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与《独立日》的同与不同

2010年1月18日

今天去了ZON看了《阿凡达》,英文对白,葡语字幕。

昨天刚看了《独立日》,突然发现老美真是没有什么创意。

记得不知道哪位中国的影人说过:你觉得好莱坞的那些打来斗去的电影有意思吗?象变形金刚似的,除了机器作战还是机器作战,只好场面,就真好?

其实,我想这位影人有误解老美的意思,人家的文艺片拍得可一点都不差,相比之下,我们的文艺片能有几部成为经典啊?而动作片,相比于我们的,他们的一定更强。

不过,我们不说这个,我们说点别的。

《独立日》的故事和《阿凡达》没有不同,无非换了一个个罢了,地球人在《阿凡达》里面是邪恶的一面,而地球人在《独立日》里面是正义的一方。

所以有一方侵略另外一方,都是因为资源,《独立日》的那群难看的外星人把自己星球上的资源用光之后,已经凭借自己的高科技祸害了不少星球了,地球还不是轮第一的。

非但故事情节类似,而且结局也类似。

故事情节,都是用武力示威,《阿凡达》还低级点,好派了几个间谍想卧底试试,了解了解对方的情况,而《独立日》里,人家外星人连卧底都不屑于做,不过他们被我们地球人俘获了几个,而且连原来放出来的试探性的飞船也被解剖过,所以,地球人了解了他们的情况,最后一击制敌。

因为《阿凡达》里的间谍最后成了对方的人,所以,知己知彼者胜了,《独立日》里,不屑于了解地球的外星人败了。

两部影片,价值观都没有问题,都是被侵犯者最后战胜了强盗。这样的结局我喜欢,因为简单。虽然我也知道,现实中,结局往往是相反的,可是,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情形,我还是很高兴,很放心。

前段时间看到不少影评把《阿凡达》当成了“被拆迁户”的胜利,映射我国的现实有点太直接了。

就想到了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我们来写类似的剧本,非正义一方是中国人,我们肯定不会写。

我们的角度大概是:

为了帮着盘多拉星球发展经济,我们派出了一队人马,开始先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结果果然有绝大多数人拥护我们的做法,但是,就是有个别的故意捣蛋的坏人,到处串联,非要说什么他们宁肯落后也不愿意发展。

当然,我们一定是依靠群众的力量把那几个败类打落马下,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拥护和全力支持。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潘多拉时,群众箪食壶浆地欢送我们的军队,高呼:留下来统治我们吧,我们需要你们!

而我们的军队,来一个华丽的转身,说:乡亲们,以后有困难,打个电话,我们随时来帮忙.

一个当年本科生眼中的谷超豪先生

2010年1月12日

这个当年的本科生就是我自己。

谷超豪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当校长的时候,我在那里开始当一个小小的本科生,他1993年离任时,我也大学毕业离开了科大。

 

我本人在几次校庆大会上听过谷校长的讲话,不过,此时的讲话基本都是官方口吻,而且很可能是秘书起草并多次修改的,不太能够显示得出一个大学者的思想与情怀,听完之后也就随风而逝了。

 

我个人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另外几个场合,这里细说一下。

 

一、全国数学会议后苏步青先生公众讲演中的谷超豪先生

 

那次数学学术会议似乎规格非常大,大师云集,我们这些小本科生也凑上前去照了个全体合影,除了会议上的学术报告外,会后还设有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公众讲演,包括苏步青先生的讲演。

就和物理系的李群同学一起循着公布的教室一路找过去,却被高年级的在门口师兄们拦住了,要票,我呆了,根本没有想到还有票一说,还好,跟在我们后面的同班同学刘聪文多带了两张票,才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聆听大师讲演。

苏步青先生的讲演是谷超豪校长主持的,且和其他很多场合下的校长说完立刻我很忙在掌声中先行离开不同,而是陪着完整地听了下来,应该说,整个过程中,谷超豪先生执弟子之礼非常周到。

