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郦韬珉《关于对方舟子评郦韬珉PK奶业标准的回复》

2 06 2009年

    全世界婴儿奶粉参考的都是同一个标准,也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法典委员会在1981年制定的婴儿配方奶粉标准(CODEX STAN 72-1981)。郦韬珉在其文章《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中引用的中国国家标准GB10766-1997,第一句话就是“本标准的修订参考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CODEX STAN 72-1981《婴儿配方食品法规标准》等国际先进标准”。郦韬珉所在的机构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是该国家标准的负责起草单位之一,郦韬珉居然不知道婴儿配方奶粉有国际标准,在答复多美滋公司时声称“这种产品根本不存在国际标准”,岂非怪事?

    郦韬珉在《关于对方舟子评郦韬珉PK奶业标准的回复》中举了7个品牌6个国家的同一阶段婴儿奶粉中的灰分、钠含量的标示值“差异非常大”,反问“说明全世界婴儿奶粉中实际标准都是一样的吗”,说明他根本就没有看过国家标准,不知道国家标准并不对所有的成分都规定一个确定值。中国国家标准GB10766-1997对婴儿奶粉中的灰分和钠含量都只规定了上限,灰分为≤4g/100g,钠为≤300 mg/100g,郦韬珉列举的这些品牌,除了三鹿的灰分5.0 g/100g略高于标准(如果用中国国家标准GB10765-1997,灰分为≤5g/100g,则符合),其他的,灰分含量为2.0~3.5g/100g,钠含量为120~300mg/100g,全都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这不恰恰说明全世界婴儿奶粉中实际标准都是一样的吗?何况,既然讨论的是钙、磷含量的问题,为什么不敢把这些品牌奶粉的钙、磷含量列出来,让大家看看是否“差异非常大”,却去比较无关的灰分、钠含量呢?

    郦韬珉称《人类营养学》给出的母乳中钙平均含量(15天以后的母乳)是0.43g/L,他自己根据《食品科学》上一篇论文的检测值折算出母乳中钙含量0.287g/L。我不知道他那么算来算去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两个数据并无实质区别。我们现在再来看多美滋奶粉中的钙含量,按郦韬珉在《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一文中引用的含量,是421.67mg/100g(标示值是450mg/100g)。看上起似乎比乳母的钙含量高很多,但是他忘了奶粉是要兑水喝的,按多美滋奶粉的说明,是一平量匙奶粉(4.4克)兑30毫升水,相当于稀释了大约8倍,那么最终多美滋奶粉的钙含量只不过略高于0.5g/L,接近于《人类营养学》给出的母乳中钙平均含量,大约是郦韬珉自己承认的母乳钙含量的2倍。那么他声称多美滋婴儿奶粉中的钙含量是母乳的5.44倍,又是从哪里来的?

    郦韬珉在《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一文中声称母乳的实际钙/磷是0.36,多美滋婴儿奶粉钙/磷是1.97(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由此可以说明,“中国现行国际中给出的钙含量及钙/磷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据联合国大学提供的母乳成分数据(http://www.unu.edu/unupress/food/8F174e/8F174E04.htm),钙含量为0.03mg/100ml,磷含量为0.014mg/100ml,二者的比值为2.14,与国家标准要求接近。国际标准更是注明不少于1.2,不多于2.0。那么郦韬珉那个耸人听闻的钙/磷比是哪里来的?

附:
关于对方舟子评郦韬珉PK奶业标准的回复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   郦韬珉

一、对标准问题回复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10年前部分国有婴儿奶粉(0-6个月)的灰分一钠含量的标示值。

品牌及国家         灰分(g/100g) 钠(mg/100g) 说明
 
S26(马来西亚生产)    2.0    120     美国惠氏公司
Premium(荷兰)         2.1     173
明治(日本)         2.3     140
森永(中国生产)         2.7     200
立多精(中国生产)     2.5     170
无达山             3.5     ≤300
三鹿(已死亡)         5.0     ≤300

    以上7个品牌6个国家的同一阶段婴儿奶粉的2基指标差异非常大,这能说明全世界婴儿奶粉中实际标准都是一样的吗?

《人类营养学》给出的母乳中钙平均含量(15天以后的母乳)是0.43g/L(何志谦编)。我引用的母乳含量值是发表在《食品科学》2002年第8期的287页上的检测值(折算成干基。因为这个值给出的是重量单位(77.5mg/100g),而不是容量单位(ml或L)。而且这个值是按母乳矿物质浓度0.2mg/100ml折算后能被我认可的(小于何教授给出的平均值33%)此值虽然没有给出数据来源和例数。但钙折算成浓度值后变成0.287g/L也是我能同意的,因此我承任这个值正确。

二、母乳与牛乳浓度比较及计算过程

牛奶平均浓度(常乳)12.2%;即100l中有12克固形物。这其中矿物质0.82g(钙占矿物质1/7);碳水化合物(90%以上是乳糖)4.7g;蛋白质3.0g;非蛋白氮0.15g(占总蛋白5%);脂肪3.3g;维生素0.23g。

母乳(常乳)平均浓度10.2%,即100ml中有10.2克固形物。其中矿物质0.2g(钙占矿物质1/10);碳水化合物6.9g;蛋白质1.05g非蛋白氮0.10g(占蛋白质9.0%);脂肪2.0g;维生素0.12g。

这样就可以知道母乳中钙含量0.287g/L(何志谦教授编著人类营养学中给出的是0.43g/L)。计算过程是根据“母乳与婴儿乳粉中所含矿物质元素的分析表中1的母乳钙含量77.5mg/100g还原以后算出来的。计算过程如下:

(1)   280:1000=77.5:X

X=270(ml)

(2)           270 :77.5=1000:Y

Y=287(mg)   即:钙:287mg/L=0.287g/L

此值小于书中给出(0.43g/L)33%         [(0.43-0.287)/0.43]×100%=33%.

                          2009-6-1



评“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

31 05 2009年

因有《南方都市报》记者来询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我才细看了郦韬珉(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真名李涛,精密仪器系几何量测量专业本科毕业)的文章,写个简单的评论。

郦韬珉的文章既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什么科普文章(科普的文章应该介绍科学主流观点),而是根据错误的事实和主观臆断发表的耸人听闻的业余言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经不起推敲。他对“婴儿肾结石形成的全部过程”的描述,更是想当然。

郦韬珉虽然是乳品业的工程师,但是发表的言论却非常不专业,不具有起码的科学态度,不懂得科学研究方法,和所谓“民间科学家”、“科学妄想家”是同一性质的。但是由于挂着乳品业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虽然他的专业和营养学、医学毫无关系),很容易误导普通公众,引起恐慌。

全世界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所以郦韬珉质疑的不仅是中国国家标准,而是全世界的标准;质疑的不仅是某个品牌的配方奶粉,而是全世界所有品牌的配方奶粉。

郦韬珉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忘了配方奶粉是要兑水来喝的,不能和母乳直接比较。国家标准是根据婴儿对营养素的每日需求量制定的。国际医学界公认,0~6个月大的婴儿的钙需求量每天为210毫克,这个实际上是避免营养不良的下限,能引起不良反应的上限为多少,则缺乏研究,目前无法认定。但对 1~3岁的儿童有研究,可供参考:他们钙的每天需求量为500毫克,上限为2500毫克。也就是说,除非摄入的钙的量要比需求量多很多,否则是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的。仅仅因为钙的摄入量可能偏高,就认定肾结石是因此而起的,没有证据。

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有婴儿吃了某个品牌的奶粉出现肾结石,就认为该品牌的奶粉有问题。如果这种“问题婴儿”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的话,很可能只是个体差异导致的,也就是说,他们如果吃的是其他品牌的奶粉,甚至是母乳喂养,也可能同样出现肾结石。要证明肾结石的发生与某品牌的奶粉之间有因果关系,必须有更可靠的证据。比如,我们之所以认定掺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是肾结石的元凶,一则因为其发病率高得惊人,二则因为已有实验表明三聚氰胺能够导致肾结石。

