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用人又用心的导师

2009年10月24日

学生在导师那里干“活”是正常的,毕竟,你毕业时要拿出“活”来才能拿到学位证书。不干活就没法毕业。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一定要“用”人,或者说“利用”学生对于学位证书的需求而让学生干活。如果老师不用学生,或者说明老师手头根本没啥活干(这里的“活”不是指项目,有项目没项目都一样有活),或者说老师的“活”小到自己就可以干完了,根本不需要学生帮忙。

因为要用人,自然会存在“人”好用或不好用的问题,如果不好用,或者刚开始的时候不好用,自然要教,而如果在同样的问题上教这个一教就会,教那个老是教不会,自然导师会着急,着急之下,就会有“训”的形式出现。如果不“训”而直接认为学生不是那块料,放弃拉倒,这一定是不负责任的老师。

如果屡教不进或屡教不改,那才有放弃的权利。

但是,导师用人的时候,不能只认为因为你是要拿学位的,而学位是我给的,就天然地拥有“用人”的特权。

学生确实是来学习并拿学位的,可是,拿学位有拿学位的逻辑,帮导师干活有帮老师干活的逻辑,这两个逻辑并不完全一致。现在师生所以会有矛盾,很多时候是导师先把这两个事情当成一个事情来对待了。

于是——

给我干活才有学位

不干活当然没学位

——之荒唐逻辑出现了,学生随后自然要把导师当老板,老师也就当然地把学生当苦力。

如此下去怎么可能和谐?

作为导师,在“用人”的时候还要“用心”。用心和不用心,学生作为成年人,绝大多数是能看得出来的,当你在“用心”的前提下训学生,很少有学生不接受的,而不接受批评中99%的情况,就在于导师连心都没有,更不会去“用”。

当然,所有的讨论情形中都有例外,有的导师说从来不训学生,那恭喜您,或者您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弱智导师,或者您是大师,言传身教就足够了。可是,您是大师吗?很多导师怕是不敢接受“大师”这个称号的,当然,人家浙江大学准备弄上100个大师,那是他们把“大师”这个定义给弄宽泛了,大概也只有余秋雨同学这样的人才特别好意思地接过大师的称号而毫不脸红。俺们觉得,当今中国的大学,一个著名大学有1-5个大师就不容易,甚至我斗胆说“目前中国所有大学里一个大师都没有”也不会引起一群大师对我高声抗议。

可是,确实有人主动把自己当弱智或大师,觉得自己的学生全是个顶个的,自己的水平也不是其他导师所能比的,那就随他吧。哈哈——

只要“用心”,我不太相信导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完全满意,作为一个导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进步更快一点,超过导师的时间再提前一点,最后在研究生阶段就能够有超过老师的成就出来,而不是为导师的名声又做了什么积极的贡献。于是,如果大家能够认可这样的一个“用心”,学生的进步怎么不牵挂导师的心肠呢?当然更愿意继续促进学生的进步方面下功夫,更愿意直接指出学生有问题的地方,以促其成长,而不是原地踏步或退步。

没有了“用心”的前提,则怎么“用人”都是很难有积极效果的。毕竟,耳濡目染,天天接触,99%的学生是知道导师的心的。

罗马尼亚的热情与冷淡2

2009年10月22日

【这文章其实是罗马尼亚签证必读,我觉得,嘿嘿】

2,罗马尼亚的冷淡

  罗马尼亚驻北京大使馆位于日坛公园的东侧,第一次前往我是按照网上搜来的一些签证要求,并打过罗马尼亚大使馆的咨询电话后准备好的,所以,一次就提交了上去,并没有需要回来返工。稍微让人意外一点的是,罗马尼亚大使馆要求申请签证者提交的材料全部是复印件,这好像和我以前对于签证政策的认知是刚好不同的。

  我是完全按照使馆公布的时间要求去的,也就是说,在周一的上午10:00(其他时间包括周三的上午10:00-12:00,周五上午11:00-12:00),并没有提前,不过这第一次前往还是让我在大使馆的门外等待了15分钟,门口站岗的士兵先验证了我的证件才给了我进去的机会,而和其他大使馆不同的是,这里的签证受理处只在门口的一个小屋里,小屋大概有20平米的样子,一道上面是透明玻璃的墙隔开了内外两个部分,里面有一个罗马尼亚女人一个罗马尼亚男人,女人坐在窗边为主,说英语,而坐在稍微里面的男人则帮衬着说中文,遇到不会说英语的情形则由男人就说话。