苏先生在讲演前先说道:你们校长是我学生中最好的一个。

我的理解,他说的最好的一个,应该是最好就这一个,而不是如现在常说的“最好的之一”这类含义不明的话,记得当时的谷超豪先生腼腆地笑了笑,对着听众稍微欠了下身。

苏步青先生继续说道:当是我和陈建功在浙江大学各自开了一个讨论班,当时的浙大数学系学生,都是选择其中之一来听,而你们的谷校长,两个都听,而且在两个班上的表现都是最好的。

苏步青先生当时还批评了科大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因为这所大学1986年曾经首度有大批学生上街。随后,副校长方励之被调往北京天文台,校长管惟炎先生后来下台,谷超豪先生就是按照任期接任的下一位校长。

苏先生的意思主要是说,我们不能自由化,折腾不起,还是不折腾得好。他还想提起方励之副校长的名字,可是一时忘记了,说“那个谁谁谁来着”,教室里听众们一片大哗,我身边的李群还敲了声桌子,有点声音高了:“这样的大牛竟然说不上名字来。”讲台上只见谷超豪校长笑着补充道:“是方励之。”苏先生才反应过来。

苏先生的整个讲演过程,谷校长就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态度认真且虔诚,我想,作为一个苏先生的学生,即便已经成了国内名校的校长,他的表现依然是很很到位的。

 

二、杨振宁先生在合肥举办的70寿辰时的谷超豪先生。

杨振宁先生的70寿辰在国内有8个地方给他办,动静都不小,开始我还以为因为合肥是杨先生的故乡,所以优先取得举办权了呢,后来看上海《文汇报》的记者报道,才发现合肥是八个地方之一,而且,杨先生的讲演在八个地方都是很类似的,连幽默的关节设计都相差无几。

在合肥,科大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地方。

谷超豪校长的夫人胡和生教授也来了,不过是坐在下面的听众席上,和我们学生一样。

会议依然是谷校长主持,他谈到杨先生在物理上的几大贡献,宇称不守恒定律、Yang-Mills场等。在说完这些成就后,谷校长谦虚道: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念一下这些成就的名称,我自己并不懂。

台下一片善意的笑声。我们大约还是知道一些自己的校长的,知道他一度研究规范场,而且在1974年左右和杨振宁先生有过科研上的合作,说不懂一定是谦虚了。

似乎后来杨振宁先生也提了一下他们的合作,不过,因为我们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杨先生自己的经历和身世上,这些细节记得不太确切了。

 

三、作为一个数学系的本科生聆听谷超豪校长的学术报告

谷校长在科大倡导成立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是一件大事,他本人在数学物理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成为该中心的主任,这是一件无可质疑的事情,和现在很多大学的校长在自己学校里要么就抢什么教学成果一等奖,要么就抢着申报什么科技进步几等奖有很大的不同,谷校长的成为这一中心的“主任”这一官职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这方面也只有他能够领衔。

现在,有很多校长非常有趣,经常在自己就任的大学里和自己的属下抢荣誉。其实,并不是说你不可以去获得荣誉,如果你在学术上真的有本事,哪怕在自己学校里当一个“主任”或者其他官职都不会有人在意,大家比较有意见的其实是自己没有本事还乱抢一气。

谷超豪校长倡导成立这个跨学科的中心之后,专门做过系列学术报告,当时的我线性的东西还没弄明白呢,也凑上前去想听听非线性究竟是个啥东西,自己能不能学习学习,就去听了两次。

第一次学术报告的头20分钟,谷先生讲的主要是背景和基础知识,还能听得下去,可是接着就完全听不懂了。他自己在讲台上板书上下翻飞,推导根本不需要看讲稿,可以说是行云流水,硬着头皮听完了第一次,第二次实在坚持不到最后了,这才发现非线性这个东西还真不是掌握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就能听明白的。

谷校长在科大的学术报告,比较正式成系列的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次的报告让我充分发现了他对于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熟稔。

 

四、路上偶遇谷超豪校长

       一次在校园里溜达,刚好遇到了谷校长,一时木讷,谷校长温和地笑了笑,我这才知道应该和长辈打个招呼,才叫了声“谷校长”,然后就落荒而逃了。

       之后老长时间觉得自己当时应该和校长聊几句来着,终于没有再遇到这样的机会。

 