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

郦韬珉

    一、前言

    自从2008年9月11日中国三鹿婴儿奶粉事件被中央媒体揭开以来,中国又发现了包括外国品牌在内的多家婴儿奶粉引起婴幼儿肾结石的病例。为此,全国有几十万名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投入了婴儿肾结石原因分析的研究工作中,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分子。
    说到研究病因并找到病因,实际上就是研究密码和解开密码的过程。这本是科学家的工作。但是中国乳品行业现在由于没有科学家,因此解密码的工作就落到了我这个从小就想当科学家人的身上。要解开婴儿肾结石的原因,不仅要有扎实的多学科理论功底和超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这几点我相信自己做到了(可以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找到证据),下面要介绍的是婴儿肾结石的密码是如何被解开的。
二、母乳与婴儿奶粉中的钙/磷含量比
    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医学、食品与乳品的科技文献,我发现母乳中的钙磷含量与中国现行标准(GB10766-1997)和国内出版的各种教课书及参考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数据在经过详细的分析和检测数据对比后(由其它学者完成),得出结果如表1。
 类别    钙(mg/100g)    磷(mg/100g)
母乳(中国母乳)    77.5    215
荷兰某品牌    348.33    251.67
力多精    379.33    295.67
多美滋品牌(0-1周岁)    421.67    213.33
国标GB10766-1997    ≥300    220~750
    说明:数据全部是检测值;
    三、婴儿肾结石产生的条件及内外因素
   从表1的数据看,多美滋婴儿奶粉中的钙含量是母乳的5.44倍。这么高的钙含量小婴儿是不能通过消化系统完全吸收的。与此同时,这种品牌的婴儿奶粉钙/磷是1.97(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而母乳的实际钙/磷是0.36,这个比值(1.97/0.36)是5.47倍。由此可以说明,中国现行国际中给出的钙含量及钙/磷是完全错误的。
    有了形成婴儿肾结石的条件,还必须有内外因素(又叫推进剂)。内因就是食用不到母乳的体质弱小婴儿,而外因除了原先介绍的婴儿奶粉蛋白质含量测定不准(由蛋白质转换系数6.38小于实际值而造成的蛋白质测定值大于真实值)、NPN含量高(三聚氰胺、核苷酸及抗菌素残留)、蛋白质质量不高(乳清蛋白/酪蛋白不能保证6:4)、脂肪含量高造成了XO(黄嘌呤氧化酶)高,渗透压过高(特别是氯离子的异常高,这可以用肾溶质负荷表示)以外,就是钙含量太高、钙/磷不对、现行国家标准有严重错误,还要补充的外因是气温高、湿度大和时间长、奶液配制浓度高等都是造成婴儿得肾结石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四、婴儿肾结石的形成过程分析
    婴儿肾结石在过去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但是近年来呈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在2008以后,中国南方的很多省市都发现了很多食用婴儿奶粉的孩子患上这种疾病。虽然初步分析病因是由奶粉中混入三聚氰胺造成。但真正的原因远不是这么简单。这可以用《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的有关理论来解释。母乳和婴儿配方乳,虽然都是由胶体溶液+乳浊液+真溶液组成。可是这两种溶液由于物理指标(主要是表面张力和离子强度)不同,粘度存在差别(母乳粘度小而婴儿配方乳粘度高)。特别是酪蛋白和非蛋白氮(NPN)含量高时,更是在小儿肠道中能明显提高粘度(微生物作用在蛋白质上,使其发生水解),而这种高粘度的乳糜通过肝脏进入肾脏时的流速会减慢,一些体重轻或低抗力弱的孩子在体液出现电解质紊乱(高渗透压造成),外加天气热引起体表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小孩子在睡眠前喝奶后迅速入睡,这就造成了肾脏排泄减弱直到发生结石。以上就是婴儿肾结石形成的全部过程。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出台新婴儿配方乳(粉)国家标准。根据上述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用如下数据排列密码:
    蛋白质测定方法不准用P表示;三聚氰胺用3表示;核苷酸用5表示;抗菌素残留用4表示;蛋白质质量不高用7表示;XO含量高用2表示;渗透压过高用6表示;钙含量太高用1表示;钙/磷不对用9表示;国家标准错误用GB表示,科研管理方面错误用SWZ表示;这样就可以把解开婴儿奶粉的密码用数字表示——P35472619GBSWZ(8位数6个字母表示)。(文章有删节)

5月27日,多美滋发表声明予以回应:

1,2009年上午5月21日,21CN网站发表了由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郦韬珉撰写的文章,标题为《解开中国婴儿肾结石原因的最后密码》。
2,在这篇文章中,郦韬珉提出了很多没有科学和事实依据的观点。文章对婴儿配方奶粉中的钙磷比率提出质疑,并且依据这种科学上有缺陷的论点,同时质疑中国婴儿配方奶粉国家标准的准确性。
3,总的来说,郦韬珉先生对国家标准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钙和磷只规定了最低含量,未规定最高含量,导致了婴儿配方奶粉生产商在其产品中添加过量的钙和磷。据此,他坚持认为,婴儿消化系统不能完全吸收这些过量的钙和磷,从而导致了婴儿患肾结石。这种论点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婴儿配方奶粉造成的高渗透压可以影响到婴儿健康。
关于婴儿配方奶粉渗透压的错误科学背景
4,郦韬珉的主要论点是,婴儿配方奶粉造成的高渗透压是导致婴儿患肾结石的主要因素。但是,郦韬珉先生工作的单位,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已经发布声明指出,既没有相关的文献提供任何具体的标准指出渗透压会影响婴儿健康,也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认同这种观点。声明还指出,郦韬珉先生仅仅根据营养、体液、单纯渗透压的分散数据就做出结论,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5,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直接对比产生的误导
根据有关婴儿配方奶粉渗透压的论点,郦韬珉先生进行了两项对比:
(1) 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之间的钙含量对比
(2) 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之间的钙/磷比率的对比
6,郦韬珉先生得出结论,母乳中的钙含量是77.5mg/100g,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的钙含量是421.67mg/100g ,因此,二者的比值是5.44倍。
7,婴儿配方奶粉是高度浓缩的,因此,将婴儿配方奶粉与液态的母乳相比是错误的。事实上,应将液态母乳与液态的婴儿配方产品进行比较,这也是婴儿配方产品最终被饮用的实际形式。当然,任何母亲都知道,母乳是液体,而且婴儿配方奶粉应该首先溶解才能喂养婴儿。多美滋婴儿配方一段奶粉溶解后,钙的含量是51mg/100ml。显然,郦韬珉先生并没有为人母的经验,才会错误地直接把婴儿配方奶粉和液态母乳的数据直接对比。
8,建立在这样的错误基础上,关于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中的钙含量是母乳的5.44倍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会导致严重误导。
不准确的母乳中钙/磷比值声称
9,郦先生的第二个论点,即多美滋婴儿奶粉中的钙/磷比值是母乳中的钙/磷比值的5.47倍,这也是严重的误导。郦先生声称,母乳中的钙/磷比值是0.36。随后,他用这一假定的比值和实际上多美滋婴儿配方奶中的钙/磷比值对照,宣称是1.97 ,并得出结论认为,多美滋婴儿奶粉中的钙/磷比值是母乳中的钙/磷比值的5.47倍( 0.36 / 1.97 )
10,这在科学上是不准确的。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营养学》,母乳中的钙/磷比值实际上是1.75 ,而不是0.36 。这一比值不仅正确地反映在中国国家标准中,而且也正确地反映在国际标准中。此外,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摄入参考量”,为了满足婴儿的成长需要,摄入的钙磷比例应当接近2:1 。多美滋一段婴儿配方奶粉产品中的钙磷比值是1.80 ,非常接近母乳中的钙磷比值。因此,多美滋一段婴儿配方奶粉产品中的钙磷比值不仅遵守了中国的规定和营养推荐标准,而且也符合国际标准。
11,因此,郦先生的说法,中国婴儿配方奶的国家GB标准上有缺陷,是基于错误的逻辑。相当令人吃惊的是,郦先生质疑政府标准的有效性,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的国家标准与所有国际标准一致。多美滋产品符合中国的监管标准,也符合国际婴儿配方奶粉标准。这一结论得到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上海质监所、国家检验检疫科学院两次权威性的随机抽查结果所确认。
12,多美滋婴儿奶粉不仅符合国际国内标准,多美滋配方制定过程的质量、细致程度、研究深度已经得到中国和世界的公认。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专家小组都曾经访问过法国的达能/多美滋工厂,并欢迎他们再次来访。
13,食品科学是一个严谨的话题,尤其是存在生产者滥用消费者信任的不确定时期。社会,特别是家长们,在有限支付能力内为子女选购产品时,不应该受到误导。向父母们提供错误信息,在中国的市场上是最不幸的竞争方式。政府、学术机构、国际组织、产业界等市场参与者应该在科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互相尊重的良好市场氛围。