  在提交完资料后,女人跟我要了510元钱,并给了我一个收据,什么别的话都没说,我随口问了句什么时候能来拿签证,她告诉我会给我打电话的,大约得两周左右的时间。我自己又主动留了一个名片,她也就顺手给我一张她的名片,名字是丽吉娅。

  3分钟不到,搞定,也倒利索。我就特意留意了一下在签证室里的其他东西,只见一张通告上面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所有人的签证申请均将返回罗马尼亚外交部签署,是否获批与大使馆无关。

  好家伙!连投诉都没得机会。

  不过,我怀疑道:去罗马尼亚的人会很多吗?回来一查网络,发现中国劳工在罗马尼亚的纠纷还颇有几个,甚至还有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送劳工回国的消息——中国人真是无所不在啊。

  另外一个让我奇怪的现象是,罗马尼亚好像是申根签证,好像又不那么真“申根”,而且罗马尼亚虽然现在也是欧盟国家,可是根据我的了解,其他欧盟国家执行的政策它却又不执行,比如拥有了欧盟国家的身份证件,就可以不通过签证直接进入其他欧盟国家,但是不可以进入罗马尼亚。我的结论就是——罗马尼亚在欧盟和申根签证国家里目前还是个异类,还不能和其他的欧盟国家和申根协定国完全等同。

  在材料提交上之后,我就把这件事给暂时放到了脑后,中间问过几次机票的事情,发现往返的机票怎么也得7000多,而且时间没有一个合适的,不是半夜到就是半夜从北京走。这个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从北京乃至从中国都没有直接飞布加勒斯特的航班,必须中间转机,剩下来的事情就是选择从哪里转的问题——伊斯坦布尔还是布达佩斯或者慕尼黑、法兰克福或者阿姆斯特丹。

  一团乱麻,我也只能在签证拿到之前先放下。

  这一天,刚好在萨德尼克饭店讲演,突然手机震动,只好按死,随后又听到了短信的震动声,等到我讲演结束拿起手机才发现原来是之前来见过我的Dobre博士来的短信,告诉我签证已经获批,让我在大使馆签证处上班的时候去取,我抓紧给他回了短信,表示了歉意和感谢。

  于是,在一个周五的上午,我再次前往日坛公园东侧。到达的时候已经是11点5分了,出租车司机还问我要不要直接回程,可是,一看到排了10几个人的队伍,我就告诉他不必了,还不见得啥时候能结束呢。

  结果,办公室门口写清楚的11点开门的通告,我们这十几个人等到了11点40分。

  好在最后还是开门了,我的事情比较简单,把当时的收据递交进去,然后签证后的护照就给递出来了。我还差点把收据给忘记了,后来自己越想越觉得不对头,还是决定拿上,果然取签证时需要。

  原来知道,葡萄牙大使馆开门的时间就不那么准确,但是罗马尼亚人的开门时间也太不准确了。傲慢?怕不是的,只怕真正的原因是欧洲人闲散惯了。

  欧洲人和我们中国的成都人好有一比,正象我觉得上海人在很多场合和上海一起必说上海话一样,法国人也这样。而整个欧洲在工作上的懒散则可以反映到多个方面,这样的冷淡其实并非没有热情,而是习惯使然。

  在成都的时候遇到朋友在那里做项目,他就提到,每次都是我们催着甲方,甲方从来都不催我们干活,在成都真是舒服得很。又有人说到,成都人喜欢到周边的乡下去玩,可是在乡下开设这种周末度假小院子的全是江浙一带的商人,成都人自己是不干的。

  欧洲和美国相比,大概就是成都人与江浙商人之比。

  有个笑话说到美国商人父子去巴黎,看到埃菲尔铁塔,父亲对儿子说,这个架子我十几年前来的时候就立在那里了,到现在一滴油都没有打出来。

  这个笑话也许是法国人编来嘲笑美国人的,可是,这个笑话背后的本质就是欧洲人懒散、闲散的心情和作为,他们不为国家GDP的增长而存在,只为自己的舒适而奋斗,一切影响到舒适的工作都可以向后推。

  罗马尼亚人也是欧洲人的一种,而驻北京大使馆签证处的这两个罗马尼亚人呢,只是这一种中的两个吧。

  我在为自己等待这么久之后的时间痛惜的同时,也希望着我们中国人的日子也能如他们一样,闲散而缓慢进行着……

应该要什么样的保送生?