我大学毕业之后,谷先生也离开了科大的校长位置,重新回到上海,我也再也没有机会遇到他,直到看到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才又想起来了这些往事。

谷校长自己还有很多传奇,比如在苏联获得副博士之后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而苏联的博士,那是非常难以获得的,中国数学界好像到现在也才3个人得到这个“正”博士学位。

还听说他在苏联的时候,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书记还是其他称谓的领导,领导着全苏的中共党员,而中国后来的一位总理当时就在他的领导之下。不过,由于他在学术上实在太强,肯定不会舍得离开学术而专门从政,所以反而限制了他在政治上的发展,就以大学校长的身份为最高官职荣身而退了。

       谷先生的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是实至名归的。我并不懂他的学术成就,不过还是象那些不懂相对论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样,我也知道谷先生是一个在学术上成就很高的人,且始终保持了学者风范。

论侯瓒和“二大爷”之争烽烟再起的背后

2010年1月10日

新闻上说:“因管辖权异议‘搁浅’4个月后,备受关注的侯跃文遗产纠纷案终于重新进入实体审理,侯耀华律师向记者曝出:侯瓒在2009年2月打遗产官司之前,曾向警方报案要求追究侯耀华侵占财产的刑事责任,而侯耀华近日获悉此事后‘伤心透了’。”

作为民间一向不太受人待见的二大爷,侯耀华最近确实是事情缠身,不过,伤心应该另有隐情。

中国的曲艺界一向有传统的习俗,相声界更是如此,辈分必须得有,你想单独出去说相声都不行,连郭德纲这样的怪才自学出来,最后还得拜个老师呢,刚好就是侯跃文。

传统能否保留?怎么在现代生活中存留,这确实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中英就香港问题谈判,英国准备给香港的某个地方改革一下,改成女儿和儿子都拥有同样的继承权,结果,中国坚决不干。说英国纯粹是捣乱,我当时还奇怪呢,男女同权,多么符合现代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啊,我们怎么不同意进行改革呢,而且是在我们入主香港前进行,也不影响之后的治理,有百好而无一坏啊。

在我们山东老家农村,之前或者现在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女儿嫁出去之后就没有了继承权,那么,那些只有女儿的老头老太太怎么办呢?

那就是临近找个侄子,让他来承担孝子的重任,房产和其他财产(主要是房产)也由这个为死去的老头老太太摔老盆子(这个仪式在很多电视剧电影里还能常见)的侄子来继承。女儿,每份。

而侯军,侯耀华的儿子,为侯跃文摔了老盆子。

这就是侯耀华一定要抢先把侯跃文财产占住的最核心原因,还是传统继承与现代继承之争。

但是,侯耀华却有苦说不出,因为你如果拿出这个理由,那还不笑掉公众的大牙啊,在法律上也说不过去。

但是,相声世家讲究的又确实是传统一套。

英国在香港的坚持向现代化改革和中国的坚决不让英国主持向现代化继承制度改革,就是中国传统与世界通行之争。

这事,对于国家与国家间都不好办着呢,对于侯耀华的苦和侯瓒的坚持,我都理解,不过说实话,这样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尽管法律很明确。

95%知识分子应该把95%的精力拿来逐名

2010年1月10日

《铁齿铜牙纪晓岚4》里的一个故事是把和珅和纪晓岚的位置给互换了,连家也互换了一下,于是,纪晓岚面对了和珅的十三姨太,而和珅则面对了纪晓岚的清汤寡水。

果然有点喜剧效果。

前些年,有对于知识分子和商人的一个很到位的描述:

教授越来越象商人,商人越来越象教授。

错位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中国的古人们对于人这辈子的追求有2个总结:名和利。

95%以上的知识分子是要追名的。

俺们甚至觉得,到了今天,95%的知识分子还是应该传统点,继续追名,尽量别逐利。

可是,世界是荒诞的,现在的教授越来越象商人,要么就把自己的95%以上的时间来逐利,要不就先追名,然后通过一个机会一把把利逐到手,或者有个知识分子样,就先去逐利,逐利之后再来说名的事情。

