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之剽窃

19 02 2008年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有感于美国“皇帝”与“海螺共和国”》(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28日。我刚好有一篇文章登在同期报纸上,所以注意到)一文约一半的篇幅,即有关美国“皇帝”的部分,基本抄袭自我写于2004年2月、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文章《假做真时——美国皇帝诺顿一世传奇》,插图版见:http://www.xys-reader.org/blogs/fangzhouzi/2006/05/24/aeaeaoeaeaascoeyaeaeaeczacsaeeaeaaay/。美国“皇帝”的事迹不是我的发现,虽然我是第一个将之介绍到中文世界的,但英文“有关的文章”多得是,别人当然也可以根据“有关的文章”包括我的文章做介绍,但是不能拿着我的介绍文章大段大段地照抄,翻译、表述都是我的,连我文章中的一些特异的幽默语句也照抄不误,这些语句与我全文的调侃风格很和谐,放在孙文中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如此大面积的照抄照搬,即使注明了出处也有剽窃之嫌,更何况对原作者、原文只字不提,以“有关的文章”一语带过,让读者以为是他自己根据原始材料综述而成的,这不是剽窃是什么?我花了许多时间看许多资料费心构思写成的文章,就怎么轻松地像无主之物一般粘贴复制过去,最后加一段感想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整个写作过程估计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样的文章未免太好写,这样的教授未免太好当了吧?孙教授不会不知道我这几年主要在干什么(曾经和我同台一起做过讲座),却连我的文章也不放过,是太糊涂,还是太大胆?

下面是雷同比较:

孙文:1880年1月9日的旧金山主要报纸之一的《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却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君王驾崩”,宣布“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世逝世。”

方文:旧金山主要报纸《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1880年1月9日的头版头条是“Le Roi Est Mort”(法语“君王驾崩”),宣布:“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世逝世。”

孙文:原来,早在1859年9月 17日,一个叫做约书亚·诺顿(Joshua A. Norton)的乞丐,走进《旧金山布告》(San Francisco Bulletin)办公室,递交了一份一句话的诏书,“在美国绝大多数公民的强烈要求下,我宣告自己为美国皇帝”。他同时命令美国各州的议员于明年2月1 日到旧金山音乐大厅开会,修改现有的法律。下面的署名是“美国皇帝诺顿一世”。美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皇帝”,就这样诞生了。

方文:9月17日,他决定让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走进《旧金山布告》(San Francisco Bulletin)办公室,递交了一份一句话的诏书,“在美国绝大多数公民的强烈要求下,我……宣告自己为美国皇帝”,并命令美国各州的议员于明年2月1日到旧金山音乐大厅开会,修改现有的法律。下署“美国皇帝诺顿一世”。

孙文:据后来有人查证,诺顿于1811年1月17日出生于英国,1820年随父母移民南非。他的父亲在南非经商相当成功,因此在诺顿于1849年在美国西部淘金热中到旧金山闯天下时,口袋里装着父亲给他的4万美元巨款当种子资金。开始的时候,生意还做得比较顺利,曾经被朋友戏称为“皇帝”。但诺顿后来在一次生意中经营失败,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诺顿被债主讨债,官司缠身,到1858年,已经是身无分文。此后,他失踪了大约9个月。1859年夏天,他回到了旧金山,身穿一身破旧的欧式海军元帅服在大街上晃悠,目光分散,看来已经疯了。他决定让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于是发生了上面的一幕。

方文:现在我们根据教区出生记录,可知他于1811年1月17日出生于英国,1820年随父母移民南非。他的父亲在南非经商颇为成功,因此在诺顿于1849年在美国西部淘金热中到旧金山闯天下时,口袋里装着父亲给他的4万美元巨款当种子资金。诺顿起初在旧金山从事多种生意,……成了旧金山最受尊敬的商人之一,被朋友们戏称为“皇帝”——这大概是他后来自封皇帝的灵感。……诺顿一夜之间破产。接下来的三年诺顿被债主讨债,官司缠身,到1858年,他已身无分文。然后他失踪了大约9个月。1859年夏天,他回到了旧金山,身穿一身破旧的欧式海军元帅服在大街上晃悠,目光分散,看来已经疯了。9月17日,他决定让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孙文:旧金山的公民们一觉醒来惊异地发现自己成了皇帝的子民,并且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在当天就有人在街上向诺顿一世行鞠躬屈膝礼。诺顿一世的存在给公众提供了许多饭后谈资,人们津津乐道他的轶事、绯闻。随着时间的推移,诺顿一世越来越受到旧金山人民的爱戴。作为皇帝,诺顿一世享有一些特权,例如他可以在旧金山最好的餐馆免费就餐,这些餐馆也以能挂上“美国皇帝指定餐馆”的牌子为荣。在他真的需要付钱时,他就发行“皇家”钞票,面值大多为50美分这样小额的钞票,也有的为5美元、10美元。这些钞票在旧金山被商店、银行普遍接受。不过诺顿一世并没有因此滥印钞票大发横财,在他驾崩之后,人们在皇宫中发现国库只剩区区数美元。

方文:旧金山的公民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皇帝的子民,并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在当天就有人在街上向诺顿一世行鞠躬屈膝礼。随着时间的推移,诺顿一世越来越受到旧金山人民的爱戴。像其他国家的皇室成员,诺顿一世的存在给公众提供了许多饭后谈资,人们津津乐道他的轶事、绯闻。……做为皇帝,诺顿一世享有一些特权,例如他可以在旧金山最好的餐馆免费就餐,这些餐馆也以能挂上“美国皇帝指定餐馆”的牌子为荣。……在他真的需要付钱时,他就发行“皇家”钞票,面值大多为50美分,也有的为5美元、10美元。这些钞票在旧金山被商店、银行普遍接受,据说信誉比美元还好。不过诺顿一世并没有因此滥印钞票大发横财,在他驾崩之后,人们在皇宫中发现国库只剩区区数美元。