5月28日,郦韬珉发表声明回应多美滋

2009年5月27日看到多美滋公司苍白无力的声明后,感到有必要进行如下回复:
1、 先问写发声明的人,什么叫科学观点?我写的文章只是一篇科普文章(有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持),根本谈不上什么有科学观点或没有科学观点。科学与观点是不应组合在一起用的。科学的定义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而观点是指一个人的看法。所以说这是一个病句。
2、 本人对国家婴儿奶粉标准的质疑是一个公民的权力,更何况我是一个乳品科研人员。婴儿奶粉中钙含量过高会使一些人得肾结石病,这对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婴儿食品研究的人都是一个常识。
3、 本人写科普文章不需要单位批准,如果我单位发表的声明说没有相关文献支持和任何科学研究部门的认同,只能说这家单位的负责人是个废物或者是给多美滋公司唱赞歌的人(而且是对孩子健康不负责任的人)。我国湖北省黄石市人民医院早在2年前就完成了母乳与婴儿配方奶粉对小儿肾脏影响的试验,写出的论文不仅可以查到,我手里也有。
4、 母乳中钙含量是按浓度给出来(也就是mmol/L),这个浓度值在去掉水分以后就可以换算成重量单位。含量范围可以从国内外多本专业书籍中查到,奶粉或母乳可以按干基比较,也可以把奶粉还原配方奶以后,按浓度来比较钙含量,但按干基比较是更准的。
5、 多美滋奶粉中钙含量和钙/磷比远远高于母乳的相应值是铁的事实,它会严重危害孩子健康并能造成婴儿肾结石也是这家企业赖不掉的。
6、 母乳中的钙含量是靠检测出来的,不是靠书中写出来的。而且我国一些书中或标准中给的钙/磷也是错误的。
7、 我国婴儿奶粉国家标准是否存在严重错误,不是多美滋企业能说了算的,这一点不需要解释。
8、 婴儿奶粉产品标准只是中国有国家标准,其它国家没有国家标准(都是企业标准),也就是这种产品根本不存在国际标准。ISO/IDF才是国际标准(这两个国际标准大部分都是检测方法和安全标准,根本没有婴儿奶粉标准)。
多美滋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中国人不是都能让你们骗的,你们只有按法律条文对受害者及家属进行赔偿才是唯一出路。



评“袁隆平: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需慎重”

28 05 2009年

【方舟子按:现在准备商业化的转基因水稻是抗虫害水稻和提高营养素含量的金大米,请问袁隆平它们如何可能在未来几代后才显现出对人类的危害?莫非袁隆平也和那些造谣惑众的伪环保人士一样,把转基因当成是改变人的基因?转基因技术在本质上和杂交技术并无区别,只是更为精确,更能预知、监控其结果。如果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需慎重,那么杂交水稻商业化种植更需慎重,因为按照袁隆平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政府应该特别特别慎重批准杂交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杂交,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同时呼吁袁隆平去向美国人讲这番大道理,因为那里正在大力发展转基因植物,还在大吃转基因食物,不怕几代后美国人灭绝了?】

袁隆平: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需慎重

2009-05-27 21世纪经济报道

审慎推广转基因水稻

《21世纪》:目前中国的耕地保有量正在逐步逼近18亿亩这条红线,而人口还在逐年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袁隆平:首先要守住耕地保有量18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5.8亿亩以上的“红线”;其次要出台更多“三农”优惠政策;第三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

我认为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水稻的产量潜力,突破1000公斤甚至更高的亩产,都是有希望的。

《21世纪》:你有没有研究转基因水稻?

袁隆平:我不反对任何科学研究和实验,转基因技术的某些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事实上,我的团队已介入借鉴转基因技术的某些研究。比如,我的学生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已经在野生稻里面发现两个增产基因。

《21世纪》:你是否赞同当前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转基因水稻种植?

袁隆平: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院士“维权”

28 05 2009年

2009年05月26日《科学新闻》杂志

5月18日,对于2008年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陆道培教授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真是这个东西,无论如何不能少了我的名字。我是这个成果的领军人物,当初构思、组织、具体的实施都是我负责,怎么没有我的名字?名字是次要的,权利是重要的,此次我不仅仅是揭露采用学术不端行为骗取国家奖项,我也是在维权!”

在5月7日,陆道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开了有关该奖获得者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的问题,“我们揭发他的四个问题——造假、剽窃、侵夺、欺骗”。

从2008年12月21日知道采用学术不端手段“骗奖”甚至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开始,至今5个月过去了,陆道培表示,由于相关单位处置不公,自己召开新闻发布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暗战”升级

2008年12月21日,陆道培出席中华医学会常委会的前两天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黄晓军申报的并将在常委会通过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项目“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存在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科学事实等学术不端问题。陆道培对该申报项目获奖提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一起骗奖行为,请求中华医学会调查此事。

陆道培的抗议没有作用。2008年12月31日,中华医学会公布的关于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中,黄晓军申报的研究获得一等奖。

1月9日,“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医学会网站的信息称,获奖项目均依据《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规定,经单位推荐,中华医学会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对形式审查合格项目进行初审、公示及终审[1]。

有异议的申报项目仍能“过关斩将”获得大奖,对于陆道培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其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有领导曾找陆道培协商,可否将他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此前申报的材料中没有列出陆道培),以此来顾全大局。

但是,这一次陆道培没有答应。陆道培认为,推荐材料中存在大量欺骗性的东西,“签署我的名字岂不是要我承认造假的东西?”即使抛开那些造假的东西,此前陆道培在该项目通过人民医院申报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院里就要求他顾全大局,把代表人民医院的黄晓军排在申报人的第二位。“实际上应该是纪树荃排在第二位,不能再犯‘顾全大局’的错误了。”陆道培说。

2月24日,陆道培等九人以实名联名向中华医学会递交了翔实的证明,证明黄晓军等采用学术不端手段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的举报材料,请求中华医学会独立调查并撤销其所获的奖项。

在5月13日陆道培和纪树荃联合署名的《反映黄晓军所在单位对其学术不端的袒护》信中提到,中华医学会接到举报后要求北京大学医学部调查此事。“医学部领导找黄晓军谈话,据说要求其逐条回答陆道培等专家所举报的造假与侵夺、剽窃等问题,并责成人民医院办理,但一个月后迟迟没有得到任何结论。”

无奈之下,陆道培等不得不于3月27日通过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将举报黄晓军以学术不端行为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转至教育部部长周济,上述三部门批转北京大学要求调查黄晓军的学术不端行为。

4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道德委员会、奖项推荐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学术委员会联合组织会议评议此事。

对此,陆道培是十分有看法的。因为按照《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第四章罚则中第十七条规定,“推荐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由中华医学会通报批评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让可能因“结论”而受到处罚的“推荐单位”进行评议,其“结论”的客观公正和公信力可想而知。但陆道培采取了相信组织积极配合的态度,亲自到场一一列举说明情况。

北京大学医学部两办主任肖渊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有关此次事件的评议,都是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的,陆道培与黄晓军双方也都到场进行了陈述,最后经过专家评议给出了相关的报告并呈送给中华医学会。“过程是合理的,也是公开透明的。”