2009年10月22日

这几年更倾向于招收报送生,原因却不能太多涉及,只想在这个基础上来说说究竟要什么样的保送生更好些。

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本校,本科生素质最好,硕士生次之,博士生再次。

后来在读博士的时候也听到其他大学有这样的说法,大概还是有人往高处走的行为模式,才会有这样的一个结论性质的话出来吧。

也奇怪的是,我在山东大学读硕士的整个过程,确实没有听到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到山东大学来读研究生的。因而不少朋友对我耻笑道:“你的大学是越读越差了,博士的学校(北航)比硕士差,硕士的学校又比本科的差很多,总之你就是一个‘差人’”。

说得我特别无奈,但是也不想去辩解什么,否则就是三个学校之间的口水战了,而糟糕的是,我好像哪个学校的坏话都没法说,这让人好生为难啊。

后来可以招收推荐免试生的时候,我第一个招收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算是我的校友了,第二个则招收了来自山东大学的,也是校友了,后来又招收了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真个大学是我没有待过的,不过又是个山东的孩子,也不能算是完全未知,至少山东人的基本性格我还是自认晓得的。

中间也有P大的学生和T大的学生联系过我,但是,一看其成绩单和所谓的排名,在一般大学里都是连报送资格都没有的,可是在P大和T大却充满自信地拥有了免试资格,当时我还和同事议论了一下,同事提醒我道:“这样的学生我建议你坚决别要!他们比其他大学的免试推荐生素质差太多了,可是却又满身的所谓名校味道,真让人受不了,能推掉就抓紧推掉。我是吃过亏的!”

我疑惑了一阵,终于茫然不知所措了。

这两天看到网上吵吵某大学几门功课不及格的推荐免试生,我好像明白了一点同事的建议。其实,如果有1门2门不及格还是可以原谅的,如果是5门不及格还能获得推荐免试资格,这这这——

罗马尼亚的热情与冷淡

2009年10月22日

今天早晨的0点5分,飞机从慕尼黑转到布加勒斯特,这样,在北京已经开始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我才到了处在半夜中的罗马尼亚。

半年前的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太过操心,对于罗马尼亚,我很奇怪地没有什么期待。

可是,终于还是踏上这块土地了,就开始回想还在北京时的种种,想着罗马尼亚人的热情与冷淡。

一、热情

尽管没有事先的期待,还是知道可以去这个东南欧的国家开会了,不过总是心不在焉的,也就有一搭无一搭地关心一下邀请信的事情。

一天,就突然来了一个电话,听下来才知道原来是罗马尼亚驻中国北京大使馆的武官 Dobre博士,他告诉我说知道我要去他的国家,特别想约见一下我,问我啥时候有空。

我就惊愕了一下——咋还有这么热情的大使馆啊?竟然你还没有去呢,他们就要来上门了,没见过。

我虽然自己签证就两次,可是陪人去签证的次数还是不少的,美国大使馆外面排队且不说了,提前预约还得先买个特别贵且用不了多少很浪费的电话卡,即便是韩国大使馆,那也是需要你前往,也没有啥对来签证人的热情周到的措施。象葡萄牙大使馆等,更是冷脸居多,尤其是中国雇员的冷脸。

就开始期待着Dobre先生了,事先,还短信发了我们研究所所在地址和怎么过来的路线给他,用手机写英文真费劲。

Dobre先生9点的时候到了我们所的楼下,给我打了电话,我下去一看,门卫正不让进呢?一问情况才知道,原来他手里拿的地址条上把我们研究所的名字给翻译错了,门卫就告诉他,这里没有这个单位。

我解释了原因,就把比我年龄还小一些的Dobre先生先生带上了我的办公室。

Dobre先生先给了我一个大盒子,按照对待西方人的礼节,我抓紧打开,原来是罗马尼亚的一堆介绍,有3张视频的光盘,还有一张音乐的光盘,一张罗马尼亚的邮票(用了很大的硬壳包装纸,非常漂亮),还有英文、中文、罗马尼亚文的介绍材料。彩色画片,都很欧洲风光。虽然罗马尼亚也曾是社会主义,但是人家骨子里肯定还是首先是欧洲。当然,要说到社会主义,也是欧洲先开始的,这也是东欧的社会主义在和我们吵架的时候老说我们不正宗,而我们就说他们“修正”。

随后,Dobre先生就又拿出一张邀请信的传真件,告诉我说是国防部发给了他,委托他带给我,好方便我签证用。

我千恩万谢地对他表达了自己的谢意,随后就又胡乱聊了几句,发现他自己读的是安全方面的博士,所以到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来做武官也还合适,我说,你现在是做军事安全,我主要研究民生的安全问题,可以好好交流交流啊,而且Dobre先生自己也是博士,可以再方便的时候到我们这里来交流一下学术问题。

