法惯性规律的反常,使得很多研究者没法用普通的现
象、普通的物体来解释它,所以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和外星智慧生命的飞行器
在地球的活动有关。

  方舟子:刚才谈到美国政府的研究,我说一下。美国政府在40年代末是有
一个研究,对不明飞行物立了一个项目,当时叫蓝书计划。但是研究的动机,是
怀疑苏联是不是发明了什么新的飞行物,所以就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去研究。但
是到了60年代末以后呢,就把这个都排除了,认为它对美国的国家安全不会构成
威胁。然后他把这个UFO分成了三类,一类是自然现象,一类是人工现象,还有
一类很少,在研究的一万多起中,说是有600多起没法给出解释。这个没法给出
解释的原因,不是因为它违反了我们已知的科学原理,也不是因为它是外星人的
飞碟,而是因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不全,太模糊,目击者提供的信息太模糊,所以
没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所以这一类就属于还不清楚的。但是因此就有很多人
说这个不清楚就说明它们是飞碟,是外星人,这是偷换了概念。从那以后,美国
政府就停止了这个蓝书计划。美国科学界也停止了对UFO的研究了。现在在美国
研究UFO的人,都是被排除在科学界之外的,非主流的研究者。这个需要说清楚。

  主持人:其实人们对UFO一直感兴趣的原因,就是人们想知道这个UFO到底是
不是地外文明,是不是外星人。这个我觉得是人们对UFO感兴趣的一大动力。前
不久在大连举办了一个UFO世界大会,您(对王思潮)当时发表了一篇论文,而
且这篇论文还引起了一定的轰动、一定的反响。您在这篇论文当中,有一个观点,
您认为1981年7月24号在我们国家出现的UFO有可能就与外星智慧生命有关。是吧?

  王思潮:对,可能是和外星人有关的飞行器。

  主持人:那么方舟子,您认为这些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到底有关没关?

  方舟子:就我本人来说,我是相信很可能是存在地外文明的。至于说这些地
外文明有没有来过地球,这个我是不相信的。科学研究上有一条准则,叫做非常
不寻常的主张,要有非常不寻常的证据。你说外星人到过地球,这是一个非常不
寻常的主张,这个结论如果能够成立的话,我想是有史以来最重大的科学发现,
有多少科学家都希望有这么个发现的存在。但是作为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主张,你
必须提出非常不寻常的、确凿的证据,人家才能够相信你。

  主持人:方舟子的观点我算是明白了,就是哪天啊,不到外星人和他握手的
那一刹那,他是绝对不相信外星人到地球来,是这个概念吗?

  方舟子:不是非得和我本人握手不可。

  主持人:张靖平,你认为这些不明飞行物,有没有可能是外星人的飞碟,有
没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到地球来了呢?

  张靖平:这方面的间接证据很多,但是绝对性的确凿的证据确实是没有。我
本人对黑龙江凤凰山的孟兆国与外星人接触的事件,我也做了催眠调查,也做了
测谎,对咱们北京地区那个曹公和外星人接触的事件,我们用渐进科学的方法,
就是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也就是催眠术,用这个心理测试,我们做了这些实验的
结论是,都通过了,就是说至少在他主观心理意识里面,这些事实是真实发生的。

  方舟子:关于这个催眠得出来的结论,是不是可靠,是很值得怀疑的。学术
界一般认为催眠得出来的结果是不可靠的,通过催眠方法去回忆,是不可靠的。
你说的很多这些,都是传闻,传闻不是证据。而且有的是已经被揭穿了的事,你
还继续在说,我觉得这是非常不严谨的事情。像你刚才提到的北京的曹公事件,
只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能力,就知道那个人在说谎,根本不用去做什么催眠。比
如他说,他一觉醒来,看到两个外星人,还是一男一女的外星人互相在说话,这
个女的对这个男的说:“这个人是个医生,我们把他带走。”难道这个曹公能够
听得懂外星人的话?这是很可笑的。

  张靖平:你没有对当事人进行调查的话,就不要下这个结论!如果说,将来
某一天,或者明天,有一个飞碟降落在天安门广场,我相信,也只有看到的人说
这个飞碟是存在的。如果从里面下来两个外星人,和周围的人握了手了,也仅仅
是跟他握手的那么些人说外星人可能是存在的。如果单单从现代科学常识出发,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些人说的都是谎言。因为离我们最近的这个恒星,半人马星座
到我们这儿是4.3光年,是吧?用光速一个往返的话,也得八年多,是吧?这是
不可思议的,我们现在用飞行器已经获得的,就是已经飞到太阳系边缘的飞行器,
所能获得的最高速度,飞过去往返也得几千年,我们不能理解。所以从科学常识
出发,你可以认为他们说的都是谎言。但是我们获得这方方面面的证据,就是违
反了已经发现的这些科学常识的东西。

  主持人:那么我想问问现场的观众朋友,有多少人是支持张靖平的观点的?
相信外星人来过的,咱们举一下手。一、二、三、四、五,看来是将近一半。王
老师,您做这个论文的时候,您认为是有可能的。您认为外星人它为什么要到地
球上来呢?

  王思潮:外星人它为什么要到地球上来呢?前面有个问题说它有没有可能来
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现在科学界认为距离太远,我们这些人类发射宇宙飞船,
飞行速度在每秒10公里到20公里左右。这么远的距离,我们最靠近的恒星是4.3
光年,有外星人的星球可能是50光年到100光年,以这样的速度去的话,要用10
万年,100万年,这样来回就太遥远。但是我想,这是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
平去想像外星人的科技水平。有点像6千年前西安半坡人想像我们今天的科技水
平一样。那当然,外星人的科技水平要比我们高很多。现在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推
测,外星智慧生命在一个星球上,假如平均的持续时间是1千万年左右。在一千
万年的时间里面,有一个外星文明比我们先进10万年,就相当于两个人的年龄相
差1岁,是不是啊?这是不稀奇的事情,十万年的先进水平,科技水平比我们高
得多,完全可能,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这样估计,人类再发展一千年,发展一种
用纳米材料做的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智商和人类差不多,一千年我想能够
做到,而且以二分之一光速飞出去,我想也可能做到。不要说外星人比我们先进
10万年,他们人不来,就发射那种用纳米材料做的高智商的这些机器人,用二分
之一光速驾着飞行器过来,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外星人的飞船来到我们地球的可
能性是存在的,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要来?我想这也可以用人类来解释。
人类也希望扩展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广阔的世界,能够探索一些未知世界,这个
是大家可以共同接受的,当然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

  方舟子:刚才王老师是从理论上说。我也从理论上来说。我刚开始就说了,
我个人是倾向于认为宇宙是存在地外文明的,外星人是存在的。但是这和外星人
到地球是两码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宇宙太浩瀚,外星人要到地球来不容易。
当然你可以说,以后说不定有什么科学突破。但是大家不要忘记,技术是无法无
限地提高的,有一些是要受自然规律制约的,特别是受物理原理制约的。当然你
也可以说,也许以后我们会发现物理原理也是可以突破的。那是以后的事,等我
们发现了以后再来做假定。不要在物理原理还没有突破的时候,就把这种可能性,
而且我认为是很渺茫的一种可能性,做为自己立论的基础,你相当于是做了两重
的假设。这种推理是靠不住的。

  王思潮:方舟子先生讲到,按照现在的物理理论,外星人来的可能性非常非
常小,是这个意思吧?我是学物理的,我不知道你说的物理理论哪一点限制了外
星人来?

  方舟子:我们就从相对论来说……

  王思潮:我用二分之一光速为什么就不能飞行呢?

  朱进:像您说的一千年以后……

  王思潮:外星人比我们先进10万年,有没有可能?