而在4月15日晚,黄晓军请求与陆道培见面并发手机短信威胁,“听说您要将我置于死地,这样对你我都不好,我也获得了您以前报奖中对您不利的证据,我不希望将这些证据朝着不利于您的方向发展,但我担心您将我逼上绝路,我们真该好好谈谈来结束这纷争”。对此,陆道培未予理睬。

4月16 日,该评审会议得出的结论认为,“在获奖人黄晓军等提供的材料中未发现明确伪造实验数据的证据,但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表格不规范的问题;根据目前双方提供的材料,对举报人提出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难以作出明确结论。对黄晓军等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处理意见建议由授奖部门决定。”

同一天,方舟子将有关此事的举报信登在新语丝网站上。方舟子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举报信附了论文数据的比对,我核对过,黄晓军伪造论文数据的行为是很明显的,很容易就可以认定。至于他是否侵夺他人成果,需要查看大量的资料才能认定,我没有这个条件。”

然而,5月4日,经自己要求,拿到报告的陆道培对于评审会议的结论并不认可,他和纪树荃认为,由于评议单位在获奖的整个环节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对举报人所举报的内容并未作认真、客观和公正的调查,上述结论显然是不公正的、偏颇的,也应该说是可以预料到的。

核心争端

5月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陆道培等人向媒体公布了黄晓军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

其中,关于黄晓军大量学术造假、剽窃、侵夺“GIAC移植体系”是关于奖项的核心问题。

陆道培与纪树荃认为,他们所提供的大量殷实证据证明GIAC方案无论从最初的理论基础、具体技术细节以及命名都是由陆道培创建的,这在2006年申报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就已认定。而黄晓军对此的答复是“显然GIAC技术体系的建立是包括陆道培、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以及韩伟等集体劳动所为,并不是陆道培一个人的专利”。即使按照他的说法,创建该体系的集体成员中陆道培的名字也是放在第一的,至少缺谁也不可缺少陆道培的,而2008年奖项中却没有陆道培的名字,这是明显的,别有用心的剽窃、侵夺行为。

北京市道培医院内科教授、移植中心主任吴彤表示,陆道培建立并命名了GIAC方案,而陆道培领导的团队是重要的参与者。

但是,调查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结论是:根据目前双方提供的材料,对举报人提出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难以作出明确结论。

而在黄晓军申报奖项时所列的论文中,被指侵夺第一作者姓名。

陆道培指出,黄晓军将多篇文章的位于他之前的作者名字去掉,在所列文献目录中均被写为“黄晓军等”,这是侵夺第一作者姓名。黄晓军给出的答复是“论文中作者的标注方式有三类:标注了论文的所有作者;只标注了论文的部分作者;没有标注论文的作者,申请人采取了第二种标注方式”。

陆道培认为,即使按照“第二种方式只标注论文的部分作者”,也应当是按照作者顺序从前往后排列,而不是把前面的作者删掉,均列为“黄晓军等”,这种做法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国内首篇最重要的应用GIAC方案进行单倍体相合移植的论文(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453-457)是陆道培指导韩伟完成的,所以署名韩伟,陆道培,黄晓军等,但黄晓军删去其姓名前的韩、陆两人,将推荐书中鉴定书的主要技术文件目录及来源部分所列的该论文篡改成“黄晓军等”,类似的篡改作者顺序现象在此部分竟达8次之多,把非黄晓军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均写为黄晓军等。面对已发表的论文的客观证据,调查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竟然对此并未给予任何结论。

此外,对于黄晓军涉及的数据造假、欺骗等行为,陆道培也都向《科学新闻》展示了他们的分析和对比等证据。

对于此次争议,5月14日,《科学新闻》致电黄晓军教授,被告知“目前我暂时不想说什么,以后想说的时候我再跟你联系”。

对于黄晓军的沉默表现,陆道培表示:“他现在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5月19日,《科学新闻》致电中华医学会,该会办公室的杨凯表示,目前医学会在展开详细的调查,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对于陆道培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的情况,肖渊表示,从医学部和人民医院来说都没有明确的官方反响。“事实上这就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学术争端。”

对此,陆道培也十分有看法。在没有最终的调查结论前依据什么定性为“学术争端”,况且即使按北医和人民医院所作的不公正的、偏颇的结论也说明决不是什么“学术争端”。往“学术争端”上误导,无非是要规避中华医学会按条例可能受到的处罚。

对于中华医学会的调查,肖渊认为医学部和学会之间有着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调查还在进行当中,“所有的判断都基于证据,目前专家们的结论就是基于由陆道培院士提出的材料”。

清理门户?

对于此次事件,方舟子表示,用虚假成果获得国内的科技奖,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我们以前也多次揭露过。这个事件比较特别的是有多名科研人员联名实名举报,而且获奖者以前的导师还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揭露前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认为,现在学界,造假容易打假难,即使被发现,本单位的所谓查处,也是避重就轻,拍两下抚慰拉倒。“这个事件由于专业性太强,我辈不好评判,但有关单位为何不出面请第三方鉴定?教育部的那个学术道德委员会是吃饭的吗?”

苏州大学尤小立副教授则表示,学术不端审查的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是导致此次院士告弟子的原因。这次是涉及院士,算是院士维权。院士维权都如此之难,遑论一般学者。可见,健全机制已经成了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

尤小立认为,在此事中,讨论或者猜测陆院士的主观意图没有任何意义。需要看的只能是事实。证据确凿与否需要权威的第三方鉴定,并且公布鉴定结果。当然,黄晓军也需要出面解释,他也有申诉的权利。

方舟子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有很多对造假行为的揭露都是由有个人恩怨的人做的,往往也只有他们最知情。“我们不应该去管揭露者抱着什么样的动机,而要看他的揭露是否属实。对有充分依据的揭露不管揭露者是什么动机,都应该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尤小立表示,评奖只是刺激科研的手段之一,不能成为唯一。这本来是常识,但现在大家都不把常识放在眼里。为获奖而研究,不可能把中国科学研究水平搞上去,相反只能促发更多的学术不端。

对于颁奖的中华医学会,方舟子认为,该学会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是极不严肃、极其不妥的。在评奖过程中,只要有人对报请的成果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就应该先作调查再决定是否颁奖。尤其是对多位知情者的实名举报,更应该认真对待。作调查应该由独立的调查组来做,而不应该推给被举报者所在的机构,特别是当被举报者的地位比较高、权力比较大、能给本机构带来重大利益时,它们会尽量保护他。独立的调查组应该邀请与双方都无利益关系的外机构专业人士组成。

方舟子担心,此事很可能会像此前被揭露的绝大多数造假事件一样,最后是不了了之。他建议,除了中华医学会应该自己进行调查之外,资助黄晓军研究的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对此事进行调查。如果结果属实,应该取消奖励,收回其科研资助,禁止他以后在若干年内申请科研资助;发表其造假论文的期刊应撤销造假论文,禁止他在若干年内在该期刊发表论文;黄晓军所在的机构也应该对他作出降级或开除的处理。



评“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被指抄袭论文”

21 04 2009年

【方舟子按:参见gtf《看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如此抄别人论文》(XYS20090318)。云南中医学院校方对学术规范非常无知。所谓“过度引用”,是指在明确表明引用的情况下,引用的篇幅过大。如果李庆生把抄自周济的文章部分用引号引起来,并注明出处,那才叫过度引用。李庆生的所作所为是明显的抄袭。李庆生的所作所为是明显的抄袭。老中医抄一篇1979年的文章也好意思分析什么“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真是可笑又可叹。李庆生既然是院长,由该院自己做调查,当然毫无独立可言。】

“过度引用”不是“抄袭”?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被指抄袭论文 个别学生还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

刘子倩
中国青年报2009-04-20

    4 月19日,在云南最大的网络社区——云南网“金碧坊”论坛里,一个帖子的点击率突破15万、1400余名网友留言,对于这个成立不到1年的区域性论坛来说,已是天文数字。与此同时,该帖在云南信息港、昆滇E吧等本土论坛上的点击率也一路飙升,几乎所有留言都是“一边倒”地斥骂和质疑。