他尴尬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婉拒了我的邀请。

糟糕的是,我对罗马尼亚知道的太少了,聊也聊不出个啥来,脑子里一下子想到的是齐奥塞斯库、女子体操。其他就没了,因为吸血鬼德考拉伯爵我还是在他给我的材料里后来看到的,所以当时不知道此人原来就在罗马尼亚境内原生,否则看过多部吸血鬼电影的我,肯定可以和他交流下吸血鬼的问题——这个我熟。

我还顺嘴问了下Dobre先生是否可能拒签,他说一般不会,此时,10点,Dobre先生谈到对我们中国科学院的了解是从《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版开始的,我此时想到,编辑部就在我们所啊,就说你等等,就去了5层到编辑部和众多姑娘们打了招呼,并索要了几本《中国科学院院刊》,回头送给了这位罗马尼亚的朋友。

此时,我突然发现,英文版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二、冷淡

从网上查了办签证需要的东西,因为是3月,距离开会的时间还早,就有一搭无一搭地开始着手准备着。

布加勒斯特的阳光与细雨【兼谈中国人追逐的“伪快感”】

2009年10月21日

早就听说欧洲的气候总是很宜人的,自己心里就不那么确定。毕竟,整个欧洲也是很幅员辽阔的,从北面格陵兰岛的冰雪到南部亚平宁半岛的阳光,似乎冷可以冷到骨头里,热可以热到血液中。

这个刚刚独立的格陵兰英文为Greenland,可惜是个骗人的词,一点都不绿,反而是很白;这正如冰岛国内的四季花香颇让人怀疑给这个国家起名字的人肯定隐藏了某些阴谋一样,以至于让我这样的中国人看到这个名字就感觉到了西伯利亚的寒流。

西伯利亚当然在洲界区分上算是亚洲的,不过,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也一样很冷,希特勒和拿破仑这两个战争狂人据说都栽倒在了莫斯科郊外的寒风里。

可是,总会有人将欧洲与中国的气候比较,于是,不知觉里就认为整个欧洲都是和煦的阳光和夹衣即可抵挡的寒风了。

当然,气候变化里深刻的东西我是没法去体验了,我的欧洲处女旅时间刚好是五月的天气,布加勒斯特稍微耀眼的阳光下,我即便穿上正式的西装也并没有太热的感觉。

打眼看罗马尼亚,我内心很是有点震撼。不过,我的震撼倒并不多值得关注,因为我在任何地方都会让自己震撼一下。在罗国的震撼是因为感觉当年在香港、澳大利亚和韩国所体验到的欧式风情总是显得不地道起来。

其实,布加勒斯特的街道相比起北京来,还是有些破败,但是,巴洛克风格或者哥特式风格的房子也许因为在我还是少见的缘故,总是有股壮观雄伟的错觉,这样的错觉也就造就了在罗国感受到的所谓老贵族气氛。

罗国的历史有点乱,我还自己路过时参观了一家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就我一个人,不过和中国的历史相比,罗国显得还是内容偏弱了些,而我,则只会希图寻找齐奥塞斯库这样对于我们国人大名鼎鼎的独裁者角色的痕迹,其实,在罗国,他也仅仅是一个过客罢了,并不占据历史的高位。

在这样的房顶高高的博物馆(开学术会议的地方也恰好是军事宫,就是我们的军事博物馆),感觉到的就是肃穆和寂静,阳光透过一样显得高高的窗户照进来,心里就格外地宁静着。

就发现中国人的热闹与此相对的迥然差异来,我常说中国人喜欢喧哗的“伪快感”,所以,一大帮子中国的学者在美国欧洲获得了教授之后依然无法摆脱追逐这种“伪快感”的本质底子,一定要回国,一定要让四周环绕一群帮忙者或帮闲者,以实现所谓的价值观。

这个,就很可笑了。可是,我们并不觉得,因为那对于“伪快感”追逐的欲望已经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了。

就想着,如果我有机会在欧洲美国找到一个长久的职位,是否我也会留恋在国内的喧嚣,也会回来接近那完全可能得到的“伪快感”?

我沮丧地发现,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个问题上,怕愿做季羡林先生的中国人(包括科学家们)是绝大多数,而能做钱锺书先生的人则是罕有的。

不由得长叹一声——

我在布加勒斯特的博物馆内移动,而阳光也在大窗里移动。神思恍惚里,不知道那个视野所及东西的促动,自己的内心一下子特别感动起来。

在罗国期间,让我感动的除了这高窗下的阳光,除了这触目可及的历史遗痕,还有布加勒斯特的细雨。

那一天早晨醒来,发现天色有些暗,靠近窗户戴上眼镜细看,发现窗外落雨了。

我住在一个居民楼的9层,可以平视或俯瞰大多数的树木,就看到这些茂密的枝叶随细雨微微下沉或上升,显出悠闲的样子,开窗后就发现有点冷了,看来,今天可以穿外套,更甚一点的是,必须穿外套,否则,就有可能被冻得发抖了。