孙文:1859年 10月12日,他发布诏书,以腐败盛行、当今政府不能保护公民生命财产为由,宣布解散美国国会,并再次命令各方代表到旧金山音乐大厅共商国事。当然国会仍然是抗旨在华盛顿开会。在内战爆发后,诺顿一世向林肯总统表示他愿意派御林军援助联邦政府,林肯礼貌而又幽默地答复说,将把他及其队伍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

方文:1859年10月12日,他发布诏书,以腐败盛行、当今政府不能保护公民生命财产为由,宣布解散美国国会,并再次命令各方代表到旧金山音乐大厅共商国事。1860年1月,他听说议员们抗旨继续在华盛顿开会,……在内战爆发后,诺顿一世向林肯总统表示他愿意派御林军援助联邦政府,林肯礼貌地答复说将把他及其队伍做为后备力量。

附:
有感于美国“皇帝”与“海螺共和国”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28日

一晚上在网上读到两个有趣的故事,都是美国历史上的。

一个故事是有关美国的一个自封的皇帝的。了解点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有一样东西是没有的,就是皇帝,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实行过帝制,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皇帝。然而,1880年1月9日的旧金山主要报纸之一的《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却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君王驾崩”,宣布“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世逝世。”

原来,早在1859年9月 17日,一个叫做约书亚·诺顿(Joshua A. Norton)的乞丐,走进《旧金山布告》(San Francisco Bulletin)办公室,递交了一份一句话的诏书,“在美国绝大多数公民的强烈要求下,我宣告自己为美国皇帝”。他同时命令美国各州的议员于明年2月1 日到旧金山音乐大厅开会,修改现有的法律。下面的署名是“美国皇帝诺顿一世”。美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皇帝”,就这样诞生了。

据后来有人查证,诺顿于1811年1月17日出生于英国,1820年随父母移民南非。他的父亲在南非经商相当成功,因此在诺顿于1849年在美国西部淘金热中到旧金山闯天下时,口袋里装着父亲给他的4万美元巨款当种子资金。开始的时候,生意还做得比较顺利,曾经被朋友戏称为“皇帝”。但诺顿后来在一次生意中经营失败,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诺顿被债主讨债,官司缠身,到1858年,已经是身无分文。此后,他失踪了大约9个月。1859年夏天,他回到了旧金山,身穿一身破旧的欧式海军元帅服在大街上晃悠,目光分散,看来已经疯了。他决定让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于是发生了上面的一幕。

一场闹剧能够演得有声有色,必须得有他人的配合。有关的文章介绍说,旧金山的公民们一觉醒来惊异地发现自己成了皇帝的子民,并且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在当天就有人在街上向诺顿一世行鞠躬屈膝礼。诺顿一世的存在给公众提供了许多饭后谈资,人们津津乐道他的轶事、绯闻。随着时间的推移,诺顿一世越来越受到旧金山人民的爱戴。作为皇帝,诺顿一世享有一些特权,例如他可以在旧金山最好的餐馆免费就餐,这些餐馆也以能挂上“美国皇帝指定餐馆”的牌子为荣。在他真的需要付钱时,他就发行“皇家”钞票,面值大多为50美分这样小额的钞票,也有的为5美元、10美元。这些钞票在旧金山被商店、银行普遍接受。不过诺顿一世并没有因此滥印钞票大发横财,在他驾崩之后,人们在皇宫中发现国库只剩区区数美元。

诺顿的游戏更玩到了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事情上。1859年 10月12日,他发布诏书,以腐败盛行、当今政府不能保护公民生命财产为由,宣布解散美国国会,并再次命令各方代表到旧金山音乐大厅共商国事。当然国会仍然是抗旨在华盛顿开会。在内战爆发后,诺顿一世向林肯总统表示他愿意派御林军援助联邦政府,林肯礼貌而又幽默地答复说,将把他及其队伍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

另一个故事来自《印象》杂志。说的是海螺共和国的独立和“美国的分裂”。

所谓海螺共和国实际上就是美国的西屿(Key West),是佛罗里达州的南端的一个小半岛。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西屿常成为加勒比海偷渡客上陆美国的第一站。为了防止偷渡,联邦政府于1982年在西屿通往大陆的公路上设卡盘查。由于该路桥是连接南部小岛与美国大陆的唯一陆地通道,边界巡警的拦路搜查导致了17英里长的大塞车。加上居民们每次通过关卡都要出示身份证明自己不是偷渡客,使他们感觉深受侮辱。在市长丹尼斯·沃德罗(Dennis Wardlow)与佛州当局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西屿的居民愤怒了。“既然他们把我们当外国人,我们就当外国人好了!”在这样的声音中,大家决定建国独立,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海螺共和国的诞生。

据说独立的仪式有声有色。1982年4月23日,在市区广场上,市长沃德罗在市民的簇拥下登上一辆平板卡车,宣布海螺共和国成立,并自任总理。然后立即宣布向美国宣战。当然了,战争是游戏性质的,就是用一条古巴面包敲打人群中一个身着美国海军制服的男子。1 分钟后,沃德罗总理就自动向该名男子宣布投降,作为战败国,他要求美国给予1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重建家园。这场闹剧立刻在美国各大媒体轮番播出,在美国人笑得前仰后合的同时,海螺共和国的目的也达到了,联邦政府悄没声息的撤除了设在西屿公路上的关卡。