  朱进:我不知道有没有可能,但是他要做出二分之一的光速,我觉得是不可
能的。

  方舟子:如果要加速到二分之一光速的话,能量……

  朱进:我们换个角度吧。我个人的观点,外星生命、地外文明一定存在。

  王思潮:这个没有问题。

  朱进:那么下一个问题,如果他能来,他的科技水平不知道要比我们高多少,
是我们现有的所有物理理论是不可想像的。别说水平比我们多多少年了,就说多
多少倍,肯定得上百上千倍以上,比我们的厉害程度。那么在这种厉害程度下,
他要到地球来,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去管你地球人怎么想,要躲着你,躲躲藏藏的,
没有这个必要。他来这儿,比我们强几百万倍几千万倍的人到我们这儿来,他爱
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你对蚂蚁,你还要考虑它什么?他完全可以不考虑你地球
人怎么想。而且他要是不想让你知道,打死你也不可能知道,如果他想要让你
知道的话,那证据肯定是到处都是了,就出来说说话,跟你们见见面就行了。

  主持人:握握手也可以,还可以拥抱一下。

  朱进: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我不相信他们能来。当然你可以用天文的方法探
测到,如果真有的话,比如现在无线电的这种探测,我也觉得是真有的,而且还
少不了,我们慢慢应该能探测到。最先绝对不是说我在这儿看到UFO了,绝对不
是这样,最先一定是天文探测,通过天文发现,发现很远的地方有生命存在的条
件,然后发现生命的迹象,这是有可能的。这要比真来一个外星人,可能性要大
得多。

  王思潮:我想讲一点,现在光速是可以通过加速度达到,不是一下子到二分
之一光速,我就不断地加速度,加速到二分之一光速是可以做到的。

  朱进:那你燃料怎么办呢?

  王思潮:燃料来源的话,他们比我们先进十万年,他能源有什么难解决的?
是吧?他比我们先进十万年,连这个燃料也解决不了吗?我刚才讲了,他用纳米
材料做的高智能的机器人就可以来,为什么他要自己来呢?

  朱进:关键是速度达不到。

  王思潮:二分之一光速做不到吗?

  朱进:做不到。

  王思潮:为什么做不到呢?

  朱进:我想不到怎么做得到。

  方舟子:卡尔·萨根大家应该都知道,是美国已故的天文学家,他也是坚信
是存在地外文明的,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外星人并没有来过地球,还没有这方面的
证据。他提出了一个悖论,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存在地外文明,那么智慧生命在
宇宙中是不是很常见的,还是不常见的?如果智慧生命在宇宙中到处都是,是很
常见的,那么我们地球就显得很普通,外星人没有必要一次一次地跑来考察你这
个地球,看看怎么回事。就是说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就会显得很普通,人家没有必
要对你特别感兴趣。反过来,如果说外星人、智慧生命是很不普遍的,那么在宇
宙中我们这个地球就显得很突出,那么跟其他外星文明相比的话,我们实际上是
很先进的。那么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力量走出太阳系,更不要说到其他的星系去
找有没有地外文明,那么其他文明要发现我们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小了。所以他
提出了这么个悖论,就萨根悖论。这也是从理论上来说,为什么外星人到地球这
种可能性是非常低非常低的。

  观众四:我也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外星人到地球,我也不相信有这种可能。
张老师刚才举的那些证据确实是很牵强。刚才那个同学说陷入这种研究,达到狂
热地步。到达狂热地步就容易自己昏头了。我觉得张老师,刚才举的证据,我觉
得我们稍微理性地思考,我觉得就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观众五:我觉得现在的UFO研究有一个盲点,到底怎么证明怎么证否这个问
题。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我觉得张老师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论点是立于
不败之地的,现在没有发现外星人,不代表将来就不能发现外星人。那么这个将
来就永远无法证明他不存在。就像我们要证明天下乌鸦都是黑的,这个论题其实
是证明不了的,因为要证明它,你必须把每一只乌鸦都拿出来证明它是黑的。但
是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一步。也就是说,张老师的论点既然立于不败之地,他逻辑
上就应该是假的。对方舟子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到底要怎样他才肯相信外星
人来过地球?

  张靖平:我们地球人不要以今天的不可能度测我们后世子孙就不可能。我们
地球人不要以自己的不可能就度测外星智慧生命就不可能。我比较推崇美国航天
之父格达德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
的现实。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我们今天这个节目对于UFO进行了一下讨论。今天参
加讨论的所有人,几乎都认为在浩瀚的宇宙当中一定会有地外文明的存在,但是
呢,外星人是否来过地球,却出现了两种观点。请您在下周五的同一时间,继续
关注我们的节目。好,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播送完了,感谢您的收看,咱们下周
再见。

(接下集《引发争议的UFO研究报告》)

(XYS200604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8 04 2006年

    偶尔检索出《神州学人》2004年第2期介绍当年的新院士魏于全的这篇文章,
内容很有意思,特别是其中提及的魏院士在日本的经历更有意思,以前竟没有引
起注意:

    “在日本留学五年间,他先后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2篇。
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各国医学界,特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都
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

    5年读博发表国际论文42篇,平均一年8.4篇,这是个惊人的数字。须知生物
医学是实验科学,是要做实验的,而实验是有周期的,一个博士生如果一年能发
表一篇论文,已经是非常高产的了,更何况一年8.4篇?这个数字在生物医学领域
可是创了一个记录了,把以前那些被我们揭过的牛皮大王都比了下去。

    但是,查魏院士在日本期间的发表记录,英文文章总共4篇:

Wei YQ, Zhao X, Kariya Y, Fukata H,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quercetin: involvement of heat shock protein.
Cancer Res. 1994 Sep 15;54(18):4952-7.
Wei YQ, Zhao X, Kariya Y,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abrogation of
heat-shock protein (HSP) 70 expression in tumor cells.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1995 Feb;40(2):73-8.
Zhao X, Wei YQ, Kariya Y, Teshigawara K, Uchida A.
Accumulation of gamma/delta T cells in human dysgerminoma and seminoma:
roles in autologous tumor killing and granuloma formation.
Immunol Invest. 1995 May;24(4):607-18.
Wei Y, Zhao X, Kariya Y, Fukata H,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duction of autologous tumor killing by heat treatment of fresh human tumor cells:
involvement of gamma delta T cells and heat shock protein 70.
Cancer Res. 1996 Mar 1;56(5):1104-10.

    不知剩下的38篇都是日文文章,还是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我查的是PubMed,
如果是日文文章一般也会收录目录,但我没有查到魏院士曾经发表过日文文章)
这4篇论文中,魏院士3篇是第一作者,1篇是第二作者。2篇发表在档次比较高的
期刊(Cancer Research),其他的档次都不高,甚至是影响因子低于1的刊物。
这样的发表记录很一般,不可能引起太大的关注,所以可以断定“各国医学界,特
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都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是牛皮。其实从1989
年迄今魏院士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总共也不到30篇,大部分是在他回国当了
“大老板”,手下有一大批人在给他打工之后发表的,这个数目还比较正常。

  “在日本读博士的他,帮助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16名副教授和博士毕业
生等高级人才。”

    日本的副教授和博士毕业生竟然要靠一个国外博士生帮助培养,而且达16名
之多,这种教育体制也太奇怪了吧?究竟是谁培养谁呢?可别是把曾经和自己在
同一个实验室工作过的人全算成是在受他的“培养”吧?