有个科学家小故事,英国国王去国家天文台视察,问台长的收入是多少,台长如数上报后,国王吃惊了,说提高些,我给你提高些。

台长微笑而答:如果真要提高了,坐这个位置的就不是科学家了。

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应该农民好好种田,种成高产田;知识分子好好玩知识,通过别人的尊重来获得名上的“收益”。

糟糕的是,现在的知识分子都太聪明,而加上国家求才若渴的需求,于是,既想XXXX,又想XXX。而确实又有不少人如愿以偿的,所以,风气大变,你是大知识分子,追求的是大名和大利,两者都要,我是中知识分子,那就追求点中名和中利吧,也是两个都要;他是小知识分子,那就同时弄点小名小利,也是不可偏废。

唉——

能不能多点专业精神,95%的知识分子用95%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名”,而把利放在一边呢?

 

和珅没有功名,所以就把逐利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应该说,通过贪污受贿等各种手段,也许也有些正当的手段,把自己弄成了比皇帝还富有的满清第一富翁,是成功的。

而纪晓岚则是主要逐名的,当了《四库全书》的副主编(主编是乾隆),文名远播,连那本《阅微草堂笔记》都跟着沾光不少。在名的获得上达到了极致。

如果和珅利用自己的钱权也要当个《四库全书》名誉副主编,而纪晓岚也去拼命捞钱,大概两个人都做不好自己的专业了,呵呵。

考研,考博,一个浪头跟一个浪头

2010年1月10日

大学生的扩招几乎一定会导致研究生的扩招。

对于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刚刚成年的年青人的引导,中国几代人一直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

在60-70年代的时间,开始让学生们集中起来全国各地乱转,也有因此转到外国的,去输出文化革命。后来这些年轻人实在是让人烦,就干脆下乡吧,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吧。

于是,广大的农村一下子接受了很多知识青年,所谓知识,也就是初中高中而已,也可见当时对于知识要求并不多高。

中国农村多,消耗几百万人跟玩似的,一个村接受几个都能够全部消化了。

再接着,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后,开始进行城市的工业企业改革,所谓痛苦的改革,一把出现了一大批人没有工作,那就鼓励大家从商吧,此为“下海”。开始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少每个人都有点事情干了,不至于闲在家里。

但是,做商业能消化多少人呢?又到了更大规模的产业工人下岗的时代,尤其是老国有企业,简直成了苦海。下岗后鼓励民营企业,外向型,于是一些浙江广东福建等比较有商业头脑的人吸纳了一批下岗人员,以及从农村不愿意继续留守而想出来认识世界并挣钱的新年轻人。

到了今天,因为海边的那些外向型企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年轻人问题,开始就用上学来解决年轻人的问题,至少延迟2年(专科或中专),有些还可以把问题延后4-5年(本科),还有一些由于会考研,所以自然会继续延后就业时间,如果再有博士来读读,那就更好了。

把问题交给未来,总是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想到解决办法。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来看,研究生扩招几乎就是必然的一个选择,所以,140万人是10年来的最高数字。好在录取率也还高,所以,解决这些人中约三分之一的问题,也总还是一个大数了。

原来看着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一路爬升,超过一个又一个国家,觉得还跟着挺光荣,后来再想就觉得这种大跃进似的思路值得思考。

我们的事情和别人不同的就是只要是人多能达到的效果,我们很快就能争取到第一,但是,数量第一之后呢?有没有真的改为追求其他的“量”?不知道。

人,人口,人才,人力资源,这些和人有关的概念我们的解释里都有中国特点。

有校域特点与地域特点这个东西存在吗?

2010年1月10日

想起一段往事。

大学时,科大多数院系还是5年学制,结果,我们就发现了和我们一起上课的有四年的,而且是同一领域的,大惊——咋他们就省了一年呢?