可海螺人玩得还不过瘾,他们要继续胡闹下去。 1996年,海螺共和国就遭到美国“入侵”。这当然不是我们很容易想象的那样是美国要镇压海螺共和国的独立,而是美军第478营的一次例行海岛攻击演习,只不过地点恰好选在西屿。得知整整一个营美军“来袭”的消息后,海螺共和国出动了陆军(用传统武器古巴面包投掷美军)和海军(乘坐小艇用水枪射击美军)进行抵抗,并向五角大楼提出抗议。“海军司令”哈维向478营的穆勒少校宣读了海螺的交涉条目,最后大声质问美军是否同意所有条款并寻求“海螺共和国”许可入岛?“是的,正确,”少校答道。全场顿时掌声雷动,螺号齐鸣,海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军也顺利完成了演习,结局是皆大欢喜。此后,“1995年反美战争”的胜利被当作海螺共和国史上最大的事件来纪念,每年国庆时民众都要模拟这场战争,玩水枪战和扔面包。

这两个故事当然是最适合茶余饭后来读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当作奇闻轶事。但过后想一想,还是会引起人思考一些东西。首先,对于一件事情如何去进行理解?如果就事情的表面来看,“称帝”、“解散国会”、“独立”、“分裂”、“宣战”,都是严重的不能再严重的字眼,就此,将其当作严重的政治事件,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这些字眼都是当事者自己明确无误地宣称的。而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是完全没有发生过的,在文革的时候,因为紧张喊错一句口号,因为不小心打破一件“圣物”,由此被打成反革命而饱受折磨的故事,现在人们还经常会回忆起来。而在上述两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人们或社会是用一种轻松的态度对待了这样的事情,不就是一个神经可能稍微有些毛病的人的恶作剧吗?不就是一场用滑稽的闹剧方式进行的利益抗争吗?其次,如果当时的社会用一种相反的方式郑重其事地处理这个问题,比如给那位 “皇帝”判个颠覆政权罪,给海螺共和国判个叛国罪,也许也无不可,也很难说马上会带来什么副作用,但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社会会慢慢变成一个没有幽默感的社会,一个缺乏智慧的社会,甚至会变成一个僵硬的社会。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个社会为什么能够以一种轻松和宽容的方式对待这样的事情?这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想最简单的也是最根本的是一个社会根基的稳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自信。



天下论文一大抄

18 02 2008年

学术造假有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是抄袭别人的论文和重复发表内容相同的论文。它们也是最容易鉴定的,一般来说只要把两篇论文一比较,根据常识就可以判断是否抄袭或重复发表。因此它们也是被曝光最多的学术造假。但是被曝光的事件都是偶尔被发现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不过,现在的论文都电子化了,而且有了论文数据库,就可以用计算机程序对论文的相似性进行比较,自动搜索、发现有抄袭和重复发表嫌疑的论文。最近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两名研究人员对最重要的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Medline用计算机程序做了抽查。Medline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建立的,收录了世界各国出版的5000多种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信息,到现在已收录了1700多万篇论文,其中有700多篇因为有人举报,被标明了是重复的论文,但是没有被发现的抄袭、重复发表的论文还有多少呢?他们对Medline中的700多万篇论文的摘要用计算机进行比较,发现7万多篇有嫌疑。之后他们用人工对有嫌疑论文的全文进行比较。这个工作量巨大,现在也只比较了不到3000篇论文。根据已完成的比较估算,误报率不到30%,即7万多篇嫌疑论文中可能有5万多篇是真正的抄袭或重复发表。由此又可估计Medline全部论文中有20多万篇是抄袭或重复发表,占了论文总数的大约1%,抄袭的论文比例大约占0.04%。

这个估计低于以前其他人的研究。他们先比较论文摘要,无疑会漏掉那些从摘要看不出来、只在正文中抄袭或有重复内容的论文。2006年,对投到物理论文预印本数据库arXiv的28万多篇论文进行全文比较,发现10.5%涉嫌重复发表,0.2%涉嫌抄袭。不过,这些论文还未经过审稿,正式发表前可能会有一部分涉嫌抄袭或重复发表的论文被退稿。200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247名生物医学研究者做了匿名调查,有4.7%的人承认重复发表过论文,1.4%的人承认有过抄袭行为。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还从Medline抽查了8个主要国家的抄袭或重复发表的比例,发现中国和日本的比例最高,是“国际水平”的两倍,中国又比日本略高一些。

他们只是抽查了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上的论文,并不能反映出中国科研人员的全貌。如果有人也对中文学术期刊做类似的抽查,我相信抄袭、重复发表的比例一定要高得多。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一篇论文先在某个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再拿到档次更高的期刊上发表,这种重复发表行为几乎成了惯例。常见的做法还有把已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英文拿到国际期刊发表,或者反过来,把已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期刊发表。更恶劣的是,把国外研究者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当成自己的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这种翻译式的抄袭也不少见。更有的人把重复发表论文当成了一种“行为艺术”,同一篇论文反反复复一再发表,我们发现的纪录是把同一篇论文在12年内重复发表了30次!