    “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经他治疗
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他的贡献被日本NHK等多家
电视台、电台和报纸报道。日本吉田公司深知肿瘤免疫治疗的经济价值,欲为他买
下一千万元的设备,并以拥有‘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来挽留他,他婉言相拒。他
认为,祖国需要他,他决心回国为同胞解除癌症痛苦。”

    魏院士在日本应该是没有行医执照的,而且从他在日本期间发表的论文内容可
知,他研究的是基础医学,是有关热激蛋白质和细胞凋亡的关系的,虽然和肿瘤也
能扯上关系,但是并非他后来回国研究的“肿瘤免疫疗法”,更与临床癌症治疗无
关。所以我不相信“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
疗,经他治疗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更不可能
有什么日本吉田公司要给他“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我查到日本有两家吉田
公司,一家是生产皮包的,一家是生产齿科设备,好像都不会对“肿瘤免疫诊疗”
感兴趣)

    一个对自己的海外履历都敢这么放开了胡吹的人,我不相信能踏踏实实地搞科
研。

附:

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2004-02-23]

2004年《神州学人》第2期封面人物—-魏于全。

文/杨绍林 曹淑玉 廖志林

  2003年11月25日下午,魏于全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到四川
大学华西医院,全院一片欢腾。11月26日,魏于全教授同新闻媒体的见面会上,
石应康院长热泪盈眶,激动地说:“50年了,我们终于培养出了一位院士”。
“魏于全教授能当选院士,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川大人,华西医院全体师
生职工的骄傲……”“七年前,魏于全从日本归国时还是满头青丝,如今才44岁,
他的青丝就已变成了白发!”看着魏于全头上的缕缕白发,泪水禁不住从石院长
眼角滑落。魏于全教授也泪光闪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从一位青年医生成长为一名院士,魏于全教授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其
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2003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表彰会上与朋友合影,右二为魏于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各国科学家正奋力探寻攻克癌症手段的时候,年少的
魏于全从大巴山的一个小县城来到成都锦江中学就读。在这所中学里,他第一次
听到癌症是最可怕的疾病。锦中对面的华西医大里就有研究癌症的专家学者,年
少的魏于全心里产生了一种渴望和敬仰。

  1978年,魏于全满怀憧憬和理想考入华西医大。10个寒暑假,他只回过一次
家,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度过。本科5年,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83年,他又考上本校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病理学家杭振镳教授。

  从此,魏于全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人体种瘤病理学,探寻癌
症机理,解读癌症“死亡密码”。

  1000多个日日夜夜,魏于全几乎没有完整地休过星期天,甚至大年三十,正
月初一、二仍然呆在实验室。毕业时他的硕士论文《小脑髓母细胞瘤与胚胎细胞
对比研究》获优秀论文。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魏于全分配到华西医院病理科工作,每天要确诊20余人
是否患癌症。他说:“当死亡审判官的日子让我缓不过气来”,有时甚至害怕见
到面带愁容的病人。当白天的医疗教学工作结束后,他便一头钻进实验室,有时
一干就是三天三夜。他的妻子赵霞回忆说:“那时我们每人仅有100多元的工资,
他用一部分买实验的像纸,一部分买书,生活很苦。因为我们是大学同学,我也
是医生,所以理解他,支持他。”

  1987年和1988年,魏于全在显微镜下观察探寻“小脑髓母细胞瘤”的成因,
他终于得到“小脑髓母细胞瘤的细胞由胚儿细胞衍变而来”的结论。《中华病理
学》杂志在1989年发表了他的这篇研究论文,3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者也得
出同一结论。

  1988年秋,魏于全证实了癌组织里面的淋巴细胞可以杀伤癌细胞。从1983年
至1991年,魏于全在肿瘤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研究方面完成研究论文27篇。《中国
人鼻咽癌中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的直接超微结构》、《人体肺癌中的淋巴细胞与
癌细胞原位观察》等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
来函索要论文,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多次被各国学者、研究者在发表于国际杂志的
论文中引用及证实,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

  1991年4月,魏于全幸运地被卫生部遴选为日本世(加竹头)川奖学金留学
生,到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放射线生物研究中心”继续他的课题“癌症免疫治
疗及基因治疗”研究。在日本留学五年间,他先后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
研究论文42篇。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各国医学界,特别是癌症
领域的研究者都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

  在日本读博士的他,帮助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16名副教授和博士毕业
生等高级人才。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
经他治疗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他的贡献被日
本NHK等多家电视台、电台和报纸报道。日本吉田公司深知肿瘤免疫治疗的经济
价值,欲为他买下一千万元的设备,并以拥有“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来挽留他,
他婉言相拒。他认为,祖国需要他,他决心回国为同胞解除癌症痛苦。

  1995年11月20日,我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教育组推选他作为优秀留学人员
代表,受到了到日本访问的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江泽民同志高兴地握住他的手,
问他的原籍,问他的学习和研究情况。江泽民同志说,欢迎赤子报效祖国和人民,
这使他倍受鼓舞,从而更坚定了他回国报效祖国人民的决心。

  魏于全在日本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收到了华西医院石应康院长写的一封言辞
恳切的邀请信,希望他回华西看看。母校的召唤使他倍感亲切,他谢绝国内外医
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邀请,1996年3月25日他接过日本京都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
学位证书,30日便携妻子女儿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华西。

  为了带回数万美元的试剂、设备以及75公斤重的宝贵资料,他们夫妇俩舍弃
了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为了带回无价的细胞株,他特制了一个像子弹夹一样的
布袋背心,将试管装在布袋内,再置于自己的贴身处带回国内,其拳拳爱国之心
令人感动和钦佩。

  回国后,学校和医院给了魏于全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在医院最困难的时候,
拿出500万元为他建实验室,这是医院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当时国内医学界也
十分罕见,要知道这笔钱相当于当时全院2500名职工20个月奖金的总和。

  为了他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医院为他新建了实验室,购买
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建立国内惟一利用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性进行免疫治疗研究
“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同时还建立了肿瘤生物治疗病房,设床位25张(现已增
至95张)。

  1996年3月回国后,魏于全教授被任命为华西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主任,
同年聘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12月被聘为肿瘤学教育部“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12月起任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同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的新药评审专家等。

  魏于全教授归国后,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开发与临
床治疗研究,尤其是致力于探索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将生物进化中的异
种同源分子、异种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反应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对于探讨多
种生物(如人、鼠、果蝇等)的同基因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在内的多种生物基因组计划成果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他发现了淋巴细胞在肿瘤
微环境内能杀伤自身癌细胞现象,提出了诱导增强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并用于临床
治疗;他发现癌细胞高表达HSP70现象,提出并应用HSP70的反义RNA及槲皮素阻
断HSP70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

  有关异种抗血管免疫研究论文发表后,受到国际重视,已被他人在Natare
Med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上引用,得到世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通过对肿瘤高度表达细胞HSP70对癌细胞的增生及生存中作用的研究,他发
现阻断癌细胞的HSP70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而
对正常细胞相对无作用,为癌症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还发现了甲
斑蝥素有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作用,并对其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已被
他人在Nature Med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引用323次。

  魏于全教授由于在肿瘤生物治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临床治疗研究方面取
得重大突破,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基金,国家
“863”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团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大及重点课题,九五攻关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课题,
卫生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等10多项课题,获得科研资助经费超过一千万元。
面对如此多的科研任务和重大科研课题,魏于全教授夜以继日地工作,节假日几
乎全部被占用。正因为这样,他的头发在7年间变白了。

  魏于全教授当选院士的消息见报后,病房里很多病人买来刊登有该消息的报
刊,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当日下午魏于全教授上门诊,无数患者挂号,等上好
几个小时,就是为了看看魏院士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魏于全教授的研究生导师,杭振镳教授在得知自己的学生当选院士后,
他激动地说:“我和魏于全既是师生,又是同事,还是朋友。从他1983 年作我
的研究生算起,我们相识已有20多年了,他的成功,取决于‘四敢’精神;敢于
攀登、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我们从事的肿瘤超微结构研究,主要探
索肿瘤细胞与人体组织的关系,并从中找到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做实验是一个苦
差事,可不管过程多么麻烦,结果多么令人沮丧,他都从不放弃,总是信心十足
地坚持到最后。”

  魏于全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自编教材,在全国率先开设《基因治疗的基
础及临床》、《流式细胞术在基础及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两门课程,使研究生能
了解和掌握肿瘤基因诊疗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
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魏于全教授表示:当选院士不是他个人的荣誉,而是全川
大、全华西医院的荣誉。“当选院士,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今后会更加努力,
做一个更好的医生,为病人服务,同时在学术研究和道德上做好表率”。

(XYS200604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是新闻记者还是“新闻痞子”?