我品味过的最温柔的细雨是纽卡斯尔的——

“有时,雨会温和地落下,天空在酝酿雨的时刻象是由澄蓝色通过不断叠加而不是变色而成为更深的蓝,蓝得不可琢磨,正犹豫间,身边已是蒙蒙的细雨了,但是雨和天空一样,在你的身边不激起任何涟漪,只是轻轻的落下,温柔的给你寻找躲雨的时间,不过,却是很少人会躲雨的,人们多是继续优雅行路,甚至看不到一丝的慌乱,开始的我特别不习惯于此,一见雨来,匆匆跑去,倒是少了些当地人雅致的品雨乐趣了,后来发现雨的来临是如此的温柔体贴,似乎知道你只是个心灵干渴的旅人,它的细腻只是希望象融化你到蓝色里一样融进那无边的雨丝里而已。”

而由于周边楼房的阻挡,布加勒斯特的细雨却无法让人体会在细雨之上醉人的蓝,只是一下子感受到了北京的秋才有的气息。

一场秋雨一场寒——

虽不是秋雨,可是不知怎的,走在街头,我却感受到了秋天的微寒,也许这就是欧洲的气候吧,明明是春天的季节,一阵细雨袭来,却也能够寒意缤纷。

《应急管理汇刊》2009特刊主编寄语

2009年10月19日

  如果以所谓应急管理纪年作为单位去考量时间,2009年相对于2008年来说似乎并不重要。毕竟,中国在去年有一次大规模的南方雪灾和一次造成极大伤害的汶川地震。

  但是,这并不是说2009年在应急管理历史中就没有分量了。实际上,如果我们从积极应对的角度看,2003年只是中国的应急元年,一切尚在探讨的过程中,而今年则是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逐步迈向成熟的一年。

  据我们了解,国内的不少学者近期在应急管理方面做出了不少卓越的研究工作,大量论文的发表且不去说它,就连相关专著的出版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行业与区域的应急管理都有所进展。

  而我们编撰的《应急管理汇刊》这样一个简单到简陋的电子学术期刊也已经完成了四卷20期的发行,几乎同步的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系列也进入了第四届。

  第四届研讨会相比于前三届而言,投稿的论文数量更多、涉及范围更广、研究水平更高,尽管我们依然没有去正式找个什么什么检索的出版社去印刷这些论文,来自各界的朋友们依然对在这里刊载论文特别看重,这让我们觉得中国应急管理事业的未来特别有希望,因为更多的人在意的并非是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实际会对应急管理产生影响和贡献的研究。

  我们组织的会议和这个以会议论文为核心组成的《应急管理汇刊》2009特刊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相交的关系,有些将要在会议上报告的论文并没有直接收入这个汇集中,实际上,会议将有6个大会报告和48个分组报告,而论文却只有42篇。这是因为,我们希望会议是应急管理学界和实践界共同拥有的一次盛会,而论文只可能是盛会的一种表现书面形式。这也正是我们没有将这个会议系列取名“学术研讨会”而是叫“研讨会”的原因,毕竟,相对于学术价值而言,应急管理的实践价值更应该获得强调。

  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开封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城市,历史上的古都情怀,有当年清明上河图所描述的繁华景象,也因是黄河反复淹没之地而闻名华夏,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也曾不断光顾这里。今年发生的“杞人忧钴”事件又为这里创造出现代应急所必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这个一度解放后做过数年河南省省会的开封市,颇具特色的河南大学就位于此,而河大即便不是第一个在全国建立起应急管理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大学,也一定是最早的之一,因为在2007年9月11日,应急管理研究所就在河南大学的鼎力支持下正式批复成立,而在次年,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后的第一天,一个挂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也隆重举行,证明着应急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端。

  本次在河南大学举办的全国性研讨会的主题是“非常规突发事件与现代应急”,我们认为,面向区别于以往的突发事件,必须采用现代应急而非传统应急的手段和方法去进行应对。这一区别主要在是否需要集成多个领域和区域的资源去进行应对,而这些机构之间类似的协作在以往罕有或根本没有。

  当然,宣扬现代应急并非忽略传统应急。在我们的心目中,最好的应急实践依然存在于消防这样的传统领域,现代应急必须从消防应急中汲取经验才是,所以,本期特刊中有多位消防领域的学者的研究成果。

  我们将论文按照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区域应急管理,行业与领域应急管理,应急资源与资金管理,大型工程与企业的风险、危机与应急管理等几个主题分开,但是这样的分法还是很难避免明显的主题交叉现象,希望大家看论文的时候能够用更宽泛的眼光。