又一问,里面多数是科大子弟,心下有点明白了。

我们有位刘老师,帮我们带习题课,当时正在联系出国,课下聊天,他说:我出了国,一定要好好向老外说清楚,5年的科大学生和4年的有本质差别。

看着刘老师发狠,大家都笑了: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力气去宣称这个啊,又能有多大影响啊。

所以,在中国,真要照顾你,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而不照顾你,也有一万个理由,而科大侯校长就太傻了,总想着用书面上的那些理由来解决儿子上科大的问题。那还不被人抓个正着怎的?

见过很多这样的校长子弟,一般都是通过交叉解决的方式,比如,P大校长的儿子成绩一般,考不上好大学,那就到另外一所也很好的T大学去上,理由呢,T大学肯定可以给出充分的录取理由,反之亦然。

侯校长的所做所为,在我看来,还是有些科大的傻气在,但凡灵活点,也不至于被人揪着不放啊。

这里才说到题目中的所以校域特点,有校域特点吗?很难去用实验验证这个所谓校域特点的存在性,可是,大家都有感觉,这个学校的学生出来就是和那个学校不一样。

而地域也有这样的统计意义上的特点。

记得性格将军,河南人许世友,选择警卫员,据说一定是胶东半岛的,不知道这个传言的准确程度到底有多大。这里姑且信之,象我这样的山东内陆的都没有资格申请。第一轮就会因为地域局限而被刷下来了。

说起来,山东半岛的人确实有较真的地方,不管你风云变化,我坚持的我始终坚持,甚至哪怕原来对现在错的东西也要坚持,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才刚好是许世友看重的地方吧。

作为山东内地的我接触了很多山东半岛的人,别说,一按照这样的一个性格去琢磨,还真是这样。

当然,山东也有好人,半岛肯定也有不适合当警卫员的小伙子。

《铁齿铜牙纪晓岚4》真好玩

2010年1月10日

看了几集《铁齿铜牙纪晓岚4》,发现真是好玩。

竟然把帖子,跟帖这样的事情都弄进去了。

还好,只是在茶馆里挂了一个小本本,上面大家可以各自写文章,然后又兴趣者来跟帖。最后后宫的妃子们听说皇帝老去看帖跟帖,结果每个人都写了一大本,让皇帝来跟,乾隆顿时头疼不已,本集结束。

这就差点让和珅、纪晓岚们,大家都来写博客了。

好玩,而且好像比前几部更轻松些。

我喜欢——

这简单的快乐

先引进人才还是先塑造环境?

2010年1月8日

那天在单位遇到一个同事,他说:又看到你跟人掐架了,你是土鳖派的,怕不太符合现在的政策走向。

我当时还奇怪,道:怎么说我是土鳖派的呢?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土学士,土硕士和土博士,可是觉得派别一说有点问题啊,我没有主动归什么派啊。他这么一说,好像我不主张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似的。

回顾下最近发生的很多身边的事例,我们有时候会发现:相当量的海龟一回国,在项目评审与申请等方面比土鳖还土鳖呢?符合国情的速度拿叫一个快,而打压新海龟的根本不是我们这些土鳖,而是稍早一点回来的海归。

海归和海龟掐的程度比海归和土鳖掐得要厉害多了。

莫非,真是橘生南方则为枳?本来好好的人,一回来就一定要变样了?

俺们写过一文,说“对土鳖不好一定对海归不好”,希望还是先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而不是先用大海龟来说事。比如,项目申请的申诉机制,让土鳖被拒后和拒绝自己的人面对面地论上一论有何不可?人的良心只有在眼睛对眼睛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究竟是有还是没有。

除了这些,还有别的机制需要我们好好考虑,比如——收入。西方发达国家也会吸引人才,冯-诺依曼就是被吸引去美国的,可是人家吸引人才不会用远高于周边同等职称人的薪水,也许会高一点,还能给点安家费。可是,几十倍的差距这个一定是饮鸩止渴的行为,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收入机制。

你如果想引进某某某,大家没有意见,您要聘他为一级教授,也没有意见。可是,其他一级教授的薪水就1万一个月,这位一下子就给8万,你觉得这合适吗?其他一级教授还是一级教授吗?要说,刚开始给2倍还可以理解,只多一倍嘛,人家新来毕竟人生地不熟,照顾照顾大家也理解,但是也不能长期如此吧,还是要有个过程,逐步把大家同等看待,一级教授的薪水就在XXX-YYY之间,YYY比XXX小于2。

先解决国内的问题,再用好的环境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才是正道和可持续发展之道。让行政官员们去通过各种渠道找人才、引人才,当时过境迁,再换个行政官员,承诺的事情就开始变化,甚至干脆就完全不一回事了,这难道就好?