为什么抄袭、重复发表现象在中国如此泛滥,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严重?大概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文化的因素。“知识产权”的观念本是舶来品,中国历史上盛行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我们从小就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如何背下范文应付作文考试,养成了抄袭的习惯。尊重他人的知识成果还没有成为社会的共识。每一起论文抄袭事件在媒体上被曝光,总能见到有人振振有辞地为抄袭行为辩护,不觉得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由于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导致有些人抄袭了别人论文还不知道那是抄袭。例如,国内有不少人误以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或者误以为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因此犯下了文字性抄袭。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抄袭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抄袭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抄袭行为。

许多国内期刊对来稿的处理不负责任,不做即时的处理或通知投稿者处理意见,甚至连收到来稿、准备发稿的通知都不给,这也是刺激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一个因素。有的期刊只管收版面费,不对论文做必要的审核,更纵容了抄袭和重复发表。

抄袭和重复发表更主要地是被只看重数量不看重质量的评价机制刺激出来的。可能很难再找到还有别的国家像当今中国这样对论文的数量有如此狂热的追求,研究生毕业要有多少篇论文,评职称又要有多少篇论文,都是定死的。甚至连临床医生、行政人员、中小学教师等与学术研究无关的行业的晋升都有论文数量的要求。至于交上去的是什么论文,不会有什么人在乎。于是通过抄袭、重复发表增加论文数量来应付这些要求,就成了很现实的一种选择。

监督机制的失灵,是抄袭、重复发表在国内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既然抄袭、重复发表在国内已见怪不怪,而且学术官员、学界领袖自身就不干净,那么即使被揭露出来,也很少会受到追究,不会像国外那样搞得灰溜溜地从此没法在学术界混。学术地位越高,就越保险。学生抄袭还可能被开除,教授抄袭就会被学校保下来了,校长、院士抄袭更是安然无恙。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术规范条例不算少了,何曾见过真正被实施了?学术造假获利很大,而风险又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这么好的生意没有庞大的市场才怪呢。

2008.2.2.

(《经济观察报》2008.02.18)

(XYS20080218)



愚人节笑话怎成科研项目依据

17 02 2008年

1983年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国内权威媒体转载英国著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的报道称,德国汉堡大学的科学家麦当劳把牛细胞和西红柿细胞杂交,培育出一个新品种“牛西红柿”,长出的西红柿吃起来有牛肉的味道,既富含维生素C又富含动物蛋白质,以后做汉堡包用不着用牛肉饼蘸番茄酱了,直接用牛西红柿即可云云。读得我心潮彭湃,深信20世纪果然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可惜后来又有报道称,那是愚人节的笑话。

去年《新科学家》的一名记者来采访我,我把这当笑话讲给他听,他难以相信,以为我真是在讲笑话。其实当时国门初开,国人对西方文化习俗还很陌生,读不出恶搞文章中的微言大义,闹出笑话倒也情有可原。现在愚人节这一习俗在中国也广为人知了,甚至有的国内媒体在愚人节这一天也会制造搞笑的假新闻娱乐读者。但是即便如此,国外愚人节笑话以及国外搞笑小报编造的愚人节似的假新闻,仍时不时会被国内的媒体当真,什么“美国国会将搬到孟菲斯”、“埃及金字塔里发现彩电”、“博物馆管理员把木乃伊搞怀孕”之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

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最近有关部门宣布,我国科学家创造性研制出十进制网络域名解析系统,我国十进制网络安全地址正式投入使用。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一片质疑声,被认为是一个闹剧,甚至是“汉芯”第二。该技术是上海一家民营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研制的,其发明人声称,这个技术依据的是美国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发布的互联网协议第9版(简称IPv9)RFC编号1606的文件。目前互联网采用的是IPv4,正在推广的是IPv6,这个IPv9看来比IPv6先进多了,但是美国人实现不了,被中国的发明家给实现了。

那么这个被中国发明家拿来当依据的IPv9是什么玩意儿呢?原来它是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在1994年4月1日发布的愚人节笑话。读一下提出IPv9的RFC编号1606的文件,就不难明白其恶搞的意思,比如它说互联网IP地址面临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发现了其他太阳系的智慧生命以及超光速堆栈”,要推广“把IPv9可寻址组件注射到血流中”,以及充斥着“平行宇宙”、“纳米机器人”、“夸克-夸克晶体管”之类的科幻用语。

自1989年起,IETF几乎每年都要在愚人节发布一个搞笑文件,现在看来只有1994年发布的这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影响就发生在中国。这可真是个国际笑话了。但这样一个笑话却成了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部委的支持,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加以推广,就让人笑不起来了。把愚人节笑话当真本来是很可笑的事,但是政府部门也把它当真,恶搞成了官搞,就很可悲了。

2008.2.14.

(XYS20080217)



对中国科技界体制变革的期待

1 02 2008年

2007年年底,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发出“2007年第1号”通告,通报对三起学术造假事件的调查审议结论与处理建议,在媒体引发了强烈反响,复旦被认为有勇气“自揭家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是在2005年才成立的。国内其他高校、研究所大多没有类似的专门委员会来接受对本机构人士学术造假的举报。即使学术造假的指控通过其他渠道(例如网络)提出,校方也基本上不予理睬,任其自身自灭。复旦大学的这一做法所赢得的普遍赞扬,也许有助于让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意识到学术造假固然丢人,但敢于处理反而能改善形象。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可能会有更多的高校、研究所向复旦学习,也成立处理学术造假问题的专门委员会或办公室,并且也发布类似的公告,使科研机构对学术造假问题的处理至少在表面上逐步走向正规化。