7 04 2006年

http://blog.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2af
    本来没想撰文谈这个事件,私下解决算了。读到《北京“痞报”〈青年周末〉》
一文,觉得还是有必要公开说一下。

    3月30日,还是清华大学开除刘辉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我忙于应付众多中外
媒体采访的时候,接到《青年周末》记者的电话,说是也想就刘辉事件对我做个
专访。《青年周末》是《北京青年报》新创办的一份子报,我和《北京青年报》
报系的关系一向还算不错,其主管《青年周末》的社长与我有数面之缘,筹办期
间还碰到过我,希望我能支持该报,就在当天我还收到他发来的短信,让我上
街去买一份《青年周末》的创刊号。既然有这一层关系,我就说,行啊,把问
题用电子邮件发过来吧。我现在一般不接受当面或电话的采访,免得再出现争
执。但该记者坚持要当面采访我,我就说,看在你们社长的份上,我可以接受你
们的当面采访,但是访谈记录必须经过我过目,以免有误。该记者同意了,约好
了第二天见面。第二天我花了两个小时接受其录音访谈,内容其实大部分都和刘
辉事件没有什么关系,记者对我本人的情况更感兴趣。采访完了我再次提醒她一
定要把访谈记录给我看,并留下了我的电子邮址。我一再强调,不是我信不过你
们,而是担心记录有误。根据我的经验,所有的访谈记录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
该记者也说一定会让我看。

    前天(4月5日)晚上,该记者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这一期已经出刊了,上面
有对我的访谈录,是主打文章,让我第二天去买一份。我大为惊讶,不是说好了
先让我看稿的吗,怎么就瞒着我出刊了?记者一开始推说是时间太紧,顾不上让
我看,后来又说她是很认真地根据我的谈话录音做的记录,保证不会出错,
所以觉得没有必要让我看稿。见这些理由都没能让我接受,她才吞吞吐吐地说,
是因为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访谈录用了一个有些耸人听闻的题目《方舟子:打
假斗士还是打假痞子》,怕我见了不高兴会去阻止发表,所以不敢让我看稿。我
说,你们想用什么样的题目或对我做什么评价,我是管不着的,我关心的是那些
以我的名义发表的话,如果里面有误,谁来负责?难道像南方报系的那帮流氓记
者一样仗着有公费律师撑腰动不动就耍赖说“你说我造谣就来告我啊”?虽然已
经无法挽回,我还是让该记者立即把定稿传给我。

    我看了一下稿件,略感放心,访谈内容基本无误,不像《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周末》的流氓记者、编辑那样故意捏造、歪曲我说的话。但是错误是难免
的,不过都是些小错误,例如把刘志刚的刑期写成“三年”(应是三年半),把
“方舟”的“舟”说成“小舟”(更可能是大舟)之类。访谈录中“我”的表述
很不严谨,甚至有的地方让人觉得我是在回避问题,完全不是我的风格。有的语
气更不像是我说的,例如“我希望自己能驾驶文学和科学的两叶小舟在人生的
大海中乘风破浪”这种文学青年的语言,我在文章中不会用,说话时更不会那么
说,完全是记者的创造。不过,鉴于内容基本无误,我想对这个访谈录本身没有
必要太去计较,对记者不守信用的行为,有机会向其社长反映一下就是了。

    但是昨天拿到这份报纸后,又让我吃了一惊。该报的封面设计比较独特,是
完全由标题文字组成的,最上方是“方舟子”三个大字,第二行是“打假斗士还
是”几个小字,第三行的字又变大了,赫然是:“打假痞子”!咋一看,编辑就
用画面语言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方舟子 打假痞子”。有人说,这三行字的字
体大小是由于要对齐造成的。不错,但是这是有意造成的,因为“还是”这两个
字按语法规律是应该放在“打假痞子”前面的,而版面编辑正是为了突出“打假
痞子”,才做了违反语法规律的编排。正文中“打假痞子”还加了引号,而在封
面中连引号都省了(虽然封面中的其他地方有的也用了引号,有一处是:“花心”
老太),直指我是打假痞子。

    “打假痞子”是该报的记者、编辑发明的说法,google或baidu一下就可知,
以前没有人这么用过。有个类似的说法是“科学痞子”,这是1999年邪教的教主
发明出来骂何祚庥院士的,后来也有人借用来骂我。当然,还有类似的针对我的
谩骂,有点是非观念的人应该很清楚这都是什么样的人所为,不值得认真对待。
如果是在访谈中问一下我对这类谩骂有什么看法,倒也罢了,却发明一句谩骂,
拿来做标题,还放在封面上大字突出,这是什么立场和心态?也许该报记者、编
辑会辩解说,我们并没有说你就是“打假痞子”,只是提出一个疑问,让你来澄
清嘛。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本身就是在侮辱人格。要不然,我学着也来给你这
么一个疑问“你是新闻记者还是新闻痞子?”、“《青年周末》是新闻报纸还是
痞子报纸?”,你心里什么滋味?在排版时又故意把“新闻痞子”、“痞子报纸”
用大字突出,你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呼吁社会各界包括新闻界应该关注中国学术腐败的问题,
因此新闻媒体愿意来采访我,谈学术腐败的问题,虽然非常浪费我的时间,我还
是欢迎的,尽量和他们合作。后来发现有的媒体、记者不是对学术腐败的问题感
兴趣,而是对我这个人感兴趣,老打听我的事,而且为了显得采访有水平,喜欢
问一些“尖锐”的问题,问就问吧,反正我又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再后来又来
了南方报系的一帮流氓记者,纯粹就是为了不择手段地搞臭我,以访谈的名义造
谣中伤。这就让我难以容忍了。我又不是政府官员,没有责任接受“舆论监督”,
好心好意浪费时间接受采访,还得让你们如此作践,凭什么?所以我现在是很不
愿意和陌生的记者接触,尤其是当面接触的,想要采访我,一概答复用电子邮件
提问。

    有人把我与这些流氓记者的冲突归为可能是没有沟通好。其实根本不是那
么回事,在采访之前明确都说好了访谈录中我说的话发表前要由我确认,记者也
信誓旦旦保证做到,但是他们就敢不守信用,就敢搞欺骗,连做人的基本道德都
没有,除了事后骂他们一顿并从此不再与之打任何交道,还能怎么着?也有人建
议我不要轻易接受记者采访,以免再上当。其实我现在已经够小心的了,但是连
熟人办的希望我支持的报纸的记者、编辑都敢耍我,我还能小心到什么程度?经
常见到有人把中国新闻的弊病归咎为控制太严厉,连流氓记者也会做正义状跟着
抱怨“没有新闻自由”。那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是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新闻从业
人员的素质太差,不仅新闻素质差,而且道德品质差,是真正的痞子、流氓。

    幸而这些流氓记者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对我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支持我的
人不会因为看了这类歪曲报道就改变对我的看法,而那些因此被蒙骗的人我也不
需要他们的支持。反倒是这类歪曲报道的出笼会让那些报刊失去一部分正直的读
者,更会失去一部分新闻资源——我这里的新闻资源他们固然永远别想再利用,
那些信任我的人也会不屑于和他们打交道。所以,这种冲突的结果谁是赢家,本
是很显然的事。而这些小报明知诽谤我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却前仆后继
要做这种赔本生意,除了愚蠢,还会有别的原因吗?

附:
  方舟子:打假斗士还是“打假痞子”

  方舟子称司法机关应介入清华教授刘辉履历造假事件

  文/本报记者 邓艳玲
    《青年周末》2006.4.6.

  方舟子其人

  本名方是民,1967年生于福建云霄县。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
美留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4年创办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2000年创办中文网
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迄今为止已经揭露国内500多起学术造假,
人称“学术打假斗士”。
  目前担任《北京科技报》等报刊及新浪网科技频道的专栏作者。著作有《进
化新解说》、《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等10余本。

  方舟子语录

  说一个良家妇女是妓女,那是污蔑,称妓女为妓女那是事实。
  求真的精神、虚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是做学问的底线。

  提问:

  打到什么程度你才罢休?
  你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扑上去就打骂?
  一个人能保证不出错吗?
  体制有病,板子打在个人身上合适吗?