到底谁阻挡了我们国家引进人才,不是也做着教授、研究员、副教授、讲师们的土鳖学者,而是那些今天一出,明天又变脸换一出的行政官员。

政策对土鳖好了,海归你都不需要到某地在某时专门开什么这招聘会那交流会去吸引,他们自己都会过来。即使有些还没想好来不来,你去专门定向去吸引它几十、几百个,也没啥大不了的,因为机会都摆在那里,最差的待遇(拿个土鳖的工资单给他看好了)也摆在你的面前,人家海外大人才会做理性选择的。

说说王鸿飞教授的六个“好”

2010年1月8日

题目原来想用一些事例让大家自己判断《王鸿飞教授是“ren zha”吗》,后来想想,和王教授一样看问题不好,王教授可以指责别人是人渣,但是其他人不应该反过来指责他,还是应该多从正面的优点来看看王教授,就想在这里来说说王教授的“好”。

王教授在最新完成的宏文《饶毅教授的国籍问题》一文中提到,“中国这两三辈人中间最能干的人被一帮庸人挡在国门之外,一点都不着急,还要睁眼说瞎话,并且还总拿学者的国籍问题来攻击这个,羞辱那个,夸口自己更有爱中国的资格,这副作派,纯粹就是躲在爱国主义避难所中的人渣。”

中国这两三辈?我不知道一辈包含多少年合适?20年一辈或者更长或者更短?如果是20年,按照王教授说的三辈人,那就是六十年了,华罗庚先生去世于1985年,距离现在是25年,也许可以把他老人家也算进这两三辈来,那么,华罗庚与王教授口中“最能干”的人比比看来也是差很多啊,至少离“最”颇有距离,而邓稼先、钱三强先生之辈大概也只能算是庸人,或者连做庸人的资格都还不到,离我们比较近的王选、袁隆平之辈的名字王教授大概连听说都懒得去听说,其他人,那还不人渣咋地!不过,觉得连王教授自己所夸耀的这“最”人自己回家扪心自问或私下里偷偷地拔高自己的时候,怕都不敢与我刚才列的这些大师相比较呢——

所以,王教授臧否人物,一向高屋建瓴,从上帝所居之所看芸芸众生,高!此为其人之“一好”。

【插播一句:这里所引用的王教授宏论是直接用的copy+paste。我自己对王教授的人品还是放心的,他自己写出来的话应该不会因为被人指责而偷偷改掉,即便改掉也会说明一下,所以我倒不用去做拷屏留底的事了】

王教授文中还说到有“夸口自己更有爱中国的资格”的人,我刚好刚刚完成一篇论“爱国”的文章,而且,谈的又是他那外籍身份回国的爱国好朋友,所以,先自领“半”个他没有点名的对象回来。而事实上,我在刚写的文章中所感慨的其实是“非中国人有比中国人本身更强的爱国资格”,而中国人自己倒没有了这样的资格,从来没有夸口自己更有资格,只是诉诉没有资格的委屈罢了,所以才说领“半”个王教授所指的对象回来。

我们这些可怜的草民,连爱国资格都比外籍人士差了很多,所要争取的其实仅仅是和外籍人士同等的爱国资格罢了。

我等草民非但比那外籍身份回国的某教授的爱国资格差,比起这位王教授也差了很多,当然,王教授也许对这个资格是无所谓的,可是,俺们觉得能够拥有一个爱国资格对自己多少还有点重要。