但是,也正如复旦大学在通告中所体现出来的那样,科研机构更热衷于处理违规的学生,而对违规的教授,特别是那些已经或能够带来较大利益的学术地位较高的著名教授、院士却是宽宏大量。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权力部门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科技部在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并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接受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但是一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到该办公室有任何的动作。也许这一年只是在预热。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期待它会开始处理某些事件,也会发布处理公告,以应对公众的质疑。教育部也将会制定相应的条例,也可能会成立类似的委员会或办公室。如果只是制定条例、成立办公室而不具体实施,那么我们无法相信学术造假现象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学术造假现象的泛滥归根结底在于学术体制的弊端,例如在学术评估时只重视论文的数量而轻视论文的质量,在科研资金发放时权力掌握在行政官员手中。对于前者,已引起一些高校、研究所的注意,开始讲究发表论文的期刊的档次,但期刊档次高并不等于论文质量高。在新的一年里,可能会有个别的高校在做学术评估时开始注意对论文本身的质量要求,例如同行的评议意见或被引用次数。资金发放体制的弊端是滋生重大学术腐败的根源,它涉及的不仅仅是学术造假的问题,还有腐败的问题(官员收取贿赂、回扣等)。要改变它不是科研部门能做到的,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在过去的一年里几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资金发放丑闻的曝光,虽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但是也许会促使资金发放机制在新的一年里有所变革,会减少行政官员的权力,更注重同行评议的意见。只有把资金发放权力从行政官员手中转移到专家手中,才会缩小造假、腐败的空间。

2008.1.2

(美国《新闻周刊》中文版2008.2.1.)

(XYS20080201)



搞笑的翻译:“裸克分子鼠”

31 01 2008年

【方舟子按:《新闻晨报》、《法制晚报》的报道是用机器翻译的吧,不然“裸鼹鼠”(naked mole-rat)怎么成了“裸克分子鼠”?英文的mole是“鼹”(俗称鼹鼠,其实不是鼠)的意思,因为裸鼹鼠的形态和习性都像鼹,所以有这个名称。Mole还有一个意思是化学单位摩尔,也就是“克分子”,长着一颗人脑的译者怎么也不该选这个意思吧。mole还有一个常见意思是痣,怎么就不翻译成“裸痣鼠”?也比“裸克分子鼠”合理嘛。】

非洲“无痛感鼠”帮助人类研发止痛药作者:

□周燕
www.jfdaily.com 2008-1-30 02:03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非洲裸克分子鼠全身无毛,牙齿外突,状如香肠,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动物之一。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9日援引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卷》杂志上一份科学研究报道说,这种小老鼠对酸和辣引起的酸痛和灼痛感毫无反应。

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裸克分子鼠抗痛“秘密”的进一步研究,研制新型止痛药物,帮助人们缓解慢性疼痛。

对酸痛和灼痛均无反应

裸克分子鼠居住在东非中部地下洞穴。这些洞穴一般深1.8米,狭窄黑暗,常年缺少氧气。

裸克分子鼠眼睛非常小,视力几乎退化,靠敏感触觉辨别方向。它全身无毛,褶皱的皮肤呈粉色或黄色,牙齿大且突出,模样吓人。裸克分子鼠属冷血动物,这在哺乳动物中十分罕见。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神经生物学家托马斯·帕克是研究裸克分子鼠抗痛“秘密”的主要人员之一。他与同事研究裸克分子鼠皮肤时无意发现,这种小老鼠体内不存在引起哺乳动物痛感的P物质。

帕克和同事于是决定通过实验检测裸克分子鼠是否对痛感有反应。他们把一定剂量的酸和从辣椒中提取的辣椒素注入裸克分子鼠爪子里,结果小老鼠对酸和辣引起的酸痛和灼痛毫无反应。

研究人员又把携带P物质基因的改良病毒注入裸克分子鼠的一条后腿,结果发现裸克分子鼠恢复了由辣椒素引起的灼痛感,但对酸引起的酸痛仍无反应。

与其居住环境有关

帕克告诉趣味科学网站记者:“裸克分子鼠对酸痛的免疫令人惊奇!我们试验过其他动物,如鱼类、蛙类、爬行类、鸟类及其他哺乳类,几乎所有动物都对酸痛有反应。裸克分子鼠是迄今唯一对酸痛毫无反应的动物。”

科学家分析,裸克分子鼠的抗痛“秘密”与它居住的地下洞穴环境有关。

裸克分子鼠常年居住在黑暗的地下洞穴,空气流通性差。因此,裸克分子鼠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断在洞穴中积聚,浓度越来越高,最后渗入裸克分子鼠细胞,使它们身体组织的酸性增大。变“酸”的裸克分子鼠对酸痛的敏感度自然也就下降了。

“通常,人们呼吸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足0.1%。一旦这个比例上升至5%,人们的眼睛和鼻子就会产生强烈的灼烧刺痛感,”帕克说,“我们估计,裸克分子鼠生存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达10%。”

参与研究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加里·莱温说,所有脊椎动物的痛觉系统“构造极其相似”,因此研究裸克分子鼠或许能帮助人们找到抗痛“秘诀”。

帮助确定引起痛感的物质

莱温说:“目前我们对人体内引起酸痛和刺痛反应的P物质了解不多,但我们知道这种物质是引发炎症疼痛的罪魁祸首。研究天生缺乏P物质的裸克分子鼠能帮助我们确定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帕克说,研究裸克分子鼠能使人们进一步了解P物质,这对缓解由慢性炎症引起的长期疼痛十分有帮助,比如由肌肉拉伤或外科手术造成的持续几小时或几天的疼痛。

科学家正在研究不同神经纤维对不同痛感的影响,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抗痛策略。

帕克及其同事下一步打算研究居住在不同地域但生活环境相似的穴居动物,比如同样生活在高二氧化碳浓度洞穴的墨西哥游离尾蝠和阿拉斯加土拨鼠。帕克说:“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两种动物与裸克分子鼠的相似点,将会对这些穴居动物的生存秘诀有进一步了解。”

非洲鼠 不知疼
北青网 - 法制晚报:王燕 (08/01/30 16:39)