  明年春天我们还将继续举办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也期待着更多朋友的参与;此外,“第四届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会议”和“第二届现代应急技术、应用与实践国际会议”的联合会将于2010年10月14-17日在北京举行,和以往的会议不同的是,我们将找一个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并也谋求一下所谓的检索,这也是在长期坚持纯学术化和公益价值的中间偶尔休息一下,满足一下我们在应急领域的学者朋友们所在单位对他们提出的考核需求。但是,随后我们还是将继续坚持“学术为先”的基本原则,毕竟,论文检索与否对于学界同行评价的价值并不大,同行学者还是更会在意你工作的实际意义而非论文的是否被检索。

  最后,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当前政府与以往政府的最明显区别,那我会说政府开始并愈发注重“应急管理”,而之前应急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想来,这也算是评议六十年成就的一个独特视角了吧。

陈安

2009年10月5日

伟大的高锟,10年前从香港电视上看到的

2009年10月19日

  高锟可谓伟大。

  这个结论不是我从他刚刚得到诺贝尔奖上获得的认知,而是在一次看香港播出的关于中文大学的一部电视片上得出的结论。

  那个时候,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给高锟校长评了一个具备某种耻辱性的称号,并且要求他当场接受,形式上要戴上一个高帽。

  中国的大学校长,师道尊严何其讲究,而且大权在握,肯定是不但秋后算账,而且即时报复。

  但是,高锟校长笑眯眯地接受了这个称号,并戴上了帽子,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样的场面。

  高锟先生并非没有脾气的人,也曾有过拍案而起的举动,可是,在校长的这个位置上,对于一个可能更多出于主观而给出的“称号”却没有拒绝,更没有生气,而是欣然先受之,无疑,他相信历史和时间能够给出自己一个更为公正的评价。

  如此胸襟,试问国内的大学校长哪个敢站出来说自己也有。

  所以,高锟是伟大的。

  当然,他的伟大不可能只是自己的胸襟,而更是因为自己的作为,看到了金冬雁先生的的文章,看到他对于几位香港的大学校长的评述,让人看到了其“伟大”作为的背后更为关键的内容。

  对于中国大陆,我们其实不但需要高锟先生的科学造诣,我们更需要高锟先生在校长任上的那些作为,有了这些积淀,得个诺贝尔奖怕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诺贝尔奖对于我们来说,是可能性还不存在,也许和中国足球得世界杯冠军的可能性相当?我相信华人最近几年还会再有获奖者,可是,他们的获奖却和中国大陆基本无关,除了长的模样、神情这样的中国痕迹。

  大学校长们5年一届的随风而逝着,没有任何痕迹留存,让人奇怪的是,怎么在这么几千个校长里,就出不了一个(哪怕一个)能稍微不同些的呢?

出国后为啥会更爱国?

2009年10月19日

  很多人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道理,一旦出了国,人会特别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会感觉自己特别爱国。

  咋会这样?

  分析几个原因。

  1,外国明显比中国先进。人都是希望自己家底殷实的,自己家如果有这么先进和现代,又何必出国到外国来感受呢?我们的祖国得强盛起来。

  2,外国对中国与中国对外国明显有差别。就比如,日本人来中国就到机场直接签个字就能进来,我们就得到他们在中国的大使馆去办签证,凭什么呀?他母亲的,明显不对等嘛!欺负人嘛,这不是!我们如果比他们强了,肯定不是这样。

  好像比我们整体经济水准差的国家,在签证政策上就要宽松得多,签去泰国三天就可以。可见这就是差距。

  3,外国对不同国家人的待遇有明显差异。我们中国人会受委屈,明明应该一样,可是就是不一样,受到这样的待遇,怎不让人恨恨的?

  我在自己的不同文章里复述过2次杨绛先生在她自己的书里讲的一个故事,这里再复述一遍,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有些爱国的人士其实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爱国的,真相竟然是如此龌龊,所以我们不必看到有些人表达自己爱国就随着激动万分——

  故事说:大清国某留学生,在巴黎留学,一日闲来无事,想叫个局(找个法国妓女),叫来之后,法国妞就开始一直聊天,就是不进入实质内容,这个大清留学生就没有自信和胆量去要求,最后聊完大天,拿钱走人,钱也没少拿,最后把这个大清留学生给气的。

  可以想象,他会多么热爱自己的国家啊,肯定盼着自己的国家强盛到自己“叫个局”也不至于受如此大的委屈。

  如果大清国这个留学生回国,然后对着清国大学猛谈爱国主义理想啥的,底下的人肯定能听得热血澎湃的,可是,如果您老人家知道了真相,还会激动?