    这一切均缘于2月13日一个名为《看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如此抄别人的论文》的帖子。尽管帖子已发了两个月,本已渐渐平息的网上“讨伐”声,却因4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将此定性为“过度引用”,使该事件再次被推向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友发帖:《看大教授如何抄文章》

    该帖最早于2月11日出现在中国学术论坛,名为《看大教授如何抄文章》。作者“卫道士”称因工作原因,在阅读专业文献时,发现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三期上,发表的《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简析》一文与名为周济的学者于1979年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上的一篇题为《试论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特点》的论文“有着惊人的相似”。

    “卫道士”还列举了两篇文章的众多相似之处,并称在一些段落上甚至是字字相同,“全文浏览了一下,相同的段落基本上达到了将近3000字”。据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郑进事后向媒体通报,李庆生的文章共9500字,即该文近1/3的内容来自周济的论文。

    然而,此帖并未受到关注,仅有一名网友留言。2月13日,此帖被网友转至云南网“金碧坊”论坛,立刻成为网友谈论的焦点,热心网友甚至找到两篇文章进行了细致比较,并列举出雷同部分的详细位置。同时,网友在跟帖中称,发现李庆生还存在着一稿多投的问题。

    随着该帖逐渐成为舆论的热点,当事人也做出了反应。2月16日,李庆生要求中医学院有关工作人员协助做好相关工作,避免事态扩大。之后,他要求以组织名义致函媒体,要求不要炒作此事。该学院党委以“系针对个人报道,不宜以组织名义回应”为由,建议其本人出面回应,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月29日,云南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就此事提出处理意见,其中要求云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在一周内对此事做出鉴定,并由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郑进主持鉴定工作。

    4月10日,云南中医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鉴定结果向媒体通报:李庆生的文章(以下简称李文)与周济分别发表于1979年的《试论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新特点》及1985年的《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特点》之间存在着“过度引用不当”的问题,并给出了此结果的3项依据:李文并非原创性论文,实际是一篇引导性综述文章;李文引用周文篇幅过多,引用量过大;李文在参考文献中虽列出了周济于1985年在《医学与哲学》上发表的《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特点》,但没有采用引号将引文单独列出,或在引文后直接加脚注,或在正文中加以说明。

    对于李庆生另外所著的3篇文章是否属于一稿多投,该学术委员会鉴定为不属于一稿多投,但有不妥之处:前两篇文章所用数据大部分相同,且取自同一实验,就研究论文而言,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详细表述只能出现一次,第二次出现时应有简单描述并注明第一次论文出处,故有不妥之处。

    调查结果:“过度引用”而非“抄袭”

    网友们显然对于这个处理意见颇为不满。一时间,“过度引用”成为本土论坛的流行语。针对公众的质疑,郑进称,对于抄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学习和查阅了教育部的通知和相关规范,没有找到关于抄袭的表述。”郑进不止一次强调,李文并不是一篇原创性论文,而是一篇综述。

    郑进说,中医学院委托清华大学通过反抄袭软件进行鉴定,发现李文与周济的其中一篇文章的雷同字数达到3017个。“但这个鉴定结果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郑进补充道。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1/10;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1/10。

    “从理论上讲,已经可以定性为抄袭了。”云南八谦律师集团律师林文说,“过度引用”并不是抗辩理由。他同时表示,作品本身就已构成抄袭的主体条件,不论是论文或综述,均与文章的体裁无关。

    此次鉴定并未引入第三方,而是由云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进行内部鉴定。针对外界对其公正客观性的质疑,云南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翠岗表示,调查和鉴定是根据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意见进行的,而在调查和鉴定过程中,李庆生是全程回避的,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调查、鉴定是独立的。

    郑进补充说,该委员会不仅有校内人员,还包括不少于5人的校外知名专家,因此该鉴定结果具有说服力。

    学生表达某种程度的认同

    此事炒得火热之时,李庆生却选择了沉默。这位已在云南中医学院学习、工作30余年的元老级人物,在云南中医教学领域颇有名望,他也是云南中医界为数不多的既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又“擅长诊治中医疑难杂症”的“云南省名中医”。

    在事件之初,他曾向媒体坦陈有“教训”,之后就再未接受媒体采访。据了解,李庆生在内部会议中以“一个党员教授、领导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实事求是、吸取教训的角度”作了自我批评与检讨,并称此事对学院和个人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希望将其对学院工作的影响减到最小。

    然而,该校学生却表达了对院长的“理解”。笔者随机采访了6名学生,除一名护理专业的女生表示此事对其就业可能有一定影响外,其他学生均表达了对该事件的某种程度的认同。

    一位临床专业的大五学生说:“这不能叫剽窃,现在高校里不都这样吗,最多就是引用不当。”而另一名学生说:“都说这件事对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实一个李庆生改变不了什么。你看我们学院旁边的专家门诊,还不是每天凌晨4点照旧有人排队挂号。这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刑事案件。”

    对于学生的漠然,云南大学教授郑思礼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种抄袭是极度恶劣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声誉,最为严重的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样板。既然教师都剽窃,那学生抄袭似乎更加理直气壮。如果学术腐败之风无法在高校中禁绝,上行下效,从执行者就开始破坏游戏规则的话,那么,风气会越来越坏,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致命的。”



浙大的处理“结果不满意,但是有进步”

17 03 2009年

方舟子:浙大的处理“结果不满意,但是有进步”

2009年03月17日天府早报

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沸沸扬扬几个月。3月15日,浙大通报处理“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最新情况: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事件画上一个句号,留下的是一片唏嘘声(本报昨日10版曾作报道)。

由于先后揭发浙江大学学术不端行为的,有两位教授和新语丝网站,昨(16)日下午,记者通过“新语丝”网站向学术打假知名学者方舟子发出采访邮件。一个小时后,收到了方舟子对采访的回复。

□对话方舟子

16篇问题论文,只处理了5篇

记者:您是何时发现浙江大学贺海波等人学术不端行为事件,并在新语丝进行披露的?

方舟子:是去年10月23日,有一位读者投稿《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英文论文的一稿多投》,我核实了一下,就给登出来了。后来又有其他读者陆续发现李院士名下的论文共有16篇有问题。

记者:以前您有过很多次学术打假,这一次是否最有确实结果?

方舟子:不是。2005年11月我揭露了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伪造论文发表记录和学历等,清华大学因此在2006年3月将刘辉解聘,我认为这才是最有确实结果的一次。这一次的结果其实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发现的有问题的16篇论文中,只有5篇与贺海波有关,还有其他作者有与贺海波性质一样的错误,例如一个姓牛的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为什么不对这些人做同样的处理?

记者:您以前说过,很多学术打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实质性动作。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对于这次的处理结果,您怎么看?

方舟子:学校一则要维护自己的名声,觉得承认有教授造假是很丢人的事;二则要保护学校的经济利益,教授,特别是学术地位高的教授,能为学校带来很多科研经费,所以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授,学校越是愿意包庇他们。这次是持续的舆论压力造成的。一开始浙大校方把责任都推到贺海波一个人身上,在网上和媒体上都受到了很多批评,就又处理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但其他人仍未受处理。

记者:这次事件拥有这样一个令人安慰的结果,算不算您“打假”生涯中的一个节点?回顾过去,有什么感受?

方舟子:不能算是节点吧。这个事件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浙大校长多次出来回应批评,虽然其回应不能令人满意,但比起以前名牌大学教授造假事件,校长都假装不知道,还是有进步的。

监督学术不端,国内处于起步阶段

记者:学术不端事件,为何大多发生在知名学校、知名院士和教授身上?