王教授宏文中指那些认为自己更有爱国资格的人是人渣,好像刚好被科学时报某记者高调报道且自己也确实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的人才是王教授所指的人吧?!不过,这似乎又和前面他拼命吹捧为“最”的那人是一拨,不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象俺们这样的草民现在不会拥有更强的爱国资格,以后也不会相比王教授的“最有能有”的人更多拥有。俺们喊一嗓子,也是喊的“请恩赐俺一点爱国资格”这类的软话。

王教授文中的“人渣”这一说法很是骇人,不管用来说谁,都能看得出来敢于如此评价别人的人本身一定“牛”得不得了。

王教授敢于出口此等评价,有学识,有胆量,有本事,此为其人之“二好”。

某教授的爱国资格问题由来已久,始作俑者正是《科学时报》记者王丹红女士,可以说,正是王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了某教授的爱国语言并在记者评述层面有所提升。

而恰好,王丹红女士是王教授太太。和太太一样观点,在外籍教授爱国问题上旗帜鲜明站在太太一边,让人煞是感动。

爱太太,连带着更爱太太的观点和文章,并一定要持续性地维护这些,此为王教授之“三好”。

这里还继续就他的第“三”好做些补充。

在王教授之前和嵇少丞教授吵架的一篇文章中,他一再力挺某教授爱国的“心”和爱国行为,当时我还奇怪了,怎么同为外籍的嵇教授高声爱国就不对,而同为另外一个国籍的某教授高声爱国就是对的呢?还特意写了一篇小文质疑此事。

王教授在文中不断讽刺嵇教授想回国来做千人计划,拿高薪。

我也同样奇怪了,怎么另外一位教授也是端了爱国的架子来拿高薪做千人计划,在王教授眼里就很值得尊敬呢?

似乎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教授的高级逻辑与我等一贯奉行的低级逻辑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当然,我个人觉得,嵇教授当时的表达方式确有些不恰当的地方,他的那些想法也基本能够在文字中看得出来,亚辉在嵇教授一篇博文后曾经留言,认为嵇教授也是一位有真心的教授,只是表达方式有问题。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表达方式上让人不好接受就认为这个外籍教授想拿高薪爱国是假的,而那个外籍说自己拿高薪爱国就是真的。

按照我等逻辑,做事都相当,本质至少一样吧。更何况,嵇教授只是当初自己有所表达,还没有实施呢。

可是,王教授确是慧眼,认为他们就是不一样。王教授何许人也?至少是科学网上数一(不是数一数二)的人才吧,时不时这个是庸人,那个不是庸人地评价评价,了不得。

所以,王氏逻辑应该是一门独门逻辑,具备首创性,是真创新,此为“四好”。

按照王氏逻辑,因为嵇教授的博文写得有点向当权者献殷勤的意思,那是大大地不好,而另外那个教授是《科学时报》记者写的,发表在正式的报刊上,就是雄文,不是御用文,就有了本质上的不同了?

而用我们的低等逻辑来看,一样是高调,一样希望通过爱国来获得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另外一个高峰,实在看不出两个人有何不同的地方来。

也许,王教授真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朋友眼中的好朋友吧。自己也确实愿意去为朋友做和说。就发现,如果能交到王教授这样的朋友,真是太值了,真当了朋友就能“最”上一下,可惜我等草民是没有这个福分了。

不好意思,还是想往出生地上去对应一下——王教授这样的做法也许和重庆的袍哥文化比较接近,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刚好是我们山东人的好汉文化。王教授一把把两地典型文化的精髓集于自己一身,让人佩服。

我看到在一些分析文章中,把重庆刚刚被抓的公安局副局长文强先生认为是受袍哥文化毒害太深的一位先生,这一文化的负面影响就是“只有朋友,没有是非”。

当然,王教授的这些作为和文强只有形式上的相同,根本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王教授是受了袍哥文化的“益”,而文强先生则是受了袍哥文化的“害”。同一个文化环境,出来的则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看起来,王教授自己有很强的过滤功能,留在自己身上的全是公认的优点,此为“五好”。

作为山东人,看着重庆的袍哥文化和我们山东的好汉文化类似,心里还是很受用的。他们有一样的特点,两肋插刀一定要把“好”送给家人和朋友。而当朋友和无干人等发生冲突时,立场也是很鲜明的。而当两者间并不冲突时,对于同样的事情,看法也绝不相同——朋友一定是对的,非朋友一定是错的。