非洲裸克分子鼠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动物之一

辣椒素注入爪子 毫无反应———

据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发现,非洲有种小老鼠是目前唯一对酸痛毫无反应的动物。

这种非洲裸克分子鼠全身无毛,牙齿外突,状如香肠,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动物之一。

科学家在研究它的皮肤时无意发现,这种小老鼠体内不存在引起哺乳动物痛感的P物质。他们把一定剂量的酸和从辣椒中提取的辣椒素注入裸克分子鼠爪子里,结果小老鼠对酸和辣引起的酸痛和灼痛毫无反应。

科学家分析,裸克分子鼠的抗痛“秘密”与它居住的地下洞穴环境有关。洞穴空气流通性差,老鼠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断在洞穴中积聚,浓度越来越高,最后渗入老鼠细胞,使它们身体组织的酸性增大,对酸痛的敏感度自然也就下降了。

科学家说,所有脊椎动物的痛觉系统“构造极其相似”,希望通过对裸克分子鼠抗痛“秘密”的进一步研究,研制新型止痛药物,帮助人们缓解疼痛,比如由肌肉拉伤或外科手术造成的持续几小时或几天的疼痛。



“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的先驱钱伟长

26 01 2008年

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正在采访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不禁佩服其记忆力之超群,90多岁的人了,对年轻时代的事仍记得清清楚楚,侃侃而谈。由此才知道钱院士原来还是“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的先驱者。他是这么对记者说的:他是1946年回国的,48年的时候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怎么过日子?而他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元……

是不是钱院士口误,把8千说成了8万了呢?于是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多年来钱院士就一直在对记者说他当年在美国的年薪是8万或10万美元。

例如,《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4日刊登《爱国是我终生不渝的情怀——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一文,记载钱院士的话说:“当时我在国外的生活相当好,当过技术方面的‘洋官’,每年十万美金,但我不稀罕。……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虽然工资数目和买的暖水瓶的数量略有出入,但还在同一个数量级。

又如《新民晚报》2004年3月1日登的《与体育结下70多年缘分——专访钱伟长》一文记载钱院士的话说:“我姓钱,却不喜欢钱。1946年回国的时候,美国给我的年薪是8万美金,要挽留我在他们那里工作。我却坚决回来了。”此文还说:“1933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爆出冷门:清华大学的小个子钱伟长以13秒4的成绩跨入了100米栏的前三名!”看来钱院士小时候就是个小刘翔嘛,不出国争光实在是可惜了:去年多哈亚运会我国选手刘静获得女子100米栏的金牌,成绩也不过比钱院士当年快了一点(12秒93)。男子没有100米栏,只有110米栏,不好比,但1952年第一届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成绩是15.2秒,如果跑100米栏,应该是跑不过钱院士的。

当然,感动大家的不是运动天才的钱院士,而是谢绝高薪聘请的钱院士。例如一篇发表于2003年6月10日的文章《为留芬芳在人间》如此说:“是强烈的爱国信念给了钱伟长巨大的精神力量,钱伟长放弃年薪十万美金的‘洋官’,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奋斗……”

钱伟长1946年回国,回国前为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工程师,这一位置的年薪在现在估计也就七、八万美元吧,美国工资真够稳定的,60年不变。1946年8万美金是什么概念呢?根据MeasuringWorth.Com,1946年的8万美元,按消费价格指数算,相当于2006年的82万美元,按非技术工资算,相当于142万美元,按人均GDP算,则相当于223万美元。全美国能拿这么高工资的人屈指可数。当时美国总统的年薪只有7万5千美元,通用汽车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也只有5万多美元,加州理工真够有钱的,竟给钱伟长开了这么高的工资,在当时该算得上高校工资第一人了吧?华罗庚在美国时已是大牌教授,年薪据说只有约1万美元,比钱院士差远了。

钱伟长在节目里又说,当时喷射推进实验室又希望他回去,他去美国大使馆签证,填表格有一条是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忠于美国人。我就填了一个NO,我绝不卖国。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不让我去了。”这也相当奇怪。当时(1948年)中美是盟国,怎么可能问两国开仗时效忠于哪一方?即使是敌国,也不可能傻到公开这么问,否则岂不是公告天下凡是获得签证的人都是准备背叛中国的?钱伟长在标榜自己的爱国气节的同时,岂不是在污蔑当时去美国的中国人全都是在签证时正式声明了想要卖国的?

(XYS20080126)



院士就应该是靠论文堆成的

22 01 2008年

一些评论家在评论中国科学院新科院士谢华安被举报论文抄袭一事时,大概觉得拘泥于一人一事境界太低,要借题发挥反思一下中国院士制度的弊端。据说谢院士是因为虽然在水稻育种方面有大贡献,但是由于理论水平低缺少论文,为了能选上院士才去抄别人的论文。于是评论家纷纷质问,评院士看论文还是讲贡献?“院士”是靠论文堆成的?有位院士也对记者说,现在每年产生数不清的学术论文,有多少论文有实在的价值呢?有的人也许所谓的“学术成果”一般,但他把论文写在了稻田里,写在了大地上。

选院士当然要看贡献,但是并不是什么贡献都算数的,否则岂不是农民以论文写在田地上、工人以论文写在工地上、战士以论文写在战场上、商人以论文写在商场上、运动员以论文写在运动场上……等等为由都可以要求当院士吗?院士称号又不是对社会贡献的奖赏。如果因为谢华安对社会的贡献大(其实其贡献是被媒体大大夸大了的),就认为他什么荣誉都该得,那么今年是不是还得给他发块奥运会金牌?