方舟子:其实学术不端事件在各个学校、各个层次的科研人员中都有,是普遍现象,并非知名学校、知名教授较多。但是知名学校、知名教授的地位较高、掌握的资源较多,他们造假造成的损失就较大、影响较恶劣,所以会引起更大的关注。

记者:对于学术不端的监督,国内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方舟子: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流于形式。表面的文章开始做了,实质性进展则很小。比如科技部、教育部都颁布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有关条例,科技部还在两年前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说是要专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但是两年来并没有见到他们处理过任何事件。

记者:如何规范学术健康?国外的做法有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方舟子:从体制上着手,要改变目前这种由行政人员掌管科研经费的官本位体制,对学术成就的评估不要片面强调论文的数量,而应该看重工作的质量。同时,要建立、完善监督、处罚机制,不仅要成立相关的机构,更重要的是这些机构要管事,要透明、公平地管。比如,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有科研诚信办公室,专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每年会处理10起左右,公开、透明地处理。

“学术造假后果很严重”

去年底至今,浙江大学“造假门”事件一直闹得沸沸扬扬。“学术造假”,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3月9日,方舟子及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在接受腾讯网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这个后果我觉得是很严重的。”方舟子表示,一方面,有一些学术的成果要转化为商品,学术造假也有经济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学术造假,可以发表很多论文,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掌握的科研资源就多了,科研资金也多了,当然个人得到的利益也就多了,还有个人的名声问题。

方舟子表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科学家、学者好像都还是比较清高的,学术界还是一块净土,但百姓现在发现原来学术界也有腐败,也有造假行为,这就会对整个社会的诚信造成影响。另外,学术造假还涉及到对科研经费的浪费问题,最终浪费的还是公共的资源。当然还涉及到对学生的影响,对整个教育的影响。

□网民声音

“wanghui831129”:李连达老师虽然有过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他是有过成就的专家,在某一领域有较大的贡献。

“百年孤独11”:注水论文,文凭时代,你要是找真货,倒是困难。

IP为“117.83.123.×”的网友:浙大已经在大学之道上迷失了,单从学术和育道的角度看,浙大已非中国一流大学了。如杨卫这样的校长百年后又有何面目见竺老先生。

IP为 “121.28.180.×”的网友:

一个学校知名人士多了,造假的也自然多了,就像总体水平高了,乘以一个级低的造假比例,得出的数还是比较大——浙大的论文就是好,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了,那是自欺欺人!

IP为“123.232.45.×”的网友:造假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发现后的态度。 早报记者肖莹佩



我当定了垫脚石

14 03 2009年

    “鸡汤”专家连岳从前给科学松鼠会写序,总结说科学松鼠会的模式是“每个人都只写自己的专业,这既增加了文章的公信力,又避免了在所有科学议题上发言的尴尬——因为科普告诉了我们一个常识:没有任何人知道所有种类的科学。”天上地下无所不写的松鼠会核心姬十三不觉得连岳是在教训他,反而称连岳说出了他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自称连岳的崇拜者的中国科大物理系教授李淼也忘了自己曾经在科普文章中在他一窍不通的生物学领域大放厥词,也赶快表态“写科普最好还是要有专业知识的”,自称从不写其专业外的东西,骂学生物学出身的土摩托写医学问题是“牛二”、“13点”。一些人更是乘机明枪暗箭地讽刺我跨专业写作,写作范围太广,想“在所有科学议题上发言”。害得我还专门写了篇《科普只能写自己的专业吗?》理论一番。

    也许我这番理论真的打翻了“鸡汤”,反正才过了几个月,姬核心到了另一个网站,就改旗换帜,更弦易辙,要打造本土百科作家了。不变的是我依然要当其反面教材,这回怪的是我的写作范围太窄,只是个写写自然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家,而不是什么都写的百科作家(其实我以前较空闲的时候也普及过自然科学之外的知识,例如写过到现在还在网上流传的《诗律浅说》、《无神论是什么》,这些当然不入想要开天辟地者的法眼)。不管怎么变来变去,我都是要被人当成晋身用的垫脚石踩上一脚的。不过我毕竟不是石头,就小小地反弹一下,给盘古们制造点不舒服。

附:
博闻网:让我们打造百科作家

姬十三 发表于 2009-03-13 15:07

对很多人来说,《十万个为什么》是他们认识科普的第一扇窗。这套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丛书,直到我受“启蒙”的八十年代还颇为流行。我收集的大概不是全套,也忘记了从哪个途径获得,乌泱泱放在书桌上,作为小学生的我,顿时好像就有了知识后盾。

再后来,一大批打着“十万个为什么”招牌的书开始流行,我买过《文科十万个为什么》、《千万个为什么》……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是虚指,并不是说里面就有十万个问题,所以千万个为什么大概也是虚指,不必为“千万个”这个数量负责。这个风潮有点像那时流行的为“金庸”、“古龙”代笔一样(出现了一堆 全庸、吉龙……),虽然后来弄得有点滥,但好处是丰富了“为什么”的概念。上海少儿社出的《十万个为什么》解答的问题集中在天文、生物、健康等自然科学领域,而后来的一系列“为什么”书籍则把这个劲铺开了,扩展到社会、文学、音乐、电影等百科知识领域。这个延续在如今中华书局出的《问吧》等系列书中还可以看到影子(可以看出,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牌子已经被做滥了,人们已经不需用它来借势)。

然而,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百科作家,从高士其到叶永烈到方舟子,我们只有科普作家,而那些为自然科学之外的知识写作的作者,分野成两极:一些在专门领域普及知识的专家型作者,像写美国的林达,写日本的萨苏;还有一批人为大量的知识性书籍撰稿,填充百度百科,统被冠名为“写手”,他们勤勤恳垦,却默默无闻。

让我们跨洋到美国。1998年,37岁的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师,马歇尔·布莱恩(Marshall Brain)创立了HowStuffWorks网站。这个名字,用中文解释就是,“一个东西(或一件事物)是如何工作的“,而这里的“一个东西(或一件事物)”可以是吉他、宇宙 飞船,也可以是北极光或大地震。(记得我刚到博闻网的时候,和美国的朋友说起HowStuffWork,她说“我知道啊,我以前抽水马桶坏了,第一件事就是上这个网站去看应该怎么修马桶”)

布莱恩本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百科作家”,在HowStuffWorks的中文版博闻网上,我们很容易发现他的大作,一会儿写博客是什么,一会儿写消费电子展,写生化战争,写时间的奥秘。他还上电视,上广播,上报纸,到处演示事物的原理。他有着科学人士特有的缜密逻辑思维,同时他丰富的形象思维、扎实的文字功底又让他的文字具备了相当程度的通俗性与生动性。正是这个特质让HowStuffWorks与众不同,历经十多年,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的互联网泡沫中屹立不倒,2007年HowStuffWorks成为全球知名的Discovery Communications家族的一员。

HowStuffWorks汇聚了一批像布莱恩这样的作者,从博闻网提供的作者介绍里可以找到他们:

特蕾西·V.威尔森是HowStuffWorks的高级签约作家,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阿什维尔分校,她主修文学和创造性写作,持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特蕾西不仅为HowStuffWorks网站撰稿,还是HowStuffWorks快报杂志的作者之一。

约翰·福勒是HowStuffWorks的签约作家,乔治亚大学英语专业学士,他还辅修了电影研究专业。

雅克布是HowStuffWorks的签约作家,他在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获得了英语和创造性写作学士学位。此外,他还在那里学习俄语和历史。

克莱格·C.弗罗登里奇博士 是HowStuffWorks的特约撰稿人,他是一名自由科学撰稿人。他是HowStuffWorks的前任高级编辑,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取得生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杜克大学医疗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完成了8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

HowStuffWorks汇聚的这批作者,和他们的文章,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异类,他们坚持原创,不管是写热门或冷门话题,从怎样给植物浇水,到研究电子支付,都肯深入专研。昨天,博闻网的高级副总裁Charlie Flint从美国回来,带了一批“美国特产”——甜甜圈,我们从没吃过这玩意,好奇的不行,这么甜!但还蛮好吃的,难怪美国人这么胖……很快,甜甜圈是什么?这篇文章就被找了出来。

Charlie还带回了HowStuffWorks出的一本书Marshall Brain’s MORE How STUFF Works,他说出这本书,出版社预支了10万美金的版税给公司,这是中国的作者们万万不敢奢望的,一本网络文章的集子而已……