根据文章上说,文强先生对于朋友那是没得说,我本人看完关于他的报道之后,也恨不得自己就是他的朋友,这样,到了重庆地面办事找他那肯定是一心一意。但是,对于这个社会,文强怕和“人渣”这一评价比较接近吧。

本来还想再多说王教授的几个“好”,想了想,一个人也不能拥有有太多的“好”,也留点好给其他庸人或者连庸人资格都没有的人渣们吧。就向贾平凹学习学习,这里省去不写2000字…….呵呵,说到贾平凹,也向王教授东施效颦学一句,贾平凹是两三辈中国人里面最能干的作家。

一说这话,大家都知道我多么可笑了。

最后,还记得王教授和方舟子之间有过一次过招。王学兄在博文中自称方舟子的学兄,作为王教授,大概也算是增强文章戏谑性的一种说法了,可是,方舟子在他自己的文章中则说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个学兄,没认王“学兄”。

王教授的逻辑一向与其他人有所不同,所谓“学兄学弟”应该是王教授和方舟子对于这个概念在理解上有差异吧,王教授大概认为只要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过书,则就是有上下级之间的学兄学弟关系,说说无妨,而方舟子呢,则觉得我又没见过你,也不知道你是哪根葱,又有何“学兄弟”关系啊。

尚记得当时王教授的回复,说方学弟你就别客气了,你比我晚,就只能是学弟了。

这个是王教授另外一个“好”,他有着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自己想做学兄就一定要做得学兄的壮志决心,你不当学弟都不成。

综上所述,王教授是一个“爱家”、“爱岗”、“爱朋友”、“有毅力”的创新型人杰,肯定不是人渣,更不是超级人渣。

曹操:致三国人民的公开信

2010年1月8日

尊敬的魏蜀吴三国的父老乡亲:

你们好!

听说最近在我的墓地问题上又出现了很多争执,我深为关注,特此写封信来询问或说明几个问题。

一、我老家亳州的人到哪里去了?

听说我走了之后,国家在边界上又有了很多次变动,可是,不管怎样变动,我的老家在亳州这个是没错的,而且我本人也在那里安排了三座疑冢呢。看来老家的人没有学会我当年纵横捭阖的本事,不知道使用我这个已经过时这么久的老人的名人效应获取利益,他们真傻啊!

要不,我写封E-mail给亳州政府的相关人员,告诉他们疑冢在哪里,生前老是杀伐,怎么着也得死后给老家做点贡献啊。或者,如果有人能给亳州政府带个话,就说可以给cao@cao.cn发信,我每天都上网,当然,博客留言也行,总之我觉得他们行动太慢,另外,我在亳州的三座墓里留的东西比在安阳那个墓里留得还多呢。

什么?现在那个地方属于安徽治下?也许是被其他地方的人影响了,老家人以前可不这样,一点灵活性都没的。

二、我在安阳留了几座疑冢

实话实说,我留了2座,之前被挖出来过一座,我知道,最近这个是第二座,我也知道,这个好像规模还不如上一个呢?!

三、我的真墓究竟在哪里?

这个事情,我能告诉你们吗?

你先等等,我回个QQ留言,一会再回答你——

唉,还是告诉你们吧。

我对于历史和未来还是太过了解了,早就知道大政治家,尤其是得罪了很多人的大政治家,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后事处理好。一般可以采取骨灰撒大海的基本模式。

所以,其实,我已经暗令曹丕在我身后将“龙体”化为香灰,撒入巢湖之中,我后来知道,到了20世纪,更多的大政治家采取我创新的模式。

对于大政治家来说,被鞭尸的概率实在是太大了,从伍子胥开始,到据说清朝的一个孙殿英,都有此举动,作为曾经的老大,谁不害怕?!

所以,俺们早先知先觉,把自己化到巢湖的烟雨中了。

今日,隔着巢湖的蒙蒙细雨,看后世的专家们说来说去,也是件趣事了。