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8 04 2006年
偶尔检索出《神州学人》2004年第2期介绍当年的新院士魏于全的这篇文章,
内容很有意思,特别是其中提及的魏院士在日本的经历更有意思,以前竟没有引
起注意:
“在日本留学五年间,他先后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2篇。
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各国医学界,特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都
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
5年读博发表国际论文42篇,平均一年8.4篇,这是个惊人的数字。须知生物
医学是实验科学,是要做实验的,而实验是有周期的,一个博士生如果一年能发
表一篇论文,已经是非常高产的了,更何况一年8.4篇?这个数字在生物医学领域
可是创了一个记录了,把以前那些被我们揭过的牛皮大王都比了下去。
但是,查魏院士在日本期间的发表记录,英文文章总共4篇:
Wei YQ, Zhao X, Kariya Y, Fukata H,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quercetin: involvement of heat shock protein.
Cancer Res. 1994 Sep 15;54(18):4952-7.
Wei YQ, Zhao X, Kariya Y,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abrogation of
heat-shock protein (HSP) 70 expression in tumor cells.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1995 Feb;40(2):73-8.
Zhao X, Wei YQ, Kariya Y, Teshigawara K, Uchida A.
Accumulation of gamma/delta T cells in human dysgerminoma and seminoma:
roles in autologous tumor killing and granuloma formation.
Immunol Invest. 1995 May;24(4):607-18.
Wei Y, Zhao X, Kariya Y, Fukata H,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duction of autologous tumor killing by heat treatment of fresh human tumor cells:
involvement of gamma delta T cells and heat shock protein 70.
Cancer Res. 1996 Mar 1;56(5):1104-10.
不知剩下的38篇都是日文文章,还是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我查的是PubMed,
如果是日文文章一般也会收录目录,但我没有查到魏院士曾经发表过日文文章)
这4篇论文中,魏院士3篇是第一作者,1篇是第二作者。2篇发表在档次比较高的
期刊(Cancer Research),其他的档次都不高,甚至是影响因子低于1的刊物。
这样的发表记录很一般,不可能引起太大的关注,所以可以断定“各国医学界,特
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都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是牛皮。其实从1989
年迄今魏院士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总共也不到30篇,大部分是在他回国当了
“大老板”,手下有一大批人在给他打工之后发表的,这个数目还比较正常。
“在日本读博士的他,帮助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16名副教授和博士毕业
生等高级人才。”
日本的副教授和博士毕业生竟然要靠一个国外博士生帮助培养,而且达16名
之多,这种教育体制也太奇怪了吧?究竟是谁培养谁呢?可别是把曾经和自己在
同一个实验室工作过的人全算成是在受他的“培养”吧?
“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经他治疗
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他的贡献被日本NHK等多家
电视台、电台和报纸报道。日本吉田公司深知肿瘤免疫治疗的经济价值,欲为他买
下一千万元的设备,并以拥有‘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来挽留他,他婉言相拒。他
认为,祖国需要他,他决心回国为同胞解除癌症痛苦。”
魏院士在日本应该是没有行医执照的,而且从他在日本期间发表的论文内容可
知,他研究的是基础医学,是有关热激蛋白质和细胞凋亡的关系的,虽然和肿瘤也
能扯上关系,但是并非他后来回国研究的“肿瘤免疫疗法”,更与临床癌症治疗无
关。所以我不相信“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
疗,经他治疗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更不可能
有什么日本吉田公司要给他“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我查到日本有两家吉田
公司,一家是生产皮包的,一家是生产齿科设备,好像都不会对“肿瘤免疫诊疗”
感兴趣)
一个对自己的海外履历都敢这么放开了胡吹的人,我不相信能踏踏实实地搞科
研。
附:
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2004-02-23]
2004年《神州学人》第2期封面人物—-魏于全。
文/杨绍林 曹淑玉 廖志林
2003年11月25日下午,魏于全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到四川
大学华西医院,全院一片欢腾。11月26日,魏于全教授同新闻媒体的见面会上,
石应康院长热泪盈眶,激动地说:“50年了,我们终于培养出了一位院士”。
“魏于全教授能当选院士,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川大人,华西医院全体师
生职工的骄傲……”“七年前,魏于全从日本归国时还是满头青丝,如今才44岁,
他的青丝就已变成了白发!”看着魏于全头上的缕缕白发,泪水禁不住从石院长
眼角滑落。魏于全教授也泪光闪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从一位青年医生成长为一名院士,魏于全教授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其
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2003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表彰会上与朋友合影,右二为魏于全。
一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各国科学家正奋力探寻攻克癌症手段的时候,年少的
魏于全从大巴山的一个小县城来到成都锦江中学就读。在这所中学里,他第一次
听到癌症是最可怕的疾病。锦中对面的华西医大里就有研究癌症的专家学者,年
少的魏于全心里产生了一种渴望和敬仰。
1978年,魏于全满怀憧憬和理想考入华西医大。10个寒暑假,他只回过一次
家,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度过。本科5年,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83年,他又考上本校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病理学家杭振镳教授。
从此,魏于全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人体种瘤病理学,探寻癌
症机理,解读癌症“死亡密码”。
1000多个日日夜夜,魏于全几乎没有完整地休过星期天,甚至大年三十,正
月初一、二仍然呆在实验室。毕业时他的硕士论文《小脑髓母细胞瘤与胚胎细胞
对比研究》获优秀论文。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魏于全分配到华西医院病理科工作,每天要确诊20余人
是否患癌症。他说:“当死亡审判官的日子让我缓不过气来”,有时甚至害怕见
到面带愁容的病人。当白天的医疗教学工作结束后,他便一头钻进实验室,有时
一干就是三天三夜。他的妻子赵霞回忆说:“那时我们每人仅有100多元的工资,
他用一部分买实验的像纸,一部分买书,生活很苦。因为我们是大学同学,我也
是医生,所以理解他,支持他。”
1987年和1988年,魏于全在显微镜下观察探寻“小脑髓母细胞瘤”的成因,
他终于得到“小脑髓母细胞瘤的细胞由胚儿细胞衍变而来”的结论。《中华病理
学》杂志在1989年发表了他的这篇研究论文,3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者也得
出同一结论。
1988年秋,魏于全证实了癌组织里面的淋巴细胞可以杀伤癌细胞。从1983年
至1991年,魏于全在肿瘤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研究方面完成研究论文27篇。《中国
人鼻咽癌中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的直接超微结构》、《人体肺癌中的淋巴细胞与
癌细胞原位观察》等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
来函索要论文,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多次被各国学者、研究者在发表于国际杂志的