2008年6月,HowStuffWorks继巴西版之后,上线了中文版博闻网,博闻网沿袭HowStuffWorks的一贯风格,口号是“知道就好”,“知道”为什么就好?除了有用,还有好奇的力量,从银河到银行,从石油专探到石板印刷,这里无所不登。

除了翻译美国版的文章,博闻网还致力打造中国本地的百科作家,这次在博闻网开博的几位作者,就是我们相中的几支“潜力股”。段煦的本职在中国科学院,兴趣很广,从动物植物到矿物,到地方风土都有涉猎,我本来跟他说,写个“博物”博客吧,他说想叫“怎么都玩儿”,我心想,真拗口啊,他很较真跟我解释说,这意思是“到什么时候都得玩儿”,“在什么地方都有得玩儿”,“在各个学科都能找到好玩儿的东西”,这就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了,是要把博物精神拓广到各个领域,我佩服他的想法,希望他可以真正玩起来,还能有好多读者跟着他玩。Topaz是我老朋友,这次他拉来了一位女生Ice,合写一个叫“一起上天入地”的博客,当然不是他俩一起上天入地(否则Topaz的gf会跟我急),是他们要带着读者一起上天入地。Topaz是学地质科学的,而Ice则是大气科学的博士生,新发的几篇博文,却是写海洋旅行,他们简直是海陆空总动员。

博闻网志则是我们编辑部的集体博客,除了介绍博闻网和HowStuffWork的精彩文章外,我们还会提供编辑部八卦,和这些百科作家打交道的小故事。欢迎你常来看看,别嫌名字土。博闻网在今年还会有一系列活动,旨在打造本土百科作家团队,如果你有志于此,也许在这里会有收获。



网人评“科普相煎何太急”

5 03 2009年

方舟子评:

我记得松鼠会这个自称DNA的人在以前争议连鸡汤的时候就跳出来攻击过我,为了推销书就想拿我当垫脚石,现在怎么突然装得这么纯洁这么可怜了?还要指导我该干什么事,难道真以江湖老大自居?

taicu评:

一个学生物的女生,受不了你的“秋风扫落叶”的风格,也曾被我恶心得要死。:-)

马尔科评:

如果只是一篇两篇捎带老方也就罢了,可是那么多相关文章都明里暗里拿老方来垫脚,好像不捎带一下就无以衬托出松鼠会的特别,难道是这些写序写书评的人“恰好”都跟方舟子有私怨?还是说老方已经成了庞大到即使不愿意也不能回避、非要拉扯一下不可的物体?

我原先颇为看好松鼠会搞轻松科普的路子,毕竟一般读者包括我自己都喜欢看轻松的文章。有人愿意做科普、并有作品能够结集出书,是很好的事。可是从连岳的鸡汤开始,事情就朝着古怪的方向发展。要不是我对老方还算有点了解,我简直要以为是两边串通起来为这本书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这可能未必是松鼠会主要成员们的本意,但这种氛围已经被制造出来了——看起来好像有些人认为,松鼠会之前和之外的中国的科普事业既无趣又微不足道。如果松鼠会不这样认为,最好跟那些写序写评写推介文的人打个招呼,难道他们不踩别人就不会表扬松鼠会了么?如果就是这样认为的……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普陀鹅耳枥评:

就是这人,先前还“反思”过计划生育,结果把著名的杨“良心”杨支柱老师也招去了。

松鼠会拿几个“美女”当招牌,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当然他们肯定觉得这也是“做科学传播的的良性模式”。

有些东西是科学精神可以忍耐的底线,绝对不能突破。反对人口控制,反对动物实验,反对建坝,都这样了还科什么普呀?

不内耗也不是说就可以藏污纳垢。照这么下去的话,估计有一天连智能设计论都可以容忍了。

008评:

惨了,听这语气,你再不听他们就要反对“揭露牛奶掺假”了。

whatistrue评:

和以前那些去-科学同学们类似:想出名,去批方舟子。

不过现如今百姓们也慢慢科普起来了,不是把持的文笔们能蒙得了人的了。现在还做这种蠢事,就是搬石头砸自己脚了。

从天价大米到蒙牛,可以观察到方舟子现在慢慢深入百姓心中了。看来中医骗钱蒙人的好日子也快要结束了。

脆弱评:

传播科学知识当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当免责金牌来用。

“只是在科学文化原本就很稀薄的中文世界里,科普作者或者团体之间还要内耗,实在是很浪费资源”——我很不喜欢这种腔调。因为立场相同或相近,就尽量避免去“内耗”,这不恰恰和科学精神相悖吗?要知道科学从来只认对错,不认立场,不会因为大家站在一条战线,于是就不能批评了。

whatistrue评:

“只是在科学文化原本就很稀薄的中文世界里…….”,真是好意思,什么时候中文世界里缺过“科学文化”?

蒙牛和天价大米,以及以前的核酸营养、脑白金、纳米水、水变油等等等等。哪个不是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

对老鼠会来说,他们的中文世界里面应该是科学原本就很罕有,“文化”倒是从来不缺。

附:
http://jingliumm.spaces.live.com/blog/cns!B3351081C7E95390!1142.entry

科普相煎何太急

方舟子先生的新浪博客上最近登出两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网人评“反科学文化人”巴结“科学松鼠会”》和《网人评科学松鼠会的书评》。

不可否认的是,从连岳给松鼠会写序开始的论战,到各路人马给松鼠会写书评,这其中某些作者的确隐晦的夹带了一些与方舟子的宿怨。可怜松鼠会什么也没做(不是没做科普,而是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打口水仗上去),却也遭到攻击。

其实,与人文界、传媒界保持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关系,是做科学传播的的良性模式,至少从科学松鼠会目前的发展来看,已经初见成效。

而所谓“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论战,也未必要搞得对骂的局面。君子之辩,点到为止。

只是在科学文化原本就很稀薄的中文世界里,科普作者或者团体之间还要内耗,实在是很浪费资源。有那个精力,倒不如多干些揭露牛奶掺假之类的事情——对于这个,松鼠会是一直客客气气的支持的。



网人评申泮文院士指出我们竟误会了“化学”一百年

5 03 2009年

方舟子评:

这个老院士是不是老糊涂了?且不说把General Chemistry翻译成普通化学非常准确,国内做为公共课开设的普通化学的课程内容和国外General Chemistry是一样的,都是讲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何时成了无机化学、元素化学?如果嫌内容不妥,那也是应该改进内容,怎么变成改名了?难怪有人呼吁中国的院士不应该像国外的院士那样搞终身制。那个在美国自己注册虚拟研究所当光杆主任的杨池明现在还“在国内化学重镇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开课”吧?

whatistrue评:

93岁还开大学本科?不要老命了还是老糊涂了?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个高校的教材。我们用的大学化学、普通化学都是general chemistry的东西。无机化学就是无机化学。

说不好就是南开自己搞错了这么多年呢。害的93岁的人了,还要再来开课。 ;-)

有假新闻嫌疑。

eddie评:

“概论”一般指的是那种给文科人开的科普课程,大家可以看不起一把。 :)

xinku评:

主要是想出名想疯了。叫什么不都是一样嘛,有啥改头?申泮文这个名字大概已经错了93年了,怎么能叫“半水文”呢?改了吧!

BerkeleyWolf评:

原来我国的化学基础教育长期处于历史性失误之中是因为这个名字。高,实在是高!