  对话背景

  近日,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教授刘辉因履历造假,被清华
大学处以“极刑”——开除。独家揭露刘辉造假的正是方舟子。就在方舟子以
“胜利者”的姿态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畅谈自己的打假经历和成果时,对他的质
疑一如既往地喧嚣。

  带着疑问,3月31日下午,记者与方舟子对话。

  刘辉造假涉嫌诈骗,应进入司法程序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为“青周”):清华大学把履历造假教授刘辉开除了,
这是您第几次彻底打倒一个学术造假者?

  方舟子:到目前我经手的学术造假案件就有500多起,校方去调查的仅10多
起,最后往往归罪到学生头上,把学生开除。这次清华的严肃处理算是开了首例,
结果还比较令人满意,我也很意外。

  青周:意外?

  方舟子:从我去年11月在“新语丝”网站公布他履历造假以来,前后居然耗
费了近4个月。其实查起来很简单,履历造假实在太容易核实了,上网一查就可
知真假。

  青周:时间拖得太长,是不是您没有及时告诉清华大学?

  方舟子:我很少校方打交道,没有这个必要,根据我对国情的了解,我认为
这样没有用。

  青周:您不试着告知,校方怎么会马上知道及时处理呢?

  方舟子:我不负责通风报信,我也只是起个舆论监督的作用。学术圈的人都
在看“新语丝”。不用我去告知校方,自然有人会去说。另外,我虽没有试过,
可别人试过,向我反应情况的就是通过正规渠道不能处理才来的。

  青周:打假到什么程度您才会善罢甘休呢?

  方舟子:像刘辉的开除处理,算是基本到位了,但还可以继续追究。他靠假
履历担任到学院领导的职位,涉嫌诈骗,应该要进入司法程序。以前已经有人因
为冒充北大博士去大学当老师,被判了三年。

  青周:刘辉事件是您学术打假的一个新起点吗?

  方舟子:刘辉事件只是个例外,我不觉得今后会有重大的变化。前两年在清
华也发现了两起履历造假的事情,都没怎么处理,只是在校内发了通知,让老师
注意自律,排查修改履历。通知发了没有,还是接二连三地出现履历造假,甚至
还出现了造假者仍然被提拔的怪事。严肃处理刘辉后,我想对清华的老师应该会
有威慑作用的。

  调查就是上网查询

  青周:您刚出来学术打假大家尊称您为“打假斗士”,现在不少人叫您“打
假痞子”,为什么会这样?

  方舟子:其实我从一开始打假,就是支持和反对的人都很多。通常打假没有
涉及到他们学校和本人,都比较支持,一旦涉及到了自身利益就开始死命反对了。

  青周:您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看到有假就扑上去”打呢?

  方舟子:对于个人打假工作来说,我认为我的流程设计应该是个人能够做到
最好的程度。收到举报之后,我先过一遍,自己会去作些调查,核实之后才发表;
我还有一个原则,向我举报的必须是实名,当然在发表的时候我会尊重举报者的
意愿,采取实名或者化名;然后,我的网站还允许被揭露者为自己辩护,各方也
可以讲出自己理性思考的理由,恶意谩骂我是不登的。

  青周:你怎么调查?

  方舟子:很多造假手段其实很拙劣,只要上网查询,将国内外的资料加以对
照马上就可以查出。

  青周:这样有说服力吗?

  方舟子:我需要声明的是,我个人参与的学术打假基本都是以生物科学为主
的,这个学科我还是有辨别能力的。其他的如剽窃、履历造假的辨别根本不需要
专业知识;伪科学违背的都是基本的原理和常识,看基本事实就可以判断;我不
熟悉的领域,我很慎重,需要专家的时候我肯定会向他们请教的,不是听到什么
就贴到网站上完事的。

  被我错怪是好事

  青周:您“学术打假”的标准是什么?

  方舟子:一是看是不是实名举报,二是重点院校、学术明星、学术权威优先
打。

  青周:为什么只针对这群人?

  方舟子: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之所以优先打击他们是因为他们占有重要的
学术资源和经费,他们一旦造假出错产生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对年轻一代的
错误示范作用也是恶劣的。对于普通学者我也没说不管,如果情节严重也照打不
误。

  青周:都是您一个人把关,能保证不出错误吗?

  方舟子:我打假从来没有冤枉人。我做事很谨慎小心,尽量避免出错。出了
错误我也会及时承认错误,现在看来大错误我是基本没有出,小错误及时更正就
好了。

  青周:您有没有想过,有时候一旦出错,伤害和损失就无法挽回了,即使是
更正道歉也不行?

  方舟子:我目前并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情。我想如果真是大错误,我会及时更
正,也会勇于负责任。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讲,出现这样的波折,对被错怪的人
反而是件好事,我这样查他都不倒,他的声誉反而会上升的。

  青周:有人认为你的打假有时是“体制有病板子打在个人身上”,这样合适
吗?

  方舟子:有人会因为学术理念不同、做人原则不一,认为这是体制的问题,
把板子打在个人身上是不公平的。我并不这样认为,就好比很多的犯罪的行为是
在社会形成的,不能说罪犯被警察抓住了,就说社会上犯罪的人这么多,你为什
么抓我一个。

  青周:为什么不打美国的假?

  方舟子:美国也有学术造假的问题,但是美国的学术管理比较规范,有正规
的渠道和机构专门在做这件事,中国没有。中国学术造假严重的程度令人震惊,
一下子几年来有500多起,而且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真假会越辩越清

  青周:如果被打假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打,没能及时反驳,这样对他不是不公
平吗?

  方舟子:不可能,只要是学术圈的人,都在关注我的网站,即使他自己没有
看到,肯定有人会告诉他,这个你放心。目前看来,基本上第二天就会有回应的,
不会没有反驳的机会。

  青周:人家为什么一定要随时关注您的网站?

  方舟子:我的网站影响力在那,不用我强迫,他们自然会关注的。

  青周:学术上的事情难道是靠辩论弄清楚的吗?

  方舟子:我关注的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真和假的事情。真和假是可以越
辩越清的。单纯的学术争辩我一般不登,有的争论也许会涉及到学术争辩,如果
是有利于将真假看清,我也会登载。

  青周:我在您网站上也看到,很多时候对立双方的发言量并不平衡?

  方舟子:来稿不是我策划我不能控制的。我会尽量给双方发言的机会。当然,
我会有自己的倾向,我不保证对立双方有相同的发言量和位置。

  造假手法让我很惊奇很好笑

  青周:到底是什么让您放弃研究工作来学术打假?

  方舟子:我的打假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是随着互联网一起发展的。1998
年放弃研究是想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想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写作工作。打假是
过了两年之后恰巧碰上的。2000年,国内很多报纸都上网了,我在网上看到太多
的科技方面的浮夸、虚假新闻,尤其是生物科学方面,但很少有人怀疑。虚假新
闻通常都是造假者的杰作,我从打击假新闻开始这样就深入到学术打假方面。最
开始是关注那些从国外回国来骗的人。

  青周:您乐此不疲打击学术造假的动力是什么?

  方舟子:我并没有乐此不疲。2001年我就说过,如果国内有一个正规的、值
得信任的学术规范渠道,或者有人能接下这件事,我还是更愿意去写些科普、文
史方面的文章。

  青周:您有过退缩、厌烦的时候吗?

  方舟子:我是个比较执着的人,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楚,就是个人民间的行
为,但我对这件事本来不报什么必胜的希望,也就不会失望。在不同时期遇到不
同的造假手法时,总觉得很惊奇很好笑忍不住就要揭穿它们。

  只要揭露的是事实,被人利用也无所谓

  青周:有学术造假者偶尔失足就被你打倒无法翻身,必须要置人于死地吗?