选院士要看的是学术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得很清楚,院士的标准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而一名科学家公布自己的学术成果的正常途径就是在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其他的途径,例如媒体报道、申请专利、开鉴定会等等,都容易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都是不正常的。不发表论文,科学界同行们就无法客观地了解、检验和评价科研成果和成就。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不看论文,难道要看候选人的自我宣传、媒体的炒作或长官的旨意吗?

论文是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贡献的最客观依据。学术贡献与发表论文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那些把二者对立起来,质问评院士看论文还是讲贡献的人,乃是不了解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规范。发达国家评教授、评院士乃至评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也都是以论文为依据的。

诚然,中国目前在引进论文评价机制时出现了不小的偏差,例如过分看重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论文的质量,甚至只看论文标题不看论文的内容,导致出现了剽窃、重复发表、制造低质量论文等种种不良现象。但是,不能因为有许多论文是垃圾,就认为论文都是垃圾;不能因为有些人靠低水平的论文当上了院士,就认为选院士不应该靠论文。我们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完善论文评价机制,而不是干脆放弃这一机制。

2008.1.20

(XYS20080122)



杨玉圣网站上假的“真名字”

19 01 2008年

听说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的两位教授把杨玉圣给告了,于是我去已有一年多没去过的杨玉圣的个人网站“学术批评网”看看热闹,果不其然,都是一些为杨玉圣辩护、攻击那两位教授的文章,点开几篇粗看了一下,作者署名:“庞一鸣(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史豪鼓”、“李华隼(南京财经大学)”、“钟正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申江(华东政法大学讲师)”、“金许成(南京财经大学)”、“梁欣(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看上去像是真名实姓,后面还有所在大学名称、职称,更让人信以为真,但是为什么这些文章却文风一致,宛如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于是搜索了一把,发现原来全都是假名字。我不是说不能用化名发表文章,在网上用化名发表批评文章很正常,但是把化名搞得像真名,还要加上作者单位以示其真,还要在文后注上“(感谢XXX先生惠寄)”表明是真实作者的投稿,让不了解杨玉圣底细的读者误以为真有这么多高校教师挺身而出真名实姓支持杨玉圣,化名“庞一鸣(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者还在那里据此自得其乐地对比双方阵营的力量,这是不是一种有意的误导?化名在网上骂街还要轮流绑架各个财经大学、政法大学,是不是在败坏这些学校的名声?

这其实是杨玉圣这位“学术打假第一人”的拿手好戏。他曾经被发现盗用多位教授、学者的名义签公开信,也曾经被发现盗用他人的名义给学术期刊投稿,还有多种弄虚作假、以假“打假”、剽窃的行为,在新语丝的“杨玉圣专辑”中有详细的记录。两年前杨玉圣污言秽语辱骂其在山东师大的老师王玮和陈海宏时,“学术批评网”也出现过不少支持杨玉圣、攻击王玮和陈海宏的文章,作者署名看上去也像真名,也有工作单位,而我当时也查过,全是假名。

化名“华东政法大学讲师申江”者在文章中说:“方先生与杨先生有过节的传闻,我早就听说过了,现在看来不是没有可能。要不的话,方先生办的网站怎么能一再首发批评杨先生的文章呢?”我与杨玉圣有什么样的“过节”,新语丝该不该一再首发批评杨玉圣造假的文章,去新语丝的“杨玉圣事件”专辑一看便知,何必装得那么无辜呢?你以为把新语丝对杨玉圣的打假,“传闻”成我与杨玉圣的“过节”,就可以让人放过杨玉圣的造假了?你以为新语丝的“杨玉圣专辑”是和“学术批评网”曾经针锋相对地搞过的“方舟子专题”一样的东西,专门收集野鹤、吴虹飞、李土生、邵连华(“金娣存款”代理人)、陈杰人、刘华杰、宋正海、李楠、徐建新、杨支柱等等造假者、骗子、不良记者、伪科学者的攻击、谩骂、造谣、诽谤文章的(最好笑的是,杨玉圣登出西安翻译学院告我的状子时,幸灾乐祸地加了一个“方舟子2006年的第一个滑铁卢”的标题)?我们对杨玉圣造假的揭露,哪一条不是事实?如果这也算“过节”,我和全世界造假者都有“过节”。

化名“庞一鸣(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者说:“连在美国办的新语丝网站也为此吵得沸反盈天”,不就登了几篇原告支持者批驳杨玉圣的文章吗,如何就反到天上去了?不知情者还以为新语丝也和“学术批评网”一样在恶炒这个事件呢。但这就让杨玉圣或其支持者害怕了。化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梁欣”者警告说:“方舟子先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式搞倒杨玉圣和他的学术批评网,但不能利用沈木珠夫妇,因为这两口子的行径实在不是正派的学者所为。如果新语丝趟沈木珠案的浑水,除了败坏方舟子先生和新语丝的名誉外,不会有其他的结果。”如果中国人文学界还有起码的良知,杨玉圣和他的学术批评网不知该倒了多少次了,还用得着再利用什么方式?杨玉圣那里怎么突然关心起我和新语丝的名誉来了?杨玉圣那里几年来靠造谣诽谤试图败坏我和新语丝名誉的文章还少吗?我要是有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的闲功夫,不知可以把杨玉圣告上多少次了。我就偏偏来趟这个浑水,看败坏的是谁的名誉?老实说,要是没有看到这个警告,我还懒得再来修理一下杨玉圣呢。

沈木珠夫妇正不正派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一个正派的学者是不可能和杨玉圣这种人混一块的。让一个多年来造假劣迹累累的造假分子戴上“学术打假第一人”的光环,当上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还有贺卫方、陈平原、张保生、许章润之类的“大牌教授”为之捧场、唱颂歌,这大概算得上中国人文学界最滑稽也最令人恶心的一件事了。

2008.1.19.