附:
申泮文院士指出:
我们竟误会了“化学”一百年

中国青年报2009-03-05

本报讯(记者张国 通讯员高杨)“普通化学”是中国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不过南开大学93岁的化学家申泮文院士力主为它更名。因为他认为,名不正、言不顺,造成我国这门课程的教学长期处于历史性失误之中。

据悉,申泮文把“普通化学”改为“化学概论”。他说:“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化学课程,在国际高校普遍叫做‘General Chemistry’,引入我国已有约100年的历史。当初引入时,课程名称错误地翻译为‘普通化学’。新中国成立后,又错误地把此课程内容和名称定为‘ 无机化学’(实际上只是元素化学),与国际高校化学教育要求有很大差距。”

申泮文说,“General Chemistry”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应该在“General”字义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它是给大学新生的启蒙课,是向新生全面介绍化学科学总括内容的绪论课。“我们力排众议,在教学实践和教材建设上,对这个失误进行了矫正,把这门课程正名为‘化学概论’,把相应的教科书定名为《近代化学导论》,以示与国际接轨。”

目前,申泮文院士的“化学概论”课程已在国内化学重镇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开课。



网人评科学松鼠会的书评

4 03 2009年

方舟子评:

这篇登在《都市快报》上的书评作者不知是不是也是松鼠会的人。按其说法,似乎在松鼠会之前全中国就没有理工科出身的人写过科普,需要他们来开天辟地。我也只是“会在文章中兼涉几句科学”,这几年写的专栏文章、出的书全白写白出了。后面以一氧化碳中毒频发来说明国民科普知识的极其贫乏,却打了松鼠会一记耳光:前面说了松鼠会成员烤鱼聚餐遭遇一氧化碳中毒,岂不是在说松鼠会成员的科普知识也极其贫乏。思维这么混乱,连基本事实都不顾的人,还有脸大谈“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eddie评:

人家是名校理工科,你不过理工科而已。

008评:

就是, 名校理工一氧化炭中毒都中得那样帅。

克己明德评:

号外,号外: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原来是当事者不知道一氧化碳致人死亡的机理。按照这个逻辑,只要知道了艾滋病毒致人死亡的机理就不会因此而丧命了,真是个伟大的发现!

Amsel评:

这属于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逆反行为或者叛逆心理。加以必要的监督、批评、指导就可以了。刚发的刘夙的批评文章就不错。

路人丁评:

书读得少不是他的错,出来现就不好了。视野有限成那样,还是别“国内”“只有”地分析来分析去罢。

USTC3评:

松鼠会的人说老方疯了:

李清晨 [65.49.2.*] @ 2009-3-3 11:21:38
他,疯了……

[匿名] asdio [65.49.2.*] @ 2009-3-3 13:52:31
他这个人做这种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xiaobing [65.49.2.*] @ 2009-3-3 21:48:31
没什么意义的争谓。

醉生梦死 [65.49.2.*] @ 2009-3-3 21:56:17
方没疯,这是正常表现。如果哪天方突然心胸开阔了,那才疯了呢!

方舟子评:

被批评了几句就骂人疯了,还好意思说人心胸不开阔?看来其心胸很特别嘛。

ping_max评:

“心胸开阔”这个词早就被滥用了,是无原则,无是非的人的借口。

Amsel评:

松鼠会的这些人不自量力。他们敢不敢指名道姓说蒋高明这样的人搞伪环保?

敢不敢最先出头直接点名揭露珍奥核酸和蒙牛这样的奸商?他们知不知道刘华杰、武夷山这样吹捧伪科学的为什么要奉承他们?

他们现在是躲在后面做些平平安安的活计,倒反过来指责方舟子这样打头阵的勇士了。

Yush评:

“柔和”、去年圈圈坐的时候说“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0374.html
揭开蒙牛OMP的盖头
云无心 发表于 2009-02-28 11:45

2007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及新语丝网站开始质疑特仑苏牛奶。……然而,蒙牛从未承认OMP就是IGF-1,所以方舟子的指控也就象是铁拳打棉花。……

Justso 在 2009.03.01 00:40, 说:
我看了方舟子的反蒙牛全纪录,以及方舟子的访谈,分析的结果和云无心稍有出入。
从2007年3月被方舟子质疑,长达两年时间,蒙牛对OMP就是IGF-1并不作回答 — 毕竟一个草根方舟子,质疑之声还是很小的,公众根本不知道。
……我反对云无心这篇文章。嘿嘿,并非反对你的结论,而是反对你简化了这个纠葛的过程,从而抹杀了这个事件的真实原貌,以及事实带来的启示。
具体的过程我说的也未必是最精确的,我也曾写了文章分析这个过程,但最权威的还是这件事的第一主角–方舟子,

yunwuxin 在 2009.03.01 04:01, 说:
我并非不明白你所说的东西。但是我仍然刻意“简化了这个纠葛过程”,并刻意地淡化“事实带来的启示”,十三的编辑更进一步然评述更加“柔和”,出发点只在于去年圈圈坐的时候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

lyhtt评:

这个松鼠会极像是为反方而成立的。

当初看松鼠会成立时,我直觉他的始作甬者的初衷就是为了反方。虽然我有个邻居是松鼠会的挺方派。

附: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09-02/09/content_603548.htm

理工博士们在干吗?写趣味科普!

2009-02-09《都市快报》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科学松鼠会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1月版,25元

现在或许不再那么急迫地需要“科学救国”,更为需要的仍旧是科普,但像霍金这样写科普读物的大科学家,我们实在是太少了——

文/韩戍(济南)

就在我们读厌了充斥于图书市场的各式水煮油炸,看倦了明星学者们的快餐学术,听烦了白领小资的职场胜经的时候,一本独特的科普文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问世了。

这是网上享有盛名的“科学松鼠会”出版的第一本文集,文章从近百位松鼠(会员的独特称呼)的上千篇作品中选出,内容非常特别,都是千把字的科普小文,说的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桩桩科学疑惑。它的作者群更是特殊,30人中有17人具有名校理工科博士背景,连插图也出自理科博士之手,乃至有人评价:“这是中国科学新生代写作的集体亮相”。

此书的精妙之处俯拾皆是,下面试举几例。

譬如,一氧化碳是致命的杀手,那它是如何致人昏迷的呢?恐怕一般人讲不清楚。《密室里的谋杀》便以松鼠会成员烤鱼聚餐,遭遇一氧化碳中毒的真实经历为例,加以诠释。其中的比喻生动活泼:“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运氧小抓车……CO到站还赖着血红蛋白不走,并纠集同车O2一起不走,于是没人下车干活,松鼠们体内各组织缺氧……有的时候肌红蛋白慢慢放出CO,会被血红蛋白再傻乎乎地半路劫走……”

再比如上瘾。读书之类的瘾自然好,如果染上毒瘾或酗酒成瘾,麻烦可就大了。那么,瘾和生活环境有关吗?《老鼠和毒品》先讲了单独关在笼子里的老鼠实验,原来“毒品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与个人意志力无关。”但并不是说,你可以为自己的不良嗜好辩护。文章笔锋一转,又讲了另一个实验:群居的老鼠和独居的老鼠对毒品完全是不同的反应。前者因有了伙伴,抗毒能力大大增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决定论”吧!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资料,我们上网或查工具书,不是一样可以获得吗?当然有些不同。科学类的资料,大都由专业人员所写,满篇行业术语,读了让人云里雾里。而松鼠会的作者们虽然出身理工,却能将枯燥的科学术语转化为流畅明快的文字,实在是好极了。这群闪耀着人文精神的热心“松鼠”,不仅传送知识,而且是“选择站在弱势群体一方”(连岳语) ,旨在以科普行动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国内似乎唯有理工科出身的方舟子,会在文章中兼涉几句科学,却大多涉及学术打假,火药味甚浓。除此人之外,堂堂中国,科学家数量不可谓不庞大,但观点高度专业化,高居业内的庙堂之上,不为公众所知,亦缺乏普及介绍的服务精神。也有些文思敏捷的年轻理工学人,或是表达乏力,中文程度欠佳,或是倾心于实际研究而不屑表达。两相夹攻,造就的是今日学人以不知道科学为荣,出版界文史一枝独秀,大多数国民的科普知识极其贫乏——只要看看每年冬天那么多重复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案就知道了。

科学之花是美丽的。一个成熟的知识社会,人文精神固然重要,但若忽视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过于强调人文,就会流于空泛,变得苍白乏力。《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的出版,应该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

链接: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由90多个年轻人组成,他们是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编辑和一些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他们相信科学是美的,希望为公众“打开科学坚果”,让“科学流行起来”。他们一起写作的科学博客(http://songshuhui.net)获得了2008 年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国际最佳博客”公众奖。“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博客科普受关注” 被众多专家评为2008年下半年十大科普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