  如果慈禧太后再因为他的爱国表达而请他进入大内或参加什么什么仪式的话,只怕结果是这个大清国留学生内心暗笑的,笑这傻老娘儿们(此处含贬义)竟然如此容易被骗过。

中国姓名古怪者竟如斯(三)——姓怪名不怪

2009年9月27日

  本节主要介绍目前所知道的怪姓
  
  1、怪姓:
  我现在住的地方有个邻居姓普,他自称是爱新觉罗的后裔,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一些非汉族的姓氏变成了怎样的汉字姓氏,其中就有这个普,当然,爱新觉罗也生发出了很多其他姓,和我原来一直以为的不同,我,其实不只是我,老觉得既然姓了爱新觉罗应该用最大的力量把它持续下去呢,看来大家为了方便起见,还是简称了。当然,嫡系的皇族多数人是例外的,保留它也许真的可以带来一些往日光荣的余辉吧。
  此外,我还有一个朋友原来姓铁木,自然是铁木真的后裔了,不过他们家族已经从不知道哪一代就改姓铁了,估计也是出于简化的想法吧。还有一位蒙古的欧音格勒则姓了欧,不过这个欧和欧阳的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阿迪2000”初中时同级有个女生比较凶狠,是个回族MM,每次看到她都能让阿迪想起《说唐》里的罗成,罗成不是有锁五龙的一章吗?这家伙名叫锁西亚,阿拉伯的朋友们听了别生气,她可没有任何要制裁我们穆斯林兄弟国家的意思,绝对不能象美国那么强悍啊。
  此外,下面的这些怪姓多是网上的朋友提供的,我没有做考证的工作,所以也许有一些就是从少数民族姓里转化来的,有知道者还请多指教。
  惠;一个朋友认为姓“惠”是挺少见的,其实很多人大概都知道庄子和惠施的那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这个家伙也许真是惠家的最大的名人呢,当然了,古代的家伙们只以名不带姓而立于世的人也有,所以这个暂时存疑。“刘小鱼”告诉我说,“惠”应该读Xi,四声。
  “酷的我”有一同学叫麻天将!还好,有个“天”字,否则被我们中国人天天打他会受不了的;只是,我一直不知道麻姑是不是也姓麻,大家都知道她是喜欢拿着桃子到处跑的。
  “tigerblow”大学里同学有个名字叫碎媛的,是温州人,据说这个碎是排行老四的意思。
  “孙小美今天有点馋”还有个同学的妈叫慈维花呢,不过慈这个字这么好,不做姓真是一个大的浪费,我原来就听说过一个中国科学院已经去世的院士叫慈云桂,所以,对于我,这个姓不是太罕见。
  “harryCASI”认识两个人有十分神奇的姓:一个姓“庙”,另一个姓“妙”!还认识一个姓“揣”(三声)的,幸亏是三声,否则是谁就灭谁啊,这样的姓也太可怕了。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应该念“Ge”(三声)的,不过现在“Gai”倒好象是为大家广泛所接受了,盖丽丽则是个有点名气的演员,据说因为不愿意和导演们有龌龊的关系而老是演不了好角色,也算是女演员中最洁身自好的人之一了;另外一个怪异是纪晓岚的纪,也应该念三声,但是现在至少生活中和电视剧里都没有这么念,如果按照他的聪明劲,在泉下有知也许会为后人的无知而微笑的。
  “单挑王”见过的一个姓简直怪极了,因为它就是:姓
  “若雾”见过最奇怪的姓是:他
  “wildcat2000“高中时的同桌姓:乙
  “经常做白日梦的蛇 ”见过一个人叫次落,是看报纸看到的,他才知道有姓次的。
  “水铃兰”认识一人,姓:鸡,名:群,哈哈,当时差点没把“水铃兰”笑晕了。
  “驱蚊草”有个朋友姓寒,叫寒冰。
  “绿色人间”认识的人叫“死光荣”,怪吧?
  而“刘小鱼”的老妈姓“是”,“刘勰”有个同校的同学也姓“是”,感觉上比较经典;
  “陈悬”的同事叫:排麻翁,和绿竹翁有得一拼。
  “starinsky03”身边的同事:一个姓“暴”、一个姓“职”,还有姓“修”的,一听和韩人一样,还有姓“简”的。其实,“starinsky03”朋友可能有所不知,暴姓我们应该在电影《少年犯》中看到过,就是爸爸是市委书记的那位少管所的暴连星,就是和方刚打了一架的那位;修瑞娟可算是个大名人了,知道的人不少;“简”姓也多见,有朋友就提供了一个叫“简爱”的名字,当然,是中国人。
  “麦克天涯”的同学有:招国杰,支斌,同事的名字里则有:星生山,税梦亭,明敬兴,姓氏都够怪吧。
  “折磨红尘”中学时班上转来个新女生,问她什么名字,她羞怯的把书递过来,书皮上竟然赫然写着——-母XX!其实,我早就知道南开大学原来的校长叫母国光,也算个大名人了,
  “小dot”同事有姓郗、井、景、计的,在我看来,除了郗姓外,其他一个都不特殊,我的小姨妈就嫁了个姓井的,而我的大表姐的名字也值得一说:井水清,呵呵;计更不特殊了,《笑傲江湖》的夜猫子计无施就是,此外,我现在项目组的老师也是这个姓,为避讳起见,他的名字就不说了。“小dot”还认识一个中山大学的博士,姓录,这个是我没有见过的,他还认识个姓法的,因为我知道《三国演义》里蜀国的法正、法孝直,所以不觉得特殊。
  “网络猎人”认识一个人姓名:完虎君,籍贯:甘肃省,还没有见过这么一个姓,也不知道是不是复姓。“annastasia”也有个同事也认识有姓完的人,是完颜改姓完的,“青七七”也觉得很可能人家也是完颜氏的简化。
  “红烧十香肉”家一远房亲戚,祖传的姓氏:混;“澜铮”见到的最奇怪的姓是:每,可惜那人的名字比较一般,要是叫每天、每周、每月……嗬嗬,多热闹。
  “雾满拦江”看到的最怪异的姓:对,看到的最怪异的名字:对米,看到的最怪异的全名:对对米,此人是江北一家商店的小老板。
  一广西人叫“盘茶”,还好的是没有叫“盘查”。“炎夏之”表妹丈夫姓强,名串串,听表妹说他家只有他一个男孩,他母亲说一个男娃也要强有男娃多的人家一串串。
  “秋花明”高中同学一个班的有:赛男,贾帅,樊欣(烦心),黛若,全是女生的名字。
  “夏晨风”见过的有:光辉,廉洁,还见过一位姓毋的。
  “compux”原来一个高中同学叫:丑飞武,是个女孩子,呵呵。“慕容玄恭”有个同学叫:要冰冰。