  方舟子:学术本身是是非分明的问题,造假者被严肃处理那是正义,科学容
不得半点虚假!我个人和他们没有恩怨,我对事不对人。

  青周:您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吗?

  方舟子:我做这个事肯定会有被人利用的时候。我主要看的是事实不管动机
是什么,只要揭露的是事实,被人利用也无所谓。

  青周:为什么只有您不遗余力地坚持在打假?

  方舟子:我其实不是一个人在做,背后支持我的人很多。我出来是因为我热
爱科学、真理,我的眼睛容不下沙子。我不在学术界工作,没有学术上的利益得
失,是个自由人,我心理素质好,别人骂我也无所谓,所以我就做了。

  青周:您的本名好像不是方舟子吧,为什么要改名呢?

  方舟子:我没改名,我证件上的名字还是方是民。“方舟子”是我高中时给
自己取的笔名。 “方舟”在古文中是两艘并驾齐驱的小舟,“方舟子”就是驾
两艘船的人。从高中时期我就既爱文学也爱科学,所以我希望自己能驾驶文学和
科学的两叶小舟在人生的大海中乘风破浪。

(XYS200604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北京“痞报”《青年周末》

  作者:过洁世同嫌

  受人之托,到报摊去买一份刊有方舟子访谈录的《青年周末》。

  瞅见这份报纸的第一眼,赫然看到“方舟子打假痞子”的灰色大字,竟然觉
得很不好意思去看,好像也不好意思让旁边的人看到,先一把将封面折起来,才
开始付1块报钱。之所以会不好意思,一是我所敬重的方舟子竟然会接受这种小
报的采访,二是我竟然会买这种小报。

  方舟子何痞之有?他文章口气是很尖锐,但他污人清白了吗?他言过其实了
吗?他玩世不恭了吗?他口出污秽了吗?他危害社会了吗?他不负责任了吗?他
语气尖锐的揭露,是对骗子小偷有利,还是对良民有利?难道没有把被逮了现行
的骗子小偷称为“巧妙地拿走别人东西的现代文明人”而是直呼为“骗子小偷”
就是损害了骗子小偷的名誉,就反倒成了痞子?莫非世道变了,骗子小偷也可
以理直气壮维护自己行骗偷盗的正当权利、也有发出自己正义吼声的舆论机构了?

  而据说这份报纸是我所尊敬的一个报人创办的。所以这个是非不分的封面尤
其让我吃惊。

  转念一想,其实也没什么好吃惊的,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这一段时间,方
舟子打假好不容易见了点成效,媒体报道的热情很高,他本人也频频在电视上亮
相,一付忧国忧民正人君子的模样,让很多人不舒服。而把正人君子踩在脚下最
好再跺几脚,是制造轰动效应的绝佳途径,君不见,如今肆意蹂躏他人的人格也
是某些媒体记者的看家本事。更何况,踩令人不舒服的方舟子多方便啊,每天都
有不计其数的人骂他,《青年周末》需要做的,只是选一个更新鲜点的骂法而已。
这样一个天时地利的踩踏对象,对一个刚创刊的无名小报来说,真是不踩白不踩。

  除了这个封面,对这份报纸我没有再多读一个字,以后也不打算读。无他,
趣味低下,和网上为了吸引点击率不惜一脱再脱的活宝没什么两样——堪称痞报。

(XYS200604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英国《自然》对刘辉事件的报道

7 04 2006年

  虚构的论文表导致解雇

  英国《自然》2006.4.6

  名字有什么意思呢?(译按:这是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台词)
北京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在提交了一份履历之后获得了该职务,履历中
列了一篇”H. Liu”发表在《普通病毒学杂志》上的论文。上个月,在校方获悉该
论文是由纽约赛奈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刘宏所写之后,他丢了工作。

  校方是在去年十一月从方是民那里知道了这个问题的。这位住在圣地亚哥的
生物化学学者创办了一个流行的网站,张贴有关学术造假的传闻。方说,他在得
到一个匿名举报之后,对张贴在清华网站上的刘辉履历做了调查。“我发现有的
论文或者不存在,或者属于他人,”方说。

  校方在调查之后将刘辉解雇。

(方舟子译)

  Nature 440, 728-729 (6 April 2006) | doi:10.1038/440728a

  Fantasy reference list leads to the sack

  What’s in a name? Hui Liu, assistant dean of the medical school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got his job after submitting a resume
that cited, among other things, a paper by “H. Liu” in th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He lost his job last month when the university
learned that the paper was written by Hong Liu, a researcher at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in New York.

  The school was told of the problem last November by Shi-min Fang,
a San Diego-based biochemist whose home page is a popular place to
post rumours of scientific fraud. Following up an anonymous tip-off,
Fang says he investigated Liu’s resume, which had been posted on
Tsinghua’s website. “I found that several papers were either
non-existent or belonged to somebody else,” Fang says.

  The university’s investigation led to Hui’s dismissal.

(XYS200604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清华剽窃教授刘兵又造谣了

6 04 2006年

    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兵教授近日到广州开坛讲“科
普”,还是在宣扬他的那一套反科学理念,连《诛仙》之类的玄幻作品他都要当
成科普作品,否则就是“科学主义”。对这种打着“科普”、“科学传播”的羊
头贩卖反科学狗肉的思潮,新语丝上已有数百篇文章加以驳斥,在此不赘。我只
想再来看看他对我的攻击。

    刘兵因为被我们揭露出剽窃国外作品以及乱译国外的文章,气急败坏,曾经
大骂新语丝是“信誉死”(参见方舟子《评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对新语丝的漫骂》
(XYS20030715)、《也来给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批改英译汉作业》(XYS20030715)、
《岂能拿翻译凑文章》(XYS20030724)以及白开水《这是印象记述还是抄袭?—
—评刘兵教授的《穿行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丛林中——伦敦科学博物馆撷英》》
(XYS20030718)),并一再撰文或明骂或暗贬对我进行攻击和造谣。这次大概迫
于形势,突然假惺惺地“肯定了他(方舟子)及新语丝网站做出的贡献”,但是
“总体上还是持保留意见”。人家要保留对我的什么意见,本来是我管不着的,
但是要以“保留意见”为由,对我造谣,那我就要管一管了。

    他说“方舟子把科学当作过于唯一的尺度,对人文有本质上的排斥”,就是
一则早就被我驳斥过的老谣言(参见《方舟子指斥清华大学刘兵教授造谣:“我
从来不认为科学不可质疑绝对正确”》(XYS20040606))。我从不把科学当作
“过于唯一”的尺度,更从不排斥人文,取名“方舟”,本来就指的科学与人文
二舟并骛。我自信我的人文修养比这位三脚猫的人文剽窃教授可是强得太多了,
不信随便挑一个领域咱来比划比划?

    他又说,“一个人在那么广泛的学术层面上不可能都有深入了解”,结果就
导致了“宁可错杀千人,不能漏过一个”的情况。他要是说“可能会导致……”,
我还不好说是谣言,但是他说“结果就导致……”,那就是造谣了。在我们已经
揭露过的500多例中,剽窃教授可举得出哪个是被“错杀”的?我们揭露的学术
造假,有几个是需要对“学术层面”有“深入了解”的?揭露你刘兵剽窃、胡编
乱译,用得着什么“学术”?懂英文就够了。而且,我除了一张嘴,无权无势,
不要说“错杀”,连“对杀”都做不到,要不然,岂能容你这样的剽窃造假分子
继续在清华大学当教授?岂能容你到什么科普论坛招摇撞骗?

    我也一直在呼吁要建立学术打假的机制,但是与剽窃教授的呼吁动机完全不
同。剽窃教授装模作样做此呼吁的用意,乃在于反对学术打假,想要利用“学术
打假的机制”包庇他的学术造假。

附:
  “《院士科普书系》是一套失败的书”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在“广州科普讲坛”上提出,应改变科普方式,让人有兴

  2006年04月06日南方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王海军 实习生陈淑仪 通讯员罗桂香)“虽然获得国家科技进
步奖,但《院士科普书系》基本上是一套失败的书!”昨天,中国科协-清华大
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兵教授抵穗,开了“广州科普讲坛”今年第
一讲。

  他表示,科普要有合适的传播方式,《诛仙》之类的玄幻作品,不应该以科
学主义的观点加以排斥,这些作品有利于培养人的想像力,可以与《哈利·波特》
等西方魔幻作品竞争。

  “科学家和科学史写得像江湖”

  昨天上午,刘兵教授在演讲中

  提出,目前在科技传播方式上做得还很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去年出版的
《院士科普书系》是一套失败的书,“别说科普,很多科学家都看不懂。”他表
示,很多院士们的学问来自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并不擅长写作。“国外有很多专
门的科学作家,而我们没有。”

  该怎样进行科技传播呢?刘兵对一些网络文学给予高度赞扬。《上帝掷骰子
吗?》是近期在网上流传并且大热的一本关于量子力学发展史的长篇作品。迥异
于传统科普读物,“用网络语言把科学家和科学史写得像江湖一样”,让人有兴
趣,但又不违背事实。刘兵说,这篇文章启发我们关键是用什么方式说话。

  对于《诛仙》等玄幻作品,刘兵也表示支持,认为不应该以科学主义的观点
加以排斥,这些作品有利于培养人的想像力,在与《哈利·波特》等西方魔幻作
品的竞争中,这些本土玄幻作品还应该得到扶持。

  “对方舟子总体持保留意见”

  对于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刘兵肯定了他及新语丝网站做出的贡献,但
“总体上还是持保留意见”。认为方舟子把科学当作过于唯一的尺度,对人文有
本质上的排斥。而且,“一个人在那么广泛的学术层面上不可能都有深入了解”。
结果就导致了“宁可错杀千人,不能漏过一个”的情况。刘兵认为最重要的是建
立学术打假的机制,不能靠个人。

  小资料·刘兵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
参与去年国内“敬畏自然”之争,以及和学术打假明星方舟子的论战。

(XYS200604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6 04 2006年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鳄鱼遇到食物掉眼泪是怎么回事?英国二战时为何停止
天气预报?……这些看上去很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出现在2006年录用公务员的公共
科目笔试中,消息传出后,舆论大哗。特别是第一个题目,许多人把它当成了一
道“脑筋急转弯”似的无聊题目,有些人还模仿“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经典
笑话,编造中外名人对“为什么南极没有熊?”的回答博人一粲。

    也有评论家是比较严肃地批评这道题的,质问在公务员考试中出这样的题目
有何意义。有一篇评论文章引用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
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话,说这个小问题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形成、星体的
变化,到目前也是没有谁能确切回答,作为一个问题,是科学家长期研究的方向,
但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云云。于是评论家批评说,对于这样一个连科学家都没
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叫考生怎么回答?阅卷人怎么评分?所有考生都得不到分也
就失去了评价考生能力的意义。

    该评论家显然把这道题当成了论述题,其实它是一道从4个答案选一的选择
题:A、因为南极在大陆板块分离时已经脱离了其他几个;B、因为气候问题,不
适合熊生存;C、因为没有熊赖以生存的食物,所以无法生活;D、南极以前是有
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变化,所以熊灭绝了。既然是选择题,即使考生
瞎选,也有四分之一的概率得分,所以不必担心考生都得不到分。

    从这道题提供的预选答案可知,它并非一道搞笑的无聊题目,而是一道科普
知识题目。它也并非新鲜好玩,其实是在科普节目、科普读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
问题,例如北京电视台的“科技全方位”栏目的“银屏科考”节目在去年8月份
就问到了这个问题,那时候应该正是公务员考试命题的前夕,可能是某个命题人
从这个节目得到的灵感。如果我的这个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这道题的标准答案
也可能参考了该节目提供的解释:“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原因就是北极附近
是海洋,有丰富的鱼类作为北极熊的食物,而南极是大片的陆地没有北极熊需要
的食物,所以北极熊不能在南极生存。”按照这样的解释,答案大概是C。

    但是这个答案是错的。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是海豹,而不是鱼类,而海豹在南
极也有(其实南极鱼类也很丰富),而且南极还有企鹅可轻易地成为北极熊的美
味。如果有北极熊被引进到南极的话,它们一定就像是进了天堂,而对现在在那
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的海豹、企鹅则会是一场灾难。

    所以,南极其实非常适合北极熊生存。但是并不是适合某种动物生存的地方
就会有该动物的存在。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其进化史密切相关。南极没有熊的原
因很简单:北极熊是在别的地方进化出来的,之后又没有机会跑到南极去。

    北极熊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它们和棕熊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可能是在更新世
的后期(大约20万~50万年前)从棕熊分化出来的。因为它们的祖先就像绝大多
数熊的其他物种一样是生活在北半球的,所以北极熊进化出来后就在北极生存了
下来。地质史上从未出现过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全部冻结的情形,而北极熊又不
善于长途游泳,那么它们能扩散到南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美洲大陆。但是北极
熊又不适合在温带和热带生活,所以这就断了它们跑到南半球、再去南极的可能
性。

    南极要有熊的另外一种可能是由南半球的其他熊进化出来,但是这在历史
上不曾发生过。南美洲只有一种熊——眼镜熊,它与其他的熊的亲缘关系都很远,
如果碰巧由它进化成“南极熊”,也肯定与北极熊很不一样。

    “南极为什么没有熊?”并非一个无聊的问题,而是一个很严肃的进化生物
学问题,当年达尔文就是通过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地球上许多地方有类
似的环境却没有生活着同样的物种——而得出了生物必定是进化而来的结论。这
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复杂。

    公务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在考试中出一些科普题目,我觉得是无可
厚非的。当然,是否要出略嫌过于专业的题目,可以商榷。题目的内容也应该由
有关专家审定才不至于出错。但是,从对这道题的冷嘲热讽和所谓专家的不负责
任的评论所反映出的科普现状,所暴露出的问题,要比出了一道错题更令人担忧。

2006.4.3.

(中国青年报2006.4.5.)

(XYS200604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清华大学开除造假教授之后

5 04 2006年

    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近日以“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在个人网页中
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为由解除与清华大学医学院
院长助理、教授刘辉的聘用合同。这是中国名牌大学教授首次因造假而被开除,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媒体不小的轰动,甚至还成了一条国际新闻。

    从社会舆论看,多是赞扬清华大学校方做得好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仅
仅因为刘辉盗用了一篇别人的论文就将其处以“极刑”,好像太严厉了。其实
虽然刘辉的履历最先被爆出有假是因为盗用了与他的名字相近的一名作者的论
文,这件事因为很有趣而被媒体做为重点渲染,但是刘辉的履历问题绝不限于
此,他罗列的其他论文也有假,他声称在国外期间获得的博士学位、担任的职
务和获得的奖项,也都有假。比如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发言人已经证实,刘辉在
1997-2004年间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在该医学院工作。

    可见刘辉的个人履历中存在着多处重大的造假,他靠弄虚作假申请到了重
要职务,事发后将其开除,是很恰当的处理办法,一点也没有过重。事实上还
是轻了。靠严重造假的履历获得重要职务,这已经有诈骗犯罪的嫌疑,应该由
司法机关介入追究其法律责任了。去年媒体曾经报道,有个叫刘志刚的高中文
化程度的人冒充北京大学的博士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任职,事情败露后被
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和赔偿经济损失。莫非冒充国
内名牌大学到不知名的大学任职是犯罪,而冒充国外学历到国内名牌大学任职
反而不犯法?

    要发现刘辉的造假行为其实并不难,只要做一点检索、查证工作就能发
现。所以很多人都有这么个疑问,为何当初清华大学聘用他时,连最基本的查
证工作都没有做,而完全相信了刘辉的自述?为什么要靠校外人士来发现其中
有假?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失职的责任?