论文中引用及证实,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
二
1991年4月,魏于全幸运地被卫生部遴选为日本世(加竹头)川奖学金留学
生,到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放射线生物研究中心”继续他的课题“癌症免疫治
疗及基因治疗”研究。在日本留学五年间,他先后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
研究论文42篇。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各国医学界,特别是癌症
领域的研究者都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
在日本读博士的他,帮助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16名副教授和博士毕业
生等高级人才。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
经他治疗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他的贡献被日
本NHK等多家电视台、电台和报纸报道。日本吉田公司深知肿瘤免疫治疗的经济
价值,欲为他买下一千万元的设备,并以拥有“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来挽留他,
他婉言相拒。他认为,祖国需要他,他决心回国为同胞解除癌症痛苦。
1995年11月20日,我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教育组推选他作为优秀留学人员
代表,受到了到日本访问的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江泽民同志高兴地握住他的手,
问他的原籍,问他的学习和研究情况。江泽民同志说,欢迎赤子报效祖国和人民,
这使他倍受鼓舞,从而更坚定了他回国报效祖国人民的决心。
三
魏于全在日本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收到了华西医院石应康院长写的一封言辞
恳切的邀请信,希望他回华西看看。母校的召唤使他倍感亲切,他谢绝国内外医
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邀请,1996年3月25日他接过日本京都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
学位证书,30日便携妻子女儿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华西。
为了带回数万美元的试剂、设备以及75公斤重的宝贵资料,他们夫妇俩舍弃
了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为了带回无价的细胞株,他特制了一个像子弹夹一样的
布袋背心,将试管装在布袋内,再置于自己的贴身处带回国内,其拳拳爱国之心
令人感动和钦佩。
回国后,学校和医院给了魏于全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在医院最困难的时候,
拿出500万元为他建实验室,这是医院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当时国内医学界也
十分罕见,要知道这笔钱相当于当时全院2500名职工20个月奖金的总和。
为了他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医院为他新建了实验室,购买
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建立国内惟一利用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性进行免疫治疗研究
“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同时还建立了肿瘤生物治疗病房,设床位25张(现已增
至95张)。
1996年3月回国后,魏于全教授被任命为华西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主任,
同年聘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12月被聘为肿瘤学教育部“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12月起任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同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的新药评审专家等。
魏于全教授归国后,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开发与临
床治疗研究,尤其是致力于探索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将生物进化中的异
种同源分子、异种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反应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对于探讨多
种生物(如人、鼠、果蝇等)的同基因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在内的多种生物基因组计划成果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他发现了淋巴细胞在肿瘤
微环境内能杀伤自身癌细胞现象,提出了诱导增强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并用于临床
治疗;他发现癌细胞高表达HSP70现象,提出并应用HSP70的反义RNA及槲皮素阻
断HSP70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
有关异种抗血管免疫研究论文发表后,受到国际重视,已被他人在Natare
Med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上引用,得到世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通过对肿瘤高度表达细胞HSP70对癌细胞的增生及生存中作用的研究,他发
现阻断癌细胞的HSP70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而
对正常细胞相对无作用,为癌症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还发现了甲
斑蝥素有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作用,并对其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已被
他人在Nature Med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引用323次。
魏于全教授由于在肿瘤生物治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临床治疗研究方面取
得重大突破,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基金,国家
“863”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团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大及重点课题,九五攻关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课题,
卫生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等10多项课题,获得科研资助经费超过一千万元。
面对如此多的科研任务和重大科研课题,魏于全教授夜以继日地工作,节假日几
乎全部被占用。正因为这样,他的头发在7年间变白了。
魏于全教授当选院士的消息见报后,病房里很多病人买来刊登有该消息的报
刊,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当日下午魏于全教授上门诊,无数患者挂号,等上好
几个小时,就是为了看看魏院士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魏于全教授的研究生导师,杭振镳教授在得知自己的学生当选院士后,
他激动地说:“我和魏于全既是师生,又是同事,还是朋友。从他1983 年作我
的研究生算起,我们相识已有20多年了,他的成功,取决于‘四敢’精神;敢于
攀登、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我们从事的肿瘤超微结构研究,主要探
索肿瘤细胞与人体组织的关系,并从中找到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做实验是一个苦
差事,可不管过程多么麻烦,结果多么令人沮丧,他都从不放弃,总是信心十足
地坚持到最后。”
魏于全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自编教材,在全国率先开设《基因治疗的基
础及临床》、《流式细胞术在基础及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两门课程,使研究生能
了解和掌握肿瘤基因诊疗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
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魏于全教授表示:当选院士不是他个人的荣誉,而是全川
大、全华西医院的荣誉。“当选院士,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今后会更加努力,
做一个更好的医生,为病人服务,同时在学术研究和道德上做好表率”。
(XYS200604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