(XYS20080119)



院士更应该有学术道德

18 01 2008年

福建农科院原院长谢华安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被其两名同事揭发他用来报选院士的论文是剽窃别人的,署他的名字的学术专著也是别人写的。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据报道谢院士虽然只有中专学历,却培育出了种植最广的一种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于是有些人评论说,谢院士对社会做出了这么大贡献,比那些只会发表没有实用价值的论文的院士强,本来就该当院士,可见公道自在人心云云。

选院士又不是评劳模、优秀企业家,是要看候选人在学术上是否有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的。如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了选院士的标准,那些搞基础研究、特别是搞纯数学研究的院士,是不是都该除名了?谢华安已因为他的育种成果获得了多项荣誉,当上了院长,为何非得再当中科院院士不可?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没能评上中科院院士,在袁隆平的育种理论指导下做育种的“杂交水稻之母”却评上了,是不是乱套了?

其实,谢华安事件的关键不在于他的学术成就如何,而在于他是否有学术不道德行为,以及有学术不道德行为的人是否能够当院士。我仔细核对过对谢华安的举报材料,可以认定他的确剽窃了别人的论文、侵夺了别人编写的专著。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的院士标准之一就是“学风正派”,院士必须有学术道德,可以说是没有异议的。但是,谢华安的问题在院士评选过程中就已向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实名举报,他却还能顺利当选,不知院士工作局以及投票选谢华安的院士们,是否还记得院士章程的规定?

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而且也掌握了较大的学术特权,本来在学术道德方面对他们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但是实际的情形却相反。学风不正并不妨碍某些人被评为院士,而当上了院士,就像多了一层护身符,此前此后的学术不道德行为反而更难以被追究。虽然中科院院士章程、院士科学道德自律条例等多项规章都对院士的学术道德要求有规定,中科院还专门有一个院士科学道德委员会,但是从未见到它管过事。几年来有数十个院士被曝光有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节要比谢华安严重得多,但是从来没有哪个院士因此受到处理。

有人认为像谢华安这样的院士候选人之所以会去造假,是不合理的院士选举制度造成的,板子不应该打在他的身上,而应该先去改变逼良为娼的制度。这是一种很容易迷惑人的错误观点。中国的院士制度固然存在种种弊端,有值得改进之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弄虚作假就变得合理了。我们要改变“逼良为娼”的制度,但是也不该因此就放过了“娼”,否则对“良家妇女”是很不公平的。袁隆平没能当上中科院院士的原因据说也是因为缺少理论成果,但是并没有人说他因此就去剽窃别人的论文包装自己嘛。

2008.1.16.

(XYS20080118)



新语丝网站2007年十大新闻

16 01 2008年

一、“德哥纳米门”暴露863计划黑幕。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外科主任张阳德没有研究纳米技术的资质,却在科技部官员的支持下战胜竞争对手获得1.2亿元的863计划纳米医药项目。张阳德被发现伪造在美国的留学、研究经历,自办“国际期刊”、“国际机构”,且其无科研经验的妻子、女儿、兄弟、侄子都是其“纳米团队”的成员。

二、蒙牛特仑苏牛奶欺骗消费者。蒙牛声称在特仑苏牛奶中添加新发现的“造骨牛奶蛋白”其实是一种著名的蛋白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该蛋白质价格昂贵,特仑苏牛奶不可能按其声称的用量添加。该蛋白质如果进入体内,可能会诱发癌症。蒙牛全力封杀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

三、院士候选人利用关系压制对其学术成果的质疑。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陈家骅被揭露伪造在美国的履历和学术成果。该教授不做公开的回应,却利用其身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福建省主任委员的身份,动用私人关系,迫使在杭州和清华大学的两个新语丝镜像点被关闭。该教授后来没能当选院士。

四、盗名教授受到校方庇护。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锐被发现假冒在美国名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而且盗用两位同名同姓的留学生的几篇论文,其所谓的成果全都是冒用别人的。事情暴露后,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声称外人无权过问此事。

五、院士造假被通报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授范维澄及其合作者的三篇论文被揭发乃是抄袭国外论文,中国工程院为此对范维澄院士通报批评。

六、高校首次集中通报学术造假处理决定。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发布第1号通告,公布对三起剽窃事件的处理结果。其中两起最初在新语丝网站被揭发。

七、部长力挺中医受嘲讽。卫生部部长陈竺声称中医是高于现代医学的“系统生物学”,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国际会议上声称中医号脉能判断胎儿性别,为此备受冷嘲热讽。何祚庥院士发表《就“号脉能判断胎儿性别”问题,给科技部尚勇副部长和卫生部陈竺部长的一封公开信》,要求两位部长答复公众的质疑。

八、肖传国诉方舟子损害名誉权案两地法院两种判决。对同一内容的案件,武汉江汉区法院和武汉中级法院先后判决肖传国胜诉,而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北京高级法院则先后判决肖传国败诉。在武汉法院的支持下,肖传国声称将起诉500多名签名支持方舟子的学人和58个网页侵权。

九、学术打假遭遇恐吓。方舟子出版《科学成就健康》一书炮轰虚假保健品,在视频访谈之后以及该书首发式上,两次被人跟踪送恐吓信。

十、“首席骂街研究员”警告新语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傅德志(静生)持续多日在其博客用污言秽语辱骂新语丝网友,警告说:“2008元旦前,谣字洞(新语丝)里面实名大陆学者专家普通受骗上当的,都赶紧撤,不实名的都是来自一个芳舟子。静生踹洞见鬼杀鬼见魔砍魔,绝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