    不过这个问题看来注定无解。这也不是清华大学首次爆出教师履历造假。
在刘辉之前我们已经揭露过几起,但是造假者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其中有一
位反而被从副教授提升为教授。我想刘辉一定觉得很冤屈,为什么都在同一个
学校,都是履历造假,就他一个人受到了处理?这一次的刘辉事件,据我的了
解,校方一开始也并不愿意做出处理的,是在老师们的压力下才被迫做出了开
除的决定。在做出决定之后也没有主动向外部公布,十几天后才被泄露出去。

    中国的大学对学术造假的认识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以为一旦有教师被
发现造假,就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名誉,所以就要千方百计地掩盖事情的真相,
不愿做出调查、处理,甚至包庇、维护造假者。对此我们已司空见惯。

    再好的大学也难免会有害群之马。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也发现有教
授造假吗?所以,关键在于当有教授被指控造假之后,校方是如何去面对的。
对造假不闻不问,乃至纵容、包庇,才是在真正损害学校的名声。敢于直面造
假行为,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严肃的处理,反而会使坏事变成好事,让人对该大
学的学风更有信心。清华大学严肃处理刘辉,本来是一个为清华大学赢得声誉
的大好机会,但是清华大学校方却不仅不主动让外界知道,反而在消息外泄之
后还尽量想息事宁人。可见清华大学在这一事情的认识也存在误区。

    所以,清华大学能够开除造假教授,固然创下了一个值得赞扬的先例,但
是仍有诸多还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这个事件是个很特殊的例外,我们切不可对
它做过多的解读,甚至误把它当成了打击学术腐败的里程碑。要遏制学术腐败,
不是靠某个事件的震撼、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的是社会
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要让中国学术界拥有一个比较干净的环境,路还长着
呢。

2006.4.1.

(北京科技报2006.4.5.,发表时有删改)

(XYS200604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四川大学BBS生物版上的一则谣言

5 04 2006年

    今天见到有人在新浪blog上转了四川大学BBS生物版上一个署名greenworm的
人发的帖子,文中称:

“近10天来发生的事件使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为魏老师遭受中伤
感到不公之余,觉得对个人成长是个很好的事情,这些学校的教科书里面没有交
给大家。当然,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新语丝看看,上面的内容是方舟子在控
制,我们的去信从来没有发过,虽然只是学术的,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可以从其
内容和发贴结构帮您了解方舟子,了解新语丝,了解这个社会。当然,新语丝存
在仍有必要,其坏为可以中伤人,其好为可以震慑造假者。”

    到现在为止我总共收到魏于全院士寄来的4封来信,当天或隔天就登出。自4
月3日我登出《再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之后,未再收到魏院士的来信。此外,
再也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四川大学的来信、来稿,所谓“我们的去信从来没有发
过”,是个谣言。对于从学术的角度为魏院士辩护的来稿,我收到后也都登出。
新语丝上面登出过为魏院士辩护的文章,经查,这些文章一登出,有人就迫不及
待地转到四川大学BBS,连新语丝的标记都没有去掉。自己控制舆论惯了,就以
小人之心做被迫害状,甚至连blog上的评论舆论也想控制,三班倒不停地在那里
反复、大量地张贴同一内容的谩骂帖子,制造“90%的人支持魏老师的舆论”,
而对新语丝的舆论控制不了,就只好靠造谣中伤了。

(XYS200604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说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

4 04 2006年

【按:此文原题《神奇的肿瘤抑制剂“魏氏佐剂”》,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有误。
PNAS论文中的图3未列出肿瘤生长的时间(比较奇怪),所以不能与魏院士的论文
做比较。原先提到的1周时间当指肿瘤接种的时间点。论文正文提到时间时未用介
词,又未标出肿瘤生长时间,所以误读。我已将有关段落删除,对此非常抱歉。但
是对魏院士错用文献的批评仍然成立。】

    这一篇本来应该是《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的后续,因为打岔
去答复魏院士的答复,所以拖了一下。

    在文章中罗列一大堆专业文献,可以显得自己很专业,以吓唬住外行,反正他
们是不会去核对这些文献的,即使去查了也看不懂,而内行呢,却未必有时间、有
心思去核对。而其实那些吓人的文献可能和要说明的观点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是
相互冲突的。“白字秀才”、“直言了”之流就是网上文献唬人派的代表人物。

    魏于全院士对罗列文献也有特殊的偏好。他用什么方法测量肿瘤直径,明明是
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他却绕了一大圈,列了四篇文献让我自己去看,而这
四篇文献所用的方法又不一致,搞得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明白他究竟用的哪种方法。
但魏院士对文献的巧妙使用还不限于此,还有更具独创性的。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

    司教授认为魏院士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
论文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该论文中对照组肿瘤的生长速度慢得令人难以置信,长了
20天才只有300 mm^3,而按其他人的结果,应该有4000-6000 mm^3,差了十几倍,
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做过这个实验:

【根据他们对对照组动物肿瘤生长的描述,可以肯定,他们所使用的小鼠的黑色素瘤
细胞株B16,或C57小鼠是绝对不合格的。凡是做过此类动物实验的人都会知道,B16
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到C57皮下后,20天左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都会长至
4000mm^3-6000mm^3以上,并引起小鼠死亡。……根据以上所举的几个问题,我不愿
意相信,魏于全院士不懂得进行肿瘤免疫研究的最基本的实验规矩,我只能怀疑,作者
是否真正进行过这一组实验,或者说,这是一篇胡乱拼凑的论文.】

    魏院士对此解释说(见2003年致《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的信):

  【⑨关于肿瘤生长速度。本研究的肿瘤体积比司老师提到的本杂志2002年,第
9期所载的张波等的论文中的肿瘤体积相对要小。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
接种的细胞数量为每只鼠5×10^4而张的论文中为每只鼠1×10^6个细胞用于抗肿瘤
血管生成治疗。我们用的细胞数量为张的二十分之一。其二,我们的治疗组是佐
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本文中使用的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
已知结核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几方面的原因可能
是本文对照组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原因。实际上,类似本文肿瘤大小也见其他学者
的报道 (Xiang, R., et al. PNAS, 2000; 97: 5492-5497)。】

    简单地说,魏院士认为他们的对照组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的原因有两条:一、他们
接种的肿瘤细胞数量较少,是别人所用的二十分之一;二、他们的对照组用了佐剂,
而已知佐剂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魏院士并称其他学者的论文中也报道过和他们的实验
一样的肿瘤生长速度,举了《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稍早一点发表的论文
为证。

    这些理由看上去有根有据,特别是别人也得出和他一样的结果这一点,更是有力。
专业的人士在看了这番辩解之后,也很少有人想过要去查查这篇论文,因为专业人
士一般都是相信别人引用的论文无误的。也只有像我这样“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才
会想到去把这篇论文调出来看看。

    这篇论文有一张图(图4)显示B16黑色素瘤的生长曲线,其对照组看上去的确和魏
院士论文的对照组很相似,在接种20天后也只长到不到300 mm^3。魏院士应该指的就
是这张图。但是这张图能够用以支持魏院士的说法吗?不能。魏院士的实验用的是C57
野生型小鼠,而PNAS论文这张图的实验材料是免疫缺陷(SCID)的突变小鼠,用外源
CD8+T细胞重建了小鼠的免疫系统。所以实验材料完全不同,根本就不能用来做对比。

    最后顺便说一下,司教授对魏院士这篇论文从实验的层面提出了7点批评,在我看
来前6点都是成立,最后一点(无关紧要的一点)是由于魏院士论文表述不清引起的误
解:【7.图3所示的自然杀伤活性与文内的结果描述严重不符,按文内描述,实验组CTL
较对照组分别增高34.0,24.1和13.9%,而图3所示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增长了数
倍之多,这说明作者缺乏起码的算术训练……】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后来细看了图3,
才发现“分别增高34.0,24.1和13.9%”云云不是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例,而是指在
对照组已有百分比的基础上的叠加(例如从10%到44.0%,他称为增高34%)。魏院士
的算术训练还是可以的,但是语文训练需要加强。

2006.4.4.

(XYS200604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