朱元璋“炮打庆功楼”解决的是富二代问题吗?

2009年9月27日

对于富二代问题,我看大家越来越担心了。

其实,大家担心的不是“富二代”本身,而是担心的是“富二代的骄奢淫逸”,或者我们称之为“骄奢二代”。

富二代们,你们尽管富就是,继续富就是,没关系,即便你们的“一代”——老爹老娘们当年曾经有些不合法的致富嫌疑,也都算历史,过去了,大家都向前看就是了。

但是,在我们中国,能够沿着老爹老娘开创的足迹更加合理合法地去发财的“富二代”所占的比例太小,多数“富二代”在开上宝马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在知识或者视野上有任何的进步,反而是还不如文化程度远远不如自己的父母呢。

朱元璋先生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他解决的途径是,把立了军功的“第一代”全部弄死拉倒,省得出了“骄奢二代”群体,当时候还要碍于他们老爹的面子不好意思处理,一把除掉了尚未来得及犯错误的老爹,剩下的儿子孙子们还不得乖乖地夹着尾巴做人啊。

当然,朱元璋的做法是肯定不可重复、不可学习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和法制无关,人家没有违法犯罪的举动,甚至正准备喜气洋洋地遵纪守法呢,结果,你一炮就把这些老家伙全解决了,连个宣判程序都没有,当然后面得等着人骂了。

不过,另外说了,这样做的客观效果确实还可以,至少明朝初期没有出现很严重的腐化现象。

我国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也很担心这样的问题,甚至也用了类似的策略来解决大家没有激情继续革命要原地享福的问题,可是,也由于无“法”而诛,难以服众,反而造成了很强的悲情情节,到现在大家依然难以忘怀当年那些朝不保夕的岁月,所以,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到了建国60年,我们检查一下,发现很多当年立了军功的“第一代”老革命家的儿子孙子一代,都在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方面成了影响一方的人物,并因为同时大规模出现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不得不说的是,有些走的路子确实不是和自我奋斗有关的路子。

如果能够使得这些“富二代”们不成为“骄奢二代”,其实最终只能依赖法制化,而且是彻头彻尾的法制化——只要你犯事,只要你是非正当途径致富,我就可以去查你、逮捕你、枪毙你,而不管你的爹你的爷爷曾经做过什么贡献。

当然,难度是很大,不过,我们没